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动校正与静校正

合集下载

2014年春《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课程总结-宋先海

2014年春《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课程总结-宋先海

《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课程总结(仅供参考)郑重申明:采集与处理难度较大,老师上面提及‘仅供参考’四字,可能出的题目会有较大偏差,被坑了不关我事。

这总结内容有点多,包含了一些相关内容,答案还要从中自己总结,前面是老师总结的内容,后面是附加重点,内容有点混乱,因为自己都不懂的情况下总结的,仅供本人使用。

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1、组合法压制干扰波(面波和随机干扰波)的基本原理及其优缺点。

组合法的原理:它是利用有效波(反射波)与低速规则干扰波(面波)的传播方向或视速度的差异,根据地震信号的叠加原理和组合统计效应,来压制低速规则干扰面波和无规则的随机干扰波,以增强反射波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Ratio Signal to Noise)。

➢优点:(1)利用组合的方向特性,可以压制低速规则干扰面波。

(2)利用组合的统计效应,可以压制随机干扰波。

(3)组合表层的平均效应,有利于波形对比和追踪。

➢缺点:(1)组合具有低频滤波作用,可能会使波形发生畸变。

(2)组合深层的平均效应,模糊了深层反射界面构造细节,降低了地震资料的横向分辨率,易漏掉小断层、小构造。

(3)不能压制高速规则干扰波(多次反射波)。

2、多次覆盖技术(共反射点多次叠加法)压制干扰波(多次波和随机干扰波)的基本原理及其与组合法的异同点。

基本原理:它是利用有效波(一次反射波)和规则干扰波(如多次反射波) 经正常时差校正(Normal MoveOut Correction)后,存在着剩余时差的差异,来突出有效波(一次反射波),压制干扰波(如多次波),提高资料信噪比(S/N)的。

➢相同点:● 1.共反射点多次叠加法(多次覆盖法)与组合检波方法都是进行多个地震道叠加。

● 2.当界面倾斜时,多次覆盖法和组合法都存在平均效应。

● 3.多次覆盖法和组合法利用统计效应,均可压制随机干扰波。

● 4.当有剩余时差时,多次覆盖法对地震波有低通滤波作用,组合法也有低通滤波作用。

➢相同点:● 1.共反射点多次叠加法(多次覆盖法)与组合检波方法都是进行多个地震道叠加。

地震数据处理第五章:静校正

地震数据处理第五章:静校正

总的低速带校正量为:
' j
hl )
静校正前
地面 V0
低速带底面 V
反射界面
第一步:井深校正后
V0 V
地面 低速带底面 反射界面
第二步:地形校正后
V0 V
基准面 低速带底面 反射界面
第三步:低速带校正后
基准面
反射界面
小结
1、符号约定:剥去地层时间为负,即减去静校正 量为负号;填充地层时间为正,即加上静校正量为 正号。 2、最终基准面校正量计算公式为
近地表沉积的介质相对深层而言,沉积年代
相对较短,长年的风化作用使近地表沉积的介质 疏松,无胶结或半胶结,地层中含水与不含水, 含水量的多少都会引起地球物理特征的变化。
近地表厚度和速度的各向异性、地表高程起
伏都会对地震波场造成不等量的延迟,延迟的大 小与近地表地层的物性有关,这种延迟时若不校 正,将会影响到叠加成像和构造形态的可靠性。
ESW—炮点处风化层高 程 EGW—检波点处风化层 高程 ESR—炮点处参考基准 面高程
EGR—检波点处参考基 准面高程
Hs —— 井深
炮点基准面静校正量为:
TS
TSW
- TSR
ES
- E SW vW
hs
ESW ESR VR
检波点基准面静校正量为:
TG
TGW
- TGR
EG - EGW v
(1)基准面校正;CMP叠加参考面校正;低降速 带底面校正;
(2)控制点数据线性内插法(微测井、小折射方 法等建立控制点数据);
(3)沙丘曲线法(根据沙丘厚度在延迟时曲线上 找到对应的延迟时,计算静校正量);
(4)相似系数法; (5)数据库法(建立导线成果、浮动基准面高程、 地表高程、小折射成果、高速层顶深度、潜水面深度 等数据库)。

工程物探期末复习总结

工程物探期末复习总结

物探(概述):通过观测和研究多种地球物理场旳变化来处理地责问题旳一种勘查措施。

地球物理勘探(全称):通过专门旳仪器观测地球物理场旳分布和变化特性,然后结合已知地质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推断出地下岩土介质旳性质和环境资源等状况,从而到达处理问题旳目旳。

2、物探旳分类及关系按研究地球物理场不一样分类:①地震勘探:以介质弹性差异为基础,研究波场变化规律旳措施。

②电法勘探:以介质电性差异为基础,研究天然或人工电场变化规律旳措施。

③放射性勘探:以介质放射性差异为基础,研究辐射场变化特性旳措施。

④地热测量:以地下热能分布和介质导热为基础,研究地温场旳措施。

⑤重力勘探:以地下介质密度差异为基础,研究重力场变化旳措施。

⑥磁法勘探:以介质磁性差异为基础,研究地磁场变化规律旳措施。

按物探工作旳空间分类: ①航空物探②海洋物探③地面物探④地下勘探按工作目旳和应用范围分类:①金属物探②石油物探③工程与环境物探形变:任何固体介质在外力作用下,内部质点旳互相位置会发生变化,使得介质旳形状或大小产生变化。

弹性:某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形变,当外力取掉之后,物体能迅速恢复到受力前旳形态和大小,物体旳这种性质。

弹性介质:具有弹性旳介质。

地震勘探中,人工震源旳激发是脉冲式旳,作用时间短,激发能量对地下岩层和接受点介质产生作用力较小。

因此,可以把地下介质近似看作弹性介质。

各向同性介质: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各向异性介质: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有关应变:单位长度所产生旳形变ΔL/L。

应力:单位横截面所产生旳内聚力F/s杨氏模量(或拉伸模量):线性弹性形变区,应力与应变旳比值。

泊松比:介质旳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旳比值。

拉梅系数:各向同性旳均匀介质,各不一样方向旳弹性系数大都对应相等,可以归结为应力与应变方向一致和互相垂直时旳两个系数λ和μ,合称拉梅系数弹性振动:应力和惯性力不停作用,使质点围绕其本来旳平衡位置发生振动等效空穴:震源点附近旳非线性形变区振动图:用u-t坐标系统表达旳质点振动位移随时间变化旳图形描述振动曲线旳参数:A:地震波振动位移大小(称振幅值变化)T:振动周期△t:延续时间 t0:初至时间波长:波峰至相邻波峰间旳距离λ。

第三节动校正与静校正

第三节动校正与静校正
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 中减去正常时差Δt,得x /2处的t0时间,这一过 程叫做正常时差校正或 称为动校正(NMO)。 经过动校正后,反射波 同相轴一般就能形象地 反映界面的形态了。
未动校正 动校正后
界面倾斜情况下的动校正: 从理论上讲,水平界面情况下,已知一个界面的
反射波同相轴的t0,用某种方法得到介质的波速资料, 根据各道的炮检距,利用水平界面计算正常时差的公 式,就可以进行动校正,把共炮点记录变换成自激自 收的记录,得到形象反映界面形态的同相轴。
基准面静校正也称野外静校正,基本思想是人为 选定一个静校正基准面,一般在地表与低速带底 界面的中部。将所有炮点和检波点都校正到该基 准面上,用低速带层以下的速度代替低速带的速 度,其目的是将由于地形、低速带和爆炸深度等 因素对地震波传播时间的影响加以消除,校正到 一个统一的基准面上,从而去掉表层因素的影响, 以满足地表水平、表层介质均匀的假设条件。
实际情况:地形起伏不平、地表介质不均,速度 变化大,震源深度不一。
地震资料处理技术要求:地形水平,炮点、接收 点在同一水平面上,低速带均匀。
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和勘探地区的复杂化,静校 正问题越来越突出,甚至严重困扰着地震勘探工 作的开展。
尤其我国西北地区,地表条件比较复杂,静校正 问题更为严重。目前地震勘探的重点主要在我国的 西部,在这些地区,静校正问题严重制约着地震勘 探的效果,解决好静校正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和实际意义。
在推导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时,假设观测面是一个 水平面,地下传播介质是均匀的。但实际情况并非 如此,观测面不是一个水平面,通常是起伏不平的, 地下传播介质通常也不是均匀的,其表层还存在着 低降速带的横向变化。因此野外观测得到的反射波 到达时间,不满足双曲线方程,而是一条畸变了的 双曲线。

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__06第六章_动、静校正

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__06第六章_动、静校正

第六章 动、静校正第一节 静校时差对高频信号的破坏这里说的静校时差主要指野外组合中的时差,同时也指室内处理中静校正的误差。

野外组合方面既包括各检波器间的时差,也包括可控震源各震点所在位置的静校时差。

很早以前R.E.Sheriff 就指出过:“相对高程微小的变化、埋置条件或表层速度差异都极易产生2ms 的时差,这就构成了一个62Hz 的高截滤波起。

”见图54。

我们可以从静校正误差对高频损失的影响来作如下讨论:设静校正误差大致为一个服从正态分布概率的情况:即误差小的居多,大到一定范围就不大可能。

如图55(a ),其中σ是误差(σ2称方差),μ为大大小小误差的平均值。

这种正态分布的概率函数有如下公式误差几率 ]2)(exp[21)(22σμσπ--⋅⋅=x x P N (51) 当均值μ为零,且方差为1时,称为标准正态分布,有公式]2exp[21)(2x x P N -⋅=π(52) 其形态如图55(b ),我们来分析这种情况。

此时,当x =0时,概率的峰值为π2/1,即0.3989,而1±=x 之处,概率下降到2121-⋅e π,即下降到峰值的60.65%,这个横坐标1±=x 就是代表典型均方根误差大小的地方。

现在让我们来想一下:如果静校正均方根误差趋近于零,其正态分布曲线将压缩成一个尖锐的冲激函数δ(t ),那么,对接收反射波形就没有滤波作用了。

而现在图55(a )或(b )就是相当于时间域的一种滤波算子,它具有对高频的压制作用。

正态分布的公式(51)的振幅谱可表达为下式2)(2)(σπf e f A -= (53)我们将静校正误差为1±=x ms 的情况作频谱分析,其结果如图55(c )。

此图横坐标是频率。

显然,高频受到了压制,即142Hz 振幅下降到-3dB ,而186Hz 下降到-6dB (即一半)。

我们将振幅降一倍(-6dB )之处定为截频点。

于是将不同静校误差的高截频值列表如表6。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波的吸收: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大地滤波作用,即吸收作用,并发生能量衰减频散现象:波速随频率或波长而变化,这种现象叫频散球面扩散:地震球面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振幅随传播距离的增大成反比衰减现象称为球面扩散波阻抗:地层密度与波在该层传播速度的乘积规则干扰: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视速度:不是沿着波的传播方向而是沿着别的方向来确定的波速为视速度动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得到的相当于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做正常时差校正或动校正。

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视距曲线近似地看成双曲线,求出的速度就是这一水平层状介质的均方根速度振动图:记录介质中某点不同时刻振动情况的图件观测系统: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与其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低速带:在地表附近一定深度的范围内,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往往要比其下面地层的波速低得多,该深度范围的地层称为低速带费马原理: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路径满足所用时间为最短的条件。

直达波:在均匀地层中,由震源直接传播到观测点的地震波称为直达波。

倾角时差:当界面倾斜时,炮检距相同,但相邻反射点传播时间不同而产生的角度差由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的时差。

这一时差是由于界面存在倾角引起的。

纵测线:激发点和观测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测线平均速度:地震波垂直穿过该界面以上各层的总厚度和总时间之比。

波剖面:把某一时刻各点震动的位移画在同一个图上所形成的的图件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有效波:那些可用解决地质问题的波非纵测线:激发点和接收点不在一条直线上的测线水平分辨率:指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其值为根号下0.5λh.地震构造图:以等直线(等深度线或等时间线)以及一些符号(断层超覆,尖灭),表示某一地震反射层面在地下的起伏形状,从而就表明了其对应的地质界面的构造形态。

地震资料处理流程与方法介绍(2)

地震资料处理流程与方法介绍(2)
实际处理中解决拉伸畸变的直接办法就 是切除。
动校正前
动校正后
3、水平叠加
九、动校正、切除与叠加
叠加
同一反射点地震记录
叠加剖面
十、 (短波长)剩余静校正
1、为什么要做剩余静校正
由于低速带的速度和厚度在横向上的变化,使野外表层参数测量不准确或无法测 量,故使野外静校正后,爆炸点和接收点的静校正量还残存着或正或负的误差,这个 误差称为“剩余静校正量”。
幅能量分布均匀合理 。 基本假设:近地表不均匀因素对地震记录影响十分复杂,把各种因素同时加以考
虑会使问题变得十分棘手,甚至无法解决。为了使问题简化并满足地表一致性要求, 一般作如下假设:
(1)地表振幅影响因子对整道是一个常数,它是震源强度、表层衰减、检波器 耦合等影响的总和系数。
(2)各振幅因子保持地表一致性原则。即不管波的传播路径如何,同一道集内 所有道将具有同一补偿因子。如:同一炮的所有道将具有同一炮点的补偿因子,同一 检波点所有道将具有同一检波点的补偿因子。
将野外磁带数据转换成处理系统格式,加载到磁盘上; 2、输入数据质量检查: 炮号、道号、波形、道长、采样间隔等等。
二、置道头
道头:每个地震道的开始部分都有一个固定字节长度的空余段,这个空余段用来记录
描述本道各种属性的信息,称之为道头。如第8炮第2道,第126CMP等。
1、观测系统定义
模拟野外,定义一个相对坐标系,将野外的激发点、接收点的实际位置放到这个相 对的坐标系中。 2、置道头
(3)输入数据为经准确的静校正、球面扩散、地层衰减补偿后的记录。 ——可以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在处理的不同阶段多次使用。目前的流程大都使用一 次。
2、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
五、振幅补偿

动静校正

动静校正

第四章动静校正在地震记录上,反射波的到达时间中包含了炮检距引起的正常时差和表层不均匀性引起的时差,为了使反射波到达时间尽可能直观、精确地反映地下构造形态,必须将这些时差从观测时间中去掉,这个过程,称为反射时间的校正。

由于这两种时差的性质不同,故校正的方法也不同,对正常时差校正称为“动”校正,对由表层不均匀性引起时差的校正称为“静”校正。

动静校正是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内容之一,其方法较多,本章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以两种方法为例,重点阐述方法的原理、思路,简单介绍实现步骤和参数选择,本章包括动校正、野外一次静校正、自动统计剩余静校正、折射波静校正以及剩余静校正技术的新发展等内容。

第一节动校正基本概念动校正方法是以动校正量(即正常时差)的计算原理、动校正量的计算与存储以及动校正的实现过程为主要内容的。

就其方法原理而言,并不复杂,然而动校正量的计算与存储却是该方法中的技术关健,由于地震记录上每一个采样值的动校正量都要计算与存储,因此将占用大量的计算机时间与空间,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和便于在大、中、小计算机上推广使用,因此各种动校正方法为攻克上述两个技术难关,做了各种努力。

下面将以快速查表法为例,介绍该方法是如何以查B(K)表的方式提高计算速度和如何用制动校正量表的方法减少占用计算机内存的。

本节还将介绍用成组搬家和插值补空法实现动校正的过程,动校后波形拉伸畸变及克服的方法以及高保真动校正的基本原理等。

由几何地震学可知:当地面水平,反射界面为平面,界面以上的介质均匀的情况下,单次反射时距曲线是一条双曲线(图4-1(a))。

它不能直接反映地下反射界面的起伏情况,尽管当界面为水平时,法线深度和真深度一致,也只有在激发点处接收的t0时间,方能直观地反映界面的真深度,其它各点接收到的反射波旅行时间,除了与界面真深度有关外,还包括由炮检距不同而引起的正常时差,如果能从每个观测时间中去掉正常时差,则剩下的只是与界面的真深度有关的t0部分了。

地震勘探之速度分析和静校正

地震勘探之速度分析和静校正

但是,通常认为这两种速度是相等的。
二.速度分析方法 建立在双曲线假设基础之上的常规速度分析方法: 1. t x 法
2 2
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在 t x 平面上表现为线性方程, 是一条直线。
2 2
2 2 因此,从 t x 坐标中的最佳拟合直线可估计出零炮检距上的反射波时
间和该反射波的叠加速度。 2.速度扫描法 该方法是应用一系列常速度值在 CMP 道集作动校正, 并将结果并列 显示,从中选出能使反射波同相轴拉平程度最高的速度作为 NMO 速度。 3.常速叠加(CVS)法 取测线的一小段,用一系列常速度值作叠加处理,不同的速度叠加 成不同的叠加图象,称为 CVS 图象。从 CVS 图象中取出获得最佳叠加 的速度为叠加速度。
第四章 速度分析、动静校正和叠加
本章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4.1 概述 §4.2 动校正 §4.3 速度分析 §4.4 静校正 § 4.5 水平叠加
§4.1 概述
叠加是地震常规处理三大核心技术之一,其目的是压制 随机干扰、提高地震信噪比。 与叠加技术相关的研究内容: 速度分析-为叠加提供最佳叠加速度。 动校正-消除炮检距对反射波旅行时的影响。 静校正-消除地表起伏和低降速带的变化对反射波旅行 时的影响。 高质量的动、静校正是获取最佳叠加剖面的基础。 (静校正) 速度分析 动校正 叠加
tNMO t(x) t(0) ,通过方程可计算出 NMO 速度,
NMO 速度一旦估算出来,炮检距对波至时间的影响就能通过校正加以消除,把经过动 校正之后的道集中所有地震道加在一起,就获得特定位置 D 点的 CMP 道集。 双曲线时移校正的数值方法:根据原始 CMP 道集中 A 的振幅值找出动校后道集上
t ( 0), s
0.25 0.5 1 2 4 NMO 值越小。

《地震勘探数据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地震勘探数据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该课程授课对象是勘查技术专业的本科生。

课程主要包括地震资料数据处理基础,常规处理的方法原理:地震资料数据处理基本流程、信号处理基础、反褶积、动校正、静校正、速度分析、水平叠加、偏移归位,并包括目标处理: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井孔地震资料处理、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时间推移地震资料处理和特殊处理:亮点及AVO分析、高精度反演、地震属性分析、相干体数据处理、可视化数据处理等内容。

2.设计思路:地震勘探是钻探前勘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在煤田和工程地质勘查、区域地质研究和地壳研究等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

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点且发展迅猛。

因此,该课程除了介绍地震勘探数据常规处理技术外,还会将当前该领域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分专题进行介绍,每种处理方法都结合大量地震勘探处理实例加以说明,力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学生掌握现代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为专业知识教育层面课程,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最基础的专业课程群组成部分,选修学生应具备的扎实数理基础和高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及掌握现代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基础等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基本技能。

先修课程为:地震勘探原理或勘探地震学。

- 1 -二、课程目标课程主要包括地震资料数据处理基础,常规处理的方法原理:地震资料数据处理基本流程、信号处理基础、反褶积、动校正、静校正、速度分析、水平叠加、偏移归位,并包括目标处理: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井孔地震资料处理、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时间推移地震资料处理和特殊处理:亮点及AVO分析、高精度反演、地震属性分析、相干体数据处理、可视化数据处理等内容。

使学生初步掌握地震资料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及相关处理软件等方面的知识;达到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训练目标;了解该课程以及相关课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地震资料数据处理研究与开发的能力。

静校正原理——精选推荐

静校正原理——精选推荐

3.4 折射静校正通常,野外静校正和折射静校正法用于校正长波长分量。

静校正需要近地表模型。

近地表常常由一个低速的风化层组成。

但是,除了这个近地表的简化模型外还有例外的情况。

例如被冰碛物、火山带和沙丘覆盖的地区常常有不同速度的多套地层组成。

地层边界从一个平界面到一个任意不规则的形态变化明显。

当由于出露、尖灭或沿着测向方向的河漫滩引起的岩性横向组成成分变化时,近地表的单层假设就被破坏了。

在永久冻土层覆盖的地区,它有比下伏层明显高的速度,用于近地表校正的地表一致性假设就不再适用。

此外,永久冻土层底不形成首波,所以是探测不到的。

在实际应用中,单层近地表模型解决长波长静态异常一般是足够的。

单层近地表模型的复杂性可归结为以下一条或多条:(a)接收点和炮点位置高程的快速变化;(b)风化层速度的横向变化;(c)折射层几何形态的横向变化,对折射静校正来说,它被定义为基岩以上与风化层之间的分界面。

近地表速度与深度模型常常用折射初至计算。

折射能量与沿着风化层和下伏的基岩之间的分界面滑行的首波有关。

如果折射初至在共炮点道集上是可观测到的,一般就可以说明近地表模型有简单的几何形态。

然而,没有射线理论方法可以确切的在远小于一个排列长度的风化层基底上计算短波长变化,这些变化留给后续的剩余静校正处理,其剩余静态时差是在时差校正CMP道集上的反射旅行时畸变引起的(Taner 等,1974)。

首波由于沿着风化层基底的不规则性被扭曲,在风化层和下部地层之间没有大的速度差别时,它转化为潜水波(Hill 和Wuenechel,1985)。

这样的情况,如果是完全可能的,它就可以用波动理论模拟和反演(Hill,1987),或回转波层析成像来处理(9.5节)。

初至波风化层底的折射能量经常包含共炮点道集最先到达波,这些初至波的波前叫做初至。

初至的不同质量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震源类型和近地表情况。

图3.4-3中的共炮点道集的初至有明显的起跳。

线性初至时间的偏离大多是由沿着测线高程变化引起的。

05-静校正

05-静校正
第五章 静校正
水平叠加:假设地表是水平的 静校正:研究地表和地下低降速带的变化对地震波旅行时的影响,并校正之
x(t )
x(t )
t
t
第五章 静校正
低降速带的影响
x
t
低速带 降速带
基岩
正常压实地层
第五章 静校正
沟沿山地
南部大沙丘
北部戈壁
第五章 静校正
第一节 与静校正有关的概念
静校正:
谢里夫(Sheriff)对静校正所做的定义为:用于补偿由于地表高程变化、风化层的 厚度和速度变换对地震资料的影响。其目的是获得在一个平面上进行采集,且没有 风化层或低速介质存在时的反射波到达时间
x t x t
假构造 地表 风化层
长波长静校正量和短波长静校正量
实线为总的静校正量;虚线为长波长静校正量; 两者之差为短波长静校正量
反射界面
长波长静校正量容易引起假构造
第五章 静校正
第一节 与静校正有关的概念
参考基准面
正如Sheriff(1991)对静校正的定义中指出的:静校正的目的是获得 在一个平面上进行采集,且没有风化层或低速介质存在时的反射波到达 时间。定义中所讲的平面就是静校正的参考基准面。地震数据被校正到 参考基准面上,消除了地表起伏和风化层横向变化的影响,后续地震处 理工作就“好像”地震数据是在基准面上采集的
得到第一各CDP道集中各道的剩余时差 t1,m
第五章 静校正
第四节 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
一、基于地表一致性时差分解的剩余静校正方法 第一步:时差的拾取-第二道
109550 109551 109551 109551
得到第一各CDP道集中各道的剩余时差 t2,m
第五章 静校正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第三章动静校正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第三章动静校正

当界面为倾斜时,反射时距曲线也 是一条双曲线,但是极小点向上 倾方向偏移的双曲线,与水平界 面情况类似,只有经过动校正消 除了炮检距的影响后,其时距曲 线才是一条直线,但不是水平的, 而是一条与反射界面成镜像的 倾斜直线.这时,它可以基本反 映地下反射界面的形态.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
在地面、反射界面为水平,界面 以上介质为均匀的情况下,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也是一条 双曲线,其极小点位于共反 射点的正上方.要想进行共 反射点叠加,最终获得水平 叠加剖面,也必须对反射波 时距曲线进行处理,消除炮 检距的影响.
难点:自动统计剩余静校正的具体实现
参考:双语教材的3.0,3.1和3.3节
动静校正又通称数值校正,是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的基本内容之一,其目的就是为了 从原始地震记录中消除由于非零炮检距引起的时间延迟和由于表层不均匀性 引起的时间差异,使地震记录能真实地反映地下界面的情况,为后续的资料处 理、解释提供可靠的信息。
这里也需提醒大家注意速度参数对动校正量的影响.由公式 ti xi²/2 t0v²
可知,如速度函数取得不恰当,也会使动校正量发生变化: 速度偏大(应用的速度比真实速度大),会使双曲线未完全校平,这叫做动校正不足
(undercorrection);速度偏小,会校正过量(overcorrection),从而在时间剖面上 造成一些错误影像,给解释造成“陷阱”,这是在具体处理中需特别注意的.
无论哪种情况,都必须消除炮检距的影响,才能应用时距曲线,所以,我们就把消除非 零炮检距的影响——把非零炮检距反射时间t校正为零炮检距反射时间t0的校正
过程叫做动校正.
注意:对于共炮点记录和共反射点记录,动校正的原理和公式都是一样的,但其含义是
不同的.对于共炮点记录来说,动校正是把各接收点处的反射时间校正为炮点处的

静校正

静校正
反射波静校正 模型道相关法,混合优化法,能量准则法, 反射波时差分解法
常用静校正方法
野外静校正
折射波静校正 层析静校正 反射波静校正
常用静校正方法
►野外静校正
地震勘探首先需要进行野外近地表信息 收集,主要采用测量地表高程、井深,调查 地质露头,进行小折射、小反射、微测井, 获得时深曲线以及表层速度变化趋势,建立
浅层速度模型来计算静校正量。
常用静校正方法
►折射波静校正
在完成折射波初至拾取及预先给定初始 表层信息的基础上,采用简单层状模型假设, 由初至波时间计算截距-斜率,进而反演近地 表速度和厚度模型,最终在给定基准面和替
换速度的前提下,计算出静校正量。
常用静校正方法
►折射波静校正
●适用前提
① 地表有稳定的折射层,且在一个排列长度 内接近水平; ② 表层速度和厚度纵横向变化不太剧烈;
③ 预先给出风化层的速度。
常用静校正方法
►折射波静校正
●步骤
① 初至拾取 ② 层位划分 ③ 折射速度分析
④ 延迟时计算
⑤ 表层模型建立 ⑥ 质量监控
常用静校正方法
►折射波静校正
●局限性
① 在复杂地区风化层速度有强烈的横向变化, 准确给定比较困难; ② 在地表起伏剧烈、高速层出露的地区,很
难追踪到某一稳定的折射界面;
静校正定义
►目的
为了补偿由于地表起伏,近地表低、降 速带横向变化对地震波传播造成的影响,使 静校正后的地震数据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为 光滑的双曲线。
静校正的分类 ►基准面校正
也称为野外静校正,就是将在地表采集的 各点地震记录校正到基准面上,消除地表高程 和风化层对地震记录旅行时的影响。
►剩余静校正

大学课程可视化对比教学的探索——以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中的“动校正”和“静校正”为例

大学课程可视化对比教学的探索——以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中的“动校正”和“静校正”为例

[收稿时间]2019-08-25[基金项目]中国矿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全英语课程建设”(2019YY04)、“竞赛驱动型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2016QN13);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 )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胡明顺(1985-),男,四川德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地球物理。

[摘要]采用抽象概念可视化教学的措施,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并对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对比,以帮助学生在短时间里准确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

文章以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中的“动校正”和“静校正”这两个较抽象概念为例,介绍了可视化对比教学的过程设计及其教学效果。

[关键词]抽象概念;可视化教学;对比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9-0087-03University Education从狭义上说,可视化教学是指将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利用一系列连续动态图形显示的方法,把本来不可见的思维呈现出来,直观清晰地刻画其本质含义的一个过程[1-2]。

从广义上说,可以将可视化教学理解为增加学生“看”的比重,让学生从单纯的以“听”为主过渡到“听看”结合。

这样更加有利于对知识难点的理解和记忆,有效提高信息加工及信息传递的效能,因此,可视化教学是一种有效教学策略[1]。

开展可视化教学需要教师课前做大量的教学准备工作,利用先进的可视化软硬件及相关专业软件,将课程难点进行分析、设计并制作成可视化视频或动画教学资源[3]。

这要求教师必须对某个概念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拆分设计,才能打造出富有逻辑、简单易懂的图示过程。

实际上,这与虚拟仿真技术十分类似。

一般地,虚拟仿真教学资源的建设通常还需专业的动画制作公司参与,建设成本较高,但在实践课程教学中非常有意义[4]。

在一般的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课程相关专业软件和多媒体制作软件,便能制作出较好的可视化教学材料[5]。

静校正

静校正

第一节概述静校正是陆地地震资料常规处理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我国西北地区,地表条件比较复杂,静校正问题尤为严重。

目前地震勘探的重点主要在我国的西部, 在这些地区静校正问题严重制约着地震勘探的效果,解决好静校正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我们在推导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时,假设观测面是一个水平面,地下传播介质是均匀的。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观测面不是一个水平面,通常是起伏不平的,地下传播介质通常也不是均匀的,其表层还存在着低降速带的横向变化。

因此野外观测得到的反射波到达时间,不满足教科书中给出的双曲线方程,而是一条畸变了的双曲线。

静校正就是研究由于地形起伏、地表低降速带横向变化对地震波传播时间的影响,并进行校正。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迪克斯教授生前曾说过,解决好静校正就等于解决了地震勘探中几乎一半的问题。

可见静校正工作的重要性。

静校正是实现CMP(共中心点)叠加的一项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它直接影响叠加效果,决定叠加剖面的信噪比和剖面的垂向分辨率,同时又影响叠加速度分析的质量。

静校正量信息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从野外直接观测数据进行整理换算,如地面高程数据、井口检波器记录时间、微测井数据、小折射数据等;二是从地震记录中,根据地下反射波信息或者是初至波记录信息来求取校正量。

一般来说,前者称为基准面校正或野外静校正,后者称为反射波剩余静校正(不包括初至折射波法)。

对于多数地区这两种静校正工作都需要,后者在前者完成以后进行。

一个地震道对应一个炮点和一个接收点,就一个地震道而言,它的校正量应是炮点校正量和接收点校正量的和。

对于地表一致性模型来说,一个道的静校正量是一个时间常量。

这实际上是假定到达同一接收点的所有射线,当它们接近到达地面前,其传播路径均与地面近于垂直。

为此要求表层速度与下伏地层速度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由低到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根据斯奈尔定律,使浅、中、深层反射经过低降速带时,几乎遵循着同一路径,因此它们的静校正量才大致相同。

01-静校正基础知识

01-静校正基础知识
水平基准面 R
CMP面SFra bibliotekCMP
地表
基准面选取问题
校正到CMP参考面上后的道集,恢复了反射波时距 曲线的标准双曲线形态,并且道集零线是圆滑地表时 间面。 T
校正后的双曲线
歪曲后的双曲线 CMP参考面
X
地形线
CMP1
基准面选取问题
对于一个 CMP 道集来说, CMP 参考面是一 个平面,把该道集的数据在这个平面上作速 度分析和叠加;但我们绘制的 CMP参考面是每 个CMP校正量连成的一个曲面。
把炮、检点校正到该面上。基准面分为 统一基准面 (水平基准 面和浮动基准面 )和 中间参考面 两种,统一基准面是静校正计 算的最终基准面,它是为了处理和解释方便而定义的一个面; 中间参考面是介于高速层顶界面和统一基准面之间,为了提高
静校正效果而定义的一个过度的面。
校正速度:计算基准面校正量所用的速度叫校正速度。计
风化层:低速带和降速带
静校正基本概念
高速层和高速层顶界面
所谓高速层就是紧靠地表风化层(低降
速带)底面的地层,高速层顶界面就是高速
层与风化层(低速层或降速层)之间的界面
,它是实际存在的一个地质面,表层调查工 作力求追踪的就是这个面;静校正中的低降 速带校正也是校正到这个面。
静校正基本概念
基准面:静校正量计算所用的参考面,做静校正后相当于
长短波长静校正
长波长静校正问题的表现形式
a.叠加剖面—自上而下有‘新构造运动痕迹’的‘同心圆’
或‘套盆’构造 b.‘套盆’构造同近地表结构关系密切—与地形、低速层 厚度呈现正(或负)相关
c.共炮检距初至时间--起伏变化
d.不同炮检距范围叠加剖面-同一反射层t0时大小有明显变化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波形曲线:选定一个时刻t1,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动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1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动校正或正常时差校正.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的界面进行多次观测.剖面闭合:是检查对比质量,连接层位,保证解工作正确进行的有效办法,他包括测线交点闭合,测线网的闭合,时间闭合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水平分辨率:指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其值为根号下0.5λh.时距曲线:从地震源出发,传播主观测点的时间t与观测中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波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时间tom之差.绕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一些岩性的突变点,这些突变点就会成为新震源,再次发出球面波,想四周传播,这就叫绕射波.三维地震:就是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叠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体构造在三维空间的特征.水平切片:就是用一个水平面去切三维数据体得出某一时刻tk各道的信息,更便于了解地下构造形态个查明某些特殊地质现象.同相轴:一串套合很好的波峰或波谷.相位:一个完整波形的第i个波峰或波谷.纵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致的波.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类型不同的,与其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反射定律:入射波与反射波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条件为:上下界面波阻抗存在差异,入射波与反射波类型相同.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t
t0
1 V
x2 4h2 2h V
或t
x2 V2
t02
t0
式中t0=
2h V
代表M点的自激自收时间。
这个精确公式有时讨论问题不够直观。在一定的条件下, 用二项式展开可得简单的近似公式,以后讨论某些问题 时经常用到。
1
t
2h
1
V
x2
4h 2 V2
V
2
2
t0 t t
动校正 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
通常包括井深校正、地形校正、低速带校正。
这种校正不随时间而变,只与炮点和检波点的位 置有关,因此也称之为静校正。
(1)井深校正
井深校正是将激发源O的位置由井底校正到地面Oj 其方法有二:
• 在井口埋置一井口检波器,记录直达波由O传至地
面Oj的时间Δτj,即井深校正值,又称为井口时间。
• 用已知的表层参数及井深数据,按下式计算井深校
那么,界面倾斜的情况下又如何呢? 这时怎样做 动校正? 会出现什么问题?
首先,S点接收到的反射 经动校正后应算哪一点? 这时从x/2处的M点向 界面作垂线与界面交于 R',而真正反射点在R, 这两者是有偏移的(见 右图)。
但当φ不大,界面较深,x较小时,RR' 很小,生产中近似地认为R与R'相差很小, 可忽略。若倾角较大,此问题就不能忽略。
h
j
(1 V0
1) V
在检波点处的校正量为:
'i
hi
(1 V0
1) V
故此道(第j 炮第i道)总的低速带校正量为:
' ji
' j 'i
(hj
hi
)( 1 V0
1) V
因为基岩速度总大于低速带速度,故低速带校正量总为正。
那么,接收点S总的静校正量为:
静 井深校正 地形校正 低速带校正 j ji ' ji
正量
j
h v0
因为井深校正总是向时间增大的方向校正(所有的校正都是减去 校正量),故此式前面取负号。
式中v0是低速带波速,h是炸药埋置探度。
(2)地形校正
地形校正是将测线上位于不同地形处的炮点和
检波点校正到基准面上。炮点和检波点地形校
正量分别为:
0
1 v0
h0
s
1 v0
hs
hs――接收点到基准面的垂直距离。
剩余静校正假设 • 波在低速带内垂直于地面传播,即同一炮点或 同一接收点的剩余静校正量相同。
• 各炮点(或接收点)由于地形起伏及低速带变 化引起的剩余静校正量是随机的,其均值为0 , 即在一个排列的长度上,有的炮点(或接收点) 的剩余静校正量为正,有的为负,其均值为0。
基准面静校正也称野外静校正,基本思想是人为 选定一个静校正基准面,一般在地表与低速带底 界面的中部。将所有炮点和检波点都校正到该基 准面上,用低速带层以下的速度代替低速带的速 度,其目的是将由于地形、低速带和爆炸深度等 因素对地震波传播时间的影响加以消除,校正到 一个统一的基准面上,从而去掉表层因素的影响, 以满足地表水平、表层介质均匀的假设条件。
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 中减去正常时差Δt,得x /2处的t0时间,这一过 程叫做正常时差校正或 称为动校正(NMO)。 经过动校正后,反射波 同相轴一般就能形象地 反映界面的形态了。
未动校正 动校正后
界面倾斜情况下的动校正: 从理论上讲,水平界面情况下,已知一个界面的
反射波同相轴的t0,用某种方法得到介质的波速资料, 根据各道的炮检距,利用水平界面计算正常时差的公 式,就可以进行动校正,把共炮点记录变换成自激自 收的记录,得到形象反映界面形态的同相轴。
1 V
x2 4h2
这种差别是因为在S点观测时,炮检距不为0的原故。
2、正常时差的定义
界面水平情况下,对界面上某点以炮 检距x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同以 零炮检距(自激自收)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 波旅行时之差,这纯粹是因为炮检距不为 零引起的时差。
3、正常时差的定量计算
根据正常时差的定义,可以得出水平界面情况下正 常时差Δt的精确表达式是:
2、折射波静校正
基准面静校正需要风化层速度和厚度的信息。
但是,野外测量工作有时不能准确地提供这些信 息,由于风化层的速度低于下伏地层的速度,因 此地震记录上能够记录到来自风化层底界的折射 波。
一般情况下,折射波先于地下反射波到达地表, 我们能够比较容易地从地震记录中识别折射波, 进而拾取到折射波的初至时间。
当静校正值是-4个采样间隔时,则该记录道的全部 样值要依次向后搬动四个单元,开始搬时将倒数 第五个样值搬到最后,并倒序依次向后搬,结果 原记录上的最后四个样值冲掉,把最前面的四个 单元冲零。
对于不满一个采样间隔的校正量则由插值滤波实 现校正。
由于对于同一道地震记录,静校正值相同,这便 是静校正中"静"的含义。
第三节 动校正与静校正
➢ 思考题
1. 为何要做动、静校正? 2. 什么是动校正、野外一次静校正?什么是剩余
静校正?
主要内容
动校正概念 动校正量的计算 动校正的实现 静校正 折射波静校正 静校正的实现
一、动校正概念
当地面水平,反射界面为平面,界面内介质均匀 的情况下,反射时距曲线为一条双曲线,下图(a)所示, 它不能直接反映地下界面的起伏情况,只有在激发点 处接收的t0时间,才能直观地反映界面的真深度。
t0 t t
浅层波组 拉伸严重
在浅震勘探中,由动校正引起的波形拉伸畸变 较严重,尤其在大炮检距的接收点上。
因此,在动 校正后应进行浅 层切除,将波形 畸变严重部分充 零,以免这些波 形参与叠加,影 响时间剖面的质 量。
对浅层畸变大的波形切除示意图
四、静校正
几何地震学理论前提: 以地面为水平面、近地表介质均匀。
t0
t0
动校正前后反射时距曲线
其它各点接收到的反射波旅行时间,除了与界面 真深度有关外,还包括由炮检距不同引起的正常时差。 如能去掉正常时差,则每个接收点就好象是自激自收 点了。时距曲线可变成处处都是t0 的直线,即与界面 产状完全一致了,见图 (b)。
所以,动校正定义为:把炮检距不同的各道上 来自同一界面、同一点的反射波到达时间,校正为共 中心点处的回声时间。即正常时差校正。目的是实现 同相叠加。
①在O点激发,S点接收,记录下 来的反射波并不是来自O点正下 方,也不是来自S点正下方。在 界面水平的情况下,该反射来自 OS/2处M点的正下方。
②在M点自激自 收,R点的反射 时间为:
t0M
2h V
,
(t0
M
表示是M点的t0时)
若按上述条件在O点激发,S点接收,当然仍可接收到来自R点
的反射,但反射时间:tORS比t0M大,tORS
式中h是激发点O处界面的法线深度;t0M=2hM/ V, hM是 炮检中点M处界面的法线深度。但是,因为φ和hM都未 知,无法用上式精确地计算倾斜界面的动校正量。实
际的做法是用水平界面的公式近似计算倾斜界面的动
校正量。即
t' 1 V
x2 4h02 t 0
反射波时距曲线各记录道的动校正量约为
t
x2 2t0V
其次,怎样计算动校正量呢?最精确的办法应当是: 动校正量等于波的实际传播时间减去炮检中心点 M处的自激自收时间。即
t t t0M t t t (t t0M ) t0M
这样,动校正后就把t变换成t0M了。具体地说,精确 的动校正量是:
t
1 V
x2 4h02 4h0x sin t0M
在推导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时,假设观测面是一个 水平面,地下传播介质是均匀的。但实际情况并非 如此,观测面不是一个水平面,通常是起伏不平的, 地下传播介质通常也不是均匀的,其表层还存在着 低降速带的横向变化。因此野外观测得到的反射波 到达时间,不满足双曲线方程,而是一条畸变了的 双曲线。
静校正就是研究由于地形起伏、地表低降速带横向 变化对地震波传播时间的影响,并进行校正。
而折射波初至时间中包含风化层厚度和速度的信 息,利用这些信息进行静校正,通常称之为折射 波静校正。
五、 静校正的实现
由于静校正值有正有负,校正时则使记录道样值 可能向前(向小时间方向)或向后(向大时间方向)在 计算机内存中搬家。
如果记录校正值为+4个采样间隔,则该道记录全 部样值要向前般动四个单元,搬动时要从小时间 的样值开始并依次搬,记录道最前面的四个样值 校正后被冲掉,结果第一个样值就是原记录道上 的第五个样值,然后把 则: Δt深<Δt浅
如图所示: A(t)-某记录道动校正前的记录,A′(t)-动校正后的 记录。 显然,波间隔:t1t2<to1to2 所以,动校正总是将反射波波形拉伸。从而使 反射波视周期增大、视频率降低。这种情况称为动校 正的波形拉伸畸变(或波形畸变)。
2
改写成各样点的动校正量的计算公式为:
tij
xi 2 2t0 Vj t0 j 2
(i 1,2, , M ; j 1,2, , N )
式中:M-道集内总道数;N-每道的总样点 数。Vt0j-t0j时刻的叠加速度。
显然 tij 既是 t0 j 的函数,又是 xi 的函数。
对任一道来说,深、浅层反射波 t0 j 和 xi
1 V0
(h0
h'0
)
1 V0
(h0
hs
)
(1 V0
1 V
)(
h
j
hi )
1 V0
(h j
hs
h'0
hi
)
1 V
(h j
hi )
如果在地面激发,则:

ji
' ji
1 V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