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的刑事责任分析
浅谈醉酒人的刑事责任

浅谈醉酒人的刑事责任【摘要】我国刑法对醉酒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规定的过于笼统,加之现实生活中的醉酒情况极为复杂,本文试就醉酒人的刑事责任方面进行探讨,浅谈一下个人对此的看法。
【关键词】醉酒人;犯罪;刑事责任一、醉酒犯罪概述。
(一)醉酒犯罪的含义。
醉酒,医学上统称为酒精中毒或乙醇中毒,是由于饮酒而导致的精神障碍。
可分为:普通醉酒(生理醉酒)、病理性醉酒、慢性酒精中毒。
醉酒犯罪就是指行为人在醉酒的状态下,实施的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危害行为。
在实践中,许多人将“醉酒犯罪”简单的等同于“酒后犯罪”,认为醉酒犯罪就是酒后犯罪。
这种观点是错误,“醉酒犯罪”与“酒后犯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醉酒犯罪的类型。
根据醉酒犯罪可能出现的情形,醉酒犯罪可以被划分为四种类型:1、事前有犯意的自愿醉酒情形下的醉酒犯罪。
陷入限制责任能力状态,行为人出于逃避惩罚,减轻罪责的动机或想借酒精对神经的兴奋作用来增强其犯罪勇气,故意醉酒,使自己陷入限制责任能力状态,并利用此状态实施犯罪的行为。
2、事前无犯意的自愿醉酒情形下的醉酒犯罪。
陷入限制责任能力状态,行为人醉酒犯罪事前并无犯意,但在醉酒后,由于大脑皮质内抑制过程减弱,行为时不再作周详的思考,饮酒越多,自制能力越差,此时由于情感脆弱,常常出现借题发挥,无所顾忌地胡闹以致做出某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或者行为人醉酒后在自制能力减弱情况下,因外界因素刺激或自身生理原因产生犯意,从而实施犯罪的行为。
3、非自愿性醉酒情形下的醉酒犯罪。
行为人的醉酒完全是被动的,主要由被迫、受骗等情形引起醉酒,醉酒后实施犯罪的行为。
4、病理性醉酒情形下的醉酒犯罪。
病理性醉酒完全不同于生理性醉酒,是一种少见的急性酒精中毒,它只会发生在极少数人身上,往往是某些平时不饮酒或很少饮酒的人在饮用对一般人根本不会引起醉酒的小量酒类饮料后,立刻出现严重的醉酒状态。
病理性醉酒在发病时常伴有错觉幻觉或妄想并可产生恐惧性激情发作,有较深意识障碍,且常有明显运动性兴奋,因而发生盲目冲动性或攻击性暴力行为,导致侵犯他人人身或损害财产等结果。
醉酒犯罪人的刑事责任能力

我国《刑法》第18条第4款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就从法律上明确规定了醉酒犯罪应负完全刑事责任。
然而在近几年的司法实践中对醉酒犯罪的刑事责任能力有了新的说法。
笔者在十几年的司法实践中就曾先后遇到三起因醉酒犯罪而被减轻或免除刑事责任的案件。
案例一:1997年春,犯罪嫌疑人葛××酒后盗窃一台价值2000余元的摩托车,经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鉴定,认为葛××属急性酒精中毒,复杂性醉酒后犯罪,限制刑事责任能力。
据此,甘井子区法院于同年7月对其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
案例二:犯罪嫌疑人王××,1998年10月酒后在大连石化工程公司院内盗走一台价值千余元的摩托车后被抓获,经检察机关批准逮捕,公安机关以王××涉嫌盗窃犯罪移送起诉。
1998年11月30日,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鉴定认为王××为急性酒精中毒,复杂性醉酒,无刑事责任能力,12月9日公安机关撤销案件,同日将嫌疑人释放。
案例三:犯罪嫌疑人陈××,1998年9月16日因欲将其母的房子卖掉遭拒绝而不满,酒后将其母五间瓦房中的三间烧毁,损失价值达2300余元。
此案经批准移送起诉后,于1999年3月8日经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检查鉴定,陈××系慢性酒精中毒精神病,无刑事责任能力,同年3月10日陈××被释放。
醉酒犯罪究竟应否负法律责任?应负何种法律责任?笔者认为答案只有一个,即醉酒犯罪应负完全刑事责任。
应该指出,这里所说的“醉酒”仅指因大量饮酒而导致的纯粹醉酒,至于因饮酒而引发并发症导致精神疾病等则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下面笔者从醉酒的含义、特征及醉酒后的责任界定等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看法。
一、醉酒的含义及特征醉酒即酒精中毒,从医学角度讲分为急性酒精中毒和慢性酒精中毒两种。
急性酒精中毒又分为生理性醉酒、病理性醉酒和复杂性醉酒;慢性酒精中毒从发展过程看可分为无节制饮酒、中毒期和中毒并发症等阶段。
酗酒闹事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酗酒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仅对个人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家庭暴力、交通事故、犯罪行为等。
其中,酗酒闹事更是对社会秩序和他人权益造成极大损害。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分析酗酒闹事的法律后果,旨在提高人们对酗酒闹事法律责任的认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酗酒闹事的法律定义酗酒闹事,是指醉酒者因饮酒过量,导致神志不清、行为失控,在公共场所或者其他场合,对他人、公共财产造成损害,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酗酒闹事属于违法行为。
三、酗酒闹事的法律后果1.行政处罚(1)罚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醉酒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2)拘留:若醉酒人行为恶劣,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可处以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2.刑事责任(1)故意伤害罪:若醉酒人故意伤害他人身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构成故意伤害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故意毁坏财物罪:若醉酒人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3)寻衅滋事罪:若醉酒人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构成寻衅滋事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3.民事责任(1)赔偿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条,醉酒人因醉酒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赔礼道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一条,侵权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赔礼道歉的民事责任。
四、预防措施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使人们充分认识到酗酒闹事的法律后果。
2.加强公共场所的监管,设立禁酒标志,对醉酒者进行劝阻,防止酗酒闹事的发生。
法律案例分析喝酒(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三,男,35岁,个体经营者。
2021年10月某日晚,张三与朋友聚餐后,独自驾驶一辆小型轿车回家。
途中,张三饮酒过量,醉酒驾驶。
当晚23时许,张三在行驶至某路段时,因操作不当,与一辆正常行驶的摩托车发生碰撞,造成摩托车驾驶员受伤,两车损坏的交通事故。
二、案件争议焦点1. 张三是否构成醉酒驾驶?2. 张三的行为是否构成危险驾驶罪?3. 张三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三、案例分析(一)张三是否构成醉酒驾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第二款规定:“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在本案中,张三在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经鉴定,其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为148mg/100ml,已超过醉酒驾驶的标准(80mg/100ml)。
因此,张三的行为构成醉酒驾驶。
(二)张三的行为是否构成危险驾驶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在本案中,张三醉酒驾驶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构成危险驾驶罪。
(三)张三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1. 民事责任:张三应承担交通事故中摩托车驾驶员的损失赔偿,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等。
2. 行政责任:张三醉酒驾驶机动车,被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3. 刑事责任:张三的行为构成危险驾驶罪,依法应处拘役,并处罚金。
四、案件评析本案中,张三醉酒驾驶机动车,严重危害了公共安全,其行为已构成危险驾驶罪。
喝酒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年某月某日凌晨,张某酒后驾驶一辆小型客车行驶至市区某路段时,与一辆正常行驶的摩托车发生碰撞,造成摩托车驾驶员重伤,张某受伤。
经鉴定,张某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为189mg/100ml,属于醉酒驾驶。
事故发生后,张某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二、法律问题1. 醉酒驾驶的法律依据2. 醉酒驾驶的刑事责任3. 醉酒驾驶的行政处罚4. 案件审理过程中的法律适用三、法律分析1. 醉酒驾驶的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规定,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第一款规定,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2. 醉酒驾驶的刑事责任本案中,张某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他人重伤,其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的规定,张某应承担刑事责任。
3. 醉酒驾驶的行政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张某醉酒驾驶机动车,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吊销其机动车驾驶证,并追究其刑事责任。
同时,张某还可能面临行政拘留的处罚。
4. 案件审理过程中的法律适用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张某的犯罪行为进行审理。
根据案件事实,法院应认定张某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依法判处其拘役,并处罚金。
四、案例分析1. 醉酒驾驶的危害醉酒驾驶严重威胁公共安全,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危害。
本案中,张某醉酒驾驶机动车,导致他人重伤,充分说明了醉酒驾驶的危害性。
2. 法律责任的追究本案中,张某因醉酒驾驶机动车,造成他人重伤,其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
公安机关依法对其进行了刑事拘留,法院依法判处其拘役,并处罚金。
这表明我国法律对醉酒驾驶行为严厉打击,对违法行为者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浅析醉酒者的刑事责任

浅析醉酒者的刑事责任摘要:醉酒人犯罪的刑事责任与一般犯罪的刑事责任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本文从对醉酒的分析出发,明确了醉酒人犯罪的概念,分析了各种醉酒人的刑事责任能力。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醉酒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的具体实现,做到罪责刑相适应。
关键词:醉酒者犯罪刑事责任醉酒是酒精中毒的俗称。
醉酒分为急性醉酒和慢性醉酒,急性醉酒又分为普通醉酒和病理性醉酒。
实践表明,醉酒人可能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由此产生的刑事责任问题,现代各国有着三种处理的规定和主张:1、对醉酒人的刑事责任与精神障碍者同样看待而不作明文规定;2、概括的规定对醉酒人的危害行为不得免除责任;3、规定对醉酒人的危害行为区分情况决定其刑事责任的有无和大小。
我国刑法第18条第4款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这意味着:我国法律认为醉酒人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对其构成犯罪的危害行为负刑事责任。
可见,我国的处理方法符合上述第二种规定和主张。
一、我国《刑法》第18条第4款规定之浅析(一)醉酒人犯罪就是指行为人在醉酒的状态下,实施的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危害行为。
法律不能预见到行为人在醉酒后实施何种具体的犯罪行为,因此法律只是概括地规定醉酒的人实施犯罪行为是否负刑事责任,而不能作出具体的罪名规定,只能根据行为人在醉酒后实施的犯罪行为的不同来进行定罪处罚。
(二)醉酒的人犯罪要承担完全的刑事责任。
从刑法第18条的规定看,“应当”是法定的,即强制性规范,从第17条、第18条的前三款规定看,对醉酒之后犯罪,没有任何可从轻、减轻、免除处罚的情节,尽管有学者指出“应当负刑事责任”,既可能是负全部,也可能是负部分刑事责任,但这也只是学理上的见解。
该条款对醉酒类型、醉酒人的主观心理态度、醉酒程度等并没有作任何的区分。
所以,醉酒的人犯罪要承担完全的刑事责任。
二、我国醉酒人刑事责任的立法完善(一)各种醉酒人的刑事责任1、对于病理性醉酒和慢性酒精中毒的情形,属于精神病范畴,各国刑法的认识比较一致,认为在此种情况下,行为人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已经丧失或者削弱,对于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应当减轻或者免除。
醉酒人的刑事责任问题的研究

经济与法
醉酒人 的刑事责任 问题 的研 究
张开 阳
的刑事责任 , 而有 的国家则规定对其加重处罚。 从 我 国的刑法现 状和基本 国情 出 发, 详述我 国的醉酒类犯 罪, 以及原 因 自由行 为与
醉酒后刑事责任的承担问题 。
【 关键 词】 生理性醉酒; 刑 事责任; 原 因 自由行 为
在 学 理 上 把 醉 酒 分 为 生 理 醉 酒 和 病 理 醉 酒 。生 理 醉 酒 时 间 而不属于犯罪 。而生理醉酒 的行 为人 , 是有辨 认和 控制 自己的 短 暂 可 以 重 复犯 , 它 是 指 一 次 过 量 饮 酒 之 后 出 现 了急 性 中 毒 或 行为 能力的 , 因此 具有完 全刑事责任 能力 , 是 应 当承担 刑事责
定 的 认 知 ,并 且 能 够 通 过 自己 的意 志 控 制 自 己行 为 的 方 向 , 行
2 .认定原因 自由行为 的主观罪过形式 的评断标准 。本文
为的时间地点手段等 , 从而对 自己所实施的 《 刑法》 所禁 止的危 作者是支持第 三种 观点的 ,其他三种观点都存在一定 的漏洞 : 害社会 的行 为所承担的刑事责任的能力。对于刑事责任能力的 第 一 种 观 点 只考 虑 到 饮 酒 时 的 主 观 心 态 . 而 忽略了犯罪人对于
训, 终生不再饮酒, 故不复发。 该类醉酒者对于饮酒后的后果不 在刑法 理 论界 , 无 论英美法 系 国家 , 还是大 陆法 系 国家 都认为
法律热点刑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8年5月10日,张三醉酒驾车行驶至某路段,与一辆正常行驶的电动车发生碰撞,导致电动车驾驶员李某当场死亡。
经鉴定,张三血液中酒精含量为236mg/100ml,已达到醉酒驾车标准。
此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成为法律热点。
二、案件分析1.犯罪构成(1)犯罪主体:张三,男性,28岁,无犯罪前科。
(2)犯罪客体:李某的生命权。
(3)犯罪客观方面:张三醉酒驾车,发生交通事故,导致李某死亡。
(4)犯罪主观方面:张三明知醉酒驾车会危害公共安全,却仍实施该行为,存在故意。
2.犯罪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醉酒驾车致人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本案中,张三醉酒驾车致人死亡,符合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应依法以交通肇事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3.法律适用(1)关于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醉酒驾车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张三醉酒驾车致人死亡,依法应当以交通肇事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2)关于刑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醉酒驾车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张三醉酒驾车致人死亡,情节严重,应当依法从重处罚。
结合案件具体情况,可对其判处有期徒刑三年至七年。
三、案件启示1.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
本案中,张三醉酒驾车致人死亡,反映出其交通安全意识淡薄。
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有助于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减少类似事故的发生。
2.严厉打击醉酒驾车犯罪行为。
醉酒驾车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必须依法严厉打击。
对于醉酒驾车犯罪行为,要依法从重处罚,以起到震慑作用。
3.完善醉酒驾车犯罪的法律制度。
当前,我国醉酒驾车犯罪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存在一些漏洞。
建议从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进一步完善醉酒驾车犯罪的法律制度,提高法律适用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四、总结“张三醉酒驾车致人死亡案”是一起典型的交通肇事罪案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喝酒法律案例分析报告书(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本案涉及一起因酒后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
事故发生在我国某市,当事人甲(男,30岁)于某晚与朋友乙(男,28岁)在一家餐馆聚餐。
餐后,甲在乙的劝说下饮用了一瓶白酒。
饭后,甲驾驶自己的车辆送乙回家。
在途中,甲因酒精作用,操作不当,与前方行驶的车辆发生碰撞,造成对方车辆损坏,乙受伤。
事故发生后,甲被公安机关控制,并送往医院进行抽血检测,结果显示甲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超过80mg/100ml,构成醉酒驾驶。
二、案件分析(一)法律适用1.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
本案中,甲的行为已构成醉酒驾驶,应依法受到处罚。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本案中,虽然甲的行为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已造成对方车辆损坏,属于重大事故,且甲在事故发生后未立即停车,存在逃逸行为,因此,甲的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
(二)责任认定1. 甲的责任甲作为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其醉酒驾驶行为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根据法律规定,甲应承担主要责任。
2. 乙的责任乙作为乘车人,未对甲的醉酒驾驶行为进行制止,且在事故发生后未及时报警,存在一定过错。
根据法律规定,乙应承担次要责任。
三、案件处理(一)行政处罚公安机关对甲的醉酒驾驶行为进行了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对甲作出如下处罚:1. 约束至酒醒;2. 处五千元罚款;3. 暂扣驾驶证六个月。
(二)刑事责任检察机关对甲的交通肇事行为进行了审查,认为甲的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醉酒人的刑事责任

建立有效监管机制,确保执行效果
加强酒精测试技术研发
不断提高酒精测试技术的准确性和便捷性,为交警部门提供有力 支持,确保醉酒驾驶者得到及时查处。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交警、公安、司法等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醉酒驾驶 者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共享,便于各部门协同作战。
强化社会监督
鼓励公众参与醉酒驾驶的监督和举报,对举报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和 保护,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监管氛围。
案例三
某男子醉酒后潜入他人家中实施盗窃,被当场抓获。最终,该男子因盗窃罪被判刑。此案 提醒人们,要增强法律意识,切勿因一时贪念而触犯法律底线。
04
醉酒人刑事责任认定问题探讨
主观故意与客观行为关系辨析
醉酒状态下主观故意的认定
01
探讨醉酒状态下行为人是否具有犯罪故意,以及故意的内容和
程度。
客观行为与主观故意的关联性
THANKS
感谢观看
易激惹
酒精作用下,人的耐心 会降低,容易因为别人 的言语或行为而感到不
满或愤怒。
行为冲动
醉酒后,人的行为容易 失去控制,可能会做出
一些冲动的举动。
攻击性增强
部分醉酒者会变得具有 攻击性,可能会对他人
造成伤害。
自我意识减弱与道德观念淡漠
自我意识模糊
醉酒后,人的自我意识会变得 模糊,难以认识到自己的行为
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
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
对醉酒驾驶行为进行明确定义,并规定更加严厉的处罚措施,包 括罚款、吊销驾驶证、拘留等,以起到震慑作用。
加大执法力度
加强交警部门的执法力度,提高醉酒驾驶的查处率和处罚执行率, 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
建立信用惩戒机制
醉酒状态下实施犯罪能否作为酌定从轻处罚情节

醉酒状态下实施犯罪能否作为酌定从轻处罚情节(一)裁判规则行为人自陷醉酒状态,在醉酒原因上明显存在过错,应当为其在醉酒状态下的杀人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醉酒情节能否作为酌定从轻处罚情节,需要考察行为人在醉酒原因上的过错程度及其犯罪时的精神状态进行综合评判。
(二)规则适用醉酒又称酒精中毒,包括生理性醉酒和病理性醉酒。
生理性醉酒即普通醉酒,其引起的精神障碍属于非精神病精神障碍。
刑法通说认为,生理性醉酒的行为人具有责任能力,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即使是责任能力有所减弱,由于醉酒是行为人自己造成,也不得从轻或减轻处罚。
对此,《刑法》第18条第4款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病理性醉酒则属于精神病范围,多见于平常并不饮酒或者对酒精无耐受性,在偶尔一次饮酒之后发生。
病理性醉酒人的行为紊乱、记忆缺失,并伴有幻觉、错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且其行为通常具有攻击性。
刑法通说认为,病理性醉酒属于精神病,醉酒人完全丧失责任能力。
当行为人没有意识到的首次病理性醉酒导致结果发生时,不能认定为犯罪;但如果行为人得知自己有病理性醉酒史,在酒后会实施攻击行为的情况下,故意饮酒造成结果,则应当承担责任。
对此,司法部发布的《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指南》第4.2.4条规定:“病理性醉酒者,实施危害行为时处于辨认或控制能力丧失的,评定为无刑事责任能力;再次发生病理性醉酒时,对自愿者评定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可见,即便是病理性醉酒,也只适用于行为人首次尚未发现自己病史的情况。
如果行为人得知自己病理性醉酒病史后,预见到自己饮酒后会实施攻击行为,依然故意或过失饮酒或接触酒精类物质,从而造成损害结果,行为人则应当承担责任。
对于醉酒后犯罪,尽管我国《刑法》第18条第4款明确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而且醉酒亦不属于法定从宽处罚情节,但对于刑事责任大小是否存在影响,进而在量刑时能否酌情考虑等问题没有规定。
对此,笔者认为,醉酒犯罪与正常状态下犯罪毕竟有所不同:从主观恶性来看,醉酒会导致人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减弱,这一点已为医学和司法精神病学所认同。
醉酒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认定

醉酒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认定作者:黄伟庆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33期摘要:对于如何认定醉酒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国内外刑法学界存在着诸多理论学说,为恰当合理地实现此目的,在此引入“原因自由行为”理论,“原因自由行为”理论不单是为了论证行为人醉酒犯罪行为的可罚性问题,也是对认定其应当承担完全刑事责任的一种理论依据。
认定醉酒犯罪人的刑事责任,应当结合行为人醉酒前的状态及其醉酒类型来综合考察,既要考虑到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狀态,也要关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方式。
关键词:醉酒犯罪;原因自由行为;刑事责任认定一、问题的提出我国现行《刑法》第18条第4款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那么对行为人采用醉酒以外的方式故意或过失地导致自己陷入限制刑事责任能力或无刑事责任能力状态,并在该状态下实施了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要不要承担刑事责任让其承担刑事责任的法律根据是什么,例如,某甲为一锅炉工,因故意服用麻醉药品,陷入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状态,没有及时给锅炉减压,导致锅炉发生爆炸,造成严重的危害结果。
刑事责任能力的丧失或耗弱是阻却或减轻责任的事由,法律又没有特别规定对该类行为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因此,如果根据其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时的责任能力状况追究其部分刑事责任,这无疑会放纵犯罪,不利于保护社会,预防犯罪.如果比照我国现行《刑法》第18条第4款“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追究其全部的刑事责任,则有悖于罪刑法定原则。
二、刑法中的“原因自由行为理论”原因自由行为,又称"原因中的自由行为",源于拉丁文"actionliberaincausa”,中国起初是从德国和日本引入的该理论。
从其译名的字面意思上来看,很像是一种刑法上的某类法律行为的概念,容易产生误导,但事实上这是一种刑法学理论,是一种归责原则。
原因自由行为这一理论学说,实际上关乎两个层面的意思,即"原因行为”和"结果行为”,其核心要义是要通过对原因自由的分析论证来解释整体行为的刑事归责性。
论醉酒人刑事责任的完善

论醉酒人刑事责任的完善摘要:醉酒人犯罪的刑事责任与一般犯罪的刑事责任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本文从对醉酒的分析出发,明确了醉酒人犯罪的概念,分析了各种醉酒人的刑事责任能力。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醉酒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的具体实现,做到罪责刑相适应。
关键词:醉酒人醉酒人犯罪刑事责任一、我国刑法规定的遗憾我国刑法规定醉酒的人应当负完全的刑事责任,与正常人无异,不能视为精神障碍人。
这种立法模式,在世界上也实属少见。
国内的学者们在讨论醉酒人的刑事责任问题的时候,都提出应当修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国现行刑法关于醉酒人的刑事责任如何完善?是本文要寻找的答案。
二、醉酒的分类在医学和司法精神病学领域中,酒精中毒对人的精神所造成的损害被称为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可以分为急性酒精中毒和慢性酒精中毒所致的精神障碍两大类。
(一)、慢性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慢性酒精中毒,又称酒精依赖,指由于长期较大量饮酒成瘾而造成的慢性酒精中毒精神障碍。
根据司法精神病学统计资料显示,所有的慢性酒精中毒均有精神病症状,通常表现为酒依赖、酒中毒性人格改变、酒中毒性妄想症、酒所致震颤谵妄等病症。
在酒依赖和酒中毒性人格改变的情况下,有些人只是会出现记忆障碍和轻度的智能障碍,综合判断能力降低。
一般认为这两种慢性酒精中毒属于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中毒者一般具有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而其他的病症则属于精神病的范畴,急性发作时,由于幻觉、妄想支配或意识障碍,行为人通常无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因此评定为无责任能力。
由于不同状态下的慢性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的行为人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不同,因此应先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出诊断,据此判断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能力,从而定罪量刑。
(二)、急性酒精中毒在临床上的表现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生理性醉酒、复杂性醉酒和病理性醉酒三大类。
1、生理性醉酒,又称为普通醉酒,是指一次大量饮酒所引起的精神障碍。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在生理性醉酒下,人的精神、心理会出现三个变化时期:兴奋期、共济失调期和昏睡期。
酗酒滋事案例及法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酗酒滋事事件在我国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宁。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酗酒滋事案例为切入点,对相关法律问题进行分析。
案例:某日晚,张某与朋友在酒吧聚会,饮酒过量。
酒后,张某醉酒驾车将路人李某撞伤,随后,张某还纠集一伙人将李某殴打致伤。
事发后,张某被公安机关抓获。
二、案例分析1. 醉酒驾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在本案中,张某醉酒驾车将路人李某撞伤,其行为已构成危险驾驶罪。
2. 殴打他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在本案中,张某纠集一伙人将李某殴打致伤,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3. 酗酒滋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本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在本案中,张某醉酒后驾车撞人、殴打他人,扰乱了公共秩序,其行为已构成酗酒滋事。
三、法律分析1.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张某的行为已构成危险驾驶罪、故意伤害罪和酗酒滋事。
因此,张某将面临相应的刑事责任。
2. 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
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在本案中,张某应当承担李某的医疗费、护理费等合理费用。
3. 治安管理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张某的行为已构成酗酒滋事,应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大学生醉酒法律后果分析(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大学生饮酒现象日益普遍。
然而,醉酒不仅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还可能引发一系列法律问题。
本文将从大学生醉酒的法律后果角度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预防醉酒行为的发生。
一、大学生醉酒的法律后果1.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醉酒驾驶属于危险驾驶罪,情节严重的,将面临拘役和罚金的处罚。
此外,醉酒后寻衅滋事、故意伤害、强奸等犯罪行为,也将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2. 民事责任醉酒后造成他人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醉酒者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如赔偿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等。
若醉酒者无力承担赔偿责任,其家属或学校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3. 行政责任醉酒扰乱公共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将面临行政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
如醉酒后滋事、辱骂他人、扰乱公共秩序等行为。
4. 学校纪律处分学校为了维护校园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对醉酒行为有一定的纪律处分规定。
一般包括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
二、大学生醉酒法律后果的原因分析1. 法律意识淡薄部分大学生对醉酒的法律后果认识不足,认为醉酒只是个人行为,不会造成严重后果。
这种错误观念导致他们在饮酒时缺乏法律约束,容易引发醉酒行为。
2. 社交压力大学生在社交场合中,为了融入集体、取悦他人,往往不顾自身身体状况,过量饮酒。
这种社交压力使他们在饮酒时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
3. 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过于宽松,缺乏对饮酒行为的约束。
这导致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饮酒行为的危害认识不足,容易引发醉酒。
4. 学校监管不力部分学校对学生的饮酒行为监管不力,缺乏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这使醉酒行为在校园内得以蔓延,增加了法律后果的发生概率。
三、预防大学生醉酒法律后果的措施1. 加强法律教育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教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醉酒的法律后果,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2. 完善校园管理制度学校应建立健全校园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饮酒行为的监管,严厉打击醉酒行为。
酒后殴打他人法律解析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9年12月某日晚,被告人张某在朋友家饮酒后,与邻居李某发生争执。
争执中,张某情绪失控,持啤酒瓶殴打李某,造成李某头部、胸部等多处受伤。
经鉴定,李某的伤情构成轻伤二级。
案发后,张某主动投案,并赔偿了李某的医疗费用。
二、法律解析1. 案件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死亡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轻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本案中,张某酒后殴打他人,致李某轻伤二级,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2. 犯罪构成(1)犯罪主体:张某,已满十八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2)犯罪客体:张某的行为侵犯了李某的人身权利。
(3)犯罪客观方面:张某在饮酒后,与李某发生争执,持啤酒瓶殴打李某,造成李某轻伤二级。
(4)犯罪主观方面:张某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伤害他人,仍然故意实施,具有伤害的故意。
3. 法律责任(1)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的规定,对张某依法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民事责任:张某需赔偿李某的医疗费用、误工费、护理费等损失。
4. 案件分析(1)酒后行为失控:张某在饮酒后,酒精刺激下,情绪失控,容易引发犯罪行为。
因此,饮酒后应避免参与争吵、斗殴等可能导致犯罪的活动。
(2)邻里关系:张某与李某系邻居,本应和睦相处。
然而,酒后张某未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邻里关系恶化,引发犯罪。
(3)法律意识淡薄:张某在酒后殴打他人,反映出其法律意识淡薄,对故意伤害罪的法律后果认识不足。
因此,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至关重要。
三、启示与建议1. 提高法律意识:公民应增强法律意识,了解法律知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避免因法律意识淡薄而触犯法律。
2. 饮酒节制:饮酒过量容易导致行为失控,引发犯罪。
因此,饮酒时应注意节制,避免酒后驾车、斗殴等违法行为。
3. 和谐邻里关系:邻里之间应和睦相处,相互尊重,避免因琐事发生纠纷。
《醉态犯罪的罪责研究》

《醉态犯罪的罪责研究》摘要:本文旨在对醉态犯罪的罪责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和法学理论的综合应用,本文将分析醉态犯罪的成因、特点、法律责任以及预防措施,以期为司法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并为减少醉态犯罪的发生提供参考建议。
一、引言醉态犯罪,即在醉酒状态下实施的犯罪行为,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容忽视的犯罪类型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交活动的增多,醉酒成为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而当这种状态与犯罪行为结合时,不仅给个人带来身体和精神的双重伤害,也造成了社会的恐慌和不安。
因此,研究醉态犯罪的罪责对于完善司法体系、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二、醉态犯罪的成因及特点(一)成因醉态犯罪的成因较为复杂,包括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
个体因素主要包括心理问题、自控能力差等;社会因素则涉及酒文化的传播、酒精类饮品在社交中的广泛使用等。
(二)特点醉态犯罪的特点包括行为人的行为能力受限、行为动机的冲动性、后果的严重性等。
在醉酒状态下,行为人的判断力和自控能力下降,往往导致过激或危险的行为。
三、醉态犯罪的法律责任(一)刑事责任能力在法律上,醉酒状态下的行为人是否承担刑事责任,主要取决于其是否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如果行为人在醉酒状态下仍能辨认自己的行为性质和后果,并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适当的选择,那么仍需对其行为负责。
相反,如果因酒精导致认知和行为能力受限,则可能减轻或免除其刑事责任。
(二)法律责任认定醉态犯罪的法律责任认定需考虑多个因素,如犯罪行为的性质、后果、行为人的主观意图以及是否存在从轻或减轻情节等。
同时,证据的收集和认定也是判定醉态犯罪的关键环节。
四、醉态犯罪的预防措施(一)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醉态犯罪的认识和危害性认识,增强公民的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
同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使公众了解醉酒驾驶、醉酒伤害他人等行为的法律后果。
(二)严格执法监管加大对酒后驾驶等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严惩醉酒驾驶和醉酒伤害他人等行为。
关于酗酒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酗酒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仅对个人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还可能导致交通事故、家庭暴力等社会问题。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酒驾违法行为,加大了对酒驾的打击力度。
本文将以某市李某醉酒驾车案为例,分析酗酒法律问题,旨在提高公众对酒驾危害的认识,促进法律实施。
二、案情简介2019年12月15日,某市李某驾驶一辆小型轿车,在市区内发生交通事故。
经检测,李某血液酒精含量为200mg/100ml,已构成醉酒驾车。
事故发生后,李某被当地交警部门控制,并被刑事拘留。
案件审理过程中,李某对醉酒驾车的事实供认不讳。
三、案例分析(一)醉酒驾车的法律认定1.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第一款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2. 醉酒驾车认定标准根据《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国家标准,血液酒精含量达到或超过80mg/100ml即为醉酒驾车。
(二)李某醉酒驾车的法律责任1. 刑事责任李某醉酒驾车,已构成危险驾驶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2. 行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李某醉酒驾车,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3. 民事责任李某在醉酒驾车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给受害者造成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等规定,李某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酒醉致死负法律责任的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某区人民法院近日审理了一起酒醉致死案件。
被告人张某,男,35岁,某公司职员。
被害人王某,男,32岁,某公司同事。
案发当晚,张某与王某在一家餐厅聚餐,期间大量饮酒。
聚餐结束后,张某独自驾车回家,途中因酒醉昏迷,发生交通事故,导致王某死亡。
张某被公安机关逮捕,后被检察机关以交通肇事罪提起公诉。
二、案件经过1.案发当晚,张某与王某在餐厅聚餐,两人饮酒量较大。
聚餐结束后,张某独自驾车回家。
2.途中,张某因酒醉昏迷,车辆失控,发生交通事故。
事故发生后,张某被送往医院抢救,王某当场死亡。
3.公安机关接到报警后,迅速赶到现场,对事故进行勘查。
经调查,张某涉嫌酒醉驾车,且事故发生时车辆速度过快。
4.检察机关以交通肇事罪对张某提起公诉,要求法院依法严惩。
三、案件审理1.法院审理过程中,张某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他表示,当晚与王某聚餐时,两人饮酒量较大,自己在驾车回家途中因酒醉昏迷,导致事故发生。
2.法院审理认为,张某在酒醉状态下驾车,严重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其行为与王某的死亡存在直接因果关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规定,被告人张某犯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
3.判决生效后,张某表示悔过,并表示愿意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四、案例分析1.酒醉驾车严重危害公共安全。
本案中,张某酒醉驾车,导致王某死亡,给被害人家属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酒醉驾车不仅对他人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也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了无尽的悔恨。
2.法律不容忽视。
本案中,张某酒醉驾车,严重违反了法律规定,最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这警示我们,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的有力武器,任何违法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3.警示作用。
本案的发生,提醒广大驾驶员,要时刻牢记交通安全,切勿酒后驾车。
同时,也提醒社会各界,要加强对酒驾行为的监管,共同营造一个安全、有序的交通环境。
五、结论酒醉致死案件给受害者家属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同时也警示我们,要时刻关注交通安全,遵守法律法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酒的刑事責任分析
醉酒是酒精中毒的俗称。
醉酒分为急性醉酒和慢性醉酒,急性醉酒又分为普通醉酒和病理性醉酒。
实践表明,醉酒人可能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由此产生的刑事责任问题,现代各国有着三种处理的规定和主张:1、对醉酒人的刑事责任与精神障碍者同样看待而不作明文规定;2、概括的规定对醉酒人的危害行为不得免除责任;3、规定对醉酒人的危害行为区分情况决定其刑事责任的有无和大小。
我国刑法第18条第4款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这意味着:我国法律认为醉酒人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构成犯罪的应答对其构成犯罪的危害行为负刑事责任。
可见,我国的处理方法符合上述第二种规定和主张。
我国采取这一处理办法,是基于以下几点理由:
第一,为了在刑法领域内强化社会主义道德。
酗酒、醉酒都不是人们无法选择、抗拒的生理或精神上的疾病,而且是旧社会遗留的社会恶习,是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不沾染、戒除或者养成并加深的陋习,是一种有害于社会道德风尚和社会秩序的陋习。
醉酒、酗酒常常是许多犯罪发生的直接原因或潜在基础,因而,它不是我
们所提倡的,也是违背我们社会主义道德的。
我国刑法规定对醉酒人犯罪行为要追究刑事责任,这些法律既处罚了醉酒人的违法,同时也是对醉酒这一陋习的谴责,这就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维护。
其次,醉酒人实施危害行为之所以要负刑事责任,关键于其行为符合犯罪构成要件。
根据我国刑法的基本规定和基本原理、行为人必须也只能对其危害社會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
而任何人的行为要被确认犯罪,都应当符合主客观相统一的犯罪构成要件。
醉酒人实施危害行为之所以应当刑事责任,也正是因为其行为构成犯罪即符合犯罪构成的主客观要件。
醉酒人犯罪的客观要件是容易理解的,一般不会在这方面发生疑问和争议,故不赘言。
要确认醉酒人和行为构成犯罪,关键于说明醉酒人实施危害行为时所具备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和主体要件。
醉酒人犯罪的主观要件是指醉酒人对自己实施刑法所禁止的然害行为及其估害结果所指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态度,这种主观要件须以醉酒人符合主体要件即具备责任能力为基础。
怎样理解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的醉酒人具备责任能力和犯罪主观要件?以下将根据醉酒的不同种类和阶段来分析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的醉酒人具备责任能力和犯罪主观要件。
一、先来分析普通醉酒。
医学和精神司法学说明,普通醉酒可分为醉酒程度不同的兴奋期、共济失调期和昏睡期三个时期。
在共
济失调期一般程度和兴奋期时、醉酒人发生感知觉障碍运动机能障碍、精神机能障碍、并影响到人的中枢神经以外的身体部分。
行为人这时仅仅是辨认或控制能力在某种程度上的降低,但并未使这种能力丧失。
这就说醉酒人在实施刑法所禁止危害行为时是具备刑事责任的,而这种醉酒人犯罪的主观要件就是行为人出于故意或过失而实施刑法所禁止危害行为。
如行为人借酒撒疯而实施危害行为;也可以表现为行为人在醉酒状态中过失实施危害行为。
例如司机酒后驾车肇事,即行为人的心理态度可以是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间接故意;既可以是过于自信的过失,也可也是疏忽大意的过失。
就上述所说,处于兴奋期和一般程度的共济失调期的醉酒人实施行为时是具备犯罪构成的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
二、处于程度严重的共济失调尤其是处于昏睡期的醉酒人实施危害行为,是否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和主观要件。
我们认为,处于程度嚴重共济失调期和昏睡期和醉酒人,其知觉以及辨认和挖掘自己为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丧失或已经丧失,因而很少再实施危害行为而发生犯罪问题,但这不是绝对的。
这类醉酒人的危害行为形式也是可以是作为的或不作为的。
如扳道工工作时醉酒昏睡,而在列车通过时未扳首,以致发生事故;又如司机喝酒驾车,醉酒达到严重程度的共济失调期时,控制能力下降或丧失,造成交通事故。
这些例子都说明,这类醉酒人可以作为或不作为方式实施危害能力。
问
题在于,这類醉酒人的辨认控制能力确已受到严重削弱或者已经丧失,那么行为人的主观罪过要件也是否受到严重削弱或根本不具备。
在这种情况,不能单纯从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发生时分析现任和犯罪主观是否存在,还要考虑行为人醉酒前的状况和对犯罪行为及其结果的主观心态,甚至要把醉酒前的这种状况作为认定实施危害行为的醉酒人的责任能力和犯罪主观要件是具备的主要依据。
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的这类醉酒人,他在醉酒前不仅能够控制自己饮酒行为和饮酒程度,而且能够预见,应当预見甚至已经预见到自己醉酒后可能或必然要实施危害行为,有些甚至是故意醉酒来增强自己犯罪的勇气或者企图借此逃避法律的制裁。
我们因此可以认为:行为人在醉酒前对自己醉酒后实施刑法所禁止行为,是在有现任基础上,存在故意或过失的犯罪心理态度的,他的行为的实施正是行为人醉酒前的犯罪心态所支配挖掘的。
所以这類醉酒人的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应当是其醉酒前对危害行为的实施存在着故意或过失的心理态度。
所以,处于严重程度的共济失调期和昏睡期的醉酒人实施危害行为时也是具备责任能力和主观要件的。
三、对于病理性醉酒人是否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问题。
不少人认为刑法15条第3款规定是排除病理性的醉酒人的。
认为病理性醉酒人完全丧失完全丧失辨认能力,故其行为不构成犯罪。
但是,我认为此结论宜重新考虑。
诚然,病理性醉酒多见于并
不饮酒或对酒无耐受性、或并存感染,过度疲劳、脑外伤、癫痫症者在偶然一镒饮酒后发生;其行为紊乱,记忆缺失、出现意识障碍,并伴有幻觉、错觉,妄想等精神症状,具其行为通常肯有攻击性质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完全丧失。
但是,仅仅是基于上述原因就否定其刑事責任是將其刑事责任问题简单化了。
我认为,考虑病理性和犯罪主观心态同样不能仅从危害行为及危害结果发生时来分析,【同样也考虑行为人醉酒前的责任能力状况和对犯罪行为及其结果所指的主观心理态度,同时还要考虑其行为是否负有特定职责和义务。
】这样,我们可以举例说明病理性醉酒人同样可以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实施危害行为。
如行为人明知对酒无耐受性,仍然醉酒开车,当行为人处于病理性醉酒时,造成事故。
又如道扳工出于故意或过失,在工作中饮酒。
以致火车岔道出事故。
这些例子说明这类醉酒人也是能实施危害行为致使危害结果发生。
考虑病理性醉酒人的犯罪主观要件时,首先不看看资产阶级武装刑法理论上的“原因自由行为”。
所谓原因自由行为是指每个人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是由有责任能力的行为人,在一时丧失责任能力的状态下实施的,但关于是否陷入无责任能力的状态,行为人原本可以自由决定,即行为人故意或过失利用自己的无责任能力的状态而实施犯罪行为。
所以,行为人如果可以预见自己可能会处于病理性醉酒(如行为人有病理性醉酒史),而有意醉酒实施
犯罪划企图逃避法律制裁,那么行为人的主观犯罪心态就是故意使自己陷入病理性醉酒状态进而实施危害行为。
对于过失,我认为,【病理性醉酒理是难以预料的,甚至是不能预见的,所以一般的人醉酒后实施的危害行为,应当不予以追究刑事责任。
而那些负有特定职责和义务的人,过失地处于病理性醉酒状态而实施犯罪的,就应追究刑事责任。
这样,这类醉酒人的心态是负有特定义务的行为过失使自己处于病理性醉酒状态而造成危害结果的发生。
】所以,病理性醉酒人实施危害行为不能笼统地排除在刑法18条4款之外。
综合上述,醉酒人是应当负刑事责任的。
但如果行为人事先并无犯意,也并非有意醉酒,而是由于行为人不能预料的原因或被迫醉酒,从而在辨认控制能力削弱的情况犯罪的,则可考虑从轻,减轻处罚。
第三,对醉酒人的犯罪行为追究刑事现任判处刑罚,也符合我国刑罚目的的要求。
从刑罚的特殊预防的目的看,这样对醉酒人犯罪进行处罚,可以对犯罪人进行改造和教育,使认识到醉酒犯罪的严重危害性及严肃后果,促使其避免再犯,甚至克制戒除醉酒陋习,从而达到刑罚的特殊预防目的。
从刑罚一般预防的目的来看,这样可以制止醉酒犯罪,同时也制止醉酒,酗酒陋习现象蔓延,从而给祖传来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