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烛之武退秦师教师用书.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14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14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14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相关学问,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与句式,培育归纳整理字词的力量和习惯。

2.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同学初步鉴赏文言文的力量。

3.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课时支配】二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曹孟德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旧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位让我们鄙视不已的人。

二、《左传》介绍《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具体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由于《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具体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最终鲁哀公二十七年)。

记事比《春秋》具体而详细。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大事,同时也较为详细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

以其敏锐的观看力,深刻的熟悉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很多大小历史大事,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擅长描写战斗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晰,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经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三、介绍故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关心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课件(62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课件(62张PPT)

(使…成为疆界) (使…得利)
词类活用 名词→状语
既东封郑 (在东边)
又欲肆其西封 (在西边)
夜缒而出
(在晚上,当晚)
朝济而夕设版焉 (在早上;到黄昏)
词类活用 动词→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恩惠,好处)
词类活用 形容词→名词
臣之壮也 越国以鄙远 共其乏困
(壮年) (远方,边远的地方)
(缺少的东西)
关于《左传》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详 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所著。《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 氏春秋》。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 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 传”。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 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左传》 描写人物生动细致,人物语言富有文学色彩,叙写战 争时以记叙战前准备、战后论战为主,略写战争经过, 记录了不少外交辞令、议论、谏说,是研究我国先秦 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
有充分洞察力和预见性 (侧面写烛之武)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一个“必”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
欣赏叙事特色: 详略得当,一
波三折
起因
秦晋围郑 略
临危受命 略
经过
舌退秦师 详
结果
迫晋退兵 略
赏析外交辞令
讨论:你觉得烛之武的哪句话说的最好?
利/益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阐明利害,动摇秦军 ——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历史恩怨,挑拨秦晋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
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优秀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优秀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优秀5篇】导语;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

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是细心的给大家整理的5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第一课时)知识与技能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大意。

2、翻译1-2段,初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互助合作,完成1-2段文言文的翻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知识链接(3分钟)1、简介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秦晋围郑背景:见全优设计“走近文本”预习检测:(10分钟)(一)朗读展示:1、学生自渎: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教师或学生范读:边听边思考各自然段的大意。

3、学生集体朗读。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概述本文的故事。

2、归纳各段段落大意。

(用简洁的短语概括)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学法指导:(2分钟)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力求直译,字字落实2、文言文翻译的方法:①人名、地名、国名、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②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③补出省略的成分,④调整倒装句的语序。

2017-18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烛之武退秦师教师用书苏教版

2017-18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烛之武退秦师教师用书苏教版

烛之武退秦师本课话题——智慧的光芒朗读——课文中的名段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从烛之武对晋国历史和国君的为人了解之清楚,对秦伯心理和秦晋恩怨把握之全面,可以看出他虽然长期怀才不遇,却一直关注天下形势,思考安天下济苍生的方法。

长期的默默积蓄,使其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沉稳自信,也使其具备了能言善辩,巧妙退兵的高超智慧。

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迎来了瞬间释放的闪亮时刻。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战国期间,楚国名门贵族伍子胥,避祸亡命于吴,途中,在边境被守备人员捕获。

伍子胥说:“其实,国君追捕我,是想得到我们家传的美珠。

但是,在逃亡途中,我已经将它遗失了。

如果将我押送国都,我就说是你把它拿走吞到肚里去了。

那么你将被剖腹搜查。

”那人一听恐惧不安,于是不得不将伍子胥释放。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没有智慧的蛮力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克雷洛夫2.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

——托尔斯泰3.良好的人生是受行动和智慧指导的。

——罗素4.决定问题,需要智慧,贯彻执行时则需要耐心。

——荷马5.谨慎是智慧的长子。

——雨果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氾.南( ) 缒.而出( ) 鄙.远( )阙.秦( ) 杞.子( ) 逢.孙( )戍.之( ) 失其所与.( )【答案】 fàn zhuì bǐ jué qǐ páng shù yǔ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秦伯说,与郑人盟( )(4)失其所与,不知( )【答案】 (1)“已”同“矣”,了 (2)“共”同“供”,供给(3)“说”同“悦”,喜悦,高兴 (4)“知”同“智”,明智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鄙⎩⎪⎨⎪⎧越国以鄙.远(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2篇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2篇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精选2篇(一)尊敬的评委、教师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一篇高中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楚辞》,作者是屈原。

全文通过描绘烛之武退秦师的情景,展现了楚国民族英雄屈原的风采与忠诚。

从篇幅上来看,本文属于短篇散文,紧凑有力,语言简练。

本文参杂了一些较为复杂的成语和比喻,需要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文中比喻的运用,理解比喻的含义;(3)能够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及其形象塑造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2)通过阅读理解,让学生理解比喻的含义;(3)通过分析屈原的形象塑造,让学生了解屈原的性格和处世之道。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启发学生对忠诚、勇敢和不屈不挠的品质的追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2)分析屈原的形象塑造方法。

2.教学难点(1)理解比喻的含义;(2)分析屈原的形象塑造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显示课文中的名句:“烛之武退秦师,百里而千岁。

”让学生猜测课文标题,并进行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2.核心内容的讲解(1)为学生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简要讲解周朝末年楚国与秦国之间的战争;(2)通过分段阅读,让学生理解文中的比喻,如“击筑蛮衣,来犹百回就”等,帮助他们理解比喻的含义;(3)让学生分析屈原形象的塑造,如他忠诚于楚国、不屈不挠的精神等。

3.提问与讨论根据课文内容,提问学生屈原的形象塑造和屈原的行为是否值得称赞,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4.拓展延伸通过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对比,例如《岳阳楼记》、《离骚》等,让学生了解屈原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以及不同时期不同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含义、思想和情感。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PPT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PPT课件
15
(五)布置作业
• 1、熟读全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16
17
10四说教学程序同学们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大意是利用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这就是俗称的离间计其实在三十六计中称作借刀杀人计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说课稿
1
• 《烛之武退秦师》是新编高中语文 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 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 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 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9
三、说学法
•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
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10
四、说教学程序
• (一)导入新课 • (二)预习指导 • (三)教学新课 • (四)课堂小结 • (五)布置作业
11
(一)导入新课Biblioteka • 同学们,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 中有一计,大意是利用、制造敌人内 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这就是 俗称的"离间计",其实,在"三十六计" 中称作"借刀杀人"计。今天我们要学 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典型 的例子。
7
(三)教学重、难点
• 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 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
• 2、教学难点:能初步进行文言文写作。
8
二、说教法
• 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 知的教学方法。
• 2、语言、动作,形象激情的教学 方法。
• 3、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 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12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篇1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说教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自动撤离的故事。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

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讲读课文。

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文章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则是对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赏析。

说教法在教法上,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两种教法,一是对于文言文词句方面的知识,采取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方法;学生质疑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4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4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4篇高中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课文简析:《烛之武退秦师》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大局观)和过人的辩才(语言的艺术),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为人赞叹。

全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学生升入高中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

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对于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标主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

基于这种理念,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读探究,疏通词句,质疑问难,合作研讨;然后再重点突破,发现创新。

同时要指导学生动脑动手编制语文知识卡片,积累语言知识。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2.在教师的引导下诵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3.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重点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5.赏析烛之武的说辞,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赏析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法与学法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

学习本文,主要采用诵读法(辅之以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中教师资格证《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高中教师资格证《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一、说教材《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记叙散文。

学习这个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此外,《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

该篇文章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的一个故事:郑国被秦晋两国包围,危如累卵,郑国大夫佚之狐力荐能言善辩的烛之武游说秦君。

烛之武不记前嫌,以国家安危为重,只身前往说服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亡国的危机。

全文语言浅显易懂,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是一篇以记述行人辞令为主的散文佳作。

二、说学情高中生已在初中时已经就文言文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此时的继续学习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方面,虽然高中生在初中阶段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

但由于年代的久远,阅读障碍太多,学生对文言文真可谓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都是他们的弱项.对文章中所记载的历史文化、典章制度感到陌生,或者从来没有接触过,所以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学生对文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此,在教学中,我将利用他们的好奇心理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落实文言字词句的积累,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和领会本文的叙事技巧.3.情感与态度目标:深入挖掘文本深层意蕴,理解文本,弘扬和培育爱国精神.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归纳字词句等文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背诵全文.(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2.教学难点:分析烛之武的说退秦师的说理艺术。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勤劳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6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学习重点]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

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文习赏识]《左传》是我国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

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有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

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

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

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整体感知]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一个故事。

郑国被秦、晋两的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设计依据《烛之武退秦师》一文重点写烛之武的言辞,表现他的机智,但晋、秦从围郑到解围而去的全过程,也相当完整地写了出来。

同时,对秦穆公的老谋深算,晋文公及时撤退的冷静沉着等也做了必要的勾勒,显得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三)情感目标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2 课时1.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3)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2.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疏通课文,把握课文的结构。

2.了解背景知识,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1.解题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主要是记公元前 630 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2.时代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

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

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是公元前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

2017人教版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word教案

2017人教版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word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目标: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式,在朗诵进程中培育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体会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及出色的语言艺术。

教学进程一导入1三国演义咱们最佩服谁,为何?和烛之武比呢?有勇有谋。

勇在哪里谋又是什么?2当大敌压境,当国家将亡,凭一己之力退兵,几千年前的烛之武为咱们提供了借鉴,看《烛之武退秦师》。

退的意思学生读烛之武退秦师二教学进程1你最欣赏烛之武的什么地方?谋在那里,《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2找出有关的故情形节,学生读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超级精炼,含义丰硕,引导学生讨论,共有几句话,理解内容,分出层次烛之武在劝说前有无预备?预备什么了?这一段中有一个超级关键的字说明烛之武委婉的提示秦君。

那个字?他抓住秦君的什么心理?3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先取得信赖取得认可。

4君知其难阐明利害,“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动摇秦君,秦国帮忙晋国灭了郑国的话,只会对晋国有利处,而对秦国无利。

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若是不灭郑国,那么郑国此后能够为秦国提供战略上的帮忙,这对秦国有利。

这是原文中的哪句话?“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为对方打算,不暴漏目的。

提没提郑国的利益?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6 君之所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晋国是言而无信的,若是灭郑助长了晋国的势力的话,那么晋国的野心将会使其觊觎秦国,这反而会对秦国有害。

为秦着想,利用矛盾。

这又是哪一句?“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结果“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7是不是烛之武说完了就让秦军退兵?唯君图之什么意思?亡郑的结果是什么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阙秦以利晋”8咱们能够看到,烛之武就是用这么一番话来拯救了一个国家。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设计(优秀9篇)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设计(优秀9篇)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设计(优秀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设计(优秀9篇)《烛之武退秦师》是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案是高一语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计和构想,那么《烛之武退秦师》课文的教案写呢?下面是WTT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教学设想】1、由于学习文言文要付出比现代文更多的认识努力,因此通常同学们对文言文大都敬而远之。

调查显示,多数同学都不大了解所学文言文的内涵,不了解那些隐藏在陌生语言下面的更深层次的人类的智慧,笔者力求引导学生走进文言文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说辞语言十分精彩,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就可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逐步改变其对文言文的看法,培养起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2、《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对同学们来说非常陌生,可以让学生亲自查找资料,从而培养学生的收集筛选材料的能力和自读能力。

3、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很必要的,所以教学过程中,更多是学生的小组讨论,教师适当的给以点拨,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培养了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

4、诵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手段,在文言文中的作用尤其不可低估,所以本堂课自始自终以诵读为教学手段和依据,在诵读中赏析课文、分析人物。

5、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

语文课堂应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因此结尾设计讨论发言就是让学生乐于探讨并且有话可说,学有所得,并能学以致用。

6、背诵一直是学生一个头疼的问题,所以笔者尽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减轻学生的负担,增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5、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学情分析本单元学习先秦历史叙事散文。

《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课文所选的《烛之武退秦师》内容生动,既反映了《左传》的文学成就,也是我国古代叙事散文的典范,学生通过学习能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并且为下一阶段学习《战国策》打下基础。

二、三维目标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

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的叙事艺术。

理解作者对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刻画。

3.感受烛之武临危受命,智退秦师的非凡气质和无畏精神。

重点:1.学习和积累文言知识,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欣赏烛之武智退秦师的人物形象。

难点:1.本文波澜起伏的叙事艺术。

2.本文人物形象刻画。

3.通过本文的学习,对《左传》的叙事艺术有初步的了解。

三、教法学法分析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

(应多读少讲,以疏通文字,积累语感为主要任务。

)(1)自读:整体把握,明确文章主要内容,对较难的词语加以标注,以方便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2)诵读:反复朗读全文,尤其是读那些文质兼美的句子。

增强文言语感。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认知生字,积累重要实词虚词;积累相关文化常识。

养成利用各种媒体搜集资料的习惯和能力、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合作探究学习,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诵读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共同解决。

)(1)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以“烛之武”为核心话题,勾连文章相关内容展开教学。

(2)采用诵读教学法。

以学生个体活动为主,通过朗读、圈点、质疑、讨论、讲评等方式使课堂活动形成高潮,形成教学互动的态势。

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积累文言知识,学习古代先贤的行文风采。

采用诵读法教学时要注意层次递进:初读,读准字音断好句读;再读,整体把握读懂文义;三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梗概;四读品读人物形象;五读感悟人生启示。

(注意每一步的学法指导。

)学生可在课下编写课本剧,通过舞台将所理解的文章表现出来,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本课话题——智慧的光芒朗读——课文中的名段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从烛之武对晋国历史和国君的为人了解之清楚,对秦伯心理和秦晋恩怨把握之全面,可以看出他虽然长期怀才不遇,却一直关注天下形势,思考安天下济苍生的方法。

长期的默默积蓄,使其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沉稳自信,也使其具备了能言善辩,巧妙退兵的高超智慧。

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迎来了瞬间释放的闪亮时刻。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战国期间,楚国名门贵族伍子胥,避祸亡命于吴,途中,在边境被守备人员捕获。

伍子胥说:“其实,国君追捕我,是想得到我们家传的美珠。

但是,在逃亡途中,我已经将它遗失了。

如果将我押送国都,我就说是你把它拿走吞到肚里去了。

那么你将被剖腹搜查。

”那人一听恐惧不安,于是不得不将伍子胥释放。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没有智慧的蛮力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克雷洛夫2.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

——托尔斯泰3.良好的人生是受行动和智慧指导的。

——罗素4.决定问题,需要智慧,贯彻执行时则需要耐心。

——荷马5.谨慎是智慧的长子。

——雨果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氾.南( ) 缒.而出( ) 鄙.远( )阙.秦( ) 杞.子( ) 逢.孙( )戍.之( ) 失其所与.( )【答案】 fàn zhuì bǐ jué qǐ páng shù yǔ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秦伯说,与郑人盟( )(4)失其所与,不知( )【答案】 (1)“已”同“矣”,了 (2)“共”同“供”,供给(3)“说”同“悦”,喜悦,高兴 (4)“知”同“智”,明智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鄙⎩⎪⎨⎪⎧越国以鄙.远(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停数日,辞.去( )(3)许⎩⎪⎨⎪⎧许.君焦、瑕()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潭中鱼可百许.头( )问渠那得清如许.( )(4)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则名微.而众寡(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微.言大义( )(5)焉⎩⎪⎨⎪⎧子亦有不利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或师焉.,或不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 千万落( )(6)以⎩⎪⎨⎪⎧以.其无礼于晋(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阙秦以.利晋( ) (7)之⎩⎪⎨⎪⎧公从之.( )臣之.壮也( )是寡人之.过也( )何厌之.有( )亦去之.( ) (8)其⎩⎪⎨⎪⎧①吾其.还也( )②君知其.难也( )③以其.无礼于晋( )④其.真无马邪( ) 【答案】 (1)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名词,边境 形容词,鄙陋,指目光短浅 (2)动词,推辞 动词,告别 (3)动词答应,许诺 名词,处所 数词,表示约数 代词,这样 (4)连词,假如没有 形容词,微小 副词,微弱 形容词,精深奥妙 (5)语气词,表陈述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兼词,从这里 语气词,表停顿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6)介词,因为 介词,拿,后省略“之” 连词,表目的,来 连词,表转折,却,而 (7)代词,他,代佚之狐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代词,指郑国 (8)语气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 代词,那 代词,指郑国 语气词,表反语,难道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夜.,缒而出( ) (2)朝.济而夕.设版焉( )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4)晋军.函陵( )(5)与郑人盟.( )(6)既东封.郑( )(7)越国以鄙.远( )(8)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9)不阙.秦( )(1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11)邻之厚.,君之薄.也( )(12)且贰.于楚也( )【答案】(1)名词作状语,在夜里(2)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3)名词作状语,在东边(4)名词作动词,驻军(5)名词作动词,结盟(6)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作为疆界(7)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边邑(8)动词作名词,恩惠(9)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侵损,削减(10)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11)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12)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古义: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多用于正式场合。

【答案】(1)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

(2)外交使节。

(3)那人。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是寡人之过也。

( )译文:(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译文:(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译文:(4)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译文:(5)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 )译文:(6)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答案】(1)判断句这是我的过错呀。

(2)省略句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3)省略句倘若放弃攻打郑国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

(4)状语后置句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5)状语后置句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6)宾语前置句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识作者]鲁君子——左丘明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

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汉代太史令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

左丘明根据有关鲁国以及其他诸侯国的大量史料,依《春秋》的顺序著成了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体史书《左传》。

[探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并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郑文公自知不是秦、晋的对手,便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

本文通过记述秦、晋联合围郑,郑国烛之武说退秦军的整个过程,表现了郑国君臣在国家危难时刻能够一致对外的团结精神,尤其突出了烛之武的大智大勇,能言善辩,深明大义。

【答案】①深明大义,以国为重②智勇双全,不卑不亢一、阅读课文第1~2段,回答下面问题。

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郑伯请求烛之武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晋侯、秦伯围郑②晋军函陵,秦军氾南③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④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⑤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⑥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A.①④⑤B.①②③C.②④⑥D.③⑤⑥【解析】④为烛之武推辞的话;⑤为郑伯向烛之武道歉的话;⑥为郑伯分析郑亡对烛之武的影响。

【答案】 B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个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秦、晋两个强国的围攻。

大军压境,国都被占领,形势十分危急。

B.“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并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C.“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暗写烛之武在年轻时并没有得到重用;“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则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

【解析】A项,“国都被占领”错误,文中只是说“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答案】 A二、阅读课文第3~4段,回答下面问题。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秦国不应伐郑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郑既知亡②矣焉用亡郑以陪邻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④朝济而夕设版焉⑤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⑥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A.①②⑥B.①④⑥C.②③⑥D.③④⑤【解析】①表明郑国现状;④为晋对秦的做法;⑤为晋国的扩张野心。

【答案】 C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好像置身于郑国之外,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秦伯的好感,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了可能。

B.烛之武指出,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因此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

C.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紧张起来。

烛之武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一场风波,终于平息。

D.烛之武以利益引诱秦伯,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使得秦军撤退。

晋侯退兵的理由看似冠冕堂皇,实是“利”字使然。

【解析】C项,讲“仁”“知”“武”大道理的不是烛之武,而是晋文公。

【答案】 C三、阅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国在战争中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是秦、晋联合围郑的直接原因。

B.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骄横傲慢的态度对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等情况,作者都只字未提,但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作了详细交代。

C.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进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D.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解析】B项,文章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简略的交代。

【答案】 B6.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烛之武之所以能够劝说秦伯退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一直站在秦国的立场上,为秦国打算。

B .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郑国灭亡只能对晋国有利。

C .当年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送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后来并没有履行诺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