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良哈蒙古族的灭亡
兀良哈三卫简介
兀良哈三卫简介兀良哈三卫又称朵颜三卫,由泰宁卫、福余卫、朵颜卫组成。
元朝灭亡后,兀良哈三卫与鞑靼、瓦剌构成了蒙古的三大部落。
历史14世纪中叶蒙古东部,即大兴安岭以东,直到女真地区,北抵黑龙江流域,南临西拉木伦河的广大地域,驻牧和活动着不少部落。
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兀良哈部、翁牛特部、乌齐特拉部和扎剌亦儿部等等。
成吉思汗曾把大兴安岭以东的部分地区分封给其幼弟铁木哥斡赤斤和侄儿额勒只带(按赤台,合赤温之子)二人,作为他们的兀鲁思。
额勒只带的兀鲁思,其主要部众是兀良哈人和乃蛮;铁木哥斡赤斤的兀鲁思的主要部落是乌齐叶特人。
蒙古人称朵颜卫为兀良哈、泰宁卫为翁牛特、福余卫为乌奇叶特。
这是因为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分别是兀良哈(者勒蔑后裔)、翁牛特和乌奇叶特(铁木哥斡赤斤后裔)三部所组成。
后来的明朝往往把三卫统称之为朵颜三卫或兀良哈三卫,把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的驻地统称为“兀良哈地区”。
元惠宗妥欢帖木儿汗被朱元璋从大都赶回到蒙古高原后,这一地区的蒙古各部落,为保卫自己的领地,防止明军的进攻,进行了积极的防御。
当时,木华黎后裔纳哈出将军统领20万蒙古军,驻扎在辽河以北的金山(今吉林省双辽市境内)到龙安(今吉林省农安县)、一图河(今伊通河)、亦迷河(今饮马河)一带,成为上述蒙古各部的防御屏障。
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明朝派遣冯胜、傅友德和蓝玉等率领20万大军绕道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境内)包围了纳哈出军队驻地。
纳哈出被迫投降。
1388年蒙古大汗托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今蒙古贝尔湖)被明蓝玉的军队击败西走。
这些重大的军事失败,使得大兴安岭以东的蒙古诸部落失去了防御屏障,在明朝大军压境之下,只得归附了明廷。
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明廷在这一地区设置了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
朵颜卫在屈裂儿河(今内蒙古兴安盟归洮河)上游和朵颜山(今内蒙古扎赉特旗境内)一带;泰宁在塔儿河(今洮儿河)流域,即元代泰宁路;福余卫在嫩江和福余河(今乌裕尔河)流域。
兀良合台
兀良合台
兀良合台
兀良合台(1201—1272),蒙古国名将。
蒙古兀良哈氏。
成吉思汗十大功臣之一速不台之子。
初侍从成吉思汗孙蒙哥,掌宿卫事。
窝阔台汗五年(1233),随汗子贵由征辽东蒲鲜万奴。
七年,从拔都西征,破钦察、阿速、斡罗思,深入孛烈儿(今波兰)、捏迷思(今德意志)等国。
定宗后海迷失称制三年(1251),附和拔都,力主拥戴蒙哥即汗位。
蒙哥汗二年(1252),副汗弟忽必烈统军南征,次年,统西路军渡金沙江,入察罕章(即白蛮),与忽必烈中路军会合,占大理城。
后受命留镇云南,取善阐(今昆明)等城,俘大理国主段兴智,两年中先后平大理五城、八府、四郡及察罕章,合剌章(乌蛮)等三十七部。
六年(1256),奉命攻南宋四川州县,于马湖江败宋将张都统军,夺取船只二百艘,并进军嘉定、重庆,抵合州。
次年,以功加封都元帅,还镇大理。
冬,进军安南,迫降安南
王。
八年(1258),回师北上,配合蒙哥汗、忽必烈二路军围攻南宋,连下贵州、象州,入静江府,破辰州、沅州,直抵潭州(今长沙),大小十三战,杀敌数万。
中统元年(1260),返开平(后改称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解兵权,以其弟阔阔带之,仁宗延祐初年,追封河南王,子阿术。
【元朝历史】蒙古人的归宿:在元朝灭亡后的蒙古人如何生存
【元朝历史】蒙古人的归宿:在元朝灭亡后的蒙古人如何生存?残元政权的灭亡1368年,享国运不足百年的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起义推翻了,与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不同,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这得归功于从成吉思汗开始的近似于疯狂的扩张,使得蒙古帝国幅员辽阔,汗国、部落林立,而元朝的版图只算蒙古帝国的一部分,元朝的皇帝又是蒙古帝国的大汗,对于蒙古各大汗国和部落享有宗主权。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而蒙古帝国依然存在。
元顺帝是元朝皇帝中少有的接触汉文化较深的一个,大都陷落仓皇北归的打击,对于他来说是极大的,虽然依然还是蒙古各部的大汗,但也不能排解他“去国怀乡”的忧愁,尤其是明朝军队对于他的继续打击又接连不断,更使他惶惶不可终日。
终于,1370年5月23日,他怀着悲愤和郁闷,在沙拉木伦河畔的应昌去世。
元顺帝的儿子爱猷识里达腊获悉父亲去世的消息后,便在哈拉和林继位,他将残元政权又维持了八年,并厉兵秣马盼望着有朝一日重登中国皇位。
然而,他非但没有机会实现这一愿望,还面临着深入到蒙古地区的明朝军队的攻击。
1372年,明朝大将徐达率军攻向哈拉和林,这是蒙古黄金家族的大本营,是权力和荣耀的象征,一旦被明军攻破,蒙古帝国将彻底在世界上消失,因此,蒙古人的抵抗十分激烈,但是,被誉为“万里长城”的徐达一路上势如破竹,爱猷识里达腊几乎到了绝望地边缘。
所幸,明朝的大军由于战线过长,后援不继,受阻于土拉河畔。
1378年,爱猷识里达腊怀着满腔遗憾去世,其子脱古思帖木儿继位,这位第三任残元皇帝所能控制的领土已经缩小到蒙古帝国最初兴起时的规模,恢复祖上的荣光更显得毫无可能了。
1388年,一支10万人的明朝军队在大将蓝玉的率领下在合勒卡河和克鲁伦河之间、贝尔湖南岸大败脱古思的军队,残元诸王、平章以下官员三千多人及军士七万余人被俘,脱木思帖木儿逃走后被其部将缢杀。
兀良哈三卫的起源和历史沿革
兀良哈三卫的起源和历史沿革蒙古兴起后,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各部,并向南、向西征伐。
他以及他的子孙在之后半个世纪里,几乎征服了已知世界的三分之二,蒙古疆域扩张到天下大部分地区。
为了维持黄金家族的统治,成吉思汗以及他的孙子薛禅汗(忽必烈),将所征服的土地分别封赐于诸宗室亲王及功臣后代。
而在今天的大兴安岭东部及黑龙江以南,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临近蒙古本土的地方,则被先后赐封与成吉思汗的二弟哈撒儿、幼弟斡赤斤、异母弟别勒古台、侄儿勒只带、大将木华黎后裔等蒙古贵族统领,成为他们的兀鲁思(人民、领地、国家的意思)。
之后,这些地方的蒙古部族逐渐形成了即翁牛特部、乌齐叶特部,科尔沁部、喀喇沁部等半独立的部落。
元末,占据中原的元朝政权崩溃,元顺帝弃守大都,北逃返回蒙古高原,原先向元朝臣服的辽东诸部则趁机自立,在木华黎后裔纳哈出的带领下,割据于辽东,名义上为北元臣子,其实已经自立为王。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遣冯胜、傅友德、蓝玉率大军北征北元,割据辽东的纳哈出不敌明军,被迫投降,洪武二十一年(1388),北元大汗脱古思帖木儿被明军蓝玉部击败于捕鱼儿海(内蒙古贝尔湖),仓惶逃窜,最后死于蒙古贵族的内讧中。
明朝至此恢复对辽东的统治。
在纳哈出投降后,大兴安岭东西的各蒙古部族无法抵抗明军,只得不情愿地向明朝臣服。
洪武二十二年(1389),明朝在辽东及其北方区域归附蒙古人部落设立了朵颜、泰宁和福余三个卫所,用来羁縻统治降明的蒙古人。
其中,朵颜卫是成吉思汗的大臣折里走的后裔脱儿豁察儿之兀鲁思,汇集了喀喇沁、东土默特各部,号称兀良哈。
泰宁卫是翁牛特部后裔,即成吉思汗幼弟斡赤斤的后裔。
福余卫是元朝惠宁王、即哈撒儿后裔,乌齐叶特、科尔沁诸部会合而成。
建立卫所后,明朝规定诸位的游牧地为:泰宁卫:游牧于在故元泰州(今吉林省眺安县)塔尔河(今洮儿河)一带。
朵颜卫:游牧于额克多延温都儿(今内蒙古扎赉特旗北),溯儿河(今内蒙古兴安盟境内绰尔河)一带。
中国历史上15个民族的最后结局
中国历史上15个民族的最后结局
一:匈奴部分:以匈奴为代表
二:东胡部分:以鲜卑、契丹、蒙古为代表
三:突厥部分:以突厥为代表
四:通古斯部分:以满洲为代表
五:羌藏部分:羌族,吐蕃
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少数民族都是由这五部分演化而来的
匈奴:主体在东汉时期被汉人消灭,剩余部分西逃至欧洲,与马扎尔人融合,构成今天的匈牙利人。
东胡:秦时被匈奴灭亡,之后分成两大部分:乌桓和鲜卑
乌桓:被曹魏消灭
鲜卑:主体被汉族同化,剩余的演化为柔然
柔然:被突厥击败,分化为室韦(蒙古)和契丹
契丹:主体被女真族和汉族同化,剩余的西逃到中亚,与当地人融合,成为中亚人的一部分。
蒙古:为先秦时东胡的一部分,由鲜卑演化而来,一直生存到现在
突厥:有可能是匈奴的一个分支,后灭亡了柔然,其自身的主体被回鹘人和汉族人所灭,剩余的向西逃窜,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回鹘:主体由丁零人构成,融入了铁勒和高车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时期,将突厥主体灭
亡。
回鹘生存到现在,即使今天的维吾尔族。
女真:来自肃慎,后为女真,为满洲,一直生存到现在,即今天的满族人。
党项:羌族的一部分。
后被蒙古人灭亡。
羌:一直生存到今天
氐:匈奴一部分,后被汉族融化。
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藏族,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
羯:匈奴的一部分,在公元4世纪被汉人冉闵一次性屠杀20万人,导致羯族灭种。
大明王朝无法磨灭的耻辱:土木堡之变始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大明王朝无法磨灭的耻辱:土木堡之变始末
导语:一洪武二十一年,元顺帝妥欢帖木儿的孙子脱吉思贴木儿战败以后,北走土刺河畔,为其部下所杀。
北元内部陷于混乱,分裂为三大部:鞑靼部,
一
洪武二十一年,元顺帝妥欢帖木儿的孙子脱吉思贴木儿战败以后,北走土刺河畔,为其部下所杀。
北元内部陷于混乱,分裂为三大部:鞑靼部,瓦刺部和兀良哈部。
在这三大部中,兀良哈部与明廷关系最密切,而鞑靼部势力最强大。
“鞑,即蒙古,故元后也。
”(《明史列传215》)鞑靼仍传蒙古汗,从脱吉思帖木儿死后,又两世传至坤帖木儿。
永乐元年,坤帖木儿为鞑靼别部首领鬼力赤所杀,鬼力赤去元国号,称鞑靼可汗。
鞑靼另部首领阿鲁台又杀鬼力赤,立坤帖木儿之弟本雅失里为可汗,阿鲁台自行专政,势力强大。
“瓦剌,蒙古部落也,在鞑靼西。
元亡,其强臣猛可帖木儿据之。
死,众分为三。
”(《明史列传216》),分别由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三个首领执政,与鞑靼对立。
明廷对蒙古各部采取“恩威并施”,羁糜和防御并用的政策。
在兀良哈部设三卫,封其大小首领以各种官职。
瓦刺部封马哈木为顺宁王、大平为贤义王、把秃孛罗为安东王。
到永乐八年鞑靼部被朱棣击败后,阿鲁台表示内附,明封其为和宁王。
但在永乐年间,鞑靼和瓦刺虽名义臣服,却经常骚扰明廷北部边境,鞑靼还策动兀良哈在辽东侵扰。
所以,明成祖朱棣从永乐八年到二十二年曾动用五十万大军,先后五次亲自率兵出塞,重创鞑靼、瓦剌二部,尤其是阿鲁台的鞑靼势力,并在第五次出征的回军途中死去。
随
生活常识分享。
蒙古统一战争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蒙古统一战争的过程是什么样的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本文导读:攻灭西辽金泰和四年(1204年),乃蛮灭亡后,太阳汗之子屈出律(也称古失鲁克)率少数部众与篾儿乞部残部逃至西辽。
西辽国,也称哈剌契丹国,是辽宗王耶律大石于金天会二年(1124年)二月所建,其都城八剌沙衮(别称虎思斡耳朵,在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东南)。
至其孙直鲁古(也称直鲁克)继位,怠于政事。
屈出律投奔西辽,帝直鲁古可怜其父死国亡,遂留他下来。
屈出律见直鲁古年老怠于政事,遂阴谋篡位,先取得信任,当了驸马,尔后至叶密立(今新疆额敏东南)、海押立(今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东南塔尔迪库尔干东)和别夫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境内,号召反攻复国,乃蛮旧众纷纷来附,实力大增。
屈出律乘直鲁古秋天出猎之机,以伏兵8000将其擒获,表面上尊直鲁古为太上皇,屈出律当了西辽皇帝。
元太祖十年(1215年),成吉思汗攻占金朝中都(今北京)后,得知屈出律逃至西辽并篡位,篾儿乞部也附属于他,聚集兵力图反攻复国。
为解除后顾之忧,成吉思汗回蒙古本土后,于元太祖十二年(1217年)派哲别将军率2万骑兵西征屈出律。
派长皇子术赤和速不台率兵2万消灭篾儿乞部残部。
哲别采取政治瓦解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方略。
兵至垂河(今吉尔吉斯斯坦之楚河),屈出律闻风而逃。
哲别向西辽广泛宣传信教自由,开放被封清真寺,反复申明,蒙古军只抓屈出律,不要任何东西。
伊斯兰教徒纷纷起义,蒙古军所到之处,伊斯兰教徒们消灭守军,大开城门欢迎。
哲别宣布不抢、不烧、不杀三不政策,军纪严明。
都城八剌沙衮及岭北诸城均不战而下。
次年,哲别进军岭南。
屈出律企图与哲别军在可失合儿(今新疆喀什市北)决战,但西辽军士气已衰,伊斯兰教徒拒绝战斗。
哲别军未至,屈出律即弃可失合儿西逃,从者仅三人,沿途居民无容纳者。
哲别紧追不舍,并悬赏缉拿屈出律。
屈出律逃入巴达哈伤境(今塔吉克斯坦与阿富汗交界一带)河谷中,被猎人捕获,交哲别处斩。
术赤、速不台率军在垂河流域全歼篾儿乞部,于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秋班师回国。
明代兀良哈三卫
明代兀良哈三卫作者:周喜峰来源:《奋斗》2019年第13期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军击溃和招抚了东北地区的元朝残余势力后,为了加强对黑龙江西部蒙古族的控制和管辖,在这一地区设立了兀良哈三卫,明朝通过这些卫所对黑龙江西部的蒙古诸部进行统治。
兀良哈,又称兀良罕、乌梁海、乌梁黑特、兀礼、兀良合、兀良孩等,蒙古语“林中百姓”之意。
因其族人称为“树中人”,遂称其地为兀良哈。
元末明初,兀良哈的地域非常辽阔,东至海西江(松花江),西至开平(今内蒙古多伦县境),北至北海(贝加尔湖)。
这里主要生活着蒙古族的鞑靼部和兀良哈部。
其中,鞑靼部分布在斡难河、克鲁伦河以西、贝加尔湖以南一带。
兀良哈部则居住在今大兴安岭以东、松花江以西、潢水(今西拉木伦河)以北一带。
而后来的兀良哈三卫主要是由兀良哈部组成。
在明代,兀良哈部一直被看成一个特殊的部族。
兀良哈部所在地原为成吉思汗的幼弟帖木哥斡赤斤及其后王的封地。
元末明初,这一地区曾役属于纳哈出残元势力。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五月,明军在击溃捕鱼儿海元主脱古思帖木儿后,军行所至,辽王、惠宁王和朵颜元帅府相继归降明朝。
明朝政府在这里设泰宁、福余、朵颜三卫,称兀良哈三卫,任命元宗室辽王的后裔阿扎失里为泰宁卫指挥使,塔宾帖木儿为指挥同知;惠宁王海撒男答溪为福余卫指挥同知;朵颜府元帅脱鲁忽察儿为朵颜卫指挥同知。
黑龙江省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出土的明代朵颜卫左千户所百户印。
(图片由黑龙江省博物馆提供)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在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中,原属于宁王朱权的兀良哈三卫蒙古骑兵支持燕王朱棣,为靖难之役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朱棣登上皇位后,为了酬谢兀良哈三卫,把大宁卫水草丰美的牧地送给他们,同时又授封兀良哈三部大小首领为都督佥事、都指挥同知、千百户等官。
兀良哈三卫强盛一时。
兀良哈三卫最初隶属于大宁都司。
永乐七年(1409年),奴儿干都司建立后,兀良哈三卫改隶奴儿干都司。
在明代,兀良哈三卫一直控制着东北西部地区,成为东蒙古的主宰者。
强悍的乌梁海,历史与现状
强悍的乌梁海,历史与现状强悍的乌梁海,历史与现状乌梁海部落,史称乌力杨海、兀良孩、兀良哈、乌良海、兀良罕,其分支包括席日勒特德、尼格斯尔、毕德兀特等,因其地位突出,在蒙古历史舞台上充当过重要角色,对蒙古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据历史记载看,兀良哈部落原来为巴尔古真滩森林中,以狩猎为生的森林百姓。
约在9世纪已经徒居于不而罕哈刺敦即今蒙古国东南部的肯特山、斡难河、克鲁伦河流域一带,已经不是森林百姓而成为迭儿勒斤蒙古,是古老的北方蒙古部落之一。
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和演变已成为文明的部落。
学者分析认为,“乌力扬海”是蒙古语“乌瑞”、“杭盖”一词的变音形式。
“乌瑞”意为高原,“杭盖”意为山林,乌力扬海部落意为高原山林部落。
据明朝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朵颜山兀良哈部头领脱鲁忽察尔致明太祖的信中道称:“乌力扬罕森林百姓,自英明圣主成吉思汗时期以来,从未离朵颜高地的荒野及山河,历代蒙古皇帝时期,按时敬猎物俸役夫……”。
《蒙古秘史》记载,林中百姓兀良哈人徒至不而罕哈刺敦的时间是“成吉思汗十二代曾祖朵奔蔑尔干时期,豁里秃马惕之豁里刺儿台蔑尔干听说不而罕哈刺敦山为物丰盛之良地,全家徒至此地,投不而罕哈刺敦之主乌良孩歹·辛赤伯颜。
有一天,朵奔蔑尔干猎于脱豁察黑山之时,遇见兀良哈人在林中烧食鹿肉。
成吉思汗的九世曾祖勃端察儿聘娶了栖居于统格克溪边的扎赤兀惕部之阿当罕·兀良哈真氏为妻。
1162年成吉思汗诞生后,兀良罕之扎儿赤兀歹老人由不而罕哈刺敦来到他家,赠送一架皮制摇蓝。
扎儿赤兀殚老人的儿子兀良哈氏者勒蔑弟兄二人,归附成吉思汗之后立下了汗马功劳。
据《史集》、《蒙古秘史》、《成吉思汗史集》、《白室集》和兀良哈氏家谱等史料的记载,可将兀良哈部落分为大禁地兀良哈和朵颜山兀良哈两部分。
大禁地兀良哈是成吉思汗逝世后,右翼军千户长兀良哈之敖塔赤带领其千户属众驻牧于成吉思汗之大禁地,以守卫成陵为之生计。
他们的后代,在北元达延汗时期成为左翼三万户之一的兀良哈万户。
蒙古帝国的灭亡
一代强悍帝国的崩溃:蒙古帝国的灭亡1. 蒙古元朝被推翻1368年,享国运不足百年的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起义推翻了,与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不同,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这得归功于从成吉思汗开始的近似于疯狂的扩张,使得蒙古帝国幅员辽阔,汗国、部落林立,而元朝的版图只算蒙古帝国的一部分,元朝的皇帝又是蒙古帝国的大汗,对于蒙古各大汗国和部落享有宗主权。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而蒙古帝国依然存在。
元顺帝是元朝皇帝中少有的接触汉文化较深的一个,大都陷落仓皇北归的打击,对于他来说是极大的,虽然依然还是蒙古各部的大汗,但也不能排解他“去国怀乡”的忧愁,尤其是明朝军队对于他的继续打击又接连不断,更使他惶惶不可终日。
终于,1370年5月23日,他怀着悲愤和郁闷,在沙拉木伦河畔的应昌去世。
元顺帝的儿子爱猷识里达腊获悉父亲去世的消息后,便在哈拉和林继位,他将残元政权又维持了八年,并厉兵秣马盼望着有朝一日重登中国皇位。
然而,他非但没有机会实现这一愿望,还面临着深入到蒙古地区的明朝军队的攻击。
1372年,明朝大将徐达率军攻向哈拉和林,这是蒙古黄金家族的大本营,是权力和荣耀的象征,一旦被明军攻破,蒙古帝国将彻底在世界上消失,因此,蒙古人的抵抗十分激烈,但是,被誉为“万里长城”的徐达一路上势如破竹,爱猷识里达腊几乎到了绝望地边缘。
所幸,明朝的大军由于战线过长,后援不继,受阻于土拉河畔。
1378年,爱猷识里达腊怀着满腔遗憾去世,其子脱古思帖木儿继位,这位第三任残元皇帝所能控制的领土已经缩小到蒙古帝国最初兴起时的规模,恢复祖上的荣光更显得毫无可能了。
1388年,一支10万人的明朝军队在大将蓝玉的率领下在合勒卡河和克鲁伦河之间、贝尔湖南岸大败脱古思的军队,残元诸王、平章以下官员三千多人及军士七万余人被俘,脱木思帖木儿逃走后被其部将缢杀。
第十节五出漠北病死军中
第十节五出漠北病死军中明成祖朱棣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就是当上大明朝的皇帝,创造千古一帝的辉煌霸业。
于是,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四月,明成祖第五次亲征蒙古,六月班师。
元朝灭亡后,随元顺帝退出中原的大批蒙古贵族,在蒙古草原及东北地区活动;永乐初年,蒙古族已分裂为三大部,即鞑靼、瓦剌和兀良哈,元朝国号已不再用了。
鞑靼部在鄂嫩河、克鲁伦河和贝加尔湖一带活动;瓦剌部在科布多河、额尔齐斯河及以南的准噶尔盆地活动。
兀良哈部在辽河、西辽河、老哈河流域一带活动。
燕王朱棣起兵占领大宁后,利用兀良哈骑兵从征,夺取皇位。
朱棣登基后,将原设于大宁地区的北平行都司撤除,将大宁地区交给兀良哈部,由其酋长任卫所官员,赐诰印、冠带,在保定设北平行都司。
原设于这里的营州五屯卫内迁到顺义、平谷、蓟州等地。
失去北边大宁这一重镇,致使辽东与宣府、大同间的接应也不复存在。
永乐初,蒙古三部相互混战,尤以鞑靼部最为强盛。
蒙古族的两大部鞑靼与瓦剌两大势力相互斗争,明成祖处置失宜,偏袒鞑靼阿鲁台,远征瓦剌。
瓦剌战败之后,阿鲁台得势,便骚扰明朝边境,进行抢劫、掠夺。
明太祖设北平行都司于大宁地区,将十七子朱权封为宁王,驻守此地。
蓝玉平纳哈出后,当地蒙古诸部都投降了。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设置三卫:自大宁前抵喜峰、近宣府,为朵颜卫;自锦、义历广宁,渡辽河至白云山,为泰宁卫;自黄泥逾沈阳、铁岭至开原,为福余卫。
明成祖起兵,合并宁王军众,挟宁王南下(后徙封南昌),封三卫蒙古首领脱儿火察为都督佥事,哈儿兀歹为都指挥同知,掌朵颜卫事;安出及土不申俱为都指挥佥事,掌福余卫事;忽剌班胡为都指挥佥事,掌泰宁卫事。
三卫的357个头领,各被授予指挥、千户、百户等官职。
成祖准许三卫自为藩部而脱离宁王,每年发给耕牛、农具、种子等进行农业耕作,在广宁等地互市。
成祖弃大宁,旨在使三卫成为北边屏障,解除南下夺位的忧患。
从此三卫成为藩部而处于半独立状态,有明一代,处于明朝与鞑靼之间。
兀良哈万户牧地考
2000年9月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Sep,2000第32卷 第5期Jou rnal of In ner M ongolia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 ciences)Vol.32 No.5兀良哈万户牧地考宝音德力根(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摘 要:据蒙汉文史书的有关记载,特别是《俺答汗传》中有关兀良哈万户住牧地的地名以及与俺答等人北征兀良哈相关的地名的记载,反映出兀良哈万户的牧地位于蒙古国肯特山、克鲁伦河一带。
因此,学界有关兀良哈万户牧地的“内蒙古说”和“蒙古国杭爱山说”是错误的。
关键词:16世纪蒙古史;兀良哈万户;牧地;肯特山分类号:K28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0-5218(2000)-05-0001-09 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初,北元汗廷直属六万户中有一个叫兀良哈的强大部落,它就是蒙文史书通常所说的达延汗六万户之一的兀良哈万户。
16世纪20-40年代,以不地汗为首的达延汗子孙,多次对兀良哈万户用兵。
最终,兀良哈万户在黄金家族联合征讨下灭亡,其首领或降或被杀,其部众则被瓜分。
兀良哈万户的这一结局与北元汗廷其它五个万户被达延汗子孙相对完整地继承下来的情况有所不同,因此,它的历史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疑点。
兀良哈万户的牧地就是其中之一。
对兀良哈的住牧地蒙汉文史书都有一些记载。
其中汉籍的有关记载较为疏阔,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其大体方位;而蒙文史书特别是《俺答汗传》中出现了一些足以说明兀良哈万户住牧地所在的地名。
但是,由于研究者未能对这些地名作全面、认真的考察,加之个别学者对蒙文原文一些关键之处的误读和曲解,导致学界对兀良哈万户住牧地的一些错误解释。
本文将结合蒙汉文文献的有关记载,重新考证《俺答汗传》中所见有关兀良哈万户住牧地的地名和与俺答等人北征兀良哈有关的地名,以求说明兀良哈万户住牧地的大体范围。
元朝开国功臣速不台长子 蒙古帝国名将兀良合台简介
元朝开国功臣速不台长子蒙古帝国名将兀良合台简介本文导读:人物生平随军西征1233年,随贵由东征大真国,破蒲鲜万奴于辽东(今吉林延吉东城子山)。
1235年随诸王拔都征钦察、兀鲁思、阿速、孛烈儿诸部,分兵后随拜答尔深入孛烈儿(波兰)﹑捏迷思(德意志)等部,攻陷波兰首都克拉科夫。
后又在莱格尼察战役中大败波德联军。
1248年,贵由汗去世,汗位空缺三年,兀良合台因是蒙哥身边一怯薛之长﹐故积极附和拔都的主张﹐推戴蒙哥即大汗位。
远征大理1252年,奉蒙哥命辅佐忽必烈领军远征大理﹐绕道西南﹐企图从侧背攻宋。
次年秋,兵分三路。
兀良合台率西路军经吐蕃, 渡金沙江﹐入察罕章﹐趋大理﹐与忽必烈所率中路军会合﹐占领大理城。
忽必烈北返后﹐兀良合台留镇云南,分兵取善阐(今云南昆明)等城﹐俘获大理国主段兴智。
征战两年﹐平大理五城﹑八府﹑四郡及乌蛮﹑白蛮等三十七部。
1253年,蒙哥汗以其弟忽必烈总兵征服云南乌蛮(蒙古人称哈剌章,今彝族)、白蛮(蒙古人称察罕章,今白族)、鬼蛮(滇东北及黔西地区居住的乌蛮诸部,罗氏鬼国地方,蒙古人称赤秃哥儿)诸国,以兀良合台总督军事。
1253年,蒙古军入云南境降附摩(今摩梭人)、么些(今纳西族)二部,遂至金沙江。
兀良合台分兵攻取白蛮诸城寨,率师取龙首关,与忽必烈会合共同攻下大理城。
次年,忽必烈率军北还,留下兀良合台继续征服大理国境内未附诸部。
兀良合台东进,占押赤(今昆明市),俘潜逃至此的大理国王段兴智。
其子阿术征赤秃哥儿、罗罗斯(四川凉山地区)等地。
侵入云南的蒙古军在兀良合台指挥下,经过二年战争,平大理五城、八府、四郡,乌蛮、白蛮等三十七部。
1256年,奉蒙哥汗之命率领所部,出乌蒙(云南昭通),趋泸江,破秃剌蛮三城(四川境内),在马湖江(四川境内)大败宋将张都统三万兵,夺其船二百艘,抵合州。
1257年,蒙哥汗依兀良合台建议,在云南设置郡县。
授他银印,加大元帅,还镇大理。
十月,进攻交趾(越南),"军令严肃,秋毫无犯",交趾国主降附,还军押赤城。
蒙古瓦剌部的崛起
蒙古⽡剌部的崛起1368年元朝衰亡退回蒙古⾼原以后,由于明军的打击及内部纷争,蒙古逐渐分为鞑靼、⽡剌和兀良哈三部。
⼤致位置是鞑靼分布于⼤漠南北,⽡剌驻牧于叶尼塞河上游以西⾄额尔齐斯河之间的阿尔泰⼭⼀带,兀良哈居于⼤兴安岭以东、⿊龙江以南、蓟辽边外地⽅。
三部中的鞑靼是元朝皇帝嫡裔所在地,兀良哈是成吉思汗之弟的后裔、故元辽王等的领地,那么⽡剌的渊源⼜如何呢?⽡剌部游牧于漠西,在成吉思汗帝国时期被分为4000户,其⾸领为⼤汗的⾂属,并与蒙古皇室保持联姻。
到北元时期,在蒙古汗廷和明朝长期对峙的同时,东西蒙古诸部也互争霸权,内讧不已。
⽡剌部利⽤⾃⾝的有利条件与东蒙古分庭抗礼,并作为独⽴的政治集团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托欢和也先时期,⽡剌蒙古的势⼒空前强盛,⼀度统⼀蒙古各部,操纵蒙古实权,充当着当时蒙古⾼原上的主要⾓⾊。
明朝把当时蒙古分称“⽡剌”和“鞑靼”。
1368年朱明建国,元顺帝妥欢帖睦尔退往上都,史称“北元”。
明朝对“北元”的连年征讨和蒙古诸部间长期的同室操⼽,使元室后裔⽇趋衰微,为漠西⽡剌蒙古的兴起创造了有利条件。
明初,元室后裔仍致⼒于重新⼊主中原,⼤汗⾃统⼤漠南北,在辽东和陕⽢两翼分别有丞相纳哈出20万之众和河南王王保保(扩廓帖⽊⼉)10万⼤军。
蒙古不仅拥有强⼤的武⼒,⽽且元后裔可汗仍被视为蒙古的正统。
蒙古与明朝⼀墙相隔,⽆论在政治、军事还是地理⽅⾯都构成对明朝的严重威胁。
对此,明朝采取了重点打击东蒙古势⼒的对策,进⾏了“犁庭扫⽳”般的频繁征讨。
1369年(洪武⼆年)明军北征,占领元上都,元顺帝退守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境内)。
翌年,顺帝死,太⼦爱猷识理达腊继位。
五⽉,明军攻克应昌,爱猷识理达腊仅率数⼗骑退⾄漠北哈喇和林。
是年,明军⼜进攻⽢肃,王保保败北,经宁夏退往哈喇和林。
此后,明廷⼜⼏次派兵北伐,夺取北元在漠南的许多据点。
1378年(洪武⼗⼀年),爱猷识理达腊死,其⼦脱古思帖⽊⼉继位。
这时王保保等⼤部分北元将领或死或降,唯独丞相纳哈出坐镇⾦⼭,控制辽东,成为北元的⼀⼤屏障。
揭秘:蒙古族政权北元是怎么走向灭亡的?
揭秘:蒙古族政权北元是怎么走向灭亡的?
本文导读:
回首当时,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三月“大将军永昌侯蓝玉率师十五万,由大宁进庆州,闻虏主脱古思贴木儿在捕鱼儿海,从间道,兼程而进”。
面对从天而降的明朝大军,北元皇帝脱古思贴木儿派其大将蛮子率众拒战。
然而,却被蓝玉杀的大败。
其手下数千军士,都投降了。
这种情况下,只有脱古思贴木儿与其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等带领数十骑兵逃脱了。
直到此时,这位大元皇帝已经狼狈不堪,环顾四周,只剩下了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和丞相失烈门,而数万的十余万大军也仅剩数十人。
既没有了臣民,也没有了士兵。
后来,他的手下大将也速迭儿在杀死脱古思帖木儿后,自己当上了蒙古大汗,称卓里克图汗。
但他的胜利也没有延续多久,不久便死去了,而死亡的魔咒似乎也就此附在了中国历史上这个黄金家族的身上,他的继任者也都在登基不久后就死掉了,直到黄金家族的最后一位继承者坤帖木儿在公元(1402)年死掉后,他的部将鬼力赤篡夺了汗位,取消了元的国号,恢复了鞑靼的古称,宣告北元正式灭亡。
兀良合台—搜狗百科
兀良合台—搜狗百科
搜索
兀良合台
兀良合台(Uriyangqatai)生于1201年(宋嘉泰元年),卒于1272年(元至元九年)。蒙古帝国名将。开国功臣速不台长子,蒙古兀良哈部人。早年曾充当成吉思汗的怯薛军。因是功臣世家,受命护育皇孙蒙哥,后成为蒙哥的一怯薛长,掌管蒙哥宿卫。
中文名兀良合台
外文名Uriyangqatai
国 籍蒙古帝国
民 族蒙古族
出生日期1201年
逝世日期1272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职 业军事家
主要成就西征、伐大理、伐交趾、潭州之战
追 封河南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