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二)

合集下载

毛概第二章

毛概第二章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1.近代中国国情(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基本依据)近代中国,逐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认清这一基本国情。

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轨道,使社会性质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为半封建的中国。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2000年理科单选题:在近代中国社会的诸矛盾中,最主要的是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D.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答:(A)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民主革命,民主革命的发展必然需要民主革命理论。

2002年文科多选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规定了A.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B.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中国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D.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E.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答:(ABC)2.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但是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自从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起了一个新的变化。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进程。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 革命理论。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探索奠定 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基础。
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的诞生
历次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教训告诉我们,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理论和道路,不适应中国革命的实际情 况,无法指导近代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而新民主主 义革命理论是在近代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应运而生, 它的形成包含了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教训的深刻 总结。
一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 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 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 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 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 随着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 的产生和发展,已经孕育着 资本主义的萌芽。
革命的
领导
无产阶级
为什么中国资 产阶级不能担 当领导?
无产阶级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 阶级手中还是资产阶级手中。
由于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民族资 产阶级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 半殖民地;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它们不愿意也 不能够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 力;由于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 命的彻底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 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 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无产阶级及 其政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 利的根本保证。
本章内容的结构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近代中国的国情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 基本经验

2023版《概论》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课后习题答案

2023版《概论》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1)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展开和具体化,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方向。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指明了革命的目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以及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具体内容如下: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推翻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是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近代中国贫困落后和一切灾难祸害的总根源。

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

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对民族工商业的巧取豪夺,严重地束缚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中国无产阶级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

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总结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总结

LOGO
小知识:
第一个:《中英南京条约》
LOGO
小知识: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
LOGO
小知识:
《辛丑条约》,标志半殖民地化正式形成
LOGO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
政治上:帝国主 义侵犯中国主权, 破坏中国独立,扶 植中国封建势力和 买办势力作为它们 统治中国的支柱
• 经济上:中国被迫 向帝国主义国家支 付大量战争赔款, 经济命脉被操控
LOGO
辨析思考题:“告别革命论”或“革命反思论” ?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的 主要矛盾。社会的主要矛盾又决定了革命的主要任务。 因此,革命之所以发生和以什么方式进行,都是不以人 的主观愿望来决定的,而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状况。
“革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革命 是从客观上(即不以政党和阶级的意 志为转移)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 转折中发展起来的”。 ——列宁
LOGO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及其知识分子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 由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这是最 主要的区别。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 想指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旧民主主义革命以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为最 终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要建立人民民 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然后再使之 发展,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 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属 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LOGO
总结:近代中国社会的总体特点
第一, (半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 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 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 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 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 第二,(半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 展,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第三,(半独立)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 翻了,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 统治,后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从发展各领域来看,既有达到甚至引领世界先进水平的 生产力,也有大量传统的和相对落后的生产力。
(3)从发展成果的共享看,不同群体之间也有不平衡,社会 上还存在不少困难群众。
1.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是(C ) A.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 B.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 C.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 D.认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4.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社会性质是(C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 C.封建社会 D.新民主主义社会
5.认清中国国情,是解决中国革命的基本前提。近代中国最
基本国情是( BCD)2019年多选
A.民族资本主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B.西方列强的入侵
C.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又是互相联系、紧密衔接的, 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
1.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著作是(C ) 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B.《新民主主义论》 C.《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D.《论人民民主专政》
2.毛泽东明确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革命的对象之一的著作是
统一战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武装斗阵 党的建设
目录
CONTENTS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目录
CONTENTS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2.
抗日战争时期
逐步形成了系统化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 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形成的根本原因新旧民主革命的共同点:第一、社会形态相同第二、社会主要矛盾相同第三、革命任务相同新民主主义基本思想的提出:一大:提出推翻资本家阶级的争权,建立“劳农者的国家”,直至阶级斗争结束。

二大: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四大: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总路线的形成:在反对“左”倾教条主义和右的错误倾向的斗争中形成的,尤其是在反对把共产国际决议教条化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的斗争过程中形成的。

陈独秀和他的“二次革命论”:先助资产阶级完成资阶革,待无产阶级强大后,再继续无产阶级革命。

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错误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王明的“左”教条主义错误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农、小资、民资1.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2.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3.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者4.资产阶级具有两重性,是革命的力量之一中国工人阶级的三大特点:1.身受三座大山的压迫,革命最坚决、最彻底2.集中程度高,便于组织和团结形成强大战斗力3.同农民有天然的联系,便于形成巩固的联盟新旧民主革命的不同点:1.与世界革命的关系旧:资阶革新:社主革2.革命的领导3.指导思想旧:资阶民主主义新:马列4. 革命的前途旧:建资阶国新:新主过渡到社主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二步: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1、国家组织形式国体: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

毛概第二章知识点

毛概第二章知识点

毛概论第二章知识点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就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改善人民生活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2.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同于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历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以五四运动的爆发为标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崭新阶段。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即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即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阶段。

(2)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新”:第一,时代特征: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第二,领导力量: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第三,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

第四,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3)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第二步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任务,这是性质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两个革命过程。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1.旧民主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近代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以及世界形势的新变化,呼唤着新的革命理论的诞生。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毛概第二章第二节

毛概第二章第二节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社会
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01 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 02 新内容和 特点
03
中国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 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占全国 人口的 80%以上
受帝国主 义和封建 主义压迫
最重
中国革命 的主力军
农民阶级
具有强烈 的反帝反 封建的革 命要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同样是中国革命的 动力。
知识分子



小商人

产 阶
小手工业者

自由职业者
王造时、史良、章乃器、沈钧
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 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革命的领 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 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 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 级民主主义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近代中国社会所遭受的最大的压 迫是来自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贫困落后和一切灾 祸的总根源。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国走向富强和独立的前提。
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了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仅《南京条 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8个不平等条约就勒索赔款白银19.53亿 两,相当于清政府1901年收入的16倍。而日本仅通过《马关条约》就勒索 赔款2.3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日本国家财政四年半的收入。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二)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二)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二)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弄清这条道路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进一步学习了解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及其他们之间的关系,弄清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教学重点:1.中国革命道路的内容和意义2.三大法宝及其同盟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1、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3、如何加强的自身建设教学方式:讲授、多媒体、讨论与分析结合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问题:1、新民主主革命的总路线?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中国国情,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提出1、党的工作中心放在城市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

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领导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这样有利于扩大党的阶级基础。

但当时对于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2、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首先指向农村,并在这一过程中,潜心研究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深入分析了近代中国的国情,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整体战略思想。

1938年11月,他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①从此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1、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然性?(客观依据)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一、单项选择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中国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内部没有起码的资产阶级民主,反动统治阶级凭借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

这种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进程的一个主要形式是A. 争取民主 B. 农民运动C. 武装斗争D. 工人运动2.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得出的深刻教训是A. 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B. 必须建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C. 必须建立新型的人民军队D. 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3.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提出了A.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B.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C. 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D. 实行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最根本的经验就是A. 正确处理好与小资产阶级的关系B. 正确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C. 正确处理好和农民阶级的关系D. 正确处理好和地主阶级的关系5.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A. 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B. 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C. 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D. 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6. 关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民族资本主义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不但占有一席之地,而且逐步占主导地位B. 原有的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起了很大变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C. 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和操纵D. 封建剥削制度依然保留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相结合,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占显著优势7.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逐步成为A. 殖民地国家B. 资本主义国家C. 社会主义国家D.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8. 中共八七会议确定的总方针是A. 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B. 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C.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D. 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9. “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是A .军队建设 B. 土地革命C. 政权建设D. 党的领导10. 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以乡村为中心”思想的文章是A.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B. 《井冈山的斗争》C.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 《反对本本主义》11.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是A. 没收帝国主义在华财产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B.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C. 没收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D. 没收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12. 毛泽东指出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原则A. 党指挥枪B. 官兵一致C. 军民一致D. 民主建军13. 毛泽东指出: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 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B. 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C. 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D. 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以及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正确领导14.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特征是A. 和平与发展B. 战争与革命C. 反对法西斯D. 民族解放运动15. 毛泽东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是A. 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B. 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C. 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D. 认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6. 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的著作是A.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B. 《新民主主义论》C.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D. 《论人民民主专政》17. 在近代中国社会的诸矛盾中,最主要的是A.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B.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C. 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的矛盾D. 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18. 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A. 革命指导思想不同B. 革命领导权不同C. 革命前途不同D. 革命对象不同19.中国共产党把抗日游击战争放在战略地位上加以考察的根据是A.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B. 中国是一个处于进步时代的大而弱的国家C.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存在D.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溃退,日军占地甚广20.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进攻时,就敌我力量对比而言A. 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与装备上已接近国民党军队B. 国民党军队在数量与装备上仍占明显优势C. 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已超过国民党军队D. 国民党军队在数量与装备上处于明显劣势21. 毛泽东在中共八七会议上提出的著名论断是A. 兵民是胜利之本B. 将革命进行到底C.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D.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22. 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始于A. 南昌起义B. 秋收起义C. 广州起义D. 百色起23. 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A. 工人问题B. 农民问题C. 城市小资产阶级问题D. 民族资产阶级问题2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是A.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B. 打仗、筹款、做群众工作C.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D. 军民一致、军政一致、官兵一致25.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正确的政策。

版毛概_第二章_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ppt课件

版毛概_第二章_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ppt课件
据统计,近代中国向帝国主义国家支 付的战争赔款本金,加上分期付款的利 息和因赔款所借外债的利息,总共为16 亿多两白银。在所有对中国发动过侵略 战争的国家中,日本从中国获取的最多: 近代中国向日本支付的历次战争赔款总 计折合银元7.0259亿元。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在不同阶段,革命的主要对象不同
国民革命时期——帝国主义支持 下的北洋军阀; 土地革命时期——代表大地主大 资产阶级的国民党新军阀;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 解放战争时期——美帝国主义支 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是:推翻帝 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 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 义的共和国。
国体 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民主集中制的
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 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 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 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 本章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通过阐述新民主主义革 命理论,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基本内 容及意义,认识这一理论是中国 革命实践的结晶,是中国革命胜 利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重大成果。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中所指出的人民 大众就是中国革命的动力。
农民阶级
无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毛概2015版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毛概2015版第二章)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
1、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新民主主 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是共产主义思想。 2、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奴化思想,主张中华民族的 尊严和独立。吸收外来先进文化。 3、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强调文化的科学内容,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 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对于古代文 化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尊重中国的历史,给历史 以一定的科学地位,尊重历史的辨证发展。 4、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强调文化的大众方向。这种文化应该为全民族 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 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 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第三节
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党取得新民主革命胜利的法宝之一,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毛泽东关 于无产阶级政党为实现革命和建设任务同其他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阶层,政党 和派别结成的联盟,包括国内的统一战线和国际的统一战线。1949年6月30日,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中国人民已经取得的主要的和基本的经验 ,就是在国内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革命阶级的统 一战线;在国外联合一切平等待我的民族和各国人民,结成国际的统一战线。二 是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为实现革命和建设任务建立各阶级联盟的理论和政策 。主要内容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和其他阶级建立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一个基本特点;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任务十分艰 巨。
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属于世 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2018版 毛概 第二章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018版 毛概  第二章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中国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革命的 动力之一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两面性:
民族资产阶级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又受封建主义的束缚,他们同帝国主 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是革命的力量 之一 。
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与帝国 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在革 命的关键时刻表现出明显的摇摆性 。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首要对象
政治上:侵占中国领土主权
新民 主主 义革 命的 对象
经济上: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文化上:实施文化侵略政策 另外,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 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无恶不作,犯下滔天 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法估量的物质损失 和精神伤害。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问题实际上是怎样处理新民主主 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 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 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蒋介石
宋子文
孔祥熙
陈果夫
第二章 1、四大家族控制了“四行二局”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央信托 局、邮政储金汇业局) 2、积聚的财富在100亿至200亿美元之间,占全国资本总额的 70%,仅孔氏家族就占有10多亿。 3、滥发纸币:1946年为4万亿;1947年为33万亿; 1948年663万亿。
1.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 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 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 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 政策。” ------1948年4月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一章我们主要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理论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长期坚持的思想。

就方法论来说,贯穿这两大理论成果的一条红线就是实事求是,它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其主要内容有: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1949年到1956年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形态,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使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在建设社会主义。

那么,我们今天主要讲的就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的革命理论,也就是从1919年到1949年时期的革命经验。

试问大家,近代中国为什么会发生革命?1948年8月,美国国务院发表的《美国与中国关系白皮书》给与了这样的回答,中国革命发生的原因有2个:第一,中国的人口太多,没有饭吃;第二,西方新思想的传入激起了“骚动和不安”。

请问这样的分析是否正确?显然美国国务院的《美国与中国关系白皮书》中的回答是错误的。

中国有一句老话:哪里有剥削和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正是中国人身上所受到的压迫,才激起中国近代的反抗和革命。

那么中国人受到了哪些压迫?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抗争?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关于这场革命的有关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

版毛概_第二章_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ppt课件

版毛概_第二章_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ppt课件
• 系统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为新 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 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科学阐述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 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明确提出“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概念,并第一次对新民主 主义革命总路线作了科学的概括。 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 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二)新民主主义总路线的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首先,帝国主 义是中国革命
帝国主 义
的首要对象
其次,封 建主义是
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
再次,官僚 资本主义也
中国革命 封建主 对象 官僚资 是中国革命
的主要对 义
本主义 的对象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近代中国向日本支付了多少战争赔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1页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29年6月 1929年12月 1930年 1937年 1938年 1941年 1942年 1945年
课间休息
1 一切从实际出发
2 理论联系实际
3 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求真务实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中国革命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比较, 以及抗战初期同王明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 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2.抗战的复杂环境和丰富实践,为其 提供了深厚的现实土壤。 3.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形 成,为其成熟提供了政治保证。 4.党的理论素养提高和思想路线的端 正,为其创造了必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1)
提出红色政权的巩固和扩大路线
强调农村根据地斗争的意义
批判城市中心论
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 路的理论基本形成。
1936年-1939年,毛泽东发表一系列文章 ☆ 《中国革命的战争战略问题》 ☆ 《论新阶段》 ☆ 《战争战略问题》(1938、11) ☆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பைடு நூலகம்
1.三大法宝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成熟 代表作: 《〈 共产党人〉发刊词》 (1939、10)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12) 《新民主主义论》 (1940、1) 理论标志: 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熟的原因:
经 济 上
使中国丧失经济上的独立
战争赔款: 《南京条约》对英国赔款2100万元 《北京条约》对英、法赔款各800万两白银
《台事专条》对日本赔款50万两白银
《马关条约》对日本赔款2.3亿两白银
《辛丑条约》对英、法、德11国赔款4.5 亿两白银(年息4厘,分39年还清,本息 合计9.82亿两)
传教士文化侵略的急先锋、伴随 着政治、经济侵略进行殖民奴化 教育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发展
实践基础: 1.重庆谈判 2.解放战争 3.新中国成立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8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既不同于封建社会,也有别于资本 主义社会,蕴含着特殊的社会矛盾和革命要求。 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会自 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 了条件,但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妥协性和软弱性,加之受 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压迫,并没有使中国发 展为资本主义国家。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侵 略,使中国半殖民地化。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武装入侵和强 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断操纵了中国的财政 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20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何处呢?★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 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 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 义。
39
③官僚资本主义就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 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
它背靠帝国主义、通过国家垄断金融机构、滥发纸币和国债而 疯狂侵吞社会财富,通过建立国家专卖制度掌控大量商品和物 资而大肆牟取暴利。 官僚资本主义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对民资工商业的巧 取豪夺,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22
这样的民主主义革命,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 革命,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样的革命要分 两步走,第一步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 革命任务,第二步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任务, 这是性质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两个革命过程。
23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 适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需要,在认真总结 中国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

第二章_革-命理论

第二章_革-命理论
★ 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 领导下的农民革命。
3、城市小资产阶级: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 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同样深 受“三座大山”的压迫。
4、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 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具有革命性。 ★ 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动摇性和妥协性。
2、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 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 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 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 矛盾。为解决这两大矛 盾,就要进反对帝国主 义、封建主义的革命。 这个革命的性质就是资 产阶级的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
决定
社会性质
影 响
决 定 决定
革命性质
革命任务
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剧烈 变动则为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 创造了条件。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旧 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社会主 要矛盾
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
资本主义
1、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
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为最大的压迫,因而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第 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
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 的中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是贯穿始终的。 其中主要包括民族解放战争和国内战争两种反帝形式。
3、官僚资本主义也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中国资本主义分为民族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 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它具有买办性、 封建性和垄断性。

毛概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毛概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的依据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
(一)民主革命
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可以区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
时间段:鸦片战争—辛亥革命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失败的原因与教训:
客观上:国内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主观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没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革命纲领;没能发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没有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结论: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彻底的胜利。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间段:1919年—1949年
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第一,革命的领导者力量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五四运动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追随者参加革命的。

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是革命的领导者。

民族资产阶级虽然继续参加了革命,但已不再是革命的领导者。

这种领导权的更替,成为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本质的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二)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弄清这条道路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进一步学习了解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及其他们之间的关系,弄清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教学重点:1.中国革命道路的内容和意义2.三大法宝及其同盟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1、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3、如何加强的自身建设教学方式:讲授、多媒体、讨论与分析结合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问题:1、新民主主革命的总路线?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中国国情,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提出1、党的工作中心放在城市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

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领导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这样有利于扩大党的阶级基础。

但当时对于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2、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首先指向农村,并在这一过程中,潜心研究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深入分析了近代中国的国情,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整体战略思想。

1938年11月,他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①从此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1、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然性?(客观依据)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一方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另一方面,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2.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可能性(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P56--57)中国革命之所以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同样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党之所以能够深入农村积蓄革命力量,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最终实现农村包围城市并夺取政权,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原因:第一,中国是众多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四分五裂,军阀割据,存在不少的统治薄弱环节,为党在农村开展革命斗争、建设革命根据地提供了缝隙和可能。

第二,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深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多重压迫和剥削,人民革命愿望强烈,加之经历过民主革命的洗礼,革命的群众基础好。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为在农村建设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客观条件。

第四,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

第五,党的领导的有力量及其政策的不错误,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主观条件。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及意义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根本在于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意义(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它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历史意义)(2)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

(理论意义)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独创性启示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与革命一样,都必须走自己的路,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现实意义)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比作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一)统一战线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1、为什么要建立统一战线?第一,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

第二,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

第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2、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补充资料说明)第一,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无产阶级拥有广大的同盟军。

从第二,各帝国主义之间的利益不统一导致了依附于它们的买办大资产阶级之间的政治营垒不统一,给革命者利用矛盾打开缺口,争取暂时的同盟军结成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

3、统一战线的发展历程1924年-1927年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国民革命时期)1927年-1937年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时期)1937年-1945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1945年-1949年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今天爱国统一战线4、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及其关系总体上讲,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第一个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只有巩固工农联盟,争取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人民,才能实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5、建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实践经验(材料分析:西安事变)一是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二是正确对待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三是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四是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实现无产阶级政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二)武装斗争1、为什么要进行武装斗争第一,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毛泽东: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

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

第二,革命的主动力决定。

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主要是游击战。

第三,是由敌我力量的对比和布局决定的2、人民军队建设(1)建军原则:第一、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核心)第二、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

三大任务:打仗、做群众工作、筹款(后改为生产)形成特有的纪律。

第三、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

三原则: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和优待俘虏;军队内部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

(2)战略战术原则:在战略上解决的中心问题是防御与进攻的关系;在战术上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以弱军战胜强军。

人民军队作战的基本方针是积极防御;作战的基本指导思想是着眼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制敌的最好办法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作战的主要形式是游击战、运动战。

(三)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1、为什么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度,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大多数,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多数。

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必然反映到党内来,党内无彦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思想上的主要矛盾。

“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

”加之党长期在农村发展,且处于战争环境之中,不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党就会组织松散、软弱涣散,不可能成为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不可能具备优良的作风,更不可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并取得革命胜利。

这些情况决定了要建设一个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不断地结合革命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党的建设。

2、怎样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自身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第一,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关键是要以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和改造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第二,必须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组织建设。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是要贯彻民主集中制这一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坚持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

第三,必须重视党的作风建设。

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逐步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三大优良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第四必须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

党的政治路线是党的纲领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是完成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政治任务的总政策,为全党的团结统一奠定政治基础。

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起来,在贯彻执行党的政治纲领和路线中推进党的建设。

3、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这三个基本问题的认识是逐步明确的。

大革命时期,处于幼年时期的党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都懂得不多,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个基本问题上都没有经验。

因此,这一阶段党的组织虽然有过很大的发展,但是没有巩固;党的手里有了一批革命武装,但是没有掌握住。

大革命失败后,党对武装斗争的认识有了提高,发动了武装起义,建立了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开展了农村游击战争,开辟了建立人民政权的道路。

党创造了坚强的人民军队,逐渐掌握了战争的艺术。

但在这一时期,党内“左”倾教条主义者仍主张“城市中心论”,特别是对统一战线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在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时,把中间势力当作最危险的敌人,把反对资本主义同反帝反封建相提并论,而在革命战争的指导上又犯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