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滨水公共空间贯通开放规划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从建筑批评角度评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对人的作用

从建筑批评角度评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对人的作用

从建筑批评角度评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对人的作用作者:张晓敏来源:《科技风》2018年第22期摘要:城市公共空间是维持城市生活的重要部分,对城市公共空间批评是对城市生活的重新认识梳理,是对空间的强化理解,是对批评对象理性、自觉的认识,有助于理解空间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本文就上海黄浦江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工程为例从建筑批评学的功能、社会、形式、文化的角度评述城市公共空间对人类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生活;智识教育;情景交融一、概述在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黄浦江与浦江两岸都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改变,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城市空间扩展的洪流,2015年开始在浦江两岸实施黄浦江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工程(以下简称贯通工程)。

浦江两岸临水空间规划关系到城市人民的工作、生活。

关乎上海城市发展、人民福利。

评述贯通工程有助于探究公共空间变化对人的不同效果,有助于人们理解项目规划的深层含义。

二、项目综述贯通工程是设计贯通浦江东岸与浦江西岸长达45km的公共空间,总规划面积将达到500公顷,包括杨浦、虹口、黄浦、徐汇、浦东新区五个区域滨江空间。

项目以“开放的江岸”、“美丽的江岸”、“人文的江岸”、“绿色的江岸”、“活力的江岸”和“舒适的江岸”六大主题为设计理念,打造生态浦江、智慧浦江、活力浦江的空间业态,优化浦江两岸生态景观结构,强化休憩、文娱功能,丰富市民阶层体验方式,展现文化的上海、世界的上海。

项目涉及慢行通道、滨水休憩步道、沿江绿地三方面,慢行通道、滨水休憩步道主要在沿江两岸设计慢行通道系统;沿江绿地景观是设计开放性景观,城市建筑空间与公共休憩空间衔接,使人们在建筑的钢铁丛林中体会自然。

三、基于建筑批评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对人的影响(一)城市生活、公共空间与人的关系人类处于城市空间中进行物质交换、精神交流,为城市生活,人类城市生活有私密性与公共性活动之分,私密性活动常在住宅中,公共性活动如在广场、公园等;相对,城市生活有两种属性,一种是物质属性,一种是精神属性,物质属性指人们在城市空间中的运转与转换,精神属性是指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社会交流。

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五届〕第九十三号

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五届〕第九十三号

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正文:----------------------------------------------------------------------------------------------------------------------------------------------------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五届〕第九十三号《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已由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于2021年11月2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1年11月25日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2021年11月25日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保障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质开放和高水平管理,将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建设成为世界级滨水区,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开放和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以下简称滨水公共空间),是指黄浦江自闵浦二桥至吴淞口沿岸和苏州河自苏西闸至黄浦江交汇口沿岸范围(以下简称一江一河沿岸地区)内,岸线至第一条市政道路之间及其向水域、腹地适当延伸,对社会公众开放,具有游览观光、文化传播、运动健身、休憩娱乐等公共活动功能的空间。

滨水公共空间的具体范围,由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部门根据规划组织确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条本市按照“百年大计、世纪精品”要求,根据黄浦江沿岸地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集中展示区和苏州河沿岸地区超大城市宜居生活典型示范区的规划定位,建设黄浦江、苏州河全方位贯通开放、要素齐全、景观优美、亲水舒适、文化深厚、生态绿色的公共空间系统,促进一江一河沿岸地区成为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生活秀带”和“发展绣带”。

黄浦江滨江码头遗产景观规划设计探索与实践——以南码头区域贯通

黄浦江滨江码头遗产景观规划设计探索与实践——以南码头区域贯通
作为19世纪开埠的港口城市,南码头见证了上海城市的 发展,直观地反映了城市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这一重要过程, 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是上海乃至国家留下来的一笔丰 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义非凡。 2.2南码头文化价值评价 2. 2.1 地名延续
南码头的地名自码头建起伊始就沿用至今,反映出历史变 迁中码头场所对于日常生活视野下交流的积极意义。作为上 海公众集体记忆的载体,地名的延续体现出一种具化的文化 认同。
本次建设是基于相关理论及国内外成功案例进行的一次 规划探索与实践。“南码头遗产”是更新改造的对象,“黄浦江 滨江”限定了规划设计的范围。通过规划区域级交通体系、码 头节点、公共活动场地、生态环境、景观小品、夜景灯光等,力图 将其打造成为兼具历史记忆及使用功能的滨江亮点。希望以 此规划设计实践为例,为相关滨江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码头遗产 更新与改造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码头遗产作为群体记忆中的历史记忆场所,对其开展保护 与更新改造符合当前世界遗产保护趋势。从城市历史发展层 面而言,黄浦江两岸的码头作为城市化进程的缩影、地域文化 与上海都市生活图景的独特语言,保护与更新改造价值较高。
收稿日期:2019-10-31 ;修改日期:2019-12-06 作者简介:沈 雨(1983-),男,浙江绍兴人,工程师.
计,黄浦江沿岸现遗存码头26处。随着时代发展与城市产业结构变化,多数分布在黄浦江两岸的码头无法产生较高的经济利 益,功能减退逐渐成为码头遗产。在黄浦江两岸贯通景观工程中,合理规划码头遗产,保留城市历史记忆,将其打造成为滨江景
观亮点,并融于滨江整体景观规划中,是需整体考虑、解决的重点。本文以黄浦江东岸浦东新区南码头为例,基于上位规划、码
沈 雨:黄浦江滨江码头遗产景观M厠设计<索与实 一以南码头区域贯通及景观财放造工<为例

黄浦江两岸地区规划优化方案(同济大学)上

黄浦江两岸地区规划优化方案(同济大学)上

旧工厂改建的旅游点.旧金山
新华码头仓库
上海船厂船台 东昌码头仓库 利用船坞改建旅游设施
利用仓库改建的假日市场
历史文化保护
历史文化保护内容 对一般历史建筑进行更新、利用
民生路码头仓库
东昌港务公司仓库
滨水景观
滨水景观组织构架 利用黄浦江蜿蜒开阔的水体,创造反 映上海城市风貌特征的,具有强烈视觉效 应的滨水景观,并提供多视角观赏滨水景 观的机会。
旧金山
视线走廊 视野 城市标志 重要节点 历史风貌保护区
芝加哥中心区
滨水景观
建筑高度分布和沿江轮廓
标志性建筑400m
第一高度区≤200m
第二高度区≤150m 第三高度区80~100m 第四高度区30~50m 第五高度区≤ 24m 建筑高度梯度
滨水景观
视线和景观
抬高视点.旧金山
开阔滨江视野.华盛顿
黄浦江两岸地区规划优化方案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1.7
优化方案
SOM方案
Cox方案 Sasaki-Baso方案
第一部分 总体规划
现状概况
规划范围
总用地: 20.81km2
重点地区总用地: 6.74km2
现状概况
现状土地使用分析
现状土地使用分析
用地类别 居住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工业用地
突出江边景点.悉尼
比例 100.00% 18.17% 11.14% 4.31% 7.52% 58.89%
存在问题: •功能定位单一雷同 •公共活动空间分布零散 •缺乏对景观环境的整体考虑 •过分追求开发容量就地平衡
总体规划构思
规划背景
三十年代外滩
十六铺
陆家嘴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引言城市滨水空间是指城市与水体相接的区域,能够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交流互动和生态服务等多种功能。

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是指在城市滨水区域进行景观、绿化和设施规划,以打造宜人的滨水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本文将研究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方法和案例,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 增加城市魅力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的明星景点,具有很高的吸引力。

通过精心的景观规划设计,可以打造出美丽宜人的滨水环境,增加城市的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居民前来观光和休闲。

2. 促进经济发展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可以为城市创造经济价值。

通过开发滨水区域的旅游、餐饮、娱乐等商业设施,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居民收入水平。

3. 保护环境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可以通过合理的植被选择和生态修复,保护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时,通过规划设计可以减少水面污染,促进水体的净化,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合的方法。

下面列举了几种常见的方法:1. 分析调研在进行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分析调研。

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考察、专家访谈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了解当地居民对滨水空间的需求和期望,掌握滨水区域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为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2. 规划设计根据前期的调研结果,进行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景观、绿化、设施、交通等各个方面的要素,确保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可以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案例,在保留本地特色的基础上,融入创新的元素。

3. 环境评估进行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时,需要进行环境评估,评估规划设计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性。

可以通过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方法,评估规划设计对水质、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等方面的影响,确保规划设计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上海徐汇滨江地区功能转型分析

上海徐汇滨江地区功能转型分析

2019年5月下半月刊上海徐汇滨江地区功能转型分析匡翠翠 郁亮亮黄浦江见证了工业化时代上海的发展,在城市功能空间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徐汇滨江作为其中重要一段,见证了上海工业百年发展,其土地价值也逐渐显现出来,经过功能重塑后,再一次展现了滨江地区的活力。

引言近代以来,黄浦江两岸地区都是上海最重要的航运和工业基地,然而,随着上海加快城市建设步伐,许多旧城得到大规模改造,位于中心城区的黄浦江两岸却仍被第二产业占据,阻碍了城市发展空间的扩展。

为进一步推动上海经济转型发展,上海市启动“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计划”,积极探索城市转型发展新尝试。

徐汇滨江地区位于黄浦江南延伸段的黄金地区,在黄浦江两岸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意义,见证了我国民族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过程,其开发与建设也将成为徐汇乃至上海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

一、徐汇滨江的功能变迁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徐汇滨江地区还是一派田园风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演进,成为著名的工业聚集区,但工业发展逐渐没落,居住环境愈加恶化。

为配合2010年上海世博会环境建设,上海市启动了“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计划”,通过文化创意、休闲、生活和工作等多元化融合,对黄浦江两岸进行景观重塑和空间功能置换,在保护历史文脉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滨江地区的活力。

以此为契机,徐汇滨江段的改造拉开了序幕,其以现代城市水岸景观营造为核心,对多处工业建筑遗产进行保护、改建和适应性再利用。

随后,徐汇滨江又被明确列为上海“十二五”时期重点开发的六个区域之一,这对徐汇滨江来说又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

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徐汇滨江地区在产业结构、景观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许多传统工业产业被迁出或改造,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徐汇滨江与浦东前滩的综合商务区等建设已初具规模,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也在黄浦江两岸蓬勃兴起,徐汇滨江地区的产业布局得到优化,功能转型加速。

二、徐汇滨江功能转型的原因徐汇滨江地区进行整治改造的直接原因,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关于对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闭会期间第1196号代表建议的答复意见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关于对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闭会期间第1196号代表建议的答复意见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关于对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闭会期间第1196号代表建议的答复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9.18•【字号】杨府〔2024〕26号•【施行日期】2024.09.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正文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关于对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闭会期间第1196号代表建议的答复意见杨府〔2024〕26号王立夏代表:您提出的第1196号“法扬滨江,人民为治——关于杨浦滨江法治空间建设的建议”已收悉。

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一、加强法治环境建设(一)优化产业生态和整体功能布局一是不断提高杨浦滨江规划、建设和治理水平。

根据滨江区域发展特点,区委办印发《杨浦滨江全力争创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其中明确提出建设可漫步、可体验的法治文化空间、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基层法治观察点,打造“法润滨江”治理秀带,为滨江法治空间建设指明了方向。

将风貌保护、全龄友好、公园城市、全域旅游等理念充分融入滨江建设,推进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儿童友好公共空间示范区、公园城市先行示范区、“世界会客厅”全域旅游特色示范区、公共空间无障碍创新示范区等五个示范区建设,着力加强规划实施的法治保障。

二是加强工业遗产保护传承活化利用。

结合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创新实践,制定并发布《关于推进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长效建设加强工业遗产保护传承活化利用的若干举措》《杨浦滨江南段工业遗产及相关资产保护利用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着力挖掘工业遗产的多重价值,在滨江沿线的工业遗产导入好气咖啡、早安咖啡、一尺花园零碳主题店等配套服务业态,在推动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同时,也为市民游客提供了消费、休憩与游玩的场所。

三是推进滨江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

在滨江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听障、视障、肢残等特殊人群的现实需求,发布全市首部公共空间无障碍建设导则,即《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导则》。

城市滨水区域的空间景观营造对策研究——以兰州市北滨河为例

城市滨水区域的空间景观营造对策研究——以兰州市北滨河为例
形成 自 然、 柔和 的景 观效 果 。 水景 园区 的规划 中 以水 体 为 主要脉 络 , 通 过 对 现有 场 地 的改 造 形成 规模 宏 大 的景 观水 面 , 并 运 用全 新 的造 景手 法 使
2 . 4 . 1 因地 制 宜 ,突 出特 色的原 则。根 据现 场 的实 际情
个景观规划项 目的设计建设方都希望有一个好 的文化 内涵 在里面 ,尽管滨水景观只是一个具有排涝与休 闲功能 的用
地。 为 了避免 在文 化 引入方 面生 搬 硬套 , 牵 强 附会 , 那 么对 河
尺度块状 、 小尺度线状等变化 , 布置较多的堤 、 湾、 洲、 岛、 滩 等, 形成形式不同的水体景观。 并在水与岛、 水与绿之间架设 形式各异 的木桥 , 将各景点串联起来 , 形成全园的景观骨架。 3 结语
的局 面 。
根 据 兰州 市 人 口 、 经济 、 资源 、 环境 和生 态 发 展 现 状 , 以
1 . 2 . 3 设计忽视地方文化, 地域特 色不突出。 城市滨水区 域往往包含有历史烙印, 传承着 当地 的传统文化 , 是展示地 方特色文化的窗口。 面对国际化 日 趋 同化的项 目开发模式和 国内急功近利的开发趋势 , 设计往往忽视 了潜藏在滨水 区域 中的其它 因素 , 如当地的政治 、 经济 、 文化和历史发展条件 等, 单纯追求现代化 , 毫无地方特色和可识别性。
续发展 和滨水区域设计结合起来 , 对我 国未来滨水区域的开发建设有重要现 实意 义。本 文以兰州市北滨河空间景观设
计 为例 , 提 出滨 水 区域 景 观 营 造 对 策 。
关键词 : 城市滨水 区域 ; 景观 营造对策; 城 市设计
城市 滨水 区是城 市 中一 个特 定 的空 间 区域 , 指城 市 中 与

上海外滩滨水区城市设计修建性详细规划

上海外滩滨水区城市设计修建性详细规划

上海外滩滨水区城市设计修建性详细规划外滩俯瞰图1、规划背景外滩滨水区是上海市最具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区域,同时也是城市中心最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之一。

但外滩大部分滨水空间被城市快速机动交通所占用,存在公共活动空间局促、舒适性较差、外滩历史建筑未得到充分展示等问题。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对黄浦江两岸的公共空间和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外滩地区城市公共活动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现有的滨水空间环境亟需改善。

正在建设的外滩地下通道用以疏导过境交通,使地面交通压力得以缓解,进而减少地面车道数量,使外滩地区滨江环境的建设获得更为充分的空间,为改善外滩环境、重塑外滩功能、重现外滩风貌,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为了提升外滩滨水区空间环境品质,迎接世博会的召开,以外滩地下通道的实施为契机,规划对北起苏州河口,南至十六铺水上旅游中心北侧,岸线总长度约1.8公里的外滩滨水区域进行综合改造。

4.7米平台扩建防汛墙坡道总平面图二、规划内容与特点城市设计充分体现上海最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的特征和现代气息,力求最大限度地体现外滩地区的历史文化风貌特色,最大限度地为市民提供优美舒适的公共活动空间,打造上海最经典的滨水景观区域和公共活动中心。

精心设计公共活动空间,最大限度满足大人流量对于公共活动和观景的需求,体现以人为本。

外滩是上海市中心最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但受制于交通压力和空间局限,活动舒适度不高。

且每年五一、国庆、元旦等极端高峰日人流量达100万人/日,舒适度极差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针对大人流活动的特征和需求,规划提出外滩地下通道建成后,将地面车道缩减为4条机动车道加2条备用车道,主要解决公共交通和到发交通,从而大大增加了地面公共活动空间。

外滩人行过街以地面为主。

规划在人行道与防汛空箱之间增设中间高度的平台广场,滨江地区由空箱顶和坡道、活动平台和广场,以及地面人行道形成三条南北向连续贯通的人行通道,疏解高峰时段的南北向人流。

此外,规划对现有防汛空箱顶部平台局部加宽,在主要人流交汇处和重要观景点设置广场,强调广场空间对人流的容纳性,同时提供举办节庆活动的可能,以增加公共活动和观景空间。

滨水空间设计的问题与策略

滨水空间设计的问题与策略
4.休闲,饮食,娱乐与迷人的风景是许多区域活动的重点。(leisure)
24
不兼容性的使用(Incompatible Uses):
滨水地区通常为港湾设施、货柜场、仓储区、工业原料储槽区。甚至工业区或污水产
等使用,使得景观和环境质量均难以令人愉悦。
Waterfront areas are generally for industrial uses making it hard to please
关于城市滨水地区 Urban waterfront area
类型——功能类型 Function Forms
生态保护的滨水区
关于城市滨水地区 Urban waterfront area
类型——功能类型 Function Forms
新开发的滨水区
城市滨水地区的城市设计理念
Urban design ideas
目包括一个新广场(square)的中心,一个巷道和在前面的渡轮建筑(ferry building) ,轻轨
连接海滨长廊和此区域的公共空间(open space),优化了亲水空间(water accessible
space),提升了民众亲水权益和生活质量。
18
温哥华城南部滨水区空间设计
指标Fast Facts
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的问题及策略
The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of Urban Waterfront Space Design
小组成员:###########
学号:###############
城市滨水地区 Urban waterfront area
滨水(Waterfront)一般指在城市中同江、河、
少的建筑;提供了都市生活方式的绿洲。

浅谈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浅谈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浅谈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1. 引言1.1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在于其对城市环境的美化与改善有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作为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其环境质量对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有着直接的影响。

而城市的水体是城市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景观设计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文化内涵。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通过设计合理的绿化带和水体景观,可以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提高城市的生态质量,促进城市的生态平衡。

滨水景观设计还可以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降低城市的温度,净化城市的空气,为居民提供一个清新宜人的居住环境。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魅力。

水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代表着育人的意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合理设计城市的水体景观,可以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传承城市的文化传统,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城市形象。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对城市生态环境和文化魅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品质提供保障。

1.2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特点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特点包括与自然融合、注重生态环保、体现现代性和创新性、强调人文关怀与文化传承等。

与自然融合是指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尽可能保留和强化水体自然景观特色,使人们能够与自然环境亲密接触。

注重生态环保则是指设计中应考虑生态系统平衡和水体健康,采用生态友好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体现现代性和创新性意味着设计要符合当代审美观念,融入现代科技和材料,展现创新的设计理念。

强调人文关怀与文化传承则是指设计要关注城市居民的需求和情感体验,同时传承和发扬当地的文化传统,使景观设计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综合这些特点,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在保护自然、提升城市品质、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正文2.1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原则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原则是指在设计城市沿岸水域时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准则和规范。

一江一河研究课题

一江一河研究课题

一江一河研究课题上海“一江一河”未来——黄浦江“全球城市发展能级的集中展示区”■色彩外滩将限制多种色彩大面积混搭划定黄浦江色彩管控分区。

还要构建经典景观体系,塑造优美的天际轮廓线。

严控地区主要是历史风貌区,明确色彩负面清单,限制多种色彩大面积混合搭配使用,比如外滩■功能三段两中心构建城市核心功能带将更具引领性的复合功能,根据全球城市核心功能发展需求、沿江各区段资源与发展态势,在黄浦江沿岸形成“三段两中心”的功能结构■生态滨江绿化构建贯穿城市生态廊道规划世博文化公园等一批重要生态空间,构建“一带、多片、多点、多廊”的滨江绿化结构,构建贯穿上海城市的生态廊道苏州河“特大城市宜居生活的典型示范区”■色彩步移景异,塑造滨水画面经典独特凸显“河窄、湾紧、桥多、楼密、路近”特色,塑造滨水画面经典独特。

注重苏州河前景—中景—背景的融合,让视觉效果步移景异■功能更开放沿岸空间更富活力城市功能将成为更加开放的沿岸空间,实现中心城区段全线贯通,推进外环外吴淞江绿道建设。

优化亲水体验,实现临水可见河。

中心城内其他区段体现城市品质,服务周边居民■生态全流域水体治理,基本消除劣V类水根据规划,苏州河将对全流域进行水体治理,提升水质,基本消除劣V类水,打造更加绿色的生态环境迈向世界级滨水区,上海黄浦江、苏州河规划建设迎来关键节点。

昨天,上海市规土局正式出台《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建设规划》公众版,向公众征求意见,征求时间为8月23日至9月22日。

根据规划目标,黄浦江、苏州河将分别被打造成“全球城市发展能级的集中展示区”“特大城市宜居生活的典型示范区”。

“定位不同,是因为‘一江一河’总体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水域宽度各不相同。

”市规土局详规处副处长伍攀峰表示,根据“上海2035”总体规划要求,黄浦江、苏州河将以更高站位谋求规划升级,面向 2035,展望2050,按照最高标准,聚焦创新、人文、生态建设,并在城市色彩管理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浅谈黄浦江核心段水域通航要素的优化管理

浅谈黄浦江核心段水域通航要素的优化管理

Marine Technology航海技术通航要素的优化管理倪宝龙唐浩天(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浦海事局,上海 200023)摘 要:黄浦江核心段水域客运繁忙,通航环境错综复杂。

自“护航长江口”行动深入开展以来,该水域通航形势发生较大变化,黄浦海事局聚焦风险,在充分利用有限通航资源前提下,持续优化通航环境。

通过科学分析规律把握工作方向,聚焦通航要素筑牢安全保障,织牢服务保障软实力“安全网”,打好海事服务管理“组合拳”,黄浦海事局不断探索提升海事服务和管理水平,为航经黄浦江核心段水域的船舶安全航行提供根本保障。

关键词:风险隐患;通航要素;服务保障;优化管理黄浦江核心段水域客运繁忙,客运船舶航班日均1 100余艘次,日均客流量85 000余人次,过境船舶流量日均约900余艘次(其中过境大型船舶日均约70余艘次),由于辖区水域弯道集中、航道受限,通航环境错综复杂,且黄浦江潮汐为不规则半日潮,船舶航行规律与潮汐规律联系明显,辖区客运船舶与过境船舶在黄浦江主航道并行、交会,船舶操控难度极大,易发生事故险情。

自“护航长江口”行动深入开展以来,辖区通航形势发生较大变化,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尤其自2021年9月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实施后,黄浦海事局聚焦风险,在充分利用有限通航资源前提下,持续优化通航环境,不断提升航海保障、交通组织等管理服务水平,让船舶航行更加安全。

形成多方参与海事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1],黄浦海事也迈向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2021年至今,累计完成6次主航道和弯道等重点水域疏浚维护,累计完成22座助导航标志调整,成功避免9起大型海船触碰滨江险情,已连续21个月未发生大型海船触碰滨江事故,通航管理工作初见成效,保障了辖区本质安全。

1 科学分析规律,把握工作方向1)梳理致因机理,找准风险隐患。

认真梳理历次水上险情事故及其致因机理,深挖探究通航标准与技术规范,评价通航能力。

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的探索与实践——以黄浦江东岸滨江开放贯通规划为例

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的探索与实践——以黄浦江东岸滨江开放贯通规划为例

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的探索与实践——以黄浦江东岸滨江开放贯通规划为例杨伊萌【摘要】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中的公共空间越来越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更新为城市空间转型和品质提升提供了可行路径.面对特定地区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公共空间更新在规划设计阶段的实践也在探索中前行.以上海市黄浦江东岸滨江开放贯通规划为例,通过分析黄浦江东岸滨江的城市公共空间面临的问题,围绕系统化、多角度的综合规划策略,从市民需求、控规和建设实施3方面着手,解读东岸滨江公共空间的更新实践,总结其更新的创新特点,借此为未来城市公共空间的更新提供参考和借鉴.%With the rapid urban development, the existing urban public space is un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urban residents.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urban land resource shortage and the need of urban environment reconstruction, urban public space regeneration will be an important way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quality promotion of urban space. To deal with the complexity and unique character of specific urban public space, methods of urban regeneration planning have been in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 exploration. In the case of riverside open space regeneration of East Bund of Huangpu River, the paper analyses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area, and focuses on the practice during statutory planning phase, explaining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methods from diverse angles of people's needs, statutory plan and construction.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innovativefeatures of the urban public space regeneration planning. It provides reference for other urban public space in their future regeneration.【期刊名称】《上海城市规划》【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6页(P46-51)【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更新;黄浦江东岸;上海【作者】杨伊萌【作者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分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杨伊萌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分院助理工程师,硕士上海新一轮总体规划中提出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的总目标和建设“生态之城、人文之城、创新之城”的子目标。

城市工业地段公共空间再利用设计策略研究——以广州聚龙湾规划为例

城市工业地段公共空间再利用设计策略研究——以广州聚龙湾规划为例

spatial basis for integrating into new urban life, and can play a greater role in future urban renewal.Key words abandoned industrial area; reuse; public space; replacement; mixed functions工业革命在人类的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引领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

一系列工业化、流水线、效率化的生产组织方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繁荣的契机,工业生产所依托的空间类型也成为这个时期城市发展史上重要的空间类型。

但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工业革命时代所形成的城市也面临着不小的冲击,问题日益严重。

如城市人口的激增所带来的大城市病:交通的拥挤与堵塞、噪声污染、空气污染、光污染等等。

同时,工业生产的批量化与标准化也带来了城市面貌的雷同。

信息化加速了这一社会问题的呈现,原来生产结构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纷纷陷入了停滞与衰退。

这一现象在中国与世界各地的大城市都是极其普遍的,有很多老牌工业城市都呈现了收缩的状态,带来了大量闲置的工业生产空间被废弃、生态环境得不到保障等一系列问题,给老牌工业城市或城市中的老旧工业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危机。

但同时,也给下一轮的城市更新和区域再利用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本文主要针对城市滨水工业地段的再开发策略和设计模式展开论述,对现有的再利用类型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一些再利用应遵循的原则作为设计参考。

1理论研究现状国内学者武勇、李宜宸等[1]从将工业废弃地段改造为城市园林景观等公共空间的改造策略和设计手法入手,对上海市黄浦江两岸滨水工业带向城市滨水公共休闲绿摘要 现阶段城市更新不可避免地涉及原位于城市中心区的一些工业地段和仓储用地。

现有的理论和实践都有着不同的切入角度,为了探讨老旧工业区再利用和开发的创新性可能,给相关决策部门和人士提供建议和参考,分别从功能、方法和模式入手进行研究和综述。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浦江两岸地区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浦江两岸地区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浦江两岸地区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7.26•【字号】沪府发[2012]71号•【施行日期】2012.07.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浦江两岸地区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沪府发〔2012〕71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现将《黄浦江两岸地区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2012年7月26日黄浦江两岸地区发展“十二五”规划为推进“十二五”期间黄浦江两岸地区发展,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历程回顾、综合开发现状和发展展望黄浦江两岸地区综合开发正式启动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黄浦江两岸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的大力推动下,市、区各有关部门按照“百年大计、世纪精品”的总体要求,锐意进取、奋力拼搏,黄浦江两岸地区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

“十二五”时期,黄浦江两岸地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紧抓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实现发展的新突破。

(一)历程回顾1.战略启动期(2002年~2003年)以2002年1月市委、市政府宣布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启动为标志,黄浦江两岸地区开发正式上升为全市重大战略。

市黄浦江两岸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以及申江两岸开发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市级层面的黄浦江开发管理主体和开发主体逐步到位。

黄浦江两岸地区综合开发相关系列研究逐步展开,两岸地区总体规划和结构性规划启动编制。

《黄浦江两岸开发建设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集中出台,开发审批程序管理办法、非居住房屋拆迁补偿规定等各项制度标准及适用政策逐步实施。

2.基础建设期(2004年~2007年)以2004年年初上海国际客运中心项目、外滩风貌延伸段整治工作启动为标志,黄浦江两岸地区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上海外滩滨水区之景观分析及应用

上海外滩滨水区之景观分析及应用
应用价值:上海外滩滨水区的景观设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可以为城市滨水区的景 观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灵感。
社会效益:上海外滩滨水区的成功案例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效益:上海外滩滨水区的景观设计注重生态保护可以推广到其他城市为城市滨水区的生态 保护和修复提供借鉴和参考。
推广绿色建筑和可持续设计减少 对环境的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加强生态修复恢复自然生态功能
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 景观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景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措施
保护历史建筑: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保持其原有的风貌和特色
生态修复:对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恢复其原有的生态功能
绿色交通:推广绿色交通方式减少交通对环境的影响 社区参与: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高其环保意 识
上海外滩滨水区的景观分析
自然景观分析
地理位置:位于上海市中心黄 浦江畔
自然环境:拥有丰富的植物资 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
历史遗迹:保留了许多具有历 史价值的建筑和雕塑
生态保护:注重生态保护注重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文景观分析
历史建筑:外滩 的历史建筑群如 外滩18号、外 滩27号等具有 独特的历史价值 和文化内涵。
景观元素:建筑、雕塑、 绿化、灯光等
交通组织:步行道、自行 车道、水上交通等
生态保护:保护历史建筑、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文化 遗产等
互动体验:设置互动装置 增加游客参与感
景观规划设计实施
设计理念:结合历史、文化、生态、经济等多方面因素 规划目标: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滨水区 设计原则:以人为本注重生态保护强调可持续发展 实施步骤: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维护等环节 设计亮点:融合历史与现代体现上海特色注重公共空间设计 应用效果: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关于M2游船码头建筑与结构的对谈

关于M2游船码头建筑与结构的对谈

关于M2游船码头建筑与结构的对谈孙嘉龙;黄永强【摘要】从结构选型、竖向传力体系、抗侧力体系等方面将M2游船码头的设计逻辑予以逐步推演,提出了后设计阶段的三个假设.同时探讨了结构设计中的竖向受力体系与水平抗侧体系分离的趋势,以及建筑与结构学科相融等现象.【期刊名称】《建筑技艺》【年(卷),期】2019(000)006【总页数】10页(P34-43)【关键词】结构驱动;材料机械性能效率;屈曲约束支撑;体系分离;学科相融【作者】孙嘉龙;黄永强【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48.4;TU37上海白莲泾M2游船码头项目是上海黄浦江两岸贯通工程中的重要节点。

项目于2019年初竣工,部分区域已向公众开放。

项目所在地黄浦江东岸世博滨江段曾是华东地区重要的木材集散中心,原由美商大来码头和民族资本中兴码头组成,自1919年启用,1950年后收归国有,改称白莲泾码头。

M2游船码头的场地是这条原先长达七百多米作业岸线中的一段,在世博会期间建设了临时的游船码头。

基地北临黄浦江,东靠白莲泾公园,西侧为亩中山水园,南部为开发地块。

项目面临的城市问题复杂、建设周期短,但意义重大,由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团队(建筑)与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团队(结构+机电)联合创作完成。

两个团队在项目中分工和侧重点不同,但对建成空间的品质有着同样的高要求。

在整个设计周期内,特别是方案设计阶段保持密切配合,最终呈现出的也正是具有相同文化自觉的两个团队发挥各自能动性的结果。

项目竣工之际,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的建筑师孙嘉龙与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结构工程师黄永强进行了一场对谈,对设计复盘梳理,并展开相关思考。

1 关于结构驱动1.1 结构选型孙嘉龙:在设计伊始,各方有诸多诉求。

一是空间诉求:沿黄浦江方向作为上海市政府着力打造的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工程中的一段,起到贯通的作用,衔接两侧的亩中山水园及白莲泾公园,与城市滨江景观体系编织在一起,承担滨水公共休憩空间的功能;二是功能诉求:在垂直于黄浦江方向,打造高品质的游船码头,满足日后黄浦江游览需求,是黄浦江两岸滨水空间体系中的重要节点;三是景观诉求:后方的开发地块在后世博期间陆续出让,码头正后方的地块提出了裙房的二层窗台及以上楼层可看江景的景观诉求。

多源数据支持下的城市滨水空间活力提升研究

多源数据支持下的城市滨水空间活力提升研究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形象和特色的重要体现,在展示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塑造城市标志性景观、增强城市的辨识度和美誉度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何充分利用滨水资源,将形式多样的滨水空间融入居民的生活环境,有效提升城市滨水空间的活力,是城市建设工作中不断落实推进“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抓手。

2019年,上海市印发《关于提升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规划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一江一河”沿岸规划建设工作需要以人民为本,增加市民休闲空间,打造亲水性、大众化的城市客厅和景观标志。

“以人民为本”的核心议题是对人民的差异化需求进行相应的规划回应,这是城市建设精细化研究的新范式,要求研究人员对城市居民进行更为精准的特征刻画及需求复现。

精细化研究的范式对于研究中所涉及的数据及分析技术都提出了相应的颗粒度要求,而大数据时代数据技术的蓬勃发展则助力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人本主义感知由感性向理性过渡。

借助大数据技术,规划师能更为真实地聆听群众对于规划设计的期许,从而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渠道同步打通,使工作模式从“发展蓝图”向循证决策转变。

在大数据的支持下,滨水空间规划设计可以从人的需求和使用出发,从人群特征、活动模式、空间需求、空间品质等方面进行精细化判断,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提升空间环境品质的规划策略,提高公众认同度和社会效益,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

本研究在上海致力建设卓越全球城市一流滨水区的背景下,以多源数据的融合应用作为技术手段对滨水空间活力提升进行精细化设计研究,试图探索人本视角下多源数摘要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居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载体,城市滨水空间的活力已经成为衡量城市品质和吸引力的关键指标。

如何从人本视角对城市滨水空间进行分析并引导其活力提升成为相关领域的重要议题。

研究尝试在多源数据支持下建立城市滨水空间活力影响因素量化评价方法,选择上海陆家嘴(黄浦江)“水环”作为实证案例,秉着“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梳理滨水居民对于滨水空间的差异化需求,并在此基础上量化分析现状滨水空间在公共性、品质性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对应的活力提升策略,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浦江滨水公共空间贯通开放规划策略研究邹钧文摘要:黄浦江两岸的滨江空间是上海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公共空间,近年来浦江两岸地区的开发建设以“还江于民”为原则,力求将其塑造为城市生活的核心区域,在此过程中,滨江公共空间的营造、环境品质的提升至关重要。

而滨江空间建设的首要之举便是确保其公共开放、空间贯通连续。

本文结合2016年开展的《黄浦江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开放规划》,从现状问题分析入手,结合城市总体发展导向,提出未来浦江两岸应以建设“世界级的休闲水岸空间”为目标,注重“开放、美丽、人文、绿色、活力、舒适”六大理念,探讨滨江运用“漫步、跑步、骑行”三道建设实现空间贯通的基础之上,实现公共空间品质优化、服务配套设施完善、交通可达性提升的规划设计策略,为相关建设实施提供理论研究基础。

关键词:黄浦江,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品质提升引言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记载着城市的沧桑变迁,引领着时代的发展风潮。

黄浦江两岸地区,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培育了独特的海派文化,荟萃了城市的亮点与精华,作为城市核心区域,对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建设至关重要。

十余年来,两岸地区综合开发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滨江环境明显改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在新的背景下,两岸地区功能、形象、交通等各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关乎市民生活、城市形象的滨江公共空间建设,应予以重点关注。

1 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现状概况多年来,结合外滩、陆家嘴地区、世博园、北外滩、徐汇滨江等重点地区的开发建设,黄浦江两岸已建成了一批滨江公共活动空间,成为城市的代表性景观空间,也逐步将黄浦江的独特滨水景观展示于市民和游客面前。

然而目前,滨江公共空间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滨江公共空间尚未实现贯通。

在黄浦江两岸地区,通过综合开发以来大规模的功能转换和公共空间建设,以黄浦区为例,滨江已基本建成连续的公共开放空间,但在个别区段和节点上,还存在阻碍空间和活动连通的一些要素。

由于现状岸线上仍然分布着大量企事业单位、海事、轮渡、公安、环卫各类公务码头以及扬子江海军码头,这些客观上制约着黄浦江滨江核心区公共活动空间的贯通进程。

二是滨江公共空间类型不够丰富,多为大面积的开放绿地或连续的带状广场,功能也较为单一。

此外,虽然滨江地区建成了一定绿地,但总体而言草地居多、乔木偏少,三维绿量不足、生态效应不强。

再者,公共空间景观缺乏特色,缺少对文化性的体现,景观塑造的精致性、艺术性有待提高。

三是滨江公共交通配套不足,可达性欠缺。

一方面,轨道交通站点距滨江较远,滨江地区轨道交通站点覆盖率较低。

另一方面,沿江方向缺乏有效的公共交通方式,作为滨江旅游休闲活动与各个景点的交通支撑。

四是滨江各类设施缺乏,影响空间活力与使用效率。

休闲活动设施、旅游服务设施、景观环境设施等均显不足,无法形成对户外活动的有效支撑。

在这四个问题中,滨江公共空间的贯通开放是需要首先解决的基础性问题。

2 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工作的背景2016年8月,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浦江两岸建设要坚持“百年大计、世纪精品”的原则,围绕公共空间做好文章,要把浦江两岸建设成为市民健身休闲、观光旅游的公共空间和生活岸线,2017年底,基本实现从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45公里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开放。

在此背景下编制《黄浦江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开放规划》。

规划首次从浦江两岸整体视角来审视滨水空间建设,规划范围聚焦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之间区域(浦西、浦东两侧岸线总计约45公里)。

旨在为两岸公共空间建设进行顶层设计,提出总体愿景与战略导向,明确规划理念与规划策略,进而形成总体概念方案。

以此作为浦江两岸贯通开放及相关公共空间建设的总纲领和上位指导,从而有效指导滨江各区开展后续详细实施方案设计,推动浦江两岸公共空间的高品质建设。

3 滨江公共空间建设目标与导向 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面向2040年提出“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发展目标,建设“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在此指引下,黄浦江两岸地区应打造世界级的休闲水岸空间,通过两岸空间贯通开放的高标准建设,把黄浦江打造为世界一流水准的滨水开放空间,成为全球城市生活核心的美好舞台,使 “母亲河” 焕发青春。

让市民能够“望得见江,触得到绿;品味历史,欣赏美景;体验惬意,感受幸福”。

图1:黄浦江两岸地区范围图面向该目标,首先就是要实现主要区段(从徐浦大桥至杨浦大桥)滨江公共空间的基本全线贯通。

公共空间的贯通饱含三个层次的意思:一是滨江慢行游憩路径的连续贯通;二是滨江优美景观空间的连续贯通;三是高品质休闲活动体验的连续贯通。

在此基础之上,高标准进行公共服务设施、环境景观设施,并加强滨江综合交通建设,提升滨江空间的可达性与交通服务水平。

从而提升滨江空间的综合品质。

4 滨江空间贯通和景观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首先,滨江空间的贯通具有必要性。

从人的户外活动心理需求出发,连续而通达的活动路径会给人带来更愉悦的活动感受。

而在需要吸引公共活动的城市滨水区域,利用连续的公共空间(如林荫带、步行街、广场群和骑楼等),形成无间断的滨水公共活动路径,是提升滨水区吸引力沿,保证滨水区公共性的有力途径。

所以,只有实现滨江空间的贯通,才能真正创造出舒适宜人、彰显文化、注重生态的高品质空间环境。

其次,实现滨江贯通是具有现实可行性的。

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沿岸地区的开发建设对上海整体的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新一轮的城市发展中,黄浦江两岸地区的开发特别注重功能、公共活动、历史保护、生态环境及景观塑造等方面,“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开发”、打造“世纪精品”,真正实现“还江于民”。

黄浦江新的发展契机为滨江贯通的实现带来了可能性。

再次,从黄浦江两岸地区的开发建设方式来看,由政府主导、开发商参与的方式体现了政府强有力的控制、引导作用,政府统筹、有效管控开发建设方式也为贯通的建设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机制保障。

5 滨江公共空间建设的难点与挑战黄浦江滨江公共空间建设工作需破解如下五个主要问题:一是如何对于广阔绵长滨江区域进行整体统筹。

沿线城市功能、空间建设基础各不相同、岸线权属情况复杂,公共空间设计方案既要体现灵活多样的针对性,又要体现全线整体的统一性。

滨江公共空间建设有一定工作基础,部分区段已开展规划设计,但均未各行政区主导的“各自为阵”的局部区段设计,需要从全线角度衔接统筹,提出优化指导建议。

二是如何实现贯通?滨江一线仍存在相当数量不同类型的空间断点,且部分滨江区段腹地可建设空间相当局促,需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滨江空间贯通。

三是如何利用资源?滨江沿线历史文化、景观风貌资源丰富多样,但很多隐没于城市空间,需加强保护合理利用,展现其魅力。

四是如何提升品质?现状滨江公共空间形式、功能不够丰富,生态效应、文化韵味欠缺,滨江公共交通配套不足,滨江各类休闲活动、景观环境设施缺乏。

这些问题均有待解决五是如何实现长远与近期的方案统筹。

既要面向长远,提出高标准理念、策略,又要注重近期贯通实施的可操作性。

6 规划实践的核心内容与创新特点《黄浦江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开放规划》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

6.1 特点一:宏观视野、整体把握本次规划首次从浦江两岸整体视角系统的考虑滨水公共空间建设,统筹沿江五个行政区的滨江空间建设基础和未来设想,汇成一张发展蓝图,作为浦江两岸贯通建设的总体纲领。

在浦江两岸规划十个主题区段,形成统一而各具特色的滨江空间序列,打造包括工业文明、海派经典、创意博览、文化体验、生态休闲、艺术生活等不同主题特色,引导滨江各区段统筹、错位发展。

6.2 特点二: 贯通为先、整体提升基于滨江公共空间“大开放”导向,提出“开放、美丽、人文、绿色、活力、舒适”六大理念,并落实于系统规划策略:理念一,江岸更开放。

以“还江于民,通畅可达”为原则构建空间贯通系统。

首先,以亲水漫步道、运动慢跑道、休闲骑行道实现滨江岸线全线24小时贯通开放,并打造水上游图2: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总图图3: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主题分段导引图船游线、陆上文化游线等特色游览线路,采用多样化的岸线断面形式,丰富滨水游憩体验其次,增强滨江岸线与腹地的联系,在岸线和腹地之间建设慢行优先的慢行垂江通廊,连接腹地活动中心、交通站点等,使滨江空间融入城市公共空间网络。

第三,打造滨江高品质公交服务,设置包括轨道交通、地面公交、有轨电车、静态交通、慢行交通在内的一体化交通网络系统,有效提升滨江可达性。

图3: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三道贯通规划图理念二,江岸更人文。

以“彰显文化,续写历史”为原则构建文化风貌系统。

首先,充分保护并合理利用各类历史文化风貌资源,挖掘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展现上海不同时期的文化魅力。

其次,依托风貌保护道路、景观道路和滨江游憩路径,串联历史文化遗存和特色文化设施,打造富有历史韵味的文化线路。

理念三,江岸更美丽,以“优美靓丽,精致典雅”为原则构建景点观赏系统。

首先,结合滨江开放空间,进行视点、视廊控制,建立多样化景点与观赏空间场所体系。

其次,结合广场、码头、河口等视线开阔的场地构筑景观标志,形成重点对景面,营造两岸景观序列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此外,注重塑造艺术化的公共环境。

理念四,江岸更绿色,以“绿色低碳,生态健康”为原则,构建绿化生态系统。

首先,依水复绿,强化乔木种植,地面空间、高桩平台、建筑屋顶等均考虑合理布置绿化,提升滨江绿化延续性和系统完整性,修复水绿交融的生态格局。

其次,塑造生态健康的绿地空间,并统筹防汛安全和亲水、生态要求,打造安全宜人的绿色岸线。

理念五,江岸更活力,以“和谐共享、精彩纷呈”为原则,构建公共活动系统。

首先,根据滨江不同区段特色,规划不同尺度和主题的活动空间场所,引入多元活动。

其次,打造活力浦江国际品牌,策划标志性的主题活动,如音乐节、巡游表演、马拉松、骑行赛等。

理念六,江岸更舒适,以“人本关怀,设施齐全”为原则,构建层级完善、类型多样的服务设施系统。

高标准、差异化配置各类服务设施,提升滨江设施服务水平。

6.3 特点三: 严守底线,制定标准规划设定“贯通为先、以绿为主、严守蓝线、合理建设”四条底线的要求,设定核心指标,提出关键引导要求。

对开放空间、服务设施、风貌景观、交通设施四个方面提出要素控制标准,并以此为依据,对每个区段制定要素控制规划方案,有效指导后续实施方案设计及相关建设。

6.4 特点四: 打造亮点,提升魅力规划注重滨江区段特色营造与空间亮点打造,彰显世界级滨水空间的迷人魅力。

杨浦滨江聚焦工业遗产,打造历史感、生态性、生活化、智慧型的滨江岸线,塑造渔人码头、上海船厂、杨树浦水厂等多个精彩节点;虹口滨江依托邮轮港,建设强化绿色生态、本土文化特色的滨江岸线,打造国客中心、国航中心等空间亮点;虹口滨江依托邮轮港,建设强化绿色生态、本土文化特色的滨江岸线,打造国客中心、国航中心等空间亮点;徐汇滨江依托工业遗产及宽广的建设腹地,建设水、绿、城、人、史融合的滨水区,并打造梦中心、龙美术馆、张家塘港等多个空间亮点;浦东滨江利用绵长的岸线与丰富的景观资源,以“城市生活与滨江空间交织互动”为核心理念,打造多元化滨江岸线,并塑造陆家嘴、前滩、后滩等多个精彩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