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教学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物史观
(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
(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
(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
(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的性质不同,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也不同。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注意:(1)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①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②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特点:非对抗性的矛盾。
(3)解决的方式:社会主义改革
①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注意:社会主义改革决不是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的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五.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题文】(14分)材料一:调查显示我国人均图书消费量20年来几乎没变,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图书消费的萎缩势必影响国民阅读习惯的培养,影响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毕竟,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
材料二:在传统书店普遍萧条的今天,台湾的诚品书店却创下了一个“书店神话”。全台湾拥有39间分店,每年顾客人数达到9000万人次。诚品的成功之处是打破了传统书店的经营模式,除了以精致优雅的阅读空间规划、精心陈设展现阅读价值外,更长期举办各项演讲、座谈、表演与展览等延伸阅读活动,满足了现代人生活的多元需求;诚品还主张“连锁不等同于复制”,实行“因地制宜”的经营方式。
材料三:《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文化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相关知识,说明“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的合理性。(8分)
(2)请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阐述“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合理性。(6分)
价值观
(了解)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理解)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
(了解)价值观的含义
(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理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了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与阶级性。★
(理解)价值冲突与评价标准★
(运用)坚持在劳动和奉献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一.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二.人的价值的内涵和评价:
(1)人的价值的内涵:
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②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有者。
③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同时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
(2)人生价值的评价:①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②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③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三.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四.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注意: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五.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1)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与阶级性: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①内涵: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②意义:一是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倾向;二是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七.价值冲突和评价标准:
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真正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的要求)(1)总的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2)具体要求:
①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②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
③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利益没有冲突时,要把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八.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1)根本途径: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和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2)客观方面:正确利用各种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3)主观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例题:一位08北京奥运志愿者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这样回答: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我自己也得到提高、完善和发展,精神和心灵得到满足。志愿服务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