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混合式优质课)

合集下载

部编四年级数学《平均数》陈丽萍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教学设计北京

部编四年级数学《平均数》陈丽萍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教学设计北京

平均数教学内容平均数的概念与求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一次数学测验中,班级平均分是90分,你猜猜这个班的马莉莉同学可能会得多少分?为什么?2.小组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班级平均分是马莉莉的实际分数吗?如果不是,你知道“班级平均分是90分”是什么意思吗?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二、学习新课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你们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出示教材第90页例1) (1)读情景图,你能找到哪些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明确:①已知: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纯净水瓶。

②所求问题: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2)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明确:“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纯净水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

也就是把收集的纯净水瓶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到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3)求平均数的方法。

(方法一)移多补少法(用代替纯净水瓶)。

(方法二)公式法。

①教师分析算法:要使每个人的纯净水瓶数量同样多,可以先把小队收集的纯净水瓶的总数量求出来,再平均分成4份,求1份是多少。

因此可先求出这组数据的总数量,再用总数量除以总份数,求得平均数,即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部编四年级数学《平均数》周萍PPT课件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公开北京

部编四年级数学《平均数》周萍PPT课件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公开北京

84÷4= 21 95÷5= 19 150÷30= 5 123÷3= 41 24÷8= 3 60÷2= 30 80÷2= 40 75÷5= 15
PPT课件 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
PPT课件这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环保小队收集矿泉水瓶子的情况
姓名
小红
14个
小兰
12个
小亮
11个
小明
15个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数量 / 个
B.(16+24+35+21)÷1122
C.(16+24+35+21)÷365
PPT课件
我身高140厘米,下水游泳有危险吗?
小吴
PPT课件
明明期中考试语文、数学、 英语三门学科平均分是88分,语 文92分,数学90分,他英语多少 分?
PPT课件
想一想:?
甲、乙、丙三人的平均年
龄是22岁,如果甲乙两人的平 均年龄是18岁,那么丙的年龄 是多少岁?
一个低水平的教师, 只是向学生奉献真理, 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是让学生自 去发现真理”
PPT课件
小组合作提示
4人小组合作,让每人收集的瓶 子的数量同样多,可以说一说、画一 画、移一移、算一算。
PP姓T课名件 环保小队收集矿泉水瓶子的情况
小红 小兰 小亮
他们小队平 均每人收集 了多少个?
14个
12个
比赛优秀课件”
PPT课件
澧县弘毅学校 周萍
PPT课件
PPT课件
速算比赛规则
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速算比赛,在 规定的20秒的时间内哪组答对题最多哪 组获胜。
温馨提示:老师说开始我们动笔,老师说结束
我们停笔,违规小组取消比赛资格。

初中数学平均数优质课教案

初中数学平均数优质课教案

初中数学平均数优质课教案本节课的内容是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的“平均数”,具体章节为第7章第1节。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含义,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某班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为160cm、165cm、170cm……200cm,问该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让学生思考并尝试解答。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3. 合作交流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如何求解上面导入问题中的平均身高。

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共同得出结论。

4. 讲解与示范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并示范如何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练习与拓展为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同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尝试用平均数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并反思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路和策略。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以及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部编四年级数学《平均数》罗良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教学设计北京

部编四年级数学《平均数》罗良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教学设计北京


第1 页
2

4/28/2018
1
-

题:
《平均数》教学设计
课型
:
新授课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P90至P9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
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会计算平均数。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情感目标: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
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据说大家记忆力非常好,咱们来测试一下好吗?
说出10个数字:,看你们能记住几个数字?
开始:1、5、3、7、8、10、6、2、4、9。

1.
同学们的记忆力真好。

淘气小朋友也想和大家比一比。

2.
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挤统计表。

淘气记住了几个数字?。

《平均数》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课件(1)

《平均数》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课件(1)

《平均数》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数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平均数”。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涉及教材第4.3节的内容,着重探讨如何通过计算数据集合的平均数来反映数据的一般趋势。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分析数据,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据分析和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处理数据集合中的异常值。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其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展示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计算器、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班级学生身高的数据,提问:如何衡量我们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导入平均数的概念。

2. 新知讲解(15分钟)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通过例题讲解,演示平均数的计算过程。

3. 例题讲解(10分钟)展示例题:计算某小组5名学生数学成绩的平均分。

步骤解析,详细讲解计算平均数的步骤。

4.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应用拓展(5分钟)案例分析:讨论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

六、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例题解答步骤。

3. 练习题关键点。

七、作业设计(1)一组学生体重数据:50kg, 52kg, 55kg, 58kg, 60kg。

(2)一组商品价格数据:120元, 150元, 180元, 200元, 220元。

答案:(1)平均体重 = (50+52+55+58+60) / 5 = 54kg(2)平均价格 = (120+150+180+200+220) / 5 = 168元2. 讨论题:为什么平均数可以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中心趋势?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回顾课堂内容,学生是否掌握了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公开课优秀课件(经典、值得收藏)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公开课优秀课件(经典、值得收藏)

• 小文 小莉
•。
小红 肖老师
思考:平均数是实际投中的个数吗 ?
? 思考:平均数是实际投中的个数吗
观察:平均数和实际投中的个数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5个 4个
小林 小力 小明
• 小文
小莉
小红 肖老师
男生组1分钟投篮情况记录
姓名 小林 小力 小明
个数 7个 5个 3个
总数
15个
女生组1分钟投篮情况记录
姓名 小林 小力 小明 总数
个数 7个 5个 3个 15个

小 林 小 力 小明
•。
男生队1分钟投篮情况
你能通过圈一圈,移一移的方法,使男生 队每人投中的个数看起来一样多吗?
5个

小 林 小 力 小明
•。
男生队1分钟投篮情况记录
姓名
小林
小力
小明
个数 7个 5个
3个
总数
15个
女生队1分钟投篮情况记录 姓名 小文 小莉 小红 肖老师 总数
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平均数
男生队1分钟投篮情况记录
姓名 小林 小力 小明 总数
个数 7个 5个 3个 15个
女生队1分钟投篮情况记录
姓名 小文 小莉 小红 总数
个数 8个 3个 2个 13个
哪队的投篮水平高一些?
男生队1分钟投篮情况记录
姓名 小林 小力 小明 总数
个数 7个 5个 3个 15个
女生队1分钟投篮情况记录
姓名 小文 小莉 小红 肖老师 总数
个数 8个 3个 2个 3个 16个
哪队的投篮水平高一些?
男生队1分钟投篮情况记录
姓名
小林
小力
小明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课公开课课件获奖课件比赛观摩课件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课公开课课件获奖课件比赛观摩课件
平均数侧重于反映数据的整体“平均水平”,而中位数则侧重于反映数据的“中心位置”。
在数据分析中,通常将平均数和中位数结合使用,以更全面地了解数据的分布特征。
04
CHAPTER
平均数的应用
平均数可以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中心位置。
描述数据集中趋势
通过比较不同数据集的平均数,可以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
注意事项
03
实例三
计算全班同学的平均年龄。
01
实例一
计算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
02
实例二
计算全班同学的平均成绩。
03
CHAPTER
平均数的特性与性质
01
02
04
03
平均数具有可加性
平均数具有敏感性
平均数具有独立性
平均数具有对称性
01
02
03
04
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等于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课堂总结与回顾
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学会了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了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理解了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掌握了平均数的性质和特点。
理解了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重பைடு நூலகம்性和应用价值。
思考了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探讨了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展望了平均数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的可能应用和发展方向。
比较不同数据集
根据历史数据的平均数,可以对未来的趋势进行预测。
预测未来趋势
评估家庭开销
计算家庭每月的平均开销,有助于合理安排家庭预算。
评估个人财务状况
通过计算个人收入或支出的平均数,可以评估个人的财务状况。

部编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李京明PPT课件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公开北京

部编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李京明PPT课件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公开北京

35
39
合计
160
学无止境。——荀子”
PPT课件 40 38 36 34 32 30 28 26 24 22 20 18 16 14 12 10 8 6 4 2 0
37 王连婳
女生拍球个数
36
35
34
何雨轩 曹弈茗 尹筱雨
移多补少
38
拍球个数 刘家钰
PPT课件
60 50 40 30 20 10
拍球个数 48
38
35
39
合计 160
(48+38+35+39)÷4 =160÷4 =40(个)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
PPT课件
任宇彤拍球成绩统计表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拍球个数 30
34
44
48
合计 156
(29+34+44+48)÷4 =156÷4 =39(个)
平均数有区间范围 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PPT课件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筱雨:29 任宇彤:34
男 生 获 胜!
PPT课件
拍球比赛—4对4
女生拍球成绩统计表
姓名 王连婳 何雨轩 曹弈茗 尹筱雨
拍球个数 37
36
35
34
合计
142
优秀PPT课件”
PPT课件
天通苑学校 李京明 2019.03.
PPT教课件 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认识平均数,掌握求 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2、应用对比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经历知识产生的 过程,感悟平均数的特征。

平均数PPT优秀教学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平均数PPT优秀教学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解:这个班级学生平均年纪为:
x=
13
8+14
16+15 24+16 8+16+24+2
2
14
所以,他们平均年纪约为14岁.
第4页
探究二、
为了解5路公共汽车运行情况,公交部门统计了某天5路 公共汽车每个运行班次载客量,得到下表:
载客量/人
组中值 频数(班 次)
1≤x<21
11
3
21≤x<41
31
x x1 f1 x2 f2 xk fk n
也叫做x1,x2,…,xk这k个数加权平均数,其中 f1,f2,…,fk分别叫做x1,x2,…,xk权。
第3页
探究一、
例2、某班级为了解同年纪情况,作了一第二年 龄调查,结果以下:13岁8人,14岁16人,15岁24人, 16岁2人.求这个班级学生平均年纪(结果取整数).
5
41≤x<61
51
20
61≤x<81
71
22
81≤x<101
91
18
101≤x<121
111
15
这天5路公共汽车平均每班载客量是多少(结果取整数)?
第5页
载客量/人 1≤x<21 21≤x<41 41≤x<61 61≤x<81 81≤x<101 101≤x<121
组中值 11 31 51 71 91 111
频数
14
12
10



4 56 78

5 55 55

40 50 60 70 80 90
周长/cm
第9页
(1)当一组数据中有多个数据重复出现时,怎样简便 地反应这组数据集中趋势? 利用加权平均数.

2024年《平均数》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课件

2024年《平均数》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课件

2024年《平均数》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数学课程标准》六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平均数”。

具体内容包括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本章主要围绕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平均数在实际情境中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计算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学校运动会跳远比赛成绩,请学生计算平均成绩。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3. 随堂练习(10分钟)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讲解。

4.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分享讨论成果。

5. 知识巩固(10分钟)出示巩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点评。

六、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定义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某班有40名学生,一次数学考试的平均成绩为75分,其中男生平均成绩为70分,女生平均成绩为80分,求男、女生各有多少人?2. 答案:(1)平均数 = (3+7+5+9+11)÷5 = 35÷5 = 7。

(2)设男生人数为x,则女生人数为40x。

根据题意,得到方程:70x+80(40x)=75×40,解得x=20,即男生20人,女生20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平均数(优质课获奖课件.

平均数(优质课获奖课件.

平均数(优质课获奖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数学》第二章第二节,主题为“平均数”。

详细内容包括: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应用场景及特性。

重点探讨如何求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以及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计算方法;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分析数据;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如何求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以及平均数特性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计算器、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明、小红、小亮三名同学的成绩,引发学生思考如何表示他们的平均成绩。

2. 知识讲解(1)平均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求和、除以个数;(3)平均数的应用: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分析数据。

3. 例题讲解(1)计算小明、小红、小亮三名同学的平均成绩;(2)分析平均成绩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六、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定义;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4. 例题解答步骤;5. 随堂练习答案。

七、作业设计2. 答案:平均数为15。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但部分学生对平均数特性的理解仍需加强;2. 拓展延伸:探讨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平均工资、平均成绩等。

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数据,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3.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解答;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准确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针对平均数这一知识点,难点在于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重点则在于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特性。

2024年《平均数》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课件

2024年《平均数》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课件

2024年《平均数》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材《数学》第二章第二节《平均数》。

内容包括: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据分析与概括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以及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计算器。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一组数据,提问:如何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2. 例题讲解(1)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例题,演示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 随堂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拓展延伸:探讨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定义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5,7,9,11,13(2)10,20,30,40,50答案:(1)平均数:8(2)平均数:302. 作业题目: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应明确、具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

《平均数》优秀课件

《平均数》优秀课件

《平均数》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明确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

2. 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分析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将平均数应用于实际问题,分析数据的可靠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计算器、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数据,提出问题:“如何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引导学生思考。

2. 新课导入(10分钟)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并通过实例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两个典型例题,一个是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计算,另一个是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定义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4. 拓展问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某班级有5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60cm, 165cm, 158cm, 162cm, 167cm。

计算该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

2. 答案:(1)平均数 = (2+5+8+11+4) / 5 = 30 / 5 = 6(2)平均身高 = (160+165+158+162+167) / 5 = 812 / 5 = 162.4cm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加强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统计学、经济学等领域,并尝试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平均数的更多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教学难点与重点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实践情景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关键环节。

在《平均数》的教学中,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如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等数据,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平均数》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课件

《平均数》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课件

《平均数》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数学》教材第四章第二节“平均数”。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计算器、草稿纸、直尺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运动员比赛成绩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公平地评价他们的表现。

2. 新课导入: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引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a. 演示求平均数的计算过程。

b.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计算平均数。

3.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a.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思考。

b. 学生独立完成例题,教师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a.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b. 教师挑选部分学生进行解答,并给予评价。

5. 小组讨论:讨论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定义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答案:62. 作业题目:某班学生数学成绩的平均分是85分,如果将最高分和最低分去掉,平均分变为87分。

求该班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的总成绩。

答案:174分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在讲解平均数时,部分学生对定义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平均数对一组数据进行整体评价,例如:体重、成绩等。

平均数课堂教学课件PPT

平均数课堂教学课件PPT
适用范围
众数适用于任何类型的数据,中位数适用于顺序数据,平 均数适用于数值型数据。
优缺点
众数易于受极端值影响,中位数不受极端值影响但不能反 映所有数据的信息,平均数能充分利用数据信息但易受极 端值影响。
离散程度衡量指标简介
极差
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简单易懂但易受极端值影 响。
方差与标准差
衡量数据与其均值之间的平均偏离程度,能较好 反映数据的离散程度。
算术平均数计算步骤
首先计算一组数据的总和,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即可得到算术平均数 。
加权平均数应用场景
要点一
加权平均数定义
加权平均数是不同比重数据的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就是把原始数据按照合 理的比例来计算。
要点二
加权平均数应用场景
加权平均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着 广泛的应用,如计算平均成绩、平均 工资、平均成本等。在统计学中,加 权平均数也常用于描述一组数据的集 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要点三
加权平均数计算方法
设一组数据为$x_1, x_2, ldots, x_n$ ,对应的权重为$w_1, w_2, ldots, w_n$,则加权平均数$bar{x}_w$的 计算公式为$bar{x}_w = frac{sum_{i=1}^{n} w_i x_i}{sum_{i=1}^{n} w_i}$,其中 $sum_{i=1}^{n} w_i x_i$为加权和, $sum_{i=1}^{n} w_i$为权重之和。
02
完成练习后,及时总结经验和教 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5
平均数计算技巧与注意事 项
数据整理和分组方法
1 2
数据清洗
去除重复、无效数据,确保数据准确性。

部编四年级数学《平均数》宋海利PPT课件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公开北京

部编四年级数学《平均数》宋海利PPT课件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公开北京
平均数
平谷区第三小学 宋海利 2018.4
精品PPT课件
白队投篮比赛成绩统计表
姓 名 刘 亢 孙 伟 张译文 刘 艾
投中 9
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6
5
个数
合计
24
红队投篮比赛成绩统计表
姓 名 刘涵
投中 6
个数
陈鑫博 张鑫
7
8
合计
21
精品PPT课件
温馨提示:
1.用你喜欢的一种符号(比如说○、□、△等)在作业纸对应的姓 名上方表示出白队每人的进球个数,1个符号代表一个球。 2.想一想怎样移动,才能使每人的进球数量同样多。用箭头表示出 移动的过程。 3.完成后,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精品PPT课件
本课件共有7张PPT, 课件播放完毕!谢谢你 的观看!
(时间:3分钟)
精品PPT课件
补充资料:
1.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2.今年“五一”北京高速路平均每天交通客 流量约216万辆。
3.运动会上,四(2)班女生1分钟的人均跳 绳数量是132个。
4.李丽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时间15分 钟。
精品PPT课件
请你来帮忙!
一条弯弯的小河,穿过了一片土地,平均水深110 厘米,小明来到了河边说:“我的身高是135厘米,如 果我在这条河里玩耍,有没有可能遇到危险?”聪明的 小朋友,你们能帮帮我吗?

平均数(混合式优质课)

平均数(混合式优质课)

7号、8号运动员在小组赛中得分情况统计表
第1场 第2场 第3场 第4场 第5场
7号 9
— 11 13

8号 7
13 — 12
8
谁的投篮水平高?
从图中,你知道(zhī dào)了哪些数学信息?
第五页,共24页。
二、自主学习(xuéxí) 小组探
究 第1场 第2场
7号 9

8号 7
13
第3场 11

第4场 13
第二十一页,共24页。
五、课堂(kètáng)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xuéxí),你有哪些 收获呢?
第二十二页,共24页。
六、课外作业 课后请你找一找在我们生活 中有哪些平均数?
第二十三页,共24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一、情境导入 问题设置。一、情境导入 问题设置。7号、8号运动员在小组赛中得分情况统计表。想法 1:7号共得了9+11+13=33(分)。8号共得了7+13+12+8=40(分)。想法2:我不同意比总分数,因为两个
姓名 张平 李东 王强 刘明 林海 黄玉
个数 20 35 35 24 35 31
你会计算(jì suàn)吗?试试看!
第十四页,共24页。
你会计算他们做仰卧起坐(yǎnɡ wò qǐ zuò)的 平均成绩吗?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chéngjì)
记录单
姓名 张平 李东 王强 刘明 林海 黄玉
个数 20 35 35 24 35 31
13
12
8
7

这4个数的平均数。
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fǎnyìng)一组数据的整体 水平。
第十一页,共24页。

部编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李慧PPT课件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公开北京

部编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李慧PPT课件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公开北京
7>6 答:女生队获胜。
在( 人数相同的 )情况下,用求总数的方法 比较输赢更简便。
在(人数不同的 )情况下,用求平均数的方 法比较各队的成绩更公平。
2021/11/14
PPT课件
一、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1、育才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 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 了3元。( × )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平均数
7
5
4
8
6
3
5
4
8
5
7
5
8
8
7
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平均数和每一
个数据息息相关,任何一个数据的微小变化都会使 平均数发生变化。
一个低水平的教师, 只是向学生奉献真理, 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是让学生自 去发现真理”
PPT课件
哪条线可以表示这5个数的平均数?为什么?
第二轮:
PPT课件
男生队投篮比赛投中个数统计表
姓 名 陆强 赵明 李力 王钢 周鹏 合计 投中个数 4 5 6 8 7 30
女生队投篮比赛投中个数统计表
姓 名 于芳 郑杰 王玲 贾良 合计 投中个数 7 8 7 6 28
哪队的成绩比较好?为什么?
2021/11/14
PPT课件
男生队:30÷5=6(个) 女生队:28÷4=7(个)
A、(120+315)÷ 2 B、(120+315)÷ 3
2021/11/14
PPT课件
三、解决问题:
1、在学校组织的班级足球联赛中,中场休息时,四2班 要求换人,A同学和B同学都要求上场。下面是A同 学和B同学之前在小组赛中的进球情况统计表。如果 你是老师,你会让谁上场比赛呢?为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明的体重一定比小强轻吗?
我们组同学 的平均体重 是35千克。 我们组同学 的平均体重 是37千克。
小明
小强
不一定。 因为平均体重代表的是两个小组同学体重的整体水平, 不代表某一个人的体重具体是多少,所以不能确定小明 的体重就一定比小强轻。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哪个小组成绩好些?
我们二组4人, 共做了20个。 我们一组3人, 共做了18个。
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记录单
姓名 个数
张平 20
李东 35
王强 35
刘明 24
林海 35
黄玉 31
你会计算吗?试试看!
你会计算他们做仰卧起坐的平均成绩吗?
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记录单
姓名 个数
张平 20
李东 35
王强 35
刘明 24
林海 35
黄玉 31
20+35+35+24+35+31 = 180 (次)
平均成绩: 180÷6=30 (次)
你会计算他们做仰卧起坐的平均成绩吗?
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记录单
姓名 个数
张平 20
李东 35
王强 35
刘明 24
林海 35
黄玉 31
35×3 +20 +24 +31 = 105+20+24+31 = 180 (次)
平均成绩: 180÷6=30 (次)
三、抽象概括 总结提升
谁的投篮水平高?
8号
7
13

12
8
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自主学习 小组探究
7号 第1场 9 第2场

13
第3场 11
第4场 13
第5场

8
8号
7

12
谁的投篮水平高呢?
想法1:7号共得了9+11+13=33(分) 8号共得了7+13+12+8=40(分)
所以8号投篮水平高。
想法2:我不同意比总分数,因为两个人 上场次数不同。
7号
第1场 9
第2场

13
第3场 11
第4场 13
第5场

8
8号
7

12
谁的投篮水平高? 7号运动员平均每场得分:
(9+11+13)÷3=11(分)
8号运动员平均每场得分:
(7+13+12+8)÷4=10(分)
7号运动员的投篮水平高。
怎么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呢?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小试牛刀
你会计算他们做仰卧起坐的平均成绩吗?
第 1场 第 3场 第 4场
场次
汇报交流
评价质疑
你知道“11分”是7号运动员哪一场的得分吗?
13 11 9

这3个数的平均数。
二、自主学习 小组探究
8号运动员得分情况统计图
移多补少
分数(分)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10
你知道“10分”是8号运动员哪一场的得分吗?
二、自主学习 小组探究
7号运动员平均每场的得分:
7号运动员得分情况统计图
分数(分)
15 14 13 12 11
1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你知道“11分”是7号运动员哪一场的得分吗?
既不是第一场的得分,也不是第三、四 场任何一场的得分。它表示的是7号运
10 9 8 7 6 5 4 3 2 1 0
11
动员三场得分的整体水平。
10
既不是第一场的得分,也不是第二、四 五场任何一场的得分。它表示的是8号 运动员四场得分的整体水平。
第 1场 第 2场 第 4场 第 5 场
场次
7 13 12
8
汇报交流
评价质疑
你知道“10分”是8号运动员哪一场的得分吗?
13 12

7 8
这4个数的平均数。
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我会算一算
我身高为 145厘米, 下水会有 危险吗?
平均数有什么特点?
1、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 数; 2、它比一组数据中最大的数要 小,比最小的数要大;
3、它能较好的反映一组数据的 整体水平。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六、课外作业 课后请你找一找在我们生活 中有哪些平均数?
18÷3 = 6(个) 20÷4 = 5(个)
答:二组的成绩好些。
6 ﹥5
226厘米 178厘米
以下是某校“校园 十佳小歌手”歌唱 比赛中杨洋同学得 分情况:
评1 2 3 4 5 委号 号号 号 号
中国男子篮球队平均身 高有2米(200厘米)。
平均 得分
成 92 绩
98 95 83 92
92
平均数比一组数据中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平均数
一、情境导入
问题设置
啊!
啊!
到底该换 谁上场呢 ?
收集信息
7号运动员参加了3场小组 赛,分别得了9分、11分和 13分。 8号运动员参加了4场小组 赛,分别得了7分、13分 、12分和8分。
7号、8号运动员在小组赛中得分情况统计表 第1场 第2场 第3场 第4场 第5场 7号 9 11 13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