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三章-高等教育心理学和高等学校教师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2、形式训练说(名词解释/简答题P142)
简答题:简述形式训练说?
4、相同要素说(名词解释P143)
答:只有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
请运用所学的教育心理原理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并阐述其对教育的启示意义。
4、“皮格马利翁效应”(名词解释P47)
答:教师接收了“权威诺言的暗示”,对学生态度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偏爱心理和情感。
从而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直接影响,并促进了预期期望效果的达成,把这个效应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5、教学效能感(词解释P51)
第四章学习心理概述
1、什么是学习?(P82)广义的学习是指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2、负强化与惩罚的区别(P97)
3、消极强化(名词解释P97)
答:消极强化是通过讨厌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论述题P101)
论述题:有人认为课堂讲授法导致学生机械、被动学习,故教学中应少用或者不用教授法,
答: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6、三种反思(P58):对于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为活动反思。
7、简述教学反思的基本过程(简答题P58)
8、简述教学反思的方法(简答题P61)
9、教学监控能力(名词解释P61)
答: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论述题:请结合所任教的学科,谈谈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
《高等教育心理学》讲义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心理学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一)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是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改变人的思想行为的一切活动。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影响下一代的一种社会实践。
(二)教育心理学的概念❑教育心理学(狭义):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自然与社会科学,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学科。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高等教育的本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高教与普教的区别◆教育任务不同:高教专业教育,普教基础知识教育。
◆教育对象不同:高教大学生,普教中小学生。
◆社会职能不同:高教有三个职能:一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二是发展科学技术,开展科学研究(包括教学研究和本专业的理论研究两方面);三是直接为社会服务。
普教一般不具备这些社会职能。
◆培养方式不同:高教在让学生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前提下,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未知领域,在学习中学会发现和创新。
普教一般是传授前人已有的知识经验,讲授的一般都是已成定论的东西。
(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高与专)的教育心理学。
研究的对象是二十岁左右的大学生。
要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和适应高等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
(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有助于提高高校师资水平。
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三、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出版。
桑代克是“科学教育心理学之父”。
四、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一)高等教育心理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育性原则(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自然真实,主观性大、数量有限、代表性差。
江西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题库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论一、选择题1.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属于( A )。
A.心理动力B.心理过程C.心理状态D.心理特征2.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来,人们平时表现出来的满意、喜爱、厌恶等主观体验属于( C )。
A.态度B.情感C.情绪D.认知3.( B)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A.动机B.兴趣C.意志D.认知4.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能在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
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 A)。
A.意志过程B.行动过程C.认知过程D.情绪过程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由于人具有意识,因而人不仅能够认识事物、评价事物、认识自身、评价自身,而且能够实现对环境和自身能动的改造。
B.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就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的。
C.人在清醒的时候,不存在无意识的心理现象。
D.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6.唯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
A.笛卡尔B.冯特C.洛克D.华生7.( B)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
A.经验论B.构造主义C.行为主义D.机能主义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才是真理的唯一来源B.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从经验中获得的C.经验论否认客观的物质世界是外部感觉的源泉D.构造主义强调内省的方法9.人不仅能直接感知个别、具体的事物,认识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关系,还能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去间接地、概括地认识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这是由于人有( D)。
A.意识B.理智C.感觉D.思维10.在个体心理系统中,最具有稳定性的是( D)。
A.心理动力B.心理过程C.心理状态D.心理特征二、填空题1.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高等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简答题
第一章绪论1、高等教育的特点?P9答:(1)、在教育任务上,(2)、在培养对象上,一般为身心发展趋于成熟18岁以上青少年(3)、有三大社会职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4)、在地位作用上,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居于首要位置,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发展高科技的重要力量。
(5)、在培养方式上1)、在传授千人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讲科学研究引进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2)理论联系实际2、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P13答:(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实践性原则(4)、道德性原则(5)、发展性原则3、简述一种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7-27答:(1)、测量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方法。
(2)、优点:1)、所用的标准化测验编制十分严谨、效果可靠2)、结果的量化程度高,具有相对稳定性,结果处理十分方便3)、有设立好的常模,可直接进行比较,简便省力(3)、不足:1)、属间接测量,即通过对行为的测量推断要测量的心理2)、不可避免的受到经验和文化条件的影响3)、对施测者和测验的编制、选用具有较高的要求(4)、应注意的问题:1)、确立对待测量的正确态度2)、编制符合要求的测验3)、保证测验的严格施测与客观评估4、论述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P28-34答:(1)、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1)、有助于高校教师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2)、有助于高校教师深入了解大学生的人格和社会性特点3)、有助于高校教师深入了解大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2)、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1)、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2)、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学能力3)、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反思能力(3)、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高校教师的角色胜任能力1)、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其角色意识2)、有助于高校教师获得各种能力,增强其对不同角色的胜任能力(4)、有利于高校教师做好大学生的德育工作(5)、有助于高校教师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2)、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3)、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法第二章高等学校学生的心理发展1、什么是个别差异?P42答:指不同个体间在身心方面相对稳定的差异2、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是如何形成的?P43答:主要受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3、怎样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P44答:(1)、认知方式差异(2)、性别差异(3)、成就动机差异4、怎样因材施教?P52答:(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要点(最新)(考核知识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要点(最新)(考核知识点)教学目标总目标:通过教学,使青年教师掌握高校教育工作中所必需的心理学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和认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熟悉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确立教书育人的自觉性。
具体目标:1、能正确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2、能准确理解并掌握高校教师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教学设计与测评的基本原理。
3、能运用教育心理学的有关概念、原理和方法,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解释、说明和辨析。
4、能综合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搞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般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张和分析依据,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教学内容一、心理学与高等教育1、心理学概论(第一章)(1)心理学的概念;(2)个体心理的四个方面;(3)心理学产生的哲学背景;(4)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2、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章)(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定义;(3)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原则与具体方法;(4)高等教育心理学对大学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3、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第三章)(1)教师的社会角色及作用,职业角色的形成;(2)教学反思的涵义、过程、成分、方法;(3)教师威信(形成、维护和提高)与师爱。
二、高校学习心理1、学习心理概论(第四章)(1)狭义学习的概念,学习的一般分类,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2)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3)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2、学习动机及其培养(第五章)(1)学习动机的涵义、基本结构、种类,成就动机及应用,归因理论;(2)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和学习动机的激发。
3、学习迁移及其促进(第六章)(1)学习迁移的定义、分类、作用,学习迁移的的理论观点;(2)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
《高等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第一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概述本章主要介绍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研究对象。
还介绍了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重要意义。
第二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本章主要介绍高等教育心理学中的基本理论,包括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
第三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本章主要介绍高等教育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和观察研究等。
第四章:学生的心理特点本章主要介绍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包括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发展的特点和人格特点等。
第五章: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心理过程本章主要介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心理过程,包括学习动机的类型、学习行为的调节和学习策略的培养等。
第六章:学生的情感与心理健康本章主要介绍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健康问题,包括学生的情感特点、心理压力与压力管理等。
第七章:学生的成就动机与成就评价本章主要介绍学生的成就动机和成就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业成就动机、成就目标和成绩评定等。
第八章: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评价本章主要介绍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包括自尊、自我效能和自我概念等。
第九章: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本章主要介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职业兴趣、职业决策和职业发展等。
第十章:学生的人际关系与人格发展本章主要介绍学生的人际关系和人格发展,包括人际关系的类型、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等。
第十一章: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本章主要介绍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原则和方法等。
第十二章:高等教育的有效教师和学生支持本章主要介绍高等教育的有效教师和学生支持,包括教师的角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支持的策略等。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心理学概论一、个体心理是指个人所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
它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
人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个体的不同心理状态体现着主体的心理激活程度和脑功能的活动水平。
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征就是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二、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和水平。
三、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称为独立科学的标志。
四、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构造主义这个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欣纳。
构造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
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而激情是情绪的元素。
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在研究方法上,构造主义强调内省的方法。
认为意识经验是人们的直接经验,要了解它,只有依靠实验者对自己经验的直接观察和描述。
机能主义机能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其代表人物还有杜威等人。
主张研究意识,认为意识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后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金纳。
行为主义有两个重要的特点:否认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
高等教育心理学要点总结
第1章绪论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学校的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最鲜明的学科特征是交叉性。
3、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折分支学科(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
(3)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主体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
(4)高等教育心理学要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和适应高等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提供心理依据。
4、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2)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3)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心理(4)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心理(5)高等学校的德育心理(6)高等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5、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一)客观性原则:是指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即根据心理学现象本来面貌来研究其本质、规律和机制,遵循客观性原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二)系统性原则:是指研究心理现象时应把人的心理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加以综合考虑,这样才有可能把握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本质及其必然联系。
系统性原则主要表现在:(1)整体性(2)层次性(3)动态性(4)组织的适应性。
(三)实践性原则:也可称为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从教育实践的需要出发,研究的课题应青海湖于实践,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四)道德性原则:是指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实验手段和方法能促进被试心理的良性发展,特别是对于人类被试而言,这是研究中必须遵守的一条原则。
(五)发展性原则,也称为创新性原则。
6、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量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7、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一)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1)有助于高等学校教师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2)有助于高等学校教师深入了解大学生的人格和社会性特点(3)有助于高等学校教师深入了解大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二)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1)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2)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中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3)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反思能力(三)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高校教师的角色胜任能力(1)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其角色意识(2)有助于高校教师获得各种能力,增强其对不同角色的胜任能力(四)有利于高校教师做好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五)有助于高校教师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2)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3)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段。
高校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课程大纲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又称心理现象,心理。
2、个性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想象。
(包括心理动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3、心理动机: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
4、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需要是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应。
5、兴趣: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深入认识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6、心理过程: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7、记忆:人通过感知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储存。
8、思维:人间接的、概括的认识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9、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没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持续时间可能是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
10、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个性。
11、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12、气质:是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13、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4、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关系/答、1、心理动力与心理过程是相互作用的2、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3、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密切联系的。
15、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的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里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
16、意识:是指个体所清晰察觉的心理活动。
17、无意识:是指人们在正常的情况下察觉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18、个体心理:19、群体心理:是在群体的共同生活条件和环境中产生的,它是该群体内个性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而不是个体心理特征的简单总合。
20、行为:是内部的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里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
21、心理学产生的背景:答、1、唯理论:xx的哲学家和科学家xx(最早用反射概念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人的某些无意识的简单行动)。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三章-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
第三章高等教育心理学及高等学校教师第一节教师的社会角色一、角色及教师角色(一)角色角色,亦称社会角色,它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与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的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
教师是一种社会角色。
每个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社会按照各类社会角色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要求每个社会成员,这被称之为角色期望。
符合角色期望的个体行为会受到社会的认可及赞许。
每个社会成员必须了解社会的角色期望,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在某一条件下所担负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对他相应的角色期望时,便产生了角色意识。
角色意识会调控个人的行为,使之表现出符合某社会角色的行为。
良好的角色意识是角色行为有效的前提。
(二)教师角色教师做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与开展中起着桥梁与纽带作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是我国古代较早对教师角色行为、义务及权利比拟准确的概括。
随着人类文明的开展以及社会的要求,教师这一角色又有了新的变化,确切地说是赋予了更新更多的内容与意义,从而使教师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担负起更重大的责任,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及影响。
所谓"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与训练的,在中学校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开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展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教师往往同时扮演着如下多重角色:1.知识传播者,学生发动者、组织者与评定者这是教师职业的中心角色。
教师的特殊功能是传授知识,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他们的智力开展。
教师的这一角色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的规律与学生身心开展的特点,组织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使他们结实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开展多方面的能力。
2.父母长者、朋友与管理员教师在课堂上、学习上是教师,在生活上是长者与父母。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个人整理背诵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一门科学。
2、人的心理现象一般可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心理活动)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活动三个方面。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人与人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气质、能力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称作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学主要流派: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是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铁钦纳;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华生,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认知心理学(皮亚杰);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进化心理学(达尔文)。
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被誉为“心理学之父”。
这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4、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着严重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
他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路线可以用“刺激——反应”公式(S---R)来表示。
5、精神分析学说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的。
精神分析学派非常注重人的异常行为的分析和动机、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他还提出了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人格结构模型。
6、1967年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是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其研究方法是计算机模拟。
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试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了《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科学发展心理学的诞生。
1908年房宗岳翻译的日本小原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我国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廖世承于1924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我国第一本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
7、(P11)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对心理和行为做出科学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注意:实例解释)8、教育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组成:确定教育目标、分析教学任务、选择教学方法、执行教学过程、评价和反思教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三章-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模拟题
一、选择题1.教师实现其中心角色的主要途径是( A )。
A:教学B.参与学校管理.C.科学研究D.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2.某教师认为,“学生骨头轻,不能给他们好脸色看”。
具有这种观点的教师最可能的领导类型是( D )。
A.仁慈专断型B.放任自流型C.民主型D.强硬专断型3.教师是学生集体的领导者,是纪律的监督、维持者,所以说教师可以担当起( D )。
A.育人的角色B.研究的角色C.代理的角色D.管理的角色4.教师对自己完成教学任务能力的自我评价与判断称为( A )。
A.教师的教学效能感B.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C.教师的自我强化能力D.教师的自我校正能力5.教师根据教育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突发事件,迅速做出判断、果断加以处理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教育行为称为( D )。
A.教育管理B.教育创新C.教育威信D.教育机智6.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真正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B )。
A.教学监控的敏感性增强B.教学监控的迁移性增强C.教学监控由他控到自控D.教学监控达到自动化A.认知成分B.思维成分C.批判成分D.教师的陈述10.( B )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A.教学效能感B.自我效能感C.自我控制感D.自我统一感11.( A )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A.教学反思B.教学监控C.教学计划D.教学设计12.( B )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
A.教学反思B.教学监控C.教学计划D.教学设计13.张老师每次和别人说起自己的职业,都会充满自豪感。
这说明张老师处于( C )。
A.教师职业角色认知阶段B.教师职业角色认同阶段C.教师职业角色信念阶段D.教师职业角色内化阶段14.在教学反思过程中,反思最集中体现在( C )。
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章节复习汇总
---------------------------------------------------------------最新资料推荐------------------------------------------------------ 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章节复习汇总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人类心理现象 1.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里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2. 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
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3. 心理动力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动机是人类的各种需要,是个体积极的源泉。
4.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识过程。
5. 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6. 情绪是对客观事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7. 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
意志常常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并对人的行为具有发动和制止作用 8. 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处在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或注意状态下。
1 / 99. 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0. 行为和心理密切相关,心理学有时也可以叫做行为科学。
11. 人的心理除有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是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节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1. 德国著名的心理薛家冯特 1879 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第二章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练习实际的原则、教育性原则。
2.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小题,最多两分)心理学概论(小题,最多两分)1、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也叫行为科学。
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2、 个体心理分为几个方面: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3、 心理动力系统包括哪些成分?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4、 人的活动的动机就是推动人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5、 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需要即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映,即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映,它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它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它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6、 人的心理过程包括哪些过程?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7、 认知过程包括哪些方面?是个体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8、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客观事物是情绪体验的客观来源,客观事物是情绪体验的客观来源,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主观原因。
原因。
9、 心理学把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
1010、意志常常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并对人的行为具有发动和制止作用。
、意志常常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并对人的行为具有发动和制止作用。
1111、、人的心理活动处于什么状态?处于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或注意状态下,不同心理状态体现着人的心理激活程度和脑功能的活动水平。
能的活动水平。
1212、、心理特征的内涵和内容。
是人们在认知、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固定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固定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固定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主要包括能力、主要包括能力、气气质和性格。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高校教师资格申请者)第一章心理学概论第一节人类心理现象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一、个体心理系统个体心理: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
四个方面: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1.心理动力: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
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a) 动机: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2.心理过程:是一种动态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关系。
a)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b)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
c)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
3.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持续的时间是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
4. 心理特征: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a) 能力: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b) 气质: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c) 性格: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d) 气质与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
这些心理,使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其他人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二、个体心理与行为—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人的心理具有意识性。
1.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察觉的心理活动。
2.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察觉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就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的。
人清醒的时候,也有无意识的心理现象。
无意识也是人的心理活动,并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得作用。
3.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件——第三章 大学生知识的学习
接陈述的知识,“是什么”。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 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 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它包括一系列 具体操作程序,“怎么做”、“如何做”。
• 概念学习: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 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 性。
• 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 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 下位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 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 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 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是在已经形成的某些观 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 念或命题。
在联系的揭露,表现为能够理解概念、原理与法则 的内涵 (3)高级水平的理解。 它是指在概念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系统化具体 化,重新建立或调整认识结构,以达到知识的融会 贯通,并使知识得到广泛的迁移。
• 对言语的理解 • 对事物意义的理解 • 对事物类属的理解 • 对因果关系的理解 • 对逻辑关系的理解 • 对事物内部构成、组织的理解
谢谢收看
统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及占有,也就是通过一系 列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的过 程。 • 知识的学习发生在知识的传递系统中 •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 而不是消极被动的接收过程
• (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 符号学习: 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
号的意义
(一)知识保持的含义和组织形式
1、知识保持的含义
知识的保持是指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对教材的 持久记忆。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 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
湖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三章高校学生的学习心理概述)
2、学习的过程是顿悟而不是试误。学习是在对问题情境
的整体知觉和理解的前提下突然作出的有组织的反应。
(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发现理论
1、在学习中存在着两种结构,一种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由 动作、映像和符号三种表征构成;另一种是学科的知识结构,即 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学习的实质是个体把自己的认知结构与学科结构联系起来, 并把它们组织成有意义的过程。认为学习就是获得一门学科基本 结构,即获得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一门学科的学习只有上升到概念和原理的时候,才能自由迁移 和运用,所以学习也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但学科基本 结构的获得不是灌输给学生的,而是要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索和发 现。
(二)狭义的学习
专指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 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掌握前 人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个性和思想品德的 过程。 学生学习的两个特点: 1、学习间接经验为主,避免许多曲折与错误; 2、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比自学 更有效率;
2、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意义
强化:使个体反应的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 强化物: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事件。 正强化——是指由于某一刺激的出现而增加个体反应频率的强 化。 负强化——是指由于某个刺激的消除而增加个体反应频率的强 化。 (个体行为的后果,将决定其以后的行为:因努力而成功将继续 努力,因逃避而免于惩罚将继续逃避) 强化的形式: 1、即时强化与延时强化(即时优于延时) 2、连续强化与部分强化(部分优于连续)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罗杰斯、马斯洛,核心理念是关注人的价值、人的潜 力好人人的个别差异,强调情感、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重视学 习的自主性等。其学习观如下: 1、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是一个自我选择、自我指导的过程, 教师的责任就是为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创造条件和提供帮 助; 2、关注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 3、尊重学习者的个别差异; 4、重视兴趣、情感在学习中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第一节教师的社会角色一、角色及教师角色(一)角色角色,亦称社会角色,它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的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
教师是一种社会角色。
每个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社会按照各类社会角色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要求每个社会成员,这被称之为角色期望。
符合角色期望的个体行为会受到社会的认可与赞许。
每个社会成员必须了解社会的角色期望,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在某一条件下所担负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对他相应的角色期望时,便产生了角色意识。
角色意识会调控个人的行为,使之表现出符合某社会角色的行为。
良好的角色意识是角色行为有效的前提。
(二)教师角色教师做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是我国古代较早对教师角色行为、义务及权利比较精确的概括。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要求,教师这一角色又有了新的变化,确切地说是赋予了更新更多的内容和意义,从而使教师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担负起更重大的责任,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所谓"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中学校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教师往往同时扮演着如下多重角色:1.知识传播者,学生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这是教师职业的中心角色。
教师的特殊功能是传授知识,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
教师的这一角色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组织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使他们牢固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
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教师在课堂上、学习上是老师,在生活上是长者和父母。
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应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技能,解答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充满热情地关怀、期望、帮助学生,扮演父母形象角色。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还应成为学生的朋友与知己,对待学生热情、友好、同情、平等、民主,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3.榜样和模范公民教师是教育人的人,社会上的人们按照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理所当然地要求他成为学生和公民的榜样。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知识的源泉,是智慧的替身与行为的典范;教师所有的举止言行都无疑成为学生模仿和学习的表率,在学生心灵中打上深深的烙印,每个教师都要通过自己的榜样、模范和表率作用去感染每一个学生,教育每一个学生,对学生施之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4.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培养其能力,而且还要按照一定的世界观塑造学生的灵魂。
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远大理想,培养他们丰富而高尚的精神境界,培养他们追求真理、热爱科学、热爱和平的品质,培养他们具有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
5.教育科学研究人员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要积极探索和研究教学与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成为一个科学研究者。
特别是对自己教学的研究,要掌握一定教育科研方法,并注重运用所掌握的方法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使自己不仅成为一名教育实践家,而且还要成为教育理论家。
二、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一)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领导方式对班集体的社会风气有决定性影响,对课堂教学气氛、学生的社会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个性发展以及师生关系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教师的领导方式可以分为四种:强硬专制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和民主型。
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是最理想的。
(二)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典型的教学风格有两种形式: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和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
具有学生中心教学风格的教师,强调学生的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强调让学生自己参与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评议学习效果,自己则是一个不直接出面的领导者。
具有教师中心教学风格的教师则是直接出面指导学生。
(三)教师期望对学生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期待、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这些学生容易取得教师期望的效果。
反之,学生会以一种消极的态度来对待教师,不理会或拒绝教师的要求。
这种师生态度产生的相互交流与反馈在心理学上称为“罗森塔式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
教师期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告诉人们,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教应寄予合理的期望和要求,给他们以公正和足够的支持与鼓励。
(四)教师的举止言谈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条是有声的言教,另一条是无声的身教。
在对学生产生有意识、有系统影响的各种有目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是采用“言教”的方式;而在大量的师生之间无意识的日常效中,除言教外,经常起作用的是“身教”。
“身教重于言教”,因为身教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是以全部行为和整个个性来影响学生的,积极的影响如此,消极的影响也是如此。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
三、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在现实生活中,当某个成员在特定的职业岗位上工作时,便充当着特定的职业角色。
职业角色期待反映了社会对从事某一职业的人的行为要求。
从事这一职业的人会逐步认识到自己的职业角色,产生相应的职业角色意识,形成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
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有时间、程度等差异,这些差异将影响一个教师的成熟和成长,将最直接地影响教育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1.角色认知阶段这一阶段指角色扮演者对某一角色行为规范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
为了解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教师能够将其所充当的角色与社会上其他职业角色区别开来。
2.角色认同阶段这一阶段指教师通过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
对角色的认同不仅是认识上了解了教师角色的行为规范,而且在情感上有所体验。
对教师角色的认同,是在一个人正式充当这一角色,有了教育实践后才真正开始的。
3.角色信念阶段这一阶段指教师角色中的社会期望与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心理需要。
这时教师坚信自己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是正确的,并视其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形成了教师职业特有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二)促进教师角色形成的主要条件1.正确认识教师职业使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在正式成为教师前就对教师职业及相应的角色有一个较为全面而正确的认识。
对于未来的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有关知识,请优秀教师作报告的形式,有意识地传授有关教师角色的知识。
只要方法得当,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树立学习榜样通过榜样的行为示范,人们能够掌握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学会在不同情境中从事角色活动,处理角色冲突。
树立榜样时要注意,首先,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引起学习者的关注,榜样的示范行为是可学习的,可模仿的,不宜标准太高或难以学习;其次,是榜样的示范行为具有可信任性,真实有效;再次,榜样的行为要感人,使学习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3.积极参与教育实践在将角色的认识转化为信念的过程中,实践活动非常重要。
一个社会是否尊师重教,一个学校是否能人尽其才,是影响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角色意识的客观因素,而教师的心理需要则是其主观因素。
长期的教育实践会使大部分教师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从而将社会角色期望转化为自己的心理需要。
教师与其他人一样,具有各级各类需要,但每种需要的强度及相互关系在各个教师身上的反应是不同的。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随着知识经验的增长,教师会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与自己的需要联系起来,从而将社会需要转化为心理需要。
第二节教师的能力素质一、教学效能感(一)教学效能感的涵义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称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教学效能感的概念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个成分。
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
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就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
一个人可能相信某种行为会导致自己所期望的结果(结果预期),但是他不一定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这一行为(效能预期)。
人的行为主要受人的效能预期的控制,个人对某种行为觉察到的效能感不仅影响着个体处理困难问题时所采用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他的努力程度和情绪体验。
效能预期越强烈,所采用的行为就越积极,努力程度也就愈高愈持久,同时情绪也是积极的。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
一般教育效能感指教师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即教师是否相信教育能够克服社会、家庭及学生本身素质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与班杜拉理论中的结果预期相一致。
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指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力。
它与班杜拉理论中的效能预期相一致。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解释教师动机的关键因素。
它影响着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影响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努力程度,以及在碰到困难时他们克服困难的坚持程度等。
(二)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效能感高的教师相信自己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成才,便会投入很大的精力来努力工作。
在教学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也能够坚持不懈,勇于向困难挑战。
效能感低的教师则认为家庭和社会对学生影响巨大,而自己的影响很小,不管如何努力,收效也不会大,因而常放弃自己的努力。
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效应感高的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会注意总结各方面的经验,不断学习有关的知识,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效能感低的教师由于不相信自己在工作中会取得成就,便难以做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了积累、总结和提高。
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效能感高的教师在工作时会信心十足、精神饱满、心情愉快,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往往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效能感低的教师在工作中感到焦虑和恐惧,常常处于烦恼之中,无心教学,以至于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通过影响教师行为而对学生自我效能及学习能力与成绩起作用,而学生自我效能和学习能力与成绩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与此同时,环境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也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产生着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