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讲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
“区域环境问题与发展”内容详析
![“区域环境问题与发展”内容详析](https://img.taocdn.com/s3/m/256832cf5fbfc77da269b18a.png)
() 3②表示 — — 作用, 产生的条件是岩石存在的 等发生变化 。 这一题 目的设计 有意识地提高 了难度 , 目的是对本 节课重点 内容 的教学效 果进行检测 , 三大类 岩石的 涉及 名称、 形成 原 因及其 相互转 化过程 中受到 的内 、 外力 作 用, 从而引 导高一教 学 的能 力培养重视 立足教 材 、 回归
: 计划及其影响 因、
1 马 f 雨林 开 发 f 孙l 垫 亚 塑整
’ 、 作用 问题 、 : 急
. .. . .. ... ... .
亚 马孙
【. .一 . .
剧减
— —
雨林的前途
’ 。 ‘
开发还是保护
・ 由、 : 理 具 : 体措施
I .
图 2 森 林 的 开 发 和保 护一
以 亚 马孙 热带 雨林 为 例
进行知识建构如图 1 和图 2 。 二、 目标导 航 知识与技 能 : 了解荒漠化 、 土流失的含义 、 水 主要分 布 区和危 害 , 森林 的作用 、 现状 和减少 的危 害 以及 雨林 开发的背景和原 因 , 的含 义 、 湿地 分布和价值 ; 理解水 土 流失 、 荒漠化等发生 的原 因 , 雨林 的环境效应和脆弱性 , 位学生 的作 品 , 通过 自评 、 互评 、 师评 的方 式 ,磨 合 ” “ 出 相对成熟 的图式作为需要共同掌握的学习成果 。 学生在 协作状态下 , 过识错 一纠错一再识错一再纠错 的不 断 通 完善 的过程 , 认知逐渐清晰 , 理解逐 渐深刻 。 由于学 习真 正成 为学生 自己的事 情 ,他们 的学 习积极 性会 明显 提 高, 教学 的重点在不知不觉 中迎刃而解 。
3活 动 指 导 .
湿 地开发 利用 中存在 的问题 , 了解其综 合治理措施 。掌 握阅读 、 分析 、 运用相关 图表数 据的技 能 , 分析 区域环境 与发展 问题及 主要对策 的一般方法 。 过 程 与 方 法 : 过 阅 读 地 图说 明西 北 地 区 、 土 通 黄 高原 的位置 , 会描 述其 范 围 , 养读 图能力 ; 过对 学 培 通 “ 三北 ” 防护林 体 系 建设 工 程 、 国家 政 策 的 了解 , 导 引 学 生多 向思维 , 导对 策 措 施 , 养 学生 理 论 联 系 实 推 培
【高中地理课件】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高中地理课件】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ca8eccde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de.png)
鄂尔多斯的年平均降水量 大多在300--400毫米;降 水最多的是1964年和1967 年,约500毫米;最少是 1965年,约120毫米,两者 相差约380毫米,说明降水 的年际变化大。
……
……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课堂活动--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探讨
问题二: 鄂尔多斯市年际降水量变化对农业耕作和牧业发展产生 什么影响?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
……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具体措施
构筑防护体系:草地退化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采用灌草相 结合的方式,适当人工补种植物,固沙防沙;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 区: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
……
▋案例分析--喀斯特山区石漠化
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 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 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 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 喀斯特高原命名,中国亦称之为岩 溶地貌,为中国五大造型地貌之一. 石漠化极易在喀斯特地貌区发展。
问题一: 西南石漠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对 当地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
……
▋课堂活动--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探讨
材料二:浑善达克沙地地区的牲畜量为100万头,到20世纪80年代末,增加到了 1000万头。从20世纪70年代起,菜场开始退化,到20世纪末,1\3的草场已成沙 地,80%的草场退化 问题六: 材料二反应的问题对农业耕作和牧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情景导入
我国内蒙古东部的浑善达克沙地距 离北京西北部约180千米,历史上 曾是水草丰美的地区,20世纪后期 这里草场退化严重,沙尘暴频发, 成为京津地区沙尘的主要来源地之 一,如今治理绿洲重现,20世纪后 期,浑善达克沙地为什么草场退化 严重?现在的浑善达克沙地是如何 从草原变成了生态绿洲?
如何加强对生态脆弱区的保护与修复
![如何加强对生态脆弱区的保护与修复](https://img.taocdn.com/s3/m/24067349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c2.png)
如何加强对生态脆弱区的保护与修复生态脆弱区是指那些生态系统稳定性差、抗干扰能力弱、易于发生生态退化且难以自我修复的区域。
这些区域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加强对生态脆弱区的保护与修复,不仅是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家园的必然要求。
一、生态脆弱区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脆弱区往往面临着多种严峻的问题。
首先是土地退化,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等。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以及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等人类活动,使得土地的肥力下降,植被减少,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受损。
其次,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也是突出问题。
在一些生态脆弱区,水资源本就匮乏,加之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同时,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使得水体受到污染,进一步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健康。
生物多样性减少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恶化,使得许多物种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栖息地遭到破坏,导致物种数量减少,部分物种甚至濒临灭绝。
此外,气候变化的影响也给生态脆弱区带来了巨大挑战。
气温升高、降水格局改变、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等,都加剧了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二、加强生态脆弱区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意义加强对生态脆弱区的保护与修复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生态角度来看,它有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
从经济角度而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通过保护与修复生态脆弱区,可以促进当地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从社会角度考虑,优美的生态环境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人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减少因生态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三、加强生态脆弱区保护与修复的措施(一)加强生态监测与评估建立完善的生态监测体系,对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状况进行长期、系统的监测,及时掌握生态变化的动态。
《第二单元第一节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鲁教19选择性必修2
![《第二单元第一节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鲁教19选择性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aab8006f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9d.png)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黄土高原地区生态脆弱性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该地区的基本地理特征、生态问题及发展策略,并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二、作业内容1. 自主学习:学生需预习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植被等基本情况,并收集关于该地区生态脆弱性的相关资料。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每组围绕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生态问题进行探讨,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分析其原因和后果,并共同讨论可行的解决方案。
3. 调查研究:结合所学知识,每组完成一次关于黄土高原地区当地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包括但不限于当地经济状况、政策支持、可持续发展实践等方面内容。
调研过程中可以运用地图分析、数据统计等地理分析工具。
4. 方案规划:基于调研结果,每组制定一份针对黄土高原地区生态脆弱性问题的解决方案规划书。
包括实施步骤、预期效果及可能的挑战等。
三、作业要求1. 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应保持积极的态度,充分参与小组讨论和调查研究活动。
2. 预习内容应全面准确,能够清晰阐述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态脆弱性。
3. 小组讨论和调研报告应充分体现团队合作的精神,内容要真实、客观、具有针对性。
4. 方案规划书应逻辑清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可行,并能结合实际提出合理的创新点。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参与度、预习内容的准确性、小组讨论的深度和调研报告的客观性进行评价。
2. 方案规划书将重点评价其逻辑性、针对性和创新性,以及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问题。
3. 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创造力。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在课堂上对每组调研报告和方案规划书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2. 学生应积极听取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对自己的作业进行反思和改进。
3. 对于优秀的作业成果,教师将给予表扬和鼓励,并作为学习案例供全班同学参考。
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共23张ppt)
![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共2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a4f57c7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c5.png)
土地沙化(沙质荒漠化)
冻融侵蚀 (高寒荒漠化)
水土 流失
盐碱化
石质 红漠化
荒漠化
黄土高原初印象
A
C
猜一猜哪幅图是黄土高原的景观?
B
✔
D
✔
黄土高原
2.为什么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会脆弱?
• 原因三: 地表形态沟壑纵横
2.为什么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会脆弱?
• 原因四:破坏后难以恢复
西周时期,黄土高原森 林覆盖率达50%以上,之后 不断减少,至明清时仅为8 万平方千米。如山西省吕 梁山唐代曾辟为林区,到 明清时已破损不堪。
植被破坏 加剧了水土流失
土壤肥力下降 植被难以恢复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
——
总 结
生 态 脆以 弱黄 地土 区高 的原 发地 展区
为 例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思路
明确区域的位置和范围 找出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危害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制定综合治理的措施
课后思考
读书P33页活动,回答问题。
1 、 根据石漠化的成因,查找相关资料, 分析讨论我国石漠化的地区分布。 2 、 分析说明石漠化对社会经济和生态 环境的不利影响。 3 、 请为石漠化综合治理提出建议,并 为当地解决贫困问题出谋划策。
气候干旱
2.为什么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会脆弱?
• 原因五:位于不同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域。
平原→山地、高原
半湿润→半干旱
季风性气候→大陆 性气候
02 脆弱生态对区域发展有何影响?
高考地理专题知识归纳总结—生态脆弱区的发展
![高考地理专题知识归纳总结—生态脆弱区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f32efe9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5b.png)
高考地理专题知识归纳总结—生态脆弱区的发展
一、课标呈现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二、基础知识
知识点1: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1.范围:地处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地区,一般泛指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域。
2.地理位置的过渡性:黄土高原地处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半湿润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3.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
①黄土土壤特性: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
①气候: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
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①地形地质: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
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①植被: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
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人为原因:开垦坡地、毁坏树木、过度放牧、开矿、无计划修建窑洞。
4.水土流失的危害分析
5.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分析
三、难点辨析
易错点1: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
易错点2: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
四、素养深化
素养能力1: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试题
素养能力2: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答题术语。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课件)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课件)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3e32a983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2f.png)
东北林草交 错生态脆弱区
青藏高原复合 侵蚀生态脆弱区
西南山地农牧 交错生态脆弱区
西南岩溶山地石 漠化生态脆弱区
南方红壤丘陵 山地生态脆弱区
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概述图
类型
主要分布地区
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表湘现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
①东北林草交错 分布于大兴安岭山地和燕山山地森 生态过渡带特征明显,群落结构复杂,环境异质性大,对
黄土塬
黄土墚
黄土峁
…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
阅读教材P60“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材料,了解黄土 高原的位置与范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一、位置与范围: 地跨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大部分地处北方地
区。其范围在秦岭及渭河平原以北、长城以南、
一 荒漠化
太行山以西、洮河及乌鞘岭以东,涉及山西、
三 荒漠化 生态脆 弱区的 综合治
理
…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
我国主要荒漠化类型之一:风蚀荒漠化
在极端干旱、干旱、半干旱地区 和部分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由于不 定 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态 义 平衡,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 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景观及土 地生产力水平降低的环境退化过程。
【第二章 区域发展】
第四节
…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
第一课时
…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
【区域认知】 能够分析特定生态脆弱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环境演变过程,能提出 科学决策。
【综合思维】 能够在认识某类生态脆弱区特征的基础上,从促进区域科学发 展的角度,对其可持续发展的条件、过程、问题及决策等,进 行系统的综合分析和评价。
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保护与治理
![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保护与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ec8e5677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45.png)
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保护与治理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技术的发展,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凸显。
而在生态环境脆弱区,这些问题更加突出。
生态环境脆弱区指的是在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生态环境容易受到破坏的地区。
如何保护和治理这些生态环境脆弱区,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首先,关注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保护问题。
生态环境脆弱区多分布在高山、沙漠、草原等地,这些地区有着特殊的生态环境特征。
为了保护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一方面,要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自然保护区是生态环境脆弱区最重要的保护手段之一。
在自然保护区内,可以设置专门的禁渔、禁狩猎区域,限制人类活动对当地生态的干扰。
同时,加强巡逻、监测和执法力度,确保自然保护区的实施效果。
另一方面,要加强资源利用的管理。
生态环境脆弱区多富集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等。
合理管理这些资源,防止过度开发和利用,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要进行环境评估,制定严格的环保要求,防止污染物排放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其次,加强生态环境脆弱区的治理工作也非常重要。
治理工作包括生态修复、土壤保护、水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既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也需要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
生态修复是治理工作中的核心环节。
我们可以采用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方式,恢复植被,修复受损生态系统。
同时,还可以通过湿地建设、水土保持工程等措施,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和稳定性。
这些工作需要政府提供经费支持,并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治理工作提供更好的支持。
土壤保护也是治理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在生态环境脆弱区,土壤容易出现破坏和污染。
为了保护土壤资源,我们可以采取限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推广有机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等措施。
此外,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也是保护土壤资源的有效途径。
最后,水资源管理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脆弱区的水资源供应困难,而水是生命之源,因此加强水资源管理尤为关键。
生态脆弱区域的保护对策有哪些
![生态脆弱区域的保护对策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c7700230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f2.png)
生态脆弱区域的保护对策有哪些生态脆弱区域是指那些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抗干扰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而发生生态失衡和环境恶化的地区。
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往往很难恢复,甚至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灾难和社会问题。
因此,加强对生态脆弱区域的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生态脆弱区域通常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
比如,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较低,生态功能相对单一。
而且,其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较弱,对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外界干扰十分敏感。
同时,生态脆弱区域的生态平衡容易被打破,一旦遭受破坏,可能会引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
那么,针对这些生态脆弱区域,我们可以采取哪些保护对策呢?首先,加强生态监测和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建立完善的生态监测体系,对生态脆弱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测,及时掌握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和潜在的生态风险。
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手段,如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地面传感器网络等,获取全面、准确的生态数据。
同时,依据科学的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为制定合理的保护对策提供依据。
其次,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是关键之举。
对于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脆弱区域,要采取针对性的生态修复措施。
比如,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可以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增加植被覆盖,减少土壤侵蚀。
在土地荒漠化地区,可以采取封禁保护、人工种草、沙障固沙等措施,遏制荒漠化的蔓延。
对于水资源短缺的区域,可以通过修建水利设施、推广节水技术等方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障水平。
再者,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也是重要的保护手段。
在生态脆弱区域,要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规模和布局,避免过度开发和无序扩张。
根据区域的生态承载能力,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明确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的区域。
同时,鼓励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
生态脆弱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是什么?
![生态脆弱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8065fd36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bb.png)
生态脆弱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是什么?
生态脆弱区是指环境敏感度高、生态系统脆弱易受损的地区。
在生态脆弱区存在一系列环境与发展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1.生态破坏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脆弱区的开发和人类活
动常常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现象对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产生负面影响,破坏了植物、动物的栖息地和生境。
2.水资源危机:生态脆弱区常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问题。
由
于气候干旱、地下水过度开采等因素,水资源稀缺,水源污染和水体退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对区域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威胁。
3.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生态脆弱区往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
的影响,包括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和长期气温升高。
这可能导致干旱、洪水、风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带来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4.贫困和社会不公:生态脆弱区通常人口稀少、经济基础薄
弱,人们生活在贫困和艰苦的环境中。
生态破坏抑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潜力,限制了人们的收入和就业机会,导致社会不公和贫困问题的加剧。
5.社会文化冲突:在生态脆弱区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自
然资源往往引发社会运动和文化冲突。
原住民群体、生态
环保组织与开发者之间的冲突和分歧愈加突出,对当地社
会稳定和发展带来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环境与发展问题,需要采取综合、可持续的措施,例如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推动可持续农业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促进社会公平和减轻贫困等,以实现生态脆弱区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脆弱地区ppt课件
![生态环境脆弱地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4873121ba0d4a7303763a3b.png)
精选ppt
17
3.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市发展路径选择 方法构建
3.1现有城市化路径选择方法的不足 • 城市发展路径选择,本质上是进行城市战略规划。
精选ppt
18
3.2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市化路径选择流程
• 目前,我国城市战略规划和城市生态环境研究是脱节的, 规划中只少部分地涉及生态环境,并未使内容建立在生态 环境基础上。对于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来说,这种方式只 会弱化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规划实施的效 果和城市发展前景。因此,我们把城市战略规划和脆弱生 态环境判定结合起来,充分考虑脆弱生态环境因素,最终 实现城市良性发展,具体步骤如下。
精选ppt
15
2.3.2与生态环境良好地区城市化的差异
精选ppt
16
• 首先从产业选择看,生态环境良好地区受到的约束较小,
产业选择自由度较大。而在生态环境脆弱区,则势必要着 重考虑生态环境因素,限制了很多产业的发展,就算是资 源丰富的地区,如果选择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也要首先 考虑开采资源会对当地脆弱的生态及环境带来哪些严重的 影响,影响大的,就不能在这些地区发展。
另外,在城市建设和布局方面,气候条件也一定程度上 制约着城市空间布局,如工业区一般应位于居民区的下 风向,居民区内部也应该注意日照、通风等的因素,注 意建筑的朝向和间距。
精选p是城市
绿地的基础,对于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 用。城市植被覆盖程度影响着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小气候。 一般情况下,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植被覆盖率较高, 植被多样性较高;而在生态环境脆弱区,植被覆盖率低, 物种较为单一,遇到风沙或暴雨肆虐,地表裸露易发生 自然灾害,加重生态环境的脆弱性,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精选ppt
生态环境脆弱区域治理与生态恢复研究
![生态环境脆弱区域治理与生态恢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1c321d6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3b.png)
生态环境脆弱区域治理与生态恢复研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问题越发凸显。
尤其在一些脆弱区域,环境破坏更加严重,治理与恢复工作变得刻不容缓。
本文将探讨生态环境脆弱区域治理与生态恢复的课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生态环境脆弱区域的困境在中国境内,西南地区的水土流失、北方草原的退化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的海洋污染都是生态环境脆弱区域的典型代表。
这些区域由于各种原因,如人为开发、气候变化等,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土壤质量下降,水源减少等。
这些问题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对整个生态环境造成了长期的破坏。
二、生态环境脆弱区域治理的挑战治理生态环境脆弱区域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这些区域经济欠发达,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限制了治理的效果。
其次,生态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问题紧密相连,需要综合治理,协调各方面利益。
再次,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区面临不同的问题,治理策略需要差异化。
最后,由于治理需要时间和长期的投入,政府和各方力量的持续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三、生态环境脆弱区域治理的路径针对生态环境脆弱区域治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建立健全的法规体系,形成有效治理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
政府应该加大对生态环境脆弱区域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为治理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二是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
建立科学完备的监测系统,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及时掌握各种指标的变化情况。
只有通过科学准确的监测,才能有效地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确保治理工作的有效性。
三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生态环境脆弱区域的治理和恢复需要依靠科技的支持。
政府应该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合作,推动研发出适合脆弱区域的治理技术和工程方案。
四是加强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
生态环境脆弱区域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利益方,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a8f0233b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bb.png)
【案 例】陕西省定边县土层深厚,日照充足,适宜荞麦生长。这里荞麦种植历史悠久,生产的荞麦具有粒大饱满、营养丰富、药用价值较大等优势。2011年,定边荞麦被确定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农田防护网
防沙林带
封沙育草
草方格沙障
总结: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
人为因素
典型地区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到破坏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土地沙化的进程
过度开垦
农垦区周围及荒漠绿洲
使土壤风蚀沙化和次生盐渍化
水资源利用不当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古城遗址
上游用水过多,下游因缺水而使绿洲退化、沙化;不合理灌溉导致的次生盐渍化。
4.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5.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学以致用:探索塞罕坝地区土地荒漠化
情境 塞罕坝地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历史上的塞罕坝曾经水草丰美、森林茂密,是清朝著名的皇家猎苑。后来由于过度采伐、连年战争等,植被遭到破坏,风沙肆虐。1962年塞罕坝设立机械林场,通过人工造林在这里建起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其面积为112万亩(1亩≈666.7平方米),塞罕坝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的 提高到如今的 ,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图为塞罕坝林场及周边区域图。
案例研究:南方喀斯特地区
地表崎岖不平,多陡坡,土层薄,地表水资源不足。
思考:喀斯特地区生态脆弱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石漠化的成因)
案例研究:南方喀斯特地区
降水多且分配不均,春夏降水集中,融水侵蚀严重;多陡坡,土层薄;岩石抗风化能力强,成土过程缓慢过度开垦,破坏植被,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
《第二单元第一节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鲁教19选择性必修2
![《第二单元第一节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鲁教19选择性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d1e61c91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72.png)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节课的作业设计旨在巩固学生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认知,了解其生态脆弱性的表现与原因,并通过研究探讨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途径,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 基础知识巩固: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及发展现状的描述,并完成一份简要的笔记,总结黄土高原的地理特点及生态脆弱性的表现。
2. 案例研究:学生需选择黄土高原中某一具体地区(如延安、榆林等),分析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措施。
3. 小组讨论:学生需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发展策略,讨论其可行性及实施效果,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份讨论报告。
报告需包含地区介绍、现状分析、问题总结及所提议策略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计划。
4. 写作训练:基于前述基础知识和小组讨论的内容,学生需撰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保护与发展的看法,并就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作业要求作业要求如下:1. 基础知识巩固部分要求笔记清晰、内容准确,能准确概括黄土高原的地理特点及生态脆弱性表现。
2. 案例研究部分需有详细的现状分析和问题总结,并能够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措施。
3. 小组讨论报告要求内容完整、逻辑清晰,策略的提出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 写作训练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应包含个人见解并联系实际情况进行讨论。
5. 所有作业需按时提交,不得抄袭或盗用他人成果。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积极参与讨论并互相支持协作。
四、作业评价本次作业评价将基于以下几点进行:1. 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2. 对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问题和建议策略的准确性、创新性和实用性进行评价。
3. 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及报告撰写能力的评价。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并在课堂上进行点评和讲解。
同时,将根据学生在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和提升地理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
《第二单元第一节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鲁教19选择性必修2
![《第二单元第一节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鲁教19选择性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1b25165f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e8.png)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脆弱性分析,引导学生掌握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策略,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升学生地理实践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作业内容主要围绕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脆弱性及发展策略展开。
1. 基础知识学习:学生需通过阅读教材、网络资源等途径,掌握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土壤特点、生态问题等基础知识。
2. 脆弱性分析:分析黄土高原地区生态脆弱的具体表现,包括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的成因、影响及演变趋势。
3. 发展策略探讨:学生需结合所学知识,探讨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包括水土保持、植被恢复、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策略。
4. 案例研究:选取黄土高原地区某一具体区域作为案例,分析该区域的生态保护与发展实践,总结经验与教训。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实践活动,如开展水土保持实验、设计生态保护项目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三、作业要求本作业要求学生在完成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1. 基础知识掌握要全面,能够准确描述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2. 脆弱性分析要深入,能够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问题成因,并准确评估其影响。
3. 发展策略探讨要具有针对性,能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可行的可持续发展方案。
4. 案例研究要注重事实依据,避免脱离实际情况的夸大或歪曲。
5. 实践活动要有创新性,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6. 作业报告应结构清晰,观点明确,文字简洁明了,注意使用图表、数据等辅助说明问题。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评价将根据以下标准进行:1. 基础知识掌握程度;2. 脆弱性分析的深度与准确性;3. 发展策略的针对性和创新性;4. 案例研究的真实性和启发性;5. 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和报告质量。
五、作业反馈作业完成后,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
高中地理_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57f9572192e45361066f5ac.png)
《生态脆弱区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塞罕坝为例》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通过对塞罕坝(生态脆弱区)开发过程的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地理环境有不同的方式、强度和后果,懂得尊重自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综合思维:(1)通过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分析认识塞罕坝(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学会整体性思维;(2)能够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塞罕坝(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治理措施,学会综合分析问题。
区域认知:认知塞罕坝(生态脆弱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及与其他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正确评价其影响。
地理实践力:能够用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发现地理问题、探索地理问题,提高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点】塞罕坝植被退化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归纳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式、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资源:探究式(案例教学)多媒体课件、地理图表、视频片断、学案(图文资料)【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半个多世纪,三代人的耕耘,沙地变林海,荒原变绿洲。
2017年,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被联合国环境署总部授予“地球卫士将”。
塞罕坝一时间成为了世界级网红。
知识铺垫:生态脆弱区是指抗外界干扰能力低、自身稳定性差的生态环境区域。
其显著的特点是对外力作用的承受力差,生态环境遭破坏后自身不易恢复。
一般分布在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动物种类少的不同生态系统的过渡带。
生态脆弱区的类型多样且分布广泛。
新课讲授:播放视频:300年前的塞罕坝和解放前的塞罕坝对比300年前的塞罕坝“松柏蔚然不见天日、泉水清沏曲折如带”,山鸟依人,麇鹿往来,猿鹤相亲,野芳馥郁。
解放前的塞罕坝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退化为草原荒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
引出问题:塞罕坝遭遇了怎样的生态环境问题?学生回答:植被退化知识铺垫:塞罕坝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明确地理位置的过渡性,意识到脆弱性。
《第二单元第一节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鲁教19选择性必修2
![《第二单元第一节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鲁教19选择性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6fb82e94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88.png)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脆弱性研究,帮助学生掌握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加深对区域发展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理论学习:学生需阅读《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章节,掌握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生态脆弱性的原因及其影响,了解当地的资源开发状况、农业与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2. 案例分析:学生需选择黄土高原地区的一个具体案例(如水土流失治理、生态农业发展等),分析其发展历程、主要措施和成效,并探讨其成功经验或存在的问题。
3. 实践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制作黄土高原生态发展展示报告或研究报告。
内容需包含小组对于该地区发展的建议措施及如何改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展望。
4. 反思总结: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撰写学习心得,分析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未来趋势,以及自己从本次学习中所获的认识和启示。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部分需全面掌握相关概念和原理,并能够结合黄土高原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解。
2. 案例分析需具体深入,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案例的内在逻辑和实施效果。
3. 实践活动需团队合作完成,注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展示报告或研究报告需内容丰富、逻辑清晰、图文并茂。
4. 反思总结需真实反映个人学习过程和收获,结合实践活动的体会进行深入思考。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理论学习掌握程度、案例分析能力、实践活动的完成情况和反思总结的深度进行综合评价。
2. 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与小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的双重评价。
3. 反馈方式: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逐一反馈,指出优点与不足,并提供改进意见。
同时,小组之间也需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和学习心得。
五、作业反馈1. 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意见进行自我调整和改进,进一步完善作业内容。
2.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后续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浅谈我国西部的生态脆弱区及其治理措施
![浅谈我国西部的生态脆弱区及其治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128f49ad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ef.png)
浅谈我国西部的⽣态脆弱区及其治理措施⽣态脆弱区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的⽣态系统交界过渡的区域。
该交界过渡区的⽣态环境条件与跟它交界的两个不同⽣态系统的核⼼区域有着⼗分明显的区别。
我国西部绝⼤部分省区位于⽣态环境脆弱区,其中宁夏、西藏、青海、⽢肃和贵州是全国⽣态最脆弱的五个省区。
我国是世界上⽣态交错区分布⾯积最⼴、脆弱⽣态类型最多、⽣态脆弱性表现也最为明显的国家之⼀。
我国的⽣态交错区⼤多位于⽣态过渡区和植被交错区,处于农牧、林牧、农林等复合交错带,这些地区⼤多是我国⽬前⽣态问题突出、经济相对落后和⼈民⽣活贫困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环境监管较为薄弱的地区。
作为⽣态环境变化最明显的区域,⽣态交错区⽬前已成为我国⽣态保护的重点。
⼀、⽣态脆弱区的特点⽣态脆弱区具有以下特点:⼀是其损失不可弥补;⼆是对于⼈类引起的变化特别脆弱;三是如果这⼀损失或退化导致物种多样性降低和⽣态系统不稳定性增加,将可能产⽣⼴泛的不良连锁反应。
在⽣态交错区⾥,⽣态系统稳定性较差,环境的变化对其中要素的影响也⽐较⼤,所以交错区中容易发⽣环境退化现象;另⼀⽅⾯,由于⽣态交错区的⾃我修复能⼒弱,⼀旦受到影响,恢复所需要的时间也更长。
⼆、我国⽣态脆弱区的成因1.⾃然条件恶劣、⽣态环境脆弱西部地区的⾃然⽣态环境状况表现为:普遍脆弱、局部改善、总体恶化。
⽔⼟流失、⽯漠化、沙漠化、草原退化、⽣物多样性减少、⽔资源短缺及沙尘暴频繁发⽣等,表明⽣态环境恶化已经⾮常严重。
西部⽔⼟流失⾯积占全国的80%,沙化⾯积占全国的99%,草原“三化”⾯积(退化、沙化、盐碱化)占全国的93.2%。
坡度⼤于25°的坡耕地占全国的70%,⽯漠化⾯积占全国绝⼤部分。
2.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相对滞后西部地区包括各省区,虽然总⾯积约占全国总⾯积的71.7%;总⼈⼝却占全国⼈⼝总数的28.5%。
但整个西部地区的GDP、农业总产值和⼯业总产值仅占全国的19%、25%和6%。
西部处于⼯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以传统的基础产业、资源开发产业为主体,没有形成较长的产业链,⼤量的初级能源、原材料进⼊市场,主导功能不明显,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较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讲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
重难点易错点解析
【解读】
(一)分析说明区域存在的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
说出其危害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题一:阅读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79×104 km2.水土流失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其次是南方亚热带和热带山地丘陵地区。
此外华北、东北等地水土流失也相当严重。
(1)以上材料显示,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位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区。
请从气候和地形两方面分析,上述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请分析黄土高原较南方山地丘陵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资料二:“石漠化”,全称石质荒漠化,主要是指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它严重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地贫困和多发灾害的根源,也逐渐演变成继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生态问题。
某年云贵高原某地区坡度与土层厚度的实测数据
(3)石漠化主要发生在云贵高原地区。
根据材料二和表格,分析该地区石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
(4)请分析南方丘陵山地地区水土流失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解读】
(二)分析说明区域存在的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说出其危害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题二:读图回答:
(1)从自然条件看,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广大,其主要原因是 ?
(2)说明西北地区的气候对地理环境其它因素的影响。
(3)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造成我国土地荒漠化扩大的主要原因。
据右图可知所占比重较大的因素有哪些?
(4)过度樵采会带来许多环境问题,你认为采取怎样的措施最为有效?
(5)为了杜绝我国草原地区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现象,防止日渐扩大的土地荒漠化,我国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
【解读】
(三)分析说明某区域在森林、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说出其危害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森林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减少带来的负面效应、湿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保护措施
题三
读我国局部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b、c三条等年降水量线间的大小关系是,请说明判断理由。
(2)图中甲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原有鱼类和鸟类等生物资源十分丰富。
但近几十年来,该湖泊水域面积不断减少,鱼类资源数量急剧下降,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请说明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3)乙所在的狭长地形区是,这里农业发展主要依赖来自的水源进行灌溉。
近年来由于等自然因素和等人为因素导致河流上游水源不断减少。
有人建议将图中黄河水引来乙处灌溉,请说明此方法可能会产生的问题。
(4)丙处为腾格里沙漠,为防止流动沙漠向东部扩展,可以采取哪些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保护附近铁路交通线和农田?
题四:历史上,江西由于山区毁林种粮,导致河道淤积,全流域通航里程锐减,鄱阳湖水面急剧萎缩,湖泊功能下降,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
20世纪80年代江西省开始实施“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将河流上游丘陵山区列为治理重点,使江西省森林覆盖率增长了近1倍,鄱阳湖湖体面积恢复到5100平方千米。
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材料二图14“江西省地形、水系图”
简述丘陵山区的治理对流域生态环境的作用。
(10分)
第19讲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
重难点易错点解析
题一:(1)东部季风
从气候看东部季风区降水丰富且集中,流水的侵蚀作用强;从地形上看,上述地区均位于东部季风区的山地、丘陵或崎岖、破碎的高原,地形起伏较大,地面性质不稳定,在水的冲刷下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2)从气候看,黄土高原降水较南方地区更为集中,夏季多暴雨;从地质条件看,黄土土质较南方土壤更为疏松,且具有直立型,更易造成大范围水土流失;从地貌看,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较南方山地地形更加破碎;从植被覆盖看,黄土高原较南方植被十分稀疏,地面缺乏植被保护。
(3)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且集中;石灰岩广布,岩溶地貌发育;坡度大、土层薄,一旦地表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表层土壤迅速被冲刷,基岩裸露,形成石质荒漠化土地。
(4)植被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造成水库、湖泊、河道淤积,湖泊减少,河湖水域面积缩小,蓄洪能力降低,使河道变窄、河床抬高,中游河段形成“地上河”,加剧了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受灾害影响的程度。
题二:(1)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温差大,多大风
(2)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植被稀少,地表水贫乏,河流少;土壤发育差,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3)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
(4)因地制宜,利用沼气、地热、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种植薪炭林,推广省柴灶,提高能源利用率。
(5)退耕还林还草,实行划区轮牧和禁牧,依法加强对草场资源的管理,建设人工草场。
题三:(1)a=b>c 原因:我国降水的总体分布规律为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故a> c;b 等降水线为闭合区,区域内为祁连山区,降水比周围多,故应与其两侧等降水量线中的高者相等。
(2)自然因素:全球变暖导致青藏高原气候变干,降水减少,湖泊补给减少。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导致青藏高原地表植被不断退化,涵养水源能力降低,生态环境恶化。
(3)河西走廊;祁连山冰雪融水;全球变暖,植被破坏(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问题: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加剧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用水紧张
(4)措施:生物措施-种植沙生植物,固定沙丘。
工程措施-在沙丘上铺设草方格状沙障(挡风墙)。
题四:植被覆盖率增加;调节气候;水土流失减轻;河流含沙量减少;湖泊面积增大;生物多样性增加;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降低。
(每项2分,答出其中五项即可得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