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范文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通用10篇)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03d55c3c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6c.png)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通用10篇)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1教学目标①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②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夜的形成,并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③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并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和各自的特点。
④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用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解释一些自然地理现象;四季的形成。
教学准备大地球仪1个,小地球仪10个,昼夜形成演示仪,手电筒11个,《地球自转歌诀》投影片,地球公转运行仪,皮球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导入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可能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从身边的自然现象入手,让学生感觉学习地理有用,同时又教育学生要养成观察的习惯。
教学新课板书一、地球的运动大家知道这些现象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起的,那么地球是怎样进行自转运动的?自转运动又是怎样产生白天、黑夜的?我们这儿准备有手电筒和地球仪,你能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吗?你能通过演示来解释这些现象吗?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容易激起学生们的探究欲望。
问题一出,学生立即会跃跃欲试。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有人拿手电筒,有人转动地球仪,有人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旋转地球仪时的方向,演示完毕后,小组讨论下面这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①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日出回落现象?(因为地球的自转)②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自转方向和日出日落相反是自西向东)③日出日落产生了什么现象?(白天黑夜)学生回答完毕后,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下列问题:④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在自转吗?若问题4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用一较大的玻璃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https://img.taocdn.com/s3/m/13425f32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55.png)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1.2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的《1.2 地球的运动》一节,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后的第二次接触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是在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地理位置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材通过简单的文字和生动的插图,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是对于地球运动的概念和原理可能还不是很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运动的知识。
同时,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也会在这一节内容中得到满足。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地球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定义、特点和规律。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和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地球仪、模型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地球自转的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的类型和特点。
2.新课导入: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定义、特点和规律,并通过生动的插图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等,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4.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巩固所学内容。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4](https://img.taocdn.com/s3/m/b340c0a8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b9.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是本册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运动,他们可能已经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运动的具体原因和影响,他们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实际案例让他们看到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理解地球运动的原因和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地球环境的认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地球运动的原因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球运动的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的现象。
2.讲解:详细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地球运动的原因。
3.分析:分析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等。
4.实践:利用地球仪,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地球运动的过程。
5.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6.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地球运动的主要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自转: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公转: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旋转影响: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等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来进行。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范文.doc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范文.doc](https://img.taocdn.com/s3/m/f6f1ff7ae2bd960590c67770.png)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范文教师在讲新课之前必须写好说课稿,所谓说课,就是教师备课之后讲课之前把教材、教法、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的思路,希望下面这篇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范文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说教材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地球运动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
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比如有关气候知识、地理环境分异等有着重要意义。
2、三维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四季五带的形成,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光照图分析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变化,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
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四季、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二、说学生高一学生尚未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思维能力较差,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但本节知识在现实中作用很大,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学习热情高,教学中要多加利用和保护。
三、说教法教师导学法、对比分析法、自主探究法、读图导析法、多媒体演示法。
四、说学法1、自主探究通过制作地球光照模型、晨昏仪模型,加强对抽象知识的形象化理解。
2、学会读图、绘图、用图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图示之中,多且复杂。
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3、理论联系实际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更好的掌握理论。
4、及时归纳总结适时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提高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五、说教学过程联系生活,导入新课---(作息时间的调整、俄罗斯与美国的夏时制、夏季为何有午休等)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造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关键。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https://img.taocdn.com/s3/m/899ae34f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b2.png)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教材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入手,通过图示和实例,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面对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地球的运动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表面的,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球的运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地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教学辅助工具,直观地展示地球的运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详细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案例分析:分析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解释。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642ed1b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44.png)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以及这些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动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在地球的运动部分,教材主要从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产生的地理现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同时,教材还从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产生的地理现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以及这些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以及这些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同时,学生对于地球的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实践应用能力还需要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的运动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初一人教版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初一人教版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2ff3346a45177232e60a206.png)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本节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用时为两个课时。
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地球的自转》。
一、说教材首先谈一下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第一节为《地球和地球仪》,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经纬网定位等知识,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也是学习地理的基础。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的自转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地球自转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说学情在学情方面,初一的学生刚接触地理,对地理充满了好奇,但是地理的基本素养还比较薄弱。
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对于了解地球的运动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在上课时我会多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实例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能力,以及新课标要求,我制定了本节课的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包括方向、周期、旋转轴。
②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③理解时差现象,并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法,培养学生动手演示的方法;通过联系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地球的自转,掌握地球的基本运动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喜欢地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注重探究,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和价值观。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对教材、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我设定了以下重难点:1、教学重点: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2、教学难点:理解时差现象,并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
五、说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将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1e8e779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d6.png)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地球的运动》在地理学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汇点,也是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了解宇宙的基础。
本课主要围绕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展开,涉及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特点、产生的地理现象等方面。
(1)作用与地位地球的运动是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对于揭示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昼夜更替、四季轮回等现象具有关键性作用。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建立起地球运动的基本观念,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奠定基础。
(2)主要内容本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速度等。
2. 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概念、轨道、周期、速度等。
3.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等。
4.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对人类生活、生产、气候等方面的影响。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能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地球运动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认识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树立环保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
(2)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地理意义。
2. 教学难点:(1)地球运动规律的理解与运用。
(2)地球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在教学《地球的运动》这一课时,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兴趣,同时凸显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差异。
1. 启发法:我将以问题驱动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例如通过提问“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来引出地球自转的概念。
通过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进而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地球运动的规律。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c255f1b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ae.png)
【原】《地球的运动》说课稿《地球的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你们好!我是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地球的运动》,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说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
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
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说学情我们的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有个性。
虽然初一的学生刚接触地理,地理的基本素养还比较薄弱。
但是由于他们渴望学到更多更有趣的地理知识,学习激情也比较高,所以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能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能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能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并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初步树立正确的科学宇宙观。
四、说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把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重点:能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难点:能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五、说教学法、学法为了使教学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5245c8d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32.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地球运动的意义。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特点,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具体特点、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理解和掌握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理解地球运动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球运动的认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运动的意义。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教学辅助工具,直观展示地球运动的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的特点和意义。
2.讲解地球自转: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讲解地球公转: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以及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4.讲解地球运动的意义:阐述地球运动对地球气候、生物、人类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5.实践环节:让学生利用地球仪观察地球运动,进一步理解地球运动的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6cf74b2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b3.png)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地球的运动是天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线旋转,而地球公转则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这两个运动共同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昼夜交替、季节变化以及地球的气候分布。
首先,我们来探讨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这意味着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
自转的周期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
自转不仅造成了昼夜的更替,还影响了地球的气候和风向。
由于地球自转,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这就导致了温度的变化,形成了昼夜温差。
接下来,我们讨论地球的公转。
地球公转的轨迹近似于一个椭圆,它围绕太阳的运动周期大约是365.25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年。
地球公转的轨道倾斜角度约为23.5度,这个倾斜角度是造成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
当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不同半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会有所不同,这就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例如,在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倾斜朝向太阳,因此接收到更多的太阳辐射,温度较高;而在冬季,北半球倾斜远离太阳,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较少,温度较低。
地球的运动还影响了地球的气候分布。
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共同作用,地球表面的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例如,赤道地区由于全年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较大,气候炎热;而两极地区由于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较少,气候寒冷。
此外,地球表面的地形、海洋和大气环流等因素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最后,地球的运动还与天文现象有关。
例如,日食和月食就是由于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而产生的。
日食发生时,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遮挡了太阳的部分或全部光线;而月食则是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地球的影子投射到月球上。
综上所述,地球的运动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过程,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还与许多自然现象息息相关。
通过对地球运动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星球,以及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的运动》 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9e2b0bd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65.png)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运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初中地理中的重要内容,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气候形成以及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现象具有关键作用。
本节课主要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方式。
教材首先介绍了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接着阐述了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轨道特点,并详细说明了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五带划分等重要地理意义。
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能够为学生后续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对象为初中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地球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地球运动这种较为抽象的知识,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直观、形象的事物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多媒体演示、模型展示、小组讨论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此外,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较高,但在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学生能够解释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现象,以及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和五带划分。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0篇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920982d9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7e.png)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0篇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球的运动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一。
说教材分析1。
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与1。
4课《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1。
5课《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是并列的内容。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就形成了四季。
同一时间(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五带。
因此1。
6课又是1。
4课,1。
5课内容的继续。
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
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
因此,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目标。
2。
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
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的基本概念。
B。
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四季五带的形成。
(2)能力目标:A。
能根据太阳直射图分析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情况。
(3)德育目标: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
确立以上教学目标的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是地理学重要基本概念。
学生必须理解。
四季,五带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规律变化的结果。
因此,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又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晨昏线的倾斜的空间想象,而绝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空间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2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2](https://img.taocdn.com/s3/m/ddb5b490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41.png)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于地球的运动这一抽象的概念,还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模型来帮助理解。
学生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
此外,学生对于地球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较为关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学会用示意图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路线;能运用地球运动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模拟等方法,感受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展示地球运动的相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关注地球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路线描述;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模型、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地球仪模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地球自转: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的知识。
3.地球公转: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运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6a81f58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e2.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向学生介绍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需要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球仪的使用。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将能够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并运用这些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面对的七年级学生大部分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对于地球仪的使用也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他们对于地球运动的细节和产生的地理现象可能还不够清楚。
此外,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也各有差异,这对于理解地球运动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实际观察,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运动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节课中,我将采用讲授法、观察法和实践法进行教学。
同时,我会使用地球仪、图片和视频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地球仪的展示,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运动。
2.讲解:详细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在讲解过程中,结合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球运动。
3.实践:让学生亲自操作地球仪,观察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4.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可以使用流程图、示意图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第1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第1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b79598a8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3f.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第1课时)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是整个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于地球的运动这一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将地球运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培养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地球运动的兴趣,增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地球仪等,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示地球的运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讲授新课:详细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等。
3.观察与实践:学生观察地球仪,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等;同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地球运动对生活的影响。
4.讨论与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和感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运动的重要性和地理意义,同时,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特点,以及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等。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范文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cc662eece2f0066f53322ff.png)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范文教师在讲新课之前必须写好说课稿所谓说课就是教师备课之后讲课之前把教材、教法、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的思路希望下面这篇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范文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说教材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地球运动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比如有关气候知识、地理环境分异等有着重要意义2、三维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四季五带的形成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②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光照图分析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变化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3.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四季、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二、说学生高一学生尚未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思维能力较差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但本节知识在现实中作用很大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学习热情高教学中要多加利用和保护三、说教法教师导学法、对比分析法、自主探究法、读图导析法、多媒体演示法四、说学法1、自主探究通过制作地球光照模型、晨昏仪模型加强对抽象知识的形象化理解2、学会读图、绘图、用图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图示之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3、理论联系实际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更好的掌握理论4、及时归纳总结适时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提高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五、说教学过程联系生活导入新课(作息时间的调整、俄罗斯与美国的夏时制、夏季为何有午休等)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造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关键2、昼夜长短的分布和变化:(1)比较任意一点位于昼半球和夜半球的时间长短使学生掌握判断一地昼夜长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断所求地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即可(2)展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光照图”让学生读图分析二分二至日全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我将通过提问来督促分析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后播放全球昼夜长短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变化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动画分析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最后归纳总结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并补充昼长、夜长的计算方法及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方法)(3)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规律由于这部分知识空间性强为利于学生掌握要求学生在课下制作晨昏仪模型(二分日的比较简单只要做一个夏至日的就够了翻过来就是冬至日的).空间分布规律①太阳直射北(或南)半球则北(或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北(或南)昼越长夜越短;②太阳直射赤道则全球昼夜等长时间变化规律①太阳直射点往北(或南)移动则北(或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②赤道上始终昼夜等长极昼与极夜:①太阳直射北(或南)半球则北(或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极点出现极夜②从春分到夏至与从秋分到冬至极昼极夜区的范围逐渐扩大;从夏至到秋分与从冬至到春分极昼极夜区的范围逐渐缩小讲完这部分内容后布置一个探究活动即南极圈内地区与北极圈内地区相比其同纬度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是否一样长为什么?。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e1ae1b7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b0.png)
地理说课稿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一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运动,今天我将讲授第一课时的内容。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地球的运动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 7 年级上册第 1 章第 2 节,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球与地球仪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对今后初中地理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教学对象 7 年级学生,他们刚接触初中地理,思维方式和地理基础知识都不完善,要帮助学生形成地理思维以及空间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确定如下。
1. 结合图文资料,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加强区域认知。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2.结合实例,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提升辩证思维。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3.通过图示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提升读图识图能力,培养交往与合作能力。
4.树立求真务实,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四、说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此我将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五、说教学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 1: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将采用情境导入。
展示毛主席的词,坐地日行 8 万里,巡天遥望一千河。
同学们,我们每天看到的人和事物都是没有发生变化的,为什么毛主席会说,坐地日行 8 万里呢,这里体现的是什么知识?以情境导入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快速的进入课堂。
环节 2:新课讲授知识点1:基本特征我会出示天转还是地转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到底是天转还是地转,地球的运动形式又有哪些?在哥白尼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可以感悟到什么?通过思考,学生可以明确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仍然在不停地自转。
随后,我会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并播放地球自转的动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提出思考问题。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916d4086c175f0e7cd137b1.png)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说课稿一、说教材《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的内容有: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五带的划分。
本节课是该节内容的第一课时。
这节内容是继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太阳高度”、“昼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识。
现在,对地球运动进行学习,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基础。
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公转,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二、说学情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
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3.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复述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2.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五、说教学方法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这节课采用演示观察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https://img.taocdn.com/s3/m/549d4c07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1a.png)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地理的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是对于地球的运动和产生的地理现象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理解和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原理,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培养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对地球运动的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原理,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运动速度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的运动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的运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运动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导入: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并展示成果。
5.练习与拓展:通过练习题和拓展问题,巩固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和掌握。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运动的重要性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原理,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等内容,通过板书,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范文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e junior geography "The Movement of the Earth" model text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范文
教师在讲新课之前必须写好说课稿,所谓说课,就是教师备课之后讲课之前把教材、教法、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的思路,希望下面这篇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范文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运动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
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比如有关气候知识、地理环境分异等有着重要意义。
2、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四季五带的形成,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光照图分析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变化,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
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四季、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二、说学生
高一学生尚未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思维能力较差,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但本节知识在现实中作用很大,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
学习热情高,教学中要多加利用和保护。
三、说教法
教师导学法、对比分析法、自主探究法、读图导析法、多媒体演示法。
四、说学法
1、自主探究
通过制作地球光照模型、晨昏仪模型,加强对抽象知识的形象化理解。
2、学会读图、绘图、用图
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图示之中,多且复杂。
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3、理论联系实际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更好的掌握理论。
4、及时归纳总结
适时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提高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五、说教学过程
联系生活,导入新课---(作息时间的调整、俄罗斯与美国的夏时制、夏季为何有午休等)
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造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关键。
2、昼夜长短的分布和变化:
(1)比较任意一点位于昼半球和夜半球的时间长短,使学生掌握判断一地昼夜长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断所求地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即可。
(2)展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光照图”,让学生读图分析二分二至日全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
(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我将通过提问来督促。
分析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后,播放全球昼夜长短随太阳直射点
移动而变化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动画分析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最后归纳总结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并补充昼长、夜长的计算方法及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方法)
(3)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规律-----由于这部分知识空间性强,为利于学生掌握,要求学生在课下制作晨昏仪模型(二分日的比较简单,只要做一个夏至日的就够了,翻过来就是冬至日的).
空间分布规律
①太阳直射北(或南)半球,则北(或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北(或南),昼越长,夜越短;
②太阳直射赤道,则全球昼夜等长。
时间变化规律
①太阳直射点往北(或南)移动,则北(或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②赤道上始终昼夜等长。
极昼与极夜:
①太阳直射北(或南)半球,则北(或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极点出现极夜。
②从春分到夏至与从秋分到冬至,极昼极夜区的范围逐渐扩大;
从夏至到秋分与从冬至到春分,极昼极夜区的范围逐渐缩小。
讲完这部分内容后布置一个探究活动,即南极圈内地区与北极圈内地区相比,其同纬度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是否一样长,为什么?
3、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与变化
(首先通过提问“一天中有几个太阳高度?何时太阳高度最大?”来帮助学生理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结合“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及随季节的变化规律,通过公式“正午太阳高度差=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差”计算一些特殊点、特殊时刻的正午太阳高度,然后归纳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空间分布规律
任意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对程度较好的班级可以指出:在任意时刻,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四周递减,且每111公里递减1度。
)
时间变化规律
当太阳直射点朝向地球上某条纬线移动时,则该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渐大;反之渐小。
推论:夏至日那天,____(范围)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_____(范围)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那天,____(范围)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_____(范围)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4、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由于此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自学完成目标,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加强知识的体系性我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
(1)四季的划分依据是什么?若黄赤交角不存在还有四季吗?
(2)五带的划分界限和划分依据是什么?若黄赤交角增大或减小3度,五带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5、课堂练习
①自主探究今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同时掌握直射点移动的量的规律。
)
②读某日太阳照射示意图,填空:
(1)指出A、B、C、D、F、H、L、N、S各点的昼夜长短关系并按昼长由长到短的顺序排列;
(2)说出极昼极夜的纬度分布范围;【参考答案:极昼---(90-
a)ºN及其以北地区;极夜---(90-a)ºS及其以南地区】
(3)说出C、J两点的太阳高度;(设计意图:强化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区别)
(4)已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aºN,计算N、G、H、I、J、K、L、F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
(设计意图:力图给学生一个一般规律,,产生整体印象而不是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正
午太阳高度割裂开来)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