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
2020中国农业科研“亮点”,都在这了
![2020中国农业科研“亮点”,都在这了](https://img.taocdn.com/s3/m/a0975eaa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5a.png)
2020中国农业科研“亮点”,都在这了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
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
这其中,农业科技的贡献居功至伟。
这一年,虽然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但农业科学家并未停下研究的步伐。
他们用卓越的研究和执着的精神为农业、农村、农民带去丰硕的科研成果,在希望的田野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此,本报梳理和盘点这一年中国农业科学家发表的部分重要论文成果,以飨读者。
铁载体是根际稀缺资源保卫战的“秘密武器”。
张耀予绘图蒺藜苜蓿复叶发育新机制被选为《自然—植物》封面故事。
苜蓿根瘤器官王二涛供图杂合马铃薯 RH 中国农科院供图破解优质蛋白玉米育成之谜《自然—通讯》1月7日主要作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文琴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巫永睿团队进展亮点:深入解析了优质蛋白玉米选育的基因组结构变异基础,全面挖掘了潜在的硬质胚乳修饰因子。
发现了一些与多个胚乳修饰因子遗传位点紧密相连的候选基因,这些基因具有结构变异和表达水平改变等遗传特征。
提出了解释优质蛋白玉米硬质胚乳形成的分子机制模型。
点评:构建了高质量优质蛋白玉米基因组,鉴定出具有结构变异和表达差异的候选基因,这将会促进优质蛋白玉米胚乳修饰因子分子标记开发和分子育种。
相关论文信息:/10.1038/s41467-019-14023-2揭示重要抗盐碱机制《自然—通讯》1月10日主要作者: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蒋才富团队进展亮点:报道了一个玉米抗盐碱数量性状基因ZmNSA1,可调控盐碱胁迫下玉米地上部钠离子稳态,揭示了EF-hand蛋白调控盐碱胁迫下钠离子稳态的新机制。
ZmNSA编码一个含有EF-hand结构域的钙离子结合蛋白,并能负调控MHAs的表达和抗盐碱应答。
点评:揭示了一种新的EF-hand蛋白解码钙离子信号机制,解析了它在玉米抗盐碱应答中的作用机制,是作物抗盐碱基础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
相关论文信息:/10.1038/s41467-019-14027-y发现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协同调控新机制《科学》2月7日主要作者: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傅向东团队等进展亮点: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报道了赤霉素信号传导新机制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研究成果。
袁隆平的事迹介绍七篇
![袁隆平的事迹介绍七篇](https://img.taocdn.com/s3/m/4f4665dd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f5.png)
袁隆平的事迹介绍七篇袁隆平的事迹介绍精选七篇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下面是作者整理的袁隆平的事迹介绍七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袁隆平的事迹介绍篇1袁隆平一生扎根在稻田之间,实现了千百年来人民心中最朴素的愿望,攻克了曾经绊倒半个地球的难题,让上亿人口摆脱饥饿。
袁老如同夜空中最闪亮的那颗星,照亮了后来者继续前行的路,他给世人留下的不仅是丰富的食粮,还有无尽的精神财富。
我们纪念袁隆平,是缅怀他仰望星空的精神。
袁老的两个梦想耳熟能详。
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梦想试验田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保障国家和世界的粮食安全。
耄耋之年,袁隆平又提出研发“海水稻”的宏大构想。
袁老说,“海水稻”研发成功以后,在我国内陆和咸水湖周边进行产业化推广潜力巨大,如果可以推广两亿亩,亩产200-300公斤计算,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多养活约两亿人!梦想总是属于敢想敢为的先行者——某年,袁隆平团队在十地启动“海水稻”万亩种植示范,10万亩“海水稻”平均亩产稳定超过400公斤。
中国人再次牢牢端稳了饭碗!我们纪念袁隆平,是缅怀他脚踏实地的品格。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长期奋战在农业第一线,把自己在一生浸润在稻田里。
他坚信:“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
”他立下收徒“土味门规”——“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
袁隆平曾说:“我会鼓起勇气继续干下去,从‘90后’一直搞到‘百零后’”。
隐没于乡间水田的袁老,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为“禾下乘凉梦”和“覆盖全球梦”奔忙,还在努力带给中国和世界惊喜。
多一些脚踏实地的科学家,多一些锲而不舍的追梦者,中国的广袤大地上,就会孕育出更多希望。
我们纪念袁隆平,是对英雄的呼唤和尊重。
以科技之光照亮未来之路——盘点2020年国际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以科技之光照亮未来之路——盘点2020年国际国内十大科技新闻](https://img.taocdn.com/s3/m/d6cc5bff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20.png)
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里,国内外科学领域发生了哪些大事?本刊根据各大机构的盘点,综合梳理出这些值得被记住的科学事件。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所有人的心都为之牵动;急剧变化的外部环境,让全球发展晦暗不明;受到严重冲击的国内经济,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巨大压力……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面对各种不利环境,我们却惊喜地发现,2020年科技之树依然硕果累累:从“激活”隐藏的HIV 病毒到最大规模人类遗传变异体目录公布,科技成果不断造福人类健康;从破解蛋白折叠难题到第一张人类细胞图谱,人类也在重新认识生命的本质;从第一次室温超导到证明困扰数学界20多年的核心猜想,我们为未来构筑起更多可能;从嫦娥五号登上月球到“奋斗者”号载人深潜,人类的上天入海之旅又写下新篇章……一项项前沿科技成果凝聚全球关注的目光,让人感受到愈发强劲的澎湃活力。
科技不是冰冷的符号,也不是呆板的公式,而是我们心中的希望之光,未来之路。
2021年,我们期待更多科技成果落地开花、惠泽全世界人民。
在新冠病毒的阴影下,科学虽会遭遇波折,但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滞:新型催化剂将二氧化碳变为甲烷、“激活并杀死”潜伏在细胞中的HIV病毒、快速射电暴在银河系内起源首次确定……尽管这其中的具体原理有些高深莫测、晦涩难懂,但这些发现也正在或终将切切实实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研究人员一直试图模仿光合作用,利用太阳的能量制造化学燃料。
现在,美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型铜-铁基催化剂,可借助光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天然气主要成分甲以科技之光照亮未来之路——盘点2020年国际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一种新的催化剂增加了利用可再生能源产生甲烷的希望(图/腾讯网)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新冠疫情下依然精彩新型催化剂将二氧化碳变为甲烷烷,这一方法是迄今最接近人造光合作用的方法。
研究人员称,新催化剂如获进一步改良,将降低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2020年1月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报道了这种新型催化剂,作为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的光驱动催化剂,其效率和产量是有史以来最高的。
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c24c692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19.png)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Top Ten Scientific Advances in China引用格式: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4, 39(3): 582-587,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40229002.Top ten scientific advances in China, 2023.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4, 39(3): 582-587,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40229002. (in Chinese)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活动旨在宣传我国重大基础研究科学进展,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热情,开展基础研究科学普及,促进公众了解、关心和支持基础研究,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科学氛围,已成为盘点我国基础研究领域年度重大科学成果的品牌活动。
2023年度第19届“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活动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和科学传播与成果转化中心承办,《中国基础科学》《科技导报》《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科学基金》《科学通报》5家编辑部协办,分为推荐、初选、终选、审议4个环节。
共推荐了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1月30日期间正式发表的600多项科学研究成果;由近100位相关学科领域专家从中遴选出30项成果;在此基础上邀请了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2 100多位基础研究领域高水平专家对30项成果进行投票,评选出10项重大科学研究成果;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审议,最终确定入选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的成果名单。
1 人工智能大模型为精准天气预报带来新突破天气预报是国际科学前沿问题,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
植物最新研究进展
![植物最新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4df357d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c5.png)
2021年第1期2021年3月中 国 甜 菜 糖 业CHINA BEET&SUGAR 2021No.1 Mar.2021文章编号院1002-0551(2021)01-0045-04植物最新研究进展1 2020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2020年11月20日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在南京举办。
论坛上发布了《2020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
其中共发布10项能够充分代表2019年我国农业科技前沿研究水平、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
这些重大科研进展涵盖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替加环素新型耐药基因、非洲猪瘟病毒结构解析、土传病真菌和农业氮素管理等研究领域。
项目主要由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南京农大,中科院,清华,上海交大等单位完成。
这些成果将有力促进相关应用技术研究,进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生物安全、“舌尖上”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十项农业科学研究成果具体如下(排名不分先后):1.利用大刍草挖掘玉米密植增产基因。
该研究由中国农业大学田丰团队主导,首次从玉米野生种大刍草中克隆了控制玉米紧凑株型、密植增产的关键基因,建立了玉米紧凑株型的分子调控网络。
该研究为玉米理想株型分子育种、培育耐密高产品种提供了基因资源和理论基础。
2.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实现杂交稻自留种。
该研究由中国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王克剑团队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借助基因编辑技术将杂交稻中4个生殖相关基因敲除后,成功将无融合生殖特性引入到杂交稻当中,从而实现杂合基因型的固定。
该研究首次在杂交稻中实现了杂交水稻无融合生殖从0到1的突破,为解决杂交种制种繁、留种难的行业难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3.发现黄瓜分枝调控新基因。
该研究由中国农业大学张小兰团队主导,发现侧枝调控新基因(CsBRC1),通过直接抑制生长素输出基因的功能,促使黄瓜侧芽中的生长素积累,从而抑制黄瓜侧枝的生长发育。
该研究阐明了生长素和侧枝调控基因之间的直接联系,为调控侧枝的生长、促进黄瓜高效生产提供了新策略。
中国农科院发布2018十大科技进展
![中国农科院发布2018十大科技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4065d64bb4cf7ec4afed0d3.png)
6.2.3化控防倒旺长麦田或株高偏高的品种,应于起身期喷施化控药剂,防止倒伏。
6.2.4肥水管理在浇越冬水的基础上,春季浇水施肥应推迟到小麦拔节期施用,根据播前肥料配比,结合浇水追施尿素150~187.5kg/hm2。
6.2.5倒春寒预防与补救措施6.2.5.1倒春寒的预防措施。
小麦拔节后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如果遇到大幅度寒流天气,应在寒流来之前喷施植物细胞膜稳态剂、复硝酚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或者浇水,预防小麦遭受冻害。
6.2.5.2倒春寒的补救措施。
小麦发生倒春寒危害后,应及时叶面喷施上述药剂,或者立即追施尿素75kg/hm2左右,并浇水,促进受冻小麦尽快恢复生长。
6.3后期管理6.3.1浇灌浆水小麦生长后期不建议浇水,如果确实需要浇水,应在灌浆初期浇水600m3/hm2即可,浇水时应密切关注天气,选择在无大风天气浇水,以防倒伏。
小麦灌浆后期严禁浇水。
6.3.2病虫害综合防治在小麦孕穗期至灌浆期,病虫害防治可采用一喷三防技术[6],一次防治白粉病、锈病、蚜虫、防干热风。
根据病虫害发生危害指数,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g/hm2、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kg/hm2、磷酸二氢钾1.5kg/hm2兑水450kg进行叶面喷雾防治,提高叶片和根系活力,增加千粒重,提高小麦产量。
在小麦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后,根据天气条件适期用联合收割机收获,并将麦秸还田。
[1]孔令聪,汪芝寿,曹承富,等.淮北砂姜黑土地区小麦生态生育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麦类作物,1997,(6).[2]杜群,欧阳竹.淮北砂姜黑土区小麦单产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6).[3]陈欢,曹承富,张存岭,等.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评价长期施肥对砂姜黑土肥力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4,(3).[4]王铁良,周玲,司敬沛,等.河南省绿色食品小麦标准化种植生产技术规程[J].河南农业科学,2014,(8).[5]陈贵菊,徐兴科,邵敏敏,等.机械镇压对旺长麦田小麦株高及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9,(1).[6]赵广才,常旭虹,王德梅,等.小麦一喷三防技术[J].作物杂志,2013,(2).张顺全)2019年1月1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工作会在京举行,会上公布了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十大科技进展”评选结果。
中国现代十大科技成就简表
![中国现代十大科技成就简表](https://img.taocdn.com/s3/m/61a5dc33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f7.png)
中国现代十大科技成就简表1.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在网络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从互联网的普及到5G技术的商用化,中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公司如阿里巴巴、腾讯和华为等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重要影响力。
2. 移动支付的普及中国是移动支付的领先者之一。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平台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几乎取代了传统的现金支付方式。
无论是购物、用餐还是交通出行,移动支付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区块链技术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
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以及其他行业纷纷探索区块链技术在数据存储、身份验证和交易安全等方面的潜力。
中国也成为全球最大的区块链市场之一。
4.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中国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中国企业和研究机构开发出了许多创新的人工智能应用,如智能语音助手和人脸识别技术。
5. 新能源技术的推广中国积极推广新能源技术,特别是太阳能和风能。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光伏市场,并在风能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这些举措有助于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保护环境并推动可持续发展。
6. 高铁技术的领先地位中国高铁技术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中国已建成世界上最长的高铁网,并拥有最先进的高速列车。
高铁不仅提供了快速便捷的交通方式,还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区域一体化。
7. 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中国自主研发并建设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导航系统。
北斗系统为全球用户提供定位、导航和时间服务,并在交通、农业、地质勘探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8. 新材料技术的突破中国在新材料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纳米材料、高温超导材料和碳纤维等新型材料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制造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持。
9. 基因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中国在基因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技术,中国科学家成功培育出多种转基因作物,并在医疗领域开展了许多重要研究。
农业农村部:2020年重点干好这10件事!
![农业农村部:2020年重点干好这10件事!](https://img.taocdn.com/s3/m/70c3c16f0508763230121210.png)
农业农村部:2020年重点干好这10件事!作者:来源:《农业工程技术·农业信息化》2020年第01期2019年12月22日召开的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提出,2020年农业农村工作: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不能因为一时短缺,就走回粗放发展、牺牲环境的老路。
要大力推进质量兴农、科教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住农业农村发展好势头。
重在三个“实”: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
集中力量完成两大重点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短板。
围绕“三个保”:“保供给、保增收、保小康”。
实现“三个确保”:确保小康之年农业丰收,确保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确保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重点干好10件事稳定粮食面积和产量;务必完成生猪稳产保供任务;切实抓好产业扶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大力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改善;强化农业农村科技装备人才支撑;扎实推进农村改革重点任务;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
1、稳定粮食面积和产量稳政策稳面积,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确保谷物面积稳定在14.2亿亩以上,口粮面积稳定在8亿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和20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
做好防灾减灾工作,重点防控草地贪夜蛾。
2、务必完成生猪稳产保供任务落实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各地务必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生猪生产。
切实保障元旦春节猪肉供应。
推动扶持政策落实落地,坚决纠正“无猪市”“无猪县”。
坚持“抓大不放小”,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带动中小养殖场户发展。
毫不松懈抓好非洲猪瘟防控。
3、切实抓好产业扶贫坚持抓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整改落实。
指导贫困地区完善产业扶贫规划。
中国农科院发布2017-2020年十大科研进展
![中国农科院发布2017-2020年十大科研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0cd15ea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17.png)
中国农科院发布2017-2020年十大科研进展6月1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2017-2020年重大科研进展发布会,面向社会发布了“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2020年十大科研进展”。
其中“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的进展3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进展4项,“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的进展3项。
这些进展涵盖农业生物技术、重大动植物品种选育和推广应用、农业重大疫病防控、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等多个学科领域,具有原创性、突破性、引领性,产业支撑作用和影响力非常突出,集中体现了三年来中国农科院作为农业科研国家队的使命与担当。
一是发现水稻“自私基因”,挑战孟德尔遗传定律。
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首次克隆了阻碍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自私基因;阐明了自私基因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和促进物种进化中的作用机制。
这些发现对创制广亲和的水稻种质资源并有效利用优良种质资源进行优质高产育种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是首次成功克隆杂交稻种子。
水稻研究所水稻染色体工程及基因组编辑创新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首次将无融合生殖这一复杂特性引入杂交水稻中,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实现杂交稻克隆种子“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开辟了克隆种子固定杂种优势研究以及作物育种发展的新方向。
三是解决二倍体马铃薯自交不亲和与自交衰退难题。
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经济作物全基因组设计育种创新团队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解决了马铃薯自交不亲和难题,解析了自交衰退的遗传基础,成功选育出第一个二倍体马铃薯概念性品种“优薯1号”,为降低马铃薯生产成本、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了力量。
四是家禽疫苗免疫成功阻断人感染H7N9疫情。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动物流感基础与防控研究创新团队率先发现H7N9高致病性突变株,研发出高效H5/H7二价禽流感灭活疫苗并在全国范围用于禽流感免疫防控。
有效阻断了H7N9病毒在家禽中的流行,为养禽业每年挽回数百亿元的经济损失。
五是非洲猪瘟疫苗环境释放和临床试验进展顺利。
新中国科技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最新)
![新中国科技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8e66056bbb68a98271fefaf9.png)
(1)航天技术在火箭方面,目前我国的长征火箭家族已经发展为9种型号的火箭系列,可以覆盖低轨道、中高轨道和高轨道等太空轨道,运载能力从吨到吨,其中低轨道最高运载能力高达吨,高轨道运载能力最高达到5吨。
长征系列火箭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具有坚实的基础,基本上具备了发射世界上不同轨道、不同重量卫星的能力,是世界航天发射市场上具有较高知名度和信誉度的高技术产品。
在人造卫星方面,我国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已经成功地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通信卫星和气象卫星三大系列50多颗各种轨道卫星,而且掌握了技术复杂的卫星回收技术和地球同步卫星控制技术。
继着名的两弹一星之后,目前我国已经拥有50多颗在轨卫星,并且掌握了复杂的卫星回收技术和地球同步卫星技术。
在载人航天方面,我国科学家的突出成就同样令世人为之瞩目。
载人航天工程包括航天员、飞船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航天发射场、着陆场和航天测控与通信七大系统,涉及的学科领域广泛,技术含量密集。
我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全国3000多家单位数以万计的工作人员先后参与研制、建设和实验。
十年来,工程技术人员继承并发扬中国日益成熟的航天技术,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发展之路,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了信息、材料、能源等新兴学科的整体水平。
2000年,我国先后两次成功地发射了神舟一号和二号宇宙飞船,在世界上仅次于美俄之后。
2002年3月25日,我国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神舟”三号宇宙飞船,并且获得了圆满成功。
“神舟”三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和返回,表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日臻成熟,为最终实现载人飞行打下了坚实基础;“神州”五号这次发射是人类探索太空史上的一次重大成就。
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中国成了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同时也表明我国利用飞船开展空间科学研究和空间资源开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对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2020年中国生物科学十大科学成果
![2020年中国生物科学十大科学成果](https://img.taocdn.com/s3/m/1e3c5180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6a.png)
2020年中国生物科学十大科学成果1.蝗虫聚群成灾的奥秘蝗灾对农业、经济和环境构成重大威胁。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团队鉴定到一种由群居型蝗虫特异性挥发的气味分子4-乙烯基苯甲醚(4VA)。
该研究不仅揭示了蝗虫群聚成灾的奥秘,还被认为是昆虫学和化学生态学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对世界蝗灾的控制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2.解析首个新冠病毒蛋白质三维结构,发现两个临床候选药物上海科技大学等单位组成抗新冠联合攻关团队,在国际上率先解析了新冠病毒关键药靶主蛋白酶与抑制剂复合物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这也是世界上首个被解析的新冠病毒蛋白质的三维空间结构,并发现了依布硒和双硫仑等老药或临床药物是靶向主蛋白酶的抗病毒小分子,且二者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临床II期试验,用于新冠肺炎的治疗。
3.器官衰老的机制及调控科学研究衰老是应对老龄化的重要基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组、曲静研究组,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张维绮研究组及北京大学汤富酬研究组合作,系统解析了灵长类动物重要器官衰老的标记物和调控靶标;揭示了老年个体易感新冠病毒的分子机制等。
这些研究成果加深了人们对器官衰老机制的理解,为建立衰老及相关疾病的早期预警和科学应对策略奠定了重要基础。
4.构建新冠肺炎动物模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动物模型是科研攻关五大主攻方向之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秦川团队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武桂珍、谭文杰团队,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王健伟团队合作,通过比较医学分析,培育了病毒受体高度人源化的动物。
在国际上第一个构建了动物模型。
应用动物模型,阐明了系列疾病机理,筛选到了系列有效药物,完成了国家部署的80%以上疫苗评价,模型研制方法和标准提供给世界卫生组织,供国际研究使用。
5.人脑的动态发育蓝图脑是人类智能活动的物质载体,研究发育过程中脑结构功能的建立,将揭示智能形成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同时为相关医学应用提供理论线索与技术方案。
中国农业科技进步实例
![中国农业科技进步实例](https://img.taocdn.com/s3/m/728ac846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c5.png)
中国农业科技进步实例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的一个明显实例是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转基因技术是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作物或动物的基因组中,改变其遗传特性的一种方法。
这项技术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性、耐旱性和产量,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和粮食供应。
转基因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
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人口增长和有限的耕地资源使得粮食供应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开始投资和支持农业科技研究,其中包括转基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一个成功的例子是中国的转基因棉花。
转基因棉花是通过导入一种称为Bt基因的外源基因,使棉花具有抗虫特性。
这种基因来自于一种土壤细菌,可以产生一种对棉铃虫等害虫有毒的蛋白质。
通过转基因技术,中国科学家将Bt基因导入棉花基因组中,使得棉花能够自身产生这种抗虫蛋白质,从而减少对农药的依赖。
转基因棉花的应用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根据统计数据,自2002年开始种植转基因棉花以来,中国棉花产量大幅增加,同时农药使用量显著减少。
这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还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转基因棉花还改善了农民的劳动条件,因为不再需要频繁喷洒农药来控制害虫。
除了转基因棉花,中国还在其他作物上应用了转基因技术。
例如,转基因水稻被开发出来以提高产量和抗虫性。
转基因玉米则被设计成能够抵抗玉米螟等害虫的侵袭。
这些转基因作物的应用在中国农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然而,转基因技术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一些人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风险。
因此,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监管措施,确保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这包括严格的安全评估和监测机制,以及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总的来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的一个明显实例是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通过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中国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提高,粮食供应得到了保障,同时减少了对农药的使用和环境的污染。
然而,转基因技术仍然需要继续进行科学研究和监管,以确保其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新中国科技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新中国科技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fd40aa470c22590102029dc1.png)
新中国科技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1)航天技术在火箭方面,目前我国的长征火箭家族已经发展为9种型号的火箭系列,可以覆盖低轨道、中高轨道和高轨道等太空轨道,运载能力从吨到吨,其中低轨道最高运载能力高达吨,高轨道运载能力最高达到5吨。
长征系列火箭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具有坚实的基础,基本上具备了发射世界上不同轨道、不同重量卫星的能力,是世界航天发射市场上具有较高知名度和信誉度的高技术产品。
在人造卫星方面,我国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已经成功地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通信卫星和气象卫星三大系列50多颗各种轨道卫星,而且掌握了技术复杂的卫星回收技术和地球同步卫星控制技术。
继着名的两弹一星之后,目前我国已经拥有50多颗在轨卫星,并且掌握了复杂的卫星回收技术和地球同步卫星技术。
在载人航天方面,我国科学家的突出成就同样令世人为之瞩目。
载人航天工程包括航天员、飞船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航天发射场、着陆场和航天测控与通信七大系统,涉及的学科领域广泛,技术含量密集。
我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全国3000多家单位数以万计的工作人员先后参与研制、建设和实验。
十年来,工程技术人员继承并发扬中国日益成熟的航天技术,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发展之路,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了信息、材料、能源等新兴学科的整体水平。
2000年,我国先后两次成功地发射了神舟一号和二号宇宙飞船,在世界上仅次于美俄之后。
2002年3月25日,我国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神舟”三号宇宙飞船,并且获得了圆满成功。
“神舟”三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和返回,表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日臻成熟,为最终实现载人飞行打下了坚实基础;“神州”五号这次发射是人类探索太空史上的一次重大成就。
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中国成了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同时也表明我国利用飞船开展空间科学研究和空间资源开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对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现代十大科技成就简表
![中国现代十大科技成就简表](https://img.taocdn.com/s3/m/205fca1c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fe.png)
中国现代十大科技成就简表中国现代十大科技成就简表1.高速铁路: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始于2004年,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长、最快的高速铁路网络。
截至2021年,中国高速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3.5万公里,最高运行速度达到了350公里/小时。
2.5G/6G通信技术:中国在5G通信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全球领先的5G技术研发国家。
同时,中国正在积极推进6G通信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争在未来的通信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3.超级计算机:中国的超级计算机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已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超级计算机排名榜首。
4.高分辨率卫星:中国的高分辨率卫星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可以提供高精度的地图和遥感数据,广泛应用于农业、城市规划、环境监测等领域。
5.深海探测技术:中国在深海探测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研制出了深海探测器“蛟龙号”,并在南海、西太平洋等地进行了多次深海科学考察。
6.新能源汽车: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拥有丰富的电池技术和充电基础设施。
同时,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7.人工智能: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国家。
8.基因编辑技术:中国的基因编辑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可以用于治疗遗传性疾病、改良农作物等领域。
9.航空航天技术:中国的航空航天技术在近年来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发射了多颗卫星和载人飞船,并计划在未来进行深空探测。
10.大数据技术:中国在大数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可以应用于金融、医疗、城市规划等领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总结:中国现代十大科技成就简表展示了中国在多个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成就。
这些科技成果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全球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农业农村部发布2020年十大引领性技术
![农业农村部发布2020年十大引领性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7b5045a1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05.png)
天空地一体化高通量网络大数据驱动智慧大脑人机智能协作装备集群感知中枢决策中枢执行中枢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了引领性技术集成示范工作,以支撑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每年发布10项关于绿色增产、节本增效、生态环保、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引领性技术,着力打造集成示范样板,发挥引领作用,加快成果转化,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2020年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技术发布了,快来看看这些技术有哪些?玉米籽粒低破碎机械化收获技术玉米籽粒低破碎机械化收获技术以实现收获期籽粒含水量低、田间倒伏倒折率低、机收籽粒破损率低的“三低”为重点,集成配套选用籽粒脱水快的品种、高产抗倒伏栽培技术和低破损收获机械三大关键技术,解决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制约瓶颈,从而满足生产减损、提高效率、节约用工的需求,促进玉米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推动我国玉米生产方式变革,提升产业竞争力。
苹果免套袋优质高效生产技术苹果免套袋栽培主要病虫害防控及果实外观品质提升技术研究,以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为先导,农业、生物、生理防控为核心,进行精准药剂防控,配套着色品种选择、高光效树形与整形修剪及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等技术,建立了苹果免套袋栽培高效防控技术体系,使虫果率维持在0.5%以下,病果率1.0%以下,果实外观品质等同于套袋果,内在品质优于套袋果。
蔬菜规模化生产人机智能协作技术农业农村部发布年十大引领性技术音一凡特别关注BIE GUAN ZHU本栏编辑郝秋菊玉米籽粒低破碎机械化收获技术流程苹果免套袋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流程蔬菜规模化生产人机智能协作技术体系框架品种选择14一次施肥:机插测深+专用缓混肥一次诊断穗期诊断分蘖数分蘖临界期拔节抽穗成熟穗分化前期中期后期黑渐变黑渐变黄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思路本栏编辑郝秋菊TE BIE GUAN 蔬菜规模化生产人机智能协作技术以现代化农机农艺融合、人类经验与机器智能协作为主线,以智能化管理技术为支撑,通过天空地立体化监测传感网络、农业大脑和智能作业集群研发,针对不同品种、不同生产模式、不同生产区域条件等应用场景进行科学组配和集成应用,集中实现蔬菜规模化生产全生长周期的人机智能协作管理,大幅降低水、肥、药及人力投入,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提升蔬菜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改善产区周边生态环境,全面提高蔬菜生产规模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水平,促进产业的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
农业农村部:2020年重点干好这10件事!
![农业农村部:2020年重点干好这10件事!](https://img.taocdn.com/s3/m/ebd5414a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0c.png)
农业农村部:2020年重点干好这10件事!1. 引言1.1 农业农村部:2020年重点干好这10件事!农业农村部作为我国农业农村领域的管理机构,承担着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责任。
在2020年,农业农村部确定了重点工作,要在各方面取得新的进展,确保农业农村领域工作的顺利开展。
2020年,农业农村部的十件重点工作包括:加强农业生产保障、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
这些重点工作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涉及农业农村各个领域的重要问题,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推动乡村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些工作中,农业农村部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加强协调,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通过这些努力,农业农村部将在2020年取得新的成就,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将成为新时代农业农村事业发展的新起点。
2. 正文2.1 加强农业生产保障加强农业生产保障是农业农村部在2020年的重点之一。
为了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农业农村部将采取一系列措施。
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增加高效农业生产的比重,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加强农业灾害防范和应对能力,建立完善的农业灾害监测与预警体系,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加强农业技术创新,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加强农业生产资金的支持,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确保农业生产的资金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加强农业生产保障是农业农村部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2.2 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是农业农村部在2020年重点要干好的事情之一。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乎农民生活,关乎国家粮食安全,也关乎消费者健康。
在当前社会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所以农业农村部要积极采取措施,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达到国际水平。
年度农业农村部年终报告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村发展成效明显
![年度农业农村部年终报告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村发展成效明显](https://img.taocdn.com/s3/m/8c89b60c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7f.png)
年度农业农村部年终报告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村发展成效明显2020年,我国农业农村部经过全年的努力,取得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以及农村发展成效明显的显著成绩。
下文将从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和农村发展成效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首先,在农业科技方面,我国通过加大研究投入,广泛应用科技手段,不断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新型农业设施设备、智能农机和农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我国在农作物的抗病虫害、逆境环境适应性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次,在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我国加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
通过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打造品牌农产品,促进了农产品的提质增效。
此外,我国大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市场开拓,促进了农产品增值和产业链的延伸。
另外,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方面,我国积极推动农村电商的发展,借助互联网平台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电商的兴起,为农民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同时,农村电商也推动了农产品品牌化进程,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二、农村发展成效明显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发展成效明显,农村经济实现了持续增长。
首先,在农村产业发展方面,我国积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民就业创业。
这不仅为农民提供了增收的机会,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国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大力推进农村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
此外,我国还加强了农村交通网络建设,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发展。
另外,在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方面,我国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的投入。
农业农村部:2020年重点干好这10件事!
![农业农村部:2020年重点干好这10件事!](https://img.taocdn.com/s3/m/e88df931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35.png)
农业农村部:2020年重点干好这10件事!2020年对中国农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农村部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作计划。
其中,重点包括以下十件事情:一、切实做好粮食生产。
全力以赴保障粮食生产和供应,确保粮食总产量超过1.3万亿斤,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二、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融合、城乡融合、文化融合,大力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发展。
三、推进农村新型城镇化。
以小城镇为核心,重点发展集中居住、非农产业、公共服务等功能,打造品质提升、生态环保、和谐共享的美丽乡村。
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严格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加强农业生产全过程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五、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改造,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六、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加强农村综合治理,抓好扶贫工作,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环境。
七、加强对农业农村发展的统筹协调。
强化政策衔接和资源整合,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与城镇发展协调。
八、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推动农业现代化。
九、加快推进农业对外开放。
深化国际农业合作,积极发展进出口贸易,推动“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和粮食安全战略。
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积极推进乡村绿化,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总之,2020年是中国农村发展的关键一年,农业农村部将继续秉承“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理念,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推进各项工作落地实现,为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构建我国氮排放安全阈值定量评估新方法
➢ 该研究由清华大学喻朝庆团队主导, ➢ 首次探明了全国农业生产、氮排放和水环境质量的演化关系, ➢ 量化了省级和全国尺度的氮排放安全阈值及超排量, ➢ 明确了恢复水质的定量化管理目标。 ➢ 该研究解决了氮排放安全阈值研究缺乏可靠的定量评估方法问题, ➢ 为中国氮素的安全管理与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支撑。
推动植物基因组学的研究。
5. 揭示反刍动物的进化及其独特性状的分化机制
➢ 该研究由西北工业大学王文团队主导,通过大尺度、跨物种、多组学大数据分 析与实验的研究思路和手段,
➢ 阐明了长期有争议的反刍动物进化关系和历史, ➢ 解析了反刍动物复杂性状的遗传基础。 ➢ 该研究阐明了反刍动物多样性形成、演化和极端环境适应的分子机制,对牛羊
➢ 该研究由中国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王克剑团队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 究所等单位合作,
➢ 借助基因编辑技术将杂交稻中4个生殖相关基因敲除后, ➢ 成功将无融合生殖特性引入到杂交稻当中, ➢ 从而实现杂合基因型的固定。 ➢ 该研究首次在杂交稻中实现了杂交水稻无融合生殖从0到1的突破, ➢ 为解决杂交种制种繁、留种难的行业难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7. 解析非洲猪瘟病毒三维结构
➢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祥喜/饶子和团队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哈 尔滨兽医研究所步志高团队等单位合作,
➢ 采用单颗粒三维重构的方法, ➢ 首次解析了非洲猪瘟病毒全颗粒的三维结构, ➢ 阐明了非洲猪瘟病毒独有的5层结构特征,揭示了病毒的组装机制, ➢ 该研究为开发效果好、安全性高的非洲猪瘟新型疫苗奠定了坚实基础。
品种选育、人类再生和癌症医学的研究具有重要启示。
6. 发现两种可转移替加环素高水平耐药新基因
➢ 该研究由中国农业大学沈建忠院士团队联合江苏农科院王冉团队, ➢ 发现了两种新可转移高水平替加环素耐药新基因tet(X3) 和tet(X4), ➢ 揭示了替加环素耐药机制,该研究为后续新药设计和研发指明了方向。
2020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
1. 利用大刍草挖掘玉米密植增产基因
➢ 该研究由中国农业大学田丰团队主导,
➢ 首次从玉米野生种大刍草中克隆了控制玉米紧凑株型、密植增产的关键基因,
➢ 建立了玉米紧凑株型的分子调控网络。
➢ 该研究为玉米理想株型分子育种、培育耐密高产品种提供了基因资源和理论基 础。
2.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实现杂交稻自留种
3. 发现黄瓜分枝调控新基因
➢ 该研究由中国农业大学张小兰团队主导, ➢ 发现侧枝调控新基因(CsBRC1), ➢ 通过直接抑制生长素输出基因的功能,促使黄瓜侧芽中的生长素积累, ➢ 从而抑制黄瓜侧枝的生长发育。 ➢ 该研究阐明了生长素和侧枝调控基因之间的直接联系, ➢ 为调控侧枝的生长、促进黄瓜高效生产提供了新策略。
种的新途径。
9. 解密土传病原真菌的强致病性
➢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郭惠珊团队主导, ➢ 通过生化和双遗传试验, ➢ 发现了土传病原真菌分泌几丁质脱乙酰酶、消除免疫原活性, ➢ 成功规避植物免疫反应,表现出强大的致病性。 ➢ 该研究破解了土传病原真菌逃避植物寄主免疫反应的谜团, ➢ 为深入解析土传病原真菌致病机理、开展靶向防控提供了分子基础。
8. 编辑感病基因培育抗白叶枯病水稻
➢ 该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学陈功友研究团队主导, ➢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同步编辑水稻3个感病基因,获得了具广谱抗性的水稻新
种质, ➢ 能有效抵御水稻生产的头号细菌“杀手”白叶枯病害。 ➢ 该研究通过编辑多个感病基因, ➢ 攻克了水稻传统抗病育种周期长、抗性易丧失的技术瓶颈,开辟了作物抗病育
4. 建立高杂合物种单倍型基因组组装的新方法
➢ 该研究由南京农业大学张绍铃团队主导,完成了梨花粉单细胞测序, ➢ 自主开发了“条形-编码”(Bar-coding)的单倍型基因组组装技术, ➢ 成功组装了高杂合梨两套单倍型基因组。 ➢ 该研究为复杂物种基因组的单倍型基因组组装及等位基因分析提供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