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业转移理论
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及趋势

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及趋势一、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1. 产业分化是产业转移的根本动因产业分化一般发生在技术性比较成熟的行业,它促使部分产品或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趋向其国内工资和物价较高的地区,而逊色产品或企业因成本优势,转到生产成本较低的地区。
这种从技术性比较成熟的地区向新兴或发展中地区的转移叫做国际产业转移。
2. 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是产业转移的动力源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力源是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
通常,当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国际竞争力因素的移动到发展中国家时,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就能够实现转型升级,当而这些国际竞争力因素再向后起步的发展中国家传递时,发展中国家也有可能失去发展优势,甚至会面临制度和结构困境的难题。
3. 产业转移依赖于国际分工国际产业转移的基础是国际分工,国际分工决定了各国之间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结构和角色,因此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产业垂直和水平关系都是由国际分工产生的。
产业分工程度越高,职能越清晰,任何国家中的产业转移都会更加顺利。
4. 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发展对产业转移形成挑战产业转移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促使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加重,这些问题都会对国际产业转移形成挑战。
当然,通过团结起来逐步推进解决方案,发展社区和应对环境问题,就可以打造一种更加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
5. 产业转移的发展方式由政府和市场共同决定产业转移的发展方式由市场和政府共同决定,市场力量在选择和推动国际产业转移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政府应借助相关政策和手段来保证产业转移的有序进行,同时发展经济、推进科技创新,也要注意维护社会公正和环境和谐。
此外,应及时跟进国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扭转出现问题,确保产业转移顺利进行。
二、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1. 亚太地区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中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亚太地区已经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中心,因为亚太地区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以及科技和人力资源优势在全球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理论产业]关于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综述
![[理论产业]关于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7c530f7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bc.png)
[理论产业]关于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综述一、产业转移理论二、产业转移模式研究小岛清KiyohiKojima,1978提出边际产业转移理论,在雁阵模型的基础上指出在国际贸易中应该将处于或即将处于生产边际劣势的产业以对外直接投资等形式转移出去,并以此解释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的发展进程。
荒山裕行1995通过对中日两国三次产业转移过程的对比分析,得出产业转移对就区域间产业结构的更改和就业结构调整所起到的作用。
JameH.Love,MicaArianaManury2022指出跨国企业对外贸易的模式选择与其单位生产力之间有关,而产业转移是提高企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方式。
JoneR..指出将劳动力密集产业中的低技术含量的生产部分向外转移,从而提高整体的生产效率。
三、产业转移动因研究金煜,陈钊,陆铭(2006)在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讨论了我国对外开放以来空间上工业集聚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利用1987~2001年各省工业GDP的份额分布数据来实证分析了我国工业集聚现象的影响因素,介绍了我国工业空间布局现状。
陈建军(2002)从国家和地区两个角度揭示了目前中国国内发生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原因主要基于四个方面的:国家政策的引导、地区产业结构的内在调整、企业追求更大的市场份额、企业经营边际成本的最小化。
吴雪萍(2022)基于2003年至2007年皖江城市带九市两县市级截面数据,对其承接产业的转移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再运用OLS法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要素成本、基础设施投入、产业集聚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五个变量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其中的对外开放程度、要素成本、基础设施投入三个变量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影响显著。
四、产业转移模式研究蔡P,王德文,曲h(2022)通过将雁阵模型理论运用于中国国家内部,用国家内部各个地区之间资源禀赋和要素成本之间的差别,来解释中国的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间发生的产业转移现象。
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及趋势

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及趋势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及趋势摘要:国际产业转移,直接影响着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及其变化,影响着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对当今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展开分析,进而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求揭示出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规律。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比较优势;基本规律;变化趋势;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指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将产业(主要是制造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次发达国家或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带动移入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随着世界经济特别是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发达国家或地区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传统的垂直分工已经向水平分工转变并迅速普及。
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全球制造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
一、当今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1.发达国家或地区从“边际产业”入手.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实施产业转移,被转移产业的层次由低到高递次展开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在经历了20世纪50至60年代的战后恢复以及70至80年代的快速发展后,为了加快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巩固并维持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开始将国内已经处于或即将陷入比较劣势的产业(在此可称为“边际产业”),向其他次发达国家或地区,尤其是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
此处的“边际产业”,更确切地说就是“边际生产”。
它主要指按照生产成本排序和对比,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各产业中已经处于比较劣势,或具有潜在劣势的产业。
它可以是下列几种情形之一:同移入国相比,移出国的产业趋于比较劣势,变成“边际产业”;同是一类企业,可能大企业还保持较强的比较优势,而小企业则趋于比较劣势,成为“边际企业”;在同一企业中,装配或生产某种特定部件的部门变成“边际性部门”;某一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或区段(如研发、制造、加工、营销、售后服务等)变成了“边际性环节”或“边际性区段”。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及其研究

[ 收稿 日期 ]20 —0 —2 06 6 7 [ 作者简 介]王雪 9 1年生 , , 18 女 黑龙江双鸭山人 , 山东大学硕士生 , 研究方 向为世界经济学 , 电子信箱 ) agu0 2 @ ( w n xe39
1 3 c ro 6 .o n
一
1 — 6
维普资讯
d s y t n frt e r s h e u u t r se o i ,t n s mma i st e rl t e r s a c e u t o o s c s h lr .At a t t r a h e rz ea i e r h r s l fd me t c o as e h v e s i s ,i l
顾, 综述 了国内学者的相关研 究成果 , 并对该理论 的研究趋势进行 了展望。
[ 关键词 】国际产业转移 ; 产业升级; 发展趋势 [ 中图分类号 ]F 1 l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7 5 5 (07 0 —0 1 0 62— 9 6 20 ) 1 0 6— 4
、
传统的国际产业转移理论
( ) 品生 命周期 理论 一 产
哈佛 大学商 学 院教授 雷索 德 ・ 弗农 的产 品生
现象。它主要是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投资 来实现的, 一般是从 劳动密集型产业 的转移开始 再到资本 、 技术密集型产业 的转移 ; 从相对发达的
国家或 地 区转 移 到次 发 达 国 家或 地 区 , 由发 达 再 国家 或地 区转 移到发 展 中 国家 和 地 区。伴 随着 国 际产 业转移 的发展 , 理 论 研 究 也取 得 了 一 些进 其 展 , 文对几 个 具 有代 表 性 的 国际产 业 转 移 理论 本 进行 回顾 , 述 了国 内学 者 的相关 研 究成 果 , 对 综 并 该理 论 的研 究趋势 进行 了展 望 。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概述.doc

分报告一:国际产业转移一、国际产业转移理论概述1.1 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内涵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和地区。
它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一个包含着国际产业贸易与国际产业投资的综合过程。
它既是对产业构成要素的国际移动的描述,也是对产业形成与演进历史的梳理。
国际产业贸易往往意味着转入国必需的某些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技术设备、原辅材料、中间产品的输入,因而对转入国产业结构发生影响。
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它有助于转入国产业成长与结构转换。
也就是说转入国可以利用这些技术设备、原辅材料、中间产品,建立新的工业部门,改造传统产业部门。
国际产业投资往往意味着资本、技术等的直接输入,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也能产生与国际产业贸易相同的结果。
国际产业转移是从外在形式来看,与相关国家相关产业之间的贸易和相关国家相关产业之间的投资并无二致。
但发达国家与转入国之间的绝大部分贸易,实际上是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两国产业之间的贸易,因此,我们称它为国际产业贸易。
发达国家在转入国的投资,尤其是直接投资,一般是伴随着资本输出的较先进技术产业的输出,或者说发达国家较高发展水平的产业向转入国较低发展水平的产业投资,因此,我们称它为国际产业投资。
当产业贸易与产业投资所引起的累积性产业成长达到一定程度时,某些产业在转入国更具有竞争优势时,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便会发生,从而引起产业转入国与产业转出国产业结构的革命性转换。
转出国之所以进行产业转移,是因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它们开发使用过时技术,实现最后价值增值的需要。
它们不可能通过转让高新技术来培植与自己竞争的对手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资本输出。
产业转出国吸收产业转移通常是谋取外来投资的外部经济效应,即获得技术、管理经验、训练人员以及其它的前向联系效应和后向联系效应1.2 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对于转出国而言,从短期来看,国际产业转移对于发达国家也有负面影响,如对国内就业水平的影响和本国产业“空心化”现象。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探究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探究国际产业转移理论探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国际产业转移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国际产业转移指的是跨国公司将生产和投资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
其实质是一种国际分工的调整,是全球化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结果。
本文将从国际产业转移的概念、原因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究。
一、国际产业转移的概念国际产业转移指的是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生产和投资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
转移的产业形式包括制造业、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商业和金融等。
国际产业转移是跨国公司为了获得更好的市场适应性和更佳的成本效益,而将生产和投资从本国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策略选择。
国际产业转移是全球化经济的必然结果,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搜寻他们所需的产品、资源、技术和市场。
同时,为了逐利,跨国公司也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更具有竞争力的投资环境。
二、国际产业转移的原因1、市场因素如寻求更大的市场、消费者需求和商业机会等,跨国公司会转移产业以获得更广泛的市场和更多的利润。
2、生产成本因素生产成本的变化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之一。
跨国公司为了获得更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税收和征收费用,寻求更高的效益,则会选择转移产业到成本更低的地区。
3、国际竞争热门产业和优质资源的短缺,也会使跨国公司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获得有利的竞争环境。
4、投资环境因素当一个国家的政府法规、政策、税收和市场规模等方面都不适合跨国公司的需求时,跨国公司可能会借助国际产业转移实现对投资环境的调整。
三、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1、对出口国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可能会导致出口国失去原先的生产和投资活动,从而对出口国的就业、所得、税收和GDP等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
2、对接受国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将会促进接受国的经济增长、技术水平和产业发展。
工业化的经济会获得更多的投资和份额,进而在全球市场上占据更大的地位。
3、对跨国公司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可以帮助跨国公司降低成本、拓展市场和增加收益。
国际传媒产业转移趋势与理论构建——基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

了雁行形态理论 .主张在投 资国与被投 资国之间实
施动态 的产业转 移 。雁行形 态理论认为本 国产业发 展与 国际市 场密切相关 .产业 在不 同发展 层次 的国
E模式 。资本 直 接 出 口是产 业 转移 中较 容 易 的方 l
7 I 汉 论坛 6 江
家之 间存 在一个 动态 的梯 度转移和传递 过程 ,一 国
1 传媒产业 的内涵 与特征 .
传 媒产业是 指传播各类 信息 、知 识 的传媒 实体 所构成 的产业群 ,它是生产 、传播各 种 以文字 、图 形 、艺术 、语 言 、影像 、声 音 、数码 、符号等 形式 存 在 的 信息 产 品 以及 提供 各 种 增值 服 务 的特 殊 产
业 。传媒 产业 作 为公共 资源 和国家 的战 略性 资源 ,
康姆在跨 国的市场扩张 和转移 中并购 MT V、V I N 和
儿童频道 ( i e do )就属 于这种经 营模式 。 Nc l en ko
传媒产业实 现国际转移带来 的一个重要作 用就 是 实现 风 险共 担 、成本 降 低 ,促 进企 业 的 良性 发 展 。例如 ,电影拍 摄 中的国际合 作 ,传媒集 团主题
传媒 产业跨 国转移 的实践证 明 ,先转移 过去的部 分传 媒企 业机 构在新 区域 的市场环境 中实现 了较
高的适应度 ,生存 和发 展状 况较好 ,为 尚未转 移的个体 企业提 供 了良好的 示范效应 ,吸 引了这 些
企 业继续 向新 区域 迁移 ,形成 了一 个 良性路径依 赖 。但是 ,区域 内的产业集聚度是 有 限度的 ,如
规模扩张和 国际化转移的。
目前 ,国际传 媒产业跨 国转 移的模式 主要 有三 种 文化 特性 ,在进入其他 国家和地 区的时候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 国际产 业转移 理论 的研 究现 状
2 1 传统 的国际产业转移理论 .
2 1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雷索德 ・ 弗农 (a o e o, Ry n Vr n m d n 16 9 )的产品生命周期论 , 6 最初 是应 用于解 释 5 年代 美 0
一
l0 一 l
维普资讯
第2卷 5
O期 26 第 月 0 年11 0 O
工 业 技 术 经 济
V..o0 总 0 5 N1 1 第 . 2
16 5 期
数Hale Waihona Puke 成本及其变动依 次进行 ,并从 技术 差距小 、容 易转移 的 技术 开始 ,按次序地进行转移 。 ” 小 岛清建议 ,一 国应 对具有 比较 优势 的产业 实行 专 业化 ,出口该产 品;同时收缩 比较 劣势 产业 ,并 通过 对 外 直接 投资将其转移 列 国外 ,然 后再 由东 道 国将 产 品 出 口到母 国。小岛理论是 对战后一 段 时期 日本对外 直接 投
和较高的技术吸收与 学习能力 的国家和地 区才 能真 正接 纳生产的国际性转 移 , 而成 为该 产 品的主要生产 商 和 进
出口商。 2 12 “ 、. 雁行形 态理论 ” 日 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在 16 90年提 出了产业 发展模式 的 “ 雁行形态理论” ,它是一种提示后进 国家参与 国际分 工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途径的理论 。赤 松要教授在 3 0年 代研究 日本 的棉 纺工 业历史时 ,发 现明治维新 以后 由于 日本近代经济的发展 ,国内需 求增加 ,棉线 、棉织 品的 进 口也随之扩大。不 久 ,国内产量 猛增 ,逐 步取代 了进 口。棉线和棉纺织 品生产 分别 于 19 和 1 世 纪 8 80年 9 0年 代 中期前后 超 过 了进 口,这是 实 现进 口替代 的转折 点。
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学分析

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学分析引言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国际上跨国公司将其生产基地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的现象。
这种转移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发生,包括成本优势、市场需求变化、政府政策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际产业转移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国际产业转移的原因、影响和挑战。
国际产业转移的原因成本优势成本优势是推动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之一。
许多发展中国家拥有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这使得跨国公司可以在这些国家建立生产基地,并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商品。
此外,某些国家还提供了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政策,吸引了跨国公司的投资。
市场需求变化市场需求的变化也可以促使产业转移。
随着全球市场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跨国公司可能需要将其生产基地放置在更接近目标市场的国家。
这样可以减少运输成本和交货时间,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政府政策政府政策对于国际产业转移起到重要的影响。
一些政府为了吸引外商投资,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和减少营商成本的措施。
例如,降低税率、放宽外商投资限制等措施可以吸引跨国公司将其生产基地迁至该国。
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对转出国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对转出国家的影响是双重的。
一方面,产业转移可能导致转出国失去市场份额和工作机会,尤其是对于依赖特定产业的国家来说。
另一方面,转出国可以通过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和技术转移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对转入国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对转入国家的影响也是复杂的。
一方面,转入国可以通过引进跨国公司的投资和技术来提高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刺激就业增长。
另一方面,转入国也可能面临来自转出国的竞争和技术依赖性的挑战。
全球经济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对全球经济也有重要影响。
首先,产业转移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了生产要素,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全球资源配置的重新安排。
其次,产业转移也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增长和国际分工的深化,加速了全球化进程。
国际产业转移的挑战不稳定的政治环境国际产业转移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不稳定的政治环境。
经济全球化下产业经济发展研究——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与中国产业发展新思路

国的产业演变结构模式要与国际市场的 Nhomakorabea展变化紧密结合 , 并通过参与国际分工来实现本 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实现
产 业结 构 的 国际一体 化 ,这种 产 品左右顺 序是 “ 新产 品开发 +
国内市场形成+ 出口资本 和技术 出口+ 口+ 进 更新产品开发
L… … ”
2 国际产 业转 移 的新趋 势
经济全球化下产业经济发展研究
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 与 中国产业发展新 思路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李敏 飞
[ 摘要]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产业链各个环节转移、外包、区域性集聚、跨国公司控制能力更强等新发
展 趋势 ,对 中 国产业 发 展有 利有 弊 。对此 ,我 国产 业 发展要 有 新 的思路 :如 以 自主创新 为核 心 ,大 力发展 高新技 术产业 ;以
态理论' , , 这一理论提示了后进 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实现结构 【 “ 高度化途径。 赤松要对 日 本棉纺工业从进口发展到国内生产 ,
再 发展 到 出 口的历史 性考 察 ,认 为后 进 国家 的产业 发展 应遵
球范围内寻找资源的最佳配置 ,必然寻找成本最低的国家和
地 区去 生产 。一 个 国家 的 比较 优势 不仅体 现在 不同产业 上 .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国际竞争 日 趋激烈 ,一方面 新兴工业化国家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后 , 加快工业化进程 , 提高制造业生产能力,技术研发、创新能力都有较大幅度的
增 长 ;另一 方 面 ,在 生产 全球 化背 景下 ,发达 国家 为了在 全
也越来越关注 ,提出了多种有关国际产业转移的理论 ,较早 形成理论的当数 F I 本经济学家赤松要 16 年提 出的“ 90 雁行形
国际产业转移的概念及特点

国际产业转移的概念及特点国际产业转移是指跨国公司将其在一个国家的生产设施和运营活动搬迁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
这种转移可以是出于多种原因,包括为了利用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降低成本、获取更好的供应链或追求技术和知识转移等。
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包括:1. 劳动力成本优势:国际产业转移往往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跨国公司将生产设施迁移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以节约人工费用。
例如,许多制造业企业将生产基地从欧美转移到亚洲国家,如中国、印度和越南等,以获取低廉的劳动力。
2. 市场开拓:国际产业转移还可以帮助企业扩大市场份额。
通过将生产设施迁移到不同的地理位置,企业可以更接近新兴市场,并更好地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此外,转移还可以避免贸易壁垒,提高产品的供应链效率。
3. 技术和知识转移:国际产业转移也可以用于获取技术和知识。
跨国公司将生产设施迁移到技术先进的国家或地区,可以从当地的技术和知识转移中受益。
这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并推动技术创新。
4. 供应链整合:国际产业转移还可以帮助企业整合其全球供应链。
跨国公司可以将生产设施布局在不同国家,以更好地协调和控制其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效率和灵活性。
5. 社会经济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对源国和接收国的社会经济都有重要影响。
源国可能面临失业率上升、经济减速和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
接收国则可能会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劳动力过剩等挑战。
因此,跨国公司在进行产业转移时应考虑利益平衡,合理规划和管理。
此外,国际产业转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制造业转移可能导致劳动力剥削、工作条件恶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此外,跨国公司在转移过程中还面临政治风险、供应链断裂和知识流失等挑战。
因此,企业在进行国际产业转移时需要认真评估和管理这些风险和挑战。
总之,国际产业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因素和利益相关者的考量。
虽然它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也需要谨慎操作和有效管理,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各方的利益。
国际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International industrialtransfer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过程。
迄今为止,历史上发生了5次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其中最近的一次就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制造业向中 国转移,由此中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基地。
移出国制造业成本的不断上升和市场的国际性扩张需求是促使发达国家产业向外转移的内在动因,而移入国的成本优势和庞大市场则是产业转入的根本动力。
这里的成本优势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劳动力成本,又包括土地等资源的成本,还包括税收等综合性的商务成本,等等。
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历程长期以来,国际产业转移主要发生在制造业领域,但其内涵发生着不断变化。
从资源密集度来看,产业转移从早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过渡到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到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从附加值来看,由低附加值产业(如纺织业)发展到高附加值产业(如集成电路制造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化纤业,到资本密集型的钢铁、造船、炼化行业,再到兼具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汽车、机械、电器制造业,直到目前的技术密集型的微电子和信息技术制造业。
一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接收国际产业转移的最主要方式。
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相对应,我国吸收国际产业转移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区,幅员辽阔的中西部地区只占外商直接投资的15%左右。
这一发展状况客观上形成了东西部的产业梯度差,并给我国东西部的进一步产业升级带来了可能和机会。
国际产业转移-主要特点1.国际产业调整转移日益向高新科技化、服务化方向发展以发达国产业结构调整转移的重心。
同时,发达国家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商务服务业等为生产服务的知识密集型新兴服务业和发展中国家的商业、酒店业、交通业和通讯业等传统服务业,成为各自服务业发展的主流。
我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战略和策略

我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战略和策略
我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中采取了一系列战略和策略。
1. 资源优势利用战略:我国利用大量的人力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吸引外国投资,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有助于提供就业机会、提高企业竞争力,并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撑。
2. 技术升级策略:我国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能力,以提升产业竞争力。
通过技术升级,我国逐渐从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迈向高端技术密集型产业。
3. 开放政策策略:我国通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国
际组织,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和技术进入。
同时,积极与其他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议,推动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合作。
4. 产业政策引导策略:我国通过制定一系列产业政策,推动国际产业转移。
例如,通过制定政策和提供优惠条件,吸引国外企业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和技术溢出效应。
5. 人力资源培养策略:我国注重培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和研发投入,提高人才质量和创新能力。
这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推动我国向产业链高端迈进。
总的来说,我国在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中采取了多种战略和策略,以提升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国际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发生在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即某个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现象,它主要是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投资实现的。
国际产业转移往往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开始,进而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是从相对发达的国家转移到次发达国家,再由次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样逐层推动。
国际产业转移,既是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世界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中国家改造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一、当代国际产业转移中出现的新特征当代国际产业转移从1990年代开始,出现了又一次大的浪潮。
在这次浪潮中,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产业转移表现一些新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际产业转移规模扩大化。
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发达国家为了赢得世界经济竞争的优势,抢占世界产业结构制高点,纷纷把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广到世界,以产业结构转移为手段,实行大规模的结构重组和升级,从而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产业转移浪潮。
第二,国际产业转移结构高度化。
199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加快了产业结构的知识化、高度化,国际产业结构转移表现出高度化的新趋势。
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开始由原材料向加工工业、由初级产品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由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
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业、服务贸易业、电子信息业、房地产业等日益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领域。
第三,国际产业转移区域内部化。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迅速发展,促动了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区域内的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成为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特征。
当前,欧盟国家对外投资的1/3是在成员国之间实行。
在北美,美国、加拿大都互为最大的投资对象国和产业转移国。
据统计,美国对外投资的1/5集中在加拿大,加拿大对外投资的1/3则集中在美国。
二、文献综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外学者虽然对开放经济条件下,发达国家如何增强企业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国际转移和布局实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探究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发生在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它既包括某些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现象,也包括国际产业由于全球竞争在某些新兴国家成长的同时而在老产业基地关闭或消失的情况。
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是通过国际贸易和资本的国际流动来实现的,是世界范围内产业升级与开放经济的共同结果,也是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一种长期、动态的趋势。
一、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外开放的日益加深,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另一方面,知识经济又方兴未艾。
这一切都改变了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和条件。
(一)知识经济的出现和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产生了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要求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高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正开始替代工业经济,大量投入流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特别是流向信息与通讯、教育与培训、研究与发展等方面。
美国等西方国家出现了“知识经济”的浪潮。
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一批与知识和信息密切相关的新兴产业即知识产业,并使之成为了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推动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
由此,发达国家就产生了新一轮产业外移的需求,即为了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新出现的知识性产业中去,要求把一些原来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
(二)市场经济制度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仅市场经济制度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且大量的发展中国家也都参与到经济开放的过程中来,不断引入国际惯例,推动国际资本的流动,提高了产业转移的效率。
许多发展中国家不仅取消了限制,还采取积极的促进措施,提供高标准待遇、法律保护与担保,使得国际投资环境不断改善。
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数据显示,1991年-2004年间,世界各国做出的有关国际直接投资的政策调整共2156项,其中,有2006项措施是为了进一步吸引外资,约占全部政策变动的93%,而仅有150项政策变化的目的是加强对外资进入的控制,只占全部政策变动的7%。
国际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不仅仅是代表着物质资本运动的经济变量的变动,而且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关系的实质性运动。
我们认为,任何一种经济变量的变动,都是由经济关系的动所引起的,而经济变量的变动又会引起经济关系的变动。
脱离经济关系的经济变量的变动是没有的,不以经济变量的变动体现出来的经济关系的变动也是没有的。
当我们考察产业贸易与产业投资时就会看到,国际经济关系的实质是处于不同产业成长阶段的国家之间不同产业的产品的生产与交换以及由此决定的利益分配关系。
这种经济关系的演进,开始于18世纪中叶的产业革命e。
经过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国际大分工,即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国际产业大分化,到今天已经走过了三个阶段: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阶段,工业国与初级资源产品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阶段;资本密集型产业国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阶段。
现在,国际经济关系正进入一个新阶段,即知识密集型产业国、资本密集型产业国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国之间的关系。
本书的分析将阐明,在第三、四阶段,国际产业转移赋予这两个阶段的国际经济关系性质以全新的内容。
国际产业转移是发达国家整个产业的基本构成要素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移动,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产物。
国际产业转移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建立在一种新的国际分工基础之上,形成一种新的贸易与投资的利益分配的国际格局。
;发展中世界的产业分化为产业再转移创造了前提条件。
产业再转移指的是这样一种经济现象,既包括经过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向比它们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产业,也包括发达国家把曾经转移到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的产业撤退出来并移入到更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这里我们先分析前者。
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向其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产业,萌发于70年代,加速发展于80年代之后。
根据资料,1979年之前,韩国对外直接投资件数为319件,中国台湾为136件;1980—1986年,韩国为335件,中国台湾为115件。
产业转移理论综述:一个宏观视角

产业转移理论综述:一个宏观视角摘要:本文对现有的基于宏观视角的产业转移理论进行了梳理和简要的评述,指出了现有理论的不足,并展望了产业转移理论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产业转移;理论综述;宏观视角西方学者对产业转移问题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30年代,通过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理论成果。
从宏观视角来看,产业转移理论主要包括“雁行形态”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一、“雁行形态”理论赤松要考察了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产业特别是纺织产业的发展史,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日本产业“进口→国内生产(进口替代)→出口”的发展路径,并称其为“雁行形态”。
赤松要把“雁行形态”分为原形和两个引申形。
原型表现为:后进国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其工业品表现为“进口→国内生产(进口替代)→出口”三个阶段的继起并成周期性的循环运动。
后来在原形的基础上又发展成两个引申形,第一个具体表现为低附加值产品进口、国内生产和出口→高附加值产品进口、国内生产和出口依次继起并循环运动;第二个具体表现为某一产品的进口→国内生产(进口替代)→出口的这一动态循环过程在国与国之间逐个传导。
雁行形态理论实质:1、雁行形态理论强调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动态比较优势原理基础上的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追赶型经济发展模式,就是要谋求后进国家产业的升级和高度化;2、雁行形态理论主张在先进国家和后进国家之间的实施动态的产业转移,就是先进国家将在本国按生产成本排序已处于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向后进国家进行有序的转移;[1]3、雁行形态理论所主张产业转移是梯次转移,所主张的国际分工是垂直分工。
[2]雁行形态理论对战后日本经济的起飞和振兴,对“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以及对东盟国家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但是,亚洲金融风暴的爆发揭示了雁行形态理论的历史局限性:1、雁行形态对于后进国家来说是一种追赶型的发展模式,并不是一种创新型的发展模式;[3]2、雁行形态不是一种稳定的结构;3、雁行形态理论主张的垂直型国际分工不利于建立先进国家和后进国家之间平等的合作关系。
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及变化趋势

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及变化趋势
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是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变化所引导的。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改变时,其产业结构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例如,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其生产成本增加,这时企业可能会考虑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
另一方面,如果某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其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也会得到提升,这时其他国家的企业可能会考虑将生产基地转移到该国,以便获得更高的效率和竞争力。
变化趋势方面,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以下趋势:
1. 产业转移的速度和规模不断加快,跨国公司的投资和并购活动不断增多。
2. 亚洲和拉美等地区的产业转移加速,成为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3. 跨国公司将更多的重点放在高附加值和高技术产业的转移上,而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将越来越少。
4. 国际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些国家将会成为新的全球工厂。
总之,国际产业转移是全球化经济中的重要现象,它不断变化的规律与趋势对于企业和国家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国际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影响

国际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影响国际产业转移是指跨国公司将其生产设施和产业链的一部分从发达国家迁移到发展中国家的现象。
这种转移既是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和寻求更多市场份额的商业策略,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国际产业转移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带来了资本和技术的流入。
发达国家的企业通过将工厂和研发中心迁移到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大量的直接外国投资。
这些资本和技术引入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管理经验,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速。
例如,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崛起,就离不开国际产业转移的推动。
外国企业的投资和技术合作使中国的制造业能力迅速提升,并促使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舞台。
其次,国际产业转移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和外汇收入增加。
跨国公司将生产设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往往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这种产业转移通常会带动供应链的向后延伸,促使更多配套企业进入,形成产业集群。
发展中国家的商品生产成本大幅下降,使其在国际市场上具备竞争优势。
例如,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而国际产业转移是中国出口贸易迅猛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国际产业转移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和挑战。
首先,转移来的产业往往是劳动密集型和环境污染较高的行业。
发展中国家过度依赖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会造成经济结构单一,当全球产业调整发生时,这些国家面临着失业和社会问题的风险。
其次,外资对发展中国家的依赖程度较高,一些跨国公司的撤离或者关停,会给当地经济造成较大冲击。
此外,产业转移也会带来短期的环境问题,例如水源污染和大量排放等。
为了更好地应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挑战,发展中国家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术水平,使得本地劳动力更有竞争力。
其次,鼓励研发创新,提升产业链中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从而促进本土企业的发展和增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话语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探究
摘要:本文以国际产业转移作为研究对象,从产生背景、存在的动因以及造成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对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进行深入探究,并分析其存在的作用及意义。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世界经济;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发生在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它既包括某些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现象,也包括国际产业由于全球竞争在某些新兴国家成长的同时而在老产业基地关
闭或消失的情况。
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是通过国际贸易和资本的国际流动来实现的,是世界范围内产业升级与开放经济的共同结果,也是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一种长期、动态的趋势。
一、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外开放的日益加深,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另一方面,知识经济又方兴未艾。
这一切都改变了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和条件。
(一)知识经济的出现和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产生了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要求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高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正开始替代工业经济,大量投入流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特别是流
向信息与通讯、教育与培训、研究与发展等方面。
美国等西方国家出现了“知识经济”的浪潮。
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一批与知识和信息密切相关的新兴产业即知识产业,并使之成为了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推动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
由此,发达国家就产生了新一轮产业外移的需求,即为了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新出现的知识性产业中去,要求把一些原来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
(二)市场经济制度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不仅市场经济制度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且大量的发展中国家也都参与到经济开放的过程中来,不断引入国际惯例,推动国际资本的流动,提高了产业转移的效率。
许多发展中国家不仅取消了限制,还采取积极的促进措施,提供高标准待遇、法律保护与担保,使得国际投资环境不断改善。
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数据显示,1991年-2004年间,世界各国做出的有关国际直接投资的政策调整共2156项,其中,有2006项措施是为了进一步吸引外资,约占全部政策变动的93%,而仅有150项政策变化的目的是加强对外资进入的控制,只占全部政策变动的7%。
(三)经济全球化趋势加深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分工的深化以及资本流动障碍的减少使资本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增值机会,极大地扩展了国际产业转移的空间。
同时,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促使金融活动按照同一规则运行,形成了全球统一的金融体系,资本流动与资本市场依据国际
通行规则运行,不仅为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产业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提高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整体效率。
(四)科技迅速发展、信息传递成本下降,加快了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近些年来,信息工业在全球的发展令人瞩目,它在各国国民经济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信息高速公路”,大大缩短了世界市场各个部分之间的距离,为世界各地人们的思维和活动提供了一个可以同时交流的平台,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交往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加速普及应用,信息传递成本下降,加快了信息传播和交流。
国际金融与贸易的电子化和网络化不仅为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而且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推广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交易方式,为国际产业转移方式的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
国际产业转移是发生在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由于各国技术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国际资本为了追逐利润,就不断地从高成本国流向低成本国,由此带动其他资源的流动,形成产业转移。
具体来说,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四个:
(一)国际产业转移是国际分工的结果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各个国家之间逐渐产生了分工,并且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国际产业分工逐渐深化。
在国际分工的初级
阶段,主要是国际产业分工。
当前,随着技术的日益复杂化和分工的细化,国际分工又出现了新的形式: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
无论是国际产业分工、国际产业内分工还是国际产品内分工,它的表现形式都是不同国家进行不同的生产,因而随着各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国间的贸易内容和资本流向就会发展变化,从而产生国际产业转移。
(二)国际产业转移是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
目前,发达国家己经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第三产业开始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则正在积极地推进工业化,某些新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也己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
在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中,那些在国内不再具有优势的产业就产生了向外转移的需求,而各国经济的日益开放也为这种产业的转移提供了条件。
因此,发达国家产业向发展中国家的扩散过程,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密切相关,但同时这种产业转移的地域取向也要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生产要素的获取成本及生产要素有效利用程度的变化。
(三)国际产业转移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
由于历史因素、科技革命、经济体制及战略和政策、贸易和投资等经济因素,以及环境、资源和人口等自然社会因素的影响,各国经济出现了不平衡发展现象,基本上形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个层次。
但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内部,各国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
当前,随着经济中技术和人力资本作用的加大以及技术进步的加速,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不断扩大,而且同
一类型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出现分化。
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就使得发达国家产生向外转移产业和发展中国家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成为可能。
三、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
国际产业转移对产业移出国和产业承接国两类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会产生不同影响。
(一)对产业转出国的影响
当发达国家的某些产业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竞争力时,将这些产业转移到海外,可为那些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提供更多的资本和劳动力,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腾出更大的空间。
而且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有更多的资本用于新兴产业和新产品的研发投入,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又可以形成新的比较优势。
而且,在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产业转移,只是生产环节的转移,跨国公司的核心管理部门仍然留在国内,转移到国外的产业由于承接国的劳动力成本低等原因,每年都能产生巨大投资收益,将这些收益汇回国内,这部分收益计入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账户中,有利于维持产业转移国的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产业转移对产业移出国也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国际产业转移会影响移出国国内就业水平,由产业外移带来的失业问题在短期内是不可避免的。
正如日本的产业转移。
本文接下来将会具体分析;国际产业转移会可能会削弱移出国的技术优势。
国际产业转移意味着包括技术在内的所有必备生产要素转移到国外,技术本身具有渗透和扩散效应,产业承接国的技术水平较于
产业转移国而言相对低些,借此机会可以学习先进的技术。
国际产业转移会造成移出国产业“空洞化”。
从理论上讲,这种现象只要移出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用新的高附加价值的产业来取代移出产业就完全可以避免,但在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新产业无法完全替代移出产业而难以避免。
但从各国长期和整体的经济发展来看,其正面影响远远大于负面影响。
归根到底,国际产业转移为移出国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机会。
(二)对产业承接国的影响
当前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国际产业转移能够为承接国带来投资转移效应、结构调整、就业扩大等积极影响,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以现有的能力水平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机会。
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在客观上会给承接国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主要体现:跨国公司通过对价值链进行分拆,掌握核心高增值业务,而把非核心低增值的生产、营销、物流和非主要框架的设计、研发活动都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及地区,不仅有效缓解国内“产业空洞化”的不良影响,还能达到在全球范围内资源的优化利用;转移国保有高增值业务,承接国从事低增值业务;转移国降低核心技术的外溢效应,承接国更多地只享有非核心技术的外溢效应。
不仅如此,发达国家政府出于国家利益考虑还会管制和干预国际产业转移,这种干预对承接国是不利的。
参考文献:
[1]安树伟,母爱英.国际产业转移对北京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
策,2008(1).
[2]毕吉耀.国及产业转移新趋势.对外经济研究,2006(10).
[3]段从清,陈敦贤.论产业转移的国际化.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2).
[4]龚雪.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与福利效应.法律出版社,2009.
[5]顾列铭.直面国际产业转移浪潮.观察与思考,2008(10). 作者简介:陶静(1983-),女,河南商城人,助教,从事会计理论与实务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