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的发展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化的发展史
【来源:】【更新时间:10-06-12 】【点击次数:151 次】
l、古代标准化
刀耕火种是初始的标准化思想;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是有目的的标准化,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也说明标准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宋代的活字印刷术,是古代标准化应用的里程碑,运用了标准件、互换性、分解组合、重复利用等标准化工作原理。
2、近代标准化
以机器生产、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近代标准化阶段。
1798年美国人在武器工业中运用互换性原理以批量制造零件(来福枪),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1911年美国人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则》,阐述标准化方法是科学管理的方法;1927年美国总统胡佛就得出了“标准化对工业的极端重要性”的论断;从1916年——1926年,有25个工业化国家相继成立了国家标准化组织,于1926年进而成立了国家标准化协会国际联合会(ISA),范围从机电扩展到其他组织;194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成立。
近代标准化的特点是:提高效率,发展迅速。
3、现代标准化
现代工业伴随而来的必然是标准化的现代化。
显著特点是: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标准化;现代标准化结合现代科学理论,建立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标准化体系;WTO与标准化,标准化已成为贸易技术壁垒的主要手段。
4、我国标准化的发展沿革
——解放初期,初步发展;
——改革开发初期,迅速发展阶段;
——标准化法颁布以后的健康发展阶段;
——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化与世界接轨的重要发展阶段。
重提综合标准化——兼论企业标准化的历史性转变(上)
【来源:】【更新时间:10-05-28 】【点击次数:95 次】
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0年颁布了3项《综合标准化工作导则》推荐性国家标准,1991年又颁布了2项。这5项标准颁布实施前后,曾经有过一段综合标准化热,还取得了一些可观的效果。至今5项国标仍然有
效,但综合标准化在中国大地上却嘎然而止、销声匿迹,无人知晓也无人再提起。为弄清这其中的缘由和奥妙,根据我自己的理解和记忆,把综合标准化的来龙去脉以及重新提起的必要性向读者简要介绍如下。
一、综合标准化的由来
综合标准化是前苏联标准化工作者的创造,是标准化工作方法的一次重大变革,具有方法论的价值。
他们为什么要创造综合标准化这种工作方法呢?这要从苏联标准化的过去说起。俄国的工业标准化始于18世纪。1837年曾在兵工厂里开始应用互换性,同时采用标准量规,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在工作图上标注公差,配合的种类仅3至6种。1904年开始了铁路列车的标准化,1919年开始了公差配合的标准化(1929年完成)。沙皇俄国给新生的苏维埃留下的标准化遗产极其微薄。在从国内战争到和平建设的过渡时期,苏联国民经济面临一系列困难,缺少工业标准成了当务之急。因此,1924年在工农监察人民委员会内设置了中央标准化局,同年又创立了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经济管理总局工业标准化局,这充分显示出当时对标准化的重视和对标准的急迫需求。从1925年到1929年初,共批准了大约400个全苏标准(OCT),其中257个在工业中得到了贯彻,但这时主管标准化委员会的劳动与国防委员会认为,标准化的规模与速度都大大落后于国民经济的要求。随后,苏联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制定1930~1931年标准化计划的决议。从此,苏联进入了有计划地开展标准化的时期。
计划经济体制下,有计划的标准化工作怎么做?这是没有经验可供借鉴的,为此他们付出了大量的学费。首先,1931年的计划任务就大部分没有完成。国家工业化把机器制造业提到了首位,但机器制造业的对象标准化计划只完成了24%,电工工业的标准化计划只完成了8%。在此后的几个五年计划期间,虽然制定了大量的标准,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潜在的问题越发成为标准化前进的障碍。
这个潜在的问题用科赫捷夫(A.A.KoxTeB)的话来说就是,“如果把标准化作为一整套互相密切配合的、要达到一定目的的措施,则它一定要有一些原则方针作基础。例如,要有标准化的计划工作方法:标准化工作应按通常那种由零散课题来汇集年度计划呢?还是按有助于解决像推行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一些重大国民经济任务的综合问题来进行呢?”这是个理论问题,也是个方法问题。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工作方法,标准化工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处于被动状态。尤其是在计划工作中采取的是那种“由零散课题汇总年度计划”的工作方法,它的弊端越发显示出来:
1. 标准化计划不能充分反映国家的需要,国家急需的标准没有制定或制定得很少;相反地却制定了大量的并不重要的甚至无用的标准。例如,1930年和1931年的标准化计划工作量是制定9 000个标准,虽然工作规模很大,但没达到预定的目的(通过标准化来解决当前生产上的问题),标准化与国民经济计划的结合看不出成效。究其原因是全苏标准化委员会没有集中力量去制定有决定意义的基本标准,而是制定了大量的次要标准。多年的标准化计划中都有不大重要的课题,可是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标准,常常是草草了事。
2.“由零散课题汇总年度计划”的工作方法,不仅易于造成轻重不分、主次混淆、没有主攻方向的弊病,而且会相应地助长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标准本身质量的倾向。古比雪夫(标准化委员会主席)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标准化的状况时说:创造性的标准能够改变生产的面貌,标准化是整个国民经济合理化和改造的重要手段。但是标准和标准不同,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并不是指的现在这些标准,它们不是合理化的开端,有一些标准简直就是对现状的肯定。
3. 由于标准化的目标总是不能适应国家重大技术经济任务的要求,就引起了标准化工作不断地动荡,
忽而搞集中,忽而搞分散;标准化机构则不停地改组,它先后归属过工农监察人民委员会、最高人民经济委员会经济管理总局、劳动与国防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苏联人民委员会议于1931年2月决定将全苏标准化及其所有机构划归国家计划委员会管辖,同年11月苏联人民委员会又认为必须将其重新划归劳动与国防委员会管辖)。在短短的8年时间里标准化机构如此动荡的主要原因就是对标准化的实际作用不满意。调整的目的就是试图通过改变主管部门来解决标准化与国民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问题。
经过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的教训,标准化工程师们渐渐地悟出了一条新的工作思路,就是变一个个制定标准为成套制定标准;变目标和重点不明确为重点突出、目标明确,综合地、系统地解决问题。专家们通过总结以往的经验,认识到标准化不仅要有一定的顺序步骤,而且在解决问题上要有一定的成套性。他们终于清醒地认识到“标准化成就的大小不是看某一生产部门中现行标准的数目,甚至也不是看有多少产品制定了标准的相对指标,而是看综合性问题的解决结果如何。标准化计划工作也应当以解决这种综合性问题为基点。因此,工作成绩的标志不应当是颁发了多少标准,而是在一定时期内解决了哪些综合性问题。”
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指定成套的标准解决综合性问题,这就是最初的综合标准化思想。科赫捷夫把它叫做“成套系列原则”。他认为“确立这一原则就是想寻求能最完善地实现标准化的最短途径”。另外的一些学者还把这种做法叫作“成套典型化”。总之,制定成套标准是它的特征,解决综合性问题是它的目的。
综合标准化的首选试验对象是内河船舶。因为战争时期内河船舶损失惨重,而战前的内河船舶制造技术又非常落后,为要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重建内河船舶制造业,首先就需要确定河运船队所需要的各种型式尺寸的客船、客货船、拖船和驳船的合理组成,并为每种型式规定出使用者和生产者双方都可以接受的适宜参数。这是内河船舶型式尺寸、基本参数系列化的基本任务,也是内河船舶标准化和船舶设计、制造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制定这类标准就属于解决综合性问题。船舶的型式首先要考虑燃料的种类(是用石油还是用煤炭作燃料),故主机的标准化会涉及到船用柴油机或蒸汽机。此外,船型又与船舱机械、甲板机械、管道附件和各种装置的名目、参数和特性密切相关。然而,这只是船舶内部参数之间的联系。必须考虑的第二个方面是:内河航道的状况和航道界限变化的规律、发展的远景(不同时期航道的深度、宽度,河流和运河的弯曲半径,水闸门的限界尺寸、桥孔的限界尺寸)。此外,还必须考虑码头停泊装置、升船装置(船坞、船台、滑道)的限界尺寸,以及运营的经济问题(每吨公里货运量的船舶投资和日常经费、每公里航道的管理和日常经费、整个航道和所有船舶每吨公里的投资和日常经费、每公里航道上的合理投资和按千吨公里计算的货运成本)等等。
所谓综合地解决问题,就是对这些相关参数进行全面协调,选定一个最佳答案。当这些互有联系的参数确定下来之后,便可同时开展这些相关领域(对象)的标准化,从而保证在限定的时间内所有相关的问题都得到解决,为产品的设计、生产和使用铺平道路。
内河船舶制造业,由于实施综合标准化,很快地从一个十分落后的部门变成了苏联造船业的先进部门。此后,这种成套标准化的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并引起了政府的重视,为推动这一工作的开展,发布了一系列的决议和指示,1965年苏联部长会议发布了“改善标准化”的16号决议,首次提出了开展综合标准化的任务。1970年苏联部长会议又发布了937号决议,要求深入地开展综合标准化。随后,在1971年~1975年的苏联国家标准化五年计划中列入了25项产品综合标准化课题,在1976年~1980年国家标准化计划中列入了160项综合标准化课题,在1981年~1985年国家标准化计划中列入了40项综合标准化课题。在苏联的影响下,经互会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综合标准化。可以说直到苏联、东欧解体前,他们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