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结题报告记录
(完整版)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组执笔人: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万水泉中心小学董军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一、研究背景学会阅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其中阅读方法的学习和指导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
朗读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基本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小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
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
”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
”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构成基本是当地农民子弟和外来打工子女,流动性大,学生语音面貌表现出普通话水平低,方言种类多差异大的特点。
以六年级1班为例,全班35人,学生结构为本地学生9人,山西、乌盟、甘肃、张北县、东北、四川等地的学生26人,全班学生家庭均没有普通话语言环境。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状况,我们做了一点调研(见表1—3)。
表1:随机抽查的一节阅读教学课13名学生朗读时间统计表2:学生课堂上得到个别读的机会:表3:学生对所学内容朗读的熟练程度:不难看出:(1)朗读时间明显不足。
张田若先生说:“如果两节课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就要花一半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
”是的,没有一定量的保证,就难以实现质的提高。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课题研究工作报告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课题研究结果与分析•课题研究结论与建议•参考文献01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背景02当前小学生朗读能力普遍薄弱的现状;03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研究意义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表现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
研究目的分析当前小学生朗读能力薄弱的原因;探索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总结出有效的朗读教学方法和经验。
02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1研究内容23针对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评估和调查,了解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朗读能力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包括对阅读理解、写作、词汇和语音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如何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测试的方式,对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评估;对朗读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影响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关键因素;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小学生展开调查,了解朗读能力的差异;设计朗读训练方案,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验证。
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确定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对研究对象的朗读能力进行评估;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整理,总结出小学生朗读能力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设计朗读训练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对训练方案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
研究过程03课题研究结果与分析调查发现,当前小学生在朗读能力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语调、节奏、情感等方面。
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对比,实验班经过朗读训练后,朗读能力有显著提高。
实验班与对照班在朗读表现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结果数据分析针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数据采集和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经过朗读训练后,实验班在朗读表现力方面有显著提高。
小学低段科学朗读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低段科学朗读策略研究结题报告研究背景科学朗读是小学低段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然而,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和课堂教育的不断深入,单纯的朗读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科学教育的需要。
因此,本次研究旨在探究更加有效的科学朗读策略,以提高小学低段学生的科学素养。
研究内容本次研究主要探究以下几个问题:1. 小学低段科学朗读的定义和形式;2. 目前小学低段科学朗读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3. 科学朗读策略的设计和实践效果;4. 科学朗读策略在小学低段科学教育中的应用前景。
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我们在某小学四年级的一堂科学课中进行了科学朗读策略的实验教学。
研究结果1. 小学低段科学朗读应以朗读+解释的形式呈现,既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要促进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2. 学生在科学朗读中存在表达不清、理解不足等问题;3. 采用科学朗读策略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阅读能力;4. 科学朗读策略在小学低段科学教育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研究结论科学朗读是小学低段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本研究提出了通过朗读+解释的形式开展科学朗读,并结合科学朗读策略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该策略具有实施简单、效果明显、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建议各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尝试采用。
研究不足1. 研究仅从一个小学四年级班级进行,研究结果的普遍性有待考量;2. 研究中未考虑家庭的教育环境等因素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影响。
参考文献1. 李强. 论小学科学课堂中的朗读教育[J]. 科学大观园, 2017, 9: 100-102.2. 朱琳, 任建生. 当代小学科学教学新思路[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8.3. 赵红艳. 科学朗读策略在小学低段科学教育中的应用[J]. 课程教育研究, 2020, 32(1): 91-93.。
如何指导小学生朗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如何指导小学生朗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针对目前小学生在停顿断句、语调语气、朗读节奏、朗读情感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语言水平相差甚远,提出了《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这一课题。
经过这近一年的研究和实验,目前实验年级的学生总体语言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学生朗读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课题研究预设的目标基本达成。
一、课题研究成果的基本内容(一)研究朗读教学中的问题(1)角色错位。
教师仅仅是学生朗读的召集人、旁听者、捧场人,学生的个体学习缺乏指导。
(2)学而不思。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意思是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到头来等于白学。
学生在朗读中自读自悟,缺乏学习交流、情感体验,只是泛泛而谈,知识掌握粗浅,把握不到位。
(3)思而不学。
孔子曰: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是只知道思考却不去学习,就会使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一味的解词析句,而没有将这种情感通过朗读释放出来,学生也会兴趣一时,很难贯穿课堂,没有真正走进文本,张扬个性,表情达意。
二)增强学生的朗读意识的研究1)、节奏意识。
了解和初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是节奏的舒缓、声调的低沉,美景描述时节奏的欢快、声调的悦耳。
领会恰如其分的停顿在朗读节奏的重要性。
(2)、角色意识。
引导学生去揣摩体悟文本中各个角色的思想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去朗读,在具体角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
(3)、问题意识。
通过多读多诵,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真情朗读的热情。
在阅读教学中,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的需求,朗读教学时创设文本中的情境,大的激发会极出学生的参与欲望,提高了朗读的热情。
(四)、引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用心感悟,朗读不同体裁的文章。
主要包括诵读、吟读、咏读、讲读等,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朗读中理解主题,感受内涵美;辨析语言,体悟艺术美;展开想象,激发情感美。
关于如何提高小学生朗读水平的研究结题报告
《关于如何提高小学生朗读水平的研究》结题报告研究结果与讨论:针对目前小学生在停顿断句、语调语气、朗读节奏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我校作为乡镇学校,地处城乡结合,学生语音面貌与城市小学生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这一现象,经过一年来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实验年级的学生总体语音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学生朗读能力得到大幅提高,课题研究预设的目标基本达成。
一、课题的研究成果(一)抓课内带课外,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高。
课堂是朗读训练的主阵地。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始终坚持抓“一线两翼”,即抓实课堂朗读指导为主线,抓好早读和课外朗读为两翼。
并以此拟定了课堂教学抓指导,晨读训练抓个案、课外朗读抓巩固等一些研究策略,并根据拟定的策略设计了学生晨读训练和课外朗读训练阶梯评价表,记录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变化。
1.关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课题组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1)朗读训练分类指导教材中的文章往往是编者从众多的优秀文章中筛选出来的,文质兼美,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可读性强。
学生通过练读这些文章可以较好地掌握不同体裁类型、不同情感基调文章的一般朗读规律。
不同类型的文章,课题组在实践中总结出不同的指导方法。
①写景状物、优美散文写景状物、优美散文等文质兼美的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与情感,可配乐将学生引入文本情境或教师范读,激励学生创造性朗读。
②含义深刻的文章《最大的麦穗》《天游峰的扫路人》等含义深刻的文章学生理解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对于这类文章可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段,帮助学生理解。
③对话类文章对话类文章,指导学生抓住人物性格身份,再现生活情境。
④寓言童话类课文《北风和小鱼》《雨点》等童话类文章可运用夸张演绎的方法来进行创造性朗读。
(2)朗读指导细化要求字、词、句、段、篇是构成文章的要素。
课题实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字词的发音、句子的读法、篇目的感情基调总结了朗读指导的一些具体要求。
①把字准确化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打好朗读基本功,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对小学语文学生朗读技巧》的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学生朗读技巧>>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观点深入人心,课堂上学生把书读起来了,琅琅书声已回响在美丽的校园。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指导中依然存有很多问题:重结果表现,轻过程指导;重技能训练,轻情感体验;重整齐划一,轻独特体验……影响了读书活动的实效性。
阅读课上应该重视朗读,真正把“读”贯穿教学的始终,但是在朗读指导的要求、过程、形式和功效诸方面尚需作进一步的研究和落实,以提升朗读指导的实效性。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应重在整体感知课文,悉心体察作者情感脉搏的跳动,在具体的语境中“导”:“导”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情感的熏陶;“导”想象力的发挥,预感水平的培养;“导”心灵的沟通,喜怒哀乐情弦的共振。
在指导学生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善于引导和点拨,才能使学生朗读入情入境,真正达到读中感悟、以悟促读、读中生情、以情育人的目的.二、课题研究内容1、朗读要求上要体现层次性2、朗读过程上要强化实践性。
3、朗读形式上要讲究灵活性4、朗读功效上要追求整体性。
三、课题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即时分析、整理,充实本课题的理论基础同时注重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借鉴先进经验,为研究指明方向,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促动研究的深入。
2、经验总结法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持续地总结经验教训,总结得失,持续地学习相关理论,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进一步充实和修订实验方案,改进实验的操作方法、手段。
在教学实践中持续探索和反思,即时撰写教学后记、反思、经验总结、论文等,适时在一定范围内交流。
3、调查、比较法切实调查学生在实验的初始状态及实验各阶段的情况和变化趋势,认真比较,实行统计分析,看学生的变化是朝着实验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事与愿违,并即时调控。
4、行动研究法制定实施计划,实践不同分组模式,观察记录学习状况,并根据出现的问题,即时调整方案,继续深入研究。
关于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
《关于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一、课题的提出古代教育家重视“吟诵”认为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体味出其中的妙处。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说的就是多读才能加深理解。
的确,朗读时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及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即把书面语言转换为出声的口头语言。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总目标之中要求阅读教学要注意“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各学段的阅读目标中,都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
语文课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感的培养是其中之一。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阅读实践——朗读感悟。
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看,中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朗读能够更好地刺激他们的语言直觉,所以朗读感悟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最有效途径和方法。
目前小学生朗读的现状是老师们大力抓朗读,而学生仍不喜欢读书,尤其是有感情朗读,甚至出现念读唱读之势,教师指导机械匮乏,方法单调,机械,生硬等问题。
所以,开展对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课题研究刻不容缓。
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从对文本的初读,读准、读通、读流利这些朗读的基本要求,到有感情朗读,达到以情发声,以声传情,才是真正的“情动于衷而发与言”。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1.中高年级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外阅读中的阅读现状。
2.通过课前、课内、课外三位一体的方式,寻求在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方面的对策。
3.研究成果的指导意义及推广。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1.以朗读为载体,发挥语文功能。
2.探索中高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可操作方法。
提高朗读的能力,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以教育行动法与案例研究法为主,辅助以测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等多种方法。
五、完成课题的条件保障1、硬件环境:我校具有完善的影像、多媒体器材设备,这为朗读能力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
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对策研究课题实验第一学期小结
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对策研究课题实验第一学期小结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对策研究课题实验第一学期小结“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实验第一学期小结我校“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的研究”课题组在校领导班子的关怀指导下,在校教研室的指导下,在课题组全体人员的努力下,经过几个月的工作,按计划完成了预定的工作任务,现总结如下:一、成立了课题组组长:王**,确定了由邱**、彭**老师为此课题实验教师,还设立了崇安小学六年级2班,六年级5班和5年级五班为实验班。
二、制定了课题实验开题报告和操作细则,论据充足,目标明确,措施得当,符合我校实际,具有可操作性,是指导我们搞好实验的依据。
同时,还制定了课题实验第一阶段计划,计划详细,针对性强,操作性高。
三、加强了对实验理论的学习。
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开展实验研究的前提。
本学期我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学习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学习了习作教学有关理论,使课题组成员了解了这个实验研究的意义、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知道了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参加实验,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
除了周二下午的语文组集体学习以外,我们课题组几个老师还充分利用课间时间进行闲聊式研究,课后时间积极自学,写下了大量的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为参加实验做了一定的理论准备。
当然,这些学习还是远远不够的,今后还要随着实验的深入发展,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
四、开展了《小学生朗读情况的调查报告》。
目的是了解一下学生是否喜欢朗读。
针对大多数学生不爱读书,读书时毫无感情,抑或是有口无心等,为了改善这种局面,为了培养学生爱上朗读,自主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我们在五、六年级学生中开展了小学生朗读对策能力的研究,目前已进入课题开题阶段。
为了更科学、准确反映实验有效性,为今后进行推广提供依据,我们对参与实验的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朗读基本情况的问卷调查工作。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爱看电子产品,爱玩游戏,不爱读书,甚至有学生说:“看到书就想睡觉。
提高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提高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四会市东城街道冯云小学林凤娟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一)语文教学的需要朗读是语文课的主要活动方式之一,也是语文课的主旋律。
张田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杨再隋教授也说:“要充分而有效地读书。
读要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
要研究读的目的,读的方法,读的时机,读的检测,以提高读的质量。
”强调了朗读理解文章“义蕴”的步骤和提高质量的方法。
著名学者朱光潜先生对朗读更有独到的见解:“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读透每字每句的确切含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筋肉里。
”这里强调了熟读、吟咏、揣摩的作用,提出了朗读的高层次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实施建议”“评价建议”部分对朗读均给出了相关表述,反复强调“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
可见,教学前辈和大师们对朗读与朗读教学进行了广泛探索,提出了精辟见解,国家对语文朗读教学的要求也更加明确。
所以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要贯彻“以读为本”的基本理念。
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在朗读训练放在重要地位。
(二)我校朗读教学的现状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可以说充斥于我们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时间,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而且又“雁过无痕”。
一些课堂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但是不到2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一种点缀。
如初读课文,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老师就“啪——啪——”两下手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这样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状况,我们做了一点调研(表1)。
表1:随机抽查一节阅读教学课50名学生朗读时间统计~3分钟3~5分钟 5~10分钟10~15分钟15~20分钟 20分钟以上9 4 4 2 1不难看出: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时间明显不足。
小学生朗读能力提高课题研究工作报告总结计划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朗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语感,丰富想象力,提升文学素养。
然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朗读能力普遍较低,很多学生存在朗读不流利、发音不准确、语调平淡等问题。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本课题旨在研究小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1.研究内容(1)小学生朗读能力现状分析(2)影响小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因素(3)小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4)朗读能力培养教学策略的实践与应用2.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收集国内外关于小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分析。
(2)实证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手段,了解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
(3)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深入剖析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4)实践探索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研究制定的教学策略,观察其效果,不断优化与调整。
三、研究过程与成果1.现状分析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较低,原因主要包括:缺乏朗读训练、对朗读缺乏兴趣、语言环境不佳等。
2.有效方法研究(1)激发学生朗读兴趣:采用游戏化、情境化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朗读。
(2)注重语音训练: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语音训练,提高他们的发音准确性。
(3)加强朗读技巧指导:教授学生正确的朗读技巧,如停顿、重音、语调等。
3.教学策略实践与应用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对小学生朗读能力培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朗读仍缺乏兴趣、部分教师朗读教学能力不足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研究内容,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具体计划如下:(1)对小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策略进行进一步优化,使之更加符合实际教学需求。
(2)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朗读教学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训练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训练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可。
朗读是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功。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起点,也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好的朗读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让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得、读有所悟。
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
然而,在许多的课堂上,却很少有朗朗的读书声,很少听见饱含感情的朗读课文,不少学生的朗读水平实在不敢恭维。
这些常见的现象,可以归结说是学生的朗读能力太差。
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本研究的界定是: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
朗读是研究语言知识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基础。
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也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朗读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朗读不同于唱读和念读,更非死记硬背。
朗读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和运用的重要途径。
感知课文,使朗读者自身生活经验参与到朗读的作品中去,对语言推敲、揣摹、分析和理解,使作品的情感在朗读的时候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达到一种“美读”的境界。
XXX认为:“读得很美了,也理解得差不多了。
”因此,本研究认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应该得到重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新标准”提出了重视朗读和默读的阅读教学要求,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指导,提高其朗读能力和水平。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而小学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都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正确的朗读要求学生先读出正确的字音,然后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流利的朗读要求学生在正确的基础上,掌握好换气,口齿清晰,不断读,不重复;有感情的朗读则建立在前两者基础上,是正确理解课文的结果,通过有声语言把文本、作者、读者的情感合为一体,真挚地表达出来。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研究结题报告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研究结题报告篇一: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的结题报告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的结题报告【内容提要】针对当今小学生朗读水平普遍较低,教师对学生朗读能力培养、指导不够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的研究课题。
在此研究中,我们通过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扩大朗读训练面,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合理运用多样化的朗读形式,组织开展朗读竞赛活动等措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朗读水平。
一、课题的提出小学语文《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而当今小学语文教学却只注重内容的分析,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训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学生方面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同一个班级中,不同学生的朗读水平的差距很明显。
其表现为:1.部分学生朗读的兴趣不浓有些同学说,他们不喜欢朗读,觉得朗读是浪费时间,他们更愿意参加其他的各种活动,看电视、电影或者玩电脑等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他们觉得这些活动比起朗读课文来有趣得多。
还有学生不喜欢甚至讨厌在语文课上被点名阅读课文,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学阅读教学中是很普遍的。
2.部分学生朗读习惯差部分小学生自觉性差,还未能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需要通过家长、老师的监督,如果家长、老师的督促不得力,孩子就不会自主阅读,造成孩子偷懒成性的恶果。
于是一方面不愿多读,另一方面惧怕朗读,这样恶性循环造成心理负担的加重,从而也导致了孩子对朗读的排斥感,形成不良朗读习惯。
(二)教师方面对于目前的语文教学,我们的语文老师对朗读教学实在关注太少,往往忽视了朗读教学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能单方面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朗读教学的问题,同时也要在教师身上找原因。
1.对朗读教学过于轻视。
目前语文教学中遇到的最大也是最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师注重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朗读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朗读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随着小学语文教育的深入发展,学校因此要求学生掌握有效的朗读技巧,以便在课堂上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朗读的策略,以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朗读技巧。
正确的朗读技巧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但也可能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因为学生们有不同的个性特征,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来学习和表达,这就要求教师更加灵活,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朗读技巧。
首先,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朗读资源,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灵活的朗读资源,比如放送他人朗读录音,诗朗读比赛,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朗读机会,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朗读技巧。
其次,教师需要加强有效的朗读指导。
教师应该给学生正确的指导,包括朗读节奏、语音、重音、语调的正确使用,以及朗读的重要性,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朗读效果,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朗读技巧,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此外,灵活运用教学法也可以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教师可以把朗读技巧教授给学生,然后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反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朗读的策略研究表明,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最佳方法是给与学生充足的朗读资源,加强有效的朗读指导及灵活运用教学法,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朗读技巧,使学生在小学语文
教学中受益匪浅。
t
本研究仅是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朗读的策略研究的一次尝试,其中仍存在许多可以改善的地方。
未来可以进一步对不同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评估和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服务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共五则范文)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共五则范文)第一篇:《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课题研究报告通河县实验小学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
加强对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朗读方法和技巧, 有利于学生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所以说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它是口、耳、眼、心并用的过程。
朗读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等,起着其它任何活动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没兴趣朗读课文,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我们认为:只有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朗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才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以《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
二、研究的主要活动过程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3---2011、7)五、课题研究成果(一)、检测学生朗读水平,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课题研究初,组织教师检测学生朗读水平,发现了许多问题,归纳起来如下:1、部分学生养成拖腔拖调的习惯即“唱读”没有纠正,相当严重。
2、多数学生朗读声音细小,捏着腔读,声音没有放出来,有的同学朗读时听起来像“蚊子哼一样”。
3、一部分学生朗读的速度很快,没有停顿、快慢。
4、少数学生仍有多字、漏字、读错字现象。
5、还有部分学生朗读时不连贯,一字一顿,读破了句子。
(二)、反思教师的朗读教学,找出问题的根源。
1、没有保证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课堂上的朗读只是蜻蜓点水。
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先重视生字教学,再注重字词理解,接着就是通讲课文,如何分段,表达怎样的中心思想等等,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很少,甚至没有朗读课文的时间,教师只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的字词、主要内容,其余内容完全交给学生早读课去背诵。
二年级朗读教研究记录(3篇)
第1篇一、研究背景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年级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关键阶段,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对他们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朗读教学不够重视,导致学生朗读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为了提高二年级朗读教学质量,本学期我们开展了二年级朗读教学研究。
二、研究目标1. 提高教师对朗读教学的认识,明确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2. 探索有效的朗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三、研究内容1. 朗读教学的理论研究(1)朗读教学的基本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遵循朗读规律,循序渐进;注重朗读与写作的结合。
(2)朗读教学的目标: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丰富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
2. 朗读教学的方法研究(1)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朗读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2)示范朗读,指导朗读技巧:教师要以身作则,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如停顿、语气、节奏等。
(3)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朗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提高朗读能力。
(4)互动交流,共同进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朗读分享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共同进步。
3. 朗读教学的实践研究(1)制定合理的朗读计划:根据教学进度,制定合理的朗读计划,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朗读锻炼。
(2)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朗读比赛、朗读表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3)关注学生的朗读反馈:及时关注学生的朗读反馈,了解学生的朗读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四、研究过程1. 理论学习阶段组织教师学习朗读教学的相关理论,了解朗读教学的基本原则、目标和方法,提高教师对朗读教学的认识。
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的研究教学总结
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课题概述1.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
“读”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色。
苏轼也曾说:“三分诗,七分读”。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
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断积淀与升华,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
如果说学生的语感能力体现为学生突出的语文学习智力特征的话,那么,朗读能力的培养就应该是它极为重要的基石。
特别是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朗读。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
为此提出这一研究课题。
2.课题的界定与内容“朗读”是指运用普通话,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把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的读书活动,是阅读、思维、想象、口诵能力的综合体现。
朗读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
本研究旨在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并使学生综合语文素质得到协调发展。
1、使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2、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水到渠成,从而也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得到提高。
3、不但让学生能听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听出文章的重点、中心,而且能够按一定顺序说出来,并说得清楚、明白,能准确地表情达意,从而提高学生听说能力。
4、让学生在无形中积淀思维,丰富自己的想象,积累词汇,进而提高习作能力。
5、通过研究,掌握朗读训练的指导方法,形成可形性的研究方案,从而更好的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课题研究实施策略(一)科研方法文献资料法:利用各类教学杂志、网络检索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论文、教学案例与设计等文献资料,认真阅读、学习、研究,去伪存真,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结题报告“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组执笔人:XXXXXX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一、研究背景学会阅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研究打下基础,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惯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其中阅读方法的研究和指导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
朗读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基本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小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著名特级教师XXX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
教育家XXX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
”我国宋代大理学家XXX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
”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构成基本是当地农民子弟和外来打工子女,流动性大,学生语音面貌表现出普通话水平低,方言种类多差异大的特点。
以六年级1班为例,全班35人,学生结构为本地学生9人,山西、XXX、甘肃、张北县、东北、四川等地的学生26人,全班学生家庭均没有普通话语言环境。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状态,我们做了一点调研(见表1—3)。
表1:随机抽查的一节阅读教学课13名学生朗读时间统计完全没有1~3分钟13~5分钟25~10分钟410~15分钟415~20分钟120分钟以上1表2:学生课堂上得到个别读的机会:1次没有20人1次7人2次6人3次4人4次5人5次2人5次以上1人表3:学生对所学内容朗读的熟练程度:朗读生疏78人能正确地朗读220人流利地朗读210人有感情朗读135人不难看出:(1)朗读时间明显不足。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小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小课题开题报告范文一、课题的提出古代教育家重视“吟诵”认为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体味出其中的妙处。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说的就是多读才能加深理解。
的确,朗读时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及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即把书面语言转换为出声的口头语言。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总目标之中要求阅读教学要注意“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各学段的阅读目标中,都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
目前:国内小学生朗读的现状是老师们大力抓朗读,而学生仍不喜欢读书,尤其是有感情朗读,甚至出现念读唱读之势,教师指导机械匮乏,方法单调,机械,生硬等问题。
所以,开展对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课题研究刻不容缓。
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从对文本的初读,读准、读通、读流利这些朗读的基本要求,到有感情朗读,达到以情发声,以声传情,才是真正的“情动于衷而发与言”。
其研究成果,对小学生的语感培养以致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及推广价值。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1.《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朗读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好手段,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
2.教育家张田若: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3.教育家叶圣陶:设身处地,激昂处还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
三、研究的内容1.城乡结合部学校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中的阅读(朗读)现状及对策研究。
2.通过课前、课内、课外三位一体的训练,对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方面将取得哪些成效。
3.研究成果的指导意义及推广。
四、研究的目标1.以朗读为载体,发挥语文功能。
2.探索高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可操作方法。
小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研究
小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小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朗读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基本方法,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良好语感的形成非但要认认真真地抓好,而且得从学生学习的起始,根据教材特点,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
因此,如何在新的课程改革环境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采用多种有效的方式方法,充分开发和利用文本中的朗读资源,实现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真正地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提高朗读的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语文的整体素质,是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实践的。
为此,我提出这一研究课题。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
而且朗读中,可以让某个字突出出来,让人更加能理解读的文字的意思。
本次课题研究针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1、围绕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小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2、朗读的重要性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朗读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结题报告记录————————————————————————————————作者:————————————————————————————————日期:“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组执笔人: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万水泉中心小学董军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一、研究背景学会阅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其中阅读方法的学习和指导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
朗读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基本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小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
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
”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
”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构成基本是当地农民子弟和外来打工子女,流动性大,学生语音面貌表现出普通话水平低,方言种类多差异大的特点。
以六年级1班为例,全班35人,学生结构为本地学生9人,山西、乌盟、甘肃、张北县、东北、四川等地的学生26人,全班学生家庭均没有普通话语言环境。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状况,我们做了一点调研(见表1—3)。
表1:随机抽查的一节阅读教学课13名学生朗读时间统计完全没有1~3分钟3~5分钟5~10分钟10~15分钟15~20分钟20分钟以上0124411表2:学生课堂上得到个别读的机会:1次没有1次2次3次4次5次5次以上20人7人6人4人5人2人1人表3:学生对所学内容朗读的熟练程度:朗读生疏能正确地朗读流利地朗读有感情朗读78人220人210人135人不难看出:(1)朗读时间明显不足。
张田若先生说:“如果两节课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就要花一半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
”是的,没有一定量的保证,就难以实现质的提高。
只有拥有了足够的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
熟能生巧嘛,不让学生多读,学生怎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表1的情况可看出,近四成的语文课朗读时间严重不足,讲问教学挤占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
(2)朗读涉及面过窄。
教师的眼睛光盯住那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么三四个人,大部分学生只是当听众。
从表2中清楚地看出近一半的学生在一堂课中竟然没有一次朗读的机会,他们只能规规矩矩地坐着、听着……(3)朗读训练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从表3中发现学完课文后,能正确、流利、口齿比较清楚地读下来的学生仅占62.8%,能充满感情朗读的只占38.6%。
看来,学生的朗读兴致不高,朗读水平一般,朗读中还存在诸如多字、丢字,声音放不开,语气、停顿掌握不好,情感表现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课堂教学中学生用于朗读的时间少之又少,大量的时间被教师的讲解占用,语文课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理念难于贯彻;教师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和方法,难以有效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课内朗读机会少,课外朗读的机会更少。
有感于这样的现状,我们提出“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经过对学生语文课中朗读情况调研和学生语音面貌的分析,课题组认识到提高我校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必然性和紧迫性,明确了课题研究的重点和要达到的目标。
“朗读能力”即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出声阅读的方式和能力,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富有表现力的声音语言。
在小学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具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正确”是:能够使用标准普通话朗读文本,声、韵、调读得清楚准确;没有添字丢字、错读回读的现象,对儿化音、轻声、音变把握准确;停顿断句准确恰当。
“流利”是:学生朗读文本时气息顺畅,吐字清晰;没有指读、顿读、唱读、回读的现象,不读破句;语言流畅自然,语速恰当适中;节奏感好。
“有感情”是:能够准确把握文章情感,并以此为据准确定位朗读基调;朗读真挚自然,不矫揉造作;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根据不同文本读出重音、语气;入情入境,朗读时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有美感。
“对策”即应对的策略和方法。
本课题主要是指为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所采取的教学策略。
具体针对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梳理并结合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拟定出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或方式,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改进,达到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目标。
我们设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我校学生的语音面貌得到明显改善,朗读能力有较大提高;使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通过朗读理解文本,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通过朗读促进其他阅读方式的提高,增加阅读量,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使学生通过美文朗读,陶冶性情和情操;让学生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语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教师掌握较成熟的朗读指导技巧和方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第二部分研究设计一、课题研究的内容1.城乡结合部学校小学生朗读能力现状及策略研究。
2.课内外相结合,以课内带课外,促进小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策略研究。
3.整理总结课外朗读训练篇目及推荐书目。
4.以课外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策略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对象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指四、五年级学生。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1.文献研究法:查阅关于朗读训练的研究资料,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研究国内外朗读训练的理论和动态。
2.行动研究法:组织校本教研,进行语文课堂朗读训练的研究和课外朗读训练研究,围绕朗读训练开展各种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反思、提升。
采取个案研究、小组研究、群体观察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理论,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实验方案。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情况记录。
提炼、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教学现象,使之形成经验理论。
4.教育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教学案例分析、座谈、实地查看等方式,了解学生朗读水平、朗读时间、朗读兴趣,收集教师、学生、家长对朗读训练的建议。
5.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别学生或存在相似问题的某些学生群体,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行跟踪调查后作出判断,并将整理的经验运用到研究中。
四、研究遵循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研究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课堂朗读训练和各种课外朗读活动,使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参与实践活动。
贯彻这一原则,必须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全员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成为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人。
同时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朗读的乐趣,让他们在愉悦的情绪中开展朗读。
2.人文性原则: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
语文教学就是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内容,而朗读又是阅读的最主要手段。
因此在朗读训练中必须创设文本情境,以文激情、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3.激励性原则:教师要充分运用评价手段,及时表扬、鼓励学生;评价要因人而宜,注重个体发展;评价不只限于成果,要注重过程,特别是对于语音面貌较差的学生要保护其积极性。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1.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09.6──2009.9)成立了以校长为课题总负责人的课题组,制定万水泉中心小学教科研制度;进一步调查分析中高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形成前测调查报告;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参阅相关教学网络资源与教学报刊杂志,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材料,制定研究方案与阶段研究实施计划。
2.第二阶段:实验操作阶段(2009.10──2010.10)根据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进行课内外的探索与实践,探求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激起学生朗读兴趣;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拓展活动,通过开展朗读拓展活动促进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3.第三阶段:提高发展阶段(2010.11──2011.3)在前阶段的基础上,整理研究思路,完善研究方案,撰写中期研究报告,阶段性研究论文,收集编辑优秀教案、论文、教学反思和课件、教学光盘等。
4.第四阶段:总结验证阶段(2011.4──2011.9)进行调查测试,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课题报告,举办研究成果展览,邀请专家进行课题鉴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第三部分研究结果与讨论针对目前小学生在停顿断句、语调语气、朗读节奏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我校作为城镇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语音面貌与城市小学生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这一现象,经过两年来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实验年级的学生总体语音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学生朗读能力得到大幅提高,课题研究预设的目标基本达成。
一、课题的研究成果(一)抓课内带课外,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高课堂是朗读训练的主阵地。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始终坚持抓“一线两翼”,即抓实课堂朗读指导为主线,抓好晨读和课外朗读为两翼。
并以此拟定了课堂教学抓指导,晨读训练抓个案、课外朗读抓巩固等一些研究策略,并根据拟定的策略设计了学生晨读训练和课外朗读训练阶梯评价表,记录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变化。
1.关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课题组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1)朗读训练分类指导教材中的文章往往是编者从众多的优秀文章中筛选出来的,文质兼美,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可读性强。
学生通过练读这些文章可以较好地掌握不同体裁类型、不同情感基调文章的一般朗读规律。
不同类型的文章,课题组在实践中总结出不同的指导方法。
①写景状物、优美散文写景状物、优美散文等文质兼美的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与情感,可配乐将学生引入文本情境或教师范读,激励学生创造性朗读。
②含义深刻的文章《落花生》《白杨》等含义深刻的文章学生理解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对于这类文章可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段,帮助学生理解。
③对话类文章《桥》《桂花雨》等对话类文章,指导学生抓住人物性格身份,再现生活情境。
④寓言童话类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去年的树》等童话类文章可运用夸张演绎的方法来进行创造性朗读。
(2)朗读指导细化要求字、词、句、段、篇是构成文章的要素。
课题实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字词的发音、句子的读法、篇目的感情基调总结了朗读指导的一些具体要求。
①把字准确化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打好朗读基本功,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