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抗菌药物三级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抗菌药物三级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水平,确保患者安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
三、组织机构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监督和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处理抗菌药物使用中的问题。
四、三级管理制度1. 一级管理: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管理(1)科室负责人应组织全科医务人员学习抗菌药物相关知识,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意识。
(2)科室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记录,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诊断、用药原因、用药时间、用药剂量、用药效果等。
(3)科室应定期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 二级管理: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小组(1)制定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并监督执行。
(2)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组织抗菌药物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
3. 三级管理: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1)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政策,指导临床科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对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定期组织抗菌药物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
五、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原则1. 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等因素,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2.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在手术前0.5-2小时内给药,以确保手术部位达到有效药物浓度。
3. 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超过1500ml,应追加一次抗菌药物。
4. 清洁手术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清洁-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预防用药时间为24-48小时。
5. 特殊患者(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者等)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
围手术期抗菌药应用存在的问题与管理对策
围手术期抗菌药应用存在的问题与管理对策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措施,但目前在临床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一、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存在的问题1. 用药起点过高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中,存在用药起点过高的问题。
一些手术患者在手术前就已经开始使用抗菌药物,而在手术后继续使用,甚至使用时间过长。
这种现象可能导致抗菌药物的滥用和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2. 药物选择不当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中,药物选择不当也是一个常见问题。
一些医生在选择抗菌药物时,没有考虑到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特点,而是盲目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这种做法可能导致抗菌药物的滥用和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3. 用药时机不当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中,用药时机不当也是一个常见问题。
一些医生在手术前过早地给予抗菌药物,而在手术后继续使用,甚至使用时间过长。
这种做法可能导致抗菌药物的滥用和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4. 用药持续时间过长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中,用药持续时间过长也是一个常见问题。
一些医生在手术后继续使用抗菌药物,甚至使用时间过长。
这种做法可能导致抗菌药物的滥用和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对策1. 加强培训和教育加强对医生和护士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认识和理解。
培训内容包括抗菌药物的药理学、微生物学、感染控制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2. 制定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指南制定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指南,明确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和规范。
指南应包括药物选择、用药时机、用药持续时间和药物剂量等方面的内容。
3. 加强监测和评估加强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用药现象。
监测内容包括药物使用率、药物选择、用药时机和用药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内容。
4. 加强感染控制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措施包括手术室的无菌操作、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人员的洗手和穿戴口罩等措施。
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及监控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及监控制度一、引言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是保障手术患者安全、减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重要措施。
然而,不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不仅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风险,还会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影响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因此,建立健全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及监控制度至关重要。
二、管理原则1. 预防性使用:仅在必要时使用抗菌药物,如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或涉及重要脏器、异物植入手术等。
2. 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状况和当地细菌耐药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3. 最小有效剂量:根据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选择最小有效剂量,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风险。
4. 适当用药时间:一般手术预防用药时间为手术前0.5-2小时,术后用药不超过24小时。
5. 监测与评估: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与评估,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三、管理措施1. 制定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南和规范,明确用药指征、药物选择、用药时间等。
2. 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认识和掌握。
3.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登记制度,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和统计分析。
4. 定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用药现象。
5.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质量控制体系,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四、监控制度1.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控组织,负责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和评估。
2. 定期收集和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数据,对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3. 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包括用药指征、药物选择、用药时间等。
4. 对不合理用药现象进行干预和纠正,必要时进行教育和培训。
5. 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公示,提高透明度和监督力度。
五、结论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及监控制度对于保障手术患者安全、减少手术部位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为了规范,提高手术患者治疗质量,减少感染风险,特制定以下管理制度:一、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包括择期手术和急诊手术。
二、管理原则:1. 根据手术类型、部位和感染风险评估确定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2.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种类和剂量;3. 限制和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防止滥用和不必要使用;4. 加强药物使用的监测和评估,确保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三、抗菌药物使用原则:1. 抗生素预防应尽可能选用剖腹手术常用的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或青霉素类;2. 手术部位、程度及输血次数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抗生素类型和用药时长;3. 定期评估患者的用药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抗生素使用方案;4. 在手术结束后24小时内及时停药,以避免抗生素滥用。
四、使用禁忌:1. 存在明确的过敏史或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2. 已经使用抗生素治疗或预防其他感染的患者;3. 弥漫性腹膜炎、脓毒症等全身性感染的患者;4.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激素的患者。
五、药物使用监测:1. 对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包括用药剂量、频次及疗程;2. 对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评估抗生素使用的效果;3. 定期召开多学科会诊,评估患者的用药情况,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六、培训和教育:1. 对医疗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其对手术患者抗生素使用的认识和理解;2. 加强患者和家属的教育,提高他们对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的认识;3. 定期开展临床案例分析和讨论,加深对抗生素使用规范的理解和掌握。
七、监督和评估:1. 设立药学医师团队,负责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和评估工作;2. 定期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3. 监督患者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做好用药记录和追踪。
八、其他:制度的具体执行细则由医院制定,确保制度的执行和落实。
本制度经医院相关部门讨论通过,并于 2022 年 7 月 1 日正式实施,如有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将依据医院规章制度进行处罚,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为了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目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旨在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促进合理用药,降低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
三、组织机构成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小组,负责本制度的制定、实施、监督和评估。
四、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1. 抗菌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等因素综合考虑,优先选择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价格合理的抗菌药物。
2.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3.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清洁手术:通常不需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清洁-污染手术:根据实际情况用药,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3)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五、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1.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类型进行评估,并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2.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医嘱,不得擅自更改药物种类、剂量或用药时间。
3.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进行必要的监测,包括药物浓度监测、肝肾功能监测等,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4.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进行必要的评估,包括药物疗效评估、不良反应评估等,以确保药物的合理使用。
六、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处理1.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医生进行评估和处理。
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
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一、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减少抗生素滥用和耐药菌的产生,保证手术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手术科室,包括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病房等。
三、定义1.围手术期:指手术预约的时间,手术开始的时间到手术结束后24小时的时间段。
2.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指在手术前、手术中或者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应用。
四、抗菌药物选择1.抗菌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手术类型、手术部位、手术切口分类和感染危险度进行,遵循抗菌药物应用指南。
2.应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尽量选择窄谱抗菌药物。
在有特殊情况需要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时,需经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审批。
五、使用原则1.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应在手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开始,并在手术后继续应用24小时。
2.抗菌药物使用剂量应根据患者年龄、体重等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3.应用抗菌药物的方法可以是口服、静脉注射或外用,具体方法根据患者情况和手术需要决定。
4.应遵循使用规范,避免超量或者错误使用抗菌药物。
5.应监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温、感染标志物等指标,及时调整和终止抗菌药物的使用。
六、抗菌药物管理1.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规范,定期进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和评估。
2.医生应严格按照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指南开展抗菌药物的使用,并及时报备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3.抗菌药物应由医院药房统一采购,不得由医生私自购买和使用。
4.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库,定期检查库存情况,并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出库和使用流程。
5.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应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包括药物名称、剂量、使用时间、疗效等信息。
七、教育和培训1.医院应定期组织抗菌药物的使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使用水平。
2.医院应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认识。
八、违规处理任何违反本管理制度的人员,医院将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并将违规行为记入人员档案。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和
操作规程一、背景在医院手术过程中,预防和控制感染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抗菌药物是手术期间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手术相关感染。
然而,不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从而加大感染的风险。
因此,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对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手术相关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二、管理制度2.1 目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和指导医院在手术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降低感染的风险,防止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2.2 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手术科室和相关医务人员,在手术过程中使用抗菌药物的环节。
2.3 职责和权限2.3.1 手术科室负责制定并实施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2.3.2 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执行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工作,确保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4 制度内容2.4.1 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征:明确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止滥用、过度使用抗菌药物。
2.4.2 抗菌药物选择原则:根据不同手术类型和感染风险判断,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注意使用抗菌药物的谱覆盖范围、药动学特点等。
2.4.3 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明确手术期间抗菌药物使用的起止时间,避免延长使用或过早停用抗菌药物。
2.4.4 抗菌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依据患者的个体特点、感染严重度和药动学药理学原理,确定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2.4.5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明确合理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注意不同抗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4.6 抗菌药物的监测和评估: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三、操作规程3.1 手术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工作流程3.1.1 手术前:根据手术类型和感染风险评估,确定抗菌药物使用方案。
3.1.2 手术中:在手术开始前根据抗菌药物使用方案给予预防性抗菌药物,并根据手术时间和患者情况调整使用方案。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完整版)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完整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国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管理。
第三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应当遵循科学、合理、安全、经济的原则,严格按照医学指南和规定执行。
第四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全国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第五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选择应当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等因素综合考虑,遵循循证医学原则。
第六条首选药物应当是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价格合理的抗菌药物。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的首选药物。
第七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手术前半小时至一小时开始给药,确保药物在手术开始前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二)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时,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抗菌药物;(三)手术后根据患者病情和病原菌情况,必要时给予第三剂抗菌药物。
第八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不得超出以下范围:(一)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第一代头孢菌素、第二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二)呼吸道感染: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三)泌尿系统感染: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四)消化系统感染:第三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五)其他部位感染:根据病原菌情况和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第三章抗菌药物的监测与评估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制度,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进行实时监测。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国内外应用现状及管理对策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国内外应用现状及管理对策一、引言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近年来,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应用问题日益严重,导致了细菌耐药性的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医疗资源的浪费。
本文将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国内外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国内外应用现状1. 国内应用现状在我国,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较为普遍,但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比例较高,许多手术患者在术前、术中及术后都使用了抗菌药物。
其次,抗菌药物的选择和用药时机存在不合理现象,部分患者使用了不必要的广谱抗菌药物,而忽视了局部应用和短期用药的原则。
此外,抗菌药物的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也存在一定的过度使用现象。
2. 国外应用现状与我国相比,国外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方面有较为成熟的管理体系。
在发达国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根据手术类型、患者年龄、感染风险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
此外,国外的医院普遍采用了抗菌药物管理团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管理对策1. 加强抗菌药物知识的培训和宣传提高医务人员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认识,加强抗菌药物知识的培训和宣传,提高医务人员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认识,使其充分了解抗菌药物的药理学特性、适应症、禁忌症、不良反应及耐药性等方面的知识。
2. 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指南和规范根据国内外相关指南和规范,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指南和规范,明确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用药时机、药物选择、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等方面的要求。
3. 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监督管理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监督管理机制,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应用现象。
同时,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考核和评价,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情况纳入医务人员的工作考核和绩效评价体系。
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为加强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范围内Ⅰ类切口手术的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
二、管理原则(一)预防为主: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二)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预防用药方案。
(三)规范用药: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和药品说明书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误用。
(四)监测与评估: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定期评估预防用药效果,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三、管理措施(一)抗菌药物选择1. 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以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等为主要选择。
2. 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感染风险、药物敏感性等因素综合考虑。
(二)用药时机1. 预防用药应在手术前0.5-2小时内开始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2. 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手术,术中可追加一次用药。
(三)用药持续时间1. 预防用药的持续时间一般为手术结束后24小时内停药。
2. 对于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手术,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但不超过48小时。
(四)用药剂量1. 预防用药的剂量应根据药物的半衰期、患者体重和肾功能等因素综合考虑。
2. 避免使用大剂量抗菌药物,以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五)用药记录与监测1. 医护人员应详细记录预防用药的品种、剂量、给药时间等信息,并纳入病历管理。
2. 定期对预防用药情况进行监测,包括药物使用量、药物敏感性、不良反应等,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四、培训与教育(一)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其合理用药水平。
(二)加强抗菌药物使用规范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医护人员对预防用药重要性的认识。
五、违规处理(一)违反本制度规定,擅自使用抗菌药物的,将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办法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办法目的:加强我院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促进合理用药,遏制细菌耐药。
适用范围:药剂科、临床各科室。
工作要求: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院围手术期(含介入诊疗)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以下简称预防用药)的管理,促进合理用药,遏制细菌耐药,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四川省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实施细则(2023 版)》等,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感染。
第三条手术部位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
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即来自患者本身的皮肤、粘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
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数是革兰阳性球菌,但在会阴及腹股沟区,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有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
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肠道杆菌,在结直肠和阴道还有厌氧菌(主要是脆弱类杆菌),它们是这些部位器官/腔隙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在任何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第四条本规定供所有手术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医务人员遵照执行。
第五条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围手术期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相关的培训、指导、评价、管理等工作,确保本规定贯彻落实。
第六条围手术期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二章预防用药的原则第七条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精细的无菌操作和手术技巧,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对于择期手术患者,一般术前住院日≤3 天。
不推荐对准备接受手术的患者去除毛发;如果确有必要,只能使用剪刀或电推去除毛发。
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行为,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行为,包括药物的选择、用药时机、用药剂量、用药疗程等。
三、管理原则1. 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指南进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
2. 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病原菌分布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3. 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患者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调整用药剂量。
4. 严格控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用药疗程,避免不必要的长时间使用。
5. 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用药策略。
四、管理措施1. 医院药剂科负责提供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相关信息,包括药物特性、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等,为临床医生选择药物提供参考。
2. 医务科负责制定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并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临床实践及时更新。
3. 各临床科室根据指南和实际情况,制定本科室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规范,并由科室主任签字确认。
4. 医生在开具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处方时,应充分考虑手术类型、患者病情等因素,合理选择药物。
5. 护士负责监督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用药情况,确保用药正确、及时。
6. 医院设立抗菌药物监测小组,定期检查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理。
7. 医院定期组织抗菌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认识和技能。
8. 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数据库,收集和分析用药数据,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五、考核与评价1. 医院定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分析用药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2. 将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纳入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对合理用药的医务人员给予奖励。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规范手术预防用药行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
第三条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药物特点等因素综合评估后使用。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培训和考核,确保制度的落实。
第二章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第五条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选择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药物特点等因素综合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二)优先选择具有良好预防效果、副作用较小、价格合理的抗菌药物;(三)避免使用耐药菌株广泛存在的抗菌药物;(四)不推荐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性应用。
第六条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手术前预防用药应在手术前0.5-2小时内给予,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二)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手术,可根据情况适当延长给药时间;(三)手术后如需继续使用抗菌药物,应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类型等因素综合评估后决定;(四)抗菌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和疗程应根据药物特点和患者病情等因素综合评估后确定。
第三章培训与考核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培训,提高其合理用药意识和能力。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考核制度,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确保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第四章监督管理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用药情况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用药行为。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向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接受其监督检查。
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十一条违反本制度规定,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进一步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规定,自文件下发之日起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将严格纳入质控考评,各科室须严格遵照执行.一、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切口感染,以及清洁一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二、预防用药基本原则(一)种类: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
原则上应选择一、二代或三代头抱类等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二)剂量:应给足剂量,静脉快速滴入;药物溶媒量100~150ml (成人)为宜,不宜用大量液体长时间慢速滴入。
(三)给药时间:应在切皮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参考抗菌药物的达峰时间和半衰期),剖宫产术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
(四)给药地点:手术室.三、预防用药条件(一)清i吉手术(I类切口手术):清i吉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主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会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年龄大于70岁;5、糖尿病控制不佳;6、恶性肿瘤放、化疗中;7、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
(二)清洁-污染手术(11类切口手术)、污染手术(In类切口手术):1、清洁-污染手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药;2、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三)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四'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1、抗菌药物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
(1)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药物;(2)针对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污染菌种类选用.2、既往该部位感染ffl菌的种类及其抗菌药物耐药性;3、参考抗菌药物药效及药代动力学参数;4、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f随品种,应参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中"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见附件)选用抗菌药物.。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制度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安全,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开展外科手术的临床科室。
三、基本原则1. 根据手术野是否有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2. 遵循“早期、适量、针对性强、联合用药”的原则。
3. 严格掌握预防性抗菌药物的选用和用药时间,避免不必要的应用。
四、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指征1. 清洁手术:通常不需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 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3. 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器官手术,或存在明显污染的手术,如胆道手术、坏死性筋膜炎手术等,需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五、预防性抗菌药物的选择1. 首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头孢唑林、头孢曲松等。
2. 对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的患者,可选择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或硝基咪唑类抗生素。
3. 特殊情况可根据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其他适宜的抗生素。
六、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用药时间1. 抗菌药物应在手术前0.5-2小时内给予,最迟不超过麻醉开始时间。
2. 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时,术中可追加一次抗菌药物。
3. 手术结束后,根据患者病情及病原菌种类,决定是否继续应用抗菌药物。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一、目的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旨在规范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手术感染的风险,保障患者健康。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外科手术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
三、组织机构1. 医院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负责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和管理。
2. 各外科科室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的具体管理。
四、管理制度1. 抗菌药物的选择(1)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和病原菌分布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2)优先选择一代或二代头孢菌素,必要时可选择三代或四代头孢菌素。
(3)对于过敏患者,可选择克林霉素或甲硝唑。
2. 用药时机(1)抗菌药物应在手术前0.5-2小时内开始使用。
(2)对于短小手术,可在手术结束后使用。
3. 用药剂量和疗程(1)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体重,确定合适的用药剂量。
(2)手术后24小时内停药,对于污染手术或患者有感染风险,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
4. 用药途径(1)抗菌药物应通过静脉途径给药。
(2)对于无法静脉给药的患者,可选择口服给药。
5. 用药记录(1)医护人员应详细记录抗菌药物的名称、剂量、给药时间、停药时间等。
(2)患者病历中应包含抗菌药物使用记录。
五、培训和教育1. 医院定期组织抗菌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使用的认识。
2. 各外科科室应定期组织抗菌药物管理小组会议,讨论和解决抗菌药物使用中的问题。
六、监督和评估1. 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定期对各外科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2.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医院将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七、修订和更新本制度将根据国家政策和临床实践的不断发展进行修订和更新。
八、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所有。
外科系统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外科系统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一、目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提高手术切口愈合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与健康。
本制度旨在规范外科系统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有效和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外科系统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包括普外科、心胸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妇科、产科、整形外科等。
三、管理原则1. 遵循“预防为主,合理用药”的原则,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状况和细菌耐药性等因素,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2. 遵循“个体化治疗”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抗菌药物使用方案。
3. 遵循“严格控制使用时间”的原则,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状况,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
四、管理措施1. 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审批制度,所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必须经过审批。
2. 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制度,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3. 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培训制度,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的培训,提高其合理用药的能力。
4. 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信息反馈制度,及时收集和反馈抗菌药物使用信息,为制定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方案提供依据。
五、责任与监督1. 外科系统的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本制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制度的落实。
3.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六、总结与改进1. 定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 根据细菌耐药性的变化和临床实践的进展,及时调整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方案,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通过实施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可以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提高手术切口愈合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与健康。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防止性应用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院围手术期防止性使用抗菌药物(如下简称防止用药)旳管理,增进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根据《处方管理措施》、《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有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旳告知》和《卫生部办公厅有关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题整改活动旳告知》等,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围手术期防止用药目旳是防止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波及旳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也许发生旳感染。
第三条手术部位感染最常见旳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另一方面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
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旳,大多数是内源性旳,即来自患者自身旳皮肤、粘膜及空腔脏器内旳细菌。
皮肤携带旳致病菌多数是革兰阳性球菌,但在会阴及腹股沟区,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有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
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经典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肠道杆菌,在结直肠和阴道尚有厌氧菌(重要是脆弱类杆菌),它们是这些部位器官/腔隙感染旳重要病原菌。
在任何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第四条本规定供所有手术防止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医务人员遵照执行。
第五条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围手术期防止用药有关旳培训、指导、评价、管理等工作,保证本规定贯彻贯彻。
第六条围手术期防止用药应当遵照安全、有效、经济旳原则。
第七条防止用药不能替代严格旳无菌操作,医院有关部门、科室及医务人员应按照《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防止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做好感染防止控制工作。
第二章防止用药旳适应证第八条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波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旳器官,手术野无污染,如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和颅骨肿物切除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防止使用抗菌药,仅在下列状况时可考虑防止用药:(一)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增多者;(二)手术波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导致严重后果者,如颅内手术、心脏手术等;(三)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腹股沟疝补片修补术不包括在内;(四)存在感染有关高危原因者,高危原因包括:年龄超过70岁、糖尿病控制不佳、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恶性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
三、组织机构1. 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小组,由医务科、药剂科、感染科、护理部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
2. 医务科负责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对违规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进行查处。
3. 药剂科负责抗菌药物的采购、供应和监测,提供抗菌药物使用信息。
4. 感染科负责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导和培训,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效果。
5. 护理部负责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监测,确保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
四、抗菌药物使用原则1.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遵循国家规定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2. 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等因素综合考虑。
3. 遵循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剂量、给药间隔和疗程,确保药物在手术部位达到有效浓度。
4.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和长时间使用。
5. 加强围手术期患者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五、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流程1. 术前评估:术前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患者的基础疾病、药物过敏史、药物使用情况等,为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
2. 术前用药: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类型,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进行术前用药。
通常在手术前0.5-2小时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3. 术中用药:根据手术时长和患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在术中追加用药。
通常在手术开始后2-4小时追加一次。
4. 术后用药: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决定是否需要在术后继续使用抗菌药物。
通常术后使用2-3天。
5. 监测与评估:在围手术期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和不良反应,根据患者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六、培训与教育1.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认识和掌握。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是指在手术前后对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和手术部位感染的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的目的是降低手术后感染的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
一、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原则1.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状况和当地细菌耐药情况,选择敏感、广谱、易于给药和价格合理的抗菌药物。
2. 用药时机:通常在手术前0.5-2小时给药,以保证手术时药物浓度达到峰值。
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如手术时间过长或患者状况不佳,可在手术期间追加一次药物。
3. 用药时间:一般术后24-48小时停药。
对于某些特殊手术,如人工关节置换术、心脏手术等,可能需要延长用药时间。
4. 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并及时处理。
5. 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状况等个体差异,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方式。
二、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 适应症:(1)清洁手术:手术部位无明显感染,手术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菌污染风险。
(2)清洁-污染手术:手术部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菌污染风险。
(3)污染手术:手术部位存在明显感染,手术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菌污染风险。
2. 禁忌症:(1)对所选抗菌药物过敏者。
(2)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
(3)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
三、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1. 严格遵守用药原则,确保用药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 加强患者教育和沟通,使患者了解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3.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提高手术室的无菌操作水平,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
4. 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5. 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现象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经直接检查、手术探查、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发现 切口深部有脓肿或其它感染证据;
4.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深部感染。
感染同时累及切口浅部及深部者,应列为深部感染 。
器官/腔隙感染: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 术后1年内)、发生在手术曾涉及部位的器官或腔隙 的感染,通过手术打开或其他手术处理,并至少具 备以下情况之一者:
1、浅表切口SSI(只涉及皮肤或皮下组织的切口);
2、深部切口SSI(涉及筋膜和/或肌层):主要深部 切口(DIP)-SSI是指接受手术患者出现1处或多处主要 切口SSI,次要深部切口(DIS)-SSI是指接受手术患者 出现1处以上次要切口SSI;
3、器官/间隙SSI(包括手术操作过程中打开的任何 身体部位,除外皮肤、筋膜或肌层切口)。
手术数
10936 4056 264 120
82 646 711 7127 2978 1284 26781 13352
SSI数
456 318 29 15
2 66 691 172 123 190 830 259
感染率(%)
4.2 7.8 11.0 12.5 2.4 10.2 9.7 2.4 4.1 14.8 3.1 1.9
2020/8/2
18
切口类别
定义
Ⅰ类切口(清 手术不涉及炎症区,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
洁手术)
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 Ⅱ类切口(清 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手术、胆道手术、子宫全 洁-污染手术)* 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
1.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2.器官/腔隙的液体或组织培养有致病菌;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 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4.外科医师诊断为器官/腔隙感染。
人工植入物指人工心脏瓣膜、血管、关节等。
手术类别
冠状动脉架桥术 血管手术 胃手术 肝、胆管、胰手术 胆囊切除术 小肠手术 大肠手术 子宫切除术 骨折开放复位 截肢术 人工髋关节 人工膝关节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
2020/8/2
9
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
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 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2020/8/2
10
CDC及NHSN对手术部位感染定义示意图
2020/8/2
11
SSI分为以下几类:
21.4
7.1
53.3
13.333.3源自52.335.412.3
58.4
26.3
15.3
78.8
13.5
7.6
79.7
12.2
8.1
69.0
28.9
2.1
73.6
16.9
9.5
77.9
14.2
7.9
17
预防用药原则: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手术创伤程度、
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 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 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 菌药物。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 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 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术等
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包括:手术涉及急性炎
不列为手术部位感染:缝线脓点及戳孔周围感 染;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 部位感染;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 伤创面。
切口深部感染: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术 后1年内)发生、累及切口深部组织(如筋膜及肌层)的 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 隙部分;
2020/8/2
12
切口浅部感染:术后30天内发生、仅累及皮肤及 皮下组织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
1.切口浅层有脓性分泌物;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下列症状体征之一:疼痛或压痛、肿胀、发红 、发热,因而医师将切口开放者(如培养阴性则不算感染)
4.由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浅部SSI。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医发[2015]43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遏制细
菌耐药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7]10号)
3
2020/8/2
4
2020/8/2
5
2020/8/2
6
2020/8/2
7
2020/8/2
8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
预防用药的指征 预防用药品种的选择 预防用药的方法 预防用药的疗程
(卫办医政发〔2012〕32号 )(2012.03.05)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
(2012.04.24)
《河南省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检查评分表》
《国家抗微生物治疗指南》(2012.12)
《2013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卫办医政发〔2013〕37号 )(2013.05.06)
手术类别
SSI数
冠状a架桥术
456
血管手术
318
胃手术
29
肝、胆管、胰手术 15
小肠手术
66
大肠手术
691
子宫切除术
172
骨折开放复位
123
截肢术
190
人工髋关节
830
人工膝关节
259
2020/8/2
SSI类别(%) 切口浅部 切口深部 器官/腔隙
68.4
25.8
5.8
78.3
16.9
4.8
71.4
➢ ---严格控制和规范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 ➢ ---规定了建立和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 2010年全国抗菌药物联合整治工作方案》(卫医政
发[2010]111号)
2
《2011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卫办医政发〔2011〕56号 )(2011.04)
《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2020/8/2
1
2004年8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 发[2004]285号)
2008年《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 通知》(卫医政发[2008]48号)
2009年《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 知》(卫医政发[2009]38号)
➢ ---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病人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Ⅰ 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