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用溶栓药物的应用和进展

合集下载

国内溶栓药物的临床应用综述

国内溶栓药物的临床应用综述

药有效,使用方便,不需调整剂量、半衰期长。 2临床应用
2.1 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 溶栓药物最早应用于AMI治疗,溶栓治疗使AMI患者
冠状动脉血管的再通使心肌得到早期再灌注,从而挽救濒临 死亡的心肌,防止了心肌梗死的进展、心腔的扩张,有益于改 善心室功能,而使牛存率得到提高。尿酸氧化酶、链激酶和 基因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为早期临床应用的溶栓药 物。链激酶治疗:剂量:150万Iu于1 h内静滴,配合肝素 抗凝。近年主张,加链激酶速溶栓即150万IU,30 IIlin,ivd, 町提高再通率。我国加速溶栓多中心临床结果表明链激酶 治疗再灌注率79.7%¨J。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激活剂治 疗:8 mg iv,42 mg于90 min ivd,总量为50 m∥J1。开通率 为79.3%。尿激酶治疗:150万Iu左右30 min内ivd,配合 肝素抗凝,再通率73.5%H J。张占海”1对23例AMI并肿 瘤患者应用尿激酶联合肝素钠持续微量泵泵入,成活率有明 显提高。 2.2急性脑梗死(ACI)治疗
血液透析是目前治疗急慢性肾衰竭有效方法之一,自体 动.静脉内瘘是最常采用的血管通路,多种原因造成内瘘堵 塞,以往多采用再次内瘘成形术、动静脉内瘘切开取栓术等 方法解决。但此方法操作复杂,价格昂贵,而且复发率也较 高,临床上对血栓形成多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戎殳等旧1 报道局部注射,在48例内瘘血栓形成患者共进行50例次溶 栓治疗,结果成功率86%。陈云波等Ⅲ1采用尿激酶从瘘口 注入联合口服双嘧达莫治疗,血管再通成功率达80.0%,认 为局部作用快,操作简单、危险性低,值得推广。杨海波Ⅲo 采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17例 后,12例内瘘恢复通畅,平均再通时问(15.5士11.8)h,效 果良师,从事Il每床药学工作。1H:(0779)2022194 E—Inial LydiallongIlong@sim.om

临床溶栓药物作用机制、静脉溶栓药物分类特点、溶栓药物选择及静脉溶栓时间窗

临床溶栓药物作用机制、静脉溶栓药物分类特点、溶栓药物选择及静脉溶栓时间窗

临床溶栓药物作用机制、静脉溶栓药物分类特点、溶栓药物选择及静脉溶栓时间窗溶栓药是促进纤维蛋白溶解进而溶解血栓的药物,临床常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和肺栓塞等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

一、作用机制溶栓药(又称为纤维蛋白溶解剂)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激活纤溶系统,从而降解和溶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

具体来说,溶栓药可以分为内源性纤溶酶原激活剂和外源性纤溶藤原激活剂两类。

主要作用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激活纤溶酶原:溶栓药能够激活血液中的纤溶防原,使其转化为有活性的纤溶朝。

降解纤维蛋白:纤溶酶能够特异性地降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破坏血栓结构。

加速血栓溶解:通过降解纤维蛋白,溶栓药能够加速血栓的溶解过程,恢复血管的通畅性。

二、常用溶栓药分类及其特点1.非特异性纤溶酣原激活剂(1)链激醉:特点:链激醉是从B-溶血性链球菌培养液中提取的细菌蛋白,能够非特异性地激活循环中的纤溶朝原,进而降解纤维蛋白,溶解血栓。

作用于全身的纤溶酶原,因此可能导致全身性出血的风险增加。

同时,它价格较为低廉,因此在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中应用较多。

然而,其血管开通率相对较低。

(2)尿激醉:特点:尿激的是从人尿或肾细胞组织培养液中提取的--种蛋白水解朝,同样具有非特异性激活纤溶朝原的能力。

与链激醯类似,尿激酶也可能导致全身性出血。

但相比链激醯,尿激酶对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作用较弱,因此出血风险可能稍低。

同样,尿激酶价格低廉。

2.特异性纤溶酹原激活剂阿替普酶:特点:阿替普醐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组织型纤溶醉原激活剂(VPA)的变异体。

它能燃特异性地与血栓中的纤维蛋白结合,并激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酹原,从而加速血栓的溶解。

阿普普酶具有高度的血栓特异性,它对全身性纤溶活性的影响较小,因此出血风险相对较低。

同时,其血管再通率较高,治疗效果显著。

瑞替普酶:特点:瑞替普酶是另一种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阿替普施类似,也具有高度的血栓特异性。

瑞替普醐能够迅速、有效地溶解血栓,并且出血风险较低。

临床用溶栓药物的应用和进展

临床用溶栓药物的应用和进展

临床用溶栓药物的应用和进展
吴文蓓;吴文军
【期刊名称】《山西医药杂志》
【年(卷),期】2010(039)001
【摘要】@@ 血栓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常见的有急性心肌梗死、脑血栓、肺静脉栓塞、动脉血栓和缺血性休克等.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高达30%.溶栓治疗被认为是治疗血栓病最为有效的方法.因此,寻找和研制效果好、不良反应小的溶栓治疗药物,对于更有效地治疗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血栓的形成和溶栓机制,目前常用的溶栓药物及溶栓药物的研究发展概述如下.
【总页数】2页(P57-58)
【作者】吴文蓓;吴文军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030001【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溶栓药物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应用进展 [J], 郝志敏;马静;黄贤胜
2.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常用溶栓药物及其进展 [J], 林荣;邱利利;吴兵
3.溶栓药物的临床应用及其进展 [J], 奉涛
4.RGD序列在靶向溶栓药物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J], 王鑫;谭树华
5.微生物代谢产物在溶栓药物制备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梁剑光;熊晓辉;熊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栓溶解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血栓溶解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血栓溶解治疗的现状与展望血栓溶解是一种用药物促使血液中的血栓溶解的治疗方法。

它已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血栓性疾病和中风等常见疾病的治疗中。

本文将对血栓溶解治疗的现状进行探讨,并展望其未来的应用前景。

一、现状与发展历程血栓溶解治疗最早应用于心肌梗死的治疗,通过尽早给予溶栓药物,可以迅速溶解血栓,恢复冠状动脉血流。

这项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成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规治疗手段之一。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血栓溶解治疗还适用于其他血栓性疾病,如肺血栓栓塞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

这些疾病常常威胁患者的生命,而血栓溶解治疗可以有效地恢复血流,减少病情恶化和并发症的发生。

然而,血栓溶解治疗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可能因个体差异和病情特点而产生差异。

此外,溶栓药物可能带来出血风险,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症。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利弊,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技术进展与创新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栓溶解治疗正在不断进步和创新。

一方面,新型溶栓药物的问世为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相比传统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tPA),新一代的溶栓药物具有更高的纯化度和更好的疗效。

另一方面,介入手术技术也在不断完善,使血栓溶解治疗更加精确和安全。

近年来,还有一些新的治疗策略被引入到血栓溶解治疗中。

例如,超声引导下的血栓溶解治疗可以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效果。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血栓溶解治疗可以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如机械取栓术。

这种联合治疗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三、展望与未来发展方向血栓溶解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其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首先,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血栓溶解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将不断提高,使更多患者受益。

其次,新型溶栓药物的研发和应用将进一步扩大溶栓治疗的适应症,实现个体化治疗。

此外,通过精准医学的理念和技术手段,未来可以更好地预测和评估溶栓治疗的效果,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

溶栓药物的临床应用介绍

溶栓药物的临床应用介绍

15
第二代溶栓药物-阿替普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6
药理作用 及机制
阿替普酶是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以防止血栓形成和增大,是治疗急性 心梗、脑梗死以及肺动脉栓塞的最常用溶栓药。
可从血循环中迅速清除,主要经肝脏代谢(血浆清除率550-680毫升/分钟)。相 对血浆α半衰期(T1/2)4-5min。这意味着20min后,血浆中本品的含量不到 最初值的10%。周边室的残留量,其β半衰期约为40min。
22
第三代溶栓药物-瑞替普酶
23
药理作用 及机制
可以使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为有活性的纤溶蛋白溶解酶,以降解血栓中的纤维 蛋白,发挥溶栓作用。
剂量增加时瑞替普酶的血浆活性浓度增加并呈单指数方式下降,t1/2为11-16min。 在较高剂量,血浆中瑞替普酶的抗原浓度降低呈一双指数方式,较其活性的减低需 更长的时间。总之瑞替普酶的药代动力学似乎与受试者的疾病情况无关。
第二代溶栓药物-阿替普酶
19
禁忌症
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栓塞时的补充禁忌症:有脑卒中史。(过去6个月中有缺血性脑卒中 或TIA的病史,3小时内发生的缺血性脑卒中除外) 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的补充禁忌症:缺血性脑卒中症状发作已超过3小时尚未开始静脉滴注 治疗或无法确知症状发作时间;开始静脉滴注治疗前神经学指征不足或症状迅速改善;48小时内曾 使用肝素且凝血酶原时间高于实验室正常值上限;有脑卒中史并伴有糖尿病;近3个月内有脑卒中 发作;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收缩压高于185mmHg或舒张压高于110mmHg,或需要强 力(静脉内用药)治疗手段以控制血压;血糖低于2.8mmol/L或高于22.2mmol/L。 儿童及老年患者用药:不适用于18岁以下及80岁以上的急性脑卒中患者。

溶栓药物的应用及临床研究进展

溶栓药物的应用及临床研究进展

溶栓药物的应用及临床研究进展摘要】血栓性疾病是世界性高发病,对人类健康有重大威胁,一直为临床界与学术界所重视。

本文对溶栓药物发展概况进行了综述,并浅议了溶栓药物在国内、国外的应情况,希望能起到借鉴意义。

【关键词】溶栓药物;临床应用;临床研究;进展血栓病系常见多发病,于人类健康具有严重危害,是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高危因素,常见疾病类型有动脉血栓、脑血栓和急性心肌梗死等,其中,仅急性心肌梗死的致死率就达30%,世界每年都有数千万人死于血栓性疾病。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是血栓性疾病的高发区,每年死于本病的总人数在因病死亡总人口的占比甚至达到40%以上,远超癌症死亡比例,位居各类死因之首。

溶栓治疗对血栓病治疗具有里程碑意义,被视为血栓治疗的一线方法,因此,寻找和研究溶栓效果好、副作用小的溶栓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1 溶栓药研究进展 1.1 第一代溶栓药初代溶栓药的代表性药品包括链激酶和尿激酶2种,其作用机理为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方式激活纤维蛋白溶解原,从而使其成为活性纤维蛋白溶解酶,发挥溶解纤维蛋白的作用。

第一代溶栓药缺乏特异性,而且溶栓速度慢,临床副作用显著,可引起全身纤维亢进,造成严重出血。

链激酶属于蛋白水解酶,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合成,该药虽不属于纤溶酶原激活剂,然而却能快速地同存在于循环系统的纤溶酶(或者游离纤溶酶原)相结合,启动纤溶系统,发挥血栓溶解功能。

链激酶优点在于效果好、价格低,但因其本源为链球菌,所以本身带有抗原性,临床过敏反应较大,此外,本品对心肌、肝脏也有一定损害,所以不适合临床推广。

尿激酶本身属于肾脏合成蛋白质,是从人尿中提炼得到的丝氨酸蛋白酶,该药有高分子量、低分子量之分,前种在我国临床多有应用。

医学试验表明,尿激酶作为一种人尿制品,能够直接作用于人体的内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对纤溶酶产生裂解作用,使其成为纤溶酶。

经研究证实,纤维酶既有降解纤维蛋白凝块、凝血因子(包括Ⅴ和Ⅷ两种)和纤维蛋白原菌的作用,又能影响二磷酸腺苷的诱导机制,抑制血小板聚集。

血栓治疗的新技术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

血栓治疗的新技术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

血栓治疗的新技术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栓治疗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新技术的引入和介入治疗的应用,为血栓疾病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就血栓治疗的新技术和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探讨。

一、药物溶栓疗法药物溶栓疗法是目前治疗血栓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使其进入到血栓的局部,溶解血栓从而恢复血流。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安全、便捷、有效的特点,适用于血栓较小、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患者。

然而,药物溶栓疗法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治疗时间较长、治疗费用较高等。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新的思路,采用介入治疗技术来改善治疗效果。

二、血管成形术血管成形术是一种通过导管介入将血栓压缩或切除的方法。

利用导管进入血管内部,通过机械切除或压缩血栓,恢复血流通畅。

这种介入治疗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解除血栓,对于病情严重或急需恢复血流的患者来说具有明显的优势。

目前,血管成形术的技术越来越成熟,成功率得到了大幅提高。

同时,由于该方法对患者侵袭性小,康复快,因此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三、支架植入术支架植入术是一种通过介入手段将支架放置在血管内部,解除血栓并保持血管通畅的方法。

通过丝网状支架的植入,可以将血栓压缩或挤压,使其恢复正常血流。

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血管狭窄严重或血栓较大的患者。

随着支架技术的不断改进,支架植入术已经成为治疗血栓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具有创伤小、风险低、疗效稳定等特点,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四、超声介入技术超声介入技术是一种利用超声波的特性来治疗血栓的方法。

通过超声波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栓形成的局部血流动力学状况,促进溶栓药物的渗透,提高治疗效果。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非侵入性、无痛苦、安全可靠等优点。

超声介入技术在血栓治疗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研究发现,超声波的低频振荡可以增加溶栓药物进入血栓的速度和深度,提高溶栓效果。

这使得超声介入技术成为血栓治疗中备受关注的新兴技术。

抗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一、概述血栓性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病症,其发病过程涉及血液凝固和血小板聚集等多个环节。

抗血栓药物作为治疗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这些药物通过阻止血液凝固过程、溶解已形成的血栓或阻止血小板聚集等方式,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动脉和静脉血栓形成等疾病。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药研发水平的提高,抗血栓药物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精细化的趋势。

传统的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和肝素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但长期使用存在副作用和风险。

研发新型、高效、安全的抗血栓药物一直是医药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两大类别的新型抗血栓药物不断涌现,如硝替沙星、替罗非班等抗血小板药物,以及达比加群、利妥昔单抗等抗凝药物。

这些新药物具有作用机制独特、副作用小、疗效显著等优点,为血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除了药物治疗外,物理预防、康复运动以及饮食调整等手段也在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综合措施的应用,使得血栓性疾病的防治更加全面和有效。

抗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不仅体现在新型药物的研发和应用上,也体现在综合防治策略的制定和实施上。

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抗血栓药物的研究将继续深入,为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手段。

1. 血栓形成的机制与危害血栓形成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其机制涉及血液凝固系统的多个组分和血管壁的相互作用。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凝固系统处于动态平衡中,既能够迅速止血,又避免不必要的血栓形成。

在某些病理条件下,如血管损伤、血流缓慢或血液成分异常时,这种平衡可能被打破,导致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的核心机制包括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凝血功能亢进以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

血小板在血管损伤部位被激活,通过一系列反应形成血小板聚集体,进而构成血栓的骨架。

凝血系统被激活,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血栓的基质。

静脉溶栓技术介绍

静脉溶栓技术介绍

静脉溶栓技术介绍静脉溶栓技术是一项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栓塞等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

本文将对静脉溶栓技术进行详细介绍,包括技术原理、临床应用、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等内容,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技术原理静脉溶栓技术是通过静脉给药,将溶栓药物直接输送至血栓形成的部位,促进血栓的溶解,恢复血流通畅。

常用的静脉溶栓药物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尿激酶等。

这些溶栓药物能够激活纤溶酶原,进而转化为纤溶酶,促进纤维蛋白的溶解,达到溶解血栓的作用。

二、临床应用1.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临床病理生理过程。

静脉溶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可以有效地促使心肌梗死部位的血栓溶解,减轻心肌缺血的程度,降低心肌梗死面积,改善患者预后。

2. 急性肺栓塞:急性肺栓塞是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脱落,经血液循环到达肺动脉系统部位形成梗阻而引起的临床急性生命威胁性疾病。

静脉溶栓技术可以将溶栓药物输送至肺动脉血栓形成部位,促进血栓的溶解,恢复肺动脉通畅,改善患者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

3. 其他血栓性疾病:静脉溶栓技术也可以应用于其他血栓形成导致的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动脉血栓闭塞等。

三、适应症静脉溶栓技术的适应症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栓塞以及其他血栓形成导致的疾病。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应在发病后尽快进行,以减少心肌梗死区域的损害;对于急性肺栓塞患者,溶栓治疗应在确诊后立即进行,以减少肺动脉血栓引起的严重后果。

四、禁忌症静脉溶栓技术存在一定的禁忌症,包括颅脑出血、近期外伤、手术、妊娠、出血性疾病等情况。

这些情况下,溶栓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五、并发症静脉溶栓技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出血、过敏反应、溶栓患者再栓塞等情况。

在实施溶栓治疗时,需仔细评估患者的禁忌症和风险,做好术前准备和并发症的应对措施。

急性梗死溶栓药物的临床应用

急性梗死溶栓药物的临床应用

急性梗死溶栓药物的临床应用(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急性梗死溶栓药物临床应用AMI后如能及时溶解梗死相关冠脉内的血栓,则可降低死亡率,维持左心室功能,并能改善预后。

这一观点已为许多临床和基础研究所证实,心脏病学者们也普遍接受。

常用的溶栓药物有链激酶(SK)、尿激酶(S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茴香酰化纤溶酶原链激酶激活复合物(APSAC)、尿激酶前体(Pro-UK)以及蛇毒抗栓剂等。

还有一些新的溶栓药物正在研究或做临床研究。

AMI患者基础状况各不相同,溶栓治疗的效益大小在高危和低危人群中也不一样。

高危人群获益较大,获益人数的百分比也较高,但出现不良反应的危险也较大,获益相对减少。

同一患者可能既有较大获益机会,又有较高颅内出血危险性。

不同的溶栓剂对于不同的人群,其效益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会有明显差异。

t-PA和rt-PA溶栓较为有效,但可能增加颅内出血的危险性,且其费用昂贵,高达UK和SK的数倍。

因此,对溶栓剂的选择,临床医师应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尽量做到个体化,并参考大型临床实验提供的效益/危险比率资料,加以综合评估。

1AMI溶栓治疗几项大型实验的结果和启示大型临床实验ISSIS2已充分证实静脉内溶栓治疗能改善AMI患者的成活率。

出现症状后24小时入选患者,溶栓使总的相对死亡率降低25%,进一步分析包括ISSIS-2,在内的10项实验发现,绝对死亡率降低1.9%,相对死亡率降低18%。

相对死亡辜的降低在几乎所有患者分组中均极为相似,不论前壁梗死还是下壁梗死,男性还是女性,既往有或没有MI、糖尿病史及年龄大小。

未从溶栓治疗中获益的亚组是心电图上ST段不抬高的患者。

2AMI后晚期溶栓的效果AMI后早期溶栓的良好效果是因为此时冠脉内血栓对溶栓剂反应良好。

研究表明,AMI后溶栓开始时间每延迟1小时,每治疗1000例将少挽救1.6人,但胸痛后12小时并伴ST段上抬和束支阻滞患者,溶栓治疗仍有益。

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技术的创新与进步

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技术的创新与进步

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引言:心脏病是全球范围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而冠状动脉疾病又是心脏病的主要形式之一。

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心肌梗塞和心肌缺血是导致严重心功能障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为了有效治疗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进步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一、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技术的原理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技术,又称为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它是通过内视镜技术将导管引导至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然后将溶栓药物注射到血管病变部位,以溶解血栓并恢复血流。

二、溶栓药物的进展与创新溶栓药物是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技术的关键。

近年来,不断有新的溶栓药物被开发和改进,以提高溶栓效果和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1.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应用目前,常用的溶栓药物有阿司匹林、肝素、普拉负雷等。

这些药物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此外,还有新型的P2Y12受体拮抗剂,如替格瑞洛等,其具有作用时间长、作用强度大的特点,为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技术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2. 紧急介入技术的改进近年来,紧急介入技术也取得了重大进步。

通过使用新型导管和球囊,能够更准确地定位病变部位,提高手术成功率。

此外,一些新型的导管具有更好的弹性和可视性,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病变情况。

三、机械辅助器械在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技术中的应用除了传统的药物溶栓外,机械辅助器械也被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技术中。

这些器械可以通过物理原理,直接或间接地移除血管内的血栓。

常见的机械辅助器械包括球囊导管、支架、涡流抽吸装置等。

它们的应用进一步完善了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技术,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并减少了并发症的风险。

四、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技术的优势与风险尽管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技术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风险和限制。

1. 并发症的风险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技术可能导致血管损伤、出血、栓塞等并发症。

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高危患者中,这些并发症的风险更高。

溶栓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溶栓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况,制定个性化的溶栓治疗方案, 提高治疗效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联合治疗策略:与其他心血管药 物联合使用,提高溶栓治疗效果, 降低复发风险。
溶栓药物的靶向输送:利用纳米 技术等手段,实现溶栓药物的靶 向输送,提高药物利用率和安全 性。
溶栓药物在互联网医疗和远程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作用机制和特点
作用机制:溶栓 药物通过激活纤 溶酶原,使其转 化为纤溶酶,从
而溶解血栓
药物种类:尿激 酶、链激酶、组 织型纤溶酶原激 活 剂 ( t- PA ) 等
特点:溶栓药物 具有快速溶解血 栓,恢复血流的 作用,对于急性 心肌梗死、急性 脑卒中等疾病的 治疗具有重要意

临床应用:溶栓 药物在临床上广 泛应用于急性血 栓栓塞性疾病的
稻壳公司
溶栓药物的临床应 用进展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1
溶栓药物的种类和作用机制
02
溶栓药物的临床应用
03
溶栓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04
溶栓药物的研发进展
05
溶栓药物的临床应用前景和展望
06
01
添加章节标题
01
溶栓药物的种类和作用机制
第一代溶栓药物
链激酶
尿激酶பைடு நூலகம்
组织型纤溶酶原 激活剂
肺栓塞的溶栓治疗
适应症:适用于急性大面积或次大面积肺栓塞 禁忌症:活动性内出血、近期自发性颅内出血 溶栓药物:尿激酶、链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溶栓治疗时间窗:发病后2周内
其他血管栓塞疾病的溶栓治疗
肺栓塞:溶栓治疗可快速溶解肺 动脉内的血栓,恢复肺组织正常 灌注。

溶栓药临床应用指南最新

溶栓药临床应用指南最新

溶栓药临床应用指南最新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溶栓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且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本文将介绍溶栓药在临床应用中的最新指南,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了解溶栓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溶栓药的作用机制溶栓药主要通过促进血栓溶解的过程,达到溶解血栓的目的。

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溶栓药可以快速恢复血流,减轻患者的症状,降低进一步损害的风险。

二、溶栓药的适应症1.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药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能够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2. 急性脑卒中:对于部分急性脑卒中患者,溶栓药可以帮助恢复脑血流,减少神经功能缺损。

3. 深静脉血栓:对于存在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溶栓药可以帮助溶解血栓,预防血栓再次形成。

三、溶栓药的禁忌症1. 治疗窗口:溶栓药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使用,超出治疗窗口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2. 出血风险:存在出血风险的患者禁忌使用溶栓药,如胃溃疡、脑出血等。

3. 严重高血压:对于未得到有效控制的高血压患者,慎用溶栓药,以免加重病情。

四、溶栓药的使用注意事项1. 严格按照剂量使用:溶栓药的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不可随意增减剂量。

2. 密切观察不良反应:使用溶栓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如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要及时处理。

3. 遵医嘱:在使用溶栓药的过程中,患者需严格遵守医嘱,不得擅自停止或更改治疗方案。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读者对溶栓药在临床应用中的最新指南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在使用溶栓药时,医务人员和患者都应该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希望本文能够对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有所帮助。

最先进的溶栓方法

最先进的溶栓方法

最先进的溶栓方法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溶栓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介入治疗手段,已经在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溶栓治疗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血管通畅,对于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重症疾病的治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介绍一些目前最先进的溶栓方法,以及它们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

首先,介绍一种常见的溶栓药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tPA是一种内源性的蛋白酶,能够选择性地溶解血栓,并且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较好的选择性。

目前,tPA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等疾病的溶栓治疗中。

临床研究表明,tPA溶栓治疗可以有效地恢复患者的血流灌注,减轻心肌梗死面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除了tPA,还有一种新型的溶栓药物——重组人单链尿激酶激活剂(r-UK)。

r-UK是一种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合成的溶栓药物,具有较高的纤溶活性和较长的半衰期。

相比于传统的tPA,r-UK在溶栓速度和溶栓效果上都有显著的优势。

临床研究表明,r-UK溶栓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等疾病中,具有更快的溶栓速度和更好的治疗效果,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除了药物溶栓,机械性溶栓技术也是一种备受关注的溶栓方法。

例如,血栓取出器(thrombectomy)技术通过机械器械的方式直接取出血栓,恢复血管通畅。

这种技术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等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适用于一些大血栓负荷的患者。

临床研究显示,血栓取出器技术可以有效地缩短患者的溶栓时间,减轻患者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溶栓治疗在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目前,tPA、r-UK等药物溶栓技术以及血栓取出器等机械性溶栓技术已经成为临床上最先进的溶栓方法,为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溶栓治疗将会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摘要:溶栓治疗由于其操作简单方便、经济性高,是临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首选的治疗方式,对于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缺血心肌及时再灌注、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尤其是随着溶栓药物的进一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治疗效果并减少出血风险,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

因此本文对近些年关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药物;研究进展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突发病,主要病因为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导致冠状动脉急性闭塞[1]。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危害大,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属于心血管疾病中的危重事件[2]。

临床主要采用再灌注治疗来开通患者堵塞的血管,挽救心肌,具体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溶栓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以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3-7]。

其中药物溶栓治疗简单方便,是临床采用的主要灌注治疗方式。

有研究表明院前溶栓治疗效果优于入院后溶栓。

与院内溶栓相比,院前溶栓治疗的早期死亡率降低 17%,尤其是发病时间小于120分钟的[8]。

患者基于此,本文对近些年关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1 第一代溶栓药物1.1 尿激酶作为第一代溶栓药物的典型代表,尿激酶可以将血液中的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有效转化为具有活动的纤溶酶,从而促进患者血栓溶解。

尿激酶没有致热原性和抗原性,并且价格低廉,因此在临床溶栓治疗中迅速得到了推广应用。

但是采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可能引起不良反应[9]。

李颖等选取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代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观察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显示有4例患者出现出血性不良反应,有1例患者出现过敏性皮疹[10]。

1.2 链激酶链激酶是一种抗原性蛋白质,它不直接激活血液中的纤维蛋白溶解酶原,二是通过与纤维蛋白溶解酶原进行有效结合形成链激酶-纤溶酶原复合物,对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进行间接激活,促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向纤溶酶进行转化[11]。

瑞通立(r-pA)静脉溶栓的临床应用

瑞通立(r-pA)静脉溶栓的临床应用




瑞通立静脉溶栓治疗STEMI,临床 再通率高,并发症少,出血发生率低, 罕有内脏出血,而且应用方便,理应为 不具备PCI条件或不能实施急诊PCI单位 治疗STEMI的首选。该药在其他领域中 的应用需不断探索,积累经验。
STEMI的急诊处理
1. 患者到达急诊科10min内完成心电图检查,
并完成临床诊断,立即予心电监护;下一个 10min决定是否行溶栓或PCI,目标是将进门 -用药时间控制在<30min;进门-PCI时间 <90min。 2. 一时不能确诊,但高度怀疑,要收入CCU, 严密跟踪观察。
r-pA静脉溶栓的病例选择
r-PA静脉溶栓流程
3. 单独静脉通路,缓慢静脉滴注生理盐
水,溶栓结束后可保留或撤除。 4. NS 5mL,r-PA18mg,2-3min静注, 半小时后可再原量注射1次。
r-PA静脉溶栓流程
5. 其他药物与措施: (1)吸氧,镇痛:疼痛剧烈可肌内注射哌替啶50-
100mg或静脉注射吗啡2-5mg,必要时可以重复使 用。 (2)急诊给予β受体阻滞剂(无应用禁忌症:如支 气管哮喘,心室率<60次/min,房室传导阻滞等); ACEI可在6h内给予,不能耐受者可用ARB 类药物代替;硝酸甘油10ug/min起始静脉滴注,每 15min增加5ug,确保收缩压≥100mmHg。
1. 胸痛持续时间大于或等于30min;
2. 相应2个及2个以上肢体导联ST段抬
高≥0.1mv,相邻2个以上胸前导联ST 段抬高≥0.2mv; 3. 血清心肌标记物升高(发病3h以上 患者);
r-pA静脉溶栓的病例选择
4. 无溶栓禁忌症。有颅内出血史;3个月内
的缺血性脑卒中(除外3h急性缺血性脑卒 中); 3个月内严重的头面部损伤;活动性内脏出血; 可疑主动脉夹层;收缩压用药后仍不能降至 180mmHg以下,属绝对禁忌症。妊娠; 活动性消化溃疡;3周内做过大手术;近期 使用抗凝药物属相对禁忌症。

2023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进展

2023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进展

2023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进展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

1995年的NINDS研究奠定了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AIS的基石。

大量临床实践与实验研究证实了静脉溶栓能够挽救缺血半暗带,减轻AI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预后。

随着国际和国内AIS再灌注治疗相关临床研究不断深入陆续增添了新的循证医学证据。

超时间窗静脉溶栓静脉溶栓应用时限导致受众有限,但超时间窗血管开通获益可能性下降,且出血风险增加。

经过不断的探索,发现通过严格的影像学筛选,超时间窗患者也可从静脉溶栓或血管内治疗中获益。

2018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游艮道对于颈内动脉颅内段和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6~24h的患者,根据DAWN研究和DEFUSE3研究的入选标准可以进行介入治疗。

侧支循环是到院缺血核心体积和到院24h内缺血核心增长速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同侧支循环模式导致缺血核心增长速率的差异,即使在超过48h后依然在持续。

且再灌注后不良预后独立预测因子中,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A1berta 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症状性颅内出血、无错配均与侧支循环状态密切相关。

缺血半暗带在良好侧支循环支持下,多达50%的大血管闭塞患者的梗死核心缓慢增大。

因此,EXTEND研究人员假设,用药物进行血运重建与机械血运重建在再灌注和功能结果上可能具有一致性。

选择梗死灶较小、半暗带较大的患者,药物溶栓可以像机械溶栓一样在晚时间窗进行。

2019年EXTEND研究证实:经多模影像筛选发病4.5~9h的患者可从静脉溶栓中获益。

WAKE-UP研究证实:满足DWI-F1AI R不匹配的醒后卒中患者可从溶栓中获益。

由于WAKE-UP临床研究结果的发表,EXTEND研究被提前终止。

但WAKE-UP不同于EXTEND研究,针对的是那些可能有机会在标准时间窗内溶栓的患者和没有使用半暗带影像指导的患者。

临床规范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

临床规范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
另外,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通过对大量临床 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患者是否适合接受溶栓治疗 ,以及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这将有助于提高治疗的针对性 和有效性。
展望
•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rtpa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 的未来展望十分美好。未来,我们期待通过不断优化治疗方案 、联合多种治疗方法、寻找更安全的溶栓药物等方法,提高缺 血性卒中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同时,我 们也希望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治疗的个体 化和精准化,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密监测
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神经功能以及出血 情况。
及时处理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或风险,应及时停止溶栓,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如止血、抗过敏等。
综合治疗
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等,以降低溶栓治疗 的风险。
rtpa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
06 卒中的未来研究方向和展 望
溶栓治疗的作用机制
01
02
03
溶解血栓
通过使用溶栓药物,使血 栓中的纤维蛋白溶解,从 而使血栓缩小或消失。
恢复血流
随着血栓的溶解,血管内 的血流逐渐恢复,脑组织 得到重新灌注。
减少神经功能缺损
及时恢复血流可以减少缺 血对脑组织的损伤,从而 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 。
rtpa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优势
02 rtpa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 卒中的原理和机制
rtpa的作用机制
激活纤溶酶原
RTPA通过与纤溶酶原结合,使其转化 为纤溶酶,从而发挥溶解血栓的作用 。
特异性结合纤维蛋白
增强纤溶酶活性
RTPA可以增强纤溶酶的活性,加速血 栓的溶解过程。
RTPA能够特异性地结合血栓中的纤维 蛋白,提高溶栓效果。

2024年溶栓药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溶栓药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溶栓药市场分析现状概述本文旨在对溶栓药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了解该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竞争态势。

溶栓药作为一种针对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随着心血管疾病的普遍增加和人们对优质医疗的需求上升,溶栓药市场正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

市场规模及增长趋势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溶栓药市场的总体规模逐年增长,呈现出强劲的增势。

2020年,全球溶栓药市场规模达到X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Y亿美元。

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为Z%。

这一增长趋势主要受两大因素驱动:心血管疾病患病率的上升和溶栓药治疗的有效性。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导致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使得人们对治疗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需求逐渐增长。

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溶栓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其市场需求也相应增加。

市场竞争格局溶栓药市场竞争激烈,主要厂商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和市场推广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

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以下几家溶栓药生产企业:1.公司A: 公司A是溶栓药市场的领导者,其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公司A通过不断创新和研发,不仅在药物的治疗效果上取得了突破,还积极开展了市场推广活动。

2.公司B: 公司B是溶栓药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

该公司拥有全面的产品线,产品质量受到广泛认可。

公司B注重与各大医院建立合作关系,提高产品的曝光度和销售额。

3.公司C: 公司C是溶栓药市场的新兴企业。

该公司致力于研发创新型溶栓药物,以满足市场的不断变化需求。

虽然公司C在市场份额上不及公司A和公司B,但其研发实力和潜力备受关注。

市场发展趋势溶栓药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1.技术创新: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溶栓药物的研发将成为市场的主要动力。

新型溶栓药物将更加安全有效地治疗心血管疾病,满足患者对高质量医疗的需求。

2.市场拓展:溶栓药市场的潜在需求巨大,尤其是一些新兴市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医药杂志2010年1月第39誊第1期上半月ShanxiMedJ.January2010,Vol39.No.1theFirst临床用溶栓药物的应用和进展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030001)吴文蓓吴文军血栓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

常见的有急性心肌梗死、脯血栓、肺静脉栓塞、动脉血栓和缺血性休克等。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高达30%。

溶栓治疗被认为是治疗m栓病最为有效的方法。

因此。

寻找和研制效果好、小良反应小的溶栓治疗药物,对于更有效地治疗严莺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将血栓的形成和溶栓机制。

目前常用的溶栓药物及溶栓药物的研究发展概述如下。

1血栓的形成和溶栓机制1.1血栓形成机制: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血液是不会凝固的,因为在人体内有抗凝血因子和凝血因子相瓦制约。

一旦这种相互制约关系受到干扰或破坏,就会出现病理现象.产生血栓。

因此,血栓形成的原冈,简言之。

是随着人年龄的增长,体内纤溶系统功能逐渐降低导致m液中凝血与抗凝血功能失去平衡。

从而出现凝血。

具体地讲.是人体内的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生成纤维蛋白多肽A和纤维蛋白多肽B。

2种纤维蛋白多肽转化成纤维蛋白单体(a、口、7)后自发聚合成不稳定的纤维蛋白多聚体,不稳定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在Ca2+、Ⅷ因子的作用F交联成稳定的纤维蛋白多聚体。

此即血栓的主要基质。

血栓的形成过程很复杂。

就目前的认识一般认为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①血管壁的改变导致血栓的形成:②血液流速的变化导致血栓的形成:③血小板的改变促进I衄栓的形成;④血液凝同状态的改变导致血栓的形成;⑤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导致血栓的形成[1一。

1.2溶栓药物的溶栓机制:溶栓药主要通过纤溶酶原激活剂(PA)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Pg)转化成纤维蛋白溶解酶(Pm),Pm可以催化血栓的主要基质纤维蛋白(F)水解。

2溶栓药物的发展2.1第一代溶栓药第一代溶栓约物以链激酶(SK)和尿激酶(UK)为代表,其作用机制足直接或间接激活Pg。

使之转变为具有溶栓活性的Pm溶解纤维蛋白,达到溶栓闷的。

此类药物溶栓力强。

但缺乏溶栓特异性,在溶解纤维蛋白时又将血中的纤维蛋白原降解,而导致出血等严莆不良反应。

2.1.1尿激酶:本品为酶类溶栓药,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能催化裂解Pg成Pm,后者不仅能降解纤维蛋白凝块,亦能降解血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V和凝血因子Ⅷ等,从而发挥溶栓作用。

本品对新形成的血栓起效快、效果好。

本品还能提高血管二磷酸腺苷(ADP)酶活性。

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预防I旺L柃形成。

2.1.2链激酶:本品为间接纤溶酶原激活药.能促进体内纤溶蛋白溶解系统的活力,使Ik转变为活性的Pm,引起血栓・57・述・内部溶解和m栓表面崩解。

2.2第二代溶栓药第二代溶栓药物以组织犁纤溶酶原激活剂(t—PA)为代表,存激活Pg生成Pm时不受『IiL循环中al—P及纤维蛋白结合的al—P的影响。

与血中纤维蛋白原亲和力较低。

选择性地与血栓的纤维蛋白结合。

因此不增加全身纤溶亢进。

具有一定程度的溶栓特异性.出血不良反应较小。

与抗凝剂、抗血小板约物等联合作用治疗血栓是今后临床研究的主要方向,而如何减少第一二代溶栓药物的副作用仍是今后研究的莺点。

阿替普酶t要成分是糖蛋白,含526个氨基酸。

可通过赖氨酸残基与纤维蛋白结合,并激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Pg,使之转变为Pm。

因本药选择件地激活血栓部化的Pg.故不产生应用链激酶时常见的出血并发症。

阿替普酶可抑制m小板活性。

静脉给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可使阻塞的冠状动脉再通。

2.3第三代溶栓药物第三代溶柃药物是臆,H现代分子生物学埘第一代和第二代溶栓药物进行改造。

在特异性、半衰期、溶栓效率等方面进行改进和提高。

它们都是对t-PA进行蛋白质上程技术的改造获得。

如瑞替普酶、兰替普酶、盂替普酶等拉。

2.3.1瑞替普酶(reteplase,九一PA):这是一种单链无糖基化的t—PA缺失突变体,能自由地扩散到凝块中。

促使Pg转化为有活性的Pm,以降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

发挥溶栓作用。

其半衰期较长。

为12~16rnin。

在体外rt—PA与纤维蛋白的结合力很低。

但在体内对纤维蛋白具有选择性。

2.3.2兰替普酶(1anoteplase.NPA):是采用重组DNA技术生产的t—PA中I.甘J缺失突变体衍生物。

具有纤维蛋白特异性而没有抗原性。

2.4天然来源的溶栓药物2.4.1葡激酶(staphylokinase.SAK):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某些菌株产生的纤溶酶原激活物。

40多年前首先表现出溶栓性质。

葡激酶培冈L从溶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的染色体DNA中克隆。

当葡激酶加入含纤维蛋白凝块的人血浆时,它首先与凝块表面的纤溶酶反应.形成纤溶酶一葡激酶复合物.该复合物活化血栓内的纤溶酶原。

纤溶酶一葡激酶复合物及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受到保护,小受a2抗纤溶酶的抑制。

但一旦从血块中释放(或在血浆中产牛),它们被a2抗纤溶酶迅速抑制。

这种选择性作用将纤溶酶原活化过程局限在m栓内。

可防IL血浆中过帚纤溶酶产生、a2抗纤溶酶耗竭和纤维蛋白原降解。

与其他溶栓药物相比较。

具有分子量小、特异性高、疗效安全等显著优点[3]。

2.4.2纳豆激酶:该酶能显著地溶解体内外血栓,明显缩短万方数据・58・优球蛋白的溶解时间。

并能激活静脉内皮细胞产生t—PA,从而也间接地表现其溶纤活性。

作为溶血栓药物具有以下几个优点:①来源于食品。

安全性能好;②相对分子质最小,是一个单链蛋白质,更易被人体消化吸收;③可由消化道吸收’;④可直接作用于纤维蛋白,同时还口J激活体内的t—PA;⑤可用细菌进行液体发酵生产,造价低廉。

同类的有天醋激酶、豆豉溶栓酶¨J。

2.4.3蚓激酶:从人工养殖的特种蚯蚓中提取的一种蛋白水解酶,含有Pm和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

机制是:①直接降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从而溶解血栓。

②间接激活纤溶酶原形成纤溶酶,起到纤溶酶原激活物的作用。

③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PA,增强t-PA活性。

④部分抑制体内凝血途径。

2.4.4水蛭素:天然水蛭素是从药用水蛭中提取的。

具有特异地直接抑制凝血酶的功能,并不受活化的血小板影响。

2.4.5吸血蝙蝠唾液纤溶酶原激活剂:从吸血蝙蝠唾液中分离得到的2种蛋白质DSPAal(相对分子质量43000)和DSPAa2(相对分子质量39000),不含kringle2功能域和Pm敏感加工位点,与人t-PA约有85%同源性,显示出极低的免疫原性。

在动物模型上,DSPAal较t—PA活力高2.5倍。

半衰期长3倍,清除率减少到1/4~1/8,并有更高的纤维蛋白特异性。

因上述优点,与t-PA相比,用药量显著减少,适合静脉注射,目前正在临床试验中。

3溶栓药物的发展方向从20世纪80年代起,溶栓药物开始应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疗。

并已获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离理想的溶栓药物仍有差距。

新~代溶栓剂的发展有突变体、嵌合体和导向溶栓剂。

突变体是指通过改变现有的溶栓剂分子结构,以提高对纤维蛋白的亲和力和延长体内半衰期。

嵌合体即将几种不同溶栓药结合在一起发挥协同溶栓作用。

导向溶栓剂即将对血块有特异性的单抗与溶栓剂相联接而成。

导向溶栓剂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大多数研制品还处于临床前阶段。

运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基因工程技术。

把现有的溶栓剂分子的优点综合于一体,设计出完美的溶检药物将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

同时,开发新型天然产物是寻找新型结构溶栓化合物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葡激酶等也可作为先导化合物,通过基因重组技术获得高效低毒溶栓剂。

参考文献1罗琼,金红,谭学瑞.m栓形成及治疗进展.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8,17(1):83—85.2宋后燕.重组溶血栓药物研制的进展.药物生物技术。

2002。

9(2):6卜65.3翟中金.葡激酶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98,19(4):15.4陈启和,何国庆.纳豆激酶的研究进展.食品与发酵工业,2001。

27(12):55.(收稿日期:2009—11-10)作者简介:吴文蓓,女,1967年10月生,主管药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030001・病例报告・静脉注射小剂量地西泮致呼吸停止一例O新绛县人民医院(043100)崔岩林荣自强段森林患者女,20岁,体质量54kg。

2008年9月22日以停地兰0.2mg、地塞米松10mg,其间仔细观察呼吸囊证实无经9个月,腹痛1h收住妇产科。

因腹痛难忍。

应患者要自主呼吸。

约2min,患者睁眼并有自主呼吸出现,SpO。

升求,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患者平素至99%。

予以扶助呼吸.1rain后患者完全清醒,出现呛咳,体健,无癫痫及药物过敏史,术前心电图(EcG)及实验室检要求拔管。

故拔除气管导管。

改用麻醉面罩吸氧,手术顺利查无异常。

入室后血压(BP)120/75mmHg,心率(HR)77完成,术毕生命体征正常。

送返病房。

追踪访视3d。

除第1次/min。

呼吸(R)19次/min。

脉搏血氧饱和度(SpOz)99%。

天有嗜睡、疲倦感外,其他均无异常发现,5d后康复出院。

取左侧卧位,于Lz、s间隙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头向置管讨论地西泮属苯二氮簟类药物,一般过量静脉注射3.5cm.平卧向左倾20。

位。

硬膜外腔注入1.6%利多卡因5时可产生呼吸抑制,本例仅静脉注射3.5mg致呼吸停止实mL。

5min后有阻滞平面出现,无腰麻征象,继续注入属罕见,我院应用天津药业焦作有限公司生产的地西泮已1.6%利多卡因(含1,20万肾上腺素)10mL。

10min后测数年,本批次药物之前均无异常发现。

本例发生在手术室。

阻滞平面为I,・~T一・开始手术,胎儿顺利取出。

患者生命体通过迅速行气管插管人工通气才得以脱险,若在其他环境征平稳,于输液滴壶注入地西泮3.5mg(天津药业焦作有应用地西泮应格外谨慎。

以防不测。

限公司生产.批号07032522)快速滴注,约20s。

忽听患者(收稿日期:2009—08—10)一声吼叫.随即叫之不应,继而无呼吸动作,口鼻无气体呼作者简介:崔岩林。

男。

1957年5月生,主治医师.新绛县人出,Sp02迅速降至76%,HR178次/rain,BP118/70mm民医院,043100Hg.立即行气管插管.接麻醉机手控通气,同时静脉滴注西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