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佛教宇宙观与近代科学
古代东方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启示
古代东方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启示古代东方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启示千百年来,宗教一直屹立在民族之群,从人类文明的开始延续到至今,宗教的形式并不是表面上的对神的信仰,而是经文中的写实,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东西方都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中不约而同的在阐述同一个东西,而东方宗教却更接近科学,并让人从新认识人类科学的进展,宗教,留下了多少信息留给后人听,它不仅仅跨越了人类历史文化,贯通了哲学与自然科学。
在史前文明诞生后,人类普遍经历了神秘的时期,在这段期间,我们称它为史前失落时期,我们无法找全前人留下的信息,但却在支离破碎中发现与找到了其中的构架,远古人类其实早就掌握了现代的科学技术,并却也伴随着另外一种技术,而这些技术也是宗教神秘力量的来源。
东方宗教与西方宗教有本质上的不同,就是不承认有一个造物者的存在,在道教理念中就可以得到,也许大家也可能认识到这点,但是在东方宗教范围,佛与道又有不同,就是佛主心,道主身,在我看来佛与仙的区别在于佛者有意念能力,次身修,喜欢幽静的环境,而仙者(这里也叫真人)以主身修,气修,次心修,因为修身者喜欢在山上或者比较环境利身,西方宗教都是东方宗教的演变,是权利意识使宗教退化,耶和华也打坐,但却是上帝的化身,退化之后就认为上帝是精神实体,其实上帝就是道,佛就是本心,人体就是小宇宙。
佛家与道家的相同即是无,无中生有就是假象,它含盖了物质变化,相对论,量子力学,能意识到的事物不可能一成不变,而变化速度决定物质稳定性,稳定性决定必然性,物质无法稳定就会有变化和组合,每一次都是创造,因此只要将偶然性加入,客观性就不可能被定义。
因此在东方人的整体观中身心观尤其重要,这也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由来,因而也就得出了东方宗教的重点,它很可能就是自然与人的关系,客观与主观的融会,而不仅仅是精神造物。
在佛教中许多法师是具有他心知的,而在佛教里咒语也是极其普遍的,研究佛教都知道咒语也是一种古老技术,就如在夏商周时代,第一位皇帝其实就是巫师或者说就是僧侣,因为权利制度的扩大,巫师的地位越来越小,虽然他们掌握着权利,但武士让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一般都成为了战争的工具,在佛教还没有产生前佛教体系就已经产生,修炼者或者修道者已经便地都是,都已知道神通在欲望状态中的危害性,它们分化为两种体系,现在就是我们的道教与佛教,道教中虽然也有咒语,但远远不及佛教,道教不重冥想,重实修,道教是自然派,他们可能也是逃难者,或者是旅行者,这些人分散在各个地理位置,没有具体组织,而道教形成后就形成了当时生命科学,道教在民间产生了许多方术,但正因为道教在民间的影响力使道教得以形成,当巫师在政治上的地位越来越糟时,一般论为了民间术士,专门占卜类职业维持生命,它们产生的地方可能比较广泛,其中有印度,大西洋地区,南美洲,古希腊,和以色列等,它们至今还可能是西方宗教体系的一部分,而道教派却远离世俗,成为人们心里的仙者。
古老的佛教宇宙观与近代科学
第二章第五节古老的佛教宇宙观与近代科学世界有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佛教是这三大宗教其中的一大宗教。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附录“科学与宗教”这一章中,先对什么是科学进行定义,认为“科学就是经过长期的努力,以系统的思想将可感知现象尽可能联系起来。
也就是说设法通过概念化对客观存在进行后验重建”。
概念符合客观规律的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不科学的,科学就是符合客观规律。
但爱因斯坦认为;“要对宗教进行定义,即便能找到适合某一时刻的满意答案,我仍然坚信,要将所有人在此类问题上的见解统一起来是绝无可能的”。
爱因斯坦认为;“受宗教启发者己最大限度地将自己从私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并致力于超越价值的思想,感情和抱负之中……。
否则,佛陀和斯宾诸诺莎就不可能被视为宗教人物”。
“宗教是人类长期努力的结果,它让人们清楚而完整地认识这些价值和目标,并经常强化其概念,扩大其影响。
如果人们据此定义来设想宗教与科学。
那么这两者之间就不可能发生冲突。
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二;其一,科学能够断定是什么,但对应该是什么却无能为力。
不同的价值判断在其领域之外都是必然的。
其二,宗教只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评价。
它无法客观地揭示事实间的联系。
所以,以往关于科学与宗教的冲突必然归因于对上述情形的误解”“如果信奉宗教者坚信《圣经》中所有论述都绝对正确。
那么宗教与科学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冲突。
这就意味着宗教将干预某些科学领域。
比如,宗教裁判所与伽利略和达尔文学说之间的斗争就属此类。
另一方面科学领域的代表人物常常试图在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就价值和目标作出与宗教思想完全对立的判断,至使他们与宗教形成对立之势,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其价值判断上的错误”。
“宗教与科学之间,不可能存在合理的冲突,这是基于人类发展历史得出的结论。
”“即便能对宗教和科学领域进行划分,其实二者之间的联系和依赖关系依然存在。
宗教能够决定目标,科学只能由渴求真理和知识的人创造出来;科学的手段能促成宗教目标的实现,而创造科学的激情源于宗教领域。
科学时代的佛教定位
科学时代的佛教定位[楼宇烈教授]科学时代的佛教定位任何一种文化、一种宗教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
在历史的发展中,一种文化、一种宗教要不被时代淘汰,就必须对自己已有的内容和形式作出调整、补充或改造,找到自己在这个时代存在的理由,重新给自己一个定位。
当今时代是一个讲科学的时代,是一个科学占据了话语霸权的时代。
所以,什么问题都要被问一个科学不科学。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所有的文化、思想只有被证明为是合于理性的、合于科学的,才可以被认同,才有存在的资格。
否则,则被视为蒙昧、迷信,以至列为批判、否定的对象。
而其中,宗教常常是首当其冲地被科学批判、否定的对象。
之所以出现这种科学与宗教矛盾、冲突的现象,也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有其历史原因的,由来已久。
首先,在古代来讲,我们的知识是很混同的,任何一个知识体系都是包罗万象的,象今天我们所讲的“科学”、“宗教”等,在那时完全是混而不分的。
然而,随着近代知识文化的发展,知识体系不断地分化,学术的分科也越来越细致。
这样就引来了各个学科之间的分野、比较和矛盾,也引来了现在分科知识和传统的混而不分的知识之间关系问题。
其次,西方中世纪是基督宗教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它是一种一神信仰的文化,对至高无上的神意志的信仰,排斥人的理性,也排斥由理性发展出来的科学文化。
于是在当时就产生了宗教与理性的对立,与科学的对立。
因此,当西方社会从中世纪走出来,在冲破基督宗教原先那种独断论文化状况的时候,人们充分强调理性和科学,并且把理性、科学与宗教对立起来。
于是,社会开始激烈批判宗教。
我们都知道,欧洲17、18世纪,一批战斗的唯物主义者对宗教的批判是非常严厉的。
在中国,这个问题的发生是近代以来的事情,特别是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文化运动,提出来“科学”与“民主”两大旗帜,在中国也开始发生了科学与宗教冲突的问题。
在五四前后,社会上成立了一个反宗教大同盟,当时几乎所有的被称为先进的人士,都参与了这个大同盟,对宗教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认为宗教是一种迷信,一种非理性的东西。
当科学遭遇佛学:全息宇宙与幻觉宇宙
当科学遭遇佛学:全息宇宙与幻觉宇宙当科学遭遇佛学:全息宇宙与幻觉宇宙(资料图)当今普遍不不被理解甚至误解的中国古老的周易、命理、相面、甚至地理风水、天象等等古老文化,乃至竖穷亘古未来、横达三界虚空无出其右的佛陀证悟最终在这里走到了一起----宇宙全息宇宙一体!这也是解释了为什么可以通过一事一物一相一卦乃至举手投足即可推演无穷的现象。
二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诞生于印度,因一大事因缘而兴世出世,为救度娑婆众生离苦得乐,舍去王位和荣华富贵亲力修行,历经六年时间的苦修,在星月朗照的夜空顿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他的主要成就之一就是证悟出“宇宙(法界)同体(全息),物质(万法)皆是幻象”。
二千多年来,有多少贤人利智按照佛陀的修行办法进行苦修和参悟,证明出佛陀伟大的成就,并成为法界人天导师。
而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未法时期,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物欲横流,弱肉强食,各种外相纷繁复杂,使人难于保持平静的心态;现代电子视听网络等的出现,使各种精神的污染变得非常严重,现时的众生很难相信佛陀的圣言教化了。
许多修行大士因受诸多障碍和多生多劫的业因,历经终生仍未能明心见性即生成佛,由于内证修行变得非常困难,用自力很难回归佛刹。
分析起来,今天的人生大多受现代科学的教育,相信的是眼见为实,注重实证的结果和外相的感知感悟,而缺乏明慧内悟,很难体悟佛陀的言教,甚至视佛法为一般的哲学、宗教等学科,曲解佛教真实义。
为了使众生转识成智,转迷识真,正信我佛。
现以当代前沿科学和传统精华哲学析义佛陀的证悟成就———“宇宙同体和万法幻象”。
[儒释道易哲学思辨下的宇宙观]中国古代的儒家和道家哲学是经过先哲们“仰观于天而俯察于地,内观于心”感悟和探索天地人的自然结晶,他们将宇宙(法界)看作统一的整体,重天(自然)与人之间的“天人合一”统一联系。
后来佛教华严宗提出“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之说。
理学家朱熹亦说“人人有一太极(宇宙),物物有一太极(宇宙)”。
而将人体看作一个整体,将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在传统中医中尤其显要。
佛法与宇宙(博文)
佛法与宇宙(博文)江南大学赵建军佛法的缘起性空,通俗的理解是讲和合的。
如青木释瓶之由水、泥、空气诸缘所成。
因和合观而释大宇宙,便有了微尘概念,其可流沙喻,银河喻,宇宙至大无垠,至细无间。
然佛法是否真的就包孕了现代科学的宇宙弦论,还是一种巧合,似乎从宇宙弦的振动及其非实体性,不能得到可信服的说明。
原因是科学的本质与佛法是不同的。
科学是用来解决实体对象的问题的,在科学的早期阶段,这个对象主要是物质,因为物质有实在性,其质量和能量都为人所能感觉,故而物理学由古典物理学向现代物理学转化。
牛顿的物理学是充分揭示物理实在性的物理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通过人对物质实在性的感受差异,说明某种非实在性的存在,而这主要是借助对宇宙空间的想象性认识来达到的。
霍金是个瘫痪病人,他研究的宇宙问题,主要是从对宇宙的想象性认识出发的,这种认识结论无法通过实验来证明,然而,相比之下,对于物质的存在,物质质量与能量的差异与转换问题,近现代科学却通过实验可以获得证明,即使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依托于一个可以用感受认同的意识体验性实证获得证明。
就此而言,科学在进入想象性描述阶段之后,便在研究方法和取信力方面,大大迥异于传统物理学,因此,对于宇宙弦论的主张,我们可以想象性地认为是对的,却不能证实它确然如此。
而佛法不是为宇宙而造的,也不是为人而造的,它是由一切存在的非实在性出发而来促发人的觉醒之念的。
这样,佛法就有一个对物质或宇宙的非对象性的阐释,它一定是非主观的,是从非实在性的存在出发来解释的,譬如提到树,就有树的眼光,提到众生就有众生的眼光,人为其中的存在物,理归本然。
人归大法,自然人的觉悟惟体认万法的非实在性,才能获得真正的觉悟。
这样一种觉悟,目的是寂灭对世界的虚妄认知和自我的烦恼缠缚,其出发点与科学存在着天壤之别。
宇宙到底是什么?宇宙有没有实在性?有关场论、光子论、波子论、弦论、黑洞说等等,都反映了对于宇宙之奥秘难以穷尽破解的窘困。
20世纪三十年代的科学与佛学之争——以《海潮音》为中心
双方争论有其深刻的社会和历史根源虽最终并无输赢但双方观点主张的歧异不仅反映出西学东渐背景下中国文化思想领域的复杂面相更可从中体味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世事剧变中对世界人生社会的矛盾认知
广东社会科学 2019年第 1期
20世纪三十年代的科学与佛学之争—Leabharlann —以 《海潮音》 为中心王学进
[摘 要]发生于 20世纪三十年代的科学与佛学之争是 “科学与玄学” 之争的余波,肇端于王季同
相对于胡适的较真,蔡元培则 “世故” 许多。他认为王季同以科学研究佛法,“为佛法与科 学一篇以开其端绪,尤望积极提倡,促成种种科学的工作,以完成自度度人的弘愿。” 从序文中
143
可以看出他对佛教认识的模糊性,认为通灵术、借尸还魂、六神通等皆应加以科学研究。 “至于 六种神通,则其事尚在科学与玄学交错的限际。例如爱克司光的透照,无线电的传播,催眠术的 疗病,在未曾普及以前,涉学稍浅的,何尝不斥为妄谈?”瑏瑢 X光和无线电等系自然科学技术,而 “六神通” 是指人的超能力,两者本没有可比性。民国时期,不仅佛教僧徒,甚至一些自然科学 家,常以科学知识解释佛学,认为物质组合分解为元素、分子、原子、粒子,到最后之 “无”, 与佛教之 “空” 相同。事实上,这种理解纯属附会,佛教之 “空” 乃般若空观的缘起性空,指 世界万物皆因缘和合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与物质元素组合分化风马牛不相及。以自然界 物质元素分解解释佛教之 “空”,甚至将两者等同,完全背离了 “空” 之本义。不只是胡适,王 季同的内侄———管义慈,在读了 《佛法与科学》 之后,亦认为佛教徒所说的超自然力是 “神话 式的迷信”,只因科学不够发达,“对于物质与生命的关系也还不能有充分的说明”。瑏瑣
近代中国 宇宙观
近代中国宇宙观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近代中国宇宙观是中国传统宇宙观在近现代思想背景下的延续和发展。
近代中国宇宙观在西方现代科学的冲击和影响下,逐渐被重新审视和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宇宙观的哲学思想和科学理论得到了重新解读和创新,为中国当代的宇宙观建构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和启示。
中国传统宇宙观深受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主张宇宙和人类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宇宙被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万物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体现了道法自然的理念。
传统的宇宙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个体与宇宙的融合。
在近代中国,西方现代科学的影响逐渐深入,传统的宇宙观受到了挑战和冲击。
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中国学者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宇宙观,并试图将其与现代科学相结合,探讨宇宙的本质和规律。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近代宇宙观的建构逐渐形成了以“整体论”为核心的理论框架。
整体论强调宇宙的整体性和有机性,认为宇宙是一个千姿百态、相互联系的宏伟系统。
个体与宇宙、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体现了传统宇宙观的精神内涵。
近代中国宇宙观强调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注重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中国学者认为,宇宙不仅是自然界的物质世界,更是思想和精神的广袤领域。
在这个意义上,宇宙观不仅是一种科学理论,更是一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哲学理念。
中国近代宇宙观力图通过科学研究和人文思考,探讨宇宙的奥秘和秘密,挖掘宇宙的精神意义和价值。
近代中国宇宙观还强调人类与宇宙的和谐共生,提倡人类与宇宙的和谐发展。
中国学者认为,人类与宇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宇宙的支持和滋养。
人类应当尊重宇宙,促进人类和宇宙之间的和谐共生,实现人类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近代中国宇宙观是中国传统宇宙观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更新和发展。
中国学者致力于整合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探讨宇宙的智慧和奥秘,推动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和谐共生。
近代中国宇宙观旨在拓展人类思维和理解的边界,促进人类与自然、社会、宇宙的和谐发展,构建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世界。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与宇宙观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与宇宙观古代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样的宗教信仰和宇宙观。
在古代中国,宗教信仰深深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中,并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认知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涵盖了多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儒家、道家和佛教。
儒家是中国最主要的宗教之一,他们崇尚礼仪、孝道和品德修养。
儒家认为,人的行为和品德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福祉。
因此,他们重视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道家则强调自然万物的和谐与自然的境界。
他们提倡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原则,认为人应该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而佛教则强调人的解脱和超凡脱俗。
佛教认为,人苦的根源在于无尽的欲望和贪婪,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达到解脱和境界的提升。
在古代中国的宇宙观中,有一个核心的概念,那就是天人合一。
古代中国人认为,人和宇宙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
他们相信,宇宙是由无限的力量和能量构成的,而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与其共生共荣。
因此,人应该通过修行和奉献来维持宇宙的和谐和秩序。
这种观念也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提倡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个人的努力来达到宇宙的和谐。
古代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和宇宙观还与其他方面的文化息息相关。
比如,古代中国人相信鬼神的存在,并认为他们有能力影响人们的生活。
因此,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向神灵祈祷、奉献和祭祀,以求神灵的保佑和庇护。
另外,古代中国人还特别注重对祖先的崇拜和纪念。
他们认为祖先是他们的精神导师和保护神,通过祭祀和祈祷可以与已故的祖先保持联系,并得到他们的指引和庇佑。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宇宙观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体系,它们相互影响和交织在一起,塑造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宗教信仰成为古代中国人理解宇宙和自身存在的框架,而宇宙观则指导和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社会结构。
通过宗教信仰和宇宙观,古代中国人向世界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类的敬畏和追求,并努力寻求宇宙和谐的境界。
古代科学对无神论起了促进作用,近代科学
古代科学对无神论起了促进作用,近代科学古代的科学曾对无神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首先,科学哲学及其对宗教影响的挑战装置,如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后
来的伽利略,文艺复兴后期的伽利略和笛卡尔,更加清晰地说出了人们与神学理论的隔阂,认为科学体系比神学理论更为可靠,更能够概括宇宙自然规律,这使得人们能够更深入地
思考,也让宗教理论无法竞争,从而对无神论起到了促进作用。
其次,古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如古希腊的宇宙观、杂糅物质论、自然物分类等都能够
从客观角度剔除人类神话因素,从而使人们从超自然角度观察宇宙规律,倡导“替天行道”的思想,使人们与神的距离越来越远,对无神论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后,科学研究也开启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究与思考,在通过缜密思考和探究宇宙
奥秘的过程中,人们断然识别出宗教迷信、布道传教欺骗之处,甚至明确无法被宗教神学
所解释的现象,从而对宗教理论产生了抗议,渐渐地放弃宗教信仰,产生了无神论思想,
也为人类无神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古代的科学曾经为人类的无神论思想发展起到了可观的促进作用,在科学
历史上也应该有其有力的转折点位置。
禅宗与宇宙
禅宗与现代宇宙学最近刚看完一本科普书籍《禅道与现代宇宙学》-“The Zen in Modern Cosmology”,现在来分享一些我的读书心得和收获。
禅宗源自于佛教,由佛陀弟子摩诃迦(大迦叶)传入中国。
而关于大迦叶最闻名的故事就是佛祖拈花一笑。
拈花一笑,体现了禅宗注重心领神会,而非言传的传经精髓。
这与《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很相似。
而我们对外界世界的理解就真的不能描述清楚吗?还是我们没有找到一个描述领悟之理的合理方式?“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上面的两首诗的对比,可以有千姿百态的想法。
单从我的理解方面,一是对存在的理解—客观存在和本源即空,二是对求道方式的理解--渐悟和顿悟。
而慧能(禅宗)关于存在方面的理解与现代宇宙学的质量起源部分的机制有强烈的共鸣频道。
接着开启一段短暂的旅程,迅速地经历一段漫长的宇宙史。
物质是从何起源的? 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我们生存的宇宙是如何诞生的呢?一个最有可能(现在看来)的事实是我们诞生于虚空的状态。
宇宙起源一次大爆炸,之后的10^-33到10^-32秒这短暂的时间内发生了暴涨(Inflation),而这巨大的能量来源于之前的“假”虚空态。
而能量不就不守恒了吗?不,我们关于能量守恒的概念一直是模糊的。
首先能量守恒是一个结果产物,在经历了一段时间间隔前后(我们不能经历一个时间点)孤立封闭系统的能量守恒,就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它们可以在过程中改变自身的量,只要在“监督者”去重新地观察前保证还回去就行了(我们可以认为“监督者”需要一定时间来处理关于系统初态的信息)。
因此“宇宙”能在极为短暂的时间内向更高维度的外界空间借取一定能量,然后再及时地还回去,于是暴涨就是在这样一种完全虚空态的环境中发生的(而关于在早期宇宙何处发生的问题,我们可以认为是在均匀且各向同性的早期宇宙内发生的对称性自发破缺)。
佛教的科学精神探索宇宙本质语录
佛教的科学精神探索宇宙本质语录佛教是一种跨越时空、涉及宇宙本质的宗教哲学体系,其深刻的思考和追求的智慧,使其成为了一个内涵丰富、让人深思的学派。
佛教以其独特的科学精神探索宇宙的本质,以下是一些佛教语录,用于引导我们对宇宙的思考和探索。
1. 心灵的安静与宇宙的和谐相通:“心如大海,波浪尽时,暴风雨也停止。
”这句语录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内心的平静与宇宙的和谐相通,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宇宙的本质。
2. 万物皆空的境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这句语录强调了万物相互依存、相互连接的本质。
宇宙中的每一个事物都包含了无限的可能性,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面对宇宙。
3. 因果律与宇宙的回响:“因果律,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句语录提醒我们,宇宙中的一切行为都有其原因和结果。
我们的每一个言行都会对宇宙产生回响,因此我们要慎重选择我们的行为。
4. 空性与涅槃的境界:“空山静谧,莲花可发。
”这句语录教导我们,通过静心冥想,我们可以达到透彻理解宇宙本质的境界。
当我们超越了种种烦恼和纷扰,我们可以体验到涅槃的宁静与智慧。
5. 禅修与直觉的洞察:“不思议境界,直觉明了。
”这句语录告诉我们,通过禅修冥想,我们可以超越语言和逻辑的限制,直接洞察宇宙的真相。
只有通过直觉的体验,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宇宙的本质。
6. 知足与宇宙的丰盈:“知足常乐,自在安详。
”这句语录教导我们,心存感恩和满足,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宇宙的丰盈。
不要贪欲无度,而要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
7. 舍弃与宇宙的自由:“放下才能拥有。
”这句语录告诉我们,只有当我们舍弃过去的执念和束缚,我们才能获得宇宙赋予的自由。
舍弃是宇宙真理中的一部分,让我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
总结起来,佛教的科学精神探索宇宙本质的语录,通过探讨心灵的安静与宇宙的和谐、万物皆空的境界、因果律与宇宙的回响、空性与涅槃的境界、禅修与直觉的洞察、知足与宇宙的丰盈、舍弃与宇宙的自由等方面,引导我们去思考和探索宇宙的本质。
佛经与科学的惊人“巧合”
佛经与科学的惊人“巧合”2014年05月23日 07:42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综合佛经与科学的惊人“巧合”(制图:晓愚)佛教所说的极乐世界到底有没有呢?在我们还未针对问题作出分析之前,要请您且先看看,一些关于佛教与科学十分惊人的巧合:●古人普遍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佛却说地不是方的,而是圆的,佛经中做“地轮”。
此事后来科学发达了,测知地的确是圆的,叫做“地球”。
●《华严经》和《梵网经》等记载,华藏世界,如云似海,重重无尽。
近代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以数理证明宇宙是四度空间的连续体,认为宇宙是膨胀的,而且是极其宏大乃至无穷无尽的!他引用“相对论”来说明质量与能量所表现的一个静的宇宙和一个动的宇宙,两者间的错综组合,形成了变化莫测的宇宙。
这与佛教所说的重重无尽的宇宙观,相当接近。
螺旋星系,华严经记载为:回旋型(图片来源:资料图)●佛教说,百亿须弥,百亿日月,构成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只是一佛之化土而已。
所谓“三千大千世界”,即一千个太阳系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
现代的天文学家已探测到在银河系中,有著本身发光如同太阳的恒星近十亿个,依理推测应有三百亿个之多。
并在太阳系的空间,还有数不尽、算不清的星云星系,而且每一个星球都有至少一或两个类月球卫星。
这与佛教所说的百亿须弥、百亿日月的数目,可谓不谋而合。
宽边帽星系,华严经记载为:轮辋形(图片来源:资料图)●佛经还说,世界无量,众生无量。
一九六八年,英国剑桥大学天文物理学家安东尼-休伊什研究小组的成员乔斯林-贝尔,发现了自外太空发射的神秘电波讯号,这和已往星球所发出的稳定讯号不同的是,贝尔接收到的讯号是脉动的,是一种每隔十五秒固定显现一次的影像。
于是许多人都相信她找到了外太空生物存在的证据。
根据该小组的归纳,这种脉动电波是来自距离地球二百光年的一个自转的星球。
由于她的这个发现,使到休伊什与其指导教授马丁-赖尔爵士获颁一九七四年的诺贝尔天文学奖。
惊人的异与同——佛学与科学宇宙观比较
惊人的异与同——佛学与科学宇宙观比较
王海林
【期刊名称】《佛教文化》
【年(卷),期】1993(000)001
【摘要】P:W 教授,我自从接受了报道宗教特别是佛教文化的任务后,心情常常陷入矛盾之中。
既要报道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凝结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劳动和创造精神;又要引导民众从迷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唤回那世世代代被异化了的魂灵。
由于我自己一旦置身于佛学的氛围便弄得心识恍惚、观念矛盾、将信将疑、难以决断,往往对比较深入采访得到的素材不知所措。
W:你这种心态我表示理解和同情。
整个人类的文明历史都贯串着宗教和科学的对立统一,这一过程充满着曲折、矛盾、痛苦和牺牲。
人们往往只关注到科学与宗教斗争的历史图景,往往忽视了宗教情绪和科学追求在社会心理、个人
【总页数】2页(P8-9)
【作者】王海林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
【相关文献】
1.佛学与科学——中国近代科学家对佛教的科学分析及比较研究 [J], 麻天祥
2.王阳明良知宇宙观与老子道之宇宙观的比较 [J], 贾庆军;张雨舟
3.论近代应用佛学思潮——从梁启超与章太炎佛学救世思想之比较视角 [J], 方映灵
4.论近代应用佛学思潮——从梁启超与章太炎佛学救世思想之比较视角 [J], 方映灵
5.试述中国近代佛学与科学主义的论争——佛学研究中的“局内人”与“局外人”视角初探 [J], 于婷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佛教与科学
佛教与科学——兼论佛教与生(心)态和谐之价值关系佛教产生在古印度,自汉代(西汉末东汉初)传入中国后,就与我国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在一起,不断推动着我国人民的身心建设和社会建设。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佛教与科学已经融为一体,难解难分。
纵观佛教与科学之间的研究,则始于近代科学出现之后,实则为有人心就有科学。
研究者安立名相研究之,当为近现代之事。
一、佛教与科学之不同而同如是说(真如无二别)佛教始于心教,科学始于他教,“有心就有科学”。
科学离不开心教,心教则可以包容科学,二者之间密不可分。
人类因着所处地理、环境、时空之不同,而对二者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影响范围以及发展机遇的认识不同。
但是,“从有心就有科学”的研究角度看,不是不同而是不同而同。
佛教与科学之基本概念不同而同如是说。
佛教是佛陀的教法,是让人们觉悟宇宙、人生之根本大法。
佛教以佛所说为教,佛弟子所说为宗,亦称为宗教。
佛教不是科学而是心教,心教者是透彻心性,顿悟人生,了脱生死而得大圆满。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人们常说,这件事情是科学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是正确的;或者说,这件事是不科学的,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是不正确的,以此来判断科学之真伪。
但是,科学总归是心外之物,无法直达心体,更无法了脱客体。
事实上,客体离不开主体,科学离不开心体,“有心就有科学”,二者是同而不同、不同而同,完全符合佛教“一体不二”的思想内涵。
佛教与科学之研究对象不同而同如是说。
佛教研究的对象是自我(相对于自性之内心世界),是“内求”,是“我研究我”,无需借助外界力量,仅依靠自己的身心,以求得自证、实证,直达心要。
实际上说的就是主体性,就是要明了心性。
既然对象是自己,只要存乎“一心”,无不自证。
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体(相对于心外之现实世界),是“外求”,是“我研究你”,需要借助仪器、设备、工具等手段来探索求证,或假设求证,以此取得“我研究你”的现实成果,这是客体中的实证。
佛教是科学的宗教
佛教是科学的宗教知识份子最麻烦的就因懂得太多,事事欲以科学来证明否则无法深信;比如「神鬼问题」,其会以看不到,科学也无法确切证明,就会将其否定,甚而嗤之以鼻,不屑一谈。
其实这种人是最可惜的;科学的真义就是要人们保持赤子之心,随时去观察、探索未知的世界,而不是要我们一昧的否定而不去探讨研究呢!比如世界各地都有的超能力儿童、天才儿童、透视眼、各种特异功能人士···目前的科学也都无法合理解释其原因,但这些奥秘确实是存在的。
其实在佛教的理念上,人的心念(非肉体的心脏)具足宇宙一切奥妙,修行(修正行为)就是为了把这潜在能力充份发挥出来,唯大家必须了解的;欲开发的并非是这些超能力,若从这些能力著手,就是舍本逐末,如瞎子摸象般是无法一窥宇宙人生全貌的。
佛法要教我们的是如何藉由佛陀体悟的真理,去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从去除烦恼著手方能达到内心清净,如此人生所疑惑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为让大家对佛陀所开示的真理能产生信心,以下特将佛陀于修行中的副产品(超科学的知识,却非修行的目的,故谓之副产品)提供给大家参考:(一)佛教的宇宙观:世界上所有的宗教,没有一个宗教于其经典上,记载出这个宇宙拥有无尽的时空。
他们的宇宙观,都限制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面,只有佛陀告诉人们,这个宇宙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浩瀚。
佛陀以一千个太阳,一千个月亮组成的世界为一个「小千世界」,而以一千个小千世界形成一个「中千世界」,再以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
因为其中重叠三个千数,所以称「三千大千世界」。
而三千大千世界并非一个,而是无量无数并存于宇宙空间。
所以佛陀常说:「十方虚空无有穷尽,世界国土不可限量。
」近代由于天文学的发达,证明太空中的星球多至不可胜计,光是我们所知的银河系就有把太阳喻为一粒沙,银河系有如沙粒般大小的太阳共80公里长度,宇宙之浩瀚可见一斑了。
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天空的群星,天文学方逐渐开展,一直到今天,我们人类才了解太空的广大无边;而在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没有望远镜,却已经告诉我们太空的无边无际,太空中的星球更是不可计算;且佛陀更明白指出:天有无数层次,世界之外还有无穷的世界,有无数的各种众生(生命体)!(详见阿含经内的起世经,起世因本经。
佛学与科学的宇宙本体观(朱清时)
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現代科学与佛学谈宇宙的本体朱清时讲演PPT隆正居士整理2012-12-08刘正成主持人语刘正成主持人语:: 梁梁启超写过《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也写过《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沙孟海则写过《中国近三百年书学史》,这三百年就指明朝末年(学史》,这三百年就指明朝末年(16441644年明亡)到年明亡)到202020世纪中期民国时期。
为什世纪中期民国时期。
为什么都提"三百年"呢?就是指清朝起直到今天,应是三百五十年学术史,正是中国学术史的衰落期。
这个衰落有内外两个因素:一个是满清王朝对思想与学术的钳制;二是西方思想与学术对中国学术传统的解构与取代,也就是所谓的是所谓的““全盘西化全盘西化””。
自王阳明心学以后,以及顾炎武、黄宗羲等之后,中国已没有属于自己的宇宙本体论学说。
尤其近百年以来,取代基督文化的西方近代科学成为学术主流,,中国学者的任务就是对这成为学术主流我注六经””个主流的阐释与演绎,这就是个主流的阐释与演绎,这就是““我注六经的汉学传统,用西方学术语言来翻译就是经院哲学。
随着中国经济的和平崛起,对中国学术传统三百五十年衰落期的求变呼声日益高涨,我们需要有在现阶段西方学术主流演进的今天,开拓出中国学术与思想的新天地。
换句话说,我们要重振中国学术传统,为人类文化的进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可以说,朱清时院士作为一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在对西方近代科学与中国传统佛学的比较研究中,提升出既具有中国特色、又深含普世价值的宇宙本体论,这将具有巨大的学术启示意义。
将具有巨大的学术启示意义。
此前,朱清时院士已在松竹讲坛上做过两次的演讲,最近一次演讲的标题叫《现代物理学步入禅境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他讲了我们所缘起性空》,他讲了我们所存在的宇宙是从哪里来的,即从存在的宇宙是从哪里来的,即从““空”中来的,是从的,是从““空”中因缘际会而来的。
我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曾从朱清时院士的学术思想中,为寻找自己的艺术灵魂而获益匪浅。
【转载】科学、哲学与佛学的时间、空间、物
【转载】科学、哲学与佛学的时间、空间、物【转载】科学、哲学与佛学的时间、空间、物质观(二)000空间何谓空间?空间被定义为:是物质存在广延性,是运动着物质存在形式。
科学家哲学家等对空间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古希腊有亚利士多德空间,嗣后欧几里得空间;近代又有如牛顿空间、爱因斯坦和现代数学空间等等。
在爱因斯坦以前,科学理论一直认为空间是三维的,是独立于一维时间之外,空间是平坦的。
直至爱因斯坦才认识到四维时空,空间是弯曲的。
现代数学空间大体分为三类:零空间、正空间和负空间。
并认为空间(在某参照系时)与光同样具有波和粒子的两重性,在远离引力场的宇宙中,空间是平直的即所谓的零的空间。
在引力场中,空间则是弯曲的,即所谓正空间与负空间,现代数学空间是综合。
在爱因斯坦四维时空以外是什么?被称为物理学第三次大革命的超弦理论,就要求有一个十维时空的背景。
一些物理学家认为,我们所感受的四维时空以外,另外六个自由度时空是蜷缩起来了。
近来物理学发现,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结合,空间必须有更多的维,这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的宇宙不仅无限大,而且还是十一维的。
这些额外维大多被认为小到无法觉察,我们所看到的宇宙可能是四维的表面(即膜),它围绕着一个无限的多维空间和时间的泡沫。
但有的学者认为,宇宙空间兼容了任何可能的维度,从负维到无穷大维,也包含了分数表示的维度,人类生存的三维空间可以视为由适应性原则演化的结果。
即是说,在早前宇宙,三维空间是由更低维进化而来的,在未来,它还会向更高维演化,三维空间只是一个历史阶段。
空间维度也可能退化,并释放出巨大能量,然后成为宇宙中的“畸形区”。
但也有学者认为,在宇宙存在中,时间和空间均不存在维数概念,维观概念在宏观概念研究中没有任何意义。
因为在宇宙的时空存在中,时空本来就是弯弯曲曲的,只有小小局部区域里,才能创建出它的维度。
我们人类生存在地球表面,在许多世纪探索大自然的过程,依据直观感觉建立了三维空间概念,又一步步延伸下去,变成了大家理论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五节古老的佛教宇宙观与近代科学世界有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佛教是这三大宗教其中的一大宗教。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附录“科学与宗教”这一章中,先对什么是科学进行定义,认为“科学就是经过长期的努力,以系统的思想将可感知现象尽可能联系起来。
也就是说设法通过概念化对客观存在进行后验重建”。
概念符合客观规律的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不科学的,科学就是符合客观规律。
但爱因斯坦认为;“要对宗教进行定义,即便能找到适合某一时刻的满意答案,我仍然坚信,要将所有人在此类问题上的见解统一起来是绝无可能的”。
爱因斯坦认为;“受宗教启发者己最大限度地将自己从私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并致力于超越价值的思想,感情和抱负之中……。
否则,佛陀和斯宾诸诺莎就不可能被视为宗教人物”。
“宗教是人类长期努力的结果,它让人们清楚而完整地认识这些价值和目标,并经常强化其概念,扩大其影响。
如果人们据此定义来设想宗教与科学。
那么这两者之间就不可能发生冲突。
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二;其一,科学能够断定是什么,但对应该是什么却无能为力。
不同的价值判断在其领域之外都是必然的。
其二,宗教只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评价。
它无法客观地揭示事实间的联系。
所以,以往关于科学与宗教的冲突必然归因于对上述情形的误解”“如果信奉宗教者坚信《圣经》中所有论述都绝对正确。
那么宗教与科学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冲突。
这就意味着宗教将干预某些科学领域。
比如,宗教裁判所与伽利略和达尔文学说之间的斗争就属此类。
另一方面科学领域的代表人物常常试图在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就价值和目标作出与宗教思想完全对立的判断,至使他们与宗教形成对立之势,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其价值判断上的错误”。
“宗教与科学之间,不可能存在合理的冲突,这是基于人类发展历史得出的结论。
”“即便能对宗教和科学领域进行划分,其实二者之间的联系和依赖关系依然存在。
宗教能够决定目标,科学只能由渴求真理和知识的人创造出来;科学的手段能促成宗教目标的实现,而创造科学的激情源于宗教领域。
同样,那些现存世界中的有效规律是理性的。
几乎任何真正的科学家对此深信不疑;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足的;没有科学的宗教则是盲目的”。
以上是爱因斯坦对科学与宗教的部分论述。
现在来看看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佛教中有两个主要理念;第一个理念是;“三千大世界,”第二个理念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和缘起性空。
”先说佛教的第一个理念,三千大世界。
佛教经典《大度智论》中,多次提到“三千大世界”这个概念,并对三千大世界这个概念进行过论述;“何为三千大世界,答曰;千月,千日,千浮提……,是名小千世界,名周利。
以周利千世界为一,一数至千,名二千中世界,以二千中世界为一,一至千,名三千大世界。
初千小,二千中,第三千名大千。
千千重数,故名大千;二过复千,故名三千,是集合名。
百亿日月乃至百亿大梵天。
是名三千大世界一时生,一时灭”。
从这一段描述中可以看出;三千大世界中,也就是宇宙中,不只是只有一个地地球,一个月球,一个太阳,而是有百亿地球,百亿日月乃至百亿大梵天。
千浮提,这里面指出了除了地球生命以外,还有地外生命存在。
还指出;“三千大世界一时生,一时灭”。
这也就是说;宇宙和宇宙中的所有天体,物体和生物,并不是从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
而都是有生,有灭的。
这一点和近代的大爆炸理论比较接近。
佛教经典《大度智论》中,提出的宇宙观与其同时代的天文界,科学界,哲学界的宇宙观是绝然不同的。
当时科学界和哲学界普遍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不动的,并从来就有,永恒存在。
月球,行星,太阳都围绕地球运动。
外层空间的恒星等天体是人类不可知的。
这也就是当时希腊最著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宇宙观,也就是“地心说”。
这种学说被人类大多数人接受长达一千多年之久。
而同时代的佛教经典《大度智论》中提出的宇宙观,已经超越了当时的时代,和近代的天文物理学中的宇宙观比较接近。
三千大世界的要点是;宇宙和宇宙中的星系,恒星,行星等天体和万物都是集合面成;以世界为一,集一千个世界,为一个小千世;以小千世界为一,集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世界;以中千世界为一,集一千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
那么佛经所说的世界是否是指我们繁衍生息的地球?小千世界是否是指太与系类似的星系?中千世界是否是指与银河系类似的星系?大千世界又是否是指整个宇宙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1;小千世界,以行星世界为一,在我们地球行星的这个世界,月球围绕地球运动,地球上数万计的植物和植物种类,动物和动物种类,以及山川,江河,海洋,各类矿产等集合成我们地球这个世界。
地球这个世界又与八大行星,矮行星,小行星,慧星等,这些数以万计的天体,其中每一个天体都可以称为是一个世界,这些天体都围绕太阳运动,覆以尘埃,粒子,各种射线,场[空间]集合成太阳系这个直径2光年的小千世界。
这就是太阳系这个小千世界的镜像。
2;中千世界,以太阳系这样类似的星系或恒星[小千世界]为一,集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中千世界可以与银河系类似的星系相对应。
根据现代天文观测;银河系内,象太阳这样类似的恒星有一千多亿颗,以及白矮星,中子星,星云等天体,当然其中也有一些老年恒星等天体休解的残骸,这些残骸也会再次集合成恒星等天体。
这些天体都围绕银河系中心运动。
这些天体中,其中每一个天体都可以称为一个小千世界。
这些数以千亿计的小千世界,覆以星际物质,各种射线,场[空间],集合成直径10万光年的银河系这个中千世界。
3;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可以与整个宇宙相对应。
佛经上说;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百亿梵天”。
其实宇宙内又何止百亿日月,百亿梵天。
在宇宙这个大千世界内,象银河系这样类似的星系,星系团有数以百万亿,千万亿计。
其中每个星系,星系团都可以称为中千世。
这些数以千万亿计的中千世界,覆以宇宙尘埃,宇宙射线,场[空间]集合成宇宙这个大千世界。
宇宙“场空间”是宇宙中所有物质的质量叠加而形成的,每个星系,星系团,也就是每个中千世界都必然携带本系统内的所有天体,以这个场空间的中心为半径,也就是以宇宙中心为半径,在这个半径内不断退行,表现出宇宙的膨胀和收缩,也就是表现出宇宙这个大千世界的生和灭。
这也许是整个宇宙的镜像。
从上述可以看出;佛经里提出的宇宙观,对宇宙三个世界的划分是比较符合近代科学的。
当然,三千大世界,并非大千世界是中千世界的千倍,中千世界是小千世界的千倍,小千世界是世界的千倍。
这里所说的是;由一定数量小一级的世界集合成一个大一级的世界,由一定数量大一级的世界集合成一个再大一级的一个世界。
这里实质上说的是数量与空间形式。
正如佛经说;这里所说的是“集合名”,并非绝对数。
这有点象近代数学中的幂,可以有无限次幂。
集合也一样,也可以有无限次集合。
上一段中说到;由一定数量象地球这样一级的世界,集合成一个太阳系这样的小千世界;由一定数量太阳系这样一级的小千世界,集合一个成银河系这样的中千世界;由一定数量象银河系类似的中千世界集合成一个大千世界—宇宙。
那么,是不是可以无限集合下去呢?从逻辑上来说是可以无限下去的。
但不管是逻辑学或数学,都无法处理无穷大和无穷数,因是无穷的,就无法得出最终结果。
这样只好大到宇宙这个层面就戛然而止。
当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一个大千世界,下面可以分成若干个中千,小千世界和世界;但也可以把类似银河系,太阳系,每一颗恒星,类似或不类似地球的行星等天体,它们其中的每一个天体都可以看成是一大千世界。
同样,每一个大千世界中,下面都要能分成若干个中千,小千世界和世界。
佛经上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我们地球上的株植物和植物种类,每一个动物和动物种类,它们其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大千世界,下面同样都能分成若干个中千,小千世界。
甚至一滴水在显微镜下观察也是一个大千世界;根据现代的物理学理论;一切物质,物体或天体均分子构成,分子是物质的最小颗粒。
一滴水,也是由许多水分子集合而成的,水分子是中千世界,一个水分子是由定数量的氢原子和一定数量的氧原子集合而成的,原子是小千世界。
据说现在科学界已发现了有109种原子,也叫109种元素。
我们的地球,月球,以及恒星,星系也都是由这些元素组成。
当然,肯定还有未被发现的元素。
所有天体都是由这些已发现的元素和未被发现的元素或原子所组成。
而一个原子又是一定数量的电子,中子,质子集合而成的。
还有光子,中微子,夸克,等亚原子粒子,科学界把亚原子粒子称为基本粒子,现在科学界发现的基本子粒子有300多个种类。
如果把基本粒子中的每一个粒子都称为一个世界,那么这一个世界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根据近代提出的弦理论;基本粒子是由能量弦的不停震荡而产生,弦的质地是相同的,弦的不同震荡频率产生出不同质地的基本粒子。
那么是不是可以向比弦小一级的世界继续分集下去呢?从逻辑上来说是可以的,以逻辑分析;有的前面总有一有;无的后面总有一个无,是无限和无穷的。
尽管弦的体积非常小,小到以四维时空的观测方式,弦就是无。
但无的后面总有一个无,由无无集合成无,再无无无集合成无无,一直下去是无穷的,无法得出最终结果。
所以,向下一级世界的分集,只能到基本粒子和弦的这个层面戛然而止。
基本粒子和弦世界后面“无”的世界;宇宙以外比宇宙大“有”的世界,也就是由宇宙一级的世界集合成比宇宙更大一级的世界。
这两种状况,是生活在四维时空中的人类的思维无法理解的。
弦后面“无”的世界和宇宙以外“有”的世界,也可能与宇宙这个大千世界中的天体,物体和生物没有任何关系[关于这一点,到第三章,“平行宇宙”一节中再来讨论。
弦的体积是非常小的,小到基本上处于无体积状态,以现代的科学技术和观测仪器,无法观测到它的形态和存在。
弦基本上处于虚无的状态。
这样的状况,基本上契合了佛教中的观念;宇宙和宇宙中的万物是从虚无中产生和形成,本性空。
佛教中的这个观念也契合了近代大爆炸理论;宇宙起点于一个无形无状的奇点大爆炸。
用一个游戏人生的比喻;如果把宇宙比作一座宏伟的大厦,那么为这座宏伟大厦奠基的是虚无的弦,基本粒子是这座宏伟大厦的奠基石。
如果单纯从由基本粒子集合成原子,原子再集合成分子,气体,尘埃,星际物质,星云,凝聚成星系乃至恒星,行星等所有天体,集合构成宇宙这座宏伟的大厦。
那么宇宙这座宏伟大厦,就象一座下小上大“倒立的金字塔”。
一旦这座倒立的金字塔坍塌,构成宇宙这座宏伟大厦的所有“构件”;星系,恒星,行星等一切天体,物体或生物,都必然还原成基本粒子,再蜕变成弦,聚集于一个无形无状的奇点,宇宙回归到“无”。
这也许就是佛经上所说的“三千大世界,一时生,一时灭”吧!再来说佛教的第二个理念;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和缘起性空。
因缘二字在许多佛教经典内出现的频率都很高,“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和“缘起性空”,这是佛教的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