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长相思》《泊船瓜洲》《秋思》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一、基础与运用1.读拼音,写词语。

wáng sūn ting bōfā chóu hé pànyú shùsì yuàn guī huàn nǚ2.分析句子,选择正确的答案。

(1)《山居秋暝》的作者是,“暝”的意思是。

()A.王维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B.张继苦苦思索(2)《枫桥夜泊》一诗中作者听到的有()。

A.月落寒山寺B.乌啼夜半钟声(3)“夜深千帐灯”中的“千帐”指的是()。

A.有一千座帐篷亮着灯B.有许许多多的帐篷亮着灯。

3.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B.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C.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空”渲染出宁静淡远的氛围。

B.颔联上句是俯视:月照林间;下句是仰视:泉流石上。

C.颈联反映了诗人追求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

D.尾联表露出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和隐居山林的意愿。

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绘了秋天雨后山间的美景。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愁”字写出了诗人的心情。

()(3)《长相思》的作者是清代纳兰性德,“长相思”是词牌名。

()(4)“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语序倒装,正确的语序应为“浣女归竹喧闹,渔舟下莲动。

”()6.课文内容梳理。

《山居秋暝》这首诗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枫桥夜泊》表达出诗人满怀的;《长相思》则表达出作者对之情。

7.根据课文《枫桥夜泊》理解填空这首诗采用的写法,先写,然后追忆,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8.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长相思》的作者是,人,是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

他的诗词在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以“”在词坛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

二、阅读与理解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8篇

《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8篇

《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8篇《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8篇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进行思考和反思以及总结和评估的过程。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

《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篇1】40分钟学习下来,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这节课觉得对古诗教学有这样设想: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同学,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保守做法。

课堂上,从同学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

而后,布置自学时间,使同学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

在充沛自学的基础上,让同学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一起讨论,互相补充。

对于同学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布置了质疑环节,启发同学一起研讨。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同学自由发表意见的研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同学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同学,使同学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草》和《宿新市徐公店》相比,第一首易学好懂。

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的后两句为重难点来突破。

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同学的`自主学习自学时间充沛。

布置足够的时间让同学自学,同学能静下心来认真考虑,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同学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同学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同学置身于大自然中。

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茫茫草原,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同学入情入境,充沛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时提高读的要求,让同学边读边考虑,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同学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
(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 词语盘点
• 五古诗词三首 • 1、《泊船瓜州》(写景抒情)作者:宋,王安石 •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 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和热爱。 • 2、《秋思》(叙事抒情)作者:唐,张籍 • 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 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表达了客居他乡 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 3、《长相思》(写景、叙事融为一体)作者:清, 纳兰性德 • 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表达了作者 对家乡深深的思念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 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 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 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 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 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写了诗 人在洛阳城见秋风而思乡,写信给家人,却感觉 信短情长,无法尽诉,表达了浓浓的思想怀亲之 情。
• • • • • •
反义词 清白—污浊 慈祥—凶恶 稀罕—常见 郑重—草率 欺凌—保护 盛开—凋谢 完整—零碎 新鲜—陈腐 清澈—浑浊 柔软—僵硬 清爽—闷热
• • • • • • • •
近义词 偶尔—偶然 玷污—污辱 郑重—庄重 欣赏—观赏 寻找—寻觅 尤其—特别 点缀—装点
分外—格外 慈祥—安详 珍藏—收藏 姿态—姿势 担心—担忧 干涸—干枯 充足—充分
• 【重点句】 •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 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 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 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 人物,他们不管经历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 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 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 秉性才好!” • 告诉我们梅花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愈是寒 冷和风气雪压,她就愈精神。梅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 征。所以我们要做不论多少磨难多少欺凌都不肯低头的、 顶天立地的人,永远保持中国人不屈不挠,永不服输的 民族精神。 • 这一大段对美化和中华民族有气节任务的赞誉,是外 祖父对“我”说的,这里也不乏老人对孩子的希望和教 会,其实,也是老人自己心灵的表白。他漂泊海外, 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没有变,就像他深爱 的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浓浓的乡情”。

本单元包括《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梅花魂》、《月是故乡明》四篇课文,这些课文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古诗三首》包括《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三首古诗,这三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祖父的园子》是著名作家萧红写的,通过描写祖父的园子里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祖父的思念之情。

《梅花魂》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通过讲述一位老华侨对梅花的喜爱,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无尽的思念。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的散文,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的回忆。

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 1。

五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习题

五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习题

《古诗三首》同步练习1基础区。

luò yánɡ yú shù jiānɡ pàn wén zhànɡ二、判断下列每组词中带点字读音是否相同,相同的打“√”,不同的打“×”。

1. 一水间间隔挑拨离间()2. 泊船湖泊漂泊一生()3. 数重山意万重山重水复()4. 风一更更加三更半夜()三、选字组词。

州、洲瓜()杭()非()广()洛、络()阳()绎网()笼()帐、账()蓬()簿()目营()四、给带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 钟山只隔数重..山() A.几次 B.几层 C.无数层2. 复恐..匆匆说不尽() A.反复担心 B.又担心3. 行人..临发又开封() A.过路人 B.远行的人 C.捎信的人五、选择正确的解释。

1、诗中“一水”指的是:()。

A、珠江;B大运河;C黄河;D长江。

2、诗人“还乡”所经过的方向、路线是:()。

A、从北到南,先经京口,再到瓜洲。

B、从南到北,先经瓜洲,再到京口。

C、从北到南,先经瓜洲,再到京口。

D、从南到北,先经南京,再到北京。

3、“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意万重”的意思是:()。

A、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B、意义深远。

C、所表达的意见重重叠叠。

一、阅读课文,填空:《泊船瓜洲》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秋思》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长相思》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说说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2、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第4课的三⾸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描绘的是秋之⾊,展现了⼀幅动⼈的寒⼭秋⾊图;《赠刘景⽂》写的是秋末的景⾊,让⼈从残败中看到⽣机、看到希望,寄意深远,让⼈回味⽆穷;《夜书所见》写诗⼈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抒发了⼀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以及客居他乡、归⽆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第4课《古诗三⾸》课⽂原⽂ ⼭⾏ 【唐】杜牧 远上寒⼭⽯径斜, ⽩云⽣处有⼈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花。

赠刘景⽂ 【宋】苏轼 荷尽已⽆擎⾬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灯明。

【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第4课《古诗三⾸》教案1 教学要求: 1.⾃主学习本课⽣字,能⼯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课⽂。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课时 ⼀、说话训练,进⼊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句或⼏句描写秋天景⾊的句⼦吗?(⽣说话练习) ⼆、故事导⼊,揭⽰课题:介绍杜牧、岳麓⼭。

1.下⾯请同学们先听⼀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 故事发⽣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位⽂学家,他从⼩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

他的诗⽴意新奇,优美隽永,⾻⽓雄劲,在当时⽂坛别具⼀格。

他⼜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武全才。

小学语文_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吟诵并背会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自读感知课前预习:1、针对课文内容有侧重地查阅资王安石、张籍两位诗人的资料,对他们的基本情况、籍贯故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并做简要地记录:简要的记录: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

2、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语境,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词,并尝试读懂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示课题(1)实践性活动:在下面的古诗词中寻找思乡的符号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秋)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鸿雁)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

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

(莼羹鲈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双鲤)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亮)(2)明确本课的学习主题:明月千里寄相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板书课题:5古诗三首(3)PPT呈现本课学习目标:二、学习感悟古诗(一)学习《泊船瓜洲》1、教师简介王安石及写本诗的背景。

2、同学读诗,找出哪几个字眼表达思乡之情,仔细观察,找出思乡符号。

3、理解诗意。

交流汇报,师总结。

4、朗读古诗感悟。

5、学习吟诵,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二)学习《秋思》《长相思》1、出示任务单以小组为单位,从《秋思》《长相思》选出你喜欢的诗词,利用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学着理解并且吟诵,看谁吟诵的最好。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意境的想象、语言的品味、情感的诵读,这几方面体现了古诗词教学的共同规律。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一:秋思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二、重难点: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的情感,体会意境,这也是这首诗的难点所在。

三、教学准备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首先出示PPT:“同学们,请观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自己考虑后自由发言。

”“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们学过的那些古诗?”(《静夜思》《泊船瓜洲》)“这两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思念家乡”。

)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此环节,我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二)新课讲授1、解诗题,知诗人。

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了有关张籍的资料。

师总结: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

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

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二:泊船瓜洲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知识梳理

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知识梳理

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知识梳理一、单元总体概述本单元为五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主题是“思乡之情”。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着笔,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古诗三首》包括《泊船瓜洲》、《秋思》和《长相思》。

《泊船瓜洲》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不觉思绪万千。

《秋思》写的是客居他乡的诗人张籍,在秋风中,提笔写家信,表达了他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

《长相思》是纳兰性德的词,词的上片描述了词人在行进途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表现出他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下片则表达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梅花魂》通过讲述作者与外祖父之间的故事,表达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桂花雨》则是通过回忆童年时代的事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小桥流水人家》通过描绘家乡的美景和童年趣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二、知识点梳理1、字词掌握:本单元生字较多,同学们需要认真掌握生字的读音、写法以及含义。

特别是多音字和形近字,更需要重点掌握。

2、诗词理解:本单元涉及的诗词较多,需要同学们认真理解诗词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同时,还要学习通过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诗意的方法。

3、语法修辞:本单元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这些知识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4、阅读理解:本单元的课文较长,需要同学们在阅读时更加注重理解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同时,要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5、写作技巧:本单元需要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如如何开头、结尾、突出主题等。

同学们可以尝试通过仿写来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单元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写法及含义;理解诗词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和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难点:理解一些较难懂的古诗词和长篇课文;掌握通过细节描写来体会作者的情感的方法;学会使用适当的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五年级上册十二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五年级上册十二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五年级上册十二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五年级上册十二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1、《泊船瓜洲》:(1)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2)诗文解读:全诗的大意为“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岸边,明月何时照着我回到家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3)重点字词解释:泊船:停船靠岸;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间:隔着;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绿:动词,长出绿色;何时:什么时候;照:照耀。

2、《秋思》:(1)作者:张籍,字文昌,唐代诗人。

(2)诗文解读:全诗的大意为“洛阳城里的秋风又吹来了,客居他乡的游子却心事重重。

想写封信给远方的亲人,可是又不知从何说起。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3)重点字词解释: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事情很多;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发:把信封好;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逢:遇到。

3、《长相思》:(1)作者:纳兰性德,字容若,清代诗人。

(2)诗文解读:全诗的大意为“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

夜里,住宿帐篷时,雪花飘落。

风刮得像刀割一样寒冷,远在帐篷里怎么也睡不着。

不禁思考着:故园的温暖宁静与这帐篷的寒冷的对比。

”表达了将士们对家乡和故园的深深思念。

(3)重点字词解释:身向:指移动的方向;那畔:那边;帐:帐篷;故园:故乡;无此声:听不到这种声音。

4、《泊船瓜洲》的创作背景:王安石在推行变法失败后,被罢相隐居金陵。

后来,他再次被召回朝廷,重新执政。

在第二次执政期间,他写下了这首《泊船瓜洲》。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蕴含着对变法图强的雄心壮志。

5、《秋思》的创作背景:张籍在洛阳为官期间,正值安史之乱爆发,他被迫离开家乡,流落异乡。

在秋风吹起的时候,他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越发强烈,于是写下了这首《秋思》。

6、《长相思》的创作背景:纳兰性德在随康熙皇帝出巡时,由于路途遥远,天气寒冷,不禁思念起家乡和故园。

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是整理手抄报

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是整理手抄报

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是整理手抄报一、单元概述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主题为“中华传统文化”。

本单元主要包括《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桂花雨》、《风筝》等课文,以及语文园地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二、知识要点1. 古诗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的诗意、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2. 现代文阅读:《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桂花雨》等课文的主题、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方式。

3. 传统文化知识:了解传统节日、风俗习惯、民间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4. 写作训练:根据本单元的主题和内容,进行一次手抄报的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作兴趣。

三、整理手抄报的建议1. 确定主题:手抄报的主题应该与本单元的“中华传统文化”相关,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传统文化话题或多个话题进行整合。

2. 排版设计:手抄报的排版要简洁明了,层次分明。

可以使用不同颜色、字体和大小的文字进行排版,突出重点内容。

同时,要注意版面的美观和整洁。

3. 内容选取:根据主题选取相关的内容,可以包括诗词、故事、图片、图表等形式。

注意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避免出现错误或不当的信息。

4. 创作插图:手抄报中可以适当添加一些插图或装饰图案,以增加视觉效果和美观度。

插图可以选择与主题相关的传统元素或现代设计风格。

5. 整理完善:在整理手抄报的过程中,要注意不断完善和调整内容,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同时,要注意文字的流畅性和表达的清晰度,让读者能够快速了解手抄报的主题和内容。

四、实例展示手抄报标题:中华传统节日——春节排版设计:采用红色作为主色调,突出春节的喜庆气氛。

版面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春节简介”、“春节习俗”、“诗词欣赏”和“互动环节”。

内容选取:1. 春节简介:介绍春节的来历、时间和意义,用简洁的语言阐述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预习资料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预习资料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预习资料:《古诗三首》《泊船瓜洲》宋王安石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描写了诗人停船瓜洲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秋思》唐张籍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写了诗人在洛阳城见秋风而思乡,写信给家人,却感觉信短情长,无法尽诉,表达了浓浓的思想怀亲之情。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中心思想)描写了戍边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非常怀念故园的温暖祥和的情景。

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

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三首诗词之间的区别:▲《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借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寓情于事,《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景交融(重点词)本课的多音字有:“间”读jiàn;“万重山”和“意万重”的“重”读сhóng;“还”读huán; “风一更”的“更”读gèng。

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

聒:指声音嘈杂。

那畔:那边。

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梅花魂》(主要内容)课文回忆了“我”与外祖父之间的五件小事。

古诗三首五级上册

古诗三首五级上册

古诗三首五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的古诗三首包括《泊船瓜洲》、《秋思》和《长相思》。

《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为“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为“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

全词为“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_教案教学设计_1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_教案教学设计_1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本文是关于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读题审题t:同学们已经知道,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上的课文是——s齐说课题:古诗三首/古诗词三首(声音参差不齐)t:没听清楚,谁来告诉我。

有些同学漏了一个词。

你说。

s个别:古诗词三首。

t:对,古诗词三首。

哪两首是诗,哪一首是词,明白吗?你说。

s:《泊船瓜洲》《秋思》是诗,《长相思》是词。

二、提炼主题t:好,清楚了。

记得吗,《泊船瓜洲》是哪个朝代的哪个诗人所作?你说。

s:宋朝的王安石。

t:好,记住了。

那么,《秋思》呢?你说。

s:唐代的张籍。

t:记住了吗?那么,这首词的作者,你说。

s:清朝的纳兰性德。

t:老师要你按这朝代的顺序来排排这三首古诗词,那么你看看,第一首应该排哪一首?你说。

s:要排唐朝。

t:哪一首?我要你说诗名。

s:秋思。

t:秋思排在最前面是吧,那第二首是哪一首?s:第二首是宋朝的泊船瓜洲。

t:哦,泊船瓜洲。

那么,第三首呢?s:第三首是清朝的长相思。

t:好,明白吗?s齐:明白。

t: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要考大家,对于这样的古诗词,一般情况下,你看了词语手册,你多读几遍,大家都不难理解。

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大家去思考。

这编辑叔叔在编这本书的时候,为什么把这三首诗编在同一篇课文里面?s思考片刻:因为这三首诗词都是表现了作者思乡的感情。

t:都表现了他思乡的一种感情。

刚才举手的同学,你也认为这个理由吗?s:对。

t:不过,这可能是给你们的一个总的印象。

这三首诗呀,把它编在一篇课文里面,让我们感觉到古人对家乡,对自己亲人的一种思念那种深刻的情感。

他把它概括成两个字:思乡。

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他到底是如何来思乡的呢?我们再一首一首来看,来验证一下他说的话,可以吗?s:可以。

三、读诗品思乡t:先看第一首诗,《泊船瓜洲》。

读这样的诗,你要去思考这样的问题。

(指板书)s齐:思乡。

t:你从这首诗当中,哪里能够感受到这是在思乡呢?这是我们边读边要去思考的一个问题,明白吗?s齐:明白。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十课古诗三首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十课古诗三首
20 古诗词三首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
作者简介
王维:唐朝河东蒲州人,著名诗人、画家,字摩 诘,号摩诘居士。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代表诗 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 丞集》、《画学秘诀》。
张继:字懿孙,汉族,湖北襄州人。唐代诗人, 与刘长卿为同时代人。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 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 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多。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 夜泊》。
苏州的别称,因城西 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姑苏城外寒山寺,
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
句意: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
夜半钟声到客船。
半夜敲钟。
句意: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 我乘坐的客船。
古诗赏析
全诗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描绘秋江月夜的 美景,间接而自然地把诗人旅途寂寞的郁结愁思寄 托于景物而抒发出来。欲抒情,先绘景,情随景发, 是这首古诗显著的艺术特点。
不同点

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古文)。
指傍晚时分

暮——傍晚,太阳落山的时
候(现代文)。
1.日将( 暝)。 2. 薄( 暮)笼罩着这块海滩胜地。
词语积累
描写秋天的词语:
枫林尽染 秋意深浓 秋风萧瑟 金桂飘香 北雁南飞 秋雨绵绵
初读感知
1.这三首古诗分别介绍了什么内容?
秋景 愁绪 思乡
2.根据古诗词内容填空。 《枫桥夜泊》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
枫 看到:月落 枫桥 渔火 霜满天




听到:乌啼 钟声
叙事:山水漫长
上阙 长 相
写景:千帐灯
羁 旅

怀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说课稿(含3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说课稿(含3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说课稿(含3课时)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习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古诗作品,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而且也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能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的学习,对古诗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抒发可能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和调整。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美,培养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传达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教学难点:深刻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所传达的价值观。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三首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文内容,感知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共同探讨诗人的思想感情。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抒发。

5.应用拓展:让学生举例其他类似的古诗作品,进行拓展学习和欣赏。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最简单的写一段话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最简单的写一段话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最简单的写一段话《泊船瓜洲》原文: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衍生注释:1. 泊船:停船。

泊,停泊。

2. 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3. 京口:古城名。

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4. 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二、赏析: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瓜洲时的所思所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两句写出了距离之近,好像很容易就能回到家乡。

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用得特别巧妙,把春风的力量生动地表现出来了,江南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但是这么美的景色,诗人却发问“明月何时照我还”,表达了他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就好像一个在外面漂泊很久的游子,看到身边美好的事物,却更想念自己的家。

三、作者介绍: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在政治上推行变法,想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在文学上,他的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

他的诗也很有特点,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和小伙伴去外地参加一个夏令营活动。

那个地方风景可美啦,青山绿水的,就像“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的那样。

可是待了几天后,我就开始想家了。

每天晚上看着天上的月亮,我就会想,这月亮什么时候能照着我回家啊,就像王安石诗里说的“明月何时照我还”。

《秋思》原文: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一、衍生注释:1. 意万重:形容思绪万千。

2. 行人:指送信的人。

3. 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二、赏析:诗人客居洛阳,秋风一起就触动了他的思乡之情。

他想写封家书,可是心里的话太多了,“欲作家书意万重”。

写完了又担心没把自己的想法都表达出来,“复恐匆匆说不尽”,等到送信的人要走的时候,又把信拆开再检查检查。

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把诗人那种对家乡亲人深深的思念和牵挂,还有那种小心翼翼、思前想后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古诗词三首五年级上册

古诗词三首五年级上册

古诗词三首五年级上册
1. 哎呀呀,五年级上册的古诗词三首那可真是太精彩啦!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一样耀眼!比如说《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那画面感,哇,真绝了!
2. 嘿,你们知道五年级上册有哪三首古诗词吗?那可都是宝藏啊!像《秋思》,把思乡之情写得淋漓尽致,这难道不厉害吗?
3. 哇塞,五年级上册的古诗词三首真的让人眼前一亮啊!就好比是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长相思》里的词句,真的能触动人的心弦呢!
4. 五年级上册的古诗词三首,那可真是魅力无限呀!难道不是吗?《古诗词三首》中的每一首都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心灵深处的门!
5. 哎呀,那五年级上册的古诗词三首,简直就是艺术品啊!就说《清平乐·村居》,那乡村生活的描绘,多生动啊!
6. 嘿呀,五年级上册的古诗词三首,那可真是不容小觑啊!它们不就像那璀璨的宝石,在文学的世界里闪闪发光吗?《古诗三首》里的情感,多细腻啊!
7. 哇哦,五年级上册的古诗词三首,绝对是超级棒的存在!这就好像是一场奇妙的旅行,能带你领略不一样的风景!像《舟过安仁》多有趣呀!
8. 五年级上册的古诗词三首,那可真是太牛了!不是吗?它们就如同那温暖的阳光,照亮我们的内心!《古诗三首》中的智慧,让人惊叹不已!
9. 哎呀呀,五年级上册的古诗词三首,真是让人爱死啦!就如同那甜蜜的糖果,让人回味无穷!比如那《牧童》,多有意思啊!
10. 五年级上册的古诗词三首,真的是太了不起啦!它们就像是那闪烁的星星,在文学的天空中格外耀眼!《古诗词三首》中的美好,真的让人陶醉啊!
我的观点结论:五年级上册的古诗词三首真的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学习的,它们充满了魅力和智慧,能带给我们很多的收获和感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的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达自己感情的。

教学重难点:1、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2、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达自己感情的。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泊船瓜洲》一、导入1、齐读单元导语。

2、释题。

泊:停船3、知诗人:王安石,北宋诗人,祖籍江西临川县,因父亲在江苏南京担任官职,后死于南京,因此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据说这首诗是诗人从南京赶往北京做官上任的途中写的。

4、读题。

二、学习古诗1、齐读古诗2、生根据注释理解整首诗的大意。

3、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理解诗句:京口到瓜洲只有一江之隔,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体会诗情:人在途中,心系家乡我从故乡南京出发去北京,途中将船停靠瓜洲,看见江苏的镇江到瓜洲只有一水只隔,镇江离我的家乡南京只隔着几座山而已。

(1)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出门主要靠的是?走习惯了,“一水之间”“重山之隔”已经算是很近了,虽然我现在离家只有“一水之间”“重山之隔”,但是我是在赶路啊,在慢慢地远离家乡啊。

(板书:人在途中,心系家乡)这种还没走远就想回家的心情是(后两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天过去了,又有再来的时候,你瞧,他把江南大地吹绿了,那么团圆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照我回家乡。

)(2)朗读体味情感这种还没走远就想回家的心情,你有吗?送进去读!心在家乡,人却离家越来越远,这是一种南辕北辙的矛盾。

你边读边体会!就把这种想重返家乡的感情寄托给象征着团圆的明月吧!你读吧!三、背诵并默写。

教后反思:这堂课上,讲到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我饶有兴趣地讲起了诗人贾岛“推敲炼字”的故事,尔后,又给同学们讲了当年王安石是如何经过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终决定用“绿”字的,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

正当我暗自得意的时候,有个学生却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想给王安石把‘绿’字改一下!”“老师,我也想改!”“我也想改!”……一石激起千层浪。

我被同学们突如其来的要求给问懵了,怎么办呢?是直接告诉孩子们,这是大诗人的选择,是不能改的?还是……种种做法在我的头脑中一一闪过。

对了,新课程的理念不是要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让他们畅所欲言吗?于是,我选择了以下的做法。

“好吧!”我停下了准备往下讲的课,微笑着对大家说,“我们一起来看看咱们班的大诗人是如何修改的。

”“我觉得应该用‘来’!”“用‘满’比较好!”“我认为用‘过’最合适!”“不!用‘到’才好呢!”……不一会儿,一个个鲜活的答案跃然黑板上:映、拂、到、过、吹、来、染、赶……同学们还在为各自的答案而争论着。

“哈哈,同学们的词汇可真丰富啊!但我想,既然王安石经过反复推敲才选用了‘绿’字,肯定有他的独到之处吧,请大家读读诗句细细体会一下。

”我终于可以塞上一句话了。

经我这么一说,喧闹的教室安静下来。

一阵沉默过后,终于有人发言了。

“对!老师,人家王安石想要表达的是春天到来,江南岸一片新绿的色彩,而‘映、拂’等字只写出了春风的到来,没有写颜色,所以我觉得不太合适。

”大家都点头称是,我也比较赞同这个同学的说法,正准备“鸣金收兵”,不料又一个声音冒了出来:“老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不会只有绿色吧?我认为还应该有各种颜色的小花,我觉得用‘染’才准确呢!它可以‘染’出五颜六色来啊!”噫,这个同学的说法也很有道理啊!怎么往下进行呢?我心里琢磨着。

对了,何不放手让同学们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去探讨个究竟呢?“到底是‘绿’字准确,还是‘染’字好呢?我想,每个同学都应该有自己的看法,接下来请大家小组内尽情发表自己的高见!”讨论过后,同学们的发言令我十分欣慰。

“尽管春天是多姿多彩的,但我们组认为春天应该以绿色为主。

再说,绿色是生命的象征。

所以我们认为还是‘绿’字好。

”“‘染’虽然能表示出多种颜色,但‘染’上的颜色往往只是附着在事物的表面,就像人们染头发,时间久了可能会褪色。

而‘绿’我们感觉是由内到外产生的,王安石当时那种思念家乡的情感当然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所以我们认为用‘绿’字比较准确。

”……“当然,王安石所用的‘绿’字也不一定是最恰当的,我想,只要同学们善于思考,反复推敲,你一定会找到一个比它正准确的词语。

”最后,我充满期望地说。

课后,我默默思忖着。

在寻找替换“绿”字的词语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能最终也找不到一个非常合适的词语来替换它,但他们在寻找、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王安石的思乡的感情,所感悟到的对“染”“绿”等字的理解,不正是我们的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吗?一提到新课程,往往老师们的思维总被“自主、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等词语充盈着,但在具体的授课中却总感到迷惘,不知道该如何去实施。

其实,在我们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值得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研讨训练的机会,只要我们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善于发现,善于思索,相信学生的心灵一定会在你的指导下得到放飞。

第二课时《秋思》一、复习导入1、背诵《驳船瓜洲》。

2、北宋王安石在《驳船瓜洲》中倾诉了自己还未远离他乡,就盼望着回家之时,于是他把自己的这中感情寄托在象征着团圆的明月身上。

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首关于思乡的诗,诗人又是看到什么想起自己的故乡呢?3、读课题,释题,知诗人。

二、学习古诗1、齐读古诗,学习生字“洛”。

2、看注释,知诗句的内容。

3、男、女生分别齐读全诗。

三、体会诗情1、学生试着翻译诗前两句。

2、体会“见”:请你闭上眼睛想想作者眼里的秋风会是什么样子的呢?3、“意万重”:此时他最想最想对亲人说什么。

4、齐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5、捎信的人临出发前,你干嘛又把信拆开来呀!四、朗读体味诗情1、秋风乍起之时,你想起了自己的故乡。

指名读!2、秋风乍起,年关已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说不完,写不尽。

男同学读!3、思乡的季节里,担心捎回故乡的思念有遗漏,赶紧把信拆开来看看。

齐读!五、背诵并默写教后反思:今天,教学古诗《秋思》。

学生自读,解疑后,我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作者客居洛阳城,见到了秋风,就是见到了什么?学生由一“秋”字,联想到萧瑟的秋天来了。

我进一步启发学生“秋天来了,作者见到了秋风,还见到了什么”?学生脑海中储存的关于秋天的意象纷纷涌现出来。

有的说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树上的叶子有的变黄了,有的变红了。

秋风一吹,树叶一片一片的落下来。

有的说: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菊花开了,姹紫嫣红,十分好看。

有的说: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桂花开了,满城飘散着桂花的香味。

还有的学生说,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燕子飞到南方去了,大雁也排着整齐的队伍往南南方去。

这时,我进行小结:是啊,秋风使秋叶纷飞,落红满地;秋风带来了凄凉和寂寞,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钩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时,他想写一封家书给家乡的亲人。

他会给哪些人写信,写些什么呢?现在,你就是诗人,你就把你写给亲人的信,给大家念一念吧!有的学生说:我的信是写给我妈的,妈妈,秋天来了,你看,秋风又起了,天气变凉了,你每天多穿点衣服,不要感冒了。

也有的学生说:我是写给爸妈的。

爸爸妈妈,你们好吗?我现在洛阳,挺好的。

你们在家里不要太节约,要吃好一点,不要做太多的事,不然,我会放心不下的。

我说,诗人也想起了他温柔的妻子,可爱的孩子,他又回对他们说些什么呢?可是,在这个地方,学生卡壳了。

硬点了几个学生,他们也是扭忸怩怩,说不出什么。

有的勉强说了,也说的不太符合人物的身份。

于是,我启发了半天,学生终于像挤牙膏似的说了几句。

也许这个环节我不该节外生枝,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能谈多少算多少就行了。

诗人饱蘸深情写好家书,封好后又做了件什么事?诗人为什么又拆开信封?拆开信封后他会做些什么?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故事。

第三课时《长相思》一、导入1、如果说王安石的乡愁是融欲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萧杀的秋风引起,那么身在边关的战士呢,他们的乡愁是由什么勾起的,让我们读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齐读诗题,释题。

知诗人:纳兰性德“清代第一词人”。

二、明大意1、自读古诗,学习“榆、畔、帐”。

2、看注,明大意。

3、再读古诗。

三、悟诗情1、旅途的艰辛: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的行军旅程你体会到了什么?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身向榆关那畔行,要面临什么?夜深千帐灯,说明了什么,你体会到什么?2、朗读体会。

3、长相思:夜的静谧更加显出了风雪的声音聒耳,睡梦被无情的打断,漫漫长夜,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

读题!北方的风雪勾起了边关战士的乡愁,他们会想起什么?家乡的温暖、安静、祥和。

舍小家为大家,社会动荡,战争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读题!长相思,相思长!齐读全诗!4、朗读体会。

四、朗读体会诗情教学反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

在教学中我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形象。

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听老师或录音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

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长相思》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读出了征程的“画面”与故园的“情景”。

当学生初步感受文本、读出味道与感觉之后,读出画面与情景。

当学生融进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时,情感充沛的范读,强化学生的情感,链接学生的表象,形成生活画面,凸显人物形象。

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在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直接与词人展开对话。

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充满了远离与牵挂。

在与“征途”对话后,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

学生在《琵琶语》的情思中,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

在“故园”想象中,教师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家乡生活的多种可能,不断拓展学生对话的思路——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

“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通过想象,“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身”和“心”的对话使学生感到征途的艰辛、战争的酷烈;两次想象的对比使词人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通过朗读与想象,一颗思乡怀故、感情细腻哀怨而又勇赴疆场、戍边卫国的高大鲜活形象生成在我们的语言和精神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