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平凉庄浪四大古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洛古城座落在关山西麓,北通六盘,南依小陇山,西接秦安,东连华亭,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重镇,交通便利,军事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水洛城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在城内东南部的寺坪塬发现了半坡类型、齐家文化以及寺洼文化遗存,挖掘出大量陶器、窖穴、墓葬等遗物,证明远在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水洛城内就有先民生产和生活。水洛城最早筑于西汉,最初主要是为了纵深防御匈奴势力的侵入,军事性能较大。解放后县城拆建时发现,汉水洛城分为东城和西城。东城在今王家庄一带,西城在今贯坪以西,当时的水洛城叫水洛亭。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已提到水洛城:“将水洛口水源,东导陇山,西遥水洛亭,西南流,又将犊奴水口,水出陇山,西延犊奴川,又西遥水洛亭,南西北注之。流西南经石门峡,谓之石门水,西南注略阳川,略阳川水又西北流入瓦亭水。”这是水洛城早已存在的真实依据。此后,水洛城繁荣近1500年。水洛城最早见之于史册,是《晋书》关于东晋安帝义熙七年(411),西秦河南王乞伏乾归进攻南安太守王景于水洛城,徙民三千余户于潭郊(今清水县境内)的记载。它再次证明了水洛城早在公元411年之前就有城廓,而且人口较多,物产丰足,为兵家所重。唐宝应二年(763),水洛为吐蕃占领。到了北宋时期,水洛再现繁荣。据明《平凉府志》记载:“……西南去略阳二百里,有城曰水洛,川土沃饶,有水轮银铜诸利。羌环数万帐,多收宋逋逃民者之工艺。”可见,当时水洛的物产、气候、人口及生存方式、生产技术等,均达到了庄浪古代发展史上的顶峰。北宋时,宋夏争战频繁,水洛城重要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于是北宋瓦亭寨监押刘沪将军奉命扩筑水洛城。他把原汉代的东西两城合二为一,再加高加厚。水洛城筑就后,刘沪应当地人民之请,就住水洛城兵马监押。由于水洛城的军事战略地位很高,所以金代升水洛城为县。到了元代,由于统一全国战争的

需要,六盘山的军事位置日益重要,位于六盘山脚下的庄浪城(今庄浪县南湖镇)战略位置日益显得重要,于是庄浪地区的政治、军事及经济、文化中心开始北移。此后,元、明、清三朝,水洛城的重要性让位于庄浪城。全国解放后(1951年6月9日),县城由维新(今南湖镇)南迁至水洛城。

水洛古城遗迹仅在紫荆山景区南部和宋堡北段,东段可见残垣断壁,其余均遭破坏。东门、西门、北门、南门、南巷子、北巷子在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尚存。至今水洛城人把走南北二门的巷道叫北巷子、南巷子。

庄浪古城位于庄浪县的北部,座落在六盘山支脉游龙山的脚下,是今南湖镇的古名。作为我县元、明、清三代的政治、文化中心长达700多年之久。现今地名南湖,汉称方城,北魏《水经注》记受渠亭,1000多年前的唐朝叫结公城,北宋仍称结公。元置庄浪路,庄浪之名始见史册,治所就在南湖。这里曾设过庄浪路、庄浪州、庄浪县。

庄浪古城有文字可考的最早修筑年代是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两年后的1369年,驻庄浪城的达鲁花赤(掌握庄浪路、州的有实权的官吏,由蒙古人充任,地位在知州之上)向平凉的明军投降,同时掌握少数民族事宜的宣差老关笃坚也向徐达投降,庄浪地区开始归属明王朝的版图。此次修筑的城墙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00米,周长1000米左右。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还是为了纵深防御瓦剌南下,又在原城基础上扩筑庄浪城,周长达1500米左右。故当地谚云:“庄浪城,二里半”。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庄浪古城在元、明两代的规模。

通边古城座落在庄浪县东北部关山脚下的通化镇(即原通边乡),它依山傍水而建,略呈长方形,南北各宽约400米,东西各长约600米,周长约2000米,即周围4华里。民国《甘肃通志稿》载:“通边寨城在通边镇东北里许。”即指此遗址。该城东南角、西南角依山势筑二小堡,远看形似虎耳,因此通边城又称之为“虎耳城”。从残留的遗迹看,城内原有“廿”字形街,开东、西、北三个门,东、西、北三门后均有瓮城。通边寨始筑于北宋,据载是宋仁宗庆历(1041—1048)年间秦州经略史曹纬建山外四寨时所建。它比水洛城、庄浪城的历史要晚得多。通边古城每处城门上修建城门楼,城门前设向城,城内人称心结的下端下有闸门。上有文昌楼,为求取功名者在文昌楼烧香跪拜。城东连山的建筑物,年久坍塌成了块块耕地,虽经改土造田,但虎耳城的原貌依然清晰尚存。听说这里的大部分房屋和建筑均是同治年后重修,原先的旧式上房仅存三处。古城墙在通边的东部保存比较完好,便于研究考古。现在残垣周围还有“祭旗城”、“西蕃山”、“演武厅”等地名,足见当时敌我对垒形势及军事筑建防御之规模。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刘沪扩筑水洛城,为固其他,设屏障,同时筑通边城,朱店石门堡,扩筑韩店城。

如今,在通边古城堡里由当地民间人士自发筹资修建华严寺,建起一座“和谐亭”,修建大殿六座,分别是龙王殿、子孙娘娘殿、山神庙、文昌殿、财神殿、太白殿,依山分三个台级修建,高低错落,香火旺盛。

韩店古城位于庄浪县城东约20公里处的南水洛河(古称犊奴水)上游,是与水洛城、庄浪城、通边城、王家城齐名的庄浪县五大古城之一。西汉称街泉亭,三国

时期称街亭,著名的魏蜀街亭之战就发生在此地。后来该城又称“聂城”或“宋古聂城”,是古“丝绸之路”番须道和略阳道上的要冲。它东邻华亭,南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北靠宁夏泾源县,直接控扼“丝绸之路”古道,在古代交通和军事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根据拆迁时发掘,该城呈长方形,面积约5万平方米,依桃木山(庄浪最高峰,海拔2857.5米)的余脉而建。古聂城东、南、西三面环水,北面又与西堡子相连,气势宏阔,实为易守难攻、进退自如的军事要塞。据传,成于清末的《焦韩店志》载:“宋庆历三年(1043),有保州刘沪将军为扭转西夏兵压境之危,奉命来水洛城,先驱羌人离洛,次年十月扩筑水洛城;为固其地,又派员分守洛城附近诸要塞”。这里提及的洛城附近诸要塞,即指当今的朱店石门堡、通边城和韩店。大概也就是在此时刘将军扩筑了古街亭城。刘沪将军在扩筑了古街亭后,便派部将聂氏(名已不详)镇守此地。聂氏为了加强对西夏的有效防御,秉承刘沪之意,继续扩建寨堡,遂至后来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规模,也就是从此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筑城并镇守于此,忠心不二的聂氏,才把古街亭称为“聂城”。

庆历四年(1044),知谓州尹洙让泾原副都部署狄青押刘沪进入德顺军入狱。聂氏闻知十分震怒,曾准备起兵营救,经部下极力劝阻遂消此念。庆历五年,刘沪将军病卒,聂氏知主帅已亡,无心效忠朝廷,于是告病举家迁入今颉崖的聂子坪,过起了退隐生活,自此,古聂城再无聂氏后裔了。

明朝以来,焦姓和韩姓族人先后迁居这里,聂城也随之先后被称作焦家店、焦韩店、韩店,从而反映出居住在这里的焦、韩两大家族的盛衰变异及更替过程。但是,焦、韩两大族都始终称其居住地为聂城。民国十五年,古聂城城楼坍塌,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