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王安石
被吾吞食之王安石苏轼小故事

被吾吞食之王安石苏轼小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坛上,王安石和苏轼被视为两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巨子。
然而,他们之间的关系却并不和谐。
据说,有一次,王安石和苏轼一起参加了一个文学饭局。
在这个饭局上,王安石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政治改革方案,认为通过改变官僚体制和推行新政策,可以解决国家面临的困境。
这个方案后来被称为“新法”,成为了当时政治改革的核心。
然而,苏轼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这种改革会带来更多问题。
于是,饭局上的气氛因此变得紧张起来。
苏轼直言不讳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批评了王安石的新政。
两人之间的争论越来越激烈,最终导致了一次口角。
王安石因为自己的新政得到了皇帝的青睐,所以自信满满。
他不屑于苏轼的批评,反而开始责备苏轼过于独断独行。
苏轼则认为王安石太过于自信,不听取别人的意见。
随着争论的升级,两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
最终,王安石怒不可遏地向苏轼宣称:“你以为你是什么吗?我是吞食之王!”这句话无疑是对苏轼的嘲讽和蔑视。
然而,苏轼并未被王安石的言辞所激怒。
相反,他微笑着回答:“是的,你是吞食之王,但请记住,吞食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你可以吞食所有的物质财富,但你无法吞食每一个人的思想和灵魂。
”王安石停下了话语,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他渐渐意识到,一个真正的领导者不仅要有决策的能力,还要善于倾听他人的声音和意见。
王安石开始反思自己的新政,也开始更加尊重苏轼的观点。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作为领导者,不能因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而对别人嗤之以鼻。
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尊重每个人的观点,倾听不同的声音。
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真正明智和公正的决策,使国家和社会充满和谐与进步。
苏东坡和王安石的恩怨

苏东坡和王安石的恩怨苏东坡和王安石的恩怨引导语:大家了解王安石?他为什么会与苏轼有恩怨呢?小编整理了一篇关于这两位诗人的恩怨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说到东坡的敌人,最难措辞的莫过于王安石了,然而事实上又绝对无法回避王安石,因为两人不但分属两个政治营垒,而且彼此之间还有纠缠不清的私人恩怨。
东坡一入仕途就陷入了新旧党争,他的父亲和弟弟、他敬爱的朝中元老、他的亲朋好友,几乎无一不是站在旧党一边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东坡本人的政治观念与新法南辕北辙,他的学术思想也与新学格格不入,忠鲠谠直的他不可能违心地对方兴未艾的新政沉默不言,他势必要成为新党的政敌,也势必要与新党党魁王安石发生冲突。
嘉祐六年(1061),二十六岁的东坡参加制举,王安石以知制诰的身份出任考官。
东坡在制策中全面地提出了自己对朝政的看法,许多观点正好与王安石两年前向仁宗所上的万言书截然相反。
众考官都欣赏东坡的“文义灿然”而置之于高第,王安石却斥责东坡之文“全类战国文章”。
王安石随后还在任东坡为福昌县主簿的制文中说:“夫士之强学赡辞,必知要然后不违于道。
择尔所闻,而守之以要,则将无施而不称矣,可不勉哉!”虽是代朝廷立言,但也显示了他本人对东坡的不满之意。
苏洵与王安石素不相协,嘉祐年间苏洵以文章名动京师,王安石却未有一言褒奖。
王安石的母亲去世,朝中大臣纷纷前去吊唁,苏洵独不前往。
苏洵还写了《辨奸论》暗刺王安石矫饰反常、不近人情的举止,并预言他必将祸害天下。
七年以后,吕诲上疏弹劾王安石,说他“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外示朴野,中藏巧诈”,并断言:“误天下苍生者必是人也!”吕诲的话与《辨奸论》如出一辙,可见苏洵事实上是代表旧党发出了攻击王安石的第一声。
东坡对其父写《辨奸论》是不以为然的,认为有些话说得太过分。
东坡对王安石的文才也非常赞赏,曾称道王安石所撰的《英宗实录》为本朝史书中写得最好的。
但是东坡对王安石好为大言诡论的行为非常不满,曾在祭刘敞的祭文中予以讥刺。
王安石与苏轼的关系

王安石与苏轼的关系王安石与苏轼的关系王安石与苏轼都是著名的诗人,大家之间有哪些联系?关系是如何的?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与苏轼之间的政治交往、私人交往和学术交往三个方面。
在政治关系上,苏轼起先反对王安石变科举,继而反对王安石变法,因而被贬。
被贬之后,他又写了不少政治诗来讽刺新政。
而后王安石失势,司马光当权,欲全部废除新法,而苏东坡又主张对新法“较量利害,参用所长”,以致又被―贬再贬,流落岭南海南。
对于王安石―苏东坡是“对立”的,还是“持平‘’的?是政治上的对立,还是个人之间的思想?有人认为,苏轼之于王安石,“不在法而在人”苏轼有一首题为《山村》的诗,其中有两句:“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意思是说,由于王安石的“均输法,食盐买卖由国家统一经营,山村之民,由于供应不上,吃不上盐了,这便是讽刺“均输法”。
邓之诚先生在《中华二千年史》中说:“按均输法,于物价调节最有关系,且为刘晏成法,论者亦攻之不已;以为扰民,其意不在法而在人可知。
其攻击最力者,为苏轼兄弟。
”然而有人综合考察了苏东坡的为人,根据他在王安石与司马光之间两头挨打的事实,认为苏东坡“非随时上下人也”。
(刘安世《元城语录》这倒是说苏东坡在政治上是以“持平”态度出现的,并不是个人之间的恩怨。
据1962年在湖北对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问题的讨论会看来,少数人认为“王安石的变法是代表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而“苏轼却替统治阶级说话,反对变法;大部分人则认为,苏王之争是属于“认识和方法上的分歧”。
苏轼和王安石之间的故事

苏轼和王安石之间的故事
苏轼和王安石之间的故事
一、苏轼的学术贡献
1、苏轼既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文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学者,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
2、苏轼与王安石在中国文坛上极有影响力,而苏轼所撰写诗词更是深
受人们喜爱,改写史册。
3、苏轼不仅在文学、诗歌方面有卓著成就,其文学理论让古代中国的
文学更加完美。
二、关于“宪章”
1、《宪章》是苏轼和王安石共同完成的工作,受到当代大众的广泛好评,让王安石及苏轼载入了中国历史。
2、《宪章》把社会上各阶层人民的利益考虑其中,专为当时国家失衡
的社会现状而编写,为实行贞观以后的政治模式奠定了基础。
3、《宪章》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文献之一,也令苏轼和王安石永世颂扬。
三、大夫之争
1、彼此密密麻麻的辩论就像把历史的记录一晃而过。
苏轼和王安石的大夫之争引起了诸多人的关注。
2、在经过一番争论之后,苏轼取得了胜利,由此,苏轼也在朝中建立起了自己的杰出形象:谦虚谨慎的哲学家和政治家。
3、苏轼的胜利豆蔻梢头,也使得王安石深受屈辱,使他彻底失去了朝中对他富有礼遇的待遇。
总而言之,苏轼和王安石既是一对有着不同经历和多姿多彩的历史人物,也是一对互相影响的互补伙伴。
他们之间的激烈争论,确立了中国宪法系统,为中国建立合理的政治制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北宋才子佳人:苏轼与王安石的政治抱负及文学成就

北宋才子佳人:苏轼与王安石的政治抱负及文学成就1. 引言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辉煌的时代,而苏轼和王安石则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两位文化名士。
他们既是政治家,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也是文学家,享有盛誉的才子佳人。
2. 苏轼2.1 政治抱负苏轼生于公元1037年,出身于隐居世外清静之家。
尽管他没有接触到官场中的权力和荣耀,但他始终对国家大事充满了关注和热情。
在任官期间,苏轼以其公正无私、勇敢直言的风格赢得了广泛赞誉。
他主张以德服人,并提倡救灾济民、推行改革等具体措施来恢复社会秩序和促进国家发展。
2.2 文学成就作为一位卓越的文学家,苏轼对南宋文坛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擅长写诗、散文和书法,在这些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诗作擅长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观察,以其丰富多彩的笔触和优美流畅的语言而闻名于世。
同时,苏轼还以他在散文方面的杰出才能而著称,他的散文常常充满着对人生哲学和社会现象的思考。
3. 王安石3.1 政治抱负王安石生于公元1021年,是北宋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
他主张通过改革来解决北宋时期面临的种种问题,并试图通过“新法”来推动社会经济变革。
其中包括提倡均田制、推行保贷法等一系列政策,旨在减轻地方豪绅对农民的压迫,促进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3.2 文学成就尽管王安石主要以其政治活动而闻名于世,但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他尤擅长写诗,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深入浅出、意义深远的风格。
王安石将自然景物、人生哲理和社会现象巧妙地融合在他的诗歌中,以此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4. 总结苏轼和王安石都是北宋时期最杰出的文化名士。
他们不仅有着高远的政治抱负,致力于改善社会和国家的命运,而且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
他们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了后世,并被誉为“才子佳人”。
王安石与苏轼的爱恨情仇

王安石:与苏轼的恩怨情仇去年12月,本是四六级考试的日子。
但一位1000岁的古人却上了热搜。
十几所学校的学生们,不但为他张贴生日快乐启事,还希望这位“考神”能够保佑考试通过。
而这个能够跨越巨大的时间鸿沟,依然被年轻人推崇的古人,就是王安石。
这位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不只有一连串头衔,他的人格和思想魅力是毋庸置疑的。
王安石是名副其实的“考神”。
庆历二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后,仕途便一帆风顺。
他取得这样的成就,靠的并不是论资排辈,而是在地方上扎扎实实干出的政绩。
在鄞县当知县的时候,王安石已经成为东南这个地方自治的典范性人物,整个东南地区都要以他作为模范。
而王安石在文学方面,也很早就崭露头角,名扬文坛,受到许多前辈的称赞。
连欧阳修都专门写诗夸赞他: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你们做佛系青年我来过硬核人生王安石大半生的主题,大概八个字可以概括:好好学习,好好工作。
你乍一听觉得,这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啊,家长眼中的三好学生,领导眼中的栋梁之材!是的没错,但是为了能把这八个字做到极致;你知道王安石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吗?大概可以这么形容,如果你有一个像王安石一样的孩子,他跑来跟你说:爸妈,读书就是我的一切!吃什么,不重要!穿什么,不重要!谈恋爱,更是不重要!读书的时候好好读书可以理解,王安石是参加了工作后也疯狂读书,甚至常常读到通宵。
他当年在基层当公务员,每天通宵达旦地读书,困了就坐着打个盹。
常常是上班要迟到了,连洗漱都来不及,蓬头垢面地就去了。
他的上司韩琦看他天天一副不修边幅的样子,以为他沉迷酒楼夜生活,还劝解道:“年轻人要好好读书,不要自暴自弃啊!”王安石连解释都懒得解释。
他完全专注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
其他事情,能少则少。
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了一个王安石的故事,说他脸黑得不像话了,他学生都以为他病了,赶紧找医生来看。
医生把脉问诊看了半天,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不是病,脸太脏了!他完全不在意自己的形象,甚至可以一年不洗澡。
论王安石与苏轼接受《维摩诘经》之异同

论王安石与苏轼接受《维摩诘经》之异同第一篇范文论王安石与苏轼接受《维摩诘经》之异同在我国北宋时期,王安石与苏轼都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们的政治理念和文学创作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而在他们的思想和创作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受到了《维摩诘经》的影响。
本文试图通过对王安石与苏轼接受《维摩诘经》的异同进行探讨,以期揭示两位大家在政治理念、文学创作和人生观上的特点。
一、王安石接受《维摩诘经》的异同1. 政治理念上的影响王安石变法时期,提倡“新政”,旨在挽救北宋王朝的衰败。
在这一过程中,王安石受到了《维摩诘经》中“方便法门”的启发。
他主张以实际利益为导向,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力求解决国家的现实问题。
这与《维摩诘经》强调的“方便波罗蜜”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王安石在实施改革时,过于强调权威和力度,忽视了《维摩诘经》中所倡导的“慈悲为怀”的精神,从而导致变法失败。
2. 文学创作上的影响王安石的诗歌创作深受《维摩诘经》的影响。
他的诗歌以理趣见长,追求平淡、自然、清新、含蓄的风格,这与《维摩诘经》中的“空性”思想不谋而合。
然而,王安石在诗歌创作中过于追求理趣,有时难免显得生硬、晦涩,这与《维摩诘经》所倡导的“方便法门”略有出入。
二、苏轼接受《维摩诘经》的异同1. 政治理念上的影响苏轼在政治生涯中,多次遭遇贬谪,但他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这种心态与《维摩诘经》中的“菩提心”和“忍辱波罗蜜”有着密切的联系。
苏轼在政治理念上,主张“宽政安民”,强调政治家应以民为本,这与《维摩诘经》的“众生平等”思想相契合。
2. 文学创作上的影响苏轼的诗歌创作具有广泛的题材和丰富的情感,这与《维摩诘经》中的“空性”和“慈悲为怀”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苏轼的诗歌在表达人生哲理的同时,注重抒发情感,以情取胜。
他的诗歌风格多变,既有豪放,又有婉约,体现了《维摩诘经》的“方便法门”。
三、总结王安石与苏轼在政治理念和文学创作上,都受到了《维摩诘经》的影响。
苏轼和王安石不和,自请流放的诗句

苏轼和王安石不和,自请流放的诗句1. “苏轼心伤与安石异,自请流放天涯去。
”就像两只骄傲的孔雀,苏轼和王安石都有自己的主张,谁也不肯让步。
我想苏轼当时心里定是委屈的,觉得与其在朝堂上争得面红耳赤,不如远远离开。
这就好比两个孩子为了一个玩具互不相让,最后一方只能赌气走掉。
2. “苏君难忍同王歧,流放之途意难息。
”你想啊,苏轼满心的抱负,可和王安石政见不合能咋办?他就像一个孤独的行者,在朝堂找不到共鸣,只能选择离开。
这就像在一个乐队里,大家演奏的节奏完全不同,那还不如自己出去找个新的舞台。
3. “吾观苏轼远离朝,安石政争心自憔。
”当时苏轼心里肯定在想:“这朝堂没法待了,和王安石老是不对付。
”他像是一只受伤的大雁,想找个宁静的地方疗伤。
这就如同两个人下棋,一个想猛攻,一个想防守,总是争吵,那还下什么棋,不如散了。
4. “苏轼不甘吵不休,流放之念心中留。
”王安石和苏轼就像两朵不同方向生长的花,一个向左,一个向右。
苏轼可能觉得与其这样僵持,不如自己去个清净地。
这就像两个朋友吵架,一方觉得实在无法调和,就想自己出去静静。
5. “苏公岂与安石和,愿往流放岁月过。
”苏轼或许在想:“我和他实在说不到一块去。
”他像一个倔强的小孩,既然合不来那就走呗。
这好比两个人住在一起总是闹矛盾,那不如搬出去自己住。
6. “苏轼心灰朝堂事,自请放逐远尘世。
”王安石和苏轼的矛盾就像两团乌云碰撞在一起。
苏轼心里可能很无奈,感觉在朝堂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了。
这就像在一个班级里,和某个同学总是互相看不顺眼,那就想换个班级。
7. “苏郎难容于安石,流放路上意痴痴。
”苏轼啊,他可能是觉得和王安石没法共事了。
他就像一个被驱逐的诗人,带着满心的不甘和落寞走向流放之地。
这就像两只打架的小狗,一方觉得打不过就跑开了。
8. “苏轼忍无可忍时,流放只为远王师。
”想象一下,苏轼在朝堂上和王安石老是意见相悖,他肯定很郁闷。
他就像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鸟,想挣脱出去。
王安石对苏轼的评价

王安石对苏轼的评价
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王安石对苏轼的评价可以
说是复杂而多元化的,既表现出对其文学才华的赞赏,又存在对其政治观点的分歧。
首先,王安石对苏轼的文学才华赞不绝口。
苏轼以他的诗词而闻名于世,被誉
为北宋文坛的巨星。
王安石对苏轼的作品非常赞赏,认为他的诗词深邃而富有表现力。
他欣赏苏轼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对人情世故的独特洞察力。
可见,王安石对苏轼的文学成就非常推崇。
然而,王安石和苏轼在政治观点上存在明显的分歧。
苏轼是王安石变法的坚决
反对者,他批评王安石的新法对于社会造成了种种弊端。
他认为王安石的变法措施过于强硬,给普通百姓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此外,苏轼还主张文治,即通过教育和文化的改革来推动社会进步,而不是过度依赖政治手段。
这些观点与王安石的政策形成了鲜明对比。
尽管有政治分歧,但王安石仍然承认苏轼的文学成就。
他在苏轼被贬谪时,暗
中保护和赞赏苏轼的才华,曾多次为其提供援助。
这表明王安石对苏轼的文学价值有着客观的认可和尊重。
总而言之,王安石对苏轼的评价是复杂而多面的。
他对苏轼的文学才华赞赏有加,但在政治观点上存在明显的分歧。
然而,这并没有阻碍王安石对苏轼作为文人的才华给予肯定与赞赏。
包容 名人例子

包容名人例子(一)苏轼与王安石苏轼和王安石都是北宋时期的名人。
王安石呢,那可是个变法革新派。
他推行变法的时候,那是大刀阔斧,可也触动了很多保守派的利益。
苏轼一开始是站在保守派这边的,所以经常写文章批评王安石的变法。
按说王安石完全可以打压苏轼,把他的仕途彻底堵死。
但是王安石没有这么做哦。
他知道苏轼是个大才子,有才华的人难免会有自己的观点。
后来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抓起来了,王安石还出来为他说话呢。
他说苏轼是个难得的人才,不能因为政治上的分歧就把人家往死里整。
你看,王安石这就是包容啊,尽管两人在政治理念上大相径庭,但他能看到苏轼的才华,包容他的反对声音。
(二)歌德与席勒歌德和席勒都是德国文学史上超级厉害的人物。
歌德当时已经是很有名望的大作家了,席勒呢,是个后起之秀。
席勒一开始写的作品风格和歌德不太一样,而且席勒年轻气盛,有时候在文学观点上还会和歌德争论。
但是歌德可没有摆老资格打压席勒哦。
他觉得席勒是个很有潜力的年轻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是好事。
于是歌德包容了席勒的不同,两人后来还合作创作呢。
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共同把德国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如果歌德不包容席勒,那德国文学史上可能就少了很多精彩的篇章啦。
(三)梅兰芳与齐白石在咱们中国的艺术界,梅兰芳和齐白石也是包容的典范。
齐白石当时在画坛已经小有名气,但是在社会上还不是那种特别被大众追捧的画家。
梅兰芳呢,那可是京剧界的名角,粉丝超多。
有一次,齐白石去参加一个聚会,穿着很朴素,在人群里不太起眼。
梅兰芳一看到他,就特别热情地迎上去打招呼,还恭敬地向他请教绘画的问题。
这让齐白石特别感动。
要知道,梅兰芳当时的地位可是很高的,他完全可以不理会齐白石这个看起来有点土气的画家。
但是他没有,他包容不同艺术领域的人,尊重齐白石的才华。
后来齐白石还专门为梅兰芳画了画呢。
(四)周杰伦与方文山周杰伦和方文山在华语乐坛那可是黄金搭档。
周杰伦的音乐才华大家都知道,他的曲子总是充满了创意。
《唐宋诗词对比:王安石与苏轼的政治观点》

唐宋诗词对比:王安石与苏轼的政治观点简介唐宋两个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和繁荣的阶段,而其中诗词更是两个时期的代表性艺术形式之一。
本文将重点探讨王安石和苏轼这两位杰出的诗人在政治观点上的差异与共同之处。
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086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者,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
他主张通过一系列变革来解决深层次社会问题,并倡导“新法”来改善国家治理。
以下是王安石政治观点的几个关键方面:1.均田制度: 王安石提倡通过实行均田制度来消除土地兼并现象,实现土地资源更公平地分配给农民。
他认为这样可以缓解农民负担、增加生产力,并提高经济效益。
2.青苗法: 王安石主张对种植谷物的土地实施专营管理,以推动农业生产和税收增长。
他认为这样可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3.方田均税法: 王安石提倡按土地面积而不是人口数来征税,以实现公平和效率,并减轻部分贫困地区的负担。
苏轼(1037年-1101年)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文豪”。
与王安石相比,苏轼在政治观点上有一些不同的见解。
以下是苏轼的主要政治观点:1.保守主义: 苏轼更加倾向于传统和保守的政治观念,反对激进改革措施。
他认为过度改革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和人民痛苦。
2.儒家思想: 苏轼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政治上强调道德修养和仁义道德。
他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国家稳定与繁荣。
3.文化重视: 苏轼注重文化教育和艺术创作,认为这是培养优秀人才和提高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途径。
对比与共通之处尽管王安石和苏轼在政治观点上有一些明显的差异,但也存在一些共同之处:1.国家利益: 无论是王安石还是苏轼,他们都关注国家的利益和国家治理。
不同的是,他们对于如何实现国家利益有不同的看法。
2.社会公平: 王安石倡导通过改革来解决社会不公问题,而苏轼则强调道德教育和文化修养对于社会公平的意义。
3.民生关怀: 王安石的改革措施主要着眼于解决农民负担和增加产出,而苏轼更注重人民生活和心灵寄托。
王安石与苏轼的故事

王安石与苏轼的故事在明末学者冯梦龙编撰的《三言两拍》之《警世通言》中有一篇是《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可以说是演绎北宋著名文人王安石与苏东坡智力大比拼的绝世精彩的经典故事啦。
开篇一首诗说道:“海鳖曾欺井内蛙,大鹏张翅绕天涯。
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这四句诗是奉劝世人“虚已下人,勿得自满”的。
于是有王安石三难苏东坡之故事第一难:菊花究竟何时落?宋神宗时,有一位:吟诗作赋般般会,打诨猜谜件件精。
不是仲尼重出世,定是颜子再投生。
此人就是家喻户晓的苏东坡。
他天资聪明,过目成诵,出口成章,有李太白之风流,曹子建之敏捷。
他一举成名,官拜翰林学士。
苏东坡自恃聪明,常常讥诮宰相王安石。
一日,王安石在书房正写一首《咏菊》诗。
刚写了两句,忽闻家人来说,外任刚回的苏东坡前来拜访。
王安石闻言,知道苏东坡恃傲难改,有意留下后两句嘱咐了家人,就躲进内帐。
苏东坡来到书房,家人告诉他让他在此等候。
家人去给苏东坡倒水。
苏东坡感到自己在书房无聊,就在房里扫了一眼,见书桌上放着未干的墨毫,还有一首未写完的“咏菊”诗。
这两句诗: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暗自说道,写了些什么,胡说八道。
一年四季之花,黄花即菊花,开在深秋,性属火,唯敢和秋霜鏖战,最能耐久,怎么能说吹落黄花满地金?真是错误。
由诗兴所发,不能控制,举笔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苏东坡也写完了,也懊悔了,上次被放任就是: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巧弄唇。
欲把此稿丢掉吧,又怕宰相前来找。
正在这时,王安石从屏风后边出来。
互相寒暄,互相落座。
王安石见书稿被人续完,唤家人问说是苏东坡所续。
王安石心想不知天高地厚,恃才无忌。
到了明日早朝,王安石奏过皇帝将苏东坡发放黄州团练副使。
苏东坡明知又惹着了宰相王安石,被发放,无奈。
临走时,王安石对苏东坡说:“老夫幼年寒窗灯下日久,染成陈疾。
今觅得一偏方,须用中峡巫峡之水服之。
任满回时,务必给老夫取三峡之中峡之水,用于熬药。
王安石与苏轼之间的故事

王安石与苏轼之间的故事
王安石与苏轼之间的故事
一、苏轼对王安石的敬重
1.在苏轼的诗歌中,他景仰过王安石,歌颂过他的名号。
2.据记载,苏轼尊重王安石,他曾经引用过王安石的句子,表达他对这位开国元勋的敬意。
3.苏轼对王安石的尊崇之情甚至溢于诗歌,他经常在社交活动中谈起王安石的事迹,以此来表达他的赞赏之情。
二、苏轼与王安石的相识
1.据记载,苏轼与王安石曾有过接触。
2.苏轼曾经参加过王安石推行的开明改革的讲学会,在那里他并不仅仅是听众,而是与王安石进行了有效对话。
3.王安石推行改革时,苏轼成为了他的支持者,这也是他敬重王安石、为王安石着想的原因之一。
三、王安石与苏轼的关系
1.苏轼被王安石明里评定为“聪慧有理”的人。
2.因为苏轼的才能而受到王安石的看重,并被王安石委派去执任重要的官职,这也是王安石对苏轼的一种赏识之情。
3.苏轼也会在许多宴会上,与王安石一起坐一桌,向王安石请教诗词,用以赞礼他,可见这是一种友谊之情。
四、王安石与苏轼的因果关系
1.因为苏轼的聪慧有理,使得他赢得了王安石的赏识,从而改变了苏轼后来一生的命运,使他成为一位有名的官员。
2.苏轼也因为其才能“不可没有”而主动给王安石写诗,以表达他的敬意。
3.此外,
苏轼的关心也深深的感染了王安石,使王安石不再孤单,乃至于一心奉公,助力明朝改革。
总结:苏轼对王安石极为尊敬,把他当做自己的偶像。
他们之间有机会接触,苏轼也得到王安石的赏识,为他效劳。
苏轼的聪慧有理、才能无可没有,也深深触动了王安石。
最终,王安石与苏轼的关系形成了一种有益的友情,为明朝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诗人王安石与苏轼什么关系

诗人王安石与苏轼什么关系王安石是北宋年间著名的诗人,那么王安石与苏轼什么关系?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王安石与苏轼的关系,希望对你有帮助!王安石与苏轼的关系王安石和苏轼是北宋时期的人物,两人均是大文豪,很有才气,在文学上造诣颇高。
王安石与苏轼可以从两块内容介绍。
第一块就是王安石与苏轼的关系,第二块指的是一本连环画。
一:王安石与苏轼的关系王安石推行新法,深得宋神宗的器重与信任,是皇帝面前的大红人。
而苏轼呢则任开封府主考官,出题的时候出了一道题,通过引经据典的方式批判了王安石的引导皇上专断的事实。
王安石看完后心中不悦,从此也就记恨上了苏轼。
苏轼的弟弟苏澈也公然提出青苗法的弊处,兄弟两人可谓是对王安石当头一棒,王安石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推行新法时期党同伐异,他认为苏轼兄弟反对其变法,于是就制定了一些列的章程来针对难为苏轼,双方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不仅如此,苏轼曾多次抨击王安石,不仅是在文学上,在其政治上,两人多有争端,争抢斗胜之事常有,两人常唇枪舌战。
二:《王安石与苏轼》这是一本书,书名就叫做《王安石与苏轼》,作者是于文与冯梦龙,于2011年6月1号由朝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全书共有64页,主要讲述的是北宋年间大文豪苏轼的传奇故事。
书中的苏轼颇有才气,但是他有点狂妄自大,这种狂妄来自于他的聪明博学。
当朝宰相兼文学家王安石则给苏轼好好的上了一课,王安石给苏轼出了很多难题,通过这种形式来教育苏轼。
苏轼受益一改自己的缺点与性格,最终成为了一个大文豪。
苏轼凭借这自己的才学惜才,爱才,识才,在苏轼的培养下,很多有理想有抱负的文学者均受到了重用,实现了抱负。
北宋王安石是什么家一:政治家1042年,王安石参加科举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了他的仕途之路,先后任职地方官吏,当过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群牧判官,知常州事,知制诰等多个职位,在为官这段期间王安石关注民生,大力兴修水利,扩办学校,注重教育与人才的培养,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王安石与苏轼的咏菊诗

王安石与苏轼的咏菊诗
王安石与苏轼的咏菊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王安石的《咏菊》诗前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后两句是:“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秋菊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秋菊与春花的不同之处,即秋菊在秋风中会落瓣,而春花则不会。
苏轼在王安石的诗句启发下,也创作了咏菊诗。
苏轼的《咏菊》诗前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后两句是:“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苏轼在看到王安石的诗句后,认为王安石可能犯了一个错误,因为菊花在秋天是不会落瓣的。
因此,苏轼续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以纠正王安石的错误。
然而,这两个故事的真实性存在争议。
有资料表明,王安石的诗句可能是对《楚辞》中“餐秋菊之落英”的引用,而苏轼的续诗可能是对王安石诗句的误解。
因此,这两个故事可能是文学作品中的虚构情节,而非真实的历史事件。
苏轼王安石的故事

苏轼王安石的故事
苏轼(1037年-1101年)和王安石(1021年-1086年)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两人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之间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引人入胜。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
他擅长诗词、散文,尤以豪放洒脱的笔风和清新明快的文风而著称。
苏轼曾任官至礼部尚书,后因与当时的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谪至黄州、婺州等地。
在遭遇逆境时,苏轼仍保持乐观豁达的性格,不断创作优美的作品,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王安石,字介甫,号铁冠道人,是北宋政治变革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他主持实施了一系列变法,如“青苗法”、“免役法”、“募役法”等,旨在解决当时社会经济问题,强化中央集权。
然而,这些变革引发了一些争议,遭到了苏轼等人的反对。
王安石被赶出朝廷,最终退隐江南,与苏轼等人的交往也因政治立场的不同而日益疏远。
苏轼和王安石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师出同门,皆为真诚追求文学艺术、社会变革的人物。
尽管在政治立场上有分歧,但两人对文学和社会进步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宋代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更是对后人的启示和激励。
总之,苏轼和王安石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匠,他们不仅在文学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在政治舞台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人们不断探索创新,追求真理,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王安石和苏轼的绝句

王安石和苏轼的绝句
(最新版)
目录
1.王安石和苏轼的背景介绍
2.王安石和苏轼的绝句作品概述
3.王安石的绝句作品分析
4.苏轼的绝句作品分析
5.两位诗人的绝句作品对比
6.结论
正文
王安石和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王安石是新党领袖,以推行新政而闻名;苏轼则是旧党成员,因反对新政而屡次被贬谪。
尽管他们在政治立场上存在分歧,但都热爱文学,尤以绝句见长。
本文将对两位诗人的绝句作品进行分析和比较。
王安石的绝句作品以婉约清新、含蓄委婉见长,善于运用细腻的描绘和象征手法,表达复杂的情感。
他的《泊船瓜洲》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中以春风和明月为背景,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之情。
苏轼的绝句作品则以豪放奔放、意境开阔著称,常常抒发诗人豪放的性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的《题西林壁》便是其中的佳作:“横看成
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中
以庐山的山水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活哲理的领悟。
通过对比王安石和苏轼的绝句作品,我们可以发现,王安石的绝句以婉约、含蓄为主,善于运用细腻的描绘和象征手法;而苏轼的绝句则以豪放、意境开阔著称,常常抒发诗人豪放的性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苏轼与王安石和好的典故

苏轼与王安石和好的典故
在黄州任官几年后,苏轼的佳作几乎没有遗漏一篇,都备份传到了王安石的手里。
苏轼和王安石在他们的生涯末年于江宁有过一次相见,那时的王安石老去,时而病伤微弱,时而文章兴致而来,大发文采。
苏轼看出了王安石的生命状态,他或许更多是的感慨,感慨王安石即便是面对自己的衰老,也是那么地倔强和不服输,苏轼写道:“骑驴渺渺入荒坡,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王安石在人生最后的坚强时刻,和苏轼敞开心扉,所谓“三亩宅”,便是王安石对于苏轼为人处事的一个总结。
其实苏轼和王安石都是一类人,倔强,高傲,往往以才华相融政治去压制别人,范仲淹虽无他们之才学,但是却比他们更会做宰相,苏轼记下了这位对他帮助极多的前辈的话语。
元祐元年,宋神宗病逝,哲宗即位,高太后任司马光为宰相,意图彻底废除王安石变法,而司马光正值人生最后光景,疯狂推翻王安石的变法。
司马光的重用,同样也令苏轼再次被重用回归朝廷,但是在面对免役法时,苏轼出人意料地站在王安石这一边,反对司马光。
因此,被认为背叛新党的苏轼再次被贬,而这一年,只留下感叹何至于此的王安石,费尽心思废除变法的司马光先后逝世。
对于苏轼来说,政治都不重要了,这场党政仿佛来过,也仿佛没有留下什么,只有空余自己感叹日月的人生,或许苏轼他只记得,王安石与他论的天地大道,两位文人雅客,末途唯见,或仅此而已。
1。
苏 轼与王 安石的书信往来

苏轼与王安石的书信往来在北宋的文坛与政坛上,苏轼与王安石无疑是两颗璀璨的明星。
他们的政治理念有所不同,人生经历也各异,然而,通过书信往来,我们能窥见他们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苏轼,这位文学天才,诗词文章皆妙,性格豁达开朗,却一生仕途坎坷。
王安石,以其激进的变法主张闻名于世,意志坚定,一心想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他们的初次交集,或许并非那么愉快。
王安石推行变法,苏轼对变法中的一些措施提出了质疑和反对。
这使得两人在政治立场上产生了分歧,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
然而,尽管存在政治分歧,他们在文学和思想上的交流却从未停止。
苏轼曾在书信中对王安石的文学才华表示赞赏,称赞其文章“精悍有法”。
王安石也对苏轼的诗词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豪放不羁,才情出众”。
在一封苏轼写给王安石的信中,他以诚恳的语气表达了自己对变法的看法。
他并非全盘否定变法,而是认为在推行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实际情况,避免给百姓带来过重的负担。
苏轼写道:“安石兄,弟深知兄变法之初心乃为国家富强,然如今之法,于百姓而言,实有诸多不便。
望兄能审时度势,略作调整。
”王安石收到这封信后,认真思考了苏轼的意见,虽未完全采纳,但也对苏轼敢于直言的勇气表示了一定的尊重。
王安石也曾写信给苏轼,探讨文学创作之道。
他在信中写道:“子瞻贤弟,文学之妙,在于真情实感。
吾等当以天下为己任,以笔为剑,抒发心中之志。
”苏轼回复道:“安石兄所言极是,弟当铭记于心,努力创作出更多有益于世之作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关系逐渐缓和。
尤其是在苏轼遭遇乌台诗案后,王安石不计前嫌,上书为苏轼求情。
他深知苏轼乃一代英才,不应因言获罪。
在他们晚年的书信中,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感慨和对世事的洞察。
苏轼在信中写道:“安石兄,历经风雨,方知人生如梦。
吾等曾为名利所累,如今想来,不过浮云。
”王安石回复:“子瞻贤弟,吾亦有同感。
唯愿今后能安享宁静,不问世事纷争。
”苏轼与王安石的书信往来,不仅展现了他们在文学和思想上的碰撞与交流,也反映了北宋时期文人之间复杂的关系和那个时代的政治风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是个苍凉的手势
【摘要】从政治这方面分别了解王安石与苏轼的为人,与历史相结合从文学角度来看王安石与苏轼是惺惺相惜的。
【关键词】才华横溢豁达抱负理想乐观旷达偏执直接独断
北宋,这个文化昌盛,社会安定繁荣的时代,在狭长的历史长流中绵绵不断的滋育出如此众多的文人骚客。
而今天所谈论的苏轼与王安石便是这暗流中锋芒毕露的金砾。
无论是苏轼的"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的豁达超脱,还是王安石的“尽吾志也而不能志者,可以无悔矣”的坚定毅力;无论是子瞻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真率孤傲,还是介甫的“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的深刻谨慎都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两位伟大文人若撇开政治上的对立不谈,在文学上他们是真正的知音。
命运将他们推上历史之轮,让他们在那个时代从不感到孤独,彼此在文学成就上惺惺相惜。
而独有的品格更是让苏轼与王安石在文学,政治上流光溢彩。
苏轼在嘉佑二年(1057) 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文章质疑儒家典籍中的“疑”字,援引古时仁者以忠厚为本进行赏罚的事例,阐述了仁政的思想,认为忠厚在于以“君子长者之道”为国,而不全在于刑与赏。
苏轼的仁政思想一分一毫的渗入在文章中的字字句句中。
不愧于欧阳修“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的高度评价。
后因欧阳修的极力推荐使之有机会大展才华,深得皇上喜爱。
苏轼早年就"奋厉有当世志",很向往"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的盛世,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
他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要求朝廷"涤荡振刷而卓然有所立";他主张"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济时治国,"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 。
在这满腔的抱负与理想中,苏轼又是真率与可爱的。
在《与杨元素》里说:“昔之君子,惟荆是师;今之君子,惟温是随。
所随不同,其为随一也。
老弟与温相知至深,始终无间,然多不随耳”。
在“非随时上下”、“然多不随耳”可以看出,苏轼始终坚持维护自己的人格。
而对外界强加于他的打击、压迫,苏轼都忍不住要在作品中发泄不满,“如食内有蝇,吐之乃已”。
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
后因政治立场不同,他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著。
甚至在贬到惠州后,他还捐助修桥二座。
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力有所作为。
然而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
除了苏轼,21岁中进士的王安石也是历史上少有令人深思的人物。
他有着至高无上的忠君报国,强邦富民思想。
在当度支判官主管全国财政时,以针砭时弊,图谋改革为己任,向仁宗皇帝上了著名的万言书。
然而实践抱负与理想的手段却是令人不能苟同的,苏东坡曾赠于他“三不足”,即“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
思想的付诸实践肯定得有个恰当的途径,然后偏执的王安石不能接受忠言,不愿承认错误,将决心当成了秘诀,以固执作美德。
若从人为这一面来看,王安石是直接的。
换言而之,他是一个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人。
皇帝对他说,每个朝代都有小人,即使是尧舜时代,也有臭名昭著的四凶。
王安石回答说,正是尧舜杀了四个奸臣,才有了辉煌的成就。
如果奸臣在朝不去,妒贤嫉能,阴谋得逞,贤良之臣必然就会弃官而去。
对衣食住行漠不关心的王安石,自然对金钱熟视无睹。
他当宰相时,领到俸禄,就交给弟兄们,听凭他们花费。
他视金钱如粪土,钱入地中,哺育了一片花海,少了些芳香宜人的,多了些恶臭刺人的。
他志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执行自己的政策,权力是思想的阵地,而不是私欲的田园。
水火不相容,缘于以天下为己任。
这就是品质的完整
与人格的崇高。
在力学上讲,王安石是独断的。
为学者必然要苦读。
王安石在扬州太守幕府时,经常彻夜读书,黎明时才在椅子上打个盹。
多数时候醒来后已经晚了,来不及洗脸梳头,匆匆忙忙去当差。
后来当了宰相的韩琦是太守,看到王安石的这副样子,以为他纵情声色,不务正业,就劝他说:"老弟,我劝你趁着年轻,多用功念点书吧。
"王安石却没有做分辩。
在后来去职之时,他告诉朋友说韩琦不赏识他。
等到王安石成了有名的学者,韩琦也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把他视作自己的属下。
对此,王安石却十分恼怒。
有意思的是,王安石接受朝廷高位时,恰好韩琦被罢相。
勤于写日记的王安石曾这样评价韩琦:"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耳。
"这又是王安石为人的另一面了。
仁宗年间在朝中为官时,众人都把王安石看作奇才。
好诗佳文已经传诵,胸中创见非凡,言谈口若悬河。
在众多的名公巨卿中,王安石似乎是奇特之士,才华无限,前途无量。
然而王安石长于化友为敌,短于化敌为友。
他轻视所谓的"流俗"之辈,不但与忠厚长者疏远,后来竟与自己的莫逆之交如韩维、吕公著也断绝了来往。
是韩维使尚为太子的神宗对王安石倾心器重。
当朋友们对新政表示异议时,他毫不迟疑,毫无顾忌,断然将他们贬谪出京。
为免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王安石就提拔对他毕恭毕敬的人,这都是些欲壑难填、才不胜职、唯唯诺诺之辈。
劣迹昭著的人,最坏的是为免辞官而隐瞒母丧不报的李定,还有"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的邓绾。
可见,王安石在交友这一方面是失败的,虽官场的得意,但由于人格偏执,既不善听取不同意见,也不善团结各方人士,树敌过多,陷自己于不利境地。
这也为变法失败而暗自埋下了狠狠的一笔。
也许真有一种宿命,让苏轼的命运是注定了会同王安石联系在一起的。
王安石其实不是一味贪恋权势的政客,他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王安石变法利于强国,却不会富民。
苏轼当时虽不在政治漩涡的中心,但他也是一个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主张的有良知的读书人,看不惯的事不发议论会觉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熙宁二年(1069),苏轼上了著名的《上神宗皇帝书》,主张“结人心、厚风俗、存纲纪”,近乎与王安石激进的变法主张针锋相对,使得王安石十分恼怒。
在一次次的意见碰撞与冲突袭击下,苏轼觉着已无法同王安石同朝共事,于是请求离开朝廷到杭州任职。
乐观豁达,以诗酒自娱的苏轼在远离权力中心之际,感到的只有惬意与自在。
在苏轼外任期间,王安石的新政实施得并不顺利,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
在变法失败之后,王安石心灰意冷,回到金陵,从此他的政治生命永远结束了。
在退居金陵期间,他除了潜心学术、醉心山水,还对自己的政治生涯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写下了数十册记录他心路历程的日记。
这时的王安石只是一个平淡的男人,无权术的勾心斗角,无政权之间的阿谀我诈,无雄心勃勃的野心,在宽博的胸襟中只有一方净土,那里躺着最纯净的灵魂。
元丰二年(1079)发生了文学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当朝新党一帮人诬陷苏轼写诗攻击朝廷,于是苏轼被逮捕入狱。
而此时,已经辞官的王安石此时出来说了公道话,他给皇帝上书:“岂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且不说这起了多大的作用,但王安石在这种关键时刻对于政敌的宽谅是一种值得珍视的宝贵品格。
苏轼在晚年更是被一贬再贬,直到荒远的海南,食芋饮水,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
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
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神宗元丰七年(1084),苏轼刚从黄州谪所被召回,前往金陵同王安石相会。
他们相游与山水间,诗酒唱和,相处甚欢。
他们无所不谈,甚至是政治,但少了纠缠不清的恩恩怨怨,
却是一派真诚。
是啊,他们是相知相惜的知音,是“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的异彩,也是“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的冰释前嫌。
人生是个苍凉的手势。
很多时候,豁达都不是一种你可以信手拈来,也可以恣意淘汰的选择。
更多的时候,那是现实留给你的唯一出口。
豁达是穷途末路时对命运最后一次视死如归的反抗。
在个性上,王安石的执拗,苏轼的豁达;在政见上,王安石的激进,苏轼的温和;在生活习惯上,王安石的怪僻,苏轼的随和让我们深深佩服这两位大师们在抱负与理想的世界里旁若无人的癫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