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fa8f9cc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2b.png)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1.化学实验室的安全教育案例分析案例描述:某高中化学课程安排了一次实验室实践活动,学生将进行酸碱溶液的中和反应实验。
实验室老师在实验开始之前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包括实验室的基本规则、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和实验常见的安全问题。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实验室老师重视实验室安全教育,通过提供基本规则、注意事项和安全问题的指导,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实验操作的安全要求。
通过这次实验室实践活动的安全教育,学生了解到化学实验室中存在的潜在危险,增强了对安全操作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实验室老师也对学生进行了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进行了预警,使学生能够在实验中及时应对和解决。
教学建议: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安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教师应该重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实验室安全教育。
在实验之前,要向学生详细介绍实验室规则,告诉学生需要注意的事项,并提前预警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
同时,要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严格按照安全要求进行,加强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危险的警觉性,培养学生的安全问题解决能力。
2.化学概念教学案例分析案例描述:某高中化学课程的某个单元是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
教师通过使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实验、模型、多媒体等,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包括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和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的关系。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多种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模型等具体操作,以及多媒体展示等视听效果,直观地感受到化学反应速率这个抽象的概念。
通过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用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在化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概念的能力。
可以通过多种教学资源,如实验、模型、多媒体等,使学生能够以实际操作和直观感受的方式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
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一化学上册《初步认识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优秀教学案例
![高一化学上册《初步认识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e1064e3c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d9.png)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了解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关系。
2.使学生理解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包括泡利不相容原理、能级概念、洪特规则等,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解释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能力,如电子排布式、电子排布图等。
4.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探究电子排布规律的能力。
高一化学上册《初步认识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高中化学教育中,对原子结构的理解是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的关键环节。高一化学上册的《初步认识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一节,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电子排布规律的初步认识,为后续深入学习化学键、分子结构等打下基础。本案例以高一学生为对象,针对核外电子排布的教学内容,结合教育心理学原理和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并掌握电子排布的规律。通过本案例的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基础。
2.详细讲解泡利不相容原理、能级概念、洪特规则等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并通过示例进行说明。
3.结合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子在不同能级上的排布情况,以及如何用电子排布式、电子排布图表示。
4.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电子排布对元素性质、化学键类型等方面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所学的电子排布知识,分析并讨论不同元素的电子排布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模型、电子排布图等,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能力。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案例分享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案例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02630b3f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ce.png)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案例分享化学实验在高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本文将分享几个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案例,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实验教学。
一、酸碱反应实验酸碱反应是高中化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通过具体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一种典型的实验是测定酸和碱的溶液的浓度。
通过加入酸碱指示剂,可以观察到溶液的颜色变化,从而判断其酸碱性质。
通过使用酸碱滴定法,可以进一步确定溶液的浓度。
二、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氧化还原反应也是化学中的重要概念。
可以进行钢铁锈化实验,将钢钉浸泡在盐水中,观察其表面是否会出现铁锈。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氧气是导致钢铁锈化的主要原因。
三、分析实验分析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各种化学分析方法。
例如,可以进行硫酸铜的化学分析实验。
首先取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并加入适量的亚硫酸钠溶液,观察是否会产生沉淀,从而判断溶液中是否含有硫酸铜。
四、有机合成实验有机合成实验可以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例如,可以进行苯甲酸的合成实验。
首先,将甲苯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硝基甲苯,然后再还原为苯甲酸。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过程。
五、燃烧实验燃烧实验可以让学生了解燃烧的基本规律,以及不同材料的燃烧特性。
可以进行镁条燃烧实验,将镁条点燃后,观察其燃烧情况,并进行相应的记录和分析。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镁的燃烧产物是氧化镁。
六、离子反应实验离子反应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离子反应的过程和机理。
可以进行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的反应实验。
首先加入硫酸钡溶液,观察是否会产生白色沉淀。
然后再加入硫酸根离子溶液,观察是否会溶解白色沉淀。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形成不溶性的硫酸钡沉淀。
七、聚合反应实验聚合反应实验可以让学生了解聚合反应的过程和原理。
可以进行乙烯的聚合实验,将乙烯加热并使用聚合催化剂,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聚合反应。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乙烯可以聚合成聚乙烯。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案例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6566b027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dc.png)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案例篇一:高中化学教学案例高中化学教学案例——硝酸的性质教学案例设计分宜中学梅刚一、案例背景:硝酸是氮的重要化合物, 而且是工业三大强酸之一。
硝酸的化学性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硝酸的氧化性是教学难点。
硝酸是继硫酸后的另一种强氧化性的强酸,所以在教学上以引导学生类比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来学习硝酸的性质。
例如:硝酸具有酸的通性,但它也有自身的一些特性。
通过对硝酸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酸性质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知道硝酸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该教学案例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普通班的学生。
二、情境描述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曾经尝试过以下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起先,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 上课时把班级同学分成八个小组, 每组7-8位同学,推选出小组长, 同时宣布小组比赛记分规则。
设置许多问题情境例如:播出动画“乌云、闪电、雷鸣、大雨, 禾苗茁壮成长”,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该情境回忆所学内容, 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对硝酸的各方面性质逐一展开探究所有演示实验都改为学生分组实验, 并增设对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物探究的实验。
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提出问题让小组抢答, 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课堂气氛活跃; 但当要求学生对所做实验提出问题时, 却出现了冷场。
接下来硝酸物理性质的学习,学生分组观察。
由于课前没有强调实验要求, 有的学生开始不按要求进行实验, 课堂秩序有些混乱。
后来学生做了铜与浓硝酸反应实验后, 大量NO2气体外逸, 教室刺激性气味很重, 学生注意力分散,。
在引入阶段, 虽进行得比较顺利, 但用了将近20分钟时间。
等物理性质讨论结束后, 教学时间已很仓促。
最后导致教学重点内容无法完成。
所以第一种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以失败而告终。
在后面相同内容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另外一种教学方法:改变原先的探究方法,将多个探究点改为一个探究点进行教学。
先用硝酸泄漏的新闻事件引出课题,然后用化学的视角提出问题:1、为什么看到红色烟雾;2、为什么在远处会闻到刺激性气味等。
化学教学案例优秀5篇
![化学教学案例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721a75c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1d.png)
化学教学案例优秀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规章制度、员工手册、创业计划、企划方案、心得体会、法律文书、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ployee manuals, entrepreneurial plan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leg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化学教学案例优秀5篇教师通过对比分析各类教学案例,可以明确自身课堂教学活动与真正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异同,进而可将各类教学案例创造性的分析、整合为真正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教学案例,这是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有效途径。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精品多篇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精品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da0c0504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d1.png)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精品多篇高中化学教学设计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一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钠是碱金属中的典型代表,是学生在高中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把它编排在高一教材中第三章讨论,是因为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中已经介绍了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等钠的化合物的知识,为高中钠元素的系统学习奠定了基础,可以使学生感觉相对更简单,有利于减轻学生在高中学习初期的不适应感;还有利于复习巩固第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知识,通过对钠元素的学习,总结出学习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和模式,这将有利于今后其它金属元素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刚进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金属元素(如铁),同时还学习过钠的某些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的一些知识,他们也有进一步探究更多金属元素的求知欲和兴趣,这使得他们对于钠的学习将更轻松;另外,在初中他们已看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做过一些简单的学生实验,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这些都会成为本节课教学的有利支撑点。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金属钠的主要物理及化学性质;2、了解金属钠的保存方法及用途;3、掌握钠的氧化物的重要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同学们体会怎样运用观察法进行实验探究;2、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及过氧化钠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金属钠和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2、金属钠的氧化以及与水反应的原理。
【难点】 1、初步学会以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运用,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2、钠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现象的解释五、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实验仪器:小刀、镊子、滤纸、三角架、酒精灯、烧杯、火柴、坩埚、坩埚钳、盖玻片实验药品:钠单质、酚酞、稀硫酸铜溶液、蒸馏水、盐酸七、教学过程八、板书设计九、课后作业 1、钠的物理性质:颜色#,熔点#(高、低),密度#(大、小),硬度#(大、小)。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91c49f33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7b.png)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的任务是针对高中化学课程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涉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化学实验操作等,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深入理解化学原理,并学会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教学对象本次教学设计的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但还需加强化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方法不当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如化学反应、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等。
(2)学会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规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4)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能独立进行实验并处理实验数据。
(5)提高化学思维能力,能从化学角度分析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化学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5)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遵循科学规律。
(4)培养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5)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诚信、合作、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策略1、以退为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退一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空间。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601ced2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32.png)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一、案例背景钠的性质是本章内容的重点之一。
通过钠的性质研究,可以加深巩固金属与非金属、酸、水的知识,并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为钠的重要化合物的研究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以学生初中学过的有关金属的性质及金属的活动顺序为基础,选取典型的金属如钠、镁、铝、铁等进一步研究拓展金属的性质,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有着重要实际意义。
二、情境描述研究钠与水反应内容时,我一开始做了“滴水生火”实验,这时学生十分好奇,议论纷纷,水可以灭火,怎么能生火?然后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金属钠”。
学生很想知道钠是一种什么物质,接下来我让学生完成演示实验,再通过投影进行问题讨论:1.为什么钠需要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2.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3.实验时为什么不能用手直接拿钠?4.从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可以得出钠的哪些物理性质?5.“滴水生火”的原因是什么?6.如果钠燃烧起来,能否用水扑灭?7、多余的钠能否放回原试剂瓶?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最后用相关题进行巩固和拓展。
本节我采用了先引入“滴水生火”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由学生来完成演示实验,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研究化学的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胆大心细,注意观察每一个操作细节,以便为后面的问题打好基础。
从而真正理解“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常用理念,为下节研究镁、铝、铁的性质做好铺垫。
三、案例结果本节课通过教师演示尝试引入新课,后由学生自己完成演示尝试。
学生在进修掌握各个知识点的同时,认识了钠的结构特点决定钠的化学性质,是一种强的还原剂。
整节课学生也能自始至终积极地配合,踊跃回答问题,同时由于教师所提问题学生经过思考都能回答,使大部分同学感到有成就感;实验由几位学生来演示,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而且节省了教学时间,很容易实现教学目标。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5篇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83b1f00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ed.png)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教育教学、书信文档、述职报告、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tter documents, job report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5篇高质量的教学设计都是我们根据自己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写出的,这是教师为了更有力把握知识点提早整理的文字载体。
高中化学典例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化学典例教案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5088827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ce.png)
高中化学典例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内容:
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 能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反应速率与浓度、温度、表面积和催化剂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
化学反应速率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的比较。
四、教学难点:
理解反应速率与浓度、温度、表面积和催化剂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量筒、烧杯、试管等
化学药品:氢氧化钠、盐酸等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引入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实验:进行反应速率实验,测量不同条件下反应速率的变化。
3. 讨论: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讨论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4.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反应速率与浓度、温度、表面积和催化剂之间的关系。
七、教学延伸:
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其他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并进行相关实验。
2. 拓展阅读: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工业生产中利用反应速率控制反应过程的实践。
3. 复习预习:布置相关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其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教学案例(精选10篇)
![化学教学案例(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ad38808b27d3240c8547ef39.png)
化学教学案例(精选10篇)化学教学案例(精选10篇)化学教学案例〔一〕:一、案例展示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二课题:原电池课型:新知识教学案例形式:教学设计――原电池工作原理二、案例的分析;原电池在学生头脑是一个陌生的科学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很有可能存在相异设想,对于;原电池的教学,关键是帮助学生构建起;原电池模型。
教学处理方式对学生原电池模型的建构有很大的影响,因而本研究以不一样的教学方式为切入点,来探讨教学对于学生;原电池学习的具体影响。
选择高二年级两个水平相当的理科重点班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处理讲解;原电池及其应用整节知识。
〔教学设计1、2分别对应的授课班级称为实验班和比拟班〕教学引入:均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指出讨论的相关资料。
实验班从能源的角度引入,直接引入原电池的概念比拟班是从趣味电池出发,为建立原电池模型作铺垫。
教学环节1:是帮助学生构建原电池模型。
实验班引入;盐桥模型,围绕;电流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构建的模型比比拟班更为本质,思维的关注点在于正负极可能发生的反响以及由此引发的结果。
比拟班那么围绕;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进行分析,比拟班建构的模型是出于宏观层面的,具体的落脚点是发生的化学反响以及模型所供应的材料教学环节2:均是为了使学生稳固上一环节构建的原电池模型,使学生能正确的分析书写电极反响,认识电极反响和氧化复原反响的关系,同时明确Fe―NaCl―C模型的电极反响,为讨论钢铁腐蚀打下根底。
在实验班中,增加了对Zn―ZnSO4‖ZnSO4―Cu模型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内化;盐桥模型三、教学效果的测查结果与分析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和教学活动结束后,均采用了相应的测试题对两个教学班进行了测查,实验班和比拟班使用的测试题是相同的。
测查一共分为2个局部:第1局部是测查学生对于根本的原电池模型的分析本领。
测查的时间是学生学习完第一课时,在第二课时正式讲新课以前,测查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在不一样的教学处理下建立的原电池模型在分析简单原电池问题上是否存在差异。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c6dcd597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3c.png)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生能够观察并描述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现象。
(2) 理解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反应本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及化学方程式。
(2) 对反应本质的理解。
2. 教学难点。
(1) 对金属钠与水反应现象的全面、准确观察与分析。
(2) 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理解反应本质。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3分钟)同学们,今天咱们来玩个小魔术。
我这儿有一个神秘的小金属块(拿出用滤纸包裹着的金属钠),我要把它放到水里,大家猜猜会发生什么呢?是像石头一样沉下去,毫无动静呢,还是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金属钠与水的反应。
2. 实验前准备(2分钟)3. 进行实验(8分钟)现在,我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夹起这小块金属钠,同学们都瞪大你们的小眼睛啊,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
我把钠放到水里,哇哦,大家看,钠就像一个超级活跃的小运动员,在水面上“嗖”的一下就窜来窜去,还发出“嘶嘶”的声音,就像它在跟水说悄悄话呢。
而且呀,这水面上还出现了一些小火苗,不过很快就熄灭了。
再看,原来清澈的水变得浑浊了。
这钠块呢,在水面上跑来跑去之后,越来越小,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4. 现象分析与讨论(10分钟)那咱们现在来讨论一下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怎么写呢?大家开动小脑筋,根据我们刚刚分析的这些现象,尝试着写一写。
5. 化学方程式讲解(5分钟)经过大家的热烈讨论,我看有些同学已经有思路了。
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就是:2Na + 2H₂O = 2NaOH+ H₂↑。
高中化学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化学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4e7013cb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ef.png)
高中化学优秀教学案例1. 案例简介本案例主要围绕高中化学课程中《有机化学》章节进行教学,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有机化合物,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结构和性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2. 教学目标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及分类;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规则;3. 熟悉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特点;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内容1.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及分类1.1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1.2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1.3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2.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2.2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2.3 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特点3. 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3.1 糖类3.2 脂肪3.3 蛋白质3.4 核酸4.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结构和性质;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反应特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4. 实践操作法:进行有机化合物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5.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有机化合物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2. 讲解: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结构和性质,引导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反应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5. 实践操作:进行有机化合物的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2. 练习题成绩: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检验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程度;4.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通用6篇)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7488466d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fe.png)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通用6篇)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1第一单元第3课时氧化还原反应一、学习目标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三、设计思路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
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继续使用。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媒体]2Na+Cl2=2NaCl2Fe+3Cl22FeCl3H2+Cl22HClCl2+H2OHCl+HClOCa(ClO)2+CO2+H2O=CaCl2+2HClO2HClOO2↑+2HCl[练习]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
[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思考与讨论]学生解决下列问题: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叙述]讲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高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dad36449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45.png)
高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案例以高中化学课程为核心,以提升学生化学学科素养为目标。
教学内容选取高中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如化学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等。
通过本次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和科学探究的能力,使他们在化学学习中获得乐趣,激发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2、教学对象本次教学设计面向的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但在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方面尚有不足。
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可能缺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化学学科素养。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他们在小组合作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如摩尔概念、化学键、化学反应速率等;(2)学会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平衡及计算,能够运用化学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3)了解物质的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4)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能够独立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5)培养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2)运用案例分析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5)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让他们在化学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4)通过化学史的学习,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5)教育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树立绿色化学观念,关注可持续发展。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共3篇)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256513f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e7.png)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共3篇〕第1篇:高中化学教学案例高中化学教学案例—蚌埠市第二中学。
鲁科版高中二年级化学选修4“反响原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案例〔老师:胡婷婷〕微课程设计思路在录制本节微课之前先绘制知识地图,对该章节的知识点进展梳理、概括,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目的及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实验录像展现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由于原电池的根底知识学生在必修2中已经根本掌握,所以d微课中先回忆学生已有的知识,cefp录制实验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启发学生考虑以下几个问题:这种异常现象带来的缺陷是什么?如何改良该装置防止这些缺陷。
从而引出盐桥的作用,并进一步介绍双液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同时为了帮助同学们在课堂上能更好地完成实验探究,在微课中通过举例的形式介绍了设计双液原电池的方法。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课前自学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在家观看微课程视频自学。
根据微课视频中学习的内容,完成作业平台中阶梯型练习。
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理解盐桥在生活中各类电池的应用。
课堂中分为如下几个环节作业情况反响:对课前任务完成情况进展总结性分析^p 反响。
选择性分析^p ,错误率较高的问题采用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老师引导的方式解决。
在修改作业平台中的练习时发现前4道题的正确率都在95%以上,说明学生的自学才能很强,对微课中有关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掌握情况很好,所以及时调整了课堂教学内容,对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在课堂上不必再过多解释。
同时通过整理学生的困惑和分析^p 在线答疑情况发现多数学生对于以下几个问题困惑较大: A 盐桥是如何阻止液体外流的? B 盐桥中的离子是如何运动的? C 盐桥中的离子流完了怎么办? D 生活中的电池有盐桥吗? E 盐桥的作用有哪些?通过整理以上问题发现学生对于盐桥这个实物比拟生疏,对于它的组成、作用还不是很清楚,因此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就考虑如何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机,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体会盐桥的作用。
学生实验:小组合作在作业平台中设计双液原电池,亲自感受盐桥的作用。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集合3篇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集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038dfc4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a4.png)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集合3篇案例一: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教学案例分析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酸和碱的性质及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
实验器材: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试剂瓶、滴管、称量瓶、烧杯、搅拌棒、显色试纸。
实验步骤:1.分别取一定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用显色试纸检测其酸碱性。
2.将盛有一定量的盐酸的烧杯放在称量瓶上,使用滴管滴加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同时用显色试纸测试溶液的酸碱性,直到盛有盐酸的烧杯中的酸味消失。
3.记录滴加到盐酸中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
4.重复上述步骤,分别取不同体积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并记录滴加的溶液体积。
实验结果:通过测定,可以得到当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时,其反应为1:1的化学计量比例。
教学分析:本实验通过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数据的分析,了解酸、碱和中和反应的性质和基本原理。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能够深入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加深对酸碱中和反应的认识。
案例二:物质的密度实验教学案例分析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密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实验器材:水桶、容量瓶、天平、金属块。
实验步骤:1.将空的水桶称量,记录质量。
2.在容量瓶中注入一定质量的水,并记录容量和水的质量。
3.将金属块称量,记录质量。
4.将金属块放入注满水的容量瓶中,测量容量瓶的质量。
实验结果:通过测量和计算,可以得到金属块的密度。
教学分析:本实验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密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并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物质的密度。
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运用实验方法,学会测量和计算密度,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案例三:气体的性质实验教学案例分析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气体的性质及相关实验操作,并了解气体的实际应用。
实验器材:气球、吹气口、醋酸、小瓶子、蜡烛。
实验步骤:1.将一定量的醋酸倒入小瓶子中,用气球扣住小瓶子口,并用吹气口将气球吹大。
高中化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50篇
![高中化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50篇](https://img.taocdn.com/s3/m/e6f69ee9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0a.png)
高中化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50篇
1. 标题:生物化学实验中的创新设计
内容:介绍了一种新颖的生物化学实验设计,通过结合生物学和化学的知识,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化学反应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2. 标题: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实验探究
内容:通过一系列有趣的实验,揭示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3. 标题:化学反应速率的探究
内容:通过实验和探究,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控制反应速率。
4. 标题:化学平衡与浓度的实验研究
内容:通过设计一系列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以及浓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
50. 标题:化学实验设计中的创新思维培养
内容:通过设计创新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爱。
以上是50个高中化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的简要介绍。
每个案例都以不同的主题和实践形式展示了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思路和方法。
这些案例可以为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帮助他们在实际教学中创新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cb70d7e7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aa.png)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
本文将对几个高中化学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旨在展示这些案例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性和教学效果。
案例一:化学反应速率实验
这个案例是通过实验展示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
在实验中,学生需要选择不同的反应物浓度或温度,并观察反应速率的变化。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能够理解反应速率与反应条件的关系,加深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
案例二:化学键的形成实验
这个案例通过实验展示不同元素之间化学键的形成。
学生需要选择不同的化学元素进行试验,并观察它们之间是否能够形成化学键。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化学键的形成原理。
案例三:氧化还原反应实验
这个案例通过实验展示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学生需要选择不
同的物质进行实验,并观察它们在反应中的角色和变化。
通过这个
案例,学生能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科学实
验的能力。
案例四:有机化学实验
这个案例是关于有机化学的实验教学。
学生需要合成有机化合物,并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法得到不同的产物。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
能够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培养有机化学实验技能。
以上是几个高中化学教学案例的简要分析。
这些案例能够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师可
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案例,并结合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活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课题]酚的性质和应用
[案例背景]
本节课是安排在苯及其同系物、乙醇的知识点后的一节内容,因此学生已对苯环、羟基这两种重要基团有了一定的认识,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团对有机物主要性质的决定性作用。
再来学习苯酚已不是难题,而且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已经具备自主探究的能力。
所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去学习和探究。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苯酚的性质。
但要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如何通过分析苯酚的结构理解苯酚和苯、醇的区别,理解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氛围”有一定的相互影响,让学生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能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
[案例主题]
本节课是首先介绍了自然界中的酚类化合物,然后介绍最简单的酚类化合物---苯酚,由醇类作对比让学生分析苯酚分子结构特点,通过实验来学习苯酚的性质,通过比较苯和苯酚、以及醇和苯酚的性质来学习羟基和苯环之间的相互影响。
要求学生通过本次探究实验,掌握苯酚的主要化学性质,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技巧。
同时通过分析苯酚的结构,联系有关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推测苯酚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并给出相应的解释,达到培养学生实验、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案例设计]
【引入】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醇是链烃的羟基衍生物,其结构特点是羟基与链烃基直接相连接。
【设问】羟基与苯基直接相连接的化合物,是否也是醇呢?
【讲解】请同学们比较黑板上这几种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总结醇、酚的结构特点。
【小结】羟基与苯基直接相连接的化合物是酚类。
苯酚是最简单的酚。
【板书】一、酚
1.概念:分子中的羟基与苯环(或其他芳环)碳原子直接相连的有机物。
二、苯酚
1.苯酚的结构
化学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师】引导学生看P71苯酚分子的比例模型,寻找苯酚分子和苯分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板书】2.苯酚的物理性质
【活动与探究】 P72
(实验1)观察苯酚的颜色、状态,闻一闻苯酚的气味
生:观察,并闻药品的气味。
有的同学提出疑问:“我观察到药品有一点红色?”讨论。
师:苯酚部分被氧化时会呈红色。
追问:那苯酚应如何保存呢?
生:隔绝空气,密封保存。
(实验2)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水,逐渐加入苯酚晶体,不断振荡试管。
继续向上述试管中加入苯酚晶体至有较多量晶体不溶解,不断振荡试管,静置片刻。
(提醒同学实验过程中接触苯酚一定要注意安全及出现情况的处理方法)
(实验3)将上述试管放在水浴中加热。
从热水浴中拿出试管,冷却静置。
师:清洗内壁沾有苯酚的试管用热水还是冷水?为什么?
生:用高于65℃的热水,因为苯酚能与高于65℃的热水互溶。
(实验4)将苯酚晶体分别加入到苯和煤油中,并与实验2作比较。
【小结】无色晶体,有特殊气味。
常温下在水中溶解度不大,65℃时与水任意比互溶。
易溶于有机溶剂中。
【板书】3.苯酚的化学性质
【活动与探究】 P72
取苯酚的浊液2mL 于试管中,向其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浊液将变澄清。
将得到
的澄清液分到两支试管中,向其中一支滴加稀盐酸,另一支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实验
现象。
注意:本实验的二氧化碳气体用石灰石和盐酸现场制取。
实验现象:苯酚乳浊液中滴加NaOH 溶液会变澄清
→ +盐酸 澄清溶液又变回浑浊
苯酚浊液+
氢氧化钠溶液
→ +二氧化碳 澄清溶液又变回浑浊
【板书】(1)苯酚的酸性
苯酚与氢氧化钠反应:
实质: 酸碱中和 结论:苯酚与无机酸盐酸、碳酸相比,酸性如何呢?
盐酸 >碳酸 >苯酚
▲注意:苯酚的酸性极弱,不能使石蕊、甲基橙等指示剂变色。
师:苯酚有杀菌能力,有毒,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如果不慎沾到皮肤上,用热水还
是用 NaOH 溶液?同学们讨论一下。
生:都不好。
因为热水会烫伤人的皮肤, NaOH 有很强的腐蚀性,会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
性,应该用一种对人体没有危害并且能溶解苯酚的试剂,可以用酒精洗涤。
【板书】(2)苯酚的取代反应
【活动与探究】 P73
(实验1)向稀苯酚溶液中加入浓溴水,观察实验现象。
注意:此反应成功的关键溴水过量。
(实验2)请推测此反应是取代反应还是加成反应。
请设计探究方案证明你的推测。
下列
方案供选用。
A . 测定反应前后溶液的导电性变化
B . 用PH 试纸或PH 计测定反应前后溶液的PH 。
C . 查阅资料。
实验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
结论:苯酚与溴水反应
【板书】★比较苯、苯酚与溴反应的异同:
OH +NaOH ONa + H 2O
【板书】(3)苯酚的显色反应
【活动与探究】取少量的苯酚溶液,加入1%的FeCl3溶液。
实验现象:溶液由无色变成紫色。
▲注意:该反应常用于检验酚类。
【本课小结】苯酚分子中,苯环由于受羟基对其的影响(活化苯环),更易取代;同时,羟基受到苯环对其的影响(苯环是吸电子基团)使羟基具有了一定的弱酸性。
在它们之间的影响下苯酚能够被氧化,能发生聚合反应。
【总结】结构物理性质
↑__苯酚___↑
↓
化学性质
↓↓↓
酸性取代反应显色反应
【创设情境】我们去医院,常能闻到一股特殊的气味。
这是医院用于环境消毒的来苏尔水的气味。
来苏尔水是一种酚类物质的稀溶液。
酚类物质都有一定的毒性,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少量时起到了消毒作用。
但量多了就成了一种污染。
被列为须重点控制的水污染物之一。
环境工作者常常要对水体进行酚类的检测。
这当然就要利用到酚类的性质了。
关于酚的应用我们下节课再来细讲。
【课堂小测】
1.P76 1.
-CH=CH2
3
2.丁香油酚的结构简式是,该物质不应有的化学性质是()①可以燃烧;②可以跟溴加成;③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④可以跟NaHCO3溶液反应;⑤可以跟NaOH溶液反应;⑥可以在碱性条件下水解
A、①③
B、③⑥
C、④⑤
D、④⑥
[案例结果]
按照设计的教学设想,通过上述的教学过程,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
比较成功的地方是:能够重视过程和方法的教学,通过所学知识的回忆,能推导出具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应该具有相似的性质,通过实验得出与推导结论不同的结论,让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尊重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去探究推导结论中出现的错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全面性;通过比较苯酚和苯、醇这两类物质性质的不同,学生能比较好的掌握苯酚的性质,回忆复习了苯、醇这两类物质性质。
[案例评析]
1.紧密围绕课程标准确立的三维目标,力求做到:在课堂上,教师努力创设问题的真实情景,采用问题驱动、练习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并能辩证地从正反两方面来正确地看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2. 严守《教学大纲》、新教材的要求,不搞“一步到位”( 备大纲、备教材 )。
以夯实“双基”知识为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过程中让学生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优化整合,和谐统一。
适当放缓进度,以高中知识点为切入口,强化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教学,有利于有意义学习。
3.需要改进的地方:(1)由于学生的差异,使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处于慌乱之中,无所适从,学习效果不理想;学生的交流意识不强,虽然让学生讨论,仍然有部分学生只是一个听众,还没有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救出来,变成主动的学习。
(2)本节课以学生实验为主,时间安排应紧凑,否则就会导致学生实验浪费太多时间,知识点传授太少;再者让学生实验前应作好充分的指导工作,比如:苯酚量取的多少,滴管等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苯酚的取用方法等,以便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今后的随堂实验应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