浅析区域经济背景下的聊城产业发展

浅析区域经济背景下的聊城产业发展
浅析区域经济背景下的聊城产业发展

浅析区域经济背景下的聊城产业发展

济南都市圈、半岛蓝色经济区、黄三角、运河经济带、京九经济带……在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的背景下,我国众多城市群和经济带正崛起成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要求城市找准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搞好区域间的协调配合。

一,聊城产业发展的优势

(一)城市概况

聊城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典籍荟萃,历史名人辈出。全市现有文物古迹400多处,三国时期的曹植墓,明代的光岳楼和清代的山陕会馆,均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古迹。聊城站是京九线上12大火车站之一、4大编组站之一。聊城拥有粮食、棉花、石油、物资4个国家级储备库和1个保税仓库,1个国际集装箱转运站,京九铁路、邯济铁路、济聊馆高速公路等在聊城交汇,形成了“黄金大十字”。聊城是连接山东与中原地区的枢纽,也是连接山东与京九沿线地区的枢纽。聊城是重要的内陆口岸城市,实行“属地报关,口岸验放”、“加工贸易联网监管”、“出口无纸通关”等,具备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便利条件。

(二)主导产业初具规模

聊城市有色金属冶炼、专用设备制造、纺织业和造纸业极为突出,电力、煤气、水生产供应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教育事业、卫生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业在与周边7市中具有比较优势。

(三)区位优势强

从区位上看,聊城处于山东省东西中轴线最西端,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也是华东、华北、华中三大地区的交界处,是山东走向中西部的最前沿。向东,是本省发达地区;向南、向西、向北,是中西部能源资源聚集区和人口众多的内需市场,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区位优势非常独特。

(四)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完善

工业经济体系中民营经济占主导地位,2021年聊城市规模以上私营企业有1251个,占总数的78.63%。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合作企业初具规模,企业总数达到246家,尽管只有总数的15.46%,但产值占所有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48.51%。

(五)生产性资源优势明显

一是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廉价,全市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村劳动力转移潜力巨大。目前,全市外出务工人员达到97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仍在50万人左右。二是水资源丰富。聊城水资源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好、价格低,中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从聊城经过,设计流量为200立方,秒,每年可引水15亿立方。三是能源充足。聊城距中国煤炭基地山西仅150公里,是中国东部重要的煤炭集散地。初步测量,全市潜在的矿产资源价值达3073.5亿元,占全省的6%,仅次于泰安、东营、济宁,居全省第4位。煤炭储量240亿吨,且煤质较好,煤层较厚,埋藏较浅,适宜开采。预测石油储量1.7-5.5亿吨,天然气储量1513-3027亿立方米,年产原油65万吨,天然气1亿立方米,分别占到中原油田的20.31%和6.17%。岩盐储量300多亿吨,开发前景广阔。境内2条天然气输送主管道供应山东全省及周边省市,是山东省重要的能源基地,现发电能力达到360万千瓦。

二、聊城产业发展的劣势

(一)综合实力差

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17个地市中排名12。从人均GDP 看,2021年刚超过3000美元,全省排名15,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1200多美元,不足济南的50%,低于济宁、德州等地区500美元。人均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省内其他城市比较,都是后5名,较难组织生产性元素的有效流通和利用。

(二)产业结构层次低

与山东省平均水平相比,其结构总体呈现出二产偏高、三产偏低的特点。2021年聊城市三次产业的结构为15.1:59:25.9,山东省为9.7:56.9:33.4,一产高出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二产高出近2个

百分点,三产明显偏低,达到7.5个百分点。2021年聊城市服务业投资完成66.87亿元,仅占全省服务业投资的1.4%;规模以上服务业投资占规模以上投资的比重为16.1%,低于全省21.1%。2021年聊城市实现生产总值1022.96亿元,服务业增加值为263.29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25.7%,比第二产业少33.5%。从产业素质上看,农业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工业规模膨胀较快,但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消耗高、污染多的行业和企业所占比重高;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总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需求。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不仅加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影响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影响经济的稳定性。

(三)产业在地区范围内低水平趋同

初步形成了北、中、南3个综合经济区,但各经济区间产业结构类似,表面上看各地区间的产业分工较为明显,但一方面,产业主体在个别企业,并没有形成专业化较高的产业集聚区;另一方面,产业层次均较低,是典型的同质竞争型产业体系。

(四)工业经济效益低,产业链条短

2021年,聊城规模以上工业资金利税率、产值利税率、销售产值利税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都略低于全省水平,与资源型城市相比,劣势较为明显,尤其与德州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且主导产业均为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较低;另一方面,电力与有色金属及化工与化肥均属于典型的资源依赖型产业,面临原材料价格高、运距长以及行业市场疲软等突出的问题。电解铝行业的产业链条相对较长,其主导产业占有铝型材和铝板,终端产品只有汽车轮毂;纺织服装行业,多数企业集中在棉、毛、化纤原料的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的生产,新型纺织材料、高档精纺纱与仿真面料、装饰类与产业用纺织品以及中高档品牌服装产品较少;机械装备制造业尽管实现了整车生产,但是关键部件多数依赖外部市场,尚无区域影响力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和产业集聚区。

(五)优势发挥不足

“江北水城”的品牌优势被局限于东昌湖和古城组成的“小水城”,品牌价值延伸面较窄,无法为城市其他空间带来增值服务,且文化传承有待强化,城市中缺少地名、人名等历史符号与标识,名人名著等资源整合利用不足。与京九线其他城市相比,聊城铁路与高等级公路、航空、水运的综合中转优势较弱。聊城虽设一级站,但每天停靠的客车仅为3l对,与同为一级站的衡水和商丘相差较大,且无通往国内大中城市的始发车。铁路经济没有发展起来,铁路对客货运量的贡献率远远低于公路,且工业经济具有典型的重工化特

征,而这些行业对铁路运输的依赖性不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成本。从公路运输上看,其运输物资主要集中于煤炭、矿石、矿物建材、木材等资源性货物,生产性产品运输量只占公路运输总量的20%。

三、聊城产业发展思路

要加快“调结构、转方式”进程,立足聊城市制造业优势,将聊城发展成为鲁、冀、豫三省制造业高地,积极加强区域合作,主动对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加速融入济南都市圈,构建东西部经济合作机制,创新承接产业转移模式,千方百计争取发达地区产业向我市转移。

(一)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它通过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升级,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直接带动作用。从总体上看,聊城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快速过渡阶段。

从总体上看,聊城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快速过渡阶段。聊城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有色金属及深加工基地、运输设备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基础化工及精细化工基地、轻纺造纸及中医药基地和能源电力及节能设备生产基地。着力培植服务业发展新优势,在商贸物流基地的建设上,搞好物流园区、专业批发市场等项目建设。在旅游度假基地的建设上,以打造“江北水城·运河古都”为目标,挖掘、突出和开发古城文化、水城文化和运河文化,发挥温泉资源优势,整合农业、林业、文

化等资源,规划建设以温泉为特色的城乡旅游休憩带。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聊城产业间结构的调整要着眼于培育高增长行业,资源配置和政策优惠应尽可能向这些行业倾斜;产业内结构调整优化要着力对传统优势产业进行改造、升级,以维持其可持续竞争能力,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产品线向高端发展。通过延伸产业链打造新型产品和产业,带动地区技术进步,改善地区投资环境。同时将主导产业通过产业链的形式关联起来,在产业链的基础上形成产业群。例如,将有色金属与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煤化工与基础化工、生物科技与食品加工与制造业以及医药制造业结合起来。采取各种形式加强主导产业关联行业的国内外招商,包括与东部发达地区进行产业协作,保障新项目增量超过山东省平均水平,以增量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关键要素的增长,并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通过引进国外大型企业加强主导产业核心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扩大产品市场影响力,通过产品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二)产业对接

通过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协作,构建跨行政区连锁企业集团等方式,培育区域特色产品品牌,解决落后地区农产品资源分散、龙头企业构建难的问题。要以先进制造业为龙头,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大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逐步找准聊城市在济南经济圈中的位置,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与其他6市进行合理分工、互补和联动,实现差别竞争。一方面,从市域范围内打通与济南都市圈产业联系的通道,充分发挥济南的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构建聊城与周边地区城市,尤其是德州、济宁的产业联系通道。在高端服务业与济南进行协作与分工,制造业将主要与德州合作,与邯郸、济宁进行协作,与濮阳和菏泽进行竞争;纺织和农副产品主要加强与济宁、菏泽、德州的协作;通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加强与济南和济宁的分工,专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加强与邯郸的

分工;而造纸业主要与德州进行分工。

借助半岛蓝色经济区,加快启动综合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对传统的物流设施和物流企业进行转型提升、整合重组。金属加工作为制造业的上游行业,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制造等子行业,技术含量相对较低,附加值不高,应是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重点。同时,聊城市是全国重要的棉花产区,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纺织业规模较大、基础较好,完全可以承接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和食品加工产业转移。聊城要充分利用现有主导产业的工业基础,突出金属压延加工、农业机械装备、化学工业、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以及机械制造5大产业的地位,与半岛蓝色经济区沿海7市形成错位发展的态势。

同时,充分利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在金融运作机制、高效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等方面加强与“一体”中发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建立区域间的互动长效合作机制,推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同时构建综合性和专业性物流基地,将山东与山西等地区的自然资源转化为生产原料。

(三)基础设施接轨

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一体化是聊城市成功对接其他经济圈基础性的因素。必须首先抓好规划、交通、信息、市场一体化,在基础设施上接轨,为全面开展交流与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规划一体化主要是编制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发展规划。重要产业发展规划,科技、教育、人才规划,可持续发展规划:交通一体化一方面要做好聊城与冀南、豫北高速公路交通设施的衔接,另一方面要做好聊城与聊济淄青交通走廊、聊泰莱日交通走廊的对接。向西构筑与冀南、豫北衔接的高速公路,包括:临清一邢台高速;聊城一安阳一郑州高速;青岛一聊城一兰州高速。向东对接省内交通走廊,包括:对接聊泰日交通走廊,建设聊城一泰安(青兰)高速公路。发展市域干线公路,形成全面发展格局。以聊城为中心,形成中心带城镇,城镇支撑中心的交通支撑网络。预留聊城一泰安一日照铁路线路,预留济聊城际轨道线路(济南一长清一济南中心城区);信息一体化主要是加强政务网的对接、

商务网的对接、通信网的对接、广播电视网的对接;市场一体化主要是认真清理地区封锁的政策规定,推进资本、技术、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对接,加强与济南会展业的合作,推进信用体系对接。

(四)“大水城”建设

按照“以湖为轴、两岸开发”的整体思路,大力实施城市水系、水体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大水城”建设,促使城市人文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融合。要在完善市域内河流主导功能的基础上,科学布置水利设施,合理塑造水体景观体系,打造“江北水城”良好的景观背景。市域由2个景观核心区、4条主要景观带和多个景观节点组成“丰”字型景观结构。其中,水系景观核心区包括中心城区和临清城区,共同彰显“运河古都”的水文化内涵;水系景观带包括小运河和京杭运河共同组成的:“运河”景观带、黄河与金堤河连接成的“黄河”景观带、徒骇河及其支流组成的徒骇河景观带、马颊河及其支流组成的马颊河景观带;水系景观节点包括天沐温泉度假村以及规划未来公路与市域内主要河流的交叉口等,均是重要水系景观节点。通过对中心城区水系的梳理、连通和改造,形成城市大水系结构,使整个城区的河湖相连、水水相通,整个水系循环、流动。

综上所述,聊城既是山东“一体两翼”中“一体”的重要门户城市,又是济南都市圈的重要节点城市。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依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以及中原经济区、运河经济带、京九经济带等发展趋势,合理确定发展功能定位,着力将聊城构建成京九经济带铁路交通枢纽、冀鲁豫区域性物流中心,山东省轻纺、化工与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全国专业汽车装备制造中心,打造山东省东引西拓“桥头堡”。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改 赵梓希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130410131 赵梓希 【摘要】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后的一些历史重大事件都值得我们去分析其影响,以便于今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变化重大历史事件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 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较低回落后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 图1 1952—2014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

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 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52年的50.95%下降到2014年的9.17%,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 图2 1952—2014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极增到下降再增,改革开放后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52年的20.88%上升到1960年的44.37%,随后下降到1968年的31.05%,后再次上升。改革开放后,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2010年来有小幅下降,截止14年达42.72%的水平。但总体来讲自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图3 1952—2014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前期平稳后期逐步上升趋势。从1952年的28.16%下降到1978年的23.94%,随后逐渐上升到2014年的48.11%。(其中在1984年,2013年

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结构形态演变研究_以长春市为例.

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结构形态演变研究 —— —以长春市为例 刘艳军,李诚固,徐一伟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长春130024 RESEARCH ON URBAN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AND SPATIAL STRUCTURE FORM EVOLVEMENT —— —A Case Study of Changchun LIU Yan-jun,LI Cheng-gu,XU Yi-wei (Schoo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130024,China Abstract:The"city-region"system theory considers that,with the rising regional economy and urbanization level,city has already become the core spatial support of modern regional economic element and indsuatrial central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but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city is restricted by urban economic function,and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will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city land structure and spatial form.At the same time,from the angle of supply factor of urban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the upgrading and chang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depends on urbanization spatial support such as expanding urban spatial form,developing new urban areas and so on,which makes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volvment of urban spatial form produce interaction mechanism.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经济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经济结构的及时合理调整又是经济总量获得增长的必备条件。经过20余年的改革发展,湖南经济在发展速度及总量扩张上虽有很大突破,但经济结构尚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体制痕迹与传统内陆封闭型经济烙印;同时,由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一些改革措施还没有完全到位,经济结构调整又碰到新的问题。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属于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国际背景下的开放性调整,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形势下的升级性调整,短缺经济结束、买方市场初步形成后的需求导向型调整,经济发展实现阶段性转变和体制转轨进入攻坚阶段后的战略性调整。尽管机遇和挑战并存,但结构调整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认清和掌握我省经济结构的演变规律,对加快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有效应对加入WTO后的各种挑战尤为重要。本文就我省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作初步分析,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

(一)产业结构演变的特点 经济发展过程也是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产业结构层次就越高。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则随工业化的推进呈现倒U 型曲线,即当一国工业化由初级阶段进入加速阶段,其增加值比重上升较快;当工业化进入成熟阶段,其比重则趋于缓慢上升继而停滞、缓慢下降;第三产业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目前我省产业结构总体上处于升级优化阶段,其演变的主要特点: 1、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改革开放以后,湖南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46.99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3983亿元,年均增长8.8%,比全国同期平均速度高0.7个百分点。伴随而来的是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继续得到相应发展;工业落后的局面得到基本的扭转,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促使湖南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迈进。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0.7:40.7:18.6,演变成2001年的20.7:39.5:39.8(见表1)。第一产业大幅下降20个百分点,且90年代下降的幅度大大高于80年代;第二产业的比重80年代有所下降,由1980年的40.2%下降到1990年的33.6%,但90年代又回升了近6个百分点,2001年为39.5。第三产业比重一路攀升,大幅上升近20个百分点,2001年达到

中国旅游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

中国旅游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 旅游作为一个产业,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旅游市场的需求与实实在在的高速增长的消费,已经不断冲破着旅游文化相关各界已有的行政藩篱,以市场为中心形成一个产业的构型。 从为了接待而形成的事业单位――风景区,到为了保护而形成的事业单位――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再到为城市配套及教育等等而形成的事业单位――城市公园、开发绿地、博物馆、收藏馆、文化馆等等;由政府推动发展了一个极大的旅游观光休闲基础。 但是,作为市场化的产业来看,旅游仍然是一个非常不成熟,缺乏最基本法律基础的产业! 旅游产业的结构,具有极为复杂的综合性,并处于不断打破行政制约,建立良性支撑的过程之中。 一、产业的现状与问题 1、法律基石不牢、政策不配套――旅游资源资本化的障碍 市场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第一个障碍,就是旅游资源资本化的障碍。 这也是我们企业在境外上市的障碍,是旅游企业与民营资金合作的障碍。 民营资金将成为我们旅游开发的主流。国家不可能投资去开发旅游产品,那么在这种形式下,资源又被认为是国家保护的资源,在国家体制与法律基础上存在着的这个重大缺陷,已经成为了这个产业发展的第一个障碍。 这个问题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但随着WTO和国内政企之间的改革发展,这个问题已被提到了很尖锐的前台,建设部最近正在修改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条例,准备出一个关于特许经营权的相关办法,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 我个人认为,旅游资源,首先属于土地资源,没有土地也就没有生命,也就不可能有旅游资源,(当然文化资源可以作为另一类资源),风景旅游资源是附着于土地之上的一种资源形态,它应该属于国土资源部统一进行管理,才符合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规范,现在关于国有资源中形成了土地的租赁、土地使用权,其它的矿藏有开采权,那么旅游资源除了它本身的土地价格之外,当土地不能进行建设性开发的时候,其上的旅游资源以什么方式出现,那么以旅游经营权或者旅游特许经营权的方式出现完全是完全有可能的,一旦标准化,形成法律法规,比如五十年特许经营权这种概念,就象采矿权一样,旅游资源的价值也可能变成这样一个模式,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么就解决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我们可以说旅游资源是无价之宝,但无价之宝也是有价值的,有价资源的价值评估而并非旅游资源的生态评估,是对其经济价值的评估、投资价值的评估,只有对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有了评估并有了准确的价格结构,那么进一步延伸的才是资本化,资源有价才可以进入资本,它资本化以后,它才可以成为一个公司的投资、可以成为股权、它也可以和其它的现金投资结合形成资本结构上的安排,那么现在这个问题未解决之前,特别是对于国家保护性的资源而言,已经成为旅游开发中间的重要障碍,这条线也已使得我们仔细地去研究如何去解决它。 现在存在的问题就是旅游资源的价格无法评估,不允许评估,没有法律前提。 2、畸形投资行为与投资心态 任何一个地方政府与投资商签订的联合开发协议,特别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存在一个没有法律依据,合同违法的问题。 按风景名胜区现有的规定,资源是不允许出让的,所以任何投资商签定了这个合同以后,都面临着随时有可能被撵出局的危险,因为毕竟没有真实的法律依据。投资商在这样一个法律前提下,它投资的行为作为一个非纯国有的行为,特别是只要是非本地政府的投资的行为,就都会面临无法克服的障碍。 旅游投资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投资非常大、收益期比较长,收回投资的速度比较慢,前期投资成本很高,如果又在一个缺少法律依托的环境下进行投资,投资商的投资风险性就会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演变过程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演变过程 摘要: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演变过程受着国家政策和国际形势的影响。产业布局重心由沿海到内地,再由内地到沿海,最后追求均衡发展:产业结构的重心由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转变。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演变过程 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经济发展走上了社会主义的新阶段,至今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在国民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也发生明显变化。受着国家政策和国际情况的影响,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49-1965):经济的恢复与调整;第二个阶段(1966-1975):十年动荡,曲折徘徊中前进;第三个阶段(1966-至今):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 (一)第一个阶段(1949-1965):经济的恢复与调整 在该阶段中国经历了4个变化过程。一是1950-1952年,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这个主要是为了恢复了被战争破坏了 的工农业经济,对中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的布局没有太大的影响; 二是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重点建设并着手改 造了旧中国造成的我国经济产业布局偏重于沿海的畸形情况, 让经济中心有沿海转移到了内地。并且重点建设了以武钢、宝 钢为中心的东北和华北工业中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农业 和轻工业过重的问题;三是1958-1962年,二五计划阶段,经 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和“一五”的建设,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然后人们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慢慢产生了冒进思想,于是在“二 五”提出了一系列不符合实际的建设方针,如“以钢为纲”、“全 面大跃进”等,这种政策下,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失调(农业基 础受到破坏和重工业畸形发展过快)和资源的极大浪费,;三是 1963-1965年,三年调整时期,由于“二五”计划的严重失误, 国民经济受到了极大的损伤,当时党的指导方针为“调整、巩 固、充实、调高”八字方针,经过这一系列调整,国民经济部 分比例协调了,工农业得到了恢复与发展。总体而言,产业结 构得到极大协调,产业布局的重心是一路西移的过程。 (二)第二个阶段(1966-1975):十年动荡,曲折徘徊中前进该阶段由于国际上苏美两国对我国加强了对我国的军事威胁,国家内部政治斗争十分强烈,极左路线盛行。于是在这种 情况下,我国经济经历了’’三五”经济建设中如何考虑安全战备 问题---成为了当时的主要问题,由此在布局原则上,又“均衡 布局”变成了“战略布局”。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一 线主要指沿海地区,二线指中部地区,三线主要指我国西部地 区,如陕、干、青等。对于一、二线,主要采取“停”、“缩”、“搬”、“分”。在这种情况下,三线城市的总投资达到了全国的 52.7%,经济中心位于中国中西部。虽然国防经济建设得到了很 大提高,但是损害了其他经济的发展。 (三)第三个阶段(1975-至今):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内战结束,并且国际形势得到缓和,这为我国经济形

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分析报告书

产业结构及区域经结构分析 一、产业结构优化 ) (一)产业结构变动的测度(见教材P 172-173 (二)产业结构优化的概念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具体说来,产业结构优化是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包括数量比例关系由不协调走向协调的合理化过程,是产业结构由低层次不断向高层次演进的高度化过程。 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质就是要实现资源在产业之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产业经济协调稳定、高效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时点上有不同的优化内容。目前,产业结构优化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三)产业结构合理化 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义:所谓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结构由不合理向合理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 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在于产业之间内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体在能力。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是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越高,从而产业结构就越合理。反之,结构关系越不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越低。 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意义在于: (1)是社会再生产进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2)是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3)是一国经济进入新的成长阶段的客观要求; (4)是迎接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大调整挑战的迫切需要。 3.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目标主要有: (1)各产业间相对地位协调。

(2)产业间关联方式协调。 (3)供给和需求在数量与结构上协调。 4.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性衡量标准主要有: (1)能够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以及国际分工的好处,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佳组合。(2)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 (3)能取得较高的整体经济效益,并能保证社会有效需求的满足。 (4)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度量,主要考虑产业之间的协调程度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也就是说主要是对要素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耦合程度的一种衡量。就这种耦合而言,研究者一般采用结构偏离度对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行衡量,其公式为: 公式中, E 表示结构偏离度 Y 表示产值 L 表示就业 i 表示第i产业 n 表示产业部门数。 根据古典经济学假设,经济最终将处于均衡状态,各产业部门生产率水平相同。由于Y / L可以用来表示生产率,因此,当经济均衡时, Yi/ Li= Y / L,从而结构偏离度E = 0。同时,Yi/Y可以用来表示产出结构, Li/ L 表示就业结构,因此,结构偏离度E 同时也是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耦合性的反映。结构偏离度E值越大,就表示经济越偏离均衡状态,产业结构越不合理。由于经济非均衡现象是一种常态,在发展中国家这种情形更为突出,因此,结构偏离度E 值是不可能为0的。而且,结构偏离度指标将各产业一视同仁,忽视了各产业在经济体的重要程度并不相同这一事实,同时绝对值的计算也为研究带来不便。因此,在很多后来的研究中,人们又引入了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又称泰尔熵,最早是由泰尔( Theil and Henri,1967)提出的,一些学者曾经将之用于地区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其实,泰尔指数也是一个很好的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

近几年来,苏州市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既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也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但就总体而言,苏州第三产业的比重仍不算高,还低于第二产业;而且其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比如仍以商饮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而具有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 一、苏州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现状 产业结构是一定历史条件与特定环境的产物,它总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而不断演变。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产业结构的中心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服务业的顺序转移的一般趋势。具体说来就是,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则首先是迅速增长,然后趋于稳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则趋于不断增长。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一般规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苏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苏州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三次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15712演变为2004年的26731(参见图一)。 注根据苏州市历年统计年鉴及其统计公报数据绘制 很明显,苏州的产业结构的演变基本上符合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是,从苏州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苏州的产业结构又与这一“一般规律”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 按照历年汇率计算,苏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1978年仅为415美元,1992年首度超过1000美元,达到11524美元,到2004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升至70083美元,居国内大中城市第二。按照“一般规律”,苏州市的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应远小于西蒙·库兹涅茨模式中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44%;又有1995年,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DP为4260美元,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平均为37%。但是,苏州市当年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却高达67%,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相比,苏州市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位居第一。 (二)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小 西蒙·库兹涅茨模式中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7%; 1995年,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DP为4260美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平均为53%。2004年,苏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为70083美元,而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1%。显然,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与其当前经济发展水平是不相适应的。同时,

德阳市产业结构分析

德阳市产业结构分析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德阳市产业结构分析 西昌学院郭佳 摘要: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德阳市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以四川省为参照系,对德阳市三次产业结构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制定德阳市产业发展战略和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依据,促使产业结构逐渐趋向合理化和高度化,乃至更好地促进德阳市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偏离-份额分析法;德阳市;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表现为区域内各种类型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城市产业结构问题是城市经济研究的核心理论问题,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它不但有利于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发挥城市优势,提高城市产业经济效益,增强城市经济实力,而且还有利于城市满足城市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社会发展需求。本文将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来分析德阳产业结构优劣、竞争力的强弱,进而为确定德阳市经济发展和产业部门调整与优化的方向提供参考和依据,促进德阳市经济的发展。 一.偏离--份额分析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于1942年首先提出,后经过E·S·邓恩和埃德加·胡佛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Dunn集各家之所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2-5].SSM分析法在国外区域与城市经济结构分析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与以往其他方法相比,偏离-份额分析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能够揭示区域与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程度和原因,是确定区域未来发展主导方向的有效方法。 1.基本原理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区域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3个分量,即份额分量(全国增长份额)、结构偏离分量(结构转移份额)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区域竞争力份额),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力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2.数学模型的构建 假设区域i在经历了时间[0,t]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已发生变化.设初始期(基年)区域i经济总规模为bi,0,末期(截止年t)经济总规模为bi,t.同时,依照一定的规则,把区域经济划分为n个产业部门,分别以bij,0 ,bij,t (j=1,2,…,n)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初始期与末期的规模,并以B0,Bt表示区域所在大区或全国在相应时期初期与末期经济总规模.以Bj,0与Bj,t 表示在大区或全国初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变化率为: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和思考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的经济增长方式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不断向集约型方向转变,产业结构也日趋合理。但由于南京作为制造业相对发达的城市,重化工业又占有相对较高的比重,加之自然资源比较贫乏,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要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对于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从数据变化的视角,对近年来南京产业结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通过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不足和问题的剖析,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以期促进南京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 一、发展状态的基本表现 (一)三次产业总体结构分析 近年来,南京市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2008年初步测算全市GDP完成3775亿元,是2000年的3.5倍。从产业结构来看,2008年我市三次产业GDP比重依次为:2.5:47.5:50,呈现“三、二、一”结构形态。

1、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 2008年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795、1887亿元,占GDP比重达到97.5%,成为南京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推动南京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近五年来南京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及其所占GDP比重(表1-1) 由表1-1可知,近五年来,南京市产业结构基本呈现以下变化: 一是第一产业增加值不断上升,但所占GDP比例逐步下降。2004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5.27亿元,到2008年增至93.00亿元,年均增长3.3%(可比价)。从所占GDP比重来看,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始终最低,并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从2004年的3.6%逐渐下降到2008年的2.5%,五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 二是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较快,所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

从产业结构演变来看河北省城市发展趋势

产业经济学论文 从产业结构演变来看河北省城市发展趋势 系别商贸系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xxxx班 姓名xxx 学号xxxxx 指导教师王刚 201x年10 月04日

从产业结构演变来看河北省城市发展趋势 摘要 产业结构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河北省经济不断发展,但在全国范围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尽管其也在不断的优化升级,但速度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GDP总量比改革开放之初增长了近95倍。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迅速,第二产业稳中求进,第三产业增长缓慢。 河北省产业结构虽然发生了积极变化,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为“三低”:产品档次低、产业结构优化度低、整体竞争力低。河北省目前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变化特征是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规模不等于质量,因此第二产业须优化提升。稳定农业,做强工业,壮大服务业成为河北省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产业结构,河北省,三次产业

目录 1产业结构的概念 (4) 2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4) 3 河北省产业结构分析 (4) 3.1 河北省产业结构现状 (4) 3.2 河北省产业结构演变 (5) 3.3 河北省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 (8) 3.4 河北省现阶段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9) 4河北省城市发展趋势 (10) 致谢 (12) 参考资料 (13)

1产业结构的概念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全民各部门的配置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它反映着各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发达程度、内在活力与增长潜力,一般通过两类指标来反映:一类是反映资源在各产业部门配置状况和变化的指标,如三次产业就业及投资比重等;另一类则是反映各产业部门产出和效益的指标,如产业GDP及利润比重等。 2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是劳动力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第三次产业转移,国民收入的主要生产产业由第一次产业转变为第二、第三次产业。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存在第一次产业逐步下降,第二、三产业依次逐步上升的趋势,相应的有三次产业构成的产业结构类型存在由以第一次产业为主的金字塔型产业结构,逐步向以第二产业为主的鼓型产业结构转变,再向以第三次产业为主的倒金字塔型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就业人口首先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大,产业结构也会由以第一产业为主的金字塔型结构向以第二产业为主的鼓型结构转变;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后,就业人口又会大量向第三次产业转移,第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会增大,产业结构则会由以第二次产业为主的鼓型结构向以第三次产业为主的倒金字塔型结构转变,主要由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变化引起三次产业地位变动的趋势。 3河北省产业结构分析 3.1 河北省产业结构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的产业结构历史演变

案例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的产业结构历史演变 交通经济 08170111 孙小明 08170101 李玉府 08170201 陈冠锦 08170122 李新 08170215 马澜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数量比例关系。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不仅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着联系,而且各种资源在产业间的分配以及由此综合形成的产品产量或产值也存在着数量比例关系。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都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新中国成立61年来,我国产业结构经过了由“重、轻、农”到“农、轻、重”,再到一、二、三产业的调整优化演进过程, 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大大增强,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历史性变迁。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过程 新中国成立50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变化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1、“重、轻、农”产业结构指导思想的形成及其实践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提出: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国家工业化,尽快建立大体完整的工业化体系。从1953年开始,以大规模工业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式启动。到1957年,重工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7.3%上升到45.0%。重、轻、农之比由1952年的15.3∶27.8∶56.9上升为25.5∶31.2∶43.3。 从1958年开始,中国进入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经济发展被简单化为工业发展,工业发展被简单化为重工业发展,重工业发展被简单化为只发展钢铁工业。工业化强攻集中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全民”强攻。 1959年初,产业结构失衡已非常严重,到年底重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48.1%,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上年的53.5%上升到58.5%。1960年,决策仍要求“大跃进”再掀高潮,集中全力保钢。到年底,轻工业产值大幅下降了9.8%,农业下降了12.6%,重、轻、农之比达到52.4∶25.8∶21.8。 2、“农、轻、重”产业比例关系的调整 针对“大跃进”时期国民经济结构出现的严重失调,从1961年起,我国开始调整经济结构。轻、重工业的比例由1960年的33.4∶66.6提高到1966年的49.0∶51.0,农、轻、重的比例由1960年的21.8∶26.1∶52.1转变为1966年的35.9∶31.4∶32.7。农业重新成为国民经济中占最大份额的产业。 1965年,国民经济呈现一定的良性增长局面。出于“战争不可避免”的估计,工业化的方向转为以“准备打仗”为指导思想的“三线建设”。1970年,农、轻、重之比由1965年的37.3∶32.3∶30.4变为32.5∶31.1∶36.4。1971年,地方出现了一个“大办五小”的工业化高潮。1975年农、轻、重之比进一步失调,变为28.2∶31.6∶40.2。

曹妃甸区域经济定位及产业结构展望

【摘要】本文运用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的有关工业集聚的理论,对曹妃甸未来经济的构建进行了分析,得出其将成为京津唐经济圈的一个制造业中心区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产业发展的规划提出了构想。 【关键词】曹妃甸产业发展新经济地理学一、曹妃甸历史及目前状况简述曹妃甸位于唐山市南部70公里的沿海的南堡地区,它是渤海湾中惟一不需开挖人工航道和港池、不需疏浚维护即可建设大型深水泊位(40万吨级)的天然“钻石级”港址资源。曹妃甸自1895、1900两次强风暴袭淹后,岛民已迁徙。截止到首钢搬迁、与河北省共同筹建码头前,岛上唯一建筑是一座为引导船舶夜航所用的航标塔。2002年6月,首钢、河北省建投、唐钢、唐山市四方以股份制的形式组建曹妃甸实业开发有限公司,出资2亿元启动码头通路工程建设,深水大港的建设拉开序幕。2005年初,中国中央政府相继批准了包括曹妃甸矿石码头、原油码头在内的《渤海湾地区港口建设规划》和首钢搬迁曹妃甸实施方案,曹妃甸港口建设工程正式纳入国家规划,并成为国家“十一五”期间投资最大的项目集群。按照国家规划,曹妃甸需填海建设的总面积达310平方公里,相当于半个新加坡大。到2010年,曹妃甸投资将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年财政收入超过200亿元人民币,其经济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新唐山。到目前为止,曹妃甸二十五万吨级矿石码头已经开航,七十多公里的通岛道路已全线贯通,迁曹铁路已经通车,供电、供水项目已经基本完成,码头、钢铁、电能项目建设也全面铺开。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07年3月12日上午已宣布曹妃甸“新首钢”开工建设。曹妃甸至今已累计完成投资160亿元,仅2007年将完成投资300亿元。曹妃甸本来是冀东渤海之滨的一个小镇,名不见经传,但随着首钢的搬迁,声名雀起,曹妃甸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交通状况决定了其在中国的经济布局中将担任一个重要角色。伴随着一个钢铁基地的兴建,必然对其相关行业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河北省与首钢正在联合打造一个新兴的工业重镇,兴业伊始对未来产业布局的规划尤为重要:到底是以基地为依托打造一个专业的钢铁城市,还是以钢铁产业为支柱各种产业全面发展;着眼于富甲一方,还是放在整个京津唐经济圈考虑,构筑一个产业集群的次增长极,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应如何选择,曹妃甸未来在其所在区域的经济定位已是迫在眉睫。二、曹妃甸未来产业定位分析1、曹妃甸的产业带动能力及规模经济分析无论是钢铁工业还是石化工业抑或是大型码头带来的航运业的发展均可以直接带动周边地区的煤炭、机械、采选矿业、食品工业、化工原料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煤气生产供应业、自来水生产供应业、建筑业等的快速发展,其带动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市场需求量的激增。上述三大产业横向、纵向产业链很长,而且对各行业产品的需求量较大,因而对上述不同行业会形成较大的拉动力。其次,降低相关企业的金属材料成本。钢铁、石化机械制造、电力等企业,其产品和原材料区位重量较大,运输成本占交易费用的比例较大,因而大型钢铁企业有利于相关行业的企业降低成本。具体的带动作用可有产业间的关联度来说明,产业间的联系可分为顺向联系和逆向联系两种:顺向联系是指某些产业因生产工序的前后,前一产业部门的产品为后一产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这样一直延续到最后一个产业的产品,即最终产品为止;逆向联系是指后续产业部门为先行产业部门提供产品,作为先行产业部门的生产消耗。而石油、石油化工、钢铁冶金、电力对其他产业的顺向关联度都非常高,因而曹妃甸未来的产业带动力将是巨大的。曹妃甸的起步就在于钢铁工业,首钢曹妃甸搬迁后,将由首钢、唐钢联合建成国内最先进的、最终年产能1500万吨的精品钢材基地;一期计划实现年钢产量500万吨,二期形成1000万吨生产能力。其规模列目前国内第二位。据国外的专家测算钢铁企业的最佳规模为500-1000万钝,首钢在曹妃甸的钢铁项目规模效益应该是能实现的。另外已列入规划中的项目有:航运业包括矿石、原油、煤炭、液化天然气码头在内的76个码头,(建成后将成为中国多种泊位并存、单体工程量最大的港口);1500万吨的华北原油储备基地;1000万吨级炼油、100万吨

全国三次产业结构演变

1 中国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研究 ——探讨产业结构变迁与劳动生产率、居民收入水平、城镇化化的关系 郝成磊 20130202015 产业经济学 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外汇储备、外贸出口额由1978年的全球排名38、30上升到2011年的全球第一;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548.20亿元飙升至2011年的79646.65亿元,增加了24.44倍;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年均增9.62%,远远大于同期的世界经济平均增长水平约为2.5%。特别是在2000——2010年这一段长达11年的时间里,国内生产总值每年的增长率都在10%以上。经济总量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产业结构的变化,城镇化水平的变化。本文通过分析全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研究我国在1978年到2012年期间,劳动生产率、居民收入水平、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为当前国内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推进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1978年——2012年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一)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变要受经济增长阶段的影响 判断不同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所处的阶段,对于把握产业结构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判断经济增长阶段的主要指标有三个: 1.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收入水平是最重要的综合指标。 2.产业结构GDP 比例。 3.就业结构。

2 (二)中国产业结构转变受到国内具体条件的影响 1.较高速度的增长和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仍将并存。 2.多层面多档次的需求旺盛。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很大,不同企业使用的设备和产品的技术档次差距很大,不同地区的收入水平和基础设施 建设状况差距很大,这种差距为各类产业的生产和服务提供了客观的市场条件。 3.就业压力很大。在这16年中,有近2亿劳动力要从农业中转移出来,每年需要转移1000万人以上.再加上随着工业结构的升级,工业中就业人数的增长会明显慢于工业产值的增长,工业中吸收农业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就业的压力十分突出。 (三)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1.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分析

9、区域产业结构分析讲解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区域产业结构评价准则 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的选择以及对已有的产业结构的评价, 要以区域的综合区情及国家的经济大势为依据。在多种因素综合限定的边界内进行选择。区域产业结构的选择的合理性如何,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考察。 1、以形成的产业结构同区域的资源结构是否相适应,能否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即在区域各种经济发展要素中, 供给比较充分、价格比较便宜的生产要素 (既区域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是否优先、重点开发利用其相对应的产业和产品是否得到优先、重点发展。 2、区域产业系统的功能,能不能承担起全国地域分工的重要任务,即对全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协调能否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这一点集中表现在区域主导产业部门是否形成, 其发展的规模是否适度。 3、区内产业间的关联度如何,特别是主导产业和非主导产业之间的关系如何,是否协调一方面,主导产业的产业优势能否辐射区域的相关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另一方面, 相关产业又是否与主导产业的发展相配合,从而是整个区域经济系统高效率地运转。 4、区域经济结构的转换力和应变能力如何。即能否充分吸收、消化外来因素,有效地将外来因素或外部投入转换为输出, 形成强大的扩张、输出能力; 能否在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情况下, 通过组织机制的调节, 消除干扰造成的不协调状态; 能否在系统结构保持相对稳定有序的同时,创造条件向更高层次的优化方向发展。 5、结构性效益的高低。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效益较好,并且这个较好的效益是由其产业结构带来的, 那么这个产业结构就是合理的; 反之, 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效益不好, 而且这个较差的经济效益是由其产业结构带来的, 那么, 这个产业结构就是不合理的, 需要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统计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统计分析 学生:杨欢指导老师:杨立勋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很大的变革,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工业结构重型化,服务业发展滞后,为了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经济措施。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变化调整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图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图1 1978—2008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

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 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87年的28.20%下降到2009年的10.73%,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图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图2 1978—2008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但总体来讲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图3)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图3 1978—2008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1978年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

1978年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 【提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变化。改革以来,我国三次产业变动趋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是产业政策在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却有限。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仍需改善,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在扩大,产业结构的结构能源效益差等。未来我国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农业在保持基础地位的同时比重持续下降,工业仍将继续扩张,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针对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向,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同时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演进,特别是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增长以结构的加速转换为重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结构日趋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促进未来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以及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第一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相伴随,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巨大变化。 一、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及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从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变化(见图14.1)。第一产

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同时内部结构逐步得到改善;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不断波动的过程,但长期稳定保持在40%~50%之间,工业内部结构得到升级,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商品增加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30.5%上升到2005年的52%;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之中,增加值比重由1979年的21.9%大幅上升至2006年的39.5%。 图14.1 1978~2007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图 注:2007年数据为1~3季度数据。 资料来源:依据中国统计局官方网站数据整理。 1.产出结构变动 表14.1和图14.1分别显示了1978~2007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组成情况及其变动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情况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在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产业占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产业结构研究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产业结构研究论文 高等教育对地方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影响研究摘要:通过对保定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运用结构偏离度方法研究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测算保定市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灰色关联系数,分析了高等教育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联性。结论表明,驻保高校是促进保定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深层次动力,基于此提出了合理发展保定高等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区域经济;产业结构 保定历史悠久,崇尚文化,汇集了河北省大部分高等学校。在“十一五”期间,保定市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但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各县区存在较大差距。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因此逐步改善和调整产业结构,对推动经济发展尤其重要。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带来劳动力结构和技术结构等出现一系列变化,引起劳动力的就业产生新的组合。这些新的经济社会变革又必将促使为其提供智力、人才与科技支撑的高等教育,在教育结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上作出相应的调整。本文以保定市为例,通过对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的关联分析,研究如何发展高等教育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一、保定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保定市产业结构的总体发展分析。2003年以来,保定市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见图1)。 从总体趋势来看,2003—2008年这一阶段保定市的产业结构呈

“二、三、一”型,即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标志着保定的产业结构向更高阶段迈进了一大步。但根据世界银行钱纳里等经济学家研究,人均GDP 2 000美元以上(1980年,美元),第一、二、三产业生产结构为15.4%、43.4%、41.2%,而保定市2008年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5.62%、48.31%、36.07%,距此标准尚有差距,有待发展调整。而与发达国家的“三、二、一”型结构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2.保定市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其中产业结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其发展变化客观上要求就业结构与之相适应,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和升级也伴随着就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但对于就业结构来说,除产业结构外,还受体制、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有时并不表现为与产业结构同步变化,就业结构调整可能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一般用结构偏离度来表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这种非同步关系。当结构偏离度等于0时,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完全协调,若偏离0越远则意味着结构的偏差越大。根据统计数据,对2003年以来保定市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进行计算,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自2003年以来,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绝对值很大。这表明,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很不协调,产业产值份额大于就业份额,具有较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但这种不协调性较为平稳;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均小于零,说明产值份额小于就业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