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浙江省桐乡市河山镇中心学校九年级《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6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精选6篇九年级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分析语言材料,梳理信息,表达感悟认识能力训练,能够合作交流自己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处理材料,归纳分析,讨论交流。
3、情感与态度:内因与外因的辨证思想认识,正确的人才观。
教学重难点:通过语言材料洞悉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形象。
人才观的交流与表达。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媒体:略教学步骤:一、导入:曹操〈〈观沧海〉〉中句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心胸开阔,吞吐宇宙,雄才伟略,霸气昭然。
但也有狭隘与偏见二、揣度人物心理活动与语言表达:1、师: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操斩杀杨修的想法是由来已久的,请找出每次杨修触犯曹操忌讳后,写曹操心理及行为反应的句子,并简要评述曹操对杨修是怎样由"忌'到"恨'的。
教师板书七个事件。
2、生:分组讨论交流,并表述,教师板书记录。
3、师:归纳小结。
(在劫难逃)三、人物形象分析1、师:有人认为小说节选内容中曹操和杨修个性鲜明,认为他们(教师幻灯展示)曹操:杨修:不知你是否有同样的认识,请梳理课文信息,作出评价。
2、生:处理课文语言材料,探究思考,交流表述。
3、教师小结:曹操(阴险狡诈,一代奸雄);杨修(才思过人,恃才放旷)四、扩展延伸,情感态度表达辩题一:是谁杀死了杨修?曹操,杨修?师:对于课文中杨修之死,历来就有不同见解,有人认为应归之于操,有人认为应归之于修。
请两组同学,分别就课文情节事实,有理有据,展开辩论。
生:稍作研讨,轮流展开辨驳师小结:对辩论作出评判,归结"世间万物均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巴掌拍不响就是这个道理)辩题二:说说你的人才观?师:曹操怒杀杨修,毕竟还是给了我们许多遗憾,曹操怒杀杨修后,强令进军,结果被蜀军杀得落荒而逃,同时又失去一个才思过人的主薄,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该不该!而杨修才思敏捷,却因恃才放旷,疏于理法,落得个英年早逝,真可谓"一失足,千古恨',遗憾遗憾!请你结合历史与现实社会,如果你是曹操,你将怎样使用人才;如果你是杨修,怎样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人物性格、心理和行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历史人物杨修的生平事迹,感受其忠诚、聪明、勇敢的品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性格、心理和行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解读课文,理解杨修为什么而死。
(2)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杨修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兴趣。
(2)提问:“你们认为杨修是一个怎样的人?”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回答导学问题,检查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表现。
(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讨论成果,互相启发。
4. 课堂讲解(1)讲解杨修为什么而死,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点。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学习杨修的忠诚、聪明、勇敢品质。
(2)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作业布置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如何学习杨修的忠诚、聪明、勇敢品质。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何?是否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3. 情感教育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学生是否能从中受到启发?根据教学反思,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课堂讨论、提问以及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的方法,深入研究杨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语文素养。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杨修之死》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对杨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深入研究。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三国时期的故事和人物。
(2)简要介绍杨修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杨修之死》,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杨修的生平和历史评价。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2)全班交流讨论,总结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写一篇关于杨修的人物分析文章,深入探讨其性格特点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表现,给予相应的评价。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训练学生概括事例的能力。
2、理解插叙在文章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概括、比较、探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言:大家喜欢猜字谜吗?下面我们和三国时期的曹操一起来猜一则字谜。
话说曹操有一次出征,看到一块石碑,碑文写的很好,在碑文的后面著名的文学家蔡邕写下这样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曹操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就问随从的人,你们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其中有一个人说:“我知道了”。
曹操说:“你先不要讲出来,让我想一想。
”大家都猜一猜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大家猜出来了么?这样,走了30里路,曹操才明白过来,说:“我也想出来了。
咱们各自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吧。
”于是这个人就写道:“黄绢,色丝也,这是一个‘绝’字;幼妇,少女也,这是一个‘妙’字;外孙,女之子也,这是个‘好’字;臼,受辛也,这是一个‘辞’(‘辤’同‘辞’)字。
这八个字的意思是‘绝妙好辞’!”(可以用小黑板出示)曹操一看,跟自己写的完全一样,便十分感慨地对他说:我的才能差你三十里!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杨修。
对这个人就是杨修!那么这样一位大才子,他的人生命运又会如何?大家可以想一想,(生可以七嘴八舌的说说)到底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修之死》板书课题作者。
二、先清大家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提出你的阅读疑问,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读课文,找生概括内容。
适当点评后明确:曹操借“鸡肋事件”为借口,杀了杨修。
三、深入理解既然是借“鸡肋事件”的话,那么杨修之死除了这个直接原因外,还应该有间接原因。
请大家再次速读文章的4——9节找出能点出杨修之死根本原因的一句话。
明确:原来,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点出“数”的读音,应是“屡次”的意思。
“数犯”,大家看一看共有几次?各是些什么事?曹操都有写什么反应?生找并明确几件,说各件事,师可以用如下两种方式指导。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人物性格特点,领会作者通过故事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剖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忠诚、聪明、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性格特点,领会作者通过故事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杨修之死》的背景及作者。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 合作讨论:(1)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人物性格特点,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详细分析课文内容,解读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5. 课堂练习:(1)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及时检查学习效果。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梳理重点知识。
(2)引导学生拓展学习,推荐相关阅读材料。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练习,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后反馈评价: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优秀9篇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优秀9篇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1、知识铺垫: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
2、口才展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快乐竞答:在娱乐中学习,以“抢答比赛”的形式,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深刻的、全面的去考虑问题,提高他们的品味能力,成为才思敏捷又有主见的人。
对课文内容也加深了印象,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和合作精神。
4、你一言我一语: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学生参与意识强,气氛活跃,把学习的呆板的知识,变成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分析就能活起来的活动,既增加了兴致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5、知识链接:拓展学生的视野。
6、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课堂效果加以分析。
【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大屏幕展示、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投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虽然以描写大的战争场面见长,却也有刻画入微之处。
《杨修之死》这篇课文就是曹刘交战中的一个小插曲。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吧!二、背景简介这一事件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知识铺垫1、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3、为抢答题目做准备。
第二课时一、口才展示学生复述本文中发生的七个小故事学生复述七个小故事。
二、快乐竞答规则:把学生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两个抢答小组,同组可以讨论问题答案,然后完成必答题和抢答题目,答对的加10分,答错的要倒扣10分。
1、必答题目:⑴ (男生)注音1:庖官夏侯惇恃才放旷曹操之忌⑴ (女生)注音2:佯惊问曹丕大簏伺察谮害⑴ (男生)解释词语1:适庖官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不置褒贬心甚忌之⑴ (女生)解释词语2:食讫佯惊问人皆不晓其意大簏迳来告操伺察谮害2、抢答题目:⑴ 概括杨修性格特点的词语是什么?抢答后明确答案:恃才放旷。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杨修之死》是一篇讲述三国时期曹操与杨修故事的文章。
文章通过杨修的一系列行为,揭示了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导致被曹操杀害的悲剧命运。
本篇文章语言生动,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初中学生阅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杨修的性格特点和悲剧命运。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行为,理解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3)学会从课文中提炼观点,进行写作练习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3)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2)杨修性格特点的分析。
(3)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的理解与运用。
难点:(1)课文深层含义的分析。
(2)从课文中提炼观点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讲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出杨修与曹操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杨修的性格特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内容,分析杨修的悲剧命运的原因。
5. 写作练习:让学生从课文中提炼观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整理课堂笔记。
2.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的原因。
3. 选取课文中的重要句子,进行翻译和理解。
4.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聪明才智的正确看待。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作业、学生反馈等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杨修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力、写作练习的完成情况等。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优秀14篇)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优秀14篇)初中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⑴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⑴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以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开篇词)导入。
二、作者简介三、初读课文1、杨修因犯何罪被杀?2、曹操对夏侯惇只是佯怒,欲斩之,为什么对杨修却是毫不留情?3、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四、再读课文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
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五、研读课文概括曹操、杨修的形象。
六、拓展迁移请结合你对文章的感悟,用一句话对杨修进行点评。
七、作业1、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认识。
200字左右。
2、(选做)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
200字左右。
初中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了解插叙及其作用。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
知识链接:1、作者及作品:罗贯中(约一三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杨修之死 优秀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 疏通生字词, 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读课文, 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特点。
3、探究课文,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以及给我们的为人处世启示。
教学重点: 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以及给我们的为人处世启示。
教学方法: 问答法, 讨论法教学工具: ppt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唐朝历史上, 有一位丞相, 他曾在朝堂之上当面质问皇帝, 多次令皇帝颜面扫地, 甚至将皇帝惹怒到极点, 然而皇帝却没有杀他, 反而越来越重用他, 在他死后皇帝伤心不已, 说出了: “夫以铜为鉴, 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 可以明得失。
”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对, 无疑, 魏征是幸运的, 它以自己的执着和忠诚赢得了唐太宗的信任。
然而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中出现的杨修似乎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今天, 我们就跟随明朝小说家罗贯中的脚步, 去看看他笔下的杨修又有怎样的命运。
1、读一读, 谈一谈相信同学们都预习了这篇课文了, 下面我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我想请4位同学朗读下这篇课文, 每位同学读三段。
(【1、2、3】, 【4、5、6】, 【7、8、9】, 【10、11.12】)给他们一点掌声好吗?看来这几位同学准备的比较充分对本课的字音、停顿把握的很准确。
相信大家准备的都比较充分, 接下来我想请同学在文中找一句话, 曹操的一员大将夏侯惇对杨修佩服不已, 文中有一句是他对杨修的高度评价, 是哪一句?哪位同学能迅速定位找到这一句。
这位同学找的又快又准, 我们来一起读一下这句: 夏侯惇曰: “公真知魏王肺腑也!”三、浅析文本, 理清故事情节1.夏侯惇说”公真知魏王肺腑也”说到了“真知”那么杨修的“真知”从文中哪些事情他上可以看出来?(ppt出示)预设: 曹操在花园的门上写了一个“活”字, 杨修便知道是花园门修得太阔了。
(洞察园门阔)Q:曹操在门上写了个活, 别人知道意思吗?从哪可以看出来?A: 人皆不晓其意。
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案(优秀4篇)
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案(优秀4篇)《杨修之死》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2、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在“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部分提到:“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教学难点确立为: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赏读法品析法交流法二、教学过程(一)、导入(以《三国演义》主题曲作为课题出现后的音乐)1、随着一曲《临江仙》,把我们带进了悠远、厚重的三国历史中。
三国的真实史实经过罗贯中的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这部文学名著不仅给我们展现了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咀嚼品咂的小故事。
今天我们这篇课文《杨修之死》就是其中一个意味悠长的故事。
2、让我们在学习之前先了解我们这位伟大的作者——罗贯中,以及《三国演义》。
(多媒体课件显示):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
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
小说家。
他广泛收集有关评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的《三国志》,以史实为基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合大胆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人物性格特点,领会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从文本中提炼关键信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杨修的聪明才智,认识其在曹操面前的悲剧命运。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生命,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领会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深入解读课文,理解杨修为何会落得悲惨下场。
2. 学会从文本中提炼关键信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炼关键信息。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杨修之死》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简要介绍杨修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其才华与命运。
2. 发布学习任务:阅读课文《杨修之死》,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2. 学生结合课文,思考问题:杨修为何会落得悲惨下场?他的性格特点有哪些?三、课堂讲解1. 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重点解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其人生价值。
四、合作探讨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总结。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生命,追求真善美。
六、课后作业2. 推荐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加深对历史人物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课文《杨修之死》的内容,分析了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模仿、创编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演讲等形式,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勇于担当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杨修之死》的基本内容。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 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文化知识。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杨修之死》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杨修之死》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齐读课文,引起兴趣。
2. 自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分享感受。
3. 讲解课文:(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4. 讨论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及时反馈。
6.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7. 布置作业:(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并及时反馈。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
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3. 领悟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4. 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杨修之死》的阅读与理解。
2. 杨修的性格特点分析。
3. 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探讨。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杨修之死》的阅读与理解。
2. 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3. 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探讨。
2.2 教学难点1. 对杨修复杂性格的理解和分析。
2. 对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深入探讨。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杨修的案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3.2 教学手段1. 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图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合作学习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杨修之死》的故事情节,引发学生对杨修的思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性格特点分析: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杨修的形象。
4.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分享自己的感悟。
4.2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小组分享:各小组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引发全班讨论。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思5.1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和测试:评估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5.2 教学反思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提高教学效果。
最新-《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
《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壶知道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小组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分析语言,分析概括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性格。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要点】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资料助读,了解背景;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并简要复述、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杨修的死因,明确人物的性格特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开拓延伸,借助网络了解《三国》;联系实际,反观自我,知得失、明方向,谱写人生新篇章。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请欣赏下面这首诗:杨修之死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首诗评价了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杨修到底因何而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走进《杨修之死》。
二、出示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三、资料助读展示相关背景资料:(说一说)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是我国文学史上首先用全力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
罗贯中的古典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
这部著作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8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8篇)《杨修之死》是九年级人教版语文第17课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古代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如下是可爱的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8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2、培养学生独立读、述、评、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目标1、2、3【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
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
(师板书课题)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较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字词庖官主簿谮绰刀恃才放旷(给加粗的字注音,用恃才放旷造句。
)四、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1、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学生讨论后明确: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2、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明确:杨修:恃才放旷。
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doc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一、导入:介绍相关背景资料二、预习检查:1、字词2、翻译句子(研讨练习三)三、泛读,整体感知1.朗读要求:语速要适中,句子停顿要准确,尤其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场合,要读出感情来。
2.朗读任务: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请用概括性的语言说出来。
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朗读后做答。
(鼓励学生试设计板书或表格回答)归纳:事件心理主线私解“鸡肋”怒杀杨修破译“活”意虽称美,心甚忌之分食酥饼虽喜笑,心甚恶之根本死因揭梦中杀人愈恶之(插叙)密告曹丕愈恶之教植斩吏大怒为植作答教有杀修之心插叙的顺序。
插入的六件事是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
以杨修“身死因才误”做为行文线索。
四、再读课文,研讨探究,学生探究杨修的死因。
(学生各抒己见)总结归纳: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行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做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杀修直接原因:“乱我军心”杀修真正原因: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聪明杨德祖,世代系簪缨。
笔下走龙蛇,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这一首诗可以说是对杨修之死因的最好的评价。
五、精读课文,把握杨修、曹操的形象。
(要求:1、跳读课文,抓关键词;2、品析关键词;3、用短语概括总结二者的形象)杨修曹操恃才放旷阴险狡诈才思敏捷城府很深卖弄聪明表里不一伺察敏锐虚伪多疑轻率大意刚愎自用果敢大胆残忍歹毒谋略不凡暗藏祸心料事如神……固执虚伪老谋深两个人物都独具个性,请同学们看一看他们的照片(打出二人图象)但是同学们看这都是《三国》中他们的形象,那么在历史上他们就是这样的人吗?请大家回家搜集材料。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杨修之死》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杨修之死》教案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杨修之死》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中的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课文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以及其语境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从多角度分析和理解文章的主旨,把握“我”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分析“我”、弟弟的人物性格特点,感受文中通过“我”与弟弟之间的矛盾冲突体现出的浓浓兄弟情,捕捉文中作者对亲情的体会,让学生感受亲情的珍贵。
2、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理解作品中对封建教育思想的批判,提倡劳逸结合。
让学生了解保持儿童的天性益于儿童的成长。
3、学习鲁迅先生严于自我剖析、善于自我反省的精神。
1、让学生以“风筝”为线索,掌握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2、从“我”和弟弟的误解、冲突中体会兄弟间浓浓的手足之情,并从中掌握两人的性格特点。
3、学习鲁迅先生严于自省的可贵精神。
4、品味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二、教学难点1、从多角度分析文章的主旨,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2、通过当年“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而弟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分析文中对封建的教育思想的批判性。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
对于课文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本文的主题思想。
2.探究法。
对课文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探究,可让学生自主阅读。
通过生生互动,在讨论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对于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师生互动,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1、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在儿童时代都喜欢玩些什么游戏呢?大家有没有放过风筝?清代诗人高鼎写过这样一首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诗中的孩童在玩什么呢? 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杨修之死》的故事背景和历史背景。
掌握故事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点。
理解故事中的重要事件和情节发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人物命运和社会背景,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通过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杨修之死》课文原文。
2.2 教学重点故事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点。
故事中的重要事件和情节发展。
2.3 教学难点对故事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对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把握。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故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中的细节和意义。
3.3 讨论与思考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中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分享对彼此的学习成果和思考。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原文《杨修之死》课文原文。
5.2 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资料有关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资料。
5.3 教学工具教学PPT或黑板,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教学内容。
阅读理解题目和讨论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
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资料。
6.2 课中活动教师通过讲解和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中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看法。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杨修之死》一、教学目标:1.了解《杨修之死》的背景故事和时代背景;3.学习分析和理解《杨修之死》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4.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了解《杨修之死》的背景故事和时代背景;2.分析和理解《杨修之死》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3.探索《杨修之死》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1.学生回顾上一堂课所学习的《白云观》。
教师简要回顾《白云观》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2.学生讨论《白云观》和《杨修之死》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
第二课时:背景故事和时代背景1.教师向学生介绍《杨修之死》的背景故事和时代背景。
2.学生分组阅读课文,提取和总结《杨修之死》的背景信息。
3.学生根据所提取的背景信息,绘制《杨修之死》的背景地图。
1.学生分组研究《杨修之死》的作者杨修及其其他作品。
2.各小组汇报杨修的作品和风格,并讨论《杨修之死》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3.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杨修之死》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第四课时: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1.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杨修之死》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形象特点。
2.学生分析《杨修之死》中的情节发展,归纳总结故事的起承转合。
3.学生选择一个主要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展示该人物在故事中的形象和表演能力。
第五课时:主题和表达方式1.学生分小组进行主题探讨,讨论《杨修之死》可能暗含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2.各小组进行主题陈述,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3.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总结《杨修之死》对当代的启示和价值。
四、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合作性和表现力。
2.课后小组讨论:考察学生对《杨修之死》背景故事、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主题表达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角色扮演表演:考察学生对故事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表演能力。
4.小组陈述:考察学生对《杨修之死》主题和表达方式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河山镇中心学校吕爱如
教学目标:
1.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评析曹操和杨修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做人要谦逊自持,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重点难点:
重点: 1.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写法。
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曾学过的有关曹操的作品导入。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罗贯中和《三国演义》
2、字音、字形、重点词义、重点句翻译
三、研读文本
1、假如你是围观群众的一员,面对杨修行将就刑,你会说些什么?
2、文中有一句话,是曹操的得力干将夏侯惇对杨修的高度评价,请找出来——
3、杨修的“真知”从文中哪些事情上可以看出?
4、然“公真知魏王肺腑“吗?文中哪些字眼可以看出杨修“恃才放旷”呢?
5、假如你是才华横溢的杨修,如何与曹操相处,才能做到相安无事,真正体现“大智慧”?
四、当堂练习:
请自选角度为杨修的墓碑上写点东西,可以是墓志铭,可以是挽联,还可以是打油诗……
五、课堂延伸:
假如宽容与谦逊握手……
假如杨修遇到刘备……
结束语:(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