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第二章
传播学概论第二章:信息、符号与讯息
![传播学概论第二章:信息、符号与讯息](https://img.taocdn.com/s3/m/7dbeea07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ab.png)
作业
一.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 作用?
二.谈谈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 三.谈谈现代文化的象征性。
03
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 是符号学中的分类方法之 一。前者是将符号于与现 实世界的事务联系起来进 行思考的意义;后者是表 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 的意义。
语言符号的意义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
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
例:潇洒
语言符号的多义性
(歧义)
一个单词或词组,一个句子都可能具有多种意 义。语言符号的暧昧性和多义性会成为沟通意 义的障碍,但是可以克服的。
○ 作为社会互动过程的传播,重要功能之一就 是扩大传播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加深双方 的了解和理解。
美国学者J.伯德利亚尔指出,现代社会的消费实际上已经超出 了实际需求的满足,变成了符号化的物品、符号化的服务中所 蕴含的“意义”的消费,即由物质的消费变成了精神的消费— —商品和服务的流行性越来越强,而流行周期越来越短。
于符号才能表现出来,而传播对象也只有凭借这
些符号才能理解意义,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而后
才是理解
思考
第二节: 符号与意 义
意义(meaning):人类对事物的认识 及赋予含义并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 神内容。
意义活动是属于人的精神活动的范畴,但 它与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 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意义是普遍存在的。 例如:小到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 甚至一个眼神……
符号意义的分类
传播学概论思政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思政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9675c59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1b.png)
传播学概论思政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章导论1.1 课程背景和意义1.2 教学目标1.3 教学内容概述第二章传播学概述2.1 传播学的定义与起源2.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2.3 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第三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3.1 信息与传播3.2 社会传播与公共传播3.3 媒介与传播技术3.4 受众与传播效果第四章媒介与传播4.1 印刷媒介与传播4.2 电影与传播4.3 广播与传播4.4 电视与传播4.5 互联网与传播第五章传播的过程与方法5.1 源-信息-受众模型5.2 传播的动力与障碍5.3 传播的途径和方式第六章传播伦理与价值观6.1 信息伦理与传播6.2 媒介伦理与传播6.3 公共价值观与传播第七章传播与社会变迁7.1 传播与社会发展7.2 传播与文化变迁7.3 传播与国家治理第八章传播学的研究方法8.1 文献研究方法8.2 实证研究方法8.3 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第九章传播学的应用领域9.1 传播与广告市场9.2 传播与公共关系9.3 传播与媒体管理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课程回顾10.2 未来发展方向这是一份《传播学概论思政课程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他们的传播意识和文化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分析和解决传播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传媒行业从业者和公众管理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介绍课程的背景和意义,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给学生提供课程的整体框架。
第二章:传播学概述本章重点介绍传播学的定义、起源以及研究对象和范畴,让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三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本章主要介绍信息与传播、社会传播与公共传播、媒介与传播技术以及受众与传播效果等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传播学的核心概念的理解。
第四章:媒介与传播本章重点介绍印刷媒介、电影、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与传播的关系和影响,让学生了解不同媒介对传播的作用和特点。
第五章:传播的过程与方法本章主要介绍传播的过程和方法,包括源-信息-受众模型、传播的动力与障碍以及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培养学生进行传播分析和策划的能力。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2021-01)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2021-01)](https://img.taocdn.com/s3/m/ce66edc3c5da50e2534d7f0b.png)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2021-01)《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年¥22.00《传播学概论》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基础课。
其目的在于通过对该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较为扎实的基础。
该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传播类型、传播过程、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传播学流派、传播学研究方法等。
期末复习以阅读教材(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为主,同时关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传播现象。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传播现象及历史发展一、什么是传播第一,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第二,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
第三,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第四,传播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二、传播的历史发展(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及特征一、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二、社会信息系统及其特点(一)社会信息系统(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第一章复习题1、简述传播的含义。
P5-6 第一,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第二,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
第三,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第四,传播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迄今为止,人类的传播活动经历了哪几个阶段?p28-34 (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p6-8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4、简述社会系统及其特点。
P9-11所谓社会信息系统,就是指社会中信息的产生、传递、接受和反馈的系统。
实际上,传播系统就是一个非常典型和严密的信息系统。
《传播学概论》各章要点归纳第二章
![《传播学概论》各章要点归纳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eb12cd3d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c9.png)
《传播学概论》各章要点归纳第二章第二章传播学的兴起学术源流学习指导:本章是第一章的继续,主要是了解传播学的历史。
重点在五个奠基人和两大派别。
第一节传播学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概念:1.构成独立学科的必要条件(选择):自觉性、一般性、系统性、科学性。
问答:1.传播学为什么首先诞生在美国?现代西方各国中,美国为最发达。
在传播和传播研究领域也不例外。
理所当然地成为传播学的诞生地。
(1)媒介背景传播机构或媒介,最初是以报纸的面目出现的。
由此实现了新闻性传播活动的独立化、职业化。
17世纪末,美国出现报纸;20世纪后,创立了最早的广播电台。
它拥有美联社、合众社等著名通讯社。
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利用和研究,就成为美国各界的急近而重大的课题。
从政治角度看,报纸的作用愈来愈大。
从经济角度看,媒介的作用主要有:一方面,传播大量经济信息,特别是广告。
一方面,为各种企业服务的媒介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企业。
从社会角度看,媒介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充实了人们的余暇。
一方面使色情、煽情性信息的大肆泛滥。
这就逼迫学术界给出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美国人最早、最强烈地感受到“传播”的莫大威力,因而率先萌生了对其追根究底的愿望。
(2)学科背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的美国,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适宜开展科学研究的沃土。
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纷至沓来。
这里培育出一大批新思想、新学科。
由此奠定了传播学的学科基础。
第二节多科性边缘学科的特色一、问答1.简述传播学的形成和学术渊源较确切地说,传播学是19世纪末以来逐步形成的,在20世纪40年代粗具规模。
这克服了其他说法的不足:①新闻学可视作传播学的前身。
引起人们对“传播”高度重视的契机,是新闻事业即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
②众多相关学科为传播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学术渊源:①行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宣传学、新闻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等。
②信息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数学、统计学等。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第二章 传播学简史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第二章 传播学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e842f1a765ce05087632134e.png)
1、传播学的欧洲起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马克思主义与批判学派和其他传播学思想的欧洲先驱2、西梅尔在他的一生中,有两本重要的著作对后来的传播学研究者产生了影响,一本《陌生人》,另一本讲述的是“网络理论”的《团体分支机构之网》3、施拉姆在20世纪40年代,开创了一门新的学科《传播学》4、拉斯韦尔提出的五种传播研究(1)对“谁”即传播主题的研究,为控制分析(2)对“说什么”即传播内容的研究,为内容分析(3)对“通过什么渠道”即传播媒介的研究,为媒介分析(4)对“对谁说”即传播接收者的研究,为受众分析(5)对“产生什么效果”即传播效果的研究,为效果分析5、勒温对传播学研究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创立了“把关人”理论,也称“守门人”理论6、场论:勒温吸取了物理学中磁场的概念,并赋予其某种适合心理学的特殊意义7、群体动力理论:勒温被整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现象吸引,他潜心研究两者在大众传播方面的奥妙,并将心理学知识与传播学研究对接,研究“群体生活的途径”,以及群体对个人的观念、动机、愿望、行为和倾向的影响,逐步发展出“群体动力理论”8、两级传播理论:即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产生影响9、虚拟环境:李普曼认为“虚拟环境”是个人在他的头脑中创造的图画,即外在世界影响了人们头脑中的图像10、刻板印象:李普曼认为,我们头脑中的图像往往因为几个原因而与实际现实不吻合,我们需要简单的规范,以便为这闹哄哄的、模糊不清的混沌世界提供解释11、施拉姆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传播学领域的创始人,也有人称他为“伟大的概括者”12、批判学派具有的特点:A对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B着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C以思辨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13、批判学派中的主要流派包括传播政治经济学学派、文化研究学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学派14、霍尔是伯明翰学派思想的集大成者,被人尊称为“当代文化研究之父”15、“文化研究”学者主要采用文本分析和受众调查两种研究方法16、传播学界的两个主要学派,即常说的“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17、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有三大方面的差异,包括研究选题的不同,研究方法的不同,以及对现有政治、经济秩序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倾向的不同18、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对于资本主义现行制度持有的不同意见【经验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多元社会,大众媒介就是能改进社会问题,引导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传播学概论》第二章
![《传播学概论》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25daae6b960590c69fc376c8.png)
《传播学概论》第二章
第一节 人类传播的演进
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 (1)“Communication”的演变: 起源于拉丁语的communicatio和communis; 14世纪在英语中写作comynycacion; 15世纪以后逐渐演变成现代词形。 (2)“传播”一词最早见于《北史·突厥传》 “传播中外,咸使知闻”
《传播学概论》第二章
关于“窄播”与“广播”
著名电脑文化研究者吉尔德把两者的差异,即大众 性媒介与个人性媒介的差异比喻成火车、公共汽车和私 人小汽车(或出租汽车)的差异,由于有众多的乘客, 公共汽车不可能充足满足每个人的特殊需要,每个人的 具体要求都潜在地构成对他人需求的限制。这样一来, 公共汽车只能满足类似“最大公约数”这样一种需求,
2.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绘画、文字、印刷和 摄影等等。
3.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信、电话、唱片、电 影、广播、电视、计算机通信等等。
《传播学概论》第二章
二、媒介发展的30年法则
是指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未来研究所所长保尔·萨 佛提出的关于媒介发展的理论。他认为,在过去5个世纪 的人类传播史中,新技术、新媒介取代旧技术、旧媒介 的速度(如果可以取代的话),并不如人们想象得那么 迅速、那么顺利。它往往至少需要30年的时间,即所谓 的“30年法则”。
2、尽管技术的进步对媒介的演进具有十 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技术不是决定媒介 发展的根本力量。技术对媒介的影响, 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环境中进行的 。
《传播学概论》第二章
第二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一、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美国传播学家哈特把在历史上依此出现的媒介系 统分为三类:
1.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 媒介,主要指人类的口语,也包括表情、动作、眼神 等非语言符号 。
[美]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第二章
![[美]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c339100f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a6.png)
[美]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第⼆章传播起什么作⽤(第1节)第⼆章传播起什么作⽤ 我们是传播的动物;传播渗透到我们所做的⼀切事情中。
它是形成⼈类关系的材料。
它是流经⼈类全部历史的⽔流,不断延伸我们的感觉和我们的信思渠道。
由于我们已实现从⽉球进⾏宽波段通讯联络,我们⽬前正在寻求同其它世界的其它⽣物进⾏交谈。
传播是各种各样技能中最富有⼈性的。
但是,让我们更清醒地推敲⼀下这个说法。
传播究竟能为我们做些什么,我们⼜利⽤传播做了什么? 这个问题乍听起来,好象问别⼈“为什么要吃饭?”或“为什么要睡觉?”⼀样愚蠢。
我们吃饭是因为我们饥饿。
我们睡觉是因为我们困倦。
我们喊叫“救⽕!”是因为房⼦正在燃烧。
我们说“对不起!”是因为我们碰撞了别⼈。
对我们说来,传播是⼀种⾃然⽽然的、必需的、⽆所不在的活动。
我们建⽴传播关系是因为我们要同环境、特别是我们周围的⼈类环境相联系。
正如上⽂引⽤的萨⽪尔所写的那段话⼀样,社会是⼀个主要由传播所维持的这类关系组成的⽹。
对⼀名观察者说来,传播就象⾎液流经⼈的⼼⾎管系统⼀样流过社会系统,为整个有机体服务,根据需要有时集中在这⼀部分,有时集中在另⼀部分,保持接触和平衡以及健康,我们已经习惯于⽣活在传播的汪洋⼤海中,以致于很难设想要是没有传播.我们将怎样⽣活。
不妨设想⼀个没有传播的社会是⼀个什么样的国际社会?近⼏年⾥,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官⽅保持着毫⽆表情的沉默,但是却通过许多渠道进⾏了交流:经由⼤众媒介发表各种声明、采取显然是要转达讯息的政治⾏动、通过第三国彼此收集对⽅的情报。
甚⾄有必要在中⽴国家安排⼤使级的“⾮官⽅”会议。
双⽅交换了各种各样特殊的使节,如乒乓球运动员,通过他们,⼀个国家的⾼级官员能够异常坦率地向另⼀个国家的⼈民发表讲话。
在没有传播的情况下,群体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呢?西多会有⼀个“沉默的”苦修会教派的寺院禁⽌交谈,但不禁⽌传播。
僧侣们只有靠⽆数的⾏动传播:⼀瞥或⼀笑,⾏政管理⾏动,按⽇程办事,遵守成员们通过虔诚的⾏动互相交流的某种承诺和信仰上的团结⼀致。
《传播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传播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05aa3003d8ce2f006623bb.png)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广义上,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有学者将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主要关注人类的社会信息。
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纯粹从物理学角度来说,信息是按一定方式排列的信号序列,但仅此一点尚不足以构成一个定义,毋宁说,信息必须有一定的意义。
2.什么是传播,它的特点是什么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特点: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成立的前提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是一种行为;过程和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施拉姆说:传播一词和社区(community)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非偶然,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就不会有传播。
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系统科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所谓系统,即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从这个定义看,人类社会传播也具有普遍的系统性。
传播学通常将社会传播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五种传播类型,实际上也是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
传播系统也称为信息系统。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6.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双重偶然性是德国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传播学概论第二章:信息、符号与讯息
![传播学概论第二章:信息、符号与讯息](https://img.taocdn.com/s3/m/7588d236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d3.png)
讯息在传播中的传递与理解
总结词
讯息的传递和理解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传播媒 介、传播方式、文化背景等。
详细描述
在传播过程中,讯息的传递和理解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传播媒介的特性决定了讯息的传递方式和效果 ,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传播特点。其次,传播方式的 选择也会影响讯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例如直接传播和 间接传播的方式会对受众的理解产生不同的影响。此外 ,文化背景也是影响讯息传递和理解的重要因素,不同 文化背景下的受众对于同一讯息的理解可能会有所不同 。
讯息传播的模型与理论
总结词
常见的讯息传播模型包括直线模型、循环模型和互动 模型等,这些模型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讯息传播的过程 和机制。
详细描述
直线模型是最简单的讯息传播模型,它将传播过程视为 单向的、直线式的,从信源发出讯息,经过媒介传递给 受众。循环模型则强调了传播过程中的反馈和互动机制 ,认为传播是一个双向的、循环的过程。互动模型则进 一步强调了传播过程中受众的主动性和选择性,认为受 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性地接收和理解讯息 。这些模型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讯息传播的过程和机制, 对于理解和研究传播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02 符号与传播
符号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符号是能够代表某种事物的事物 ,可以是具体的物体、图像、声 音或动作,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 或情感。
分类
符号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 类,如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图像符号和象征符号等。
传播学概论 习题答案
![传播学概论 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82aef527284b73f3425031.png)
传播学概论习题答案第一章人类传播概述1. 谈一谈你对传播的理解。
传播是指信息在传者和受者之间流动的过程,是信息交流和传递的行为和活动。
这道题的视野比较开阔,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观察及生活经历来谈,不止局限于书本中阐述的定义。
2.选取一件在人类传播历史上意义重大的事件(如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全球互联网的正式开通等),评价它在人类历史中的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并说明媒介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这道题出题的用意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传播的历史,从传播的历史品格中理解传播。
以下只是一个答题角度。
古登堡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正值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科学文教和宗教的发展,对读物的需求量迅速增加。
在短时间内,古登堡的印刷术由美因茨扩散到了德国其他的城市,接着传播到欧洲各国,成为欧洲宗教和文化的重要传播手段,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科学文教的繁荣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从某种角度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传播技术和媒介的发展进程,媒介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传播活动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
3.请用传播的思想分析生活中常见的人际现象。
以促销活动为例,试分析:商家所传播的信息是什么?他们的意图是什么?商家最终有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为什么?以下只是一个答题角度。
在促销活动中,商家向消费者传递有关本企业和产品的各种信息,吸引或说服消费者购买其产品,以达到扩大销量的目的。
促销实质上是一种沟通活动,当商家传递的信息成功说服消费者,影响了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并扩大了销量,促销就达到预期效果。
第二章传播学的诞生1. 谈一谈几位传播学奠基人的学术成就(1)哈罗德·拉斯韦尔:著名的政治学者,创建了政治心理学领域,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入美国社会科学,并发展了一种重要的传播研究工具——内容分析,用它来研究自己生活的时代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宣传问题。
拉斯韦尔对传播学中的许多问题都有理论上的建树,如在他的传播线性模式的研究基础上对传播学划分了五大研究领域,还有对传播社会功能的经典论述等。
传播学概论课程习题
![传播学概论课程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f9be251c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a6.png)
《传播学概论》课程习题第一章、第二章一、填空1、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3、人类传播区别于动物传播的本质特征是能动性和创造性。
4、人类传播发展的阶段包括: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5、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文字。
二、名词解释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3、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4、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别功能的有机整体。
5、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三、简答1、人类社会传播的特点。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社会传播是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信息社会的特点。
社会经济主体为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劳动力主体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交易结算主要依靠信用。
跨国贸易、全球贸易成为主流。
第三章、第四章一、填空1、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
2、符号可以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类。
3、非语言符号包括:语言符号的伴生符、体态符号和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 符号。
4、符号的基本功能包括:表述和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电子版-新祥旭教育.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电子版-新祥旭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49541d17581b6bd97f19ead8.png)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电子版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电子版(仅有前11章)名:传播学概论作者: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翻译:李启,周立方目录序言第一章传播是怎样发展的------------------ (1) "传播"的含义------------------------- (2)传播的开端--------------------------- (5)语言的产生--------------------------- (7)文字的产生--------------------------- (10)大众媒介的产生----------------------- (14)第二章传播起什么作用-------------------- (20)人类传播--三位心理学家的看法--------- (25)传播的社会功能----------------------- (31)小结传播对人类的功能--------------- (38)第三章传播过程-------------------------- (40)信息的性质--------------------------- (41)传播关系----------------------------- (45)传播关系的双向性质------------------- (48)传播契约----------------------------- (49)传播行为----------------------------- (54)电路和行为--------------------------- (58)小结传播怎样起作用----------------- (62)第四章传播符号-------------------------- (65)符号的性质--------------------------- (67)非语言符号的性质--------------------- (74)第五章传播代码-------------------------- (86)语言符号和代码及沃夫--萨皮尔假设----- (89)语言的若干问题----------------------- (94)第六章传播途径:谁同谁谈话-------------- (104) 广角镜------------------------------- (106)传播途径的几种型式------------------- (108)为什么要这些途径--------------------- (111)有关选择的公式包会什么内容?--------- (116)第七章传播媒介:大众与个人的------------ (121) 渠道的朴素心理学--------------------- (123)两级传播论--------------------------- (130)麦克卢汉学说------------------------- (135)结论--------------------------------- (141)第八章大众媒介的深广度------------------ (143)大众媒介的结构与功能----------------- (146)媒介的财源--------------------------- (149)媒介的延伸:知识产业----------------- (155)第九章发送者、接收者与挑选过程---------- (160) 新闻的选择--------------------------- (161)大众传播的传播对象------------------- (166)生活中的特定方式--------------------- (166)趣味的表现形态----------------------- (171)教育与媒介的利用情况----------------- (174)第十章社会控制与大众传播---------------- (179) 有关控制的实际问题------------------- (189)社会控制的某些其他侧面--------------- (195)第十一章传播怎样产生效果(一)---------- (198) 第十二章传播怎样产生效果(二)--------- (219) 亚里斯多德模式。
传播学概论辅导(每章的归纳和总结)
![传播学概论辅导(每章的归纳和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b6efcc55fbfc77da269b187.png)
第一章导论学习指导:本章是《传播学概论》全书的引论,重点在于了解传播学的关键概念、学科概况及学科背景。
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一、概念: 1.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二、问答: 1.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答: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
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一、概念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答:第一,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二,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
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
纵向研究主要有:古代传播思想的整理与分析,近现代传播事业的演变等。
横向研究有:信息系统——研究与信息处理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性问题等。
第四,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
3.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82a4aee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77.png)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
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1d46c5a1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c6.png)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情况一、传播学兴起的背景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1927年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1944年拉斯韦尔《人民的选择》1949年施拉姆《大众传播学》经济背景1。
经济发展-拓展市场行销—调查企业对消费者—媒介对消费者2.大众传媒学-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3。
社会背景:科技发展推动传播业发展(刑、腥、性)第二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人类传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传播思想、船舶技术、传播实践、传播与人与社会的关系2。
人类传播的形态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3。
人类传播的过程(结构)宏观:系统中,传播和社会、组织、经济、文化等互动关系微观:自身轨迹:包括传者、内容、媒介、受众效果分析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人文科学研究法人类历史上人文科学始终研究的正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文本。
过去在人文科学对文学作品和其他主要文化形式研究中,大部分支队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传统、意境、时代精神和意识形态提出解读和注释,而没有从文化角度对文本中出现的概念、词汇进行分析,而这些和词汇本身的变化且具有相当丰富的意义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法社会科学定性研究发是以长期的,第一手观察的形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过程。
2.定量定量研究法又称量化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法.它是在占用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的观点. 实地调查法步骤①提出研究假设、②按照研究假设的需要,确定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③确定抽样方案④设计调查问卷3。
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实验法来自实验心理学,实验法分为两种:控制实验法和自然是研发4.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心理学所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四传播学与奠基人1)拉斯韦尔:政治传播第一人—提出传播过程的主要因素,提出传播的社会功能。
1监视环境2联系社会3传递意义2)卢因:场论3)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民众——舆论领袖—-媒体4)施拉姆《大众传播学》小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构成了传播学学科建设的三根基柱。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06b6cb1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ea.png)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 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的社会科学学科。
- 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信息的流动,是人类社会互动的基础。
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信息的概念、特性、分类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
- 符号:符号的定义、功能、类型及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 传播过程:传播的模型、要素(如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及其相互作用。
- 传播环境:社会、文化、技术等环境因素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1. 创立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 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等。
- 里程碑事件: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5W传播模式。
2.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理论发展:两级传播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
- 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等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3. 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学科交叉:传播学与文化研究、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融合。
- 技术影响: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传播学理论的影响。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方法- 调查法:问卷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田野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 内容分析法:编码、分类、量化内容特征。
2. 定性研究方法- 深度访谈法:访谈技巧、数据整理与分析。
- 观察法: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的应用。
- 案例分析法:案例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3. 混合研究方法- 方法论: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原则。
- 实践应用:如何在实际研究中运用混合方法。
四、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1. 发展现状- 学科建设:传播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 研究成果:我国传播学者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探索。
- 行业应用:传播学理论在新闻、广告、公关等领域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传播的四次飞跃
1、第一次飞跃:从本能传播到主动传播 2、第二次飞跃:4万年前,语言产生 3、第三次飞跃:3500年前,文字产生 4、第四次飞跃:19世纪中叶,近代传播工具诞生
5、第五次飞跃:?
施拉姆的“最后7分钟”比喻
如果把人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假设这等于一天。 1天=100万年 1小时=41666.67年 1秒钟=11.57年 那么这一天中,人类文明的进展如下: 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 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 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 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 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 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分别为
二、人际传播
(广义):自我传播以外的一切传播;(狭义)指人 对人,面对面的传播,社会信息在两个人或三五个 人之间进行的传播活动。
三、群体传播 1、常态的群体传播 (1)群体压力 (2)趋同心理 2、非常态的群体传播——集合行为中的传播 (1)集合行为指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
会集合现象 (2)集合行为发生的基本条件:
第二章 传播的概念、分类及历史 第一节 传播的概念
“人类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传播”?
“(传播)没有只属于它自己的土地。传播 是基本的社会过程。” ——威尔伯·施拉姆
第一节 传播的概念
一、如何理解传播 傳播
《北史·突厥传》:传播中外,咸使知闻。
▲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戈
1、符号和信号传播时代:开始于早期类人灵长类到早期猿 人的进化时期 2、口语传播时代:开始于9万年到4万年前口语传播时代:
优点: (1)全息传播,有助于建立两者亲密关系
(2)灵活、反馈性强,减少双方误会。 缺点: (1)近距离传播,与陌生人无这种交流。 (2)难以保存,传递过程中会失真。
3、文字传播时代:开始于5000年到3500年前 文字传播时代:
道:组织内的人际传播和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 2、组织外传播
五、大众传播
1、定义 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 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特点 (1)有专门传播媒介(机构) (2)大量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传播信息
的活动。速度快、时效性强、规模大。
1、传播是人的社会活动
2、传播要借助两重工具:
(1)表达工具——符号 图
报纸-文字,
(2)传输工具——媒介载体 电视-图像, 声音
信号与符号:
信号:表示某事、某物、某条件存在与否的信 息。
符号:是人类传播的基本要素,不仅表示……, 它还使人能够引出指代对象的概念。
区别:
a信号可以通过生物遗传的方法掌握,而符号是人类独有的。 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掌握和运用。
b信号活动一般只能在相当固定的时空场合,并结合特定的
客观事物进行。而符号具有超越时空力量。人所创造的符号 一经约定俗成便可在广阔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内发挥作 用。
c符号可以表达信号所无法表达的抽象概念,可以用来表示 事物表象掩盖下的性质特征和范围。(指抽象能力)
共同性:指说性
3、传播是传者和受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传 播参加者各方都是能动的主体。
(3)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文化属性。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六、跨文化传播
七、计算机互联网络传播 (1)信息的快速、远距离传播。 (2)匿名性、平等性
第三节 传播的历史
一、传播的历史
谁? 传播者
说什么 信息?
通过什么 渠道?
给谁? 接收者
取得什么 效果
“5W”模式:
信息 发送者
渠道 接受者
效果?
•评价:忽视受众的主动性和“反馈”作用; 具有高估效果的倾向; 过于简单,忽视过程的具体背景。
2、单向传播模式 : 克劳德·香农和沃伦·韦弗 1949 《传播的数学原理》
信息
信号
信息源
5、电子传播时代:开始于19世纪中期
(1)电子媒介既包括个人性的媒介如电话、 电报,又包括公共性的媒介如广播、电视, 传播学中指的是后者
(2)电子媒介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
二、规律
(一)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随着人类发展而不断进 步,不断打破时空界限,不断创造人类新的经验 类型。
1、加速度发展趋势。 2、传播方式是叠加的。 (二)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相关。 传播本身正是人类文化创造和积累的产物。
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 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 程。”——霍夫兰
1、可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动方之间 的信息互动。传播的内容就是信息。
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 换句话说,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
性的东西。
2、传播是社会得以形成的工具。
传播是人们使用符号并借助媒介工具沟通社 会信息、产生某些效果的活动过程。
(3)集合行为的特征:自发性、狂热性;无组织 性(无领导);短暂性。
(4)集合行为的传播机制 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5)流言 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 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 流言中往往伴随着大量谣言
四、组织传播 1、组织内传播 (1)正式渠道 横向传播 纵向传播分为上行传播和下行传播。 (2)非正式渠道指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渠
4、传播是一种社会行为,能体现出某种社 会关系,也必然的产生某些社会效果、社 会效应。
第二节 传播的常见类型
传播的类型
非人类传播
传播
非社会传播:自我传播
人类传播
人际传播
社会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一、自我传播
即一个人自己跟自己的传播活动,信息作用下 人的自身神经思维运动所作的各种反应。
特点:有时可不借助媒介,符号的应用不规范。
信宿 信源
译码 解码 编码
知道的 信息
想说 的信 息
发送的 信息
渠道 编码 信号
感受
的信 解码 息
解码
=噪音
编码
发送者
反馈
•评价:
理解 的信 息
效果?
接受者
发送者
信息
接受者
效果
噪音
发送的 信息
发送者
渠道
信号 噪音
感受的 信息
接受者
效果?
•评价:该理论关注符号的传递和信息的测量方法;
接收者从不同传播媒介中吸取信息的能力; 揭示了传播失败的原因。
3、双向循环传播模式 : 韦尔伯·施拉姆 1954 《传播如何得以有效运行》
编码 解码 译码
信源 信宿
信息 信息
造的。
思考如下问题:
▲人类传播历史的演进过程是怎样的?有 何规律?
第四节 传播的基本构成要素
一、几组概念 1、信息与讯息
2、信息与知识、数据 3、信息与符号
二、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传播者 受传者 信息:传播的内容 媒介:传播渠道 反馈
编码 译码 噪音 正功能 负功能
三、沟通模式
1、“5W”模式: 拉斯韦尔(美国)1948 《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
1946、1947、1957年)
“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传播史上几乎 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 一天的最后7分钟。”
托夫勒的“第800代人”比喻
如果从人类最近的祖先智人开始算,人类的历史只 有5万年。
如果62年为一代人,那么人类迄今共800代人。 前面的整整650代人都生活在山洞中。 直到第730代人才开始使用文字。 直到第794代人才掌握了印刷术。 直到第798代人才发明了电动机。 如今人类使用的绝大多数物品,都是第800代人创
德 ▲互动关系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 “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 的相互作用。”——格伯纳
▲符号说:“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 表等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这种传递 的行动或过程通常称为传播。”——贝雷尔森和 塞纳
▲目的、影响、反应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
结绳符号 原始图画 象征性图形
(1)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信息在空间中传之 广远,在时间上传之久远
(2)文字媒介在当时具有垄断性。
人类的早期传播媒介
中国秦墓竹简 纸草书画
古埃及泥版书
古埃及
4、印刷传播时代:开始于公元450年
蔡伦
毕升
古登堡
(1)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而延续到广播的 出现
(2)印刷媒介包括:印刷术和印刷品 (3)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 (4)与现代化、现代文明同步 (5)在这一阶段,新闻事业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