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名家冯志强谈太极拳的的松和沉的问题

合集下载

陈式太极拳的几点感悟

陈式太极拳的几点感悟

陈式太极拳的几点感悟:一,陈氏太极拳的起式是先松右胯起左脚,左脚落地后再松左胯,裆走后弧尾闾中正,起手时是从脚下往上的节节放松。

二,金刚捣硾,拳下落时,拳是自由落体运动,拳下到实处体现的是松沉劲。

三,陈氏太极拳的每一个转式都要先沉胯再转腰,转式时先松关节。

四,转腰时要先平移重心,然后微转,幅度不要转的太大,转大了反而丢劲。

五,松胯是胯微微往里合然后下沉。

六,双手力的发劲,力是从三角形的二角射向一角,在远处交集于一点,力大不丢,而不是平行向的走劲。

七,虚灵顶劲是上下对拉劲,头顶天,脚踏地,借用地的反弹劲托起自己。

八,太极的缠丝劲有内缠丝和外缠丝,外缠丝反映在腿、手、及身的外形上,内缠丝是丹田劲,丹田劲如一个线团,放线时是不停的内在的动。

九,右手发力沉左胯,左手发力沉右胯,发力劲大。

十,双手推人时,劲是自脚--腿--腰--背--手,力在手是螺旋向上走出,所落之处是实点实劲。

十一,打拳如推磨,力求简单,直接画圆。

十二,四正手是松沉劲,四隅手是惊炸劲。

十三,掤手不光体现在手和臂上,而是体现在整个肢体,是全身的膨胀劲,只有这样掤劲才能达到挨到何处何处击。

十四,白鹤亮翅是向右后走的靠劲。

十五,上身的松是肩胛骨向下的松,肩胛骨下沉了肩就不起了,肩沉了肘就坠了,两臂相通,有利于气沉丹田。

十六,下身的松主要是胯松,胯松腰就松,胯松沉劲出,力入脚底,脚踏实地就给反弹力,气回丹田,下盘松沉要提劲,身体有向上的浮力,打出的拳就会沉稳、松柔,全身松透了,拳也就有了穿透力。

十七,气定神闲,心沉架稳。

十八,攥一个实拳紧半身力。

十九,练拳基本功很重要,每天只要有时间就要进行全身的伸拔训练,关节开了,筋脉开放,气血畅通,不但达到了很好的健身功效,而且有利于全身的放松,一个关节不松拳就发滞,只要身上发生紧劲,拳就不会打出很好的弹抖劲。

二十,太极拳的每一个发劲都要有明确的目标,目标性强劲发的实,力的落点是点而不是面。

二十一,打拳时内外三合要一起合。

太极拳架里找松沉

太极拳架里找松沉

太极拳架里找松沉有位前辈说:松沉是太极拳的入门功夫。

这是实话。

有位老练家说:松而不沉,不是真松。

此话不假。

你说肩松了,但肩胛骨沉不下来,还是假松哦!肩沉了自然能坠肘,肩沉了自然能虚领顶劲。

如果松沉功夫没有入门而去追求什么神意气.不觉得有点玄吗?松沉是体现用重量来打拳而不是用力量来打拳的太极拳内涵。

有些人练的“搂膝拗步”拳式.一手往外拨搂膝,另一手着意伸出往前推掌,这是用本身拙力来打拳,体现的是力量而不是松沉的重量。

沉到哪里呢?沉到实腿脚底。

为什么沉到实腿脚底呢?一是落地生根不倒翁,二是借用地面反坐弹力成为劲道的源泉。

没有沉到脚底地面的反坐弹力和松弹自如的手臂乃至肢体.何来八劲之首的拥劲?拳势的松沉有什么技术要求呢?就是在立身中正和心静体松的拳势去做含胸拔背,松肩坠肘、虚领顶劲、松腰塌胯、气沉丹田、尾间下坠、开胯圆裆、松膝舒踝,脚底吸地。

如果只有松腰塌胯、气沉丹田、尾间下坠.开胯圆裆、松膝舒踝.脚底吸地而没有含胸拔背、松肩坠肘、虚领顶劲.那是上下不相随.所练的松沉是没有完全到位。

如果只有含胸拔背、松肩坠肘、虚领顶劲、松腰塌胯、尾间下坠、开胯圆裆、松膝舒踝.脚底吸地而没有气沉丹田,那是内外不相合,所练的松沉也是没有完全到位。

要想把松沉功夫练得扎实,就得练习站桩功、松腰功、松胯功、松肩功、松胸功、吐纳功。

杨家太极拳的沉提练法告诉我们,实脚能较好地松沉,虚脚自然能轻灵。

手怎样轻灵啊?把沉藏起来就变轻了。

怎样把沉藏起来呢?比如拳式“揽雀尾”的“按”势,两手的肘往下坠.两掌的手指往上松,这样练法就把沉藏起来了。

推手时两掌的劳宫穴轻触对方的手臂,这时的劳宫穴是肘往下坠和手指往上松的交接点.几乎没有劲力放在对方的手臂.意念像创口贴黏在对方的手臂.这样就是沉中有轻,得机得势就可随时发放。

把沉重藏起来的轻是隐,探、诱对方也;雷霆万钧的整劲发放是现,把藏起来的沉重送给对方。

实脚沉稳了.虚脚才能较好地虚。

有些人行拳盘架时.虚脚落地较快较重,俗称”抢步砸脚”,主要原因就是实脚不够沉稳,不晓沉提之法.所以抢步不由自主,砸脚也不由自主了。

松得开 合得住--谈陈式太极拳的整体劲

松得开 合得住--谈陈式太极拳的整体劲

松得开合得住--谈陈式太极拳的整体劲
张东武
【期刊名称】《《少林与太极》》
【年(卷),期】2011(000)007
【摘要】陈式太极拳有着“掷人于丈外,发人于无形”的独特的技击效果,正如陈式太极拳先辈所云:“挨到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中玄。

”陈式太极拳展示出的超强功力是如何练出来的呢?本人练拳三十余年,认为练就陈式太极拳的整体劲是陈式太极拳超强功力的表现形式之一,而“松得开,合得住”与整体劲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总页数】2页(P29-30)
【作者】张东武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52.11
【相关文献】
1.陈式太极拳螺旋缠丝劲的健身及技击作用 [J], 邓春明;
2.陈式太极拳套路中的发劲 [J],
3.陈式太极拳缠丝劲浅析 [J], 庞德立
4.从\"掩手肱捶\"看陈式太极拳的发劲 [J],
5.松得开合得住——谈陈式太极拳的整体劲 [J], 张东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陈氏太极拳的松与柔

陈氏太极拳的松与柔

陈氏太极拳的松与柔的关系初学太极拳要求放松,动作要柔和缓慢,柔的前提是放松,只有充分的放松,气血才能流畅,要做到由松入柔、积柔成刚。

触觉才会灵敏,听劲才会准确,才能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技击效果,但放松要松得恰到好处。

放松的质量不好要硬,放松的太过要懈,所以我们放松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人打太极拳多年,自以为有了功夫,但同他们一推手,不是生硬就是缺少了棚劲,笔者认为这与放松不当有关。

怎样才能实现松与柔呢?其实也很简单,首先要加强对太极拳理拳法的理解,掌握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太极拳行动时要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塌腰、屈膝圆裆,敛臀等。

这些无不是对松柔的要求,所以我们在练功时对这些要求必须认真对待,不能马虎。

如太极起势,最易犯架肩之病,这时要特别注意沉肩坠肘,斜行最易夹裆,要特别注意屈膝圆裆,只有这样提高松柔的质量。

太极拳要求“先在心。

后在身”“凡此皆是意”。

太极拳运动都是在意念支配下进行的,其松柔也要通过意念的导引才能实现。

行动时首先要求思想上放松,然后才能在意念的支配下由内及外的周身放松。

在练习中不仅要重视外在姿势的变化,也要注重内在的修炼。

若只重视外在而不重视内在,便会失去练拳的意义。

比如“单鞭”一势,定势时,首先要调整骨盆,使骨节节节相对,依次排开,然后配合呼气,气沉丹田,意识由头、胸、臂、腹、臀、大小腿,直到涌泉节节松开,意念一动,好似一股清水由头经身体流入涌泉。

感觉松沉舒适,日久天长,骨节会自然松开,灵敏异常,所以练太极拳有素的人,并不需要专门的柔韧功锻炼,身体也异常灵活,应付自如。

其次太极拳的松柔功,要在慢字上下功夫,结合虚实,开合,做到“轻而不浮、沉而不僵”。

只有慢下来,虚实交替的时间拉长了,才能充分利用意识引导放松。

我们要把太极的动作,看作一种沉重之举,合时,重力集中;开时,重力分散。

在克服地球引力和空气阻力的条件下运动,不使动作的每一点空空滑过,这样,周身便会松陈下来,外表要给人一种涩感,但自我感觉既松柔而又轻灵。

论陈氏太极拳劲力下沉的途径

论陈氏太极拳劲力下沉的途径

论陈氏太极拳劲力下沉的途径摘要:劲力下沉是陈氏太极拳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习者只有实现了沉劲,才可以拥有“不倒翁”的体势,立于不败之地。

经过对大量文献的学习整理和名家访谈,本文就身体不同部位的要求,从三合、躯干的要求、虚腿助实、三远端领劲四个方面分析劲力如何下沉,并得出结论:以“横三合”之劲的要求在练习中使上、下肢产生向心力指向躯干,实现四肢紧凑,劲力合向脊柱的要求;调配躯干的肌肉配合能力,修直脊柱,使上肢的劲力顺利降到臀股,进及涌泉,实现上下一气贯通;运用虚腿助实的理论使劲力注入实腿,实现下丹田与双腿之间的和谐统一;做到三远端领劲,实现下沉与上领的统一,彻底实现劲力下沉。

关键词:陈氏太极拳劲力下沉1.前言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她集健身性、技击性和艺术性于一体。

陈氏太极拳是最古老的太极拳种,陈氏十四世祖陈长兴将拳艺传于杨福魁(字露蝉),之后便有了杨、武、吴、孙等多家流派。

陈氏太极拳的特点很多,但是这里主要论述劲力的下沉。

“清气上出于百汇,浊气下入于涌泉”这是对劲力下沉的形象描述。

只有把浊气练到涌泉穴,才可以实现太极之身:不倒翁。

本文就身体不同部位的要求,将从三合、躯干的要求、虚腿助实论和三远端领劲四个方面论述劲力如何下沉,并得出结论。

2.劲力下沉的途径2.1从“三合”的角度论述劲力下沉2.1.1传统的“三合”观《陈氏太极拳十大要论》云:“夫所谓三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合也;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外三合也……一动无有不动,一合无有不合,五脏百骸悉在其中矣”!该论述中明确的提到六个具体的关节,这是分解人体的描述方式,但是最终说“五脏百骸悉在其中”又把人体复原了整体。

就一个静态的人体而言,这里论述的是一个三维的各个关节点之间有着相互关系的统一体;太极拳的练习过程是动态的,那么各个关节点的运动关系就是相随协调的三维状态在时间维度里的“进动”关系。

2.1.2横向六合劲在“进动”关系中有很多组合力关系,其中的肩与肩合、肘与肘合、手与手合、胯与胯合、膝与膝合、足与足合我们称之为横六合。

太极拳一代名师冯志强弟子谈太极拳虚实

太极拳一代名师冯志强弟子谈太极拳虚实

太极拳一代名师冯志强弟子谈太极拳虚实太极拳乃祖国的传统文化之瑰宝,理法精密,奥妙无穷,太极之道,一阴一阳之谓拳,其妙处全在互为其根,在修练太极拳的诸多要领里面'虚实'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清代太极拳名家王宗岳在其'十三式'歌里,有'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之句.就是要求在太极拳的功法演练过程中,头脑时刻要想着转换虚实,如何遵循虚实变化的规律练好虚实,这才是练好太极拳的根本所在.笔者有幸有缘得到冯志强老师的口传心授,结合古典太极拳精湛的理论著作,及自身数十年来的教学实践和体会,就太极拳的虚实谈一些粗浅认识,以与太极同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所谓虚实,即是阴阳的代名词.虚实:是指柔韧而含蓄,意气可灵活转变.实者,则有实在,塌实坚实之意,精神贯注气腾然.在'太极拳论'里,'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为吾耳!'许多人练太极拳多年,与人推手较技,仍以顶抗蛮力对人,动辄倾跌,自为人制,即未能分清虚实之所致.太极拳名家武禹襄在'十三式说略'里就如何才能分清虚实有非常精辟的论述.即'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处虚实.'而他的外甥李亦说得更清楚:'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右已去'.凡是练太极拳者都应该知道虚实的重要性,然而具体怎样做,才能符合太极拳的分清虚实的要求呢?太极拳的虚实大致可以分为手的虚实,脚的虚实,腰的虚实,胯的虚实和肾的虚实等,这里先从练习太极拳的拳架中分析一下虚实,太极拳的拳架除起势以外,均应分清虚实,首先要分清两腿脚之虚实.在练拳过程中,两腿一弓一蹬,弓腿为实,蹬腿为虚.身体重心在何脚何脚即为实,而另一脚即为虚,实脚应为五趾抓地脚跟扣地,脚心涌泉穴上提,这是一个自然的姿势,五脚趾一抓,前脚掌心涌泉穴即呈窝形.故五趾抓地为实,而涌泉穴上提为虚,此即实中有虚,也谓之虚中有实.以自己的脚跟为轴,大脚趾逆缠领劲里扣为实,而小脚趾就为虚,若以小脚趾侧领劲顺缠外开为实,则大脚趾侧为虚(左右脚都一样)在两腿转换重心时,裆部要走下弧线.蹬腿时虚腿要蹬展,但不僵直.腿弯委中穴莫轻,要有饱满之一,同时胯根要放松,来脉穴要虚,会阴穴(两便之处)要虚要园,还要心意贯注此处,裆部往外撑,双膝里扣,形成里撑外裹之势,弓腿肘膝要与实脚相对,不对则无力,膝有前必有后之对称,臀部下沉应与同脚后跟合,意念则是臀部环跳穴与脚心涌泉穴相合,两臀应有螺旋沉翻之一,实腿则臀部螺旋下沉,虚腿则退不螺旋上翻,这既是下部虚实之大改。

“沉”是练好太极拳的根本

“沉”是练好太极拳的根本
( 责任编辑 乔汉)
内家拳 “ 搓" 、 “ 提" 的形成与运用
湖北 陈 建 国
自己遭遇 外作 用 力 时 , 能产 生一 种 漂 浮感 , 让 对 手有 劲 无处 使 。高级状 态下 的整 劲 , 须在 意念 指导 下才 能 练成 , 这属 于 内“ 三合 ” 的范 畴 。 在 整劲 的基 础 上 , “ 搓” 与“ 提” 都有“ 拔根 ” 的意 思, 都 是顺 势而用 的方 式 。 都 是从 “ 顺” 到“ 住” ( 顺住 成
成了手臂 的力 由脊发 。如若没有手臂 的沉 , 手臂就不 脚的下蹬力非常大 ,这种下蹬 ,通过大地 的反作用 把 下沉 的身 体给催 荡 出去 。腿 的沉就 是要 不断 的 会有撑劲 。通过松腰 , 使得腰 以上 的体重作用到胯上 力 ,
来 弥补 下蹬力 量 的不足 。太 极拳 下沉 , 作用到腿上 , 从 而完 成 腰裆 劲 下 沉 。通 过 松腿 增强 身体 的肌 肉力 , 其根 在脚 。足是全 身之 最下部 , 为全 身之 根源 。 脚, 把脚 以上 的体重 作 用 到脚 底 下 , 从 而能 完 成 力 发 论 云 :
整 劲 的基础 是 脚 力 , 外 在条 件 是 外 “ 三合 ” , 整劲 中成就了整合的功效。
只有这 样 , 脚才 能生 根 , 在外 “ 三合 ” 的作用 下 , 让 脚底 “ 松” 生“ 空明” , “ 松” 能化达 , 如 同一生 二 , 二生三 , 三 产 生 的反 弹力 在 中轴 调整 下 力 达 四肢 。在 此过 程 中 生万物 , 源源不断。功修此境 , 已是意与神会了。 要 尽可 能 地 减少 中间 的消 耗 。顶劲 的训 练 目的是 使
“ 提” 的运用 有 了 自己的体 悟 。

太极拳的“松”与“沉

太极拳的“松”与“沉

太极拳的“松”与“沉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

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

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

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

看此文用分秒,分享朋友圈只需3秒!许多太极拳练习者都有这样的苦恼,学拳之初老师首先要求要“放松”,要“沉”,但如何放松?怎样为沉?得到的答复常常是南辕北辙,听者惑惑。

而流传下来的拳论、拳经,又过于艰深,难以理解。

我愿把多年练拳、教学的心得体会公之于众,以飨读者。

第一、掌握“松”与“沉”.是太极拳健身的钥匙。

中国的中医学把人的身体分为若干穴位,血液在这些穴位的运行,是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

中医说“气血相通”,若一个人气血不通,往往百病缠身。

太极拳的放松状态和“通三节、达四梢”、“力达指尖”的沉劲使血液的流动在意、气、力的作用下更加流畅、充分。

太极拳练爿也特别讲求运气,通过各个穴位的感觉,使全身处于一种类似充气的状态。

意、气、力的“内三合”也使身体内的血液无滞碍地直达末梢,有效地缓解人体因衰老而造成的末梢供血不足,改善微循环。

所以拳经说“气为君,肌为臣”。

而“松”“沉”的运动才能真正做到“气血相通”,起到通经化淤、按摩血管的作用。

怎样练好太极拳的松沉劲

怎样练好太极拳的松沉劲

怎样练好太极拳的松沉劲怎样练好太极拳的松沉劲练习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用意念带动身体运动,要求每个动作做到松沉,并节节贯穿。

一般人由于成长过程都是用力气,就是肌肉力,所以认为肌肉力才是最大的,尤其是明白,不明白的人不明白。

13、太极拳的“接劲”,是对方以任何方式快速打来时,我方承接运用之法。

两力硬碰硬,是为撞劲,当以大力者易胜,或者造成两败俱伤。

“接劲”好比一个重球击来,我“能吸住,而复掷出,乃为接劲”。

所以,掌握了太极拳的接劲,也就掌握了太极散打的高级技艺。

14、所谓舍己,并非真的“舍己”,是顺应来势,伺机而动;乘虚而入,避实就虚;因势利导,后发先至,这样理解才较为得当。

15、接手是散打中第一阶段的功夫,如方向、角度、力点、速度及手、眼、身、法、步的合一,接手达到熟练程度时,就要训练拳架式子的打法应用,当打法与内功整合之后就可练习自由搏击了。

双方动手交流前宜详辨甄别,明确交流规则,崇尚武德为好。

太极拳松沉劲入门松则灵,灵则虚,虚则静,虚则无所不容,静则无所不应;松则通经活络,丹田之气能循经走脉,畅行无阻,入于骨髓,充于肌肤,贯于四梢,归于丹田;松则全身协调,才能做到“意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以腰为主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松则人体处于高度自然状态,意气神形合一,技击时才能实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

”沾黏连随,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后发先至;松则稳静心性,修养脑力,清醒智慧,培养丹田之气,是增长内劲最佳的手段。

只有放松练习,才能获得入里透内、松活抖弹的内劲。

何谓松?简而言之,即是意松体松,内外皆松。

首先是意松。

人生在世,难以摆脱世俗纷扰;凡夫俗子,无法保持内心清静。

因此练拳时首先要洗心涤虑,平心静气,放下包袱,物我两忘,进入一种非常放松的精神状态。

其次是体松,四肢百骸,五脏六腑,肌肤骨节都要松开。

松的关键在于全身筋络松开,筋络松开的关键在于节窍的放松。

太极拳中的刚与柔、空与松、松沉关系

太极拳中的刚与柔、空与松、松沉关系

太极拳中的刚与柔、空与松、松沉关系练太极拳要松沉,不能僵浮。

练了几年后,感觉自己不僵硬了,重心也稳了,但却还是练不出劲,这时候就得理清松和沉的关系了。

有人说松是方法,沉是目的,其实松和沉是相对的一种说法,在练拳中,要把松和沉分出来,在保持松的前提下,更松的一方,就是沉。

而沉的一方,就是劲根,松的一方为劲点,沉的一方再一沉一送,劲就可以送到劲点,在这里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身体重心落的地方和劲法相对的松沉里的沉并不都是同步的,大多数时候不一样,有些动作比如金鸡独立单腿支撑时一样,在练习中要理清区分。

这样在练拳时保持左松右沉,右松左沉,前松后沉,上松下沉,相对的不断转换,就能保证每个劲法都是整体的开合起落。

同样的,练拳中重心转换也要理清松和沉的关系,在每次重心变动时,两脚重心落在偏多的一边为沉,另一边为松,然后沉的一边慢慢放松,重心以走后弧或后下弧的方式往另一边移动(走后弧或是下弧看情况而定,正常情况下前后移动走下弧,左右移动走后下弧)松的一边随着重心移过来慢慢变沉,在重心移到另一边后,完成松和沉的转换,注意在重心转换时,身法保持中正,这样重心的变动才能灵活。

而在两腿站立时,由于重心落沉的一边和劲根落沉的一边都是相对的,也更有利于整体的八面支撑和劲法饱满。

太极拳刚和柔是分不开的,但它有主次之分。

刚为主,以刚带柔,因为骨骼(刚)在肌肉(柔)的中间,骨骼在肌肉内,内为阴为精神,以阴带阳,所以骨骼为主动。

比如手的向下捋是骨骼的主动运动。

肌肉是懒的,肌肉要懒,肌肉不能主动,不能以肌肉带动骨骼(有所谓骨肉分离之说)。

肌肉既不能主动,而精神(骨)又要不能外露,因为精神是产生在肉里的骨头,肌肉是柔,是被动的,以刚带柔,即精神“骨骼”带动肌肉。

“空”与”松”要区分开来。

肩松沉下来手指会发胀,这是正常的现象,是对的。

还有肩松了就有上升和高大的感觉,这都是合乎要求的,肩还要经过后部背肌往下松。

初学时肩松不下,可以呼一口气,就能松下,但这是暂时的,往后必须在放松肌肉时能够正常自然呼吸。

分享太极拳松沉劲的一个不传之秘

分享太极拳松沉劲的一个不传之秘

分享太极拳松沉劲的一个不传之秘太极拳练到一定境界,需要把全身松下来。

这从头到脚的松,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今天想就松的本质与大家做一个交流。

这从头到脚的松,如果真的松下来了,必然的会带来太极拳所说的松沉劲。

松沉劲是因为松,而带来身体重心的沉,沉到脚底下后呈现出的反作用力,回传到身体,就会感到蓬蓬勃勃的松沉劲了。

谈起放松,最为自然的就是往下放松。

向下放松就像把肩上、背上、手上、腰胯上的重物慢悠悠放到地下,感觉放的时候是凭着自身重量顺着地心引力一点点向下放。

放到什么程度呢?就像把身上的肉如晾在衣架上的湿衣服似的挂在骨架上自然垂坠。

这样,身体愈多部位得到放松,放到地面的身体重量也就愈多,气血也愈下沉于脚底。

身体重心真的松沉到脚底之后,会觉得有一种东西从脚底向上升腾起来,渐渐充盈全身,将人向上顶起。

向下放松得到这种感觉之后,就得把松的境界再做一个提升了。

这一个提升,是太极拳的一个不传之秘。

具体做法是,在松到脚底,得到下沉的反作用力后,要利用这个向上顶起的感觉,把身体向上松开。

也就是说,所谓的松,既可顺着地心引力向下松,也可顺着地面反作用力向上松,在这个基础上,利用这向下、向上的对拉拔长,向身体的周围各个方向松。

这才是太极拳的全身都松了。

这也就是太极拳的松活。

得到松活的感觉后,你的太极拳就明显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

就像一位大师所说,在练架子时,身势如载重之船行于江河之中,既有动荡之形势,又非常的沉稳。

这种松活,好处是极多的。

其最大的好处是,在练拳架或练推手时膝盖就不会过分受力了。

因为,此时的松沉,不是一味地往下沉,而是具有了向上的反弹力,并以虚灵顶劲为意念,实现了内在的对拉拔长,从而使身体的各个部位,包括膝盖在内,都实现了松沉状态下,新的受力平衡。

太极拳松沉劲的主要原因解析

太极拳松沉劲的主要原因解析

太极拳松沉劲的主要原因解析修炼出松沉劲,自己的感觉是百会虚领,空胸松腹,意气下沉,周身意气、肌肉像气流、像水流从头、颈、肩、胸腹、后背到胯、经膝一直流到脚底,快时瞬间就到,意气与大地相合,久而久之成为自然,人体上虚下实,脚下生根。

松散而沉重的力量可以使人体的下盘坚固,像一个不倒翁;■ 台继权没有放松肘的基础,通过“十三”太极拳很难向前和向后移动;松而重的力量可以使双脚自然、稳定、容易地分开阴阳。

准备拳击时,双脚承受重量相等。

当进入动量时,只要精神下沉到一只脚,这只脚就会逐渐承担整个身体的重量,下沉并变得坚实,而另一只脚自然会变得空旷,容易抬起。

松而重的力量是利用重力来冲刺,而不是用体力抬起脚;宽松而沉重的力量可以使猫在拳击中的步伐轻盈、灵活而自然。

在《第一经》中,“实中有实”和“虚中有空”是在两脚虚实转换中运用放松和下沉力量的关键。

例如,在实心脚的一侧,右弓箭步右脚的气被放松,再次下沉到涌泉,这就是实心脚的“现实中的现实”。

同时,虚拟脚右弓箭步的左脚会自然地减轻“虚空中的虚空”;当实心脚的弹簧充满时,气到达脚跟,脚跟下沉,自然的虚拟精神强大。

气像弹簧一样从脚底流到肩膀,带动右裆支撑或拉动左裆,左裆抬起左膝,然后左脚后跟离地,最后脚趾离地。

左腿轻轻地向前移动,脚后跟轻轻地落下。

此时,它仍然是右实的,左虚的;然后左膝放松,使整条腿再次放松,达到“虚中虚”,右脚再次下落;随着右脚下沉,大地产生反弹力,反弹力从右脚上传,重心向前移动,气从右脚像水一样通过胯部流向左脚,左脚手掌落地,左脚变为实心,形成左弓步,转化为左实心和右虚。

这种轻盈、均匀、恒定的猫步力量是放松和力量的函数。

否则,如果你踩在地上,抬起膝盖,“猛击”并摔倒,你将永远无法实现借助重力和土力放松和下沉拳击的内在拳击效果。

当你推手时,你可以放松你的身体,将你的气沉到你的脚上,从接触处将对方传入的力量吸入地面,让对方推动而不移动。

它也可以像弹簧一样,首先将另一方的传入力吸收到脚上,然后坐下来将另一方弹出。

太极拳沉气与沉劲的辨析 太极拳的松沉劲怎样才能练出来

太极拳沉气与沉劲的辨析 太极拳的松沉劲怎样才能练出来

《太极拳沉气与沉劲的辨析太极拳的松沉劲怎样才能练出来》摘要:所谓“沉”,即是物体自身向下坠落、陷入之意,跟浮相反,而概念中的气与劲是有区别的,太极拳“气”的概念范畴包括:清气、谷气、元气、营气、卫气等,沉劲肤感灵敏,动作似松非松,似紧非紧,折中之内劲,能随机而变拳论术语提出的沉气和沉劲,是太极功夫的两种特殊表现,也是练太极拳者应理解和刻意追求的目标。

沉气和沉劲的辨析必须结合练拳实际。

这两个表述概念有异同之别,两者的共同之处就是“沉”。

所谓“沉”,即是物体自身向下坠落、陷入之意,跟浮相反。

而概念中的气与劲是有区别的,太极拳“气”的概念范畴包括:清气、谷气、元气、营气、卫气等;“劲”指的是练拳者通过气化后体内的一种动力。

技击时灵捷无形,手到劲发,快如闪电,威力极大,它包括有:棚劲、捋劲、挤劲、按劲、沉劲、粘劲、走劲、截劲、凌空劲等。

太极拳所求达的气,是把人体中的元气、谷气、清气三种气的组合之果。

拳论曰:“拳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一呼一吸分阴阳二气。

呼则为阳,吸则为阴;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行则为阴,阴气上升而为阳,阴气下行仍为阴;阳气为清,阴气为浊。

上升者清,下行者浊,分而言之为阴阳,合而言之统为气,气不能无阴阳。

气分为二,而贯与一。

”此拳理强调了何为气,怎样求气之说。

练太极拳必须在“气”字上下功夫。

关于人体中:“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有形之血不能生无形之气则当早固。

”只有动作促进有形之血的充盈,才能有无形之气的壮大,达到血气双刚。

练太极气功的过程,也就是以呼吸为动力采集自然界精华之气,利用人体生理规律,以外形划圆缠丝动作调动内脏机能转化过程。

学者应通过辨证练拳,求达阴阳之功,要借以后天之气去滋养扶植先天之气,使气血调和,阴阳互济,健身强体,技击增功。

“沉气”泛指人们从事特殊激烈活动,能思想平静,呼吸自然,内气不浮,神态自若的动态。

太极拳的沉气,其义极为深广。

它既有人们共性的沉气,也有太极拳个性特征的沉气。

陈式太极拳中的松沉

陈式太极拳中的松沉

陈式太极拳中的松沉松沉是太极拳中的对称关系,也是相辅而生的关系。

太极拳的特点是松沉,在陈式太极拳练习中,如何做到松沉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式太极拳中的松沉。

欢迎阅读!浅谈陈式太极拳中的松沉所谓松沉就是放松之中,有沉坠的感觉,首先要放松,使全身内外、四肢百骸,使全身尽可能地放松。

松外就是身肢放长、伸筋拔骨、肌腱拉长、筋肉离骨、骨节开张,使经脉舒顺通畅,丝毫无滞。

譬如地下之沟渠,不塞而水行;输送之管道,不堵而流通;人体之经络,不闭而气通。

如何做到松沉,操作在心,心若放松,则全身内外都会放松,心想松开,则筋肉竹节无不松开,操作诀窍在于气贯注经穴。

经络犹如山谷中之通道,山川间之河流;经穴则犹如城镇和村寨,依靠通道和河流相互通达,经穴是内气流行最活跃、最敏感之处。

位于骨节之处的经穴谓节窍,是内气人于骨髓的窍门。

意气贯注经穴就是意想各节的节窍,如意想肩的节窍(肩井穴)放松松开,久之则肩关节自然放松松开;意想肘的节窍(曲池穴)放松松开,久之则肘关节自然放松松开。

意想胯的节窍(环跳穴)放松松开,久之则胯关节自然放松松开;意想胸的节窍(膻中穴)放松松开,久之则胸自然放松松开等等。

初学太极拳要学会放松,但是不能过于放松,送到一定程度要做到沉,做好松沉。

以此类推,以意想窍,循窍而行,日日贯注,昼夜贯输,则筋肉自然离骨,骨节自然开张,达到放松松开的效果。

又由于“意为气头,气随意行”的作用,所以在意想节窍放松松开的同时,内气由节窍人于骨髓之中,节节贯注,而又出于骨缝,充于肌肤,通于经络,达于四梢,则放松之中有沉着,久之便能达到松沉的效果。

另外,周身内外上下除顶劲虚领、舌舐上腭和会阴上提外,其余各部位都要有向下放松沉坠之意,如沉肩坠肘、胸空腹实、塌腰敛臀、坐胯屈膝、气沉丹田、上虚下实等等。

不论是站桩、定式,还是在周身运动时,都要想着放松松开沉坠,例如两手领臂向上松虚棚领时,手臂各节既要放松松开,手臂之阴面又要在沉肩坠肘、腰劲下沉的同时而有向下沉坠的意思。

太极拳松是方法,沉是目的

太极拳松是方法,沉是目的

太极拳松是方法,沉是目的沉是太极拳的本质松是方法,沉是目的。

至于气和腰档劲、圈、圆、球等等,都是在沉的基础上的附加品。

人生除了脑袋以外,所以肢体和部位都应练出沉劲来。

简单的说,就是手臂沉,并作用到肩,肩往后撑,从而完成脊椎到手臂的撑劲,也就完成了手臂力由脊发。

如若没有手臂的沉,手臂就不会有撑劲。

通过松腰,使得腰以上的体重作用到胯上下沉,作用到腿上,从而完成腰裆劲下沉。

通过松腿脚,把脚以上的体重作用到脚底下,从而能完成力发于根而下沉。

北京晋僖太极养生馆张晋僖老师拳照小沉要服从大沉,小沉要辅助大沉身体各个部位是有重量的,通过松,要体现出这种重量来,就自身的重量来说,手臂就属于小沉,躯体属于大沉。

举例说,右转体抱球,右手臂是小沉。

当右转体下沉时,就会把小沉的右手臂通过胯被翘起来,右手臂属于服从地位。

而左手臂会随着身体下沉也朝下向右下沉,完成辅助身体下沉的作用。

练太极拳就要把身体练沉如同死物与活物的结合体一样,从有力的下沉,练出无力的沉,蓄力时,全身沉造成身体的压缩,并作用到地面上。

造成脚的下蹬力非常大,这种下蹬,通过大地的反作用力,把下沉的身体给摧荡出去。

脚的沉就是要不断的增强身体的肌肉力,来弥补下蹬力量的不足。

太极拳论云:其根在脚。

足是全身之下部,为全身是之根源。

腿足动则全身动,腿足停则全身停。

练太极拳者,务必认真刻苦从腿脚练起。

北京晋僖太极养生馆张晋僖老师教学拳照总之,“沉”体现在上,手臂始终要有沉的撑劲;在中,腰胯有下沉的腰裆劲;在下,要有发于脚跟的蹬劲。

“提纲契领”,是指杨澄甫先生的“太极拳说十要”,故称为纲。

这个纲特别突出强调这个“沉”字。

太极拳沉的要求1.掌前面讲过手型,主要是掌,对掌的要求,一般是侧面掌,掌宜微伸。

2.拳对拳的要求,拇指放在四指外沿,虚虚扰住握实,不要死握,又僵又硬,拳面要平。

3.吊手要求五指下垂,虚虚扰住就行了。

4.手腕要坐腕,不能僵硬,手腕上下不能有劲的感觉,劲是贯输到全身的,肩、肘、腕、指都要连接到上肢,不能出现僵硬。

浅谈对陈氏太极拳“松”的理解

浅谈对陈氏太极拳“松”的理解

浅谈对陈氏太极拳“松”的理解浅谈对陈氏太极拳“松”的理解初学太极拳如何体悟松呢?首先要在师父的知道下,拥有坚定地信念,严格遵照师父的方法规范,严谨的练习,待有一定的基础后,师父便会教你如何练习。

如摸骨摆位,包括摆拳架,试劲,听劲,桩功等,只有在不断的磨练中加以体会,及时沟通表述自己的练习体会。

使自己少走弯路,师父根据各人的特点加以传授,只有这样功夫才能在不知不觉中上身,当然师父要有功夫及品德,徒弟要尊师重道,两者合而为一,那缘分自然而然成也。

太极拳的拳理拳法,非常重视松,松是太极拳的核心,松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特殊的意义。

通过对太极拳论,拳经,歌诀,心法功法的解读,白话文的注释,前辈师尊对太极松的论述,首先提出要轻灵,柔软,以柔顺为主,根据种瓜得瓜的道理,一柔到底。

太极拳虽式有不同,但天下太极同出一家,只是用意练的方式不同,分筋骨皮,吴氏太极以柔化为主,所以需往轻灵圆活松柔里面钻研,使自己早日得到太极真谛。

养身不作匹夫勇,钻研技击应无穷,来日方长修吾道,长江滔滔无始终。

要使自己在盘架子时,全身筋络松开,必须自身不用无关的力,也不需紧张,全身松透松净,则产生柔,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所以,练习太极拳要从松柔着手,勤家练习能提高自身的气质,性格暴躁者练习太极拳会变得更温和,心急者也会变得平和。

故学练太极者都为品格高尚,能吃苦肯用功之人,而久练后对健身延寿帮助更大。

歌诀中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之语。

想必古人早有定论,需在领悟体悟过程中得到,望各位在明师的传授下,早日进入太极之门。

练陈氏太极拳放松的作用1、有助于消除疲劳,特别是大脑可以得到净化和调整,思维清晰。

同时,四肢百骸普遍受到良性功能刺激,各系统器官功能协调、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平衡,大大增强免疫力。

2、有利于气血经络畅通,达到舒筋活血,促进新陈代谢,避免造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甚至气滞血糖等副作用。

3、有利于动作转换的轻灵、协调,否则,就显得僵硬、笨拙。

解惑太极拳的“松”与“沉”

解惑太极拳的“松”与“沉”

解惑太极拳的“松”与“沉”许多太极拳练习者都有这样的苦恼,学拳之初老师首先要求要“放松”,要“沉”,但如何放松?怎样为沉?得到的答复常常是南辕北辙,听者惑惑。

而流传下来的拳论、拳经,又过于艰深,难以理解。

第一、掌握“松”与“沉”.是太极拳健身的钥匙。

中国的中医学把人的身体分为若干穴位,血液在这些穴位的运行,是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

中医说“气血相通”,若一个人气血不通,往往百病缠身。

太极拳的放松状态和“通三节、达四梢”、“力达指尖”的沉劲使血液的流动在意、气、力的作用下更加流畅、充分。

太极拳练爿也特别讲求运气,通过各个穴位的感觉,使全身处于一种类似充气的状态。

意、气、力的“内三合”也使身体内的血液无滞碍地直达末梢,有效地缓解人体因衰老而造成的末梢供血不足,改善微循环。

所以拳经说“气为君,肌为臣”。

而“松”“沉”的运动才能真正做到“气血相通”,起到通经化淤、按摩血管的作用。

第二、太极拳的“松”“沉”是实用技击的必然要求。

太极拳与世界上任何一种武术、搏击术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不以力相搏,讲究以巧破千斤,后发制人。

但是如果没有通过“松”“沉”练就的无处不町发的发劲,你的“后发制人”必然被那些以命相搏的搏击拳师打的一败涂地。

当年的创派宗师无不是经过性命相搏,即使是被誉为最具健身功能的杨氏太极拳,也足以“无敌”之后才能创派。

太极拳既然不以力胜,凭什么做到后发制人,而且还要后发先至?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在同等的条件下先出手者,出力猛者当然是占先机者.你要想在后发的情况下不吃亏,除了要掌握太极拳套路以及它的实用技击内涵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把套路中的单式在技击中以特有的要求”发”出来,这是需要功夫的。

而只有在“放松”“沉”的状态下的练习,才能获得这种功夫。

太极拳的攻击动作要领包含着两种力量的结合:一种是人的肌肉产生的爆发力,这个力量与其他运动项目,如拳击等相同,属于大多数搏击项目的用力方式;另一种是太极拳所独有的力量,是在身体处于完全放松状态下,依靠人体本身的重量,当局部肌肉受神经的控制发出力量时身体随之而动,在靠近而未接触攻击对象时,肌肉的力量已提前停止,但身体的重量却在惯性的推动下不受阻滞地继续保持原有的速度和力量,击向攻击对象,这样的攻击不会产生反作用力,也没有全力攻击扑空以后失去重心的问题。

怎样练习太极拳的“松”与“沉”(2)

怎样练习太极拳的“松”与“沉”(2)

怎样练习太极拳的“松”与“沉”(2)太极拳松沉劲的修炼一、练好松功是修炼松沉劲的基础松功是太极拳的入门功夫。

凡练太极拳者都讲放松,但有的人只是嘴上说松、样子像松,实际却没有松。

这些人没有真正的松,所以也不会有真正的沉。

只有松了,才能通;只有通了,才能顺畅地沉。

太极拳的松从形体来说,是皮肉松、肌腱松、关节松、五脏六腑松。

形体的松是心松、意松的前提。

只有心松意松,才能神经松、经络松、血管松,引导形体松。

太极拳的松是上下、前后、左右、内外无处不包的彻底的松,只有松净、松透,全身经络、形体才能彻底打通。

尤其关节的放松至关重要,大关节先练松,小关节也要松,节节放松,只有这样才能上下通透、节节贯穿,像疏通的管道。

只有这样内气才能顺畅运行,从上到下一通到底,通到脚下涌泉,松沉劲自然形成。

如果有一处不松,就会形成关卡,必然阻断松沉劲的下沉。

修炼松功的方法,一是以意导松,意到气到,气到形松,意念关节、肌腱、周身放长、放大。

久而久之,周身像刚烤好的面包膨松饱满。

二是刻苦修炼基本功,这样可以加速放松进程,尤其是关节旳放松。

至于具体功法,各门派都有很好的方法,网络上也有很多介绍,例如肩胯放松的方法等等,在此不赘述。

但是,放松不是一朝一夕短时间就能完成的,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有脱胎换骨、不怕吃苦的精神。

松、通是有层次的,层层递进,只有通过修炼才能逐步达到上乘功夫。

老师说,练到老松到老,松到一无所有是真功。

二、循序渐进是练好松沉劲的方法在修炼松功的基础上,必须按一定步骤、循序渐进地修炼沉劲,只有这样才能逐步修炼出上乘的松沉劲。

1.“悬臂功”起步,找到两臂松沉的感觉(1)两脚开立同肩宽,立身中正,周身放松,思想入静,找到无极桩松静的感觉后,自然向前弯腰90度,两臂自然在体前下垂,意念两臂从肩关节脱开,然后腰胯左右摆动或转动,带动两臂像钟摆一样自由摆动或游荡。

两臂只靠重量下垂,丝毫不用力,要用意细细体认两掌发胀、两臂像灌了铅一样向下沉坠的感觉。

冯志强太极答疑录(三)

冯志强太极答疑录(三)

冯志强太极答疑录(三)编者按:本文是根据张禹飞、冯秀茜2011年8月23日在北京志强武馆对冯志强老师的采访录音整理而成。

在采访中,冯志强老师就大家关心的、有关太极拳的诸多问题作了解答,许多回答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突出的指导意义。

(以下提问者简称为“混元弟子”,冯志强老师简称为“冯师”)(续上期)混元弟子:有人说,太极拳之所以不是“太极操”,是因为它练太极劲而不是练太极形。

您能否从太极劲方面谈谈混元太极拳的特点。

冯师:概括说,混元劲就是太极劲。

其他太极拳叫太极劲,我们叫混元劲。

在个人单独练习时,它是一种在人体内活泼圆转、随意念流动的能量流。

在对练时,它是一种舍己从人、虚至虚灵、刚柔并存、四两拨千斤的内功劲法。

从养生上看,它是一种出入于丹田、藏于皮下、循经走络、可运于八方的能量流;从技击上看,它是一种绵里藏针、以柔克刚、力发一点、点点透骨的内劲,是内在的能量。

它的实质是通过混元功法、拳法修炼出来的一种内功劲法,技击上用起来就是“四两拨千斤”。

混元劲要靠站桩功、混元功、缠丝功、放松功及拳法单式的长期练习得到,要在养生中求得,要在行住坐卧都练功的过程中得到。

在另一层意义上,太极劲也是化劲,通过单式就可以练出化劲,这种练法就是“转”,即螺旋缠绕。

太极劲还包括八法劲等技术层面的劲,所以推手可以体验太极劲。

因为八法从方位上看就是四正四隅,其实就是一个圆,所以八法劲都须从“圆”上找,这就是混元太极拳所说的“圆活”。

离开了“圆活”,八法就没有意义,就是外家的擒拿格斗、跌打摔拿、角力拼命,而非关学理。

太极拳是学问,有学理;是智慧,是大道,必须要用心去修炼、体验。

所以王宗岳《太极拳论》说过一段话:“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另一方面,练拳练功都要“松柔”着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式太极拳名家冯志强谈太极拳的的松和沉的问题
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尤其忌用拙力,通过长年累月的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的锻炼,逐渐达到积柔成刚、刚柔相济、虚至虚灵的高级境界。

然而,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劳动中,不可避免地因接触重物而养成了使力的习惯,从而造成肌肉紧张、关节僵硬、筋韧不活,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拙力和僵劲,这些反映到初习太极拳者身上,就会感到这儿不顺,那儿不适,周身难以协调。

因此,“用意不用力”的要求与本身的“拙力僵劲”形成了一对矛盾。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就成了初习太极拳者的首要问题。

习练太极拳一般有三阶段,即柔顺阶段、沉着阶段和虚灵阶段,以太极拳的刚柔来说,就是积柔、成刚、刚柔无迹、虚至虚灵。

虽有三个阶段,而又密不可分,待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升华。

而在柔顺阶段,首先要解决的矛盾就是在去掉拙力僵劲的同时培养和建立柔顺之劲。

应从“松沉”入手来解决这一矛盾。

如果初学者一上来就求轻,则不仅不易去掉拙力僵劲,而且会更拘谨、更紧张。

若专求轻,还容易导致神意涣散,气势散漫而偏软。

而由松沉入手,不仅可以松化掉拙力僵劲,而且会松中有沉,益于柔顺的培养,又易渐入沉着。

所谓松沉,就是放松之中有沉坠的意思。

首先是放松松
开,使全身内外、四肢百骸、筋骨皮肉尽可能地放松松弛;松外就是身肢放长、伸筋拔骨、肌腱拉长、筋肉离骨、骨节开张,使经脉舒顺通畅,丝毫无滞。

譬如地下之沟渠,不塞而水行;输送之管道,不堵而流通;人体之经络,不闭而气通。

如何操作呢?操作在心,心想放松,则全身内外无不放松;心想松开,则筋肉竹节无不松开。

操作的诀窍在意气贯注经穴。

经络犹如山谷中之通道,山川间之河流;经穴则犹如城镇和村寨,依靠通道和河流相互通达,经穴是内气流行最活跃、最敏感之处。

位于骨节之处的经穴谓节窍,是内气人于骨髓的窍门。

意气贯注经穴就是意想各节的节窍,如意想肩的节窍(肩井穴)放松松开,久之则肩关节自然放松松开;意想肘的节窍(曲池穴)放松松开,久之则肘关节自然放松松开;意想胯的节窍(环跳穴)放松松开,久之则胯关节自然放松松开;意想胸的节窍(膻中穴)放松松开,久之则胸自然放松松开,等等。

以此类推,以意想窍,循窍而行,日日贯注,昼夜贯输,则筋肉自然离骨,骨节自然开张,达到放松松开的效果。

又由于“意为气头,气随意行”的作用,所以在意想节窍放松松开的同时,内气由节窍人于骨髓之中,节节贯注,而又出于骨缝,充于肌肤,通于经络,达于四梢,则放松之中有沉着,久之便能达到松沉的效果。

另外,周身内外上下除顶劲虚领、舌舐上腭和会阴上提外,其余各部位都要有向下放松沉坠之意,如沉肩坠肘、胸空腹实、塌腰敛臀、坐胯屈膝、气沉丹田、上虚下实等等。

不论是站桩、定式,还是在周身运动时,都要想着放松松开沉坠,例如两手领臂向上松虚棚领时,手臂各节既要放松松开,手臂之阴面又要在沉肩坠肘、腰劲下沉的同时而有向下沉坠的意思。

如此功行日久,不仅拙力僵劲自去,柔顺之劲亦会油然而生。

非软非硬,非轻非重,顺之劲即以心内中和之气,行如柔水,流畅通贯周身内外,盘绕回旋,缓缓流淌,无停无滞,无间无断,日积月累,年复一年,而成太极柔韧之劲。

柔中而有沉着,则外形似柔而内中有刚,功行日久,刚从柔中生出。

所以,由松沉入手求柔顺是初习太极拳者去掉拙力僵劲,进入柔顺阶段,培养太极柔韧内劲的关键和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