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小说叙事的特色

合集下载

论汪曾祺小说的美学特征_宋慧平.caj

论汪曾祺小说的美学特征_宋慧平.caj

·莫言·史铁生作品评析及其它·李晓燕王烈霞等论汪曾祺小说的美学特征宋慧平摘要:汪曾祺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联接现当代文学的作家,有着“抒情的人道主义者”的美誉,他的散文化小说文体的开创、回忆性的叙事方式、独特的风俗画氛围营造、闲淡典雅的语言风格,显示了一种成熟的小说文体的典范,具有卓姿独立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汪曾祺小说;散文化;回忆性;风俗画;语言汪曾祺的乡土抒情小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位来自江苏高邮的作家,以其对故乡的挚爱,叙写故乡人生的平凡琐事,讴歌美的人情和人性。

在对故乡的山光水色、民情风俗的细腻描绘中,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牧歌情调,成为中国当代写意抒情小说的代表人物,重新弘扬了乡土写意抒情的艺术传统和审美精神。

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他小说的美学特征。

一、散文化的小说结构汪曾祺是一位浸透着我们民族艺术精神的作家,他的作品将我国古典诗歌的意境、韵味和古典散文的章法形式及小说的诸多因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具风格的散文化小说,读他的作品总给人一种恬静、闲适、淡远的味道,很有散文的诗意美。

汪曾祺小说散文化主要体现在小说结构上。

他的大多数小说结构松散、舒放自由,摒弃了传统小说的情节结构形态,不再讲究故事的有头有尾起承转合,不再追求情节的连续性、完整性。

在他看来,故事性太强的小说很不真实,他在小说序言里声称:“我的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散,这倒是有意为之的。

我不喜欢布局严谨的小说,主张信马由缰,为文无法。

”读他的许多小说,经常能看到,天文地理、风俗人情、掌故传说随意引用穿插,给人一种很随便的感觉。

但是经过作家艺术化的处理后,这些随意插入的成分都成了叙事的有机成分。

他的小说结构表面看起来杂乱无章,读来却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感觉,犹如随笔一般的自由和亲切。

汪曾祺在其作品的具体内容构制上,提出“气氛即人物”的论断,主张突出故事情节以外的“情调”、“风韵”、“意境”,把氛围的渲染作为整篇小说的结构中心,强调主观的抒情成分,他认为小说只要写出了气氛,可以不讲故事,没有情节,甚至不必写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也可以在字里行间刻画人物。

受戒汪曾祺的艺术特色

受戒汪曾祺的艺术特色

受戒汪曾祺的艺术特色汪曾祺的小说《受戎》虽写凡人小事,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情节故事平淡与自然,在文章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处处体现出诗意之美。

是散文化小说的典型代表。

汪曾祺是我所喜欢的一位现当代作家,他可谓大器晚成,1939年入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先生,1940年在文坛初露锋芒,但随后的写作一直是断断续续,直到1980年《受戒》的刊发,他才震动文坛。

随着《大淖记事》、《异秉》等许多描写民国时期江南乡土民情的小说的出版,他开始为广大读者所推崇。

《受戒》可是说是他“散文化小说”的代表作,故事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毫无做作,也没有任何约束,描摹了少年男女情窦初开,蕴含着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语言自然、活泼;文风清新、质朴;意境优雅、唯美。

一.故事情节的平淡与自然《受戒》用平淡,自然,用最温和的调子从从容容地讲述一对小儿女朦胧的爱情,小说的开头“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

”平平淡淡的一句话,”这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让读者的思绪跟随作者的笔触,一下子进入了小说所塑造的平淡氛围,故事就行云流水地开始了。

明海的出家,在他们的家乡似乎也不是什么大事,“他是从小就确定要出家的”,他认为在他们的家乡当和尚似乎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二是可以攒钱。

他的家里人包括已出家多年的舅舅也是这样认为的,明海在荸荠庵里的小和尚生活是很清闲的,早起开庵门,扫院子,烧香,再就是念早经和晚经。

舅舅教念经就和教书一样,强调的是练嗓子。

小英子是个花一样的姑娘,两人第一次见面就把吃剩的半个莲蓬扔给他。

她明知道明子是去做和尚的,但却没怎么避讳她让明子画石榴花、栀子花等绣花的模板,两人在一起裁秧、车高田水、薅头遍草、割稻子、打场子、捋荸荠、在芦苇荡里划船。

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两人成为了好伙伴,小说的最后小英子告白了“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子大声的说:“要!”。

小和尚明子和小女孩小英子在小那种充满波折,海誓山盟般的感情纠葛,所有的只是两个孩童之间的朦胧恋情。

汪曾祺经典短篇小说鉴赏

汪曾祺经典短篇小说鉴赏

汪曾祺经典短篇小说鉴赏在中国文坛上,有许多优秀的作家和他们的杰出作品。

而汪曾祺,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以其独具风采的短篇小说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本文将对汪曾祺经典短篇小说进行鉴赏,展现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1. 《又见月圆》汪曾祺的《又见月圆》是他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展现了战争背景下人性的抉择和情感的升华。

故事发生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年代,描写了一个日本侦察兵遭围困的情节。

通过对主人公古井的刻画,汪曾祺熟练地展示了一个普通士兵的勇敢与机智。

他不仅具备了智慧和勇气,还表现出对自身价值和对国家荣誉的意识。

在最后关头,他不惜牺牲自己保护了自己的阵地,表现出一种高尚的情感和责任担当。

2. 《另一种望远镜》《另一种望远镜》是汪曾祺的另一篇经典作品,通过对家庭和人生的思考,呈现出了深邃的内在世界和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

故事主要讲述了一对老年夫妇因为儿子的不孝行为而遭遇困境。

然而,作者并没有局限于狭隘的家庭纠纷,而是将其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他通过叙述儿子的外国朋友,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观念的变革。

这种对比让人感到思索和反思,引发了对家庭、社会和人生意义的深思。

3. 《生活的艺术》《生活的艺术》是汪曾祺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生活琐事的关注和思考,揭示了人生的独特价值和对美的追求。

小说以糊涂的老头子韩老农为中心,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举动和反应,展现出了生活的乐趣和艺术。

作者以优雅和幽默的笔触,表达了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在这个小小的镇子里,汪曾祺以他独特的眼光,将一个普通人的精彩展现出来。

4. 《人间草木》《人间草木》是汪曾祺创作的另一篇短篇小说,以细腻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性的复杂性。

故事通过一个乡下小伙子和一段意外事件的展开,让人们不禁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绘,让读者切实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论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

论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

论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汪曾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鲜明的个性风格而著称。

他的小说作品集中体现了中国乡土生活和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作品被誉为中国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品,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丰富了中国当代小说的题材和风格。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以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乡土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描绘而著称。

他的小说主要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乡土生活展开,其中不乏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和人文精神的思考和探索。

这种独特的题材和风格为中国当代小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文化底蕴,丰富了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题材和文学表现形式。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拓展了中国当代小说的叙事路径和表现技巧。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以其简洁明快的叙事路径和质朴深刻的写实风格而著称。

他擅长运用平实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将中国乡土生活和传统文化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其小说作品通过对具体事件和人物的描写,表现出中国乡土生活的真实和生动。

这种写实风格和叙事技巧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叙事传统和表现手法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和范式,拓展了中国当代小说的叙事路径和表现技巧。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鲜明的个性风格而著称,他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他的小说作品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更在文学思想和文学观念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小说作品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指明了一条新的文学探索路径和表现美学范式,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他的小说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当代小说的题材和风格,拓展了中国当代小说的叙事路径和表现技巧,而且丰富了中国当代小说的文学内涵和审美意蕴,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是中国当代小说文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色如何

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色如何

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色如何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色如何汪曾祺是一位跨越现当代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在汪曾祺作品中,民情风俗包含着真实的性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色,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和谐的风俗汪曾祺的小说创作风格鲜明,以独特的文学气质和淳厚的生活底蕴,热衷对故乡、对童年展开温馨的回忆,并擅长作风俗画式的描绘,而被称为“风俗画作家”。

汪曾祺说过:“风俗,不论是自然形成的,还是包含一定的人为成分,都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对‘活着’所感到的欢悦,风俗是民族感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看出在汪曾祺的小说中关于风俗画的描绘是有意为之的。

《受戒》和《大淖纪事》之所以吸引了众多读者,其中重要的因素是它们那种别有风情的风俗描写。

如《受戒》的结尾处:“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

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

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

青浮萍,紫浮萍。

长脚蚊子,水蜘蛛。

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

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其笔下那具有地域风情的描写,表现出一种纯朴、温馨、清雅和谐的美感,犹如一幅美丽的画面久久地定格在读者的视觉之中。

在《大淖记事》里,有随四时自然变化的沙洲美景、高阜上的鸡鸭炕房、负曝闲谈的人家、忙碌的浆房、田畴麦垅、闲置的候船室。

总之,这里的一切和街里不一样,“这里的颜色、声音、气味和街里不一样”!这正是大淖人自然恬静天性的写照。

而小说中十一子和巧云追求爱情的方式同大淖风情和谐,使人很难分出哪些是写人物,哪些是写风俗。

风俗和人物浑然一体、自然天成,交相辉映地体现出民间生活的本真生命形象和人格取向。

优美和谐的风俗不仅表现在人与人、人与群体社会的融洽关系中,还表现在人与物之间的亲近上。

《受戒》中的小和尚海明和小姑娘英子爱听青蛙打鼓、寒蛇唱歌,看荧火虫飞动。

《天鹅之死》中的白蕤对美丽的天鹅情有独钟。

《昙花?鹤和鬼火》中的李小龙爱那雪白的昙花、美丽的野鹤和绿色的鬼火。

日常生活视阈下的“抗战”叙事——汪曾祺小说《他眼睛里有些东西

日常生活视阈下的“抗战”叙事——汪曾祺小说《他眼睛里有些东西

26日常生活视阈下的“抗战”叙事——汪曾祺小说《他眼睛里有些东西,决非天空》解读文/王朵摘要:汪曾祺创作于40年代的短篇小说《他眼睛里有些东西,决非天空》是一篇典型的现代小说。

小说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手法,消解了故事和情节,用冷静客观的叙事态度描写了毫无内在关联的两群士兵劳动及吃饭的日常生活画面和一个无名士兵的死亡场景。

小说虽以抗战为背景,但表现重心在于对战争中“人”的关注,隐含了作者对普通士兵个体存在境遇的悲悯情怀,小说富有浓厚的哲思色彩。

关键词:汪曾祺;《他眼睛里有些东西,决非天空》;士兵;存在西南联大是与抗战相始终的,汪曾祺也写了数篇以抗战为背景的小说,但他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和军人的浴血奋战,而是把眼光投注在普通的民众和士兵身上,通过对他们日常生活的观察、体验与描述,表现了自己对战争中“人”的关注和个体存在状态的思考。

汪曾祺在早期小说《复仇》中就隐含了他对战争和个体生存价值的哲理思考。

写于1947年11月的短篇小说《他眼睛里有些东西,决非天空》是这种思考的延续和深化。

小说题目耐人寻味,本身即是一道富有思辨意味的哲学命题。

小说没有首尾连贯的完整故事,只是通过讲述两群士兵干活及吃饭的日常生活画面和一个无名士兵的死亡场景,对身处战争环境下的人类生存困境和生存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一、消解故事和情节的现代小说笔法短篇小说《他眼睛里有些东西,决非天空》体现了鲜明的现代小说文体特点:一是篇幅精短有节制,放弃了故事性情节性的传统小说追求;二是取材琐碎平淡;三是富有深刻的哲理思辨色彩。

小说全文两千余字,既没有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也没有详细的情节描写,甚至放弃了人物性格刻画。

小说运用第一人称视角,写了“我”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没有任何因果关联或人物牵涉的三组画面,唯一的共同点是,画面的中心都是普通士兵。

第一组画面是:一批士兵奉命“劳动服务”,在云南挖一口即将淤浅的湖的劳动情景,以及三个月后完成劳动任务后的士兵们忙着理发、改善伙食的场面,之后“不两天,他们就走了。

论汪曾祺小说的回忆叙事

论汪曾祺小说的回忆叙事
度 说 , 史 叙 述 既 承 认 存 在 着 深 层 的 、 法 表 述 的 回忆 , 历 无 同 物 勾 起 对 儿 时 的 记 忆 , 写 对 美 好 童 年 的 追 忆 。作 家 这 种 书 时 又 承认 无 法 通 过 叙 述 来 表 达 这 类 回忆 。 回忆 , 是 以 对 童 年 美 好 时 光 的执 着 追 寻 , 图 通 过 回 忆 的 方 式 再 现 童 ” 它 试 历 史 记 录 为基 础 的 ,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又 超 越 了历 史 记 录 : 但 历 年 生 活 的 点 滴 , 大 程 度 是 因 为 作 家 有 一 个 满 溢 着 爱 与 温 很 史 记 录作 为一 种 历 史 事 件 的记 载 , 有 写 实 倾 向 性 和 集 体 暖 的 童 年 生 活 , 让 作 家 日后 在 遭 遇 生 活 的 艰 辛 与 磨 难 时 , 具 这
景 , 好 像 是 一 个 失 去 的 乐 园 又 在 我 们 面 前 飘 过 似 的 。 就 ”
早在2 0世 纪 4 0年代初 , 汪曾祺就写 了《 园》, 花 充满 深 … 回忆 作 为 回想 ,人 们 大 都 将 它 们 同 个 人 , 同 了 断 自己 情地 回忆儿 时生 活;0世纪 8 “ 即 2 0年代 的小说更是 大部分都在 个 人 历 史 的 自我 联 系 起 来 , 类 回 忆 过 程 也 在 文 化 层 面 上 描述童年时期作家眼 中的生活场景 。《 这 小学同学》 《 、 大淖记 发生 。 2 回忆并不等 同于 历史记 录 , 至少 从理论 的角 事》 《 ” 但 “ 、 钓人 的孩子》 等等 , 或是纯粹 的回忆 ; 或是 由当下 的景
他 的 一 生 充 满 着 艰 辛 和 坎 坷 , 以 当 面 对 现 实 , 对 缺 失 的 的好 奇 和新 鲜 感 在汪 曾祺 常绿 的 童 心 中 得 到 重 温 。 所 面

汪曾祺小说特色

汪曾祺小说特色

汪曾祺小说特色朴素、平淡、韵味无穷—----汪曾祺作品语言特色表现为: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

吸取古典文学的营养。

突破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

重氛围渲染,表现健康的人性。

形成了其具有独特韵味的文学语言。

对于打破“文革”后那段冰冻期特有的话语禁忌,功不可没。

这决定了汪曾祺作品无可置疑的文体学意义。

许多人喜欢汪曾祺,有的甚至是疯狂地喜欢。

汪曾祺像一阵清风在中国文坛刮过,让人眼前一亮。

他承继了乃师沈从文之风,而又以白描见长,别成一家。

他的小说、散文语言如同水中磨洗过的白石子,干净圆润清清爽爽。

这种语言魅力显然得益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的完美化合。

汪曾祺将精练的古代语言词汇自然地消融在文本中,又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中吸取甘美的乳汁,兼收并蓄,克钢化柔,扫除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独创一种新文体。

豪华落尽见真淳。

轻盈流丽,小巧精致,如生生燕语,呖呖莺歌,滑而不腻。

令人一读之下而悠然神往。

汪曾祺那信马由缰干净利索的文字,淡而有味,飘而不散,有初发芙蓉之美,可谓俗极,雅极,炉火纯青。

汪曾祺对中国文坛的影响,特别是对年轻一代作家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风行现代派的上世纪80年代,汪曾祺以其优美的文字和叙述唤起了年轻一代对母语的感情,唤起了他们对母语的重新的热爱,唤起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上世纪80年代是流行翻译文体的年代,一些作家为了表现自己的新潮和前卫,大量模仿和照搬翻译小说的文体,以为翻译家的文体就是现代派的文体。

我们现在从当时的一些著作的作品就可以看到这种幼稚的模仿。

汪曾祺用非常中国化的文风征服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人,且显得特别“新潮”,让年轻人重新树立了对汉语的信心。

本文即尝试从语言的角度对汪曾祺作品进行分析。

一、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王安忆说“汪曾祺老的小说,可说是顶容易读的了。

总是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平凡的事情。

” (1)确实如此。

王安忆又说:“汪曾祺讲故事的语言也颇为老实,他几乎从不概括,而尽是详详细细,认认真真地叙述过程,而且是很日常的过程。

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

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

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大淖记事》和《受戒》都是汪曾祺先生优秀的短篇小说。

汪老先生的文章,语言如行云流水般潇洒自如,信马由缰,充满了平淡之美。

他的文体清新别样,文字中充满了传统的文化底蕴,带有鲜明的风俗画特征。

汪曾祺小说处处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人文主义及和谐氛围,他在小说中挖掘并赞扬人性美,突显健康人性,和谐人性。

个人觉得汪曾祺的文风很优美、淡雅,他的文章大多清新自然,采取民间化的叙事方式,为我们娓娓道来了类似江南乡下人的日常生活。

《大淖记事》和《受戒》这两篇小说正是其代表作品,充分体现了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

汪曾祺的小说,往往在浓郁的乡土风俗画的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传统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

他笔下的人物总是暗合传统的真善美,并在与假恶丑的对立中获得美的升华。

这是汪曾祺文化小说创作的基本审美态度和道德尺度。

汪曾祺不重人物性格,而重氛围渲染,以玄远清丽的`真淳飘逸之气,表现健全的人性和健康的美。

温软的水,朦胧的月,摇曳的云影,迷人的沙洲,感应着明海小和尚、小英子、巧云、十一子们细微神秘的心灵震颤;那混沌的爱,迷离的情,则展示了生命的腾踊,美的精魂的跃动。

汪曾祺纤笔一枝,将人的自然情欲写得如此美绝人寰,一尘不染。

作者既重视小说创作的潜移默化的认识作用,同时又欣赏和玩味顺乎自然、超脱功利的人生境界,这使他的小说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雾霭,释放出一种多义的主题内涵。

他的小说就像是一幅清新淡泊、意蕴高远、韵味无穷的水乡泽国风俗画,在《受戒》结尾处那充满着生活情越的水荡景色描绘那样楚楚动人,犹如一幅美丽的画画恒久地定格在读者的视觉之中。

汪曾祺的小说语言优美,有散文化的趋势。

汪曾祺小说散文化风格叙事艺术

汪曾祺小说散文化风格叙事艺术

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风格与叙事艺术摘要:汪曾祺的小说以其散文化的风格成为新时期文坛上散文化小说的代表,清淡的文笔,自由散漫的风格带来一股清新的风气。

独特的人生体验使汪曾祺有独特的写作方式和创作心态,散文化的风格是汪曾祺有意为之,他的小说通过散文化的形式摒弃了情节负荷,形成独特的叙事风格。

本文从汪曾祺的“回忆”式写作方式和隐含作者、叙述者两方面入手,探讨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与叙事艺术。

关键词:小说;汪曾祺;散文化;叙事艺术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0-0000-02一、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风格小说的散文化淡化了情节,不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所呈现的是原生态,抒情性无疑是散文化小说的最显著特征。

此外,现代以来的散文化小说打破了小说结构的戏剧化传统,忽略结构剪裁,淡化情节事件,随意着笔,这种“非戏剧性”的写作使小说创作更为自由和灵活,是散文化小说的另一个特征。

在汪曾祺的笔下,人与人、人与自然,无不呈现着平和、安详,声音、色彩、神情、动作都是静静的,带着怀旧、隐逸的调子。

汪曾祺的小说就以这样独特的散文气来绘人、叙事,情节虚实相间,艺术氛围平淡安静,呈现出温柔敦厚的美,具有明显的散文化的特征。

(一)关注点往往是小事而非重大题材汪曾祺认为“在散文化小说作者的眼里,题材无所谓大小。

他们所关注的往往是小事,生活中的一角落,一片段。

即使有重大题材,他们也会把它大事化小。

散文化的小说不大能容纳过于严肃的,严峻的思想。

”[1]汪曾祺不刻意关注大事,但也不是冷漠的旁观者,他对生活有着独特的人性理解和道德关怀。

《八月的骄阳》叙述的是“文革”中老舍被逼投湖的悲怆故事,外面的世界正轰轰烈烈地开展着残酷的运动,凡俗百姓却没有深刻的体会,他们交流的多是家常话语,这话语中透露出对荒唐时事的难以理解和惧于理解。

“文革”本是一个重大严肃的历史性的题材,但汪曾祺并没有描写宏大的场面、深重的灾难,而是把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悲剧隐藏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下,表面上流动着平和温情,遮蔽的却是邪恶人性的伸展、被侮辱被摧残的生命。

论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

论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

论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汪曾祺先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小说作品以古朴自然、文情并茂、情感真挚、语言简洁为特色,被誉为“笔下语言朴实,人情味儿极浓”的高峰。

汪曾祺先生的小说作品对当代小说文体具有很大的启示和意义。

首先,汪曾祺先生的小说作品关注社会的基层生活,写实真切、情感真挚,强调尊重生命、关注人性。

当今社会,小说作品更多关注的是富人、名人、权贵的故事,而汪曾祺先生的小说作品则将目光聚焦于普通人的生活,通过真切的刻画和细腻的描写来表现他们的内心活动和生命价值。

这样的创作理念也是当今小说文体需要回归的道路,倡导文学回归人性、回归生命的本质,去探讨更多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

其次,汪曾祺先生的小说作品极富生命力,其文学表现手法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他的小说在文学表现手法上极为纯熟,笔法精练而不失情感,人物形象刻画淋漓尽致。

他的小说作品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出自然、生活、人的关系,并将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强烈的文化特色。

这样的文学表现手法对当代小说的创作具有启示意义,鼓励小说作者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关注细节,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深入探讨人的内心世界、感受情感变化,并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来创作出新的、有感染力的小说作品。

另外,汪曾祺先生的小说作品在语言上也具有很大的魅力。

他的语言简练流畅,情感真挚,读来让人感到共鸣。

他写作的语言丰富而又不夸张,富有审美意识,却不失接地气。

他的语言运用恰到好处,情感真挚,能够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小说中所描述的场景、人物和情感。

这样的语言风格对当代小说的语言表达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总的来说,汪曾祺先生的小说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比拟的地位和影响力。

他的创作理念、创作手法和语言风格都对当代小说文体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汪曾祺先生的小说作品告诉我们,小说应该回归生活、回归人性,关注基层生活的问题,挖掘生命中的小事,通过纯熟的语言表达和艺术手法的运用来表达人的内心世界,这是当代小说的方向和必由之路。

试论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色

试论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色

2012.02学教育16以简和他能相爱交往。

莱辛追求女性的独立和自由,希望女性不依赖男性生活。

她认为两性是平等的,一方都不能夺取对方的自由,两性之间需要双方的团结和努力建构男女平等的和谐关系。

三、《又来了,爱情》的萨拉追求的爱情《又来了,爱情》是多丽丝·莱辛的晚年代表作品之一。

在小说中,多丽丝·莱辛关注边缘女性和老年女性,表现了她们的感情生活。

《又来了,爱情》的一条线索讲述朱莉的故事。

朱莉先后爱上军官和贵族,但她的两次爱情都因为她的出身和世俗的偏见最后以悲剧结束。

朱莉还有追求者向她求婚,可是婚礼前她投水而亡。

她经历的爱情和世俗的偏见也结束了。

小说的另一条线索就是萨拉的故事。

多丽丝·莱辛通过对小说中女性人物萨拉的描写表现了她的女性主义意识。

萨拉追求爱情的心理描写,表现了萨拉欲爱不能的痛苦。

多丽丝·莱辛描写了女主人公萨拉的心理,进入她的内心来描写她的女性思想。

莱辛表现了女主人公萨拉那种感情和现实中的矛盾。

《又来了,爱情》这部作品讲述以萨拉为代表的女性在追求自由和爱情的过程遇到的感情迷失。

通过分析女主人公萨拉的情感经历,解读她感情迷失的原因和困惑的出路。

萨拉追求的爱情描写和心理是作为重点的女性人物分析,萨拉是剧团的编剧,她先后爱上了比尔和亨利。

亨利对萨拉的态度与比尔不同的,他不会背叛妻子,亨利和萨拉他们之间都有道德底线。

萨拉在和亨利的感情中困惑,理性让萨拉认识到自己和亨利之间的关系。

社会的压力使萨拉逐渐成熟起来,她对爱情和自己重新有了认识。

女性在社会独立生活着,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

莱辛在两性关系上既接受了女性主义的一些观点,也有她自己特色的理解。

《又来了,爱情》展示了莱辛对女性感情的思考,女性的真正自由和爱情不是女性的独立,更在与男性的和谐关系。

作品表现了两性双方关系中,一方的强势都会使得男女关系失去平衡。

两性关系存在平衡,男女之间才可以拥有和谐的关系。

《又来了,爱情》小说中女性人物萨拉的描写展现了莱辛的女性主义思想。

汪曾祺小说艺术特点

汪曾祺小说艺术特点

汪曾祺小说的审美特征1.浓郁的抒情色彩2.原生状态下的民俗风情画卷3.工笔画般的表达方式。

4.清水出芙蓉的语言。

一、汪曾祺的文化小说汪曾祺的文化小说,往往在浓郁的乡土风俗画的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传统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

他笔下的人物总是暗合传统的真善美,并在与假恶丑的对立中获得美的升华。

同时,老庄的那种超凡脱俗、回归自然的哲学意念又成为他笔下人物无力反抗黑暗现实,在痛苦中寻求精神解脱的思想手段。

这成为汪曾祺文化小说创作的基本审美态度和道德尺度。

作者既重视小说创作的潜移默化的认识作用,同时又欣赏和玩昧顺乎自然、超脱功利的人生境界。

这种"入世"和"出世"的相反相成的审美态度,使他的小说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雾霭,释放出一种多义的主题内涵。

这其中分明浸润着作家对人生和社会的更深刻的认识。

《受戒》和《大淖纪事》等作品看似有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实则正是作者对于健康人性的呼唤与追求,是合乎人们传统美德的理想规范的。

二、汪曾祺的小说的特色汪曾祺的小说之所以吸引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于读者长期在一种传统单调的情节性的小说模式中进行惯性的阅读,而乍的将这种淡化情节的小说展现在人们面前,铺开一幅幅清新淡泊、意蕴高远、韵味无穷的水乡泽国风俗画,况且是运用平和恬静的散文、随笔的笔调,向读者娓娓地叙说着一个个优美动人的小故事,汪曾祺的小说同时兼具散文化与诗化的特征,小说中的语言和氛围都充满着富有画意的描绘,都造成了一种诗的韵味。

它们与人物的诗意相契合,为形成整个小说的总体诗境作了恰到好处的渲染和铺陈。

从总体风格的角度考察,汪曾祺的小说强烈地传达出了一种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风俗画效果。

汪曾祺的小说语言亦是别具一格的,简洁明快,纡徐平淡,流畅自然,生动传神,是一种"诗化的小说语言"。

作者善用口语叙述.但连续起来阅读却韵味十足。

他擅长于用短句,往往两三字一句,既简洁又生动。

其人物对话的描写也往往采用短句,极富有诗的含蕴。

论汪曾祺小说的散文体式和语言风格

论汪曾祺小说的散文体式和语言风格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J ournal of Anshan Teachers College2000212,2(4):47-50文学·语言·艺术论汪曾祺小说的散文体式和语言风格萧大勇(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管理系,辽宁沈阳110122)摘 要:汪曾祺小说具有别具一格的散文体式和语言风格。

小说并不因循古典小说的起落章回、向心型体式,也不追求故事扣人心弦、情节悬念迭宕,而注重“散”和“淡”,像小溪一样平静流淌,表现出“信马由缰、为文无法”的散文体式。

小说中的语言清新朴实,口语较多,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并间有传统文言,突破了小说、散文、诗歌语言上的界限。

文本极为自然、平淡,又亲切、蕴藉,给读者以广阔的玩味空间。

关键词:汪曾祺小说;散文体式;语言风格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篇号:100822441(2000)0420047204汪曾祺在50年的创作生活中,创作出许多优秀小说。

在80年代初期,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成为文坛的主流,人们都沉浸在深重的伤感和沉思之中的时候,汪曾祺却将一种迥然不同的文学带入文坛。

在他创作的小说中所营造的温馨恬静的桃花源境、如仙如幻的诗性天国,所描绘出的古朴清新的民风民俗、至真至纯的人性,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小说别具一格的散文体式和语言风格,得到了评论家的高度赞誉。

“信马由缰,为文无法”的散文体式一、中国传统的小说以情节迭宕、故事性强,章回严谨、法度森严为固有程式,而汪曾祺的小说则继承了古典小说的“另类”:笔记体小说,如《世说新语》的诸多特点,兼纳桐城派、公安派散文隽永、淡雅的风致,在艺术上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创作出一系列的散文化小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色。

他一反小说必须有一定的情节、向心的结构和中心人物的特点,有意淡化情节,极少戏剧性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不设悬念,一般没有高潮,而是追求艺术上的“淡”和“散”,以一种看似漫不经心的散文化的随意叙说的语气,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生片断和社会层面溶入自我心境,向读者谈生活,讲风俗,简洁朴拙,娓娓动听。

汪曾祺小说艺术特点

汪曾祺小说艺术特点

汪曾祺小说艺术特点 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一、1.独特的小说观念(“小说是回忆”)汪曾祺曾经小说下过一个定义:“跟一个可以谈的来的朋友亲切地谈一点你所知道的生活。

”于是,我们阅读他的小说,仿佛感觉到是一个岁月老人在夕阳下讲述些有意思的往事,清淡、飘逸、耐品味,那些浓烈的、激动的、过于悲伤的东西都在他的娓娓叙述中变得淡而又淡。

人情世故,舒缓有致,自有一番坐看云起的淡定。

从汪曾祺目前的小说来看,他的作品大多是故乡高邮的风土人情、市井生活,那里有他童年生活的记忆和梦想,《受戒》、《大淖记事》、《异秉》等这些他写得最好的作品都属于童年回忆。

为什么写得最好的是那些离现实最远的作品呢回忆中的故乡童年到底给我们带来了那些审美经验回忆是一种远距离的凝望和选择,时间过滤掉外在的尘嚣与浮躁,沉淀下那些醇美的、在生命中留下印迹的东西。

蓦然回首中,记忆里的往事点点滴滴叠印起来,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艺术世界。

2.欢娱和谐的小说风格汪曾祺本人的个性和气质是倾向于和谐欢娱的,文如其人,其小说也具有相同的风格。

40年代的汪曾祺由于年轻气盛,还有那么一点点的“浮躁凌厉”之气,老年以后汪曾祺参透了许多人世的纷争,越来越达观,他不习惯于对现实生活进行严格的拷问,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于是,我们只在他的少数作品里看到些许锋芒和嘲弄,比如《讲用》。

而他的大部分作品表达的都是爱与美、温情与风俗,氤氲着世俗人生的欢娱。

汪曾祺的小说营造了一片没有权力浸染纯然而宁静的乡土,一片近乎童年记忆般和谐温馨的所在。

作者把笔触投向“故乡”高邮的村镇,这里没有宗法的约束,没有现代文明的挤压与喧扰,有的是一派自然与随和,有的是任性率真的人情与人性。

《受戒》里的明海与小英子,《大淖记事》里的巧云和是十一子莫不洋溢着健康与活泼的光辉。

大淖周围的人对于男女之事的以两情相悦为原则的随意,荸荠庵和尚们打牌、杀猪、吃肉、谈恋爱、找媳妇,虽然有违宗法制度和佛教清规,却是真真正正的人性的舒展和生命的欢娱。

边缘叙事_论汪曾祺新时期小说的独特性

边缘叙事_论汪曾祺新时期小说的独特性

边缘叙事———论汪曾祺新时期小说的独特性罗慧林(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 要] 汪曾祺小说在新时期里独树一帜,他的小说的特殊性在于以边缘心态选择“远视角”,描写边缘化的民间人事,建构象征意味的情调模式,以平和冲淡的叙事语调,形散神聚的情绪结构,共同构成了独特的“边缘叙事”。

同时也可看出汪曾祺在民间这个图腾式象征里曲折表达了作为知识分子“精英意识”。

[关键词] 汪曾祺小说;边缘叙事;民间“精英化”[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629(2003)02-0040-03 汪曾祺是位跨越现当代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他的小说尤其是他的新时期的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泡茶馆》、《跑警报》、《异秉》等……以其边缘人的边缘视角彰显了他的个性。

他的小说世界在叙事角度和所表现的精神内核因迥异于当时的时代语境而获得众人的关注,对当代文坛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新时期初期,“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与时代紧密相联系,追求“感伤叙事”或“宏大叙事”,汪曾祺却开辟民间这块净土,又在“民间叙事”中隐含着作为知识分子“精英意识”,寄托自己对民族传统的儒道文化的思考;当多数作家还在沿袭十七年的观念,注重“写什么”而不注重“怎么写”时,他却强调小说语言的本体意义,恢复和光大了以废名、沈从文为传统的“京派小说”,以抒情的笔调,充满诗意的语言和独特的边缘视角来体察传统和文化;当以王蒙为代表的作家用意识流、象征主义等西方的文学技巧试图表现现代人复杂多元的内心时,他却将人物“纯化”,塑造一系列极“扁平”又极美善的人。

汪曾祺是时代边缘人和先锋者,他以边缘心态选择“边缘叙事”,来体现中华民族自古流传的儒道释文化传统———这种思想虽然是正统,但在当时语境里却是边缘。

汪曾祺的小说正是在边缘心态观照下采用边缘叙事而获得成功的。

一、边缘心态下的“远视角” 新时期以来一直盛行一句口号“写主题”,作家多选择“近视角”,写重大的现实题材,并在叙述的同时大量议论抒情,叙述者对人物的干预很多,直白有余而韵味不足。

汪曾祺与沈从文写作特色比较

汪曾祺与沈从文写作特色比较

界的热点研究对象, 他们二人在文学创作上各有千秋、 不一样的追求。
他展现的是一种净化了的民间。在沈从文紧扣“生命” 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他所提倡的人性是一种
· 191 ·
Hale Waihona Puke 文艺探究WEN YI TAN JIU
感到生命的存在。沈从文崇尚自然的人性,歌颂湘西 沅水的一草一木,每一处吊脚楼都在作者美好的记忆 深处。 而被称为“最后一个京派作家”的汪曾祺在与 自然的关系中则显出一种豁达与洒脱。所以在文学写 但他与沈从文的崇拜自然截然不同。汪曾祺的“返朴 自然”在艺术审美上更加追求一种体现世俗关怀的非 个人行为,古代士大夫的责任感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 的体现。与沈从文“小家碧玉”式自然追求相比,汪 曾祺则可谓是“大家闺秀”。在洒脱、豁达思想气概 多了一些士大夫的关怀责任;少了神秘理想的憧憬, 多了现实善美的真切。在《大淖记事》中,汪曾祺用 大量笔墨描绘了大淖的风土人情,在一片和谐自然中 展现着纯真古朴的下层人们,巧云与十一子之间忠贞 不渝的爱情给了人们生活的希冀。 三、语言色调上的比较 在文学创作言语风格上也迥然不同。沈从文在塑造湘 西风土人情时,是以一种激情自由但又略带忧伤的语 言基调进行文学建构的,他在展现最淳朴最原始美好 人性时,是带着泪水的,他以一种悲悯的情怀让人洞 悉世间不可避免的感伤, 在恬淡之中给人以震撼。 《边 城》是一部意蕴颇深的小说,沈从文用独特的笔调为 青山绿水,犹如一幅幅绝美的画卷。但人物的命运总 是略带忧伤,翠翠早年父母早逝,与年迈的祖父在清 贫的生活中相依为命,就连最后爱情的渴望也得不到 满足,给生命的色调涂上了灰暗的色彩。 而汪曾棋的写作则带有唯美的气息,他很少书 写痛苦不幸,即使有,那也是以一种豁达超然的胸襟 展现对生活的信心。他在继承老师沈从文清新隽永文 《受戒》中的小英子生活在风景优美的荸荠庵附近, 她聪明开朗、旷达豪爽,她与明海的爱情纯真懵懂, 他的笔下人物、民间总是那么的明亮欢快。 四、间架结构上的比较 沈从文、汪曾棋在文学创作的结构上也各有特 色。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题材广泛,但

汪曾祺小说艺术特点

汪曾祺小说艺术特点

一、1、独特的小说观念(“小说就是回忆”)汪曾祺曾经小说下过一个定义:“跟一个可以谈的来的朋友亲切地谈一点您所知道的生活。

”于就是,我们阅读她的小说,仿佛感觉到就是一个岁月老人在夕阳下讲述些有意思的往事,清淡、飘逸、耐品味,那些浓烈的、激动的、过于悲伤的东西都在她的娓娓叙述中变得淡而又淡。

人情世故,舒缓有致,自有一番坐瞧云起的淡定。

从汪曾祺目前的小说来瞧,她的作品大多就是故乡高邮的风土人情、市井生活,那里有她童年生活的记忆与梦想,《受戒》、《大淖记事》、《异秉》等这些她写得最好的作品都属于童年回忆。

为什么写得最好的就是那些离现实最远的作品呢?回忆中的故乡童年到底给我们带来了那些审美经验?回忆就是一种远距离的凝望与选择,时间过滤掉外在的尘嚣与浮躁,沉淀下那些醇美的、在生命中留下印迹的东西。

蓦然回首中,记忆里的往事点点滴滴叠印起来,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艺术世界。

2、欢娱与谐的小说风格汪曾祺本人的个性与气质就是倾向于与谐欢娱的,文如其人,其小说也具有相同的风格。

40年代的汪曾祺由于年轻气盛,还有那么一点点的“浮躁凌厉”之气,老年以后汪曾祺参透了许多人世的纷争,越来越达观,她不习惯于对现实生活进行严格的拷问,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追求的不就是深刻,而就是与谐”。

于就是,我们只在她的少数作品里瞧到些许锋芒与嘲弄,比如《讲用》。

而她的大部分作品表达的都就是爱与美、温情与风俗,氤氲着世俗人生的欢娱。

汪曾祺的小说营造了一片没有权力浸染纯然而宁静的乡土,一片近乎童年记忆般与谐温馨的所在。

作者把笔触投向“故乡”高邮的村镇,这里没有宗法的约束,没有现代文明的挤压与喧扰,有的就是一派自然与随与,有的就是任性率真的人情与人性。

《受戒》里的明海与小英子,《大淖记事》里的巧云与就是十一子莫不洋溢着健康与活泼的光辉。

大淖周围的人对于男女之事的以两情相悦为原则的随意,荸荠庵与尚们打牌、杀猪、吃肉、谈恋爱、找媳妇,虽然有违宗法制度与佛教清规,却就是真真正正的人性的舒展与生命的欢娱。

汪曾祺的散文写作特点分析

汪曾祺的散文写作特点分析

汪曾祺的散文写作特色分析汪曾祺的语言很怪,拆开来没有什么,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

——文学评论家一、生平代表作简介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生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

”之所以有这些赞誉,不仅是因为汪老文章写得极好,还因为先生身上有着文人雅士失落已久的、诗意的生活趣味。

曾就读于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

新中国成立前当过中学教员、历史博物馆职员。

后在北京做编辑工作;写过剧本,参与过《沙家浜》的修改和定稿;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上颇有成就。

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人间草木》等。

其中《昆明的雨》、《端午的鸭蛋》、《胡同文化》选入初中语文教材。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二、散文写作风格介绍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作品集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

如《吃食和文学》的《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

作品就是作品。

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三、散文《人间草木》简介《人间草木》是2009年5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汪曾祺。

汪曾祺小说的特色

汪曾祺小说的特色

汪曾祺小说的特色佳作品鉴●朱秀坤汪曾祺先生的小说是最容易读的,平淡,自然,用最温和的调子从从容容地讲一个个市井人物。

尤其适合我们这些老实巴交的凡夫俗子来读,读着读着就轻轻松松地走进了他的故事之中,舍不得出来了。

读着读着,就爱上了十一子、靳彝甫、巧云、小英子这些人物,爱上了淳朴清丽的里下河风情。

汪曾祺的小说,并不讲究奇与险,也不需要太多的起承转合、花头技巧,总是给读者铺平了道路,扫除了障碍,一马平川地驰骋开去。

即使是复杂的,他也能写得明白如话。

一开头就行云流水地讲下来了。

“黄开榜不是本地人,他是山东人”(《黄开榜的一家》);“生产队派我今天晚上护秋”(《护秋》);“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鸡毛》);“这是一个私立中学,很小,只有三个初中班”(《星期天》)……这样的开头比比皆是,老实得像是小学生写作文。

用行家的话讲,“他是洞察秋毫便装了糊涂,风云激荡过后回复了平静,他已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

”于是,我们便心甘情愿地随着他走进了大淖,走进了高邮,去知会一个个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

去体会他们的爱恨情仇离合悲欢,从他那平淡简洁、洗净铅华的文字中间,去领会旧时底层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并从中感悟世态人情,和他那颗悲天悯人的乐观情怀。

特别是《大淖记事》的结尾:“十一子的伤会好么?会。

当然会!”一点儿不消沉,而是充满了幸福的憧憬与美好的期待。

还有《岁寒三友》中,陶虎臣破产女儿又遭不幸,王瘦吾也是一身病骨家徒四壁,靳彝甫为了救助两位老友,只能把心爱之物三块田黄卖给别人。

他却是邀了两位到如意楼醉上一回的,那两个同意。

“好,醉一次!”这天是腊月三十,如意楼空荡荡的,就只有这三个人。

外面,正下着大雪。

读到这样白描的文字,在为三位好友叹息的同时,却又不能不为人物的豁达而拊掌。

汪曾祺的小说,就有这个特性,即使再苦再难,也永远不沉沦不绝望。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小说有一些优美的东西,可以使人得到安慰,得到温暖”(《认识到的和没有认识的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小说叙事的特色
一、摄像式的外视角和全知视角
摄像式的外视角和全知视角是汪曾祺小说采用的主要叙事视角。

摄像式的外视角是作者如同扛着摄像机的摄影者,只“拍摄”下他所看到的画面,对于摄像机以外的事件作者不做描述,由读者自己想像。

汪曾祺小说中的《落魄》、《老鲁》、《庙与僧》等,都是外视角的叙事视角。

在这些作品中,作者会以“我”的身份出现,作为拍摄者,记录下他所看到、听到的人和事,而不做过多的说明与解释,让读者自己对摄像机以外的事件进行猜想。

这些作品,往往是作者对一个生活中的人物,或经历事情的回忆。

如《老鲁》,即是作者在一所私立中学教书时对一个老校工的描写,作者描写他眼中见到和耳中听到的老鲁,而不深入老鲁的内心,也没有过多的对于人物的评论。

全知视角是小说叙事视角中采用的较多的视角。

在汪曾祺小说的叙事视角中也是如此,全知式的视角很多。

他的大部分小说应该主要采用的是全知视角。

他的著名的小说《受戒》就是如此,以全知全能的角度叙述一个故事。

二、分叙和零叙的叙述时间
汪曾祺小说在叙述时间上会采用分叙和零叙的方式。

分叙,叙事者叙述在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事,即“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零叙是,叙事者在叙述上有意的空缺,故事仍在继续,但是叙事者忽略过一部分。

例如《落魄》中,“我”在叙说扬州人的“落魄”的同时,也说了大学生生活的变化,基本上是一段写大学生一段写扬州人。

作者只写“我”看到的扬州人的变化,至于扬州人为什么“落魄”,其实作者没有交代。

这当中有“我”叙述者视角的限制,但是作者没有通过“我听说”这样的方式把扬州人“落魄”的原因清清楚楚地写出来,而是这个空缺留给读者填满。

三、现代派的印象式的场景描写和意识流的心理描写
汪曾祺小说中有不少作品采用了现代派的描写手法,如印象式的场景描写和意识流的心理描写。

这在汪曾祺的早期小说中比较常见,后期作品则较少这样大量运用现代派技巧。

汪曾祺的早期作品1944年的《复仇》里就大量的采用了印象式的场景描写和意识流的心理描写。

《复仇》里复仇者“走进小山村”:“小蒙舍里有孩子读书声,马的铃铛,连枷敲在豆稽上。

小路上的新牛粪发散着热气,
白云从草垛边缓缓移过,一个梳辫子的小姑娘穿着一件银红色的衫子……”一个完整的场景,作者把它变成了人脑中的不连贯的“印象”,用几句短句描画出了一个与世无争的村庄。

复仇者在寺庙的禅房里,作者用大篇段落描写复仇者的心理活动,复仇者想到了和尚,想到了母亲,做了梦,没有逻辑,典型的意识流手法。

这种现代派的手法也会出现在作者传统式的小说中。

《钓人的孩子》中作者描写昆明大西门外的场景:“米市,菜市,肉市。

柴驮子,炭驮子。

马粪。

粗细瓷碗,砂锅铁锅,焖鸡米线,烧饵块。

金钱片腿,牛干巴。

炒菜的油烟,炸辣子的呛人的气味。

红黄蓝白黑,酸甜苦辣咸。

”走马观花式的印象描写,写市场的热闹与嘈杂。

四、善于营造氛围,在氛围中叙事
汪曾祺特别善于在小说中营造氛围,让叙事在一定的氛围中展开。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故里三陈》中的《陈四》。

小说主角是陈四,但是小说的五分之四都是在描写家乡迎神赛会的热闹与喜庆,有各种各样的杂耍,有十番锣鼓,有城隍菩萨,人们在迎会中是如何的高兴。

小说在快结尾部分,写到了陈四的故事。

在一片极喜庆的氛围中,只提到了陈四一个人的悲哀遭遇。

“以乐衬哀”的典型。

《陈四》中的氛围营造是反衬,那么《受戒》则是正衬。

《受戒》的结构与《陈四》很相似,大段的篇幅是在写明子出家的寺庙与村庄,最后才有明子受戒的事。

《受戒》营造的是一种与世无争、不受约束的“桃花源”的氛围。

所以很多在一般情况下看来不合理的事在《受戒》里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出家人杀猪、赌钱、娶妻生子,在一般人看来是很不合戒律的事,但是在《受戒》里那种原生态、世俗氛围的营造下,读者感受到这些事“合情合理”。

这就是氛围营造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