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代动力学

合集下载

药代动力学

药代动力学

药代动力学
药物代动力学是药物体内活动和作用过程的研究,是药物学研究的一部分。


表现为药物从给药途径进入机体,通过组织及血液循环,穿过血脑屏障,最终达到特定细胞或组织,在该部位发挥作用,再经过有效代谢或排泄而离开机体的全过程。

药物代动力学是药物研发和分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通过对药物的实验
模型,对药物的口服消化、吸收和分布规律,在体内活动和作用力学行为等方面,分析药物的传递路线,在人体生物体系中探究药物作用机制,从而获得更多药物药效学的相关知识。

药物代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在药物的吸收和排泄及代
谢等过程中的各种反应机制及反应的衍生关系。

其目的是更好地了解药物在机体内的流动路径和活动规律,提高药物的疗效,并且能够更好地应用有效的药物剂量,减少药物的毒副反应。

此外,还可以利用药物代动力学解决小剂量药物在治疗过程中效果不佳、毒副
反应大、药物反应性不稳定甚至目标细胞机制不明等问题,以便设计更巧妙、更优化的用药方案。

总之,药物代动力学是药物药效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为药物分析、计量和调
整药物剂量等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药代动力学kp-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药代动力学kp-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药代动力学kp-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PK)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

药代动力学研究对于评价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药物在体内的行为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药物的吸收过程、分布过程、代谢过程和排泄过程。

药物的吸收过程研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包括口服、注射、经皮等途径。

分布过程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包括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分布以及药物与组织器官之间的互作。

代谢过程研究身体如何将药物分解和转化成代谢产物,通常由肝脏的酶系统参与。

排泄过程研究通过尿液、粪便、呼吸以及乳汁等途径,将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机体内排出来。

药代动力学参数对于评价药物在体内的行为很重要,常用的参数有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血药浓度峰值、半衰期等。

这些参数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药物的疗效、剂量以及用药频率,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本文将就药代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应用领域进行详细阐述,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药代动力学的重要性和价值,进而在临床实践中更科学地应用药代动力学知识。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和分析:1. 引言:在文章引言部分,我们首先会概述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PK)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介绍其在药物研发和合理用药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同时,我们会明确写作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本文的主要内容安排。

2. 正文:正文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2.1 药代动力学的基础知识: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药代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概念,如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同时,我们会阐述这些过程在药物治疗中的意义,以及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测定方法和评价标准。

2.2 药代动力学的应用: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药代动力学在临床药物治疗中的应用。

药代动力学

药代动力学

药物-机体相互作用一方面是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产生药效、毒性或副作用,表现为药物的药理作用或毒理作用,决定于特定的化学结构,具有较强的结构特异性。

另一方面是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表现为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

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溶解性、脂水分配系数、电荷等药物分子整体的理化性质,结构特异性不强。

药代动力学性质的重要性随着药物化学的发展及人类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判断一个药物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市场前景,不单纯是疗效强,毒副作用小;更要具备良好的药代动力学性质。

肽类药物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一般来说,体内的许多生物活性肽如内啡肽等均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但是,体内不稳定,口服无效。

对药代动力学性质的要求给药方便:口服有效,一次或两次/日(消炎镇痛药、抗高血压药物、抗菌药常用药)靶向分布或靶向活化:抗肿瘤药物起效快:抗过敏药物、镇痛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少:有利于联合用药,如降脂药与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用长期使用不产生耐药性:如抗菌药、抗癌药、抗病毒药。

无蓄积:如果药物或其代谢物不能通过有效途径排出体外,会在体内蓄积,产生毒性.为了表述的方便,常把体内过程分为三个时相:药剂相:片剂或胶囊崩解、溶出,成为可被吸收的形式。

药剂学研究内容。

药代动力相:药物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药代动力学研究内容。

药效相:药物与作用靶点相互作用,通过刺激和放大,引发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变化,导致宏观上可以观察到的活性或毒性。

药理学或毒理学研究内容。

三个时相依次发生,但是可能同时存在:如缓释药物,一部分药物已完成分布、发挥药理作用,但是另一部分还在释放和吸收的过程中。

特别是药代动力相和药效相一般同时存在。

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药物口服后,进入消化道,在不同部位口腔、胃、肠吸收,进入血液。

分布:进入血液的药物进入作用部位,产生治疗作用或毒副作用。

代谢转化:药物在肝脏或胃肠道通过酶催化的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生物转化。

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意义

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意义

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意义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PK)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对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药物治疗的个体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意义。

1. 揭示药物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表征药物的生物转化过程,比如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

通过揭示药物的作用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的药理学效应,从而指导合理的药物使用。

2. 优化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

研究药代动力学可以测定药物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通过分析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可以推测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案。

例如,对于具有剂量依赖性的药物,了解其药代动力学特征可以合理地调整药物的剂量,避免过量用药和副作用的发生。

此外,研究药代动力学还可以指导药物联合应用和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3. 预测药物的药效和毒性: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通过建立药物的药动学模型,预测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通过测定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可以估计药物的最大效应和半数最大效应浓度(EC50),从而预测药物的治疗效果。

此外,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提示药物的潜在毒性和副作用,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评估依据,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4. 个体化药物治疗: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揭示药物在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为个体化药物治疗提供依据。

不同个体对药物的代谢、吸收和排泄能力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个体之间对药物的反应不同。

通过研究药代动力学,可以了解药物的药物代谢酶类型,判断个体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从而个性化地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5. 提高新药研发效率: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在早期发现药物的代谢和排泄特征,为新药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药代动力学参数和剂量依赖性。

同时,药代动力学还可以评估药物在临床中的药效和安全性,加速新药的临床试验和上市进程。

药代动力学主要参数意义及计算

药代动力学主要参数意义及计算

应用:UC常用 于药物的剂量调 整、药物相互作 用研究以及新药 开发过程中的药 代动力学评价。
04
药代动力学参数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药物吸收阶段的预测
预测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速率 评估药物在特定组织中的分布情况 预测药物在不同生理条件下的吸收程度 指导药物制剂的改进和优化
药物分布阶段的预测
预测药物在组织中的浓度 分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开发新型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满 足个性化治疗需求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药 物代谢动力学领域的发展
感谢观看
汇报人:
参数计算方法: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方法有多种包括非房室模型和房室 模型等需要据具体研究情况和数据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分类
吸收参数:描述 药物从给药部位 进入血液循环的 速度和程度
分布参数:描述 药物在体内的分 布情况包括组织 分布和细胞内分 布
代谢参数:描述 药物在体内代谢 的情况包括代谢 速率和代谢产物 的性质
表观分布容积(Vd)
定义:指药物 在体内分布达 到平衡后按测 得的浓度计算 药物应占有的
体液容积
计算方法: Vd=给药量/血
药浓度
意义:反映药 物在体内分布 的 广 泛 程 度 Vd 越大药物在体
内分布越广
影响因素:药 物的脂溶性、 组织亲和力、 血浆蛋白结合
率等
清除率(Cl)
定义:清除率是指 单位时间内从体内 清除的药物量与血 浆药物浓度之间的 比值
利用药代动力学 参数制定个性化 的给药方案
通过药代动力学 研究优化给药方 案以提高疗效和 降低不良反应
根据患者的生理 和病理情况调整 给药方案以确保 药物的有效性和 安全性

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其意义

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其意义

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其意义1. 引言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PK)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

药代动力学参数是描述药物在体内动力学过程的定量指标,对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2. 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分类药代动力学参数主要分为吸收动力学参数、分布动力学参数、代谢动力学参数和排泄动力学参数。

2.1 吸收动力学参数吸收动力学参数描述药物从给药部位到达循环系统的过程。

常用的吸收动力学参数有峰浓度(Cmax)、时间峰浓度(Tmax)、面积下曲线(AUC)等。

•Cmax是药物在体内达到的最高血药浓度,反映了药物在给药后的吸收速度和程度。

•Tmax是药物达到最高血药浓度的时间点,可以用来评估药物的快慢吸收。

•AUC是药物在一定时间内血药浓度与时间曲线下的面积,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总体吸收程度。

2.2 分布动力学参数分布动力学参数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到各组织和器官的过程。

常用的分布动力学参数有分布容积(Vd)和蛋白结合率。

•Vd是药物在体内分布的虚拟容积,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广度。

•蛋白结合率是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比例,影响药物的分布和药效。

2.3 代谢动力学参数代谢动力学参数描述药物在体内经肝脏等器官代谢的过程。

常用的代谢动力学参数有清除率(CL)和半衰期(t1/2)。

•CL是药物在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的量,反映了药物的代谢速度。

•t1/2是药物在体内消失一半的时间,反映了药物的代谢速度和持续时间。

2.4 排泄动力学参数排泄动力学参数描述药物从体内排除的过程。

常用的排泄动力学参数有排泄率和清除率。

•排泄率是药物从体内排泄的速率,反映了药物的排泄速度。

•清除率是药物从体内清除的速率,反映了药物的总体排泄能力。

3. 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意义药代动力学参数对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3.1 疗效评价药代动力学参数可以反映药物的吸收速度、峰浓度和总体吸收程度,对药物的疗效产生影响。

药代动力学

药代动力学

组织分布
影响组织分布的因素 • 组织血流量、细胞膜通透性、蛋白结合 率、药物与组织的亲合性等 • 血脑屏障 • 母体胎盘屏障 • 肝肠循环
代谢
药物在体内经历化学结构的变化 分: • 1 相反应(功能基团导入) • 2 相反应(结合反应)
• 代 谢 器 官 : 肝 脏 、 胃 肠 道 代谢反应的酶:特异性酶和非特异性酶 • P450酶:肝微粒体中的一种色素,在还 原状态下与CO结合在450nm处有明显吸 收。分许多亚型 • 酶的诱导与抑制 • 药物相互作用(同一P450酶代谢的药物(GC, HPLC, EC), ng/ml(LC-MS), pg/ml(放免)。 • 干扰产物多: 蛋白结合药物,游离药物, 代谢产物(活性),内源性物质,联合 用药。 • 随时间变化: • 受量的限制:
生物样品及其测定
• 标本的代表性
– 血液:可以反映药物即刻的变化与药物的疗 效、不良反应紧密相关。 – 尿液:反映药物经过肾脏排泄的量 – 粪便:反映药物经过肠道排泄的量 – 其它:组织分布的浓度和量
• 生物等效性研究的目的 生物等效性研究的目的:评价同一药物的质量一致性, 用于注册目的和临床应用。
– 医生在使用2种或以上品牌或不同口服制剂的药物时,如果药 物之间存在生物等效性,两种药物可以互相代替,而不导致 药效和不良反应的变化。如通用药物代替专利药物,国产药 物代替进口药物
• 评价药物是否具有临床意义上的等效的方法
处置(disposition)包括分布、排泄、代谢 消除(elimination)包括代谢消除、排泄消 消除 除。 概念: 概念:药物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
• 群体药代动力学 群体药代动力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 PPK)- 利用稀疏数据研究群体的特征、变异和各种因素对药 代动力学影响的药代动力学方法。主要用于个体化给 药方案设计 • 临床药代动力学 临床药代动力学(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在人体中 进行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相关学科:药理学→临床药理学→临床药代动力学。 相关学科:

药物动力学常见参数及计算方法PK

药物动力学常见参数及计算方法PK
药物动力学常用软件
*
*
*
*
吸收 AUC 反映吸收程度、Ka反映吸收速度 分布 Vd 是表观分布容积. Vd接近0.1 L/kg说明药物主要在血中 Vd>>1 L/kg则说明该药有脏器浓集现象 消除 包括排泄及代谢, ke,β是消除速率常数 t1/2,t1/2β,CL反映药物的消除速度. 尿排率 过大者,肾功能不佳时应注意减量或延时 过小者,提示代谢为主,肝功不佳时慎用 该药易出现药物相互干扰,联用时应注意 个体差异 AUC,Vd及t1/2的变异系数大于50%者, 临床用药时应注意剂量调控.
药动学模型 为了定量研究药物体内过程的速度规律而建立的模拟数学模型。常用的有房室模型和消除动力学模型。
*
*
房室模型
房室(compartment)
房室的划分是相对的 房室模型的客观性 房室模型的时间性 房室模型的抽象性 开放式和封闭式模型
房室划分
单室模型 多室模型
中央室 周边室
*
*
一室模型 二室模型 ka---吸收速率常数 ke,k10--消除速率常数 k12--1室到2室的k k21-----2室到1室的k Vd---表观分布容积 V1----1室的分布容积
非线性消除动力学模型
*
*
ln C-T曲线
C-T曲线
线性 C-T图上恒为曲线
线性 lnC-T图上恒为直线
非线性 lnC-T图上 曲线为主,低段趋直线
非线性 C-T图上 直线为主,低段趋曲线
*
*
线性或非线性动力学的比较
线性 非线性 AUC 与剂量呈直线关系 与剂量呈曲线关系 与剂量呈正比 与剂量呈超比例增加 T1/2 基本不变 大剂量时,T1/2延长 Cmax 与剂量基本呈正比 与剂量呈超比例增加 模型 房室模型 米氏方程模型 动力学 一级动力学 非线性动力学 先零级,后一级 C-T图 曲线 先直线后曲线 lnC-T图 直线 先曲线后直线 药物 多数药物 少数药物

药理学 第2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理学 第2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是少数药物消除形式
等量等间隔多次给药血中积累药物总药量
t1/2数
给药后的
经过半衰期药量
1
100% A0
50% A0
2
150% A0
75% A0
3
175% A0
87.5% A0
4
187.5% A0
93.8% A0
5
193.8% A0
96.9% A0
6
196.9% A0
98.4% A0
7
198.4% A0
99.2% A0
常用药动学参数
1.. 血浆半衰期:
Half-life (in Conc.-Time Curve)
是临床用药间隔的依据
Half-Life The amount of time required to rid the body of half of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the drug.
三、药物的分布: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2.局部器官的血流量; 3.体液pH; 4.组织亲和力; 5.体内屏障,包括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
血浆蛋白结合(Plasma protein binding)
D+P
DPc
可逆性(Reversible equilibrium) 可饱和性(Saturable)
血脑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 BBB)
由毛细血管 壁和N胶质细 胞构成
Blood Brain Barrier
四、生物转化 (transformation / metabolism)
又称为药物代谢,是药物在体内发生的 化学变化,药物经转化后成为极性高的 水溶性代谢物而利于排出体外。

药代动力学

药代动力学

前言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规律的一门学科。

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药物体内代谢物及代谢机理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通过药物在体内代谢产物和代谢机理研究,可以发现生物活性更高、更安全的新药。

近年来,国内外在创新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在评价新药中与药效学、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药物进入体内后,经过吸收入血液,并随血流透过生物膜进入靶组织与受体结合,从而产生药理作用,作用结束后,还须从体内消除。

通过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求算相应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后,对可以药物在体内过程进行预测。

因此新药和新制剂均需要进行动物和人体试验,了解其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已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心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药物代谢动力学》课程教学已有二十多年历史,本书是在原《药物动力学教学讲义》基础,经多年修正、拓展而成的。

全书十三章,三十余万字,重点阐述围绕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在新药研究中的作用,与其它教材相比,创新之处在于重点阐述现代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经典药物代谢动力学在新药及其新制剂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目前迅速发展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体外研究模型等新内容。

本书编著者均是长期在药物代谢动力学教学和研究第一线的教师。

因此,本书的实践性与理论性较强,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硕士生教材使用,也可作为从事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及相关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编者药物代谢动力学主编:王广基副主编:刘晓东,柳晓泉编者(姓氏笔画为序)王广基、刘晓东、陈西敬、杨劲、柳晓泉内容提要: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规律的一门学科。

在创新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重点阐述围绕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在新药研究中的作用,与其它教材相比,创新之处在于重点阐述现代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经典药物代谢动力学在新药及其新制剂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目前迅速发展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体外研究模型等新内容。

药代动力学-PPT

药代动力学-PPT

斜率为
:体形变异指数 常数
药物间的主要差别在于
多数组织重量的约等于1
与机体功能有关的在0.65-0.8之间(GFR,耗氧量等)
帕尼培南(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氨替比林
内 在 清 除 率
苯妥英
氨替比林和苯妥英肝内在清除率和体重的关系
注意点:
1,异速增大方程对多数药物适用,但也有预测值 与实测值相差大的药物,此时用校正法校正。
周边室 Xp。Vp
dXc dt =-(k12+k10)Xc+k21Xp dXp dt =k12Xc- k21Xp 经拉普拉斯转换
Ct=A e- t + B e- t
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的程序
PCNONLIN, 3P87, 3P97, PK-BP-NI等
k10k21 k21 k12 k10
4)效应为间接的, 存在时间差。
3.药物效应超前于血药浓度变化
如果按时间顺序进行浓度-效应一对一作图,得到曲线呈顺时 针滞后环(clockwise-hysteresis)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1)快速耐受性(受体的下向调节或非活性产物增多) 2)形成抑制代谢物 3)立体选择性代谢仍然用消旋体表示。
② 生化参数如酶活性参数(Vmax,Km)
③药物热力学性质如脂溶性, 电离性等
④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性质, 如膜通透 性、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以及药物与 组织亲和力等。
组织/血浆中药物浓度比Kp测定
1)稳态给药方法 非消除性组织
Kp
CT ,ss CA,ss
消除性组织 2)面积法
非消除性组织
Kp
CT ,ss C A,ss (1 E)
4,消除过程为物理性 5,有足够的数据回归

临床药代动力学

临床药代动力学

(二)给药途径
✓ 静脉内给药无吸收过程 ✓ 其它给药途径按吸收速度排序:
气雾→腹腔注射→吸入→舌下→ 肌注→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
消化道内吸收
吸 收 途 径
非消化道内吸收
口服给药 舌下给药 直肠给药
皮肤黏膜 肌注或皮下 鼻黏膜、支气管、肺泡
1、口服给药
吸收部位在胃肠道,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1)药物方面: 1、药物的理化性质
以利迅速排除体外。
称为生物转化。 ③有时生成不同活性的代谢物;
如硝酸甘油,首过灭活约95%。
药物被代谢后: 结合率低于,则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低。
肝外组织如胃肠道、肾、肺、皮肤、脑、肾上腺、卵巢等也能代谢某些药物;
(酸性药物中毒时,用碳酸氢钠洗胃,苯巴比妥)
①多数可能转化为无活性物质; ①多数可能转化为无活性物质;
缺点:吸收面积小,给药量有限;
肝药酶诱导剂 分2个时相进行:
②也可能从原来无药理活性的物质转变为有活性
酸性药物载体、 碱性药物载体
的代谢物(环磷酰胺); 促进自身代谢,连续用药可因自身诱导而使药效降低;
管、直肠下静脉吸收进入直肠下静脉) 应。(直肠栓剂正确的给 药应塞入肛门2厘米左右)
缺点:吸收面积小、肠腔液体少 、左右;
二、分 布
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到达各脏器和组织的转 运的过程称为分布。
药物分布不仅与药物效应有关,而且与药物毒性有关 。如大环内酯类很难透过血脑屏障,不能治疗中枢神 经系统感染;氨基糖苷类浓集于肾小管,是造成肾毒 性的原因之一。
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分子量大,难以通过;
即研究某一时间人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浓度)。
2、解离度 非解离药物易吸收。

药代动力学

药代动力学
T0.5 用0.693/ λz 计算
1、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 受试者在不同时间周期给一定剂量的受试制 剂(T)和标准参比制剂(R)后,测定血药浓度时间数据,求算相应的AUC。假定药物在体 内的清除率不变,则有: 相对生物利用度 Frel = AUCT./AUCR× 100%
1、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
当试验制剂(Dt)和参比制剂剂量(Dr)不同时,按
剂量给予校正:
Frel =[﹙AUCt×Dr﹚/﹙AUCr×Dt﹚]×100%
1、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 对于多次给药的BA和BE研究,应当提供供
试验药品和参比药品的三次谷浓度数据
(Cmin),稳态下的AUCSS Cmax Tmax T0.5 和Frel Frel = AUCSS.T/AUCSS,R ×100 % 其中AUCSS.T和AUCSS,R 分别为T和R稳态条件 下一个给药间隔的AUC
Tmax T0.5 F等参数及其平均值和标准差。
Cmax和Tmax均为实测值
AUC0~t 以梯度法计算
AUC0~∞ =AUC0~t +Ct /λz
1、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 其中 t为最后一次可实测血药浓度的采样时间;
Ct 为末次可测定样本药物浓度;
λ z 为根据对数血药浓度-药时曲线末端直
线部分的斜率求得的消除速率常数;
2、统计分析 无效假设H0:
备选假设H1:
其中 和 分别为试验制剂和参比制 剂AUC或Cmax 对数平均数,r1 和 r2为参数的 上、下限
2、统计分析 检验统计学剂量计算:
2、统计分析 S为样本误差均方的平均根
N为样品数
t1和t2符合自由度v = n-2的t分布 临界值为t1-a
2、统计分析
2、统计分析 分析方法:方差分析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是指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的速率和方式。

了解药物代谢动力学对于合理用药和安全用药非常重要,因为药物代谢的速度直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作用时间。

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过程。

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途径进入体内。

不同的给药途径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

例如,通过口服给药的药物首先要经过胃肠道吸收,然后通过肠道壁进入血液循环。

而经皮给药的药物需要通过皮肤屏障进入血液循环。

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不同组织和器官间的分布。

药物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如肝脏、肾脏、肺等,从而产生药物在体内的浓度梯度。

药物的脂溶性、蛋白结合率以及组织的血流量等因素都会影响药物的分布。

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转化为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主要在肝脏中进行代谢,但其他组织和器官如肾脏、肠道等也能参与药物代谢。

药物代谢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改变药物的化学结构来提高其水溶性,使其更容易被排泄出体外。

其中,药物代谢的主要途径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酰基转移等。

排泄是指药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主要通过肾脏、肝脏、肺和肠道四个途径排出。

药物在肾脏中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分泌和再吸收等过程,经尿液排出体外。

肝脏通过胆汁分泌药物代谢产物,然后经肠道排出。

肺脏通过呼吸作用排出药物气体和挥发性物质。

肠道的排泄主要通过粪便排出。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可以通过测定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来获得。

主要有口服给药后的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和尿液中的药物代谢产物浓度变化。

通过分析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可以获得药物的代谢速率(代谢净速度),以及代谢的半衰期、清除率等参数,从而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知识对于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了解药物的代谢特点可以预测和调整药物的剂量、给药方式和给药时间。

对于肝功能或肾功能受损患者,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可以帮助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予频率,避免药物在体内积累和毒副作用的发生。

(整理)药代动力学完整版

(整理)药代动力学完整版

1.代谢分数fm:药物给药后代谢物的AUC和等mol的该代谢物投用后代谢物的AUC的比值。

第二章药物体内转运1. 药物肠跨膜转运机制:药物通过不搅动水层;药物通过肠上皮;药物透过细胞间隙;药物通过淋巴吸收。

2. 血浆蛋白:白蛋白、α1-糖蛋白、脂蛋白3. 被动转运的药物的膜扩散速度取决于:油/水分配系数4. 血脑屏障的特点:脂溶性药物易于透过、低导水性、高反射系数、高电阻性。

5. 肾脏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涉及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肾小管重吸收。

6. 肝肠循环:某些药物,尤其是胆汁排泄分数高的药物,经胆汁排泄至十二指肠后,被重吸收。

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及特点1. 被动扩散特点:①顺浓度梯度转运②无选择性,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有关③无饱和现象④无竞争性抑制作用⑤不需要能量2. 孔道转运特点:①主要为水和电解质的转运②转运速率与所处组织及膜的性质有关3. 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载体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常需要能量③有饱和现象④有竞争性抑制作用⑤有选择性4. 其他转运方式包括:①易化扩散类似于主动转运,但不需要能量②胞饮主要转运大分子化合物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①药物和剂型的影响②胃排空时间的影响③首过效应④肠上皮的外排⑤疾病⑥药物相互作用三、研究药物吸收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1. 整体动物实验法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

缺点:①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②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③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④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

2. 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 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 Caco-2细胞模型法Caco-2细胞的结构和生化作用都类似于人小肠上皮细胞,并且含有与刷状缘上皮细胞相关的酶系。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简称药代动力学或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的科学,即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过程和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

体内过程即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的过程,又称ADME系统。

吸收、分布、排泄通称药物转运(tranportation of drug)。

代谢也称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代谢和排泄合称为消除(elimination)。

图3-1 药物体内过程示意图第一节药物的跨膜转运生物膜:生物膜是细胞膜和细胞内各种细胞器膜(如核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和溶酶体膜等)的总称。

一、转运方式(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1.脂溶扩散(lipid diffusion;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2.水溶扩散(aqueous diffusion;滤过,filtration through pores)3.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需转运体,有饱和、竞争抑制)特点:顺差(浓度、电位),不耗能;无饱和、竞争抑制。

(二)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1.膜泵转运(pump transport)特点:逆差(浓度、电位),耗能;需转运体,有饱和、竞争抑制。

2.膜动转运(cytopsis transport)(1)胞饮(pinocytosis)(2)胞吐(exocytosis)图3-2 药物转运方式示意图二、药物转运体易化扩散和膜泵转运均需要依赖生物膜上的载体介导,这些载体即药物转运体(drug transporter;药物转运蛋白)。

药物转运体分布广泛,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而影响药理活性。

药物转运是药物在体内跨越生物膜的过程。

药代动力学名词解释

药代动力学名词解释

药代动力学名词解释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科学,是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药物浓度和效应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

以下是对药代动力学相关名词的解释:1. 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与药物浓度和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

它是药代动力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药物吸收: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途径(如口服、静脉注射等)进入体内的过程。

吸收速度和程度是影响药物整体药效的重要因素。

3. 药物分布: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不同组织和器官之间的传输、分布和积累过程。

体内各个组织和器官的分布差异会影响药物的效果和副作用。

4.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转化的过程。

药物代谢通常发生在肝脏中,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等反应,使药物易于被排泄和转化为活性或无活性代谢产物。

5. 药物排泄:药物排泄是指将代谢或未代谢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主要通过尿液、粪便、呼吸和乳汁等途径进行排泄。

6. 药物半衰期:药物半衰期是指药物浓度下降到初始浓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半衰期是评价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和给药频率的重要指标。

7. 药效学:药效学研究药物的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以及其在体内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效果。

它是药代动力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8. 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经口给药后进入循环系统的程度。

它能够反映药物吸收的效率和速度。

9. 最高浓度(Cmax):最高浓度是指药物在给药后在体内达到的最高浓度。

最高浓度通常与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给药途径有关。

10. 靶向药物浓度:靶向药物浓度是指药物在体内达到特定靶点的浓度。

靶向药物浓度与药物的给药剂量、吸收、分布和代谢等因素密切相关。

11. 药物作用持续时间:药物作用持续时间是指药物在体内产生治疗效果的持续时间。

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速度决定了其作用持续时间的长短。

12.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多种药物在体内相互影响,改变其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的现象。

临床药代动力学基本概念

临床药代动力学基本概念

一房室模型示意图
Ka D
DD kel
D
一房室模型药时曲线(静脉给药)
C
logC
T
T
一房室模型的药时曲线(血管外给药 )
logC
T
2、二室模型
三、房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 一级药动学部分参数间的关系式 微分方程:dC/dt=-KCn 1.
静注时药-时半对数曲线由二段不同的直线构成的。 药代动力学的计算,一般是指血浆半衰期
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
封闭系统:
药物进入机体后,仅在各个室间运转,不再从 机体排出和代谢转化者,称为“封闭系统”。
开放系统:
药物以不同速度,不同途径不可逆的从机体排 泄或转化着,称为开放系统。
1、一室模型
最简单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 假设静脉给药后,药物立即均匀地分布在可到达的体液 与组织中 机体组织内药量与血浆内药物分子瞬时取得平衡 实际上这种情况比较少
4. AUC0-t :不加上Cn/Ke ∞
c3 c4
C c2
c5
c1
c6
cn
T t1 t2 t3 t4 t5 来自6 tn计算AUC的其它方法:
积分法 求积仪 称量法
程序法
AUC=A/α+B/ β
三、房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
模拟分析药物在体内转运的动态规律的较常用模型
将身体视为一个系统,系统内部按动力学特点分为若干室 (compartment)
t1/20/K
可见 :按零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血浆半衰期随C0 降低 而缩短,不是固定值。
零级动力学药-时曲线
• 药-时曲线
• 药-时半对数曲线
C log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代动力学1. 药代动力学性质(DMPK)1.1 对药代动力学性质的要求给药方便:口服有效,一次或两次/日(消炎镇痛药、抗高血压药物、抗菌药常用药)靶向分布或靶向活化:抗肿瘤药物起效快:抗过敏药物、镇痛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少:有利于联合用药,如降脂药与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用长期使用不产生耐药性:如抗菌药、抗癌药、抗病毒药。

无蓄积:如果药物或其代谢物不能通过有效途径排出体外,会在体内蓄积,产生毒性.1.2 药代动力学性质的重要性随着药物化学的发展及人类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判断一个药物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市场前景,不单纯是疗效强,毒副作用小;更要具备良好的药代动力学性质。

肽类药物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一般来说,体内的许多生物活性肽如内啡肽等均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但是,体内不稳定,口服无效。

2. 药物的理化性质与药代动力学2.1 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药物口服后,进入消化道,在不同部位,如口腔、胃、肠吸收,进入血液。

分布:进入血液的药物进入作用部位,产生治疗作用或毒副作用。

代谢转化:药物在肝脏或胃肠道通过酶催化的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生物转化。

排泄:药物或代谢物经肾(尿)或胆汁(粪)或呼吸排泄。

为了表述的方便,常把体内过程分为三个时相:药剂相:片剂或胶囊崩解、溶出,成为可被吸收的形式。

(药剂学研究内容。

)药代动力相:药物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药代动力学研究内容。

)药效相:药物与作用靶点相互作用,通过刺激和放大,引发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变化,导致宏观上可以观察到的活性或毒性。

(药理学或毒理学研究内容。

)三个时相依次发生,但是可能同时存在:如缓释药物,一部分药物已完成分布、发挥药理作用,但是另一部分还在释放和吸收的过程中。

特别是药代动力相和药效相一般同时存在。

2.2 药代动力学参数一、吸收溶出度:药物分子在消化道中溶解的程度生物利用度:药物吸收的程度绝对生物利用度最大血药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二、分布由于体内环境的非均一性(血液、组织),导致药物浓度变化的速度不同。

隔室(compartment):同一隔室药物浓度的变化速度相同,均相。

一室模型:药物进入血液迅速分布全身,并不断被清除。

二室模型: 药物进入体内后,首先快速分布于组织中,然后进入较慢的消除过程。

表观分布体积(Vd)(a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表征药物在体内被组织摄取的能力。

表观容积大的药物体内存留时间较长。

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系统药物暴露(Systemic Exposure)血脑屏障;蛋白结合率;分布半衰期(t 1/2(α)三、消除消除(elimination):原药在体内消失的过程。

包括肾(尿)或胆汁(粪)或呼吸排泄及代谢转化的总和。

消除速率常数(elimination constants):反映药物在体内消失的快慢。

不完全反映药物的作用时间(代谢物也有活性)。

半寿期或半衰期(t1/2):药物浓度或药量降低50%所需的时间。

消除半衰期t1/2(β))Terminal Half-life ,Elimination Half-life。

清除率(clearance,廓清率)或肾清除率(renal clearance):反映药物或代谢物经肾被排出体外的速度。

2.3 药物-机体相互作用一方面是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产生药效、毒性或副作用,表现为药物的药理作用或毒理作用,决定于特定的化学结构,具有较强的结构特异性。

另一方面是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表现为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

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溶解性、脂水分配系数、电荷等药物分子整体的理化性质,结构特异性不强。

3 药物的理化性质与吸收3.1 药物的吸收是药物由给药部位通过生物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部位消化道(口服给药,口腔、胃、小肠、大肠)、呼吸道(鼻腔给药,肺)、肌肉(肌肉注射)、粘膜(栓剂)。

吸收部位不同,药物被吸收的程度和快慢,有差异(静注、肌注;皮下给药,口服。

)共性:药物是通过生物膜吸收的。

吸收过程扩散被动扩散:扩散速率与浓度梯度成正比;无特异性;无饱和性;药物分子必须具备合适的脂水分配系数。

大部分化学药物是通过被动扩散途径吸收的。

膜孔扩散:分子量小于100的物质。

易化扩散:需转运载体的参加,有饱和性和特异性;但需要一定的浓度梯度。

如细胞摄入葡萄糖、甲氨蝶呤、小肠吸收VB12 。

转运主动转运:扩散速率与浓度梯度无关;有结构特异性(机体所必需的营养分子如氨基酸,可作为药物转运的载体)、有饱和性;毋须具备一定的脂水分配系数;是耗能过程。

离子对转运:强解离性的化合物如磺酸盐或季铵盐与内源性物质结合成电荷中性的离子对,再以被动扩散的途径通过脂质膜。

胞饮作用:脂肪、油滴、蛋白质等。

细胞受体介导。

首过效应:小肠吸收的药物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脏中代谢肠肝循环:肝脏中的药物随胆汁分泌到胆囊,再由胆囊排到小肠,最后在小肠吸收经门静脉进入肝脏。

3.2 药物理化性质对药物吸收的影响1)水溶性水是药物转运的载体,体内的介质是水。

药物在吸收部位必须具有一定的水溶解度,处于溶解状态,才能被吸收。

因此,要求药物有一定的水溶性。

极性(引入极性基团可增加水溶性)、晶型(对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熔点均影响溶解度,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影响生物利用度。

2)脂溶性细胞膜的双脂质层的结构,要求药物有一定的脂溶性才能穿透细胞膜。

进得来(一定的脂溶性),出得去(一定的水溶性)。

将易解离的基团如羧基酯化。

通过化学结构的修饰,引进脂溶性的基团或侧链,可提高药物的脂溶性,促进药物的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

3)离解度药物只能以分子形式通过生物膜。

生物膜本身带有电荷,相吸,进得来,出不去;相斥:进不来。

离子具有水合作用,药物分子体积增大,不能通过生物膜微孔。

因此,离解度越大,吸收越差。

离解度与药物的离解常数和吸收部位的pH有关。

同一药物在不同部位的解离度不同,吸收程度不同。

弱酸性药物在胃中的解离度小,易被吸收;在肠道,弱碱性药物解离度小,是弱碱性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

强酸强碱药物及离子性药物,难以吸收。

但是进入细胞后也难以出来。

4)分子量同系列的化合物中,分子量越小,越易被吸收。

口服有效的药物的分子量一般在500以下。

4 体内环境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表面积、药物停留时间、pH影响药物的吸收。

口腔:起效快,直接进入循环。

舌下含片、口崩片。

接触面积小,适合小剂量药物。

胃:血液循环好、停留时间长,pH偏酸。

适合弱酸性药物吸收。

胃刺激。

小肠:pH适中,表面积大,停留时间长。

首过效应。

大肠:表面积小;可进行药物转化直肠:血流较丰富,直接进入血液,避免胃肠道刺激和肝脏代谢。

药物的理化性质与分布药物分布是指药物透过毛细管,离开血液循环;借助血液的流动到达作用部位;借助浓度的差异,经被动扩散,进入组织器官中。

毛细血管由脂质性物质构成,管壁上的孔隙可自由通透水溶性的小分子或离子。

血脑屏障:特殊的内皮细胞构成,没有间隙。

穿越血脑屏障的药物,一般有较高的脂溶性。

5 药物的理化性质与药物分布亲脂性:向组织分布,必须通过细胞膜。

合适的脂水分配系数。

电荷:带电分子难以通过细胞膜和血脑屏障与组织或蛋白的结合,与血浆蛋白结合,不能穿越细胞膜或血管壁,不能扩散入细胞内,也不能被肾小球过滤,影响分布容积、生物转化和排泄速度。

血浆蛋白结合对药物分布的影响与血浆蛋白的结合能够维持较平稳的血药浓度,因此调整药物分子中的非活性必须结构,可以改变结合与解离的平衡,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由于这是一种非特异性结合的可逆性结合,不直接影响疗效,但是影响药代过程,因而间接地影响受体部位的药物有效浓度。

不能被肾小球过滤,影响分布容积、生物转化和排泄速度。

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因素亲脂性强的药物与组织蛋白或脂肪组织的亲和力高,结合较强:起长效作用。

烷基、芳环基、卤素等疏水性基团,增加与蛋白的结合亲和力。

可离解性的药物,也可通过电荷相互作用与蛋白结合。

药物的立体结构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手性药物的不同光学异构体具有不同血浆蛋白结合作用。

特异性分布与靶向给药利用某些组织对特定配基的选择性识别和结合作用,将药物分子与这些配基偶联,将药物分子选择性投放于特定的组织,以提高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主动靶向:如抗体导向药物;受体靶向药物被动靶向:利用组织的屏障作用,将药物包裹于脂质体或微球中,避免药物向非作用部位分布,以免代谢失活或产生毒副作用。

6 药物的理化性质与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就是生物转化,也就是代谢。

从理化性质上看,药物生物转化的结果,是使其增加极性和水溶性,以利于排泄,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机制。

从生物学性质上看,药物的代谢物的可能失去活性,也可能提高活性或产生毒性;特别是代谢的中间体,化学活性较强,可能具有较强的毒副作用。

药物的生物转化的过程第一步,通过氧化、还原或水解作用,在分子结构中引入(氧化)或暴露出(还原或水解)极性基团,如:-OH,-COOH,-SH,-NH2等。

氧化作用有可能形成活性产物如环磷酰胺就是通过氧化代谢形成活性代谢物而发挥抗癌作用的;也可能产生毒副作用。

第二步:极性基团与葡萄糖醛酸、硫酸、甘氨酸或谷胱甘肽共价结合,生成极性大、易溶于水和易排出体外的结合物。

这是解毒过程。

药物代谢对药学性质的影响药物代谢的结果是药物的失活、活化或产生新的毒性。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由于代谢酶的个体差异,会引起药效或毒性的个体差异,造成药学性质的不可预测性由于不同药物共用同一种代谢酶,引起药物的相互作用由于代谢一般在肝脏进行,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化学活性较高的中间体,从而带来肝脏毒性。

年龄、种属、遗传、性别等的不同,药物代谢酶的种类和数量会有所不同。

药物对代谢酶也有诱导或抑制作用,从而产生耐药性和药物相互作用。

代谢机理相同的药物,合并用药时,药代动力学性质会发生改变,产生药物相互作用。

肝功能异常,也会影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

7 药物的理化性质与药物排泄药物经肾排泄肾小球过滤游离状态的药物及代谢物都能被肾小球过滤;过滤速度取决于游离药物的浓度,没有结构特异性。

肾小管的主动分泌:与分配系数有关,有饱和性。

肾小管的重吸收:不带电荷的药物分子穿越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脂质膜,又回到血液。

为被动扩散过程。

与极性、电荷、解离度、脂溶性等有关。

药物经胆汁排除具有极性基团,分子量较大。

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由胆汁排泄。

结合物水解,被小肠吸收,进入肠肝循环。

影响药物的作用时间。

排泄途径机理相同的药物,合并用药时,药代动力学性质也会发生改变,生药物相互作用。

肾功能的异常会引起药物蓄积,产生毒副作用。

8 药代动力学与新药设计优化药代动力学性质,是药物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