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古代礼仪
古代礼仪知识
古代礼仪知识古代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人们相互尊重、互动交流的方式,更是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的体现。
了解古代礼仪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将从婚嫁礼仪、宴饮礼仪、祭祀礼仪、葬礼礼仪等方面来介绍古代礼仪知识。
一、婚嫁礼仪在古代,婚嫁礼仪是极为隆重的。
婚姻被视为人生大事,需要严格遵循一系列规范和程序。
首先是婚姻介绍,由媒人或亲友进行联络,双方家庭共同商议。
然后是纳采,男方派人带着聘礼正式向女方提亲,如果女方答应,即表示婚事确定。
接着是问名,男方家庭的长辈询问女方家族的姓氏、族谱等信息,以核实婚姻的合法性。
随后是定亲,双方家族为男女双方拟定婚约、聘礼等细节。
最后是成礼,男方家庭带着聘礼,前往女方家庭,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
二、宴饮礼仪在古代,举办宴会也是一种重要的礼仪活动。
主持人发出宴席邀请后,客人需要按照规定的礼节参加宴会。
首先是入席礼仪,在进入宴会场所时,需要行礼致意。
在坐席时,要依据人们的身份和地位进行座次的安排。
接着是敬酒礼仪,宴会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客人则需饮酒以示尊重。
在整个宴会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穿着得体、言谈举止文雅等方面的规范。
三、祭祀礼仪祭祀礼仪是指人们对神明或祖先进行崇拜和祭奠的仪式。
在古代中国,祭祀活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农耕文化和封建信仰紧密相关。
首先是祭拜天地,人们会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通过燃烧祭品、奠酒行礼等方式向天地表达敬意。
其次是祭祀祖先,人们会在特定的祠堂或墓地,通过供品祭拜、献上祷词等方式,表达对祖先的思念和敬意。
祭祀礼仪既是信仰文化的传承,也是人们对祖先感恩和报答的方式。
四、葬礼礼仪古代的葬礼礼仪也是非常严谨和庄重的。
葬礼的前期准备包括选址、修建墓穴和购买殓具等方面。
葬礼由家族成员和亲朋好友组织,首先进行告别仪式,亲友合奏丧乐、吊丧等,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缅怀之情。
然后进行入殓仪式,将逝者遗体置于棺材中,并进行诵经、念佛等宗教仪式。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篇1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在其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礼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
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
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著名思想家颜元的“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亡”等都充分反映了礼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相伴而生、相伴而长。
礼之产生,可以溯到远古时代。
首先它是人类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
自然的人伦秩序是礼产生的最原始动力,人们为生存和发展相互依赖,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出一系列“人伦秩序”,这是最初的礼,后又有“圣贤之人”如黄帝、尧、舜、禹等为“止欲制乱”而制礼,身体力行为民众做榜样,从而使礼在“维稳制乱”中发挥了作用,也正因如此,人们更加遵礼尚礼。
其次,礼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祀活动。
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低下,无法解释和征服自然现象与自然力,于是人们把关于人的灵魂观念扩大到他们所接触的自然界万物,从而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开始用原始宗教仪式等手段来影响神灵,如祭祀、崇拜、祈祷等,期望以虔诚感化和影响自然神灵,以使其多赐福少降灾,原始的“礼”便产生了。
结合文化和礼之起源,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一)礼之本意为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所应具有的态度,即礼首先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人对己的尊重和敬意时的态度。
(二)礼是一系列动作,是使内在敬意的态度外在表现化的动作。
即通过一定的动作表达自己内心对人对己的尊重和敬意。
(三)礼是一种程式或仪式。
通过多样性的仪式,表现出行礼人对人对己的敬意、爱戴和重视。
2024年中华传统礼仪展示
2024 年中华传统礼仪展示中国一直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礼仪文明是中华文明核心内容之一,它的传承也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义务和使命,人人都应自觉作中华礼仪文明的实践者和传承者。
下面我给大家共享中华传统礼仪展示,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中华传统礼仪展示执手礼与源于西方的握手礼相近,古人称之为奉手,就是双手握住对方的一只手;与之相像的礼节叫执手《礼记》说,长辈跟小孩表示亲切,摸他的手时,小孩应当用两只手去握长辈的手,以示敬重和密切,此谓不同辈分之间的礼节。
作揖礼双手叠抱胸前拱手致意,是古代用得最多的形体礼节,多用于宾主相见,包括对揖和遍揖。
古代揖礼依据对象的不同,推手时有高、平、下之别。
其中对庶姓、没有亲属关系者,行礼时俯身,推手稍稍向下,称士揖。
鞠躬礼鞠躬即弯身行礼,源于商代,是一种古老而文明的对他人表示敬重的慎重礼节。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渐渐援引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地位崇高的人、长辈等的崇敬,于是,弯一弯腰,象征性地表示愿把自己作为鞠祭的牺牲品而奉献给对方。
跪拜礼在社交礼俗中,跪拜礼是古代运用年头最长、频率最高的基本礼节,源起于原始社会中人们相互致意的姿态,盛行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到辛亥革命废除跪拜礼之前,它始终在社会活动中普遍流行。
五礼五礼分别是“吉、凶、军、宾、嘉”吉礼:指祭祀天神、祖先等仪礼;凶礼:指丧葬仪礼;军礼:指与军事相关的仪礼;宾礼:指宴请来宾的仪礼;嘉礼:指成年和婚姻仪礼。
五礼是中国古代对吉礼、凶礼、军礼、嘉礼、宾礼的总称。
传统礼仪之拱手礼中国传统礼仪之拱手礼,又称作揖、抱拳礼,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见面问候、祝愿或道谢的日常礼节,可一对一、一对多行礼,站、坐皆可行此礼。
1.基本姿态双腿并步站立,上身挺直(用于平辈之间),上身微前倾(对方是尊长)。
2.基本手势双手五指屈拢,握空拳呈拱形合于胸前,拳掌距胸前约 20 厘米左右。
手位最高不超不过额头,最低不低于胸。
3.男左女右双手握空拳相合时,男子左手在上,女子右手在上。
中华传统礼仪大全
中华传统礼仪大全一、传统礼仪的概述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家,传统礼仪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
传统礼仪包含了各种仪式、习俗和行为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华传统礼仪。
二、日常生活礼仪1. 问候礼仪:在中国,人们常常以“你好”、“早上好”等问候语向对方示意尊重和关心。
2. 餐桌礼仪:进餐时要注意文雅的用餐姿势和吃饭的顺序,尊重长辈,遵循筷子使用的规范。
3. 拜访礼仪:拜访他人时,要轻轻敲门并主动问好,进入他人家中要注意礼貌和谦和。
三、庆典仪式礼仪1. 婚礼仪式:中国传统婚礼包含了订婚、过大礼、喜宴等环节,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传承。
2. 葬礼仪式:中国葬礼注重尊重逝者,要穿戴得体,行为庄重,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
3. 开业典礼:开业典礼要进行剪彩、鞭炮等传统仪式,展示出喜庆和祝福。
四、节日习俗礼仪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包括贴春联、贴福字、打年糕等一系列活动和习俗。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祖的节日,人们会扫墓、祭拜祖先,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和敬意。
3. 中秋节: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家人团聚,祈福和祭拜月神。
五、社交场合礼仪1. 商务礼仪:商务场合要注意着装得体,言谈举止得体,尊重对方的权威和地位。
2. 宴会礼仪:参加宴会时要注意礼貌待人,不插话,注意礼仪,示意对宴会主人的感谢和赞赏。
3. 社交礼仪:与朋友和同事社交要懂得尊重私人空间和底线,交谈中避免争吵和过度亲密。
六、礼仪的重要性中华传统礼仪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能培养人们的尊重和谦和,增进人际关系的融洽,维护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稳定。
同时,传统礼仪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和弘扬传统礼仪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七、结语中华传统礼仪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和继承传统礼仪,将其发扬光大,传承给后代,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传统礼仪规矩大全
中国传统礼仪规矩大全中国传统礼仪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以下是一些中国传统礼仪的规矩大全。
1.见面礼仪:拱手礼:双手合抱,一般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表示客套。
作揖礼: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表示尊敬。
跪拜礼: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表示极高的尊敬。
2.行走礼仪:趋礼: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表示尊敬。
行不中道,立不中门: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3.坐卧礼仪:坐姿端正,不可随意伸腿或翘腿。
卧床时,不可面向门口或背对他人。
4.宴饮礼仪:尊老爱幼,先让长辈入座,晚辈后坐。
饮食时,不可发出声音,不可随意拨弄食物。
尊重主人的款待,不可随意离席。
5.婚丧礼仪:婚礼上,新郎新娘要向双方父母行礼,感谢养育之恩。
丧礼上,家属要披麻戴孝,表示哀悼之情。
6.祭祀礼仪:祭祀时要诚心诚意,祭品要整洁端正。
祭拜时要焚香、叩首,表达对神灵的敬意。
7.礼貌用语:使用敬语,如“您”、“贵姓”等,表示尊重。
在交谈中,避免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应用职务或姓氏加“先生”、“女士”等。
8.送礼与受礼:送礼要讲究时机,不可随意送礼,以免对方感到尴尬或有受贿之嫌。
受礼时要谦逊,当面不要立即打开礼物,以示尊重。
9.服饰礼仪:穿着要得体,不可过于暴露或不当。
在正式场合,男性应穿西装,女性应穿裙装或套装。
10.日常交往:尊重他人,避免触及他人的隐私或敏感话题。
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不高声喧哗。
这些礼仪规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重、谦逊和和谐,是人与人交往中的行为准则。
在现代社会,虽然一些传统礼仪可能不再那么严格,但它们仍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去了解和传承。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礼仪、坐立行走礼仪、仪表礼仪、服饰礼仪、见面礼仪、访客礼仪、婚礼礼仪、丧礼礼仪和节庆礼仪等。
这些礼仪制度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促进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一、饮食礼仪饮食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最基本的部分之一。
在古代,人们注重饮食的纯洁性和道德性,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在宴席上,人们注重礼仪和秩序,尊重长辈和地位高的人,先让长辈入座,地位高的人先动筷子。
同时,人们也注重饮食的节制和礼让,不能暴饮暴食,不能贪吃贪喝。
二、坐立行走礼仪坐立行走礼仪也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人们讲究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
在座位上,人们不能乱坐,不能抢占座位,不能斜倚靠背。
在站立时,人们要保持直立,不能佝偻曲背,不能倚靠墙壁。
在行走时,人们要稳步前行,不能急躁慌张,不能践踏花草。
三、仪表礼仪仪表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古代,人们注重仪表的整洁和端庄,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人们注重洗脸洗手,保持口腔清洁,头发整齐光滑。
同时,人们也注重穿着得体,不能穿得太露太透太奇装异服。
四、服饰礼仪服饰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古代,人们注重服饰的整洁和雅致,讲究“衣贵洁不贵华”。
在服饰上,人们注重色彩搭配的协调性和美感,不能穿得太艳丽刺眼。
同时,人们也注重服装的质地和工艺,不能穿得太粗劣。
五、见面礼仪见面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基本礼节之一。
在古代,人们见到长辈或地位高的人时,要行拱手礼或打千礼,向他们表示敬意和尊重。
在与平辈或下属见面时,人们则行抱拳礼或作揖礼,以示亲切和友善。
六、访客礼仪访客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重要的社交礼节之一。
在古代,人们去拜访别人时,要先通报姓名和身份,然后等待主人迎接入座。
在交谈时,人们要保持礼貌和谦虚的态度,不能高谈阔论或打断别人的发言。
古代礼仪常识,中国古代礼仪常识,中国古代礼仪
古代礼仪常识,中国古代礼仪常识,中国古代礼仪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古人极其重礼,以下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中国古代礼仪常识,欢迎阅读!古代重要场合的礼仪一、吉礼即祭祀之礼,为敬奉神与鬼的典礼,主要有祭天地、祭社稷、祭宗庙等礼仪活动。
二、凶礼即有关哀悯、吊唁、忧患的典礼。
包括丧礼、遇到饥荒时的荒礼、遇到严重自然灾害事的吊礼、国内发生动乱时的恤礼、有外敌入侵时的禬礼等。
凶礼都是在发生不幸事件之后,祈求和平和减轻灾祸的礼仪。
三、军礼有关军事活动的礼仪。
包括用兵征伐、均土地和征赋税、田猎、营建土木工程、定疆封土等活动中的礼仪。
四、宾礼宾礼即为天子接见诸侯、宾客,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仪。
后代则将皇帝遣使藩邦,外来使者朝贡、觐见及相见之礼等都归入宾礼。
五、嘉礼古代礼仪中内容最丰富的部分,上至王位承袭,下至乡饮酒礼,无所不包,最重要的内容有婚礼、冠礼、射礼、飨礼、宴礼、贺庆礼等。
其中,婚冠礼是嘉礼的核心。
六、婚冠之礼婚礼可分为祭服婚礼、朝服婚礼、公服婚礼。
唐宋制度,男方四品以上以冕服婚,九品以上以爵弁服婚,庶人以绛公服婚。
女方以礼衣或连裳嫁。
七、冠礼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
在氏族社会,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要参加一种「成丁礼」,冠礼应当是从这种「成丁礼」演变而来。
八、笄礼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
自周代起,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
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
笄礼由主妇为笄者结发着笄,由女宾以醴酒礼之。
笄礼至明代即废而不用。
民间女子婚嫁时将头发挽束成髻,用簪子固定,与婚前发式明显不同。
这也算保留了些许笄礼遗风。
古代对年龄的描述方式襁褓——指不满周岁孩提——指2~3岁髫年——指女孩7岁龆年——指男孩8岁总角——幼年泛称黄口——指10岁以下金钗之年——指12岁(女)豆蔻年华——指13岁(女)舞勺之年——指13~15岁及笄之年——指15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指16岁(女)舞象之年——指15~20岁桃李年华——指20岁(女)弱冠——指20岁(男)花信年华——指24岁(女)梅之年——指至出嫁半老徐娘——指至30岁(女)而立之年——指3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指40岁(男)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指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指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指70岁杖朝之年——指80岁耄耋之年——指80~90岁【解释】总角:指童年。
我国古代礼仪
《我国古代礼仪》同学们,咱们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礼仪那可是非常丰富和重要的哟!先来说说“揖让礼”。
这是一种相见礼,两个人见面,双手抱拳,身体微微弯曲,表示尊敬。
想象一下,在古代的大街上,两个文人雅士相遇,行这样的礼,是不是很有风度?还有“跪拜礼”。
这在古代可是大礼,比如臣子拜见皇帝,或者子女拜见长辈。
那时候,人们会非常郑重地双膝跪地,叩头行礼,表达深深的敬意和顺从。
“饮食礼仪”也很有讲究。
在吃饭的时候,长辈先动筷,晚辈才能吃。
而且不能大声喧哗,要细嚼慢咽。
有个故事,说一个小孩在吃饭时狼吞虎咽,还大声吵闹,被长辈批评了,因为这是不礼貌的行为。
“尊师礼”也特别重要。
学生见到老师,要鞠躬行礼。
古代有个学生,每天早早来到学堂,先给老师行礼,然后认真学习,最后成为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婚礼”的礼仪就更复杂啦。
从提亲、定亲到成亲,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矩。
新娘子要盖上红盖头,新郎要用轿子把新娘接回家,还有拜天地等仪式。
“丧礼”也有很多规定。
要穿特定的衣服,举行各种悼念的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
古代礼仪还体现在人际交往中。
比如,去别人家做客,要带礼物;收到礼物,要回礼。
这些古代礼仪,虽然有些在现代已经不那么严格了,但其中蕴含的尊重、谦逊、友善的精神,咱们可不能丢。
比如说,在学校里,我们见到老师要问好,这就是尊师礼的一种体现。
和同学相处,要互相帮助、友好相待,这也是一种礼仪呀。
同学们,了解我国古代礼仪,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做一个有礼貌、有修养的人。
让我们一起把这些美好的礼仪传承下去吧!。
古代礼仪至今仍在使用的例子
古代礼仪至今仍在使用的例子古代礼仪是指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在各种场合下所遵循的一套规范行为准则。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发展了很多新的礼仪规范,但一些古代礼仪依然在今天得到广泛应用。
以下是一些仍然使用的古代礼仪的例子:1.结婚仪式:婚礼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仪式,其中许多仪式和习俗可以追溯到古代。
例如,穿婚纱、举行婚礼仪式、互相交换戒指等,这些都是古代的传统。
另外,古代还有举行婚宴、新郎新娘敬酒等礼仪,这些礼仪在现代婚礼中仍然普遍存在。
2.葬礼仪式:葬礼是人们为死者送行的仪式。
在古代,葬礼仪式十分重要,并有一系列的礼仪规范,如安置棺木、丧服丧容、烧纸、丧钟等。
这些礼仪至今仍在使用,虽然有所变化,但基本的仪式流程仍然被保留。
3.宴会礼仪:古代的宴会礼仪十分繁复,比如在宴会上要按照座位次序就座,主人要亲自为客人倒酒和敬酒,各种礼节和礼仪规范限制着人们的行为。
虽然现代的宴会礼仪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基本上仍然保留了一些传统元素,如敬酒、划菜、礼貌用语等。
4.皇家仪式:古代的皇家仪式对于古代的君王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展示君王权威和威严的方式。
现代各个国家的皇室依然保留了一些皇家仪式,如加冕仪式、宣誓仪式等。
这些仪式通常比较庄重、隆重,彰显权威和统治力。
5.传统节日:许多古代的传统节日至今仍然被人们庆祝和遵循一些礼仪。
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这些节日在古代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仪式规范,其中包括祭祀祖先、宴请亲友、赏月等。
6.教育仪式:古代中国有许多重要的教育仪式,如开蒙、册封、乡试、会试和殿试等。
这些仪式是选拔人才和晋升官员的重要环节,也是人们社会身份地位的象征。
虽然现代教育体系已经改变了很多,但一些教育仪式仍然存在,如颁奖典礼和毕业典礼等。
综上所述,虽然现代社会发生了很多变化,但一些古代的礼仪仍然在生活中得到应用。
这些礼仪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做出了贡献。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我们也可以对这些古代礼仪进行适度的改变和创新,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古人的传统日常礼仪
古人的传统日常礼仪古人的传统日常礼仪1、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
2、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时,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3、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4、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
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
5、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
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
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
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
古代称呼礼仪常识一、谦称1. 自称:愚、敝、卑、臣、仆、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2. 帝王自称:孤、寡、朕、不谷3.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4.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5.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6. 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小犬7. 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8. 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很多谦称是有规律的,例如:“家”字。
从古代延续至今的礼仪
从古代延续至今的礼仪礼仪是指人类社会中各种仪式、规矩、习俗和行为规范等,用于规范人们的社会交往形式和社会道德行为。
在我国,礼仪文化自古以来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礼仪习俗,这些礼仪习俗既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尊老爱幼、崇敬祖先、重视头衔等传统思想,也体现了中国人的修身自律、追求和谐、尊重人伦等道德准则。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从古代延续至今的礼仪文化。
1. 尊敬长辈自古以来,我国一直重视“孝道”,即尽孝之义,尊敬和孝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和长辈亲属。
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尊敬长辈是一种最基本的礼仪之一。
年长者在家庭中权威很高,年轻人必须遵从父母或者祖父母的意愿,有时甚至为了“孝敬”而放弃自己的利益。
在一些重大的节日、家庭宴请等场合,年轻人常常要向长辈磕头行礼,以表达自己的敬意和谢意。
2. 传统婚礼传统的中国婚礼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在婚礼仪式中,新郎和新娘会分别向父母行三个鞠躬礼,表示敬重父母、向父母表达自己对于抚育、支持和关爱的感激之情。
同时,婚礼中也会出现对于长辈亲友的敬意表达,如家长敬烟、拜堂礼等传统元素。
在现代社会,虽然很多年轻人已经放弃了传统的婚礼形式,但仍有一些人坚持传统习俗,弘扬中华文化。
3. 礼尚往来“礼尚往来”是指人们之间互相赠礼,以表示彼此之间的关心和尊重。
在中国,送礼、接礼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交行为。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或者日常的交往中,人们会互送礼物,例如春节期间亲属之间的压岁钱、老板向员工发放年终奖等等。
在送礼的过程中,礼物的种类、价值、包装等都需要讲究,以体现对于对方的尊重和真诚。
4. 饮食礼仪在中国,饮食文化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饮食礼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古代,饮食礼仪非常繁琐,但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一些细节上的礼仪不再必要,但基本的饮食礼仪仍然需要遵循,例如餐前洗手、勿用手指夹取食物、不乱放碗筷等。
中国民间民俗礼仪大全(图文版)_传统礼仪
中国民间民俗礼仪大全(图文版)_传统礼仪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坐立行走都有一整套的规矩。
民谚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一个举止优雅,待人礼貌的人,不管在什么场合下,都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人观念的改变,导致很多人丧失了基本的礼仪常识。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中国民间民俗礼仪大全,希望通过中国礼仪文化的学习,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中华传统礼仪分享
中华传统礼仪分享
中华传统礼仪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结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华传统礼仪:
1.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要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
避免碰撞或挡道。
同时,遇到尊长或同行的人,要主动让路或打招呼。
2.见面之礼:在传统社会中,人们见面时要行拱手礼或作揖礼。
现在虽然已经不常见了,但仍然是一种表达尊敬和友好的方式。
3.妄饮之礼:在安饮中,要遵循“客随主便”的原则,主人要先请客人入座,客人也要注意自己的仪态,不要失礼。
在敬酒时,要按照辈分、年龄等顺序进行。
4.言谈之礼:言谈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方式,在言谈中要尊重对方。
避免伤害对方的感情,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辞和语气。
5.礼物之礼:送礼是中华文化中一种常见的礼仪形式。
礼物代表着一种心意和敬意。
在送礼时,要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和关系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礼物。
6.拜见之礼:在拜访别人时,要事先约定时间、地点和方式等,同时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言行举止,不得失礼。
在拜访时,也要遵守一定的礼仪程序和规矩。
7.节庆之礼:在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要道循传统礼仪和习俗,如春节时的拜年、放鞭炮等。
以上是常见的中华传统礼仪,这些礼仪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表现。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有些礼仪已经不常见了,但
这些礼仪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依然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古代结婚间的礼仪(中国古代婚嫁礼仪有那些)
古代结婚间的礼仪(中国古代婚嫁礼仪有那些)文章目录[+]古代婚嫁的礼仪婚礼嫁娶,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中更大的礼仪。
和其他习俗相比,婚嫁礼仪随世情而多变。
从一定的程度反映出了人类当时文明教化的程度。
古代的婚姻中间有许多繁琐的程序,尽管如此人们却也都认认真真,绝不马虎,目的只有二个:一是使婚姻得到社会的确认,二是为新婚夫妇清除邪恶,祈求美满幸福的生活。
时下有一部分年轻人在结婚的时候,为了使自己的婚礼与众不同,又有一部分开始走向了传统。
在这里我将我国古代的婚嫁礼仪与大家做一下介绍,以作为大家的参考。
一、说媒“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在传统的婚姻中,男女双方必须经过媒人的说合才能喜结连理。
媒人可以主动的揽活,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也可以是受人之托,成人之美。
还有一句话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批八字与推生肖古人十分讲究婚配,若男家要娶媳妇,先向女家取得女子的八字,然后便交给算命先生推算,看与儿子合不合,俗称“夹吾夹”。
如果女命克夫或与儿子的八字相冲,两家便不能结成姻亲了。
也可以将写有女子生辰八字的帖子置于男方家的神前暨祖先案上,卜吉。
三日内,如家中平安无事,男女双方能成为亲家。
关于推生肖,民间有许多俗谣,相合的有:青兔黄狗古来有,红马黄羊寿命长,黑鼠黄牛两兴旺,青牛黑猪喜洋洋,龙鸡更久长……蛇盘兔,必定富等等。
不合拍的有: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担挑,蛇虎如刀挫,龙兔怕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等等。
三、定聘定及定议,聘又称小聘,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定婚礼。
定聘时必须用一种大帖,故乡人称定定日为回大帖或者是压大帖。
帖之外又有聘书,俗称婚书。
聘书一般都由男家备办。
定聘之前一切礼金都已定列成礼单。
男家只纳礼金的一小半,俗称上半礼。
定聘时也可以以金戒指为定聘礼的。
定聘的那一天男女两家皆设宴席,宴请亲朋好友,参加者只凑热闹,并不送礼。
四、送礼送礼大约在婚娶前二十日或一两个月内进行,送礼最重要的是送礼金。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礼仪文化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古代中国人非常注重礼仪,将其视为道德和精神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一、祭祀礼仪祭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礼仪活动之一,为了向神灵表达敬意和感恩之情,人们会按照一定的仪式,举行祭祀仪式。
祭祀礼仪包括祭拜、献祭、进香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维护族群间的凝聚力和精神支持。
二、婚礼礼仪古代中国的婚礼礼仪十分繁琐,涉及到订婚、过门、嫁娶、乘车、迎亲等环节。
婚礼礼仪的主要目的是展示两个家庭的尊重和友好,维护婚姻的稳定和幸福。
三、葬礼礼仪古代中国人对待葬礼非常重视,认为葬礼是对逝者表示敬意和怀念的方式。
葬礼礼仪包括停灵、告别、送葬、守灵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纪念。
四、封爵礼仪古代中国的封爵礼仪是为了对功勋卓著的人进行封爵和赐予贵族身份。
封爵礼仪包括封爵仪式、算卜、册立文书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彰功绩、激发士气。
朝贺礼仪是古代中国君主履行国家元首职责的一种方式,他们会定期接受臣民的朝见和贡献。
朝贺礼仪包括跪拜、献贡、表演、进献礼品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展示君王的威严和统治力。
六、拜年礼仪中国人民对新春的到来非常重视,过年的时候会进行拜年活动。
拜年礼仪包括辞旧岁、迎新年、交换贺年卡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吉祥。
七、礼节礼仪礼节礼仪是指古代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规矩和行为准则。
这些礼仪包括上下相继、尊卑有序、尊重师长、尊重祖先等,通过这些仪式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八、封赐礼仪封赐礼仪是君主对功臣和臣下的赏赐和嘉奖的一种方式。
封赐礼仪包括颁授徽号、册封封号、颁发官印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彰贡献、鼓励忠诚。
九、谢恩礼仪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感恩之道,谢恩礼仪是他们表达感激和敬意的方式之一。
谢恩礼仪包括致谢辞、回礼、祝福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展示对恩人的感激和尊重。
古代礼仪文化常识大全
古代礼仪文化常识大全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有哪些呢?下面随小编一起看看古代礼仪文化常识大全吧。
古代礼仪【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又称元旦、元正、新春等。
民间有贴春联、舞龙灯、发压岁钱、拜亲访友、吃团圆饭等习俗。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夜,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这天要点灯、放灯,所以又称“灯节”。
除赏花灯外,吃元宵是重要习俗之一。
【清明】民间传统节日。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端午】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中秋】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团圆节。
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民间传统节日。
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除夕】民间传统节日。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
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
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天。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坐向】大堂上坐北朝南的位置为尊,内室靠西面东位置为尊。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项王、项伯东向坐。
亚文南向坐”。
这里的“南向坐”的位置最尊贵,“东向坐”也是比较尊贵的位置。
【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礼节,多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主持。
在泰山顶上祭天为“封”,在泰山脚下祭地曰“禅”。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中国古代礼仪常识大全
中国古代礼仪常识大全以下是生活百科频道我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礼仪常识大全,供您参考,()查看。
中国古代礼仪常识大全【一】中国古代仪表仪态礼仪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
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
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
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
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
站姿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
正式场合不应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识的小动作。
女性站立时双腿要基本并拢,脚位应与服装相适应。
穿紧身短裙时,脚跟靠近,脚尖分开呈“V”状或“Y”状;穿礼服或者旗袍时,可双脚微分。
坐姿入座时动作应轻而缓,轻松自然。
不可随意拖拉椅凳,从椅子的左侧入座,沉着安静地坐下。
女士着裙装入座时,应将裙子后片拢一下,并膝或双腿交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部放松,双手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男士可以微分双腿(一般不要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离座时,应请身份高者先离开。
离座时动作轻级,不发出声响,从座位的左侧离开,站好再走,保持体态轻盈、稳重。
走姿行走时应抬头,身份重心稍前倾,挺胸收腹,上体正直,双肩放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脚步轻而稳,目光自然,不东张西望。
遵守行路规则,行人之间互相礼让。
三人并行,老人、妇幼走在中间。
男女一起走时,男士一般走在外侧。
走路时避免吃东西或抽烟。
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或问候,若需交谈,应靠路边站立,不要防碍交通。
中国古代交谈礼仪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
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
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
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对长辈、师长、上级说话要尊重,对下级、晚辈、学生说话则注意平易近人。
同时与几个人谈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注意听取对方的话。
中国古代国家礼仪制度的五礼是指
中国古代国家礼仪制度的五礼是指中国古代的国家礼仪制度包括五礼,即冠礼、婚礼、丧礼、朝贺礼和会盟礼。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五礼。
1.冠礼:冠礼是指古代中国的成人仪式,也称为“及笄礼”或“冠笄礼”。
在古代中国,男子到了20岁,女子到了15岁时,受到这一重要仪式的庆贺。
冠礼以正式冠戴来纪念成年。
冠礼非常庄重,一般包括家族祭祀、家人祝贺、官府颁发冠帽和名册等步骤。
2.婚礼:婚礼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仪式,又称为“联姻礼”。
在这一仪式中,男女双方的家庭通过筹办婚礼来宣示他们的联姻。
古代中国的婚礼通常包括聘礼、纳采、娶嫁、新婚之夜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礼仪规范,例如聘礼财物的准备和送亲等。
3.丧礼:丧礼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哀悼仪式,也称为“丧葬礼”。
在古代中国,人们认为丧礼是对逝者的最后尊重。
丧礼包括各种仪式,如停工、停学、改穿丧服、启灵、下葬等。
丧礼的规模和庄严程度与逝者的身份、地位和家庭财富有关,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生死问题的看法。
4.朝贺礼:朝贺礼是指官员进行朝觐的仪式。
在古代中国,朝贺礼被视为官员职责的一部分,用来表达对君王的忠诚和纪念。
朝贺礼的具体程序包括整装出列、三跪九叩、上奏进献、请安、确认任务等。
朝贺礼的形式和礼仪规范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但其基本目的是向君王表示尊敬。
5.会盟礼:会盟礼是古代中国各国之间进行盟约的仪式。
在会盟礼中,各国国君和官员出席,通过交换礼仪来确认盟约。
会盟礼通常包括庆贺活动、祭祀仪式、宴会招待等环节。
会盟礼的目的是加强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共同抵御外敌或解决领土争端。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国家礼仪制度包括冠礼、婚礼、丧礼、朝贺礼和会盟礼。
这些礼仪既是对重要事件或转折点的庆祝和纪念,也是表示尊重、忠诚和友好的方式。
这些礼仪规范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彰显尊严和礼貌,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有所变化。
古代礼仪知识大全最新
古代礼仪知识大全最新千百年来的文明礼仪之风传承至今,因此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人们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了悠久的传统美德。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礼仪知识大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
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
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
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
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
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
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
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
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中国的八大传统礼仪
中国的八大传统礼仪
中国八大传统礼仪包括:
1.仪表之礼: 面容整洁、衣着得体、发型自然、仪态大方
2.仪式之礼: 按规行礼、心存敬畏、严肃庄重、尊重礼俗.
3.言谈之礼: 用语文明、心平气和、耐心倾听、诚恳友善.
4.待人之礼: 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宽容礼让、诚信待人。
5.行走之礼:遵守交规、礼让三先、扶老助弱、主动让座.
6.观赏之礼: 遵守纪律、保持安静、爱护设施、礼貌观看
7.游览之礼: 善待景观、爱护文物、尊重民俗、恪守约定
8.仪式之礼:严肃庄重、认真对待、服从指挥、遵循礼,仪
这些传统礼仪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现代社会,这些传统礼仪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些礼,仪,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起源
• 古代礼仪形成于“三皇五帝”时代,到尧舜时,已 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就是“五礼 “
• “五礼”指的是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 : 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 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 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 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 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 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 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 现形式。
• 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 首”、“振动”、“吉拜”、“凶拜”、 “奇拜”、“褒拜”、“肃拜”
祭地与祭宗庙
• 对先师先圣的祭祀 :汉魏以后,以周公为 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 回为先师
• 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 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 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 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 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 宾礼。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 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见,宾 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 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 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周代是 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 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 祭一次。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 祀司命(宫中小神)、中、国门、国行、泰厉(野鬼)、 户、灶。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 门、户、中、井的专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 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 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
结束语
谢 月”、“百日”、“周岁”等。 “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 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 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 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 “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 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 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 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 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 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 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 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 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 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 相见礼 :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 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 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 拜
• 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 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 ⑥军礼。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 等。
古代生活礼仪
• 诞生礼 • 成年礼, • 飨燕饮食礼仪。 • 宾礼 • 五祀。 • 傩仪
总结
•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 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 产生它的 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
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 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 服务的礼仪规 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 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 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 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 风气,进行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 值。
• 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 相同
• 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 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 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 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拜日与祭天
• 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 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
• 傩仪。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 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周人认为自然的运 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转换,寒 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 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傩仪中的主神是 方相氏。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 配的十二兽。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 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 兽角色,由乐人扮演。至今仍有遗存的贵 州土家族傩堂仪最为完整典型。
诞生礼与成年礼
• 飨燕饮食礼仪。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 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 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 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 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 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 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 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 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 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菜 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 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 避讳上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