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病耻感和应对方式的影响 王彦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病耻感和应对方式的影响王彦军
发表时间:2018-10-30T14:47:11.98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08期作者:王彦军
[导读] 认知行为可以改善患者病耻感,使患者掌握正确应对方式。
齐齐哈尔民康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摘要:目的:探究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病耻感和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2例抑郁症伴有病耻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患者认知行为对病耻感及应对方式的影响。结果:患者治疗前后的病耻感评分以及应对方式评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患者退避、求助、解决问题以及幻想对患者病耻感具有直接的影响。结论:认知行为可以改善患者病耻感,使患者掌握正确应对方式。
关键词:认知行为治疗;抑郁症患者的病耻感应对方式;影响效果。
The effects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on stigma and coping style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on stigma and coping style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Methods: seventy-two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nd stigma who received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6 to December 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patients' cognitive behavior on stigma and coping style. Results: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tigma score and coping style scor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P<0.05). Through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patients' retreat, help, problem solving and fantasy have direct effects on patients' stigma. Conclusion: cognitive behavior can improve patients' sense of shame and enable them to master correct coping style.
Key words: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The way of stigma induction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Effect.
认知行为治疗是当前全球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心理治疗之一,最早由贝克于1960年创立。其理论基础是:认知是情绪和行为的中介,认知、情绪、行为和生理相互影响,是由先前学习和条件反射形成的不良习惯导致了当前的适应不良。病耻感是患者因患病而产生的一种内心的耻辱体验。抑郁症患者情绪低落、悲观、自卑、缺乏自信,容易产生病耻感。社会刻板印象、公众歧视造成的患者对自身认知偏见、情感自闭等,都使其在疾病康复或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产生很大阻碍,因此本研究通过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病耻感和应对方式进行干预,以促进其康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2例抑郁症伴有病耻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31例,患者年龄15-56岁,平均年龄(31.2±2.4)岁。纳入标准: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中对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具有量表的填写和理解能力;患者同意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精神障碍疾病患者;伴有严重器质性精神疾病患者。
1.2方法
对患者采用贝克认知行为疗法进行治疗,措施如下:向患者进行宣教,讲述自动思维对认知以及行为的影响,同时讲述认知行为的相关原则以及治疗内容,该过程持续1周;通过问题情境,识别患者自责、认知以及行为习惯等内容,治疗持续2周;通过应对思维的练习,引导患者掌握积极的思维,且要求患者采用大声练习应对性语句的方式;在示范治疗的基础上,引导患者采用积极的思维来替代消极的思维,该过程持续3周左右;引导患者练习积极的表述,通过积极的态度来应对疾病,该过程持续1周;对患者采用跟踪监督的治疗模式,引导患者重新建立认知,通过积极的应对方式来树立自信的新年,最终提升患者的应对能力。
1.3观察指标
病耻感判定标准:采用病耻感自我评估量表。共32个题目,分为社交、能力和治疗三个维度,采用0-3四级评分法,评分越高,病耻感越高。应对方式量表,共62个题目,包括解决问题、自责、回避、求助、幻想以及合理化六个维度,采用0-1评分方式。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数据,检验用t,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同时本次研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式,探究认知行为治疗对病耻感以及应对方式的影响。
2.结果
认知行为治疗对病耻感以及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本次研究中,患者治疗前后的病耻感评分以及应对方式评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应对方式对病耻感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患者退避、求助、解决问题以及幻想对患者病耻感具有直接的影响,具体见下表1。
3.讨论
由于综合因素的影响,个体都是需要相应的应激状态来调整自己,一旦处于长期的、消极的应激,就会使得个体做出极端、绝对的判断,产生错误的认知,继而出现负性的情绪和行为。病耻感是患者不满自身疾病状况的一种认知偏见,自己感到耻辱,见不得人,同时对公众的舆论产生长期的消极应激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应对方式中的退避、求助、幻想以及解决问题因子对抑郁症患者病耻感有影响。抑郁症患者在应激过程中消极应对方式比较多,比如说,对事物采用更多的是自责、退避来应付困难和挫折,较少使用解决问题和求助方式,这是一种认知扭曲的过程,由此产生病耻感,从而导致了患者讳疾忌医,不寻求社会支持和帮助,采取自责、退避等消极方式,影响了疾病预后的效果。另外,通过临床观察、访谈得知,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消极行为模式大部分来源于对自身抑郁症病状的错误认知,加深患者对病症的自我耻辱,挫败患者的自信和自尊,影响患者病情的预后和康复,因此,病耻感对于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来说,心理社会干预是首选,从而改变患者曲解的认知,用新的比较现实的积极认知取代原先的不良认知,通过心理干预树立患者康复的信心,使患者的情绪、行为得到改善。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是通过检测的方式确定患者的负面思维,之后采用阳性强化方式,给予患者鼓励和表扬,安排患者完成相应的正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