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心理学期末重点
《新闻心理学》核心内容及重要考点
心理产生的标志是感觉。
新闻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
大众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很大程度上反映在是否将“内向传播”纳入研究领域。
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
研究新闻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意义增强对新闻传受者本质的认识,提升对新闻实践理性的认识实践意义按照新闻受众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进行采制、编播活动运用新闻心理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帮助新闻传播者调控自我学习新闻新闻心理学,自觉调控自我的心态学习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心态新闻心理学,可以帮助新闻从业人员从心理学理论的高度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包括采访对象、受众、新闻领导者、同事等),并把他人视为有独特人格特质的个体新闻心理是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指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新闻传者、新闻制作者、新闻传播者、新闻受众新闻活动中的心理现象:采访心理、写作心理、编辑心理、读者心理、心理学学习任务:理论任务: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实践任务:提高新闻活动的效率和新闻宣传的效果心理学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客观方法调查法:通过向被调查人的口头或书面提问,收集有关的心理活动的资料,进而探访心理活动发展变化规律的方面内容分析定性研究、质性研究个人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观察法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将研究对象加以量化的困难主观感受难以量化质性变量难以量化衡量标准难以量化传播效果与脑的中介作用:所谓的“信息即力量”、“传播即力量”,这“力量并不单指“媒介信息”本身,而是指信息与人的结合。
只有当信息经过受者的头脑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和物质力量时,“信息”才具有生命力,才是真正有力量的。
媒介世界对传受者社会化的影响社会化(或称人格的形成)分为基本社会化和二次社会化。
在我国18岁即进入成年,标志着基本社会化的完成;二次社会化是儿童进入成人以后继续继续的社会化的过程,也称继续社会化,通常在社区和大社会中进行。
新闻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1、新闻心理学:是探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在新闻活动中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探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在新闻媒介沟通和人际沟通并驾齐驱的环境里,在心理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是探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心理活动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科学。
2、新闻认识主体包括:新闻的制作者、传播者即新闻传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受者即新闻受众。
3、新闻心理学具体的研究方法:(1)新闻心理学的定性研究(2)新闻心理学的定量(实证)研究:实验法;调查法;内容分析(3)新闻心理学质的研究:访谈和焦点团体访谈;观察法;实物分析法;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第三章1、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原理是社会主义新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1)客观现实是新闻传者和新闻受众心理活动的源泉(2)新闻的制作和新闻价值的实现,是两种信号系统在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双方的头脑中协同活动的结果A: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发射B: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发射新闻的制作和新闻价值的实现,是两种信号系统在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双方的头脑中协同活动的结果。
2、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国学者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模式从多因素多角度分析了来自新闻传播者和新闻接收者主要的社会心理活动。
当代传播学“新流派”“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倡导人丹尼斯麦奎尔和他的助手斯文温德尔曾指出:德国学者马莱茨克的这个大众传播的过程是“数十年来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大众传播之总结。
”3、新闻传者的主要社会心理活动(选择):传播者的自我形象;传播者的个性结构;传播者的“工作组”;传播者的社会环境;组织中的传播者;由媒介内容的公开性而形成的压力和约束4、新闻接收者的主要社会心理活动:接收者的自我形象;接收者的个性结构;作为受众成员的接收者;接收者的社会环境5、影响传者和受者的种种主观因素(1)、感性世界之于传播者,媒介(拷贝)世界之于接收者(2)、反馈的间接性和延迟性(3)、确立以受众为中心的观点6、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重点)(1)角色理论属于符号互动理论的一种,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
西大行健新闻心理学复习重点
新闻心理学第一章1.什么是新闻心理新闻心理是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对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的主观映像。
新闻心理——采访心理、写作心理、编辑心理、读者心理等。
第三章1.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是新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客观现实是新闻传者和新闻受众心理活动的源泉(一)新闻传播者的心理新闻传者的心里活动,都来源于客观世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传者工作的源泉,是检验新闻作品的唯一标准(二)受众心理新闻受众生活在物质世界与媒介世界并驾齐驱的环境中,以自己在物质世界中的实践经验为参照,来认知、验证和评判媒体世界提供的信息。
2、两种信号系统在传者和受众的头脑中协同活动第一信号系统:以具体事物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以语词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传者: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受者: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第四章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即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是在人脑中发生、发展和完成的。
人的心理过程就其性质与功能的不同,分为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过程。
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这三个过程简称知、情、意。
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接受、储存、加工和理解各种信息的过程,即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反映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2.记忆的过程(1)识记识记是通过反复感知在头脑中留下印象的过程,用认知心理学的术语讲,就是编码。
(2)保持保持是信息在头脑中巩固的过程,认知心理学的术语为存储。
保持的反面就是遗忘。
(3)再认、回忆是对识记和保持效果的检验,也就是认知心理学中的提取、输出。
“舌尖现象”3.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a.感觉记忆(感觉登记)(1)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2)具有鲜明的形象性;(3)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大约有0.25~2秒;( 4)容量很大;(5)感觉记忆中保存的信息如果没有受到注意,就会很快地消失;如果受到注意,它就进入了短时记忆系统进行保存。
b.短时记忆(1)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短暂地存储新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2)信息来源:经过注意筛选的感觉记忆(3)信息保持时间约为5秒~2分钟;(4)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约为7±2个组块;(5)具有明确的意识性;(6)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就进入了长时记忆。
新闻心理学 重点
新闻心理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新闻心理学:新闻心理学属于新闻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是研究新闻传播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开展及其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2、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新闻传者和采访对象〕、新闻的接收者〔新闻受众〕。
3、新闻传播者: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国际新闻界大多称之为新闻从业人员,主要是指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制作和传播新闻的其他工作人员。
4、采访对象:是新闻素材的主要来源,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索取情况的对象,包括被报道对象、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等等。
5、新闻受众:是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包括报刊读者、播送听众、电视观众等。
6、新闻传播活动:是围绕着人类信息传播活动中有关新闻信息的制作、传播、接收时开展的活动。
7、新闻心理:作为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指是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8、新闻信息:新闻信息是新闻传播的内容,是影响受众心理的主要刺激物,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
9、客观性原那么:在新闻心理学的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那么,切忌主观臆想。
10、整体性原那么:又称系统性原那么,是指把新闻活动中传、受双方的各种心理活动视为一个整体结构进行研究,揭示新闻心理开展的总体规律。
11、开展性原那么:就是用开展的眼光研究新闻心理现象。
12、现场观察法:是指亲临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重大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如参与采访、写作、收听、收看新闻等活动,观察、记录或拍摄他们的言行。
13、访问调查法:是指通过开座谈会或访谈或问卷等方法直接获得新闻传播者或新闻受众双方的自我陈述,从而到达认知其在新闻活中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
14、档案分析法:又叫个案分析法,是根据对新闻工作者或采访对象的档案、新闻作品、日记、传记等文字或录音〔录像〕材料了解他们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如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心理品质的分析。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新闻心理学的对象一、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内涵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包括新闻的制作者、传播者即新闻传播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新闻传者,在我国一般称为新闻工作者。
主要指记者、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及制作、传播新闻的其它工作人员。
采访对象指“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索取情况和意见的对象或主动以各种方式向记者提供情况和意见的人。
”新闻受众按新闻媒介分类有: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网民。
新闻受众是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
第三节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二、新闻心理学的具体的研究方法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定性的、定量的(实证的)、质化的和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一)新闻心理学的定性研究定性研究主要基于的是形而上学的思辨的传统,“基本上没有系统收集和分析原始资料的要求,具有较多的随意性、习惯性和自发性,发挥的主要是一种议论和舆论的功能”。
(二)新闻心理学的定量(实证)研究所为定量的研究方法指“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及其相关关系进行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一定把握。
”1.实验法实验法指“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客观方法。
”2.调查法调查法指“通过向被调查人的口头或书面提问,收集有关的心理活动的资料,进而探讨心理活动发展规律的方法。
”3.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指对传播所显示出来的内容进行一种客观的、系统的、量化的研究方法。
(三)新闻心理学质的研究质的研究方法指“以研究者来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方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研究对象互动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1.访谈和焦点团体访谈前者如对某位节目主持人进行访谈,然后对其话语、语意、语境等进行分析,从而判断这位主持人驾驭语言的能力或其语言风格。
后者如通过对一群人的访谈了解不同层次的受众在接受电视新闻时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以下是关于新闻心理学的复习资料:1. 新闻心理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新闻心理学是研究新闻报道对受众心理产生的影响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新闻报道对受众的情感、认知和行为产生的影响,并探讨新闻报道中的心理机制和效应。
2. 新闻选择和加工的心理机制:新闻报道的选择和加工过程受到受众的心理因素的影响。
受众在选择新闻时会受到认知偏差、情感偏好和个人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
而在加工新闻时,受众会出现注意力偏向、记忆偏差和信息加工的选择性等心理现象。
3. 新闻报道的情感效应:新闻报道可以引起受众的情感反应,包括喜怒哀乐等。
情感效应可以影响受众对新闻的注意力、记忆和态度。
新闻报道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情感框架等因素会影响受众的情感反应。
4. 新闻报道的认知效应:新闻报道可以影响受众的认知,包括知识、态度和信念等方面。
新闻报道中的信息可靠性、信息来源和信息呈现方式等因素会影响受众对新闻的认知效果。
5. 新闻报道的行为效应:新闻报道可以引起受众的行为反应,包括行为意图和行为选择等。
新闻报道中的行为建议、社会规范和行为模型等因素会影响受众的行为效应。
6. 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新闻心理学采用实验研究、问卷调查、观察和内容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
实验研究可以控制变量,观察因果关系;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受众的心理反应;观察和内容分析可以分析新闻报道的心理效应和特征。
7. 新闻心理学的应用领域: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新闻报道的编辑和制作,以提高报道的效果和质量。
此外,新闻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广告、公共关系和政治宣传等领域。
以上是关于新闻心理学的一些复习资料,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新闻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新闻的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1:五大理论:行为论;精神分析论;人本论;认知论;生理科学观2:八大主题:心理的生理基础;感觉与知觉;学习心理;身心发展;个体差异;动机与情绪;社会心理;异常心理与治疗二:现代心理学的分类1:理论心理学:普通(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实验心理学2:应用心理学:工业心理学;新闻心理学三:新闻心理学的性质:心理学的中间学科,偏向于社会科学的性质。
1:目标:陈述;解释;预测;控制2:定义:研究新闻活动中相关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产生、发生与变化规律的学科四:新闻心理学的观察方法1:.观察法观察方式:直接观察;仪器观察;痕迹分析;自我观察优点:不受被观察者文化、理解能力的限制,能得到现场真实、直接的材料缺点:具有一点的被动性、片面性和局限性观察步骤:设计方案;实施观察2:实验法(与以上的差别在于控制):实验室研究法;现场实验法3:访谈法:面谈法;结构式访谈;无结构式访谈;电话访谈4:投射法:自由联想法;主题统觉法5:问卷法第二章新闻活动中心的信息加工识记: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理解:知觉有哪些?想象的综合方式有哪些?应用:长时记忆有哪些典型效应?如何在新闻实践中运用这些规律?过程(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一: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或集中。
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1: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A 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刺激物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运动变化;B人本身的状态:人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期待、过去经验等密切联系2: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力努力的注意3:引起随意注意的原因: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对兴趣的依从性;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对人格的依从性4:随意后注意: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但它不需要意志和努力二:感觉: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1: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的意义:A 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B 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2: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如一定激长的光线、一定频率的空气振动等。
新闻心理学重点
1.因新闻活动中的认识主体和新闻活动范围的区别,把新闻心理细分为:采访心理、写作新闻、编辑心理、读者心理等。
2、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专门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扬弃的原则3.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起来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
4.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的过程模式,揭示了在新闻中主要认识主体——传者和受者的地位及其作用,表明了引起二者心理活动的主客观因素,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1、感性世界之于传播者,媒介(拷贝)世界之于接收者;2、反馈的间接性和迟延性;3、确立以受众为中心的观点。
5.新闻的基本特征有:真实性、新异性、时效性和公开性。
6.用角色理论来解释新闻活动中传者和受众的心理和行为:1、对新闻活动中的传者和受众的角色规定;2、新闻受众对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期望;3、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冲突。
4、新闻活动中的角色互换。
7.非智力因素: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除智力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
要使成才变成现实,必须在实践中把已具备的智慧的潜能转化为智慧的行动,在转化中,非智力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
适应各种生活环境和密切联系群众的本领、能够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同需要采访的任何人打交道。
要有敲开采访对象大门的本领,与一个人的气质性格有关。
新闻工作者的非智力因素:动机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和导向作用。
“视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为己任”是我们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动机和内驱力。
动机是发动行为使其达到某种目的的内部心理动力,曰内驱力。
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等都需要转化为动机后才能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
动机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但是,无论哪种动机都能激发人们的智力活动,都具有发动有机体活动的作用,关键要看由动机激发起的行为所朝向的目标是什么。
从这个意义上讲,动机这种非智力因素对人们智力活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内驱力的方向即目标导向上。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一、考试分值计划1 、重点章节:一、二、四、五、七、八分值65分左右一般章节:三、六、九、十分值35分左右2 、识记题:25分(选择、判断、填空);应用题:50分(论述、分析);理解应用:25分3 、单项选择:8题,8分;填空:6题,12分; 判断:5题,15分;名词解释:4题,12分;简答:6题,36分; 论述:1题,10分;分析:1题,7分二、复习重点第一章总论1、简述新闻心理学的任务。
答:①新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A揭示新闻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B建构新闻心理学的学科体系;②新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A优化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B准确把握受众的心理规律,提高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③推动新闻学和心理学的发展.2、简述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答:“初级阶段、粗具规模"这八个字是对我国现状的总结。
①“初级阶段、粗具规模"是从学科“界定”的角度而言的,是指新闻心理学侧重研究的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去阐释新闻现象。
②“解释水平”是“特有水平”的基础,而后者是前者更高层次的体现。
我国对新闻心理学的研究仍然处于“解释水平",离“特有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从前者水平讲可以说已“粗具规模”.③粗具规模表现在:A在研究广度上粗具规模(a对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心理现象的研究;b对在新闻活动不同阶段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研究)B在研究深度上粗具规模(a新闻心理学的理论框架;b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向;c新闻敏感)第二章新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1、简述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选择性?答:①新闻传播者的选择性(新闻评论最能赤裸裸地表达评论者的主观认识;针对性本身就体现了认识主体的选择性)②采访对象的选择性③新闻受众的选择性(只有那些为受众主动选择、吸收、消化、认同并引起共鸣的新闻作品才可能实现其新闻价值)第三章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1、简述非智力因素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作用.答:①动机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与导向作用;②情绪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选择和调节作用;③意志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强化作用;④性格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制约作用2 、试分析:当情感与认知不协调时,新闻工作者该如何调节自己的情感使之与认知相统一?答:①掌握好情绪情感的度(要学会有效地控制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情感,较准确地把握好自己的情绪情感。
新闻心理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怎样增强新闻敏感、1培养高尚人格品质,优化记者的职业敏感2不断更新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3扎到生活的海洋中,贴近生活的脉搏二、新闻采访心里的特点1 新闻采访心理离不开对新闻基本特征的认知新闻采访是一场探求事实真相的战斗,要求记者在尽量短的时间里,在意料不到的情况下能够排除干扰,迅速的、准确的、生动的认知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物。
新闻的特征:时效性、真实性2 新闻采访心理离不开对采访环境的认知和把握从记者活动的舞台是整个世界的角度看,采访环境即社会环境。
但是采访环境一般并不会直接影响采访活动,对采访活动直接起作用的是采访情景。
采访情境不同于一般的采访环境,而是记者和采访对象“从主题予以规定和把握的环境。
记者选择什么样的环境才能让采访随想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个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最具体的客观环境认知和控制的程度。
采访环境:绿色:指采访双方情绪愉快,事实真相会自然而然的随着谈话的进程而表露出来。
黄色:采访对象不安的情绪可能会使事实真相蒙上浓重的感情色彩。
红色:表示采访处于一种十分不稳定的状况,危机随时可能发生,采访对象指责与敌对的情绪随时都可能爆发出来。
3 采访心理主要是在人际互动中产生的采访活动是一种重要的新闻活动。
而新闻活动是沟通交流情况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与人之间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相互传达的基本方式。
采访心理主要是在人际互动中产生的,是记者和采访对象围绕着新闻事实的“取”和“给”的矛盾中产生的。
4 采访活动中的心理互动属于角色互动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一般来说是一对一的交往,但是记者不是代表着个人而是代表着某个新闻单位(某个阶级、某个集团或某个政党的利益)。
许多情况下,采访对象也不仅仅代表他自己,也代表着某种群体或者党派的利益。
三、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的社会认知模式:用认知心理学理论研究记者采访活动中的认知过程就是探讨记者如何在客观环境中获得、加工、存储、使用信息的过程。
(一)采访的客体源:客体是引起记者一系列认知活动的刺激物,是记者在采访中认知的对象,包括人、事、物,其中人是核心。
新闻心理学复习大纲
新闻心理学复习大纲
名词解释:
1、联觉
2、知觉
3、两种信号系统学说
4、意识
5、表象
6、长时记忆
7、角色冲突
8、角色扮演
9、新闻角色
10、新闻认知
11、新闻人格
12、图式
13、定势
14、新闻敏感
15、暗淡效应
16、安慰剂效应
17、巴纳姆效应
18、登门槛效应
19、从众效应
20、破窗效应
21、蝴蝶效应
22、鸡尾酒会效应
简答题:
1、质的研究方法
2、感觉和知觉的联系和区别。
3、简述精神分析学派的基本观点
4、简述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5、简述新闻角色的定义及其特征
6、简述如何打破思维定势,形成受众的新认知。
7、简述新闻人格的基本特征。
8、简述新闻传者健康人格的标准。
9、简述新闻敏感如何培养。
10、简述普通心理学的理论框架
11、简述新闻真实性要求记者具有怎样的健康心理。
论述:
1、新闻心理学和传播心理学的关系和区别。
2、结合角色理论,谈谈新闻传者应该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3、论述建国以来我国记者角色的变化?
4、论述媒介如何推动受众人格的健康发展。
5、从心理学的角度谈谈如何培养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敏感。
6、结合实例,谈谈第三人效应的主要内容及其启示。
新闻心理学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总论一、名词解释1、新闻心理学:新闻心理学属于新闻学与心理学相交叉得边缘学科,就是研究新闻传播者、采访对象与新闻受众得心理现象得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与规律得科学.2、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得各类人,包括新闻得采制者、传播者(新闻传者与采访对象)、新闻得接收者(新闻受众)。
3、新闻传播者: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国际新闻界大多称之为新闻从业人员,主要就是指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制作与传播新闻得其她工作人员。
4、采访对象:就是新闻素材得主要来源,就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索取情况得对象,包括被报道对象、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等等。
5、新闻受众:就是新闻活动得起点与归宿,包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等。
6、新闻传播活动:就是围绕着人类信息传播活动中有关新闻信息得制作、传播、接收时开展得活动.7、新闻心理:作为新闻心理学得研究对象,它就是指就是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主体头脑中得主观能动得反映.8、新闻信息:新闻信息就是新闻传播得内容,就是影响受众心理得主要刺激物,新闻传播活动就是人类进行信息传递得一种特殊得社会活动.9、客观性原则:在新闻心理学得研究中坚持实事求就是得原则,切忌主观臆想。
10、整体性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就是指把新闻活动中传、受双方得各种心理活动视为一个整体结构进行研究,揭示新闻心理发展得总体规律。
11、发展性原则:就就是用发展得眼光研究新闻心理现象.12、现场观察法:就是指亲临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得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重大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得方法。
如参与采访、写作、收听、收瞧新闻等活动,观察、记录或拍摄她们得言行。
13、访问调查法:就是指通过开座谈会或访谈或问卷等方法直接获得新闻传播者或新闻受众双方得自我陈述,从而达到认知其在新闻活中得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得方法。
14、档案分析法:又叫个案分析法,就是根据对新闻工作者或采访对象得档案、新闻作品、日记、传记等文字或录音(录像)材料了解她们得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得方法,如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心理品质得分析。
新闻心理学 笔记
重点:(1)采访对象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采访对象的个性心理特征对采访的意义。
(3)从心理学的视角看访前准备、访中观察的内容。
难点:(1)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角色互动与一般的人际互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记者和采访对象在采访活动中的行为是他们各自的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现,不应孤立地认识采访活动。
(3)社会认知效应在采访中的作用。
第一节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所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
成为记者采访对象的个体面对访问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也是千差万别的。
面对记者的采访,有的采访对象积极协作,有的采访对象只一般配合,有的采访对象则消极对抗。
采访对象这些形形色色的心理有无规律可寻,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呢?一、受生活条件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制约(一)社会生活条件是采访对象对待采访态度的主要来源。
人生活在社会中,是社会的人,必定受到生活环境的熏陶和改造。
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不同的教育文化素养,不同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等等都会使采访对象对社会问题、社会责任、社会舆论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这些观点和看法在接受采访时自然会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具体就转化为了他们对记者的态度,对新闻工具的态度,对采访报道的态度。
(二)个性心理特征是采访对象在采访中心理反应的基础。
现代心理学将个性定义为“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人的行为并使他和别人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个人的气质、性格、能力。
采访对象在被采访时其个性心理特征参与了采访心理活动,使他们的被采访反应以其个人特有的方式表现出来。
1、气质、性格差异决定了采访对象可接近的难易程度与谈话的倾向性。
(1)性格外向,气质属多血质和胆汁质的采访对象一般容易接近,在访问中他们热情、大方,有问必答,毫不拘束,乐意满足记者的要求;而性格内向、气质属粘液质和抑郁质的采访对象在访问中则表现为情绪紧张、态度拘谨,说话吞吞吐吐,有时甚至面红耳赤,回答问题也常常缺乏条理,或者语无伦次。
最新新闻心理学期末重点
新闻心理学第一章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即人类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以及个性等等心理活动。
心理学本质上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科学,人的心理活动是大脑的机能。
二、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把实验法引入了心理学,并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并出版了心理学专著《生理心理学原理》,这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母体中诞生出来,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科学。
三、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一)普遍心理学:是研究正常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学科,他包括有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情感人格气质等等。
1.感觉:大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人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最初知识的一切源泉。
痛觉是人体内部的警报系统,他可以防止有机体进一步受到损害,确保有机体的健康与完整。
2.知觉:大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3.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遗忘: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的现象,他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是由于找不到回忆线索造成的。
记忆方法:组织打包记忆材料分层记忆法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理论:人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最快,以后会逐渐减慢,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
4.情绪:是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否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反应,是一种复杂而高级的心理活动,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
调节情绪的方法:深呼吸、转移法、发泄法、音乐法、颜色法、自我暗示法。
自我暗示法:心理暗示是指个人通过语言形象想象等方式对自身施加影响的心理过程。
(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的学科。
野生儿心理:人类的知识与才能并不是天赋,而是需要后天的教化,即社会化的过程,从出生到小学以前这个年龄阶段对人的身心发展极为重要。
第二章一、新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取向(应用心理学)新闻取向(新闻理论)二、新闻心理学研究对象新闻心理学是研究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讲,他把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新闻传播活动、新闻心理作为研究对象。
新闻心理学概论考试重点
新闻心理学概论一、采访对象的群体心理和个性心理群体心理:普遍在其成员的头脑中存在,反映群体社会状况的共同或不同心理状态与倾向。
社会生活条件是采访对象对待采访态度的主要来源。
个性心理:个体在特定条件下身上表现出来的一切心理现象和特点。
二、采访对象的常见的几种心理状态:积极协作型、一般配合型、消极对抗型、虚假合作型三、影响采访对象心理的因素1、社会群体心理影响2、个性特征的影响3、记者能力的影响4、新闻事实与采访对象之间利害关系的制约四、对采访对象的心理控制A:“控制”要有针对性(一)采访对象乐意接受采访而又善于同记者交谈(二)采访对象乐意接受采访,但不善于同记者交谈(三)采访对象不愿意接受采访:1、从提供信息调整拒绝采访的认知入手改变其态度。
2、从拒绝采访对象的情感矛盾入手改变其态度3、用社会舆论的威慑力改变拒绝采访的态度B:善于运用心理“控制”手段五、采访对象良好心理状态的表现:1、需要的意识:新闻需要和新闻动机2、信任感信任心理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可能是出自对新闻机构的信任,另一方面是对记者本人的信任。
3、稳定的心境情感可分为心境、热情与激情。
(心境是指强度较低但持续时间较长的情感,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如绵绵柔情、闷闷不乐、耿耿于怀等;)4、清晰而完整的记忆、连贯的符合逻辑的思维,遣词达意的口头语言表达。
六、创造采访对象的最佳心理状态:1、千方百计地寻找与采访对象的共同点2、以恰到好处的物象或意象为“桥”3、注意了解受访者的心理特征4、排除干扰采访对象心理场的其他因素(如:慎重对待"第三人" 提倡记者"放单飞" 选择适当的采访地点选择适当的采访时机)5、对采访心理场的随机调协(注意消除采访对象的心理忌讳,注意将采访对象的兴趣往新闻事实上引,注意矫正采访对象“心理事实”的偏差,注意对采访对象情绪的调整)七、干扰采访对象的因素1、旁观人员的干扰——电视、广播记者会经常在采访过程中遇到群众围观甚至在旁边插嘴、抢镜头、起哄等情况2、话筒、镜头运用不当,对采访对象形成干扰3、记者个性张扬,言谈举止分寸失当4、内容本身的干扰——事前对事实的了解是否正确全面?5、交通、天气、环境噪音、采访对象情绪波动甚至记者本身的情绪状态等等。
《新闻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
《新闻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一、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识记(1)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内涵;(2)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对象;(3)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现场观察法、访问调查法、档案分析法、心理测验法。
2、领会:新闻工作者学习新闻心理学的必要性。
第二章新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一、新闻心理学产生的主客观条件1、识记:两种信号系统、感性世界和媒介世界、选择性2、领会:根据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受众接触的客观刺激的不同,领会新闻工作者深入第一线、抓“活鱼”的必要性。
二、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1、识记:角色理论、角色期望、角色冲突、角色互换。
2、领会:新闻工作者经常体会受众的角色需求的意义。
三、新闻的基本特征对新闻心理的影响1、识记:新闻的定义、新闻的基本特性的内涵。
2、领会:新闻的真实性、实效性等特征对新闻工作者心理活动的制约性。
第三章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一、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点对其心理素质的要求1、识记:(1)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现象(活动)。
(2)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点对其心理素质的要求。
2、领会:新闻职业对新闻工作者心理素质的制约作用,以此进一步印证第一章关于“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心理是人脑对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的主观能动的反映”的观点。
二、新闻工作者心理现象和心理素质的构成及其各自的功能1、识记:(1)新闻工作者智力因素(活动)的构成。
从总体上看,新闻工作者智力因素(活动)包括人的心理现象中的认识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和能力部分,具体到新闻职业对新闻工作者的特殊要求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良好的洞察力、思维能力、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应变力、预测力、新闻敏感、操作能力(如使用计算机、录音机、摄像机等)等。
(2)新闻工作者智力因素(活动)的功能新闻工作者智力因素(活动)对其新闻实践活动起着执行操作系统的作用,即对其所接受的新闻素材起着接受、加工、处理、掌握的作用,使其得以完成新闻活动。
(3)新闻工作者的非智力因素(活动)的构成从总体上看,新闻工作者的非智力因素(活动)包括人的心理现象中的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意识倾向性)部分。
新闻心理学复习考试重点.doc
1、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具备哪些心理素质?(1)善于移情,对象感强(2)语言功底深,口才流利,善于言辞(3)声音条件好,音质音色俱佳(4)应变能力强,思维敏捷,临场反映迅速、准确(5)有驾驭、控制、引导、组织赘台节目的能力(6)有魅力、有个性、能吸引受众。
2、什么叫移情?它在播音员主持人活动中的作用的什么?两种含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感情绪;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入到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
作用:(1)移情是播音员和主持人加深对新闻素材的理解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
(2)移情有助于激发播音员与主持人的丰宫想象,达到自我与他人共享情感的目的,满足听观众情感交流的需要。
(3)移情有助于播音员与主持人进入良好的播讲状态。
移情有助T情衆再现和真实情感表达。
3、什么叫应变?应变的生理、心理机制是什么?怎样从创造思维的三个特性方面来训练0己的应变能力(1)应变又叫随机应变,意思足能随卷(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适当的应对行为。
其实质是活动主体内在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或者说是思维的外化。
(2)衡蛩人应变能力的-•个重要指标是“反应吋”。
即反应时间,指人的反应潜伏期,即从剌激出现,到人做出明显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
(3)创造性思维三特征: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思维的独创性应变,是-•个先天素质(神经系统自身)和后天的训练(学习和实践)的合金。
二者相比,后者更为审要,勤能补拙就是明证。
重视知识的积累,嬰广泛涉猎各种各样的知识,积极投入社会实践,用心体验生活,丰富自己的阅历;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主持人的应变能力强弱既与先天素质有关,更重要的是靠后天的训练,其重点是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应该这样进行训练:经常参加辩论会、作文比赛、即兴发言、演讲活动,努力提髙临场驾驭语言的能力。
根本途径:平时刻苦努力,在思想、业务上打下坚实的基础,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涉及多种相关#科的知识,以便形成较优化的思维定势和语言定势。
新闻心理学重点
自己总结的一些课件里面有的重点,后面很多大题都没有相应的重点!麻烦同学们可以补充一下!图式:指的是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它影响对相关信息的加工过程。
移情:作为心理学的用语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能设身处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
一般包含两种含义:(1)“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2)“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人到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
斯诺法:记者要尽力打破双方由于生疏带来德拘束,缩短心理上德距离,使双方交流具有共振德可能性传受者心理互动:就是在传播活动(外化)中,传受者(主体)所不断,进行着的以媒介符号为中介的(内容),相互之间心理上的动态平衡(效果)。
晕轮效应:人们在认知一个人时,由于对这个人的某些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点的印象。
又称月晕效应、光环效应、光圈效应。
新闻受众心理:指新闻信息和由之而引发的其它刺激直接或间接地在新闻受众头脑中的主观反映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
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
喜爱性:指对受众具有吸引力的来自传者内在或外在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影响受众态度的改变。
可信性:指在受众心目中传者可以被信赖的程度。
同权威性一样,受众对传者可信赖的程度也带有主观色彩。
受众的逆反心理定义:又称逆向心理。
指受传者在心理上对某一事物产生的抵触情绪,在大众传播中,指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反感情绪或抵触情绪。
在一般情况下,受众的逆反心理会对传播效果产生重大影响,有时会使传播效果等于零,甚至引起反效果。
新闻采访心理:是指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采访对象的心理:包括采访对象对记者采访意图的认知、理解的程度,所抱的消极或者积极的态度,以及表达新闻事实的能力人格健康:个体在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认识水平、平稳的情绪情感、恰当的行为方式和正常的社交和职业功能.人格健康是人格结构与社会环境、自我气质以及内心和谐的统一。
新闻心理学复习考试重点
1、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具备哪些心理素质?(1)善于移情,对象感强(2)语言功底深,口才流利,善于言辞(3)声音条件好,音质音色俱佳(4)应变能力强,思维敏捷,临场反映迅速、准确(5)有驾驭、控制、引导、组织整台节目的能力(6)有魅力、有个性、能吸引受众。
2、什么叫移情?它在播音员主持人活动中的作用的什么?两种含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感情绪;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入到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
作用:(1)移情是播音员和主持人加深对新闻素材的理解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
(2)移情有助于激发播音员与主持人的丰富想象,达到自我与他人共享情感的目的,满足听观众情感交流的需要。
(3)移情有助于播音员与主持人进入良好的播讲状态。
移情有助于情景再现和真实情感表达。
3、什么叫应变?应变的生理、心理机制是什么?怎样从创造思维的三个特性方面来训练自己的应变能力(1)应变又叫随机应变,意思是能随着(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适当的应对行为。
其实质是活动主体内在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或者说是思维的外化。
(2)衡量人应变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反应时”。
即反应时间,指人的反应潜伏期,即从刺激出现,到人做出明显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
(3)创造性思维三特征: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思维的独创性应变,是一个先天素质(神经系统自身)和后天的训练(学习和实践)的合金。
二者相比,后者更为重要,勤能补拙就是明证。
重视知识的积累,要广泛涉猎各种各样的知识,积极投入社会实践,用心体验生活,丰富自己的阅历;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主持人的应变能力强弱既与先天素质有关,更重要的是靠后天的训练,其重点是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应该这样进行训练:经常参加辩论会、作文比赛、即兴发言、演讲活动,努力提高临场驾驭语言的能力。
根本途径:平时刻苦努力,在思想、业务上打下坚实的基础,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涉及多种相关学科的知识,以便形成较优化的思维定势和语言定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心理学第一章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即人类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以及个性等等心理活动。
心理学本质上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科学,人的心理活动是大脑的机能。
二、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把实验法引入了心理学,并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并出版了心理学专著《生理心理学原理》,这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母体中诞生出来,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科学。
三、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一)普遍心理学:是研究正常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学科,他包括有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情感人格气质等等。
1.感觉:大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人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最初知识的一切源泉。
痛觉是人体内部的警报系统,他可以防止有机体进一步受到损害,确保有机体的健康与完整。
2.知觉:大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3.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遗忘: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的现象,他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是由于找不到回忆线索造成的。
记忆方法:组织打包记忆材料分层记忆法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理论:人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最快,以后会逐渐减慢,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
4.情绪:是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否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反应,是一种复杂而高级的心理活动,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
调节情绪的方法:深呼吸、转移法、发泄法、音乐法、颜色法、自我暗示法。
自我暗示法:心理暗示是指个人通过语言形象想象等方式对自身施加影响的心理过程。
(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的学科。
野生儿心理:人类的知识与才能并不是天赋,而是需要后天的教化,即社会化的过程,从出生到小学以前这个年龄阶段对人的身心发展极为重要。
第二章一、新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取向(应用心理学)新闻取向(新闻理论)二、新闻心理学研究对象新闻心理学是研究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讲,他把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新闻传播活动、新闻心理作为研究对象。
(一)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包括新闻传者、采访对象以及新闻受众。
1.新闻传者新闻敏感的心理机制传者的心理健康2.采访对象3.新闻受众(二)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的过程,从心理学本质上看是新闻传者和受众心理互动的过程,传受双方的心理互动是有条件的,他们之间要有相应的文化参照点,传受双方对问题的共同的基本的逻辑起点,是传播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
(三)新闻心理是指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对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的主观映像。
第三章一、心理现象的构成1.智力因素:人认知过程中的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言语表达能力等心理现象,他基本上是先天形成的,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
2.非智力因素:人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较为稳定的个性特征,包括情绪情感、抑制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由动机、情感、兴趣、意志、性格等心理要素组成,他主要依赖于后天的培养,与教育和环境有关。
非智力因素可以补偿人在智力活动上的某些弱点和不足,使人的智力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新闻工作者心理素质的构成1.心理素质:是指根据某种职业的要求,从事该种职业的人应当更突出的具备哪些心理特征,即人们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顺利的完成任务而在心理方面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或基本条件。
2.新闻工作者的智力因素对新闻工作者而言,智力因素主要是写作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观察力、预测力、新闻敏感等,他基本上属于业务素质。
(定义)智力因素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属于执行操作系统,即对所接受的信息起着接收、加工、处理、掌握的作用。
(作用)3.新闻工作者的非智力因素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非智力因素主要指乐观、诚恳、激情、冒险精神、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高尚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度的敬业精神等,他是新闻工作者职业责任感的具体表现。
非智力因素对新闻工作者的智力活动起着激发、定向、调节、维持制约的作用。
4.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各种活动中互为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离开了非智力因素,人的智力活动就难以显示出来,但若失去了智力活动,则非智力因素也就失去了启动、引导、强化、调节的对象,只有两者都得到发展才有可能成为德才兼备的新闻工作者。
三、新闻工作者的非智力因素(一)动机:1.是指发动行为使其达到某种目的的内部心理动力,也叫内驱力。
2.1943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动机理论,指出人的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动机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需要的强度决定动机的强度。
3.作用:动机对人的行为具有激发和导向作用,积极的新闻动机以社会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需要,消极的新闻动机以谋取个人名利的低层次需要为主。
4.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像一座金字塔,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潜力越大。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构成了不同的等级和水平,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生理需要是人类的第一层次需要,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比如食物、饮水、氧气等。
安全需要是人类第二层次需要,包括职业的稳定、一定的积蓄、社会的安定等。
归属和爱的需要是第三层次需要,包括友情、爱情、归属感等。
尊重的需要是人第四层次的需要,包括名誉、地位、尊严、威信、自豪。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指满足个体把各种潜能完全发挥出来的一种需要,如个人潜能的发挥、理想的实现、不断追求的事业成功等等。
人的这五种需要是按次序由低向高逐级发展的,当第一层次的需要获得相对满足后,下一个需要就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驱动行为的主要动力。
这五种需要的次序不是固定的顺序,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些能够直接超越低层次需求而追求高层次的人。
(二)情感1.情绪情感是人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2.特点:差异性不稳定性极端复杂性3.作用:(1)激发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催化剂。
情感这种非智力因素的移入或表达,可以进一步化解新闻报道在受众心理上的距离感,激发起受众心中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达到新闻报道与受众产生心理认同的效果。
情绪情感虽然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具有积极的激发作用,但不等于无控制的去释放自己的情感,滥用情感会导致受众感到传者在煽情,不自然,不真实。
新闻工作者应该掌握好情绪情感的度,新闻从业人员的情感流露要有分寸,需要控制,必须注意观众情感和社会效果。
(2)情绪情感在新闻传者的智力活动中具有选择功能,情绪情感会导致传者对新闻事件不同的价值取向。
(3)情绪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具有调节作用(4)情绪情感可以触发传者与受众的情感敏感区,营造相互感染的氛围,强化新闻传播的效果。
(三)意志1.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调节支配自身行为,克服困难障碍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他是人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2.作用:意志对人的行为(包括外部动作和内在心理状态)有发动、坚持、制止和改变等方面的强化作用。
(四)性格1.是指个人对现实比较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如开朗、善良、懦弱等,他是人格结构中表现最明显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区别一个人与众不同的心理品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
2.性格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童年期由生存的人际环境塑造出来的,性格对人的智力活动具有制约的作用,只有拥有良好性格的人,才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尽可能的适应现实并改造现实。
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可塑性,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来弥补性格的不足。
四、新闻敏感的心理机制(一)新闻敏感:西方称之为新闻眼、新闻鼻,是指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他是一种职业敏感,也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
(二)新闻敏感的形成和运用过程是新闻传者社会知觉、社会印象和社会判断由低到高层层递进相互依存的结果。
1.社会知觉:当传者在面对新鲜事物、新事件时,大脑在兴趣、动机、需要、注意等心理要素的感知作用下,促使传者调出已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经验,输入新信息,优先选择某一事实。
2.(表现)传者将优先选择的某一事实与自己头脑中已经积累的丰富经验与各种印象进行比较分析,对新旧信息进行联想重组,激活潜意识,进一步获得对新闻事实本质的直接理解。
3.社会判断:判断出该事实或该信息的新闻价值。
第四章一、采访中记者的印象管理(一)印象管理又称印象整饰,指有意识的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即行为者选择适应的言辞、表情或动作,以使知觉者对自己产生某种特定的看法。
(二)记者的印象管理指记者运用恰当的语言、表情或身体动作以及仪表风度等使采访对象对记者产生自己人的效应,从而缩短采访对象与记者的心理距离,使记者顺利实现采访,达到良好的采访效果。
(三)常用策略1.接近吸引率:利用交往双方在时空上、兴趣上的接近点或相同点,有意识的缩短相互之间的心理距离,达到相互吸引相互信任的目的的规律。
采访时,记者可以找一些采访对象共知共会共有的东西,可以在兴趣爱好、态度观点、价值取向等方面找共鸣点,以便打开对方的话匣子。
2.情感吸引率:交往双方通过感情的渠道达到心灵交融、情感共鸣、心理接近、相互感染的良好人际关系的规律。
二、采访对象的心理场1.心理场: B = F ( P E )勒温1936年提出,人的行为主要是个人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人和情景是勒温心理场中的两个主要因素。
B:采访对象在采访中的表现P:采访对象的世界观、人生观、知识、特征。
E:采访环境即采访对象的行为表现主要由P E 所决定,即采访对象本人和他所处的具体环境。
2.采访情境主要指与记者采访对象相联系的一种客观环境,一种能够影响采访者或采访对象心理变化的社会环境、采访场合。
三、采访中的霍桑效应(一)在采访时,当采访对象意识到记者在场时,或摄像机话筒等,可能会夸大或隐瞒的现象,就是采访中的霍桑效应。
(二)消除方法1.勾推采访法:在采访中不先采访新闻主角,而是先打外围,采访与主角相关的人,从而减少霍桑效应带来的负效应。
2.隐性采访法:又叫暗拍,采访者的身份、采访设备全部隐藏的采访方法。
3.非言语信息采访法:记者通过言语之外的传播方式,即通过对采访对象的非言语行为及其环境的观察分析来获得新闻信息。
四、采访中的心理误区1.首因效应:又叫最初效应,它是社会知觉中的一种主观倾向,是指第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以后交往关系的影响,即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2.近因效应:又叫最近效应,是指在最近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交往关系的影响,他是认知对象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
3.晕轮效应:又叫光环效应,只对某个人的某方面有了好的印象之后,就据此推断这个人其他方面也好,它是一种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心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