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俞丽拿版 沈榕版)怀旧音乐鉴赏故园怀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俞丽拿版
沈榕版)
怀旧音乐鉴赏故园怀旧
创作过程:上世纪的一九五八年,是一个狂热和喧嚣的年代。大跃进的歌声响遍了全中国,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赶英超美的口号更是振奋着神州每一个人的心!春季的一天,报纸上出现显著了的大标题:“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辆自行车诞生了”(永久牌)。几星期后,“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辆小轿车”也面世了。
当时的艺术院校规定,学生每学期必须抽出一定时间,与工人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还要就地为工农演出。上海音乐学院(以下简称上音)管弦系的小提琴学生平时在校学的可都是西洋乐曲,演奏起来农民都听不懂。有一次只有一位农民阿婆坚持听完,着实把大家激动坏了。可经打听,阿婆只是要等学生们奏完后拿回她的凳子而已!小提琴手们怎不伤心?回到上音之后,大家一直在议论如何让老百姓接受并喜爱小提琴的问题。系支书刘品首先提出了小提琴要“民族化”的意见。
当时小提琴进修班一年级的何占豪和不少同学都表
示赞同,他们也幻想着能像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作曲家那样创作出自己民族风格的作品。但他们毕竟没学过作曲,因此感觉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刘品的倡议下,八月九日那天,
六位同学正式组成了“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他们是:何占豪、丁芷诺、俞丽拿、沈西蒂、张欣、朱英(俞丽拿开始因为要参加比赛并没有被列入,后来是她自告奋勇参加的)。
六位当时的分工是:何、丁主创作,俞、沈主演奏,张、朱主理论。第一批作品包括丁芷诺编曲的小提琴独奏“二泉映月”以及何占豪运用越剧素材所创作的弦乐四重奏“梁祝”(后俗称小梁祝)。
正在这时,一个在国际上颇有名气的捷克斯洛伐克弦乐四重奏组要来上音访问演出。按照国际惯例,他们提出了要演奏一首中国的四重奏作品。中方顿时陷入了困窘,因当时国内尚无像样的类似作品,实验小组成员丁芷诺有点儿“初生牛犊不怕虎”地把何占豪的“小梁祝”摊到了桌面上。何占豪急得直冒冷汗并打退堂鼓,但被领导喝到:“你一个学生,怕什么?拿出去就拿出去了!”令何占豪大感意外的是,那些高鼻子蓝眼睛的洋人演奏家们决定当晚在锦江饭店试奏“小梁祝”,并特地请何前来指导那些民族风格提琴指法。何占豪立马自信心大增:“没想到他们对我们的民族风格如此重视,甚至都超过了我们自己。”
随着时间推移,有一天,院领导和专家开会讨论上音筹备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
曲目,何作为唯一的学生代表列席了这次会议。当领导提出实验小组是否可写一首大型作品来献礼时,他口头上是答应了,但心里却是发虚的。虽实验小
组当时只是一支搞业余创作的“非正规军”,但大家得知消息
后还是十分地兴奋。大家在提出了“大炼钢铁”和“女民兵”的同时,也一致同意再用何占豪熟悉的越剧来搞一首大“梁祝”。
命运有时就是这么奇特,时任党委书记的孟波偏偏不顾当时的时局,而在那第
三选择(实为凑数以鼓励何写“小梁祝”的付出吧?)上轻轻打了个勾,改变了不少当事人甚至以后好几代艺术家的生活道路!中国的院党委书记,可不同于新加坡书记哦,地位在大学相当于皇上!院长也只不过相当于个宰相罢了。圣旨是通过系支部书记刘品亲自带去温州的。当何占豪等人放下锄头,回到宿舍时,刘书记已在门口苦等良久。
刘品这趟来温州虽只有一天,除了传达圣旨外,更重要的是具体部署创作“梁祝”的工作。他甚至还直接住进了何
占豪的房间,听何唱每一段越剧的唱腔,帮他一起分析哪段可以做主题,并指出“小梁祝”的爱情主题虽好听但还不够深刻,建议作修改。说着说着,何占豪大概因
又劳动又谈创作,一翻身就去见周公了。待第二天早上一觉醒来时,刘品已悄然离去,只留下了一张写着“我们相信你,相信你一定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的纸条,还有几粒橘子。多么棒的共党干部啊!
至此,“大梁祝”工程才算正式拉开序幕,且第一阶段
的主角并不是何占豪与陈钢,而是何占豪与丁芷诺。何、丁的合作起自五八年的秋天。这一段工作的主要贡献在于,两
人已把乐曲的主要主题和主旋律骨架拼搭完成(丁主要帮何构思乐曲并提出修改意见),特别是对全曲最重要的爱情主题已根据刘品的意见重新创作而成。但乐曲的结构并不是奏鸣曲式,而是依着故事情节排列的中国古典多段体结构(类似“十面埋伏”)。
虽然当时丁芷诺曾提出让其父丁善德的学生陈钢参
与创作,甚至由何占豪亲自出面去请陈,但却被陈以赶写毕业作品为由拒绝
了。当事情最终传到了皇上那儿,孟波即刻找来了丁善德(当时为副院长及作曲系教授)商量,再由丁教授出面说服了陈钢,就以“梁祝”作为毕业作品吧!在有效的上层沟通和操作之下,陈才子终于在众人的千呼万唤里,姗姗来迟地走上了“梁祝”的创作道路。时值五九年的早春二月。
何、陈第二阶段合作也相当顺利。两人各长互补对方其短,所以倒配合得相得益彰。何每次将主题演奏给陈听,陈总是能提出不少专业意见。可陈公子就有那么个酷劲,提提意见嘛倒是可以滴,但至于旋律到底要怎么个下手呢,那就是你何越剧的事啦!两个背景安全不同的人(何来自农村,在越剧团任提琴手。陈长在城市,著名作曲家的儿子。),被历史推到了浪尖上,用一种奇特的方式合作着,而背后却还有位神秘人物,那就是陈钢的恩师丁善德教授。
他们分工合作的方式是:何将一部分旋律与陈商量修改达成
共识后,由陈负责为旋律配成钢琴伴奏,切磋后再一起去丁教授的家接受审核
与修改。最后当全曲的钢琴缩谱完成后,才由陈钢配成管弦乐队的总谱。陈也在乐曲结构方面作出了贡献。他说服何采用单乐章的西洋奏鸣曲式,克服了原本民间多段式结构宜叙事而不宜表现矛盾冲突的弱点,并在“讲故事”与“戏剧性”的平衡方面达成了默契。就在此循环往复中,这首中国曲调、西洋曲式的奇特音乐杰作就如此这般地产生了!
而在筹备试奏的紧锣密鼓时刻,陈钢又不小心骑脚车把乐队总谱遗失在淮海路上了。时已退出“梁祝”创作组的丁芷诺,见义勇为地帮配了“三载同窗”的那段音乐。
当领导最后审查时,“梁祝”是结束在“投坟”而不是在“化蝶”。孟皇上责下来,何占豪只能支吾说:我们是革命青年,不相信人死后真会化蝶,这是封建迷信云云。孟波当即打断何说:这就是革命的“浪漫主义”嘛!皇上再次救“梁祝”于危难中。还好何氏的“小梁祝”里是有“化蝶”的,他于是又再加上了一些民间艺人的养料,使“化蝶”成了“梁祝”中最经典的部分。五月四日是青年节,“梁祝”也进行了小提琴与钢琴版的“首演”,地点就在上音的大礼堂。小提琴演奏:何占豪,钢琴演奏:陈钢。
五月二十七日“首演”的真相是这样的:所谓“首演”指的是“梁祝”作为上音节目参加上海市音乐舞蹈会演选拔,而在
上海兰心大剧院所进行“内部”(不公开售票)演出。演出被分为下午和晚上
两场。“首演”的小提琴独奏者有两位:俞丽拿、沈榕(以节目单的先后排名为证)。下午场的独奏是沈榕,晚上演出的独奏才是俞丽拿。所以若以时间先后概念来讲,真正的“首演”是沈榕。但从重要性来讲,晚上来宾的分量又远比下午来的重要,因此后来才会被误认为下午是彩排而晚上才是公演。
沈榕并不是实验小组的成员,为何会参加“梁祝”的表演呢?据说是因为实验
小组要将自己的成果与其它同学“分享”。沈榕在最后甄选中,技术表现稳定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