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教学文档

合集下载

适宜培养唯物史观素养的教学内容

适宜培养唯物史观素养的教学内容
次数
年份
“农奴制是国家脚下的火药库。”
——时任全国警察局长给沙皇的报告
我憎恨你和你的皇座, 专制的暴君和魔王, 我带着残忍的高兴看着你的覆 灭, 你子孙的死亡。
——普希金
“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
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
俄国帆船
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
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
望的搏斗。”
——恩格斯
英国铁甲舰
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农民可以高价赎买一块份地 农民受村社严格管理
特点之三: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碰撞交融的启蒙
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911年,岁在辛 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必然还是偶然? 亥,10月10日夜的 零星枪响,将一个 疲态尽露的老大帝 国摇晃得如泰山之 崩。武昌发生的那 些事,是一场意外, 意外里的意外。
•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 吾闻用夏变夷,未闻变于夷
•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 合之则两亡” • “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 • “孔子所谓的修身,不是使人完成它的个性,乃是使人 牺牲他的个性” • “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 明之穷者。”
时期
再问“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变还是不变”的抉择
“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 祖宗之法不可变 • 器变道不变 • 变亦变,不变亦变,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特点之二: 救亡型启蒙,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三问“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变什么不变什么”的纠结
先后不一、形态各异,但是这个从低级社会向高级社会发展
的总过程,仍然具有普遍的、规律性的意义。

唯物史观指导初中历史教学

唯物史观指导初中历史教学

02
唯物史观是一种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活条件所决 定的,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
它主张从物质生产和交换方式出发,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进程 。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而上层建筑则是指政治、法律、道 德、宗教等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 于经济基础。
THANKS
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与同行交 流教学心得和经验,共同探讨 唯物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问题 和发展方向。
关注历史学科的发展动态,了 解最新的学术成果和研究进展 ,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06
结论与展望
结论
指导意义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为初中历史 教学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历 史事件和现象,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唯物史观指导初中历史教学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2X-12-27
目录
• 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 • 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与问题 • 唯物史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指导作

目录
• 唯物史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应 用
• 初中历史教师如何提升观的基本概念
唯物史观的定义
01
01
全面了解初中历史教材的内 容和结构,掌握教材中的重
点和难点。
02
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教材中的 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揭
示其本质和规律。
03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 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
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积极参与历史教师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
参加历史教师培训课程,学习 唯物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技巧和方法。

历史唯物史观大学教案

历史唯物史观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时:2课时教学对象:大学本科生教学目标:1. 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观的基本范畴、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基本矛盾等。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思辨能力,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

教学内容: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地位和意义2.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3.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变革的规律、阶级斗争的规律等二、历史唯物主义在现实中的应用1. 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2. 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在当前社会问题分析中的应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展示一些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关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出问题: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是什么?二、讲授新课1. 介绍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观的基本范畴、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基本矛盾等。

2. 结合实例,讲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在历史发展中的具体体现。

三、课堂讨论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2. 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2. 提出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在现实社会中有什么实际意义?二、讲授新课1. 讲解历史唯物主义在现实中的应用,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为例,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在当前社会问题分析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当前的社会问题?三、课堂讨论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当前的社会问题?2. 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 布置作业:阅读相关文献,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在现实社会中应用的文章。

2019考研政治(第六讲)唯物史观-PPT文档

2019考研政治(第六讲)唯物史观-PPT文档
(突出表现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 性 ◇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性质,量) 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
2019/2/4 9
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 (四要素) 1、根本动力 社会 基本 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方式)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社会形态)
2019风俗、习惯) 社 会 意 识 形 式
非意识形态的形式——自然科学、语言学、 形式逻辑等
意识形态——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 (观念结构) 宗教、哲学等 (思想结构) (文化结构) (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2019/2/4
7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表 现在:
⑴ 各个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过程中。 (革命) ⑵ 同一社会形态发展的量变过程中。 (改革)
1、社会革命的实质: 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 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 的发展。 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权问题。 社会革命的形式:暴力革命、和平革命
⑶ 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基本矛盾及表现。(经济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与中国化理论的8、9章联系)
2019/2/4 19
(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最终动力) 原理
两个划分、两个归结
•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内容,是社会进 步的最高标准,是一切社会关系存在和发展的最 终根源 • 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 是一种可供测量的客观标准(生产力标准) 生产力标准意义—— • 生产力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 坚持生产力标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 •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唯物史观教学案例

唯物史观教学案例

唯物史观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其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意
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和
人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增强对历史的认同感和
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
1.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唯物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3.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传授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案例,让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进行分析和思
考。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一些著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件和人物背后
的原因和规律。

2.讲授新课:介绍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其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3.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案例,让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进行分析和思
考。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积极性。

5.总结归纳: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唯物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反思
1.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
2.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学生在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时是否能够做到准确、全面、深入?
4.本次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历史唯物主义教案

历史唯物主义教案

历史唯物主义教案第一章:历史唯物主义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与基本观点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认识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与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基本观点与核心思想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解小组讨论: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第二章:历史唯物主义与人类社会发展2.1 教学目标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发展的解释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变革的分析认识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2.2 教学内容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发展的解释: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社会形态的变革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变革的分析:革命、改革与演变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社会进步与历史发展的评价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发展的解释与社会变革的分析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2.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发展的理解小组讨论: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变革的分析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与阶级斗争3.1 教学目标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对阶级斗争的解释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对阶级斗争的分析认识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3.2 教学内容历史唯物主义对阶级斗争的解释:阶级、阶级斗争与历史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对阶级斗争的分析:阶级斗争的性质、动力与结果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阶级斗争理论在当代社会的适用性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历史唯物主义对阶级斗争的解释与分析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3.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对阶级斗争的理解小组讨论: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对阶级斗争的分析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第四章:历史唯物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4.1 教学目标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认识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4.2 教学内容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资本、剩余价值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剥削、阶级矛盾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评价与展望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与批判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4.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解小组讨论: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第五章: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建设5.1 教学目标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认识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5.2 教学内容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共产主义理念、社会主义制度与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社会主义建设的评价与展望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指导作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5.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小组讨论: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第六章:历史唯物主义与现代化进程6.1 教学目标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对现代化进程的解释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对现代化进程的分析认识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6.2 教学内容历史唯物主义对现代化进程的解释:科技进步、工业革命与现代化历史唯物主义对现代化进程的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现代化进程的评价与展望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历史唯物主义对现代化进程的解释与分析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6.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对现代化进程的理解小组讨论: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对现代化进程的分析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第七章:历史唯物主义与全球化的影响7.1 教学目标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对全球化的解释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对全球化的分析认识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7.2 教学内容历史唯物主义对全球化的解释:资本主义全球化与社会主义globalization 历史唯物主义对全球化的分析: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影响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全球化进程的评价与展望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历史唯物主义对全球化的解释与分析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7.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对全球化的理解小组讨论: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对全球化的分析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第八章: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问题8.1 教学目标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对当代社会问题的解释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分析认识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8.2 教学内容历史唯物主义对当代社会问题的解释:经济危机、贫富差距与社会不公历史唯物主义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分析: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挑战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当代社会问题的评价与展望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历史唯物主义对当代社会问题的解释与分析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8.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对当代社会问题的理解小组讨论: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分析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第九章:历史唯物主义与未来社会发展9.1 教学目标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展望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预测认识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9.2 教学内容历史唯物主义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展望: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与实现历史唯物主义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预测:科技进步、人类文明与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未来社会发展的评价与展望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历史唯物主义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展望与预测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9.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理解小组讨论: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展望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10.1 教学目标展望历史唯物主义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增强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与认识10.2 教学内容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与理论体系: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斗争、社会发展等历史唯物主义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全球化、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等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前景:社会科学研究、政策制定、社会变革等10.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展望历史唯物主义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10.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验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主要观点的理解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未来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的认识重点和难点解析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核心思想的讲授: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定义及基本观点,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教案

历史唯物主义教案
为什么
不同点
切入点食品安全问题 医疗体制改革
九、展示【变式、拓展、提升题】
材料1:2010年7月7日,集受贿罪、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强奸罪等于一身的重庆司法局原局长文强被执行死刑,其54年复杂而荒唐的人生到此终结。文强曾经是重庆公安系统标杆式的人物。但是,当他成为手握大权的地方领导干部之后,渐渐地从社会守护者蜕变为黑社会的“保护伞”,从执法者蜕变为阶下囚。
材料2:文强在悔过书中写道:“看到比自己资历短、业务又不熟悉,甚至过去是自己‘下级’甚至‘下下级’的人,都提拔到与我同一级的职务,甚至更高的职务后,思想上不能正确对待,产生不满情绪,升官不成,就乱用权……”
结合材料,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角度,剖析文强的蜕变给公务员的警示。
(一)学生运用审题技巧审题,根据知识结构,自主组织答案
答案就在教材中——用教材观点、原理、方法论
答案就在材料中——结合材料分析
(哲学原理+方法论+材料)
七、展示【类比题】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条件总体上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看病 难”、“看病贵”的问题。 为此,国务院颁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要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三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将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
定 知 识——答题范围(选择什么知识答题)
定 类 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认识型、体现型、措施型
定关键词——分析背景材料,找出关键词句
组织答案的原则
答案就在教材中——用教材观点、原理、方法论
答案就在材料中——结合材料分析

《唯物史观理论范式》课件

《唯物史观理论范式》课件

唯物史观的方法论 意义
章节副标题
科学地认识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法
唯物史观: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研究人 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经济结构出发, 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
阶级斗争:分析社会阶级矛盾,揭示社 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形态:研究社会形态的演变,揭示 社会发展的阶段性
历史规律: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 律,指导社会实践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体验历史人物的生活和思想,培养同理心和历 史想象力
社会实践:通过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培养历史意识和历 史责任感
唯物史观在当代的 发展
章节副标题
当代社会对唯物史观的挑战
社会变革: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等社会变革对唯物史观的挑战 思想多元化:各种思想流派对唯物史观的挑战 科技发展:科技进步对唯物史观的挑战 社会问题:社会不平等、环境问题等对唯物史观的挑战
历史观:树立科学的历史观,指导人类 社会的发展
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方法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注重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 坚持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力量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教育方法
历史教学:通过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历史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培养批 判性思维能力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 意识:社会存在是 社会意识的基础,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 在的反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社会发 展的基础,生产关 系是生产力的体现
阶级斗争:阶级斗 争是社会发展的动 力,阶级斗争推动 了社会的进步和发 展
唯物史观的发展历程
起源: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 黑格尔提出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基本观点教案资料

唯物史观基本观点教案资料

唯物史观基本观点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主流思想(1)古代中国主流社会思想的发展演变:百家争鸣;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和发展;宋明理学;明末清初的早期启蒙思想等。

(2)近代中国西学东渐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救国思潮;地主阶级的“师夷长技”思潮,资产阶级的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思潮(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思潮(民主与科学);无产阶级学习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等。

2.社会文学艺术形式古今中外不同时代各具时代特色的文学艺术,如《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西方世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的文学、艺术等,均体现着上述唯物史观原理。

1.(2015·保定联考)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2.(2015·烟台联考)“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的沉淀与累积,又是现存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而文化反过来又能给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带来巨大的影响。

”下列文化现象与封建商品经济发展及市民阶层的扩大关系密切的是( )①唐诗的繁荣②理学的形成③宋词的兴盛④明清小说的兴起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3.(2015·深圳校际交流卷)进入明代后,随着杂剧艺术的日益衰落,南戏变得愈加繁盛,并形成了昆山、弋阳、余姚、海盐“四大声腔”,流传于各地,此即为明代戏剧传奇的兴起。

这种局面的出现,反映出当时( )A.中国文化地域性浓厚B.思想解放的风起云涌C.经济重心的日趋南移D.市民阶层的日益壮大4.(2015·德州联考)唐诗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于精英(贵族)文学,庄重深沉、简洁、精练。

唯物史观之教学实践(3篇)

唯物史观之教学实践(3篇)

第1篇摘要: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唯物史观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分析其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体现,并提出相应的实践策略,以期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一、引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物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唯物史观的运用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探讨唯物史观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二、唯物史观在课程设置中的应用1. 强化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在课程设置中,应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建设,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

这些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2. 优化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中,应融入唯物史观的相关内容,如《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等。

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到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指导作用。

3. 拓展跨学科课程建设在跨学科课程建设中,应注重唯物史观的融入,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当代经济问题》等。

这些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唯物史观在教学方法中的应用1. 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如从物质生产方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2. 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运用唯物史观。

例如,在讲述中国近现代史时,可以选取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这些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案 专题五 唯物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案 专题五  唯物主义历史观
6.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分析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必然性与规律性
教学难点
1.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分析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必然性与规律性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课程资源准备
教材、多媒体、PPT
主要内容、 逻辑结构、 课时建议
本专题主要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理解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依据专题教学内容与逻辑结构,共计安排6课时。
教学中需要讲清楚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的基础上,把实践观点和辩证法引入哲学,创立了唯物辩证的历史观,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根本变革。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在人类思想领域中的两个重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教 案
授课时间
2022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课
章节名称
专题五 唯物主义历史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辩证关系、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理解并掌握人类社会基提高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与能力。
强调了作为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其变化、发展也和自然界一样是受内在规律支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作为客观规律,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不同,它在支配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同时,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的。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比自然界发展变化更为特殊和复杂的过程。它的发展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动力系统作用的结果。所以人类社会历史变化发展,一方面受客观规律支配,另一方面受人的意识活动的影响。因此,人类社会历史变化发展必然存在决定性和选择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问题。既然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那么现实的人及其历史活动就成为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而从事历史活动的人民群众也必然成为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进一步分析了个人特别是杰出的历史人物在社会历史变化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个人与群体的辩证关系。

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之唯物史观教学浅析

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之唯物史观教学浅析

知识文库 第17期143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之唯物史观教学浅析李传金唯物史观是一线教师眼熟、耳熟但未详的历史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原理,自觉地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唯物史观走进历史课堂,让学生树立形成唯物史观,是中学一线历史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

笔者是一名农村初级中学历史教师,对唯物史观走进初中历史课堂也有自己的一些思考。

1 唯物史观指导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1.1 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要求(1)前言: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课程性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该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教学建议:用“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行科学、正确的阐释,客观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解释和评述”取代“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4)教材编写建议: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学生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角度出发,力图有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取代“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并作出客观评价”。

1.2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历史教学的要求中学历史教学要通过唯物史观对所认识的史事全面客观进行考察,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历史认识,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

1.3 统编三科教材编写理念对历史教学的要求统编历史教材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突出德育为魂,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到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

基于唯物史观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基于唯物史观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基于唯物史观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福建省晋江市英林中学(362256)陈晓彬[摘要]学习历史知识最重要的目的是以史为鉴,能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理解历史客观规律。

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开展指向唯物史观的历史教学。

文章先分析唯物史观的概念,然后从理论结合实际的角度探究如何基于唯物史观进行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关键词]唯物史观;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23)19-0067-03《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课标》)中强调,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其他历史素养得以养成的理论保证。

《课标》突出了唯物史观的重要性,也使得诸多初中历史教师注重基于唯物史观进行教学设计。

如何在把握唯物史观的同时,结合学生的需求设计初中历史教学成为当前许多初中历史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唯物史观概念分析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与方法论。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能够引导学生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有正确的认识,并能适当地思考、解决历史问题。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也是初中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应掌握的历史观。

虽然初中学生年龄尚小,但也应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唯物史观有助于他们客观、理性地看待历史事件,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二、基于唯物史观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课标》强调,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

但唯物史观并非短期就能形成,还需教师依托具体的历史事件,带领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的本质。

本文以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为例,分析如何基于唯物史观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教师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为教学主题,并通过主题教学活动的方式开展教学。

(一)结合图示探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指人类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能力,生产力能帮助人们获得自身所需要的物质材料。

专题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讲课文档

专题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讲课文档
第三十九页,共126页。
1.发展:是事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 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第四十页,共126页。
2.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1)符合事物发展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
和远大发展前途; (2)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3)社会领域里新生事物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和
相互转
形 成
实 践
接触点
化的基 础和途

客观世界
分化:
具有异质性;发展 不完全同步。
同一: 内容同构;规律同 一;相互转化。
第二十三页,共126页。
3.实践的特点
▪ 客观实在性 ▪ 自觉能动性 ▪ 社会历史性
4.实践的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验
第二十四页,共126页。
1.实践是社会得以形成的基础。
第四十四页,共126页。


矛盾的 性
2、矛盾同一 两个基
性和斗争性对 本属性
事物发展的作




相互依存
相互贯通—— 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
相互排斥、相互 离异、相互对立
共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第四十五页,共126页。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或结构表示的规定性。
第五十三页,共126页。
(1)量变、质变
▪ 量变是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数量的增 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连续的、不显著的变化。
▪ 质变是事物质的规定性的根本变化。它是事物有一种质态 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对事物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显 著的突变、飞跃,是渐进过程的中断,即非连续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物史观(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

★(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

★(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

★(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社会意识的性质不同,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也不同。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注意:(1)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①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②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特点:非对抗性的矛盾。

(3)解决的方式:社会主义改革①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注意:社会主义改革决不是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的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五.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题文】(14分)材料一:调查显示我国人均图书消费量20年来几乎没变,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

图书消费的萎缩势必影响国民阅读习惯的培养,影响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毕竟,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

材料二:在传统书店普遍萧条的今天,台湾的诚品书店却创下了一个“书店神话”。

全台湾拥有39间分店,每年顾客人数达到9000万人次。

诚品的成功之处是打破了传统书店的经营模式,除了以精致优雅的阅读空间规划、精心陈设展现阅读价值外,更长期举办各项演讲、座谈、表演与展览等延伸阅读活动,满足了现代人生活的多元需求;诚品还主张“连锁不等同于复制”,实行“因地制宜”的经营方式。

材料三:《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文化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相关知识,说明“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的合理性。

(8分)(2)请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阐述“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合理性。

(6分)价值观(了解)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理解)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

★(了解)价值观的含义(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理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了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与阶级性。

★(理解)价值冲突与评价标准★(运用)坚持在劳动和奉献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

★一.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二.人的价值的内涵和评价:(1)人的价值的内涵: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②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有者。

③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同时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

(2)人生价值的评价:①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

②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③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三.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四.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注意: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五.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1)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与阶级性:(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①内涵: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②意义:一是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倾向;二是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阶级性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七.价值冲突和评价标准: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真正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的要求)(1)总的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2)具体要求:①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②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

③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利益没有冲突时,要把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八.如何实现人生价值:(1)根本途径: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劳动和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2)客观方面:正确利用各种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3)主观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例题:一位08北京奥运志愿者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这样回答: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我自己也得到提高、完善和发展,精神和心灵得到满足。

志愿服务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乐人",也"乐己"。

请运用价值观、人生观的知识谈谈你对该志愿者回答的看法。

例一.【答案】(1)①人们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读书是人们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重要方式,爱读书能提高整个民族文化素养。

(2分)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爱读书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会推动民族的发展。

(2分)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或文化反作用经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爱读书是一种优秀的文化,必然推动社会发展。

(2分)④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爱读书会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2分)(2)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人民群众不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享受者,文化发展成果理应由人民共享。

(3分)②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需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

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必然要求。

(3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三则材料为背景考查文化与哲学知识。

本题审题很关键。

第一问审设问中“文化与社会”可看出本问是考查文化对社会的作用可从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文化的实质)、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的地位作用等知识点组织答案。

再有“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看出读书培养人们的文化素养从而提高整个民族文化素养。

这样全面组织答案。

第二问审题是考查历史唯物主义角度,限定了知识范围。

由设问中“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可看出历史唯物主义中和维护人民利益有关的原理。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生活中文化素养的培养及文化对社会的作用。

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

点评:文化的作用这一知识点是高考考查频率比较高的考点,要注意从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文化对人的作用等多角度把握,本题难度适中。

本题还可考查文化对人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知识中从人民利益出发、为人民着想也是考试的重点,要引起注意,全面复习。

例二.答案①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志愿者在奥运期间做出了贡献,体现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在奉献中,得到“快乐”,体现了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②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重要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有重要导向作用。

志愿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

③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要自觉尊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