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中国文学现代性
《红楼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兼论红学非学术
万方数据第5期《红楼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曹雪芹伟大,他的伟大不仅现在,即使是将来,也难于被人们全面认识。
…顽石坠地,标志曹仓出世;黛玉进京暗臆着贾府被抄;贾雨村复出,比附雍正帝登基…@也如王蒙所说:《红楼梦>本身就可阻像生活一样成为某些作家进行再创作的素材,尽管成功的是这样少,但这种诱惑是永远不能消失的。
……多么好的《红楼梦》啊,它会使那幺多人包括我一辈子有事做。
o“成功的是这样少”说得不准确,应该说“没有成功的,而且也永远不会有成功的”。
也如俞平伯所言:我尝谓这部书(指(红楼梦)——引者注)在中国文坛上是个梦魇,你越研究便越觉糊涂。
@以上诸论,余独高俞公。
“越研究便越觉糊涂”,妙,一语道破天机——所渭研究《红楼梦>,不过是使作品更“糊涂”些罢了,因为小说正是为“糊涂”读者的。
在某种程度上,研究“红学”是在续写<红楼梦),是“小说创作”之继续。
这不正说明“红学”非学术吗?若以为从《红楼梦>中能够研究出正学来,除非重新定义“学”与“学术”。
学术不会与小说混同,过去不会,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
雪芹布香饵,后人争食之!现在,直接、间接吃“红学”饭的车载斗量,还不断有新人加入到“胡适之先生之流”(鲁迅语)中来,然而绝无一人成功。
因为只有做有“效益”与“意义”的事情才可能成功。
效益与意义是人类做事情的两个要旨,缺一不可。
考证或变相考证一部小说究竟有什么效益与意义呢?寻它千百度却寻不到。
“红学家”所作所为游离于社会之外,不干第三人事。
不是吗?就在中国深入研究、考证《红楼梦>主题,为贾宝玉的“反雍正精神”高唱赞歌之时,电视媒体却反其道而行之,大演电视剧<雍正王朝>,为其歌功颂德,“红学家”与电视人各自为饭碗而忙碌,对互相撞车无暇顾忌。
不由得想象出这样的一种场面:一部分人负责往地上贴小广告,另一部分人负责清扫,各干各的,形成完美“配合”。
双方都在“为稻粱谋”,从社会效益上看,这样的事不干也罢。
我并不一概反对这种“撞车”(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不可避免的),我反对的是给予干这个行当的人以过高评价,让做着一般事情的入洋洋得意到以为自己在做一种伟业。
红楼梦读后感50字(精选10篇)
红楼梦读后感50字作为一部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是任何人都应该读过的一部作品。
这部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人的生活为主线,展现了清朝封建社会的繁华与沉沦、荣华与寂灭。
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书中凄美的爱情、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及情感细腻的描写。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一,深入人心,融入中国民间文化的生活中。
借助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为主题,我们感受到了封建缪斯文化之美,了解到了中国的传统美学理论,同时也能够领略到作者曹雪芹独特的文化思想。
同时,通过书中人物的塑造,书中描写封建贵族家庭生活的细节,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古代社会的各种风俗。
在我的阅读中,我发现红楼梦之中呈现出的精彩绝伦的爱情百态,让我更加理解和感受到了人性的深刻内涵。
在读到林黛玉死后,贾宝玉的痛苦表达之中,我感受到了爱情极致的美好,也体验到了为爱付出的痛苦和无奈。
相信每一个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会深深被书中的情感所震撼。
作为一位读者,我在阅读之后深深感受到了这部书的重要性,书中所表达的思考和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我的心灵。
红楼梦是传世佳作,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值得每一位人读一读。
红楼梦读后感50字《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典小说,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共120回。
它是中国文学中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刻画了一个富贵家族的兴衰历程和人物的情感生活,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和人性的现实。
在阅读《红楼梦》这本书时,我深深地感受到曹雪芹对人性、家族、社会等问题的深刻洞察力和写作才华。
曹雪芹对细节描写的精彩处理让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图画,很容易将自己融入到小说中去。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文学的瑰宝,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像是一部横跨了古今的大型社会百科全书。
它深刻的反映了中国大家庭的传统文化,也是社会现象的真实写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它让我对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让我明白了很多人性和家族观念的内涵。
希望更多的人可以阅读这本书,从中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为什么把《家》《春》《秋》称为现代《红楼梦》
为什么把《家》《春》《秋》称为现代《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杰作,《红楼梦》已经成为了文学家、学者和读者们津津乐道的经典作品。
它不仅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高峰之作,也获得了全球读者的广泛喜爱。
然而,在现代文学中,很少有作品能够与《红楼梦》相提并论。
然而,也有三部现代文学作品被誉为现代《红楼梦》——《家》、《春》、《秋》。
那么,为什么这三部小说会被称之为现代的《红楼梦》呢?接下来,我们将从多个方面来探究这个问题。
首先,这三部小说和《红楼梦》一样,都是以家族命运为线索及其家族成员互动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小说。
《家》由巴金所著,讲述了一个大家族的发展、衰败和人物命运的故事。
小说以一个财主家族为背景,以家族中几个人的命运为主线,反映社会风貌,表现人物情感和家族现状。
《春》则讲述了一个富裕家庭的生活。
小说以作者青春时代生活经历为蓝本,刻画了一个典型上海市民家庭在电视广告时代的物欲和精神奋斗。
《秋》是徐志摩所著,通过讲述两个家族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沉浸于此的几个人的故事,表现出纷繁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家族内部相互之间的战略和关系。
可以看出,《家》、《春》、《秋》的主要内容与《红楼梦》非常相似,都围绕着家族的命运和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展开。
这也是这三部小说被称为现代《红楼梦》的一个方面。
其次,《家》、《春》、《秋》中的人物塑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相似点。
《红楼梦》中的人物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他们各有特点、各自鲜明。
在《家》、《春》、《秋》中,虽然人物数量没有《红楼梦》那么多,但是反映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详细的人物形象。
比如,《家》中的格逸之、国良、若琳等一系列人物,都有他们的人性和矛盾性。
他们塑造出了一个典型财主家族中真实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感知故事的同时,进一步探讨了心灵的真实深处。
而《春》中的人物,则更具有代表性,在描绘整个上海民众的生活场景,以及上海市民家庭的生活状态下,塑造了一个以闵琦为代表的一系列形象,可称为上海市民的代表形象。
书面文学现代文学中国文学类比
书面文学、现代文学和我国文学是三个相互通联、相互影响的文学领域。
它们各自代表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价值观念,在当代文学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分别对书面文学、现代文学和我国文学进行比较和类比,以探讨它们之间的通联和差异。
一、书面文学1. 书面文学的定义:书面文学是一种以书面形式传播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形式。
2. 书面文学的特点:书面文学注重文字的艺术表现,追求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3. 书面文学的代表作品:《红楼梦》、《水浒传》、《论语》等经典作品。
二、现代文学1. 现代文学的概念:现代文学是20世纪以来新兴的文学形式,以现代性为主题,展现当代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心理世界。
2. 现代文学的特点:现代文学体裁多样,内容多元,注重现实题材和语言的革新,以反映当代社会为主要任务。
3. 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品:鲁迅的《阿Q正传》、巴金的《家》、茅盾的《子夜》等。
三、我国文学1. 我国文学的内涵:我国文学是指我国传统文学,包括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和传统。
2. 我国文学的特点:我国文学注重思想和道德的表现,包括诗文歌赋等形式,以儒家思想为主要背景。
3. 我国文学的代表作品:《诗经》、《楚辞》、《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
四、书面文学、现代文学和我国文学的比较与类比1. 内容和题材:书面文学注重古代传统和历史故事,现代文学注重现实题材和社会现象,而我国文学注重我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表现。
2. 文学形式:书面文学以小说、散文为主,现代文学以小说、戏剧为主,我国文学以诗歌、歌词为主。
3. 文学风格:书面文学追求叙事性和文学性的统一,现代文学追求真实性和现代性的表现,我国文学追求道德性和审美性的表现。
书面文学、现代文学和我国文学是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文学形式的产物,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但又存在着通联和相互影响。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它们的价值和意义,在文学研究和创作中加以充分的利用和发挥,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内容摘要:悲剧精神是《红楼梦》的精髓之所在,《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具有两方面标志性意义:一是《红楼梦》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神之大成;二是《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体现了一种新境界,即具有现代性意义的文化悲剧精神。
如果我们把《红楼梦》的悲剧艺术结构比作一幅意蕴丰富、深邃的油画作品,那么它则在结构上呈现为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
以人的情欲悲剧为近景,以婚姻、家族悲剧构成了中景,以社会历史文化为中心的悲剧则是这副图画的远景。
关键词:文化悲剧悲剧精神红楼梦现代性鲁迅先生说过,“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这尤其体现于《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中。
大致说来,《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具有两方面标志性意义:一是《红楼梦》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神之大成,堪称体现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神的典范之作;二是《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体现了一种新境界,即具有现代性意义的文化悲剧精神。
我们认为,文化悲剧精神就是《红楼梦》的精髓之所在,而不是像有的学者所说的,悲剧精神只构成了《红楼梦》意蕴的一个层面。
《红楼梦》的悲剧思想从其精神境界上看,既不同于古典的、亚里士多德式的、诗学性悲剧思想,也有别于近代的黑格尔式的、美学性悲剧思想,倒是更多的接近于现代性的、叔本华式的、文化悲剧思想。
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国维以叔本华文化悲剧思想为参照来研究《红楼梦》是极具慧眼的。
一、《红楼梦》文化悲剧精神的继承性纵观中国文化发展史,《红楼梦》无疑是一部荟萃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髓的经典之作。
在此,我们就对《红楼梦》的文化悲剧精神形成的基本原因做一番分析。
首先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人生际遇。
人们普遍认为,《红楼梦》很大程度上带有作者曹雪芹的自传成份,其中熔铸着曹雪芹家族变故及其个人成长经历中的人生体验。
曹家也曾是一个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
这个家族从两方面对曹雪芹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一方面曹雪芹的家族是书香门第之家。
其祖、父辈曹寅、曹頫等都是“颇嗜风雅”,能士,且有诗作留存于世并为人所称。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汇总【文学背景】1.鸦片战争与近代化进程:中国在鸦片战争后逐步接受西方近代文化与思想,促使文学呈现出新的面貌。
2.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推翻了封建文化的束缚,呼唤新的思想与艺术表达方式,为现代文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3.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对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侵略的运动,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新文学的追求,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代表作品】1.《狂人日记》: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以自由、解放和反抗为主题,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自身矛盾,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2.《红楼梦》:曹雪芹的巨著,描绘了一个封建家族的衰落与复兴,以及人性的复杂和现实的残酷,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3.《家》:巴金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一个普通家庭的命运,探讨了家庭关系、社会矛盾和个体的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
【思潮与创作手法】1.反封建思潮:现代文学在思想上与封建主义进行了彻底的决裂,开始关注社会问题、人权平等与个体解放的思想。
2.真实主义与自由主义:现代文学强调真实与自由,在揭示社会现实的同时探索个体的内心世界,注重塑造鲜明的现实人物形象。
3.民族复兴思潮:作家们对于中国的民族感情表达愈加浓烈,文学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文学成就】1.现代白话小说的兴起: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白话小说的兴起是一大突破,取消了文言文的束缚,更贴近人民群众,使小说能够在更广泛的读者中传播。
2.现代性意识的觉醒:中国现代文学通过剖析社会现实,塑造真实的人物形象,使文学作品具有现代性的审美观念和感受方式,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3.新的艺术实验和形式创新:现代文学关注形式的创新,大胆尝试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艺术可能性。
以上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当然还有很多细节和具体作品值得深入研究。
通过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和现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红楼梦》研究与文学经验的关系
迁怒于 《 红楼梦》 和红学 。 也有对这 种 “ 独 霸” ( 独 步天下 ) 的反抗 , 即
认为 《 红楼梦》没有现代性,以 《 红楼梦》为标准
这是无 可置疑 的 向后看 ,沉湎 于 《 红楼梦》之 中也 不过 是多爱多恨 、白怨 自艾,这对健康 的人格 修养
在 《 红楼梦》与文学经验 的关系上 ,人们 的焦
— —
哲学方面的抱 负和未能探索到更深的心理真 实, 依 然更多的是传统主义者 。一个精通传统文学的学 者,为 了表示对 当代中国文 学的轻视 ,总会这样 问: “ 近五十年产生的作品,有哪一部能够同 红
楼 梦1 ) )相 比?”“ 毫 无疑 问 ,《 红楼 梦》 俨然成 为一种 高不可 及
红学完全 变成龙 门闲谈 ,各种 附会使 《 红楼 梦》云 遮雾 罩。要想廓 清这类无 益的联想 ,终止此 类对 了 解作 品有害 的文字 游戏 ,还得 靠 “ 实事 求是”的历 史 学 。胡适 接过前 人 的 “ 接 力棒” ,用董 小宛大于 顺 治近十 四岁,董 小宛 死 的时候顺 治帝才七 岁 , 攻 破 了顺治与董 小宛情史 的谜底说 , 这 里靠的是历 史 文献, 靠 的是历 史考 证 。 这 种力量征 服 了当时的许 多学者 ,至 少包括俞平伯 、顾颉 刚等 。 索 隐派 在主流舞 台上的退 隐式微 , 毋宁说 是它 完全忽 视文学经 验 的产 物 ,《 红楼梦》 所叙述 的故
虑也许在于: 要求或希望 《 红楼梦》的研究者更进
一
也是有害无益的。 作为推波助澜的红学呢?有人说
红学研 究也变成 了与文学无 关的东西 ,换言之 ,红
步 为 文学 经典 的 再创造 提 供 一条 可 以验证 的规
律。 当代文学的焦虑,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精品与
中国现代作家创作的现代性分析
研 究 前 人优 秀 的 写 作技 巧 ,并 加 以发 扬 。再 这 个 方面 的 突 出代表 就 是 鲁 迅 先生 ,他 所 创 作作 品中 ,体 现 出 了强 大 民族 精神 与 力 量 。鲁 迅先 生 出 生于 一 个 封 建家 庭 ,在 传 统文 化 与 民间文 化 的 熏 陶 下成 长起 来 ,深 深 的感 受 到 了那个 时 代 对 于人 们 的 迫害 和 压 迫,对 于人 们 思想 麻 木
同样作为继承与创新并存的代表作家还有张爱玲她的成名之处在4年代的上海孤岛她对于我国古典名著十分喜爱尤其是红楼梦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她的文学成就中传奇的影响力最大她继承了我国古典文学的创作手法在女性心里的刻画上尤为细腻深入能够做到雅俗共赏受到其成长环境的影响其在人生观与价值观方面的变现也极为独特这也是其人格魅力的关键所在她能够自然的将情感表述与人物刻画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了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
我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理 论 的 研 究 和 文 学 创 新 共 同发 展 , 两者 相 互 作 用 ,相 互促 进 ,共 同书 写 了我 国现 代文 学 的 发展 史 。在 新 的 历 史 时期 下 ,现 代 作 家在 进 行 文 学创 作 的过 程 中, 需要 着重 体 现 其 文 学作 品 的现代 性 ,在 秉 持 民族 精 神 的 同时 ,借 鉴 和 学 习西 方 文 学 。 中国现 代 作 家 创 作 现代 性 的实 现过 程 , 实 际上 就 是将 中 国文 学融 入 世 界 文 学 的过 程 ,在 这 个 过程 中 国文 学与 西 方 文 学相 互 碰 撞 ,相 互影 响 ,从 而也深 化 了现代 文学作 品的 民族特 征 。
不 仁和 民族 感 的丧 失 感 到 巨大 的 悲哀 。因此 ,他 对 于 封
媚俗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的现代性碎片呈现文化、媒介的综合研究
此外,媚俗化还对文学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产生了冲击。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通 俗文学往往追求大众化和商业化的创作模式,导致作品风格单一、缺乏个性, 限制了文学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要改变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媚俗化的趋势,需要从文化、媒介等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文化部门和相关机构应该加强管理和引导,提倡健康的审美观念和价值 取向,抵制低俗、恶俗的作品。其次,媒介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提高媒介素 养和道德水平,对通俗文学进行合理的宣传和推广,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 此外,作家和创作者应该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作品的艺术 性和思想性,拒绝为商业利益而牺牲文学的价值。
媚俗化是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在现代性冲击下呈现出的一个突出特点。具体表 现为对商业利益的过分追求,忽视文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过分强调情节和感 官刺激,忽视人物形象和情感的深入挖掘。这种媚俗化现象的出现,既与市场 经济背景下的文化消费需求有关,也与媒介的宣传和推广密不可分。
媚俗化对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首先,媚俗化导 致了文学艺术性的降低。为了迎合市场和读者的短期兴趣,通俗文学往往追求 新奇、刺激的情节和浅层次的情感表达,而忽视了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其次,媚俗化导致了文学思想深度的匮乏。媚俗化的作品往往只表面的故事情 节,而缺乏对人性、社会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日常化是现代社会中世俗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陷 入日常琐事的困扰,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而疲于奔命。如同被困在无尽的家 务事中,我们很难抽身于现实世界的束缚,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与真谛。这种 日常化的状态让我们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碎片化是现代社会中的另一种现象。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各种信 息包围,从手机到电视,从社交媒体到新闻网站,无数的信息让我们目不暇接。 然而,这种碎片化的信息却很难帮助我们形成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让我们 在知识的海洋中迷失方向。
_红楼梦_与20世纪中国文学
《红楼梦》与20世纪中国文学王兆胜20世纪中国文学与《红楼梦》存在着广泛、内在而又深刻的渊源关系,它的生成除了直接受益于西方文化和文学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审美意识外,《红楼梦》这个中国文学的集大成者也不可忽视。
本文认为:《红楼梦》对20世纪中国文学来说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在个性解放、悲剧精神、女性形象塑造和叙事模式等方面都具有原型和示范的作用,这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能够健康的成长起来并取得惊人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作者也指出:20世纪中国文学对《红楼梦》是有超越的,而它所受到的后者的不良影响亦应引以为戒。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 《红楼梦》 反叛精神 存在悲剧 叙事模式作者王兆胜,1963年生,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编审。
引言:《红楼梦》情结与中国古典文学相比,20世纪中国文学是全新的文学,因为它背离以往的中国文化和文学传统,而遵从了西方文化和文学的价值体系。
于是,具有科学、民主和自由精神的西方文学倍受青睐,不断被追踪和翻译介绍;而几千年来被奉为经典的中国古典文学却门庭冷落,经常遭到批判、否定和嘲讽。
在西方文学基本一统天下的20世纪中国文学格局中,《红楼梦》等少数作品可能是个例外。
对20世纪中国作家来说《红楼梦》是一个重大存在,这表现在几乎所有作家都读过或了解它;也表现在他们的创作或多或少都受了它的影响;还表现在有不少作家倾心和迷醉于它,并形成强烈的“《红楼梦》情结”。
俞平伯一生酷爱《红楼梦》,后来成为举世瞩目的“红学家”。
曹聚仁说他读《红楼梦》多达百遍。
张爱玲是个典型的“《红楼梦》迷”,她曾说:“像《红楼梦》大多数人于一生之中总看过几遍。
就我自己说,八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只看见一点热闹,以后每隔三四年读一次,逐渐得到人物故事的轮廓,风格,笔触,每次的印象各各不同。
”①她还说自己是:“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
”②一个“魇”字足见张爱玲对《红楼梦》的“痴狂”情态。
王蒙曾称:“我是《红楼梦》的热心的读者。
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一)
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一)论文关键词:现代性启蒙断裂反思理想的现代性论文摘要:“现代性”是20世纪后期西方哲学所广泛关注的概念,对于“现代性”的界定,学术界至今未能达成统一的认识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引入“现代性”这一概念时,即是为了实现启蒙国民,救亡图存的目的;然而,由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与西方相差甚远,以至于“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在“文革”之后,人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反思,以求在中国实现理想的现代性。
关于“现代性”,吉登斯曾言简意赅地提出:“现代性之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的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这影响…”。
而法国学者伊夫·瓦岱从反面意义上对现代性进行了定义:“现代性可定义为那种主要特征与传统文化特征相对立的文化状态”。
这种宽泛而概括的定义方式对众说纷纭的现代性来说,是一种比较客观而折中的界定。
在中国文献中,“现代性”一词最早在1918年《新青年》中出现。
周作人在一篇译文中首次把“modernity”译成“现代性”。
20世纪9O年代初,“现代性”概念开始进入中国文学批评领域。
概言之,现代性是在欧洲社会母体中孕育出来的以科学和理性为代表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
因为“现代性”在产生之初即有启蒙的性质,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引人“现代性”这一概念时,即是为了实现启蒙国民,救亡图存的目的;然而,由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与西方相差甚远.以至于“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在“文革”之后,人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反思,以求在中国实现理想的现代性。
一、启蒙“现代性”走进中国,已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事情。
其时,当西方诸国已迈着现代化的步伐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却依然沉浸在“泱泱大国”的骄傲与自大里,固执地守候在自给自足的落后的农业文明里。
一大批有识之士,在目睹了自身的落后、屈辱和西方的先进后,决定在中国开始“现代性”,用“现代性”唤醒围人的意识,以期达到救亡图存,救国救民的目的。
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审美差异比较
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审美差异比较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有着显著的审美差异。
这种差异体现在文学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
本文将对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
一、文学内容古典文学的内容一般关注人性、道德、家国情怀等主题。
例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这些作品通过对古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思想、理念等方面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同时,这些作品中也包含了一些神话传说和传统文化元素,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
而现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则更多地关注当代社会问题。
例如“文革”时期的小说《生死场》、80年代的小说《人生》等,这些作品通常会描写当代社会的现状和问题,如阶级冲突、工业化进程、文化冲突等等。
同时,现代文学作品也更加关注个人情感和意识层面的描写,更具现代性和个性化。
二、文学形式古典文学作品的形式一般为诗歌、歌曲、戏曲等。
例如《百家姓》、《琵琶行》等,这些作品往往包含了大量的诗歌和歌曲,并且带有唱腔和音乐伴奏。
同时,戏曲作为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也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和审美价值。
而现代文学作品的形式则更加多样化,既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传统形式,也包括电影、音乐、绘画等更多元的艺术形式。
特别是电影和音乐作为流行文化的代表,给现代文学作品注入了更强的时代气息和大众化的特点。
三、文学风格古典文学的风格一般都相对简单明了,以抒情和叙事为主。
例如《燕丹子》、《马致远集》等,这些作品大部分为诗歌或者散文,用简单、生动、质朴的语言表现出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现代文学则更加复杂多变,风格也更加灵活。
例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毛泽东的诗歌《浪淘沙·北戴河》等,这些作品具有很强的现代主义色彩,用非线性叙事、抽象表现等方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现代文学作品的语言更为精细,使用了更高级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
总之,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在审美上有很多差异,但两者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古典文学缘于历史和传统,对于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而现代文学则更加注重表现时代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状态,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文学理解和启示。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代性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是指自20世纪初以来的中国文学作品,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呈现出了明显的现代性特征。
现代性是指一种与传统观念和价值观有所区别的思维方式和表达形式。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现代性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探索等方面。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被视为神圣而不可动摇的观念和价值观,例如封建礼教、家族观念以及儒家思想的权威性等。
而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则通过作品对这些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批判。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等作品,通过对封建社会的讽刺和批判,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丑陋。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使中国现代文学具有了强烈的现代性。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关注现实社会的问题。
中国在20世纪初经历了战乱和动荡的时期,社会问题丛生。
中国现代文学作家通过作品对这些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揭示。
例如,茅盾的《子夜》和老舍的《骆驼祥子》等作品,通过对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这种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使中国现代文学具有了强烈的现代性。
此外,中国现代文学探索了个体内心世界的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个体的内心世界往往被压抑和忽视,而中国现代文学作家通过作品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探索,使之得以表达和呈现。
例如,鲁迅的《药》和余华的《活着》等作品,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展现了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困惑和挣扎。
这种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探索,使中国现代文学具有了强烈的现代性。
总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探索等方面。
通过对传统观念和价值观的反思,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打破了传统文化的束缚,展示了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的现代精神。
通过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揭示了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呼吁社会的改革和进步。
通过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探索,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让个体得以被关注和理解,使之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解析中国近代文学的现代性特征
解析中国近代文学的现代性特征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中国在传统文化强烈影响下,一直有着独特的文学传统。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文学也迎来了新的转型期。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近代文学开始崛起,并积累了大量的现代性特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析中国近代文学的现代性特征。
一、反传统的思想倾向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并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社会背景的不断变迁以及各种思想对传统的冲击,中国近代文学开始出现明显的反传统思想倾向。
比如《痴人说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在反传统的文化背景下,充满着自省和自我引领的特点;而《围城》则是充满着对旧世界的撕扯和探讨,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因此,反传统的思想倾向是中国近代文学的现代性特征之一。
二、现代性的人性解读现代文学往往关注人性的深层表达,中国近代文学亦不例外。
中国作家在创作中普遍关注人类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度。
比如《孽海花》中的冷血与爱情互渗,表现着现代人情感的矛盾。
而《钢琴师》中的音乐和艺术之寻求,更是现代文学带着人性的探索和审视。
所以,现代性的人性解读是中国近代文学的现代性特征之一。
三、对现实的关注与反思现代与传统的矛盾让当代中国多了一个新的场景: 现实。
面对日渐复杂的社会现实以及对文化自觉的追求,中国作家开始投身现实的关注与反思中。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中,有不少作品是为了探讨社会现象而特意呈现的。
比如《骆驼祥子》描写的魔鬼般的商人和那些在城市底层的辛酸故事;而《茶馆》中则是一颗智慧的珠,在上演了许多现实的局面。
共同的是,这些作品都展现着中国近代文学对现实的关注和反思,从而使现实的审视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特征之一。
四、艺术创新的多样性中国近代文学的现代性特征之一是对艺术的创新,因为当代中国文学已经走出了“纪实主义”的单调行程。
近代中国文学作品的形式、语言和文学手法开始变得多样化。
比如《莲池》中推崇自然幽静和事物深邃的审美特色,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而《梦里》描写了疑神疑鬼和文化背景下的人性,是一种实验性质的另类文学。
与时俱进的古代文学:晚清小说《红楼梦》的现代性
与时俱进的古代文学:晚清小说《红楼梦》的现代性引言古代文学一直是人们研究和欣赏的宝贵财富,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而广受赞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代文学作品是否能够与当代社会产生共鸣和传达现代价值观成为一个有趣的问题。
在这方面,晚清小说《红楼梦》成为一部特别具有现代性的作品。
它凭借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社会问题的敏锐触动以及对情感和性别问题的探讨,与当代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本文将探讨《红楼梦》的现代性,并解释它如何通过与时俱进的方式成为一部深受现代读者喜爱的古代文学作品。
1. 反映人性的复杂性《红楼梦》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这一主题在当代社会仍然非常重要。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真实,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常常受到情感、欲望和社会压力的影响。
通过展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斗争,作品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不确定性。
这种对人性的深入探讨使得《红楼梦》在与当代读者中产生了共鸣。
1.1 崇尚自由与传统道德的冲突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是深刻的人性体现。
宝黛的爱情既是对自由与激情的追求,也是对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挑战。
宝玉渴望追求真爱和个人选择,而黛玉则被传统道德束缚,无法平衡个人情感和社会期望。
这种冲突在当代社会中仍然普遍存在,许多人面临着个人选择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平衡难题。
1.2 阶级和权力的困扰《红楼梦》通过展示家族和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互动,揭示了权力和阶级对人性的影响。
作品中的贾宝玉作为贵族家族的继承者,体验到了阶级困扰和身份认同的问题。
他在家族和社会之间摇摆不定,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存在意义。
这个问题在现代社会中也同样存在,人们常常面临着社会期望与个人追求之间的冲突。
2. 对社会问题的敏锐触动《红楼梦》以其对社会问题的敏锐触动而闻名,这使得它在当代读者中具有广泛的共鸣。
作品中揭示的社会问题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存在,并且与读者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
2.1 家族的衰落与文化的流失《红楼梦》以贾府的衰落和贾家后人的命运为背景,反映了家族的衰落和文化的流失。
《红楼梦》的后现代特征
《红楼梦》的后现代特征作者:孙波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孙波(赤峰学院文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所运用了出多种美学思想和创作方法。
《红楼梦》里闪现着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两种常见的艺术手法,同时也闪现出后现代的特征后现代特征。
后现代本是西方的文学流派和潮流。
关键词:红楼梦;后现代性;女性形象;荒诞性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145-03《红楼梦》自问世开始,就以其丰富的思想意蕴与高超的艺术魅力,震撼着一代代读者的心灵,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巨大影响。
对《红楼梦》的评论和研究自脂砚斋开始,日渐繁盛,“红学”也因此得名并逐渐成为世界性的显学。
《红楼梦》开篇所写太虚幻境的魔幻、荒诞的色彩,使人们以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来研究这一文本所体现出的诸多后现代的特征。
《红楼梦》这一古典名著却与当代西方的文学潮流保持着微妙的联系,这是种不可否认的超前。
一、女性主义《红楼梦》为读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廊。
作者曹雪芹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下,通过丰富生动的细节描写和极富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探春、尤三姐、鸳鸯、刘姥姥等一大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尤其是小说中女性形象所表现出的女性本体意识的觉醒,表现这些生活在大观园里的女性对自身角色、地位和作用的自觉意识,勇敢的追寻自我、表现自我的女性形象。
这种创作观念改变了传统女性应该有的气质与内涵,也超越了封建礼教的种种规范。
林黛玉是《红楼梦》里最重要的女性之一。
书中描写她“心比比干多一窍”,可想见她的聪明。
绛珠仙草化身的她周身都显示着超凡脱俗的气质,充满诗性的颦儿容不得半点庸俗。
在爱情面前,总是能清晰地表现出一个女子的内心世界与个性特征。
潇湘妃子所追求的是纯洁而专一的爱情,在那个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女子一生命运的封建时代里,黛玉勇敢地追求心里的爱恋。
新时期以来《红楼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影响研究回顾
、
8一9 年代 :红楼梦》 O O 《 影响研究的起步阶段
18 年 , 94 杨义发表 了《红楼梦) ( 与五四小说》 一文 , 文章将《 红楼梦》 作为“ 狭邪文学” 反面加 以肯定 , 认为 晚清很 多以《 红楼梦》 的艺术境界为价值追求的文学创作其实是违反 了《 红楼梦》 文化精神的本质 , 指出“ 五
展过程 中的价值认定和意义评估的重大学术课题 。 《 红楼梦》 中国现 当代文学 的影响研究 ( 对 以下简称《 红楼 梦》 响研究 )几乎与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影 , 同
龄”早在新文学 的创生和发展 阶段 就有人广泛关注。《 , 玉君》 《 、命命鸟》 《 、母亲》《 、子夜》 《 、家》 《 、霜叶红似二 月花》 《 、 四世 同堂》 《 、北京人》 《 、京华烟云》 等作品一出现 , 就有人探讨它们与《 红楼梦》 之间的艺术联 系和文 化姻缘 。吴宓的《 评杨振声 < 玉君) 、 》 茅盾的《 丁玲的< 母亲) 、落花生论》 成仿吾《 命命鸟) 》《 , ( 的批评》徐 文滢 、
新时期以来《 红楼梦 》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影响研究回顾
柏 以慧 张 丛 雎
(. 1 浙江海洋学院 萧山科技 学院, 浙江 杭州 3 15 ;. 12 82吉林大学 文学院, 吉林 长春 10 1 30 2)
『 要] { 《 商 红楼梦》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研究是一项探讨 中国现当代文 学传统特征 , 对 并关乎 中国古典文学 和文 化在 现当代文学发展过程 中的价值认定和意义评估 的重大学术课题 。 新时期 以来的此项研究在已有学术积 累的基础上 , 开拓创新 , 勇于探索 , 研究视域不断 拓宽 , 值尺度 日 价 趋合理 , 学理深 度持续加强 , 过 了一条 由点到面、 走 由少 到多 、 由浅及深的创新和发展 的研究道路 。与此 同时 , 于《 相对 红楼梦》 影响 的深广度 和复杂度而言 , 目前的研究 还存在着
《红楼梦》现代特征初探
淮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O M N N N R LU I E S Y O R A F HU A O MA N V R I T
No .2,2 2 01 C e r l No 72 ne a . ,Vo . 4 11
第 l 4卷 ( 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7 总 2期 )
f 中图分类 号1 2 74 1 0 .1 I 『 献标 识码1 文 A 『 文章 编号110 — 5 0 2 1 )2 0 4 — 3 0 9 9 3 (0 2 0 — 0 3 0
最初 出版 于 19 7 2年 的 《 楼 梦 》 是 我 国古代 者 ”1 。在 前 贤 研 究 的基 础 上 , 红 , [5 1s 2 笔者 在 此 对 《 楼 红 伟 大 的长篇 小说 。 它既是 古典 小说 的巅 峰之作 。 梦 》 蕴 的现代特 征进 行一 些探 讨 。 首先 , 语 言 出发 ,红 楼梦 》 “ 从 《 是 白话 的典 范 ” , 含 着 博大 精 深 的古典 文 化 . 被视 为 “ 建 社 会 的 百 封 科 全 书” 又 对古 典小 说进行 了前所未 有 的 突破 , : 孕 从 内容 出发 ,红楼 梦 》 备 “ 体性 ” 征 , 《 具 主 特 吻合 中 育 了现代 小 说 。 典性 与现 代性 在《 古 红楼 梦》 中相互 国现代 时期 “ 新文 学 ” 的双重 标 准 新 文 学 ” 动大 “ 运 交 织 冲突 . 就 了它在 文学 史及 文化 史上 独特 的地 体 以胡适 在 1 1 成 9 7年 1月 《 青 年》 表 《 学改 良 新 发 文 位 。《 红楼 梦》 的古 典 性毋 庸置 疑 , 其 “ 而 现代 性 ” 也 刍议 》 为开端 。 胡适 在 文 中提 出“ 文 学 ” 八项 原 新 的 在 近代 得 到不 同角 度 的关 注 。 10 9 4年 . 国维 “ 王 取 则 。 八项 “ 第 不避 俗字 俗语 ” 最具 冲击 力 . 以今 世界 “ 外 来 之观 念 与 固有 之 材料 互 相参 证 ” 《 楼 梦评 进 化 的眼光 观之 。则 白话 之为 中 国文学 之正宗 . 作 红 又 可断言 也 ” 从语 言形 式上 。 论 》 以叔本 华悲 观 主义哲学 对 《 , 红楼 梦》 进行 阐释 , 为将来 文学 必用 之利 器 . 认 为《 楼梦 》 红 希求 解脱 的精 神 “ 大背 于吾 国人 之性 以 白话 代文 言成 为 “ 文学 ” 新 的主要标 志 。而《 楼 红 则是 胡适 标举 的 “ 白话 之典 范” “ 、 文学 之正宗 ” 。 质 ” 是一 部 “ , 彻头 彻尾 的悲 剧 ” 突显 了《 , 红楼梦 》 的 梦 》 悲剧 精神 。新 红学 ” “ 的代表 人物 胡适 提 出《 红楼 梦 》 1 1 9 8年 1 2月 , 作 人 在 《 青 年 》 表 《 的 文 周 新 发 人 的“ 自叙 传 ” , 在 《 说 并 历史 的文学 观念 论 》 《 设 的 学 》 提出他 的 “ 文学 ” 则 : 人 的文 学 ”认 为 “ 、建 , 新 原 “ , 新 文 学 革命 论 》 文 中 , 为 《 楼 梦 》 白话 文 的典 文 学 ” 该是 “ 的文 学 ” 以 “ 人主 义的人 间本 位 等 认 红 是 应 人 . 个 范, 新文 学建 设 的榜样 。而 鲁迅 在《 国小说史 略》 主 义 ” 中 为本 的文学 。13 9 5年 , 适在 《 胡 中国新 文 学大 中称 “ 自有 《 红楼 梦 》 出来 以后 , 统 的思 想 和 写法 系建设 理论 导言 》 传 中对 以上 原则 作 了概括 :简单 说 “ 都 打破 了 ” 。各位 前 贤对《 楼 梦》 红 的现代 性多 有涉 来 , 们 的 中心 理论 只有 两个 : 我 一个 是 我 们要 建 立 及. 但都 未 曾展开 全面 深入 的研 究 。当代 学者 夏 志 种 ‘ 的文 学 ’一 个 是 我们 要 建 立 一种 ‘ 的文 活 . 人 清是 对《 红楼 梦》 的现代 性进 行专 门研 究 的第一 人 , 学 ’前 一个 理论 是文 字工具 的革新 , 一 种是文 学 。 后 在《 国古典 小说 史论 》 中 等论 著 中 , 志清 不仅 具体 内容 的革新 中国新文 学运 动 的一切 理论都 可 以包 夏 分 析 了《 红楼 梦》 的现代 性 , 而且 断言 : 即便 是 最好 括 在这 两个 中心 思想 的里 面 ” “ 的现 代小 说 。 在广 度和 深度 上也难 以与《 楼梦 》 红 匹 胡适 与 周作人 所 提 出的“ 文学 ” 则 . 新 原 前者 关 敌。 因为 , 了少数 例外 , 除 现代 中国作 家尽 管拥 有所 注 于 中 国现代 文 学 表层 的语 言 问题 .后 者所 谓 的 有新 的艺 术技 巧 . 由于缺 乏哲学 方 面 的报复 和未 “ 人 主义 的人 间本 位 主义 ”强 调文学 以创作 个 体 但 个 . 能探 索到 更深 的心 理真 实 . 依然更 多 的是 传统 主义 为 中 心 . 现 现 实生 活 的 创作 法 则 。 及 中 国现 代 再 触
《红楼梦》叙述者的现代性
《楼 》述 的 代 红 梦叙 者 现 性
● 方 玲
( 安徽师 范大学 文学院, 安徽 芜湖 2 1 0 ) 4 0 0
摘
要: 对于《 红楼 梦》 叙述者的讨论在 学术界 方兴未艾 , 然而众多学者在研究这个 问题 时所采取 的方法 多是 直接借 鉴 西
方叙 事学理论 , 这就造成 了研 究结 果上 的隔膜。在 中国文 学史的情境 下研 究《 红楼 梦》 的叙述者 问题 才是正途 。其 实《 红
陈平原、 杨义等。[嘶陈维昭又把具体的《 ”_ 1 红楼梦》 具体的叙事学文 本研究分为叙事声音、 . 叙事结构 、 叙事修辞三个方面。可以说, 陈维
昭在这本书里还是很全面地概括了《 红楼梦》 的叙事学研究现状当然 也包括本文所要论述到的叙述者研究。《 红楼通史 》 里列举 了各家对
二、 叙述者 的现代性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u l f眦 o ma I 0 M刈 A c l d U es y S c , i c dt n ut u v ri ( o i S e eE i ) t d cn i o
20 年第 5 第 l 卷 09 期( 1
总第 4 期 ) 7
Nn 2 0 ( l1 S m . 7 5 0 9 Vo _ 1 u No 4 )
一
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还存在着一
种形而上品质 , “ 它揭示了生命和存在的更深的意义 , 进一步说 , 它们
自 18 年中国大陆开始输入西 方叙事学之后, 从 99 就有很多学 者运用叙事学来研究中国古典小说 , 更有早在 7 年代, O 浦安迪就已
经开始运用西方的原型理论和叙事学理论对中国古典小说进行研
究。
自身构成了那常常被隐藏的意义 , 当我们领悟到它们的时候 , 如海德 格尔说的 , 我们经常视而不见的, 日常生活中几乎感受不到的存在 在 的深度和本原就 向我们心灵的眼睛开启了”翻 。 所以, 形而上层面 对于—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来说是至关 重要 的。当然本文也不是要 单纯的阐释《 红楼梦》 的思想意蕴, 这个工作很多学者都已经做过而 目讨论的相当深刻。我们就是要通过分析《 . 红楼梦》 叙述者形象, 发
抒情传统遭遇性别政治:《红楼梦》与文学典范的近现代转移
Lyrical Tradition in Gender Politics: Dream of Red Mansions and the Modern Shift of Literary
Paradigm
作者: 朱军[1]
作者机构: [1]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海200234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
页码: 182-191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8期
主题词:�红楼梦》;抒情传统;性别政治;儒学转型;女性乌托邦
摘要:�红楼梦》将"有情之宇宙"确立为中华美典,同时将"理想世界"(乌托邦)与现实世界的二分作为文学结构的原型,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典范的古今之变。
相比曹雪芹"补情"作为一种"审美导向",晚清"补天"话语代表了"问题导向"的新的美学思潮。
以王国维、吴宓、牟宗三、余英时、高友工等人的红学阐释为线索,对照近现代文学转型可见,抒情传统与性别政治的遭遇,呈现为纯直无曲之境界与平等自由之乌托邦、温柔敦厚之情教与神魔同在之现代性的传承与转换,也将情理之辨置于文学现代性诸多冲突的核心。
生命以情胜与宇宙以理彰,深刻地体现在中国女性小说乃至文学典范的转型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与中国文学现代性摘要:《红楼梦》作为经典其来已久。
本文从思想意蕴和叙事技巧层面,揭示其现代性因子,进而探寻中国文学自身的现代性。
小说在家族兴亡的颓废的内容中表现着以情为本的思想主题,从现实主义美学来看,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
无论是曹雪芹想像的大观园,还是有关“淫”的两层指涉,都指认了这一点。
小说的说话圈套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说书叙事寻求真实的动机,凸现了革新的趋势,而小说的预叙之法则表明不断向古代传统寻找原动力的努力,体现着回归的倾向。
启蒙与颓废的两重维度,革新与回归的相异运动,都表现了中国文学自身的现代性。
关键词:《红楼梦》现代性启蒙与颓废革新与继承有关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探讨,业已成为热烈的话题。
尽管论者往往以“五四”为依归,将那时的新文学树立为现代文学的典范,令人不免有独沽一味的感叹,但随着晚清现代性等说法的提出,此类探讨却也是众声喧哗。
单以提出晚清文学现代性的王德威先生而言,他在《被压抑的现代性》一书中,引领我们从晚清小说的蛛丝马迹中探寻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对我而言,中国作家将文学现代化的努力,未尝较西方为迟。
这股跃跃欲试的冲动不始自‘五四’,而发端于晚清。
”[1]实际上,李欧梵等人曾有中国现代文学应向晚明追溯的说法。
[2]诚然,晚明小说中确有对个性解放的诉求,如《珍珠衫》中,明显的可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但那个崭新浪漫的自我并未受到知识和道德上的肯定。
故此,笔者以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应追溯至《红楼梦》。
一自明朝中叶以来,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中国文艺思想更多的具有了人的发现的特征。
晚明以李贽为代表的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呼唤个性解放的启蒙思想体现出一定近代特征。
在个性解放的主题下,汤显祖的“至情说”、冯梦龙的“情教说”等皆是以自然人性论为出发点的新情理观,是人的发现的重要一环,已然表现出近代人文主义思想。
到了康乾盛世,在各种社会因素的推动下,人文思潮又在中国大地复苏。
《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诗人袁枚,画家郑板桥,都表现出这种倾向;而哲学领域的戴震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则是当时人文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
这股人文主义思潮注重人的感性生命,肯定个性解放的诉求,具有一定的启蒙的价值。
诚然,启蒙的原始理论图景如康德所言本是人勇敢运用理性的自觉性,“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Sapere aude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4]理性的成熟恰是其标志之一。
但以启蒙思潮为主导的理性主义在最初是以感性的觉醒为标志的,因为启蒙的根本使命在于对外在理性权威的解构,在新理性权威尚未长成的前提下,感性生命的觉醒正是其首要责任。
以启蒙主义的肇始阶段——文艺复兴而言,人文主义者倡言复兴古希腊文化,高扬人的意志和情感,把人从神圣的天国拉回到世俗的人间,呼唤的恰是人的感性生命的觉醒,而对感性生命的发现也正是艺术现代性的表征之一。
正如特洛尔奇所言,艺术的现代性“表现为对感性的重新发现和此岸感性的强化,恢复此岸世界的感性品质的权力。
”[5]由此看来,感性生命的觉醒正是启蒙主义的必经阶段。
在此意义上,中国“理性缺失的启蒙”,其发端可以上溯至晚明,彼时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主情倾向体现了一定的启蒙意义,如李贽的“童心说”,汤显祖的“至情论”以及冯梦龙的“情一元论”等,但是在中国的文艺创作、审美情趣方面起重要作用的当属《红楼梦》。
如王元化先生所言“以曹雪芹的小说等为代表的个性解放思潮已开‘五四’波澜壮阔的个性解放运动的先声。
”[6]从现实主义美学而言,设若我们承认小说是民族寓言,那么在康乾盛世之际,《红楼梦》的出现已预示了不祥的结局。
盛世的外表所隐藏着的社会溃疡和价值观念的潜滋暗运,在曹氏的笔下得到精彩的形象展现。
在《红楼梦》中,曹氏不仅将被压抑的情感推至极致,而且亦书写了封建大家庭的虚伪及其病态并最终走向腐败与解体,从而表现颓废这种面向。
颓废是指一个过熟文明的腐败与解体,以及其腐败与解体过程中的虚伪甚至病态,表征为对人类生存处境的怀疑和反思。
在《红楼梦》中,对情的书写恰是对康、乾重建正统的知识、信仰体系的一种回应甚至反讽,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而此种对情的追求却伴随着身体、家国的最终衰败。
由此,小说反讽性地批判了封建末世对情的压制和践踏,正面高扬以情为本的主题。
所以,在《红楼梦》中,颓废与启蒙是以情感为核心轴线的两重面向,曹雪芹想象的大观园和有关“淫”的两层指涉都指认了这一点。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想像中,“园”本是一个很重要的象征意象。
无论是司马相如笔下的上林园,抑或是陶渊明纸上的桃花源,这些想像的花园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上都被赋予了伦理的旨意,担当了道德的重任,而非“堕落”成为欲望的场地。
如浦安迪所言,文学作品中的花园存在于一个连续统上,在这个连续统的一端,花园几乎是神秘的百科全书般丰富多彩的地方,正如赋中所赞颂的那样;在它的另一端,花园是躲避是非颠倒而又腐败的官场的地方,典型的例子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7]但晚明的文学作品已开始赋予花园以一种新的结构和意识形态。
《牡丹亭》中的花园已成为欲望修辞,成为杜、柳二人的情场。
而在《红楼梦》中,“园”也成为欲望修辞,小说也正是通过大观园本真性和现实性的纽结,表现以情感为核心轴线的启蒙和颓废的两重面向的。
在此,大观园的本真性为情,曹氏作为虔诚的情感投资者,戮力为情感正名,他首先将大观园营造成一“情”境。
大观园本是太虚幻境的人间投影,脂砚斋、俞平伯、余英时等都指认了此点。
而太虚幻境是以情为特征的,如第五回“孽海情天”的一幅对联所示:“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
”“情不尽”且“债难酬”,可见情之绵延无尽乃至永恒。
同理,其人间投影的大观园亦是一“情”境。
大观园不仅有“女儿棠”,更是“女儿园”,曹氏极力礼赞青春、诗情,如六十二回湘云醉酒,包一包芍药花瓣为枕,卧睡在一石凳之上,四面芍药花瓣飞落,全身红香散乱,扇子掉落在花堆中,口内仍作酒令:“泉香而酒冽,玉碗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
”这是何等的富有诗情。
纵使黛玉葬花,亦是有情人感“情”之举。
这些都可证明大观园是一“情”境。
其次,大观园的本真性也通过“情榜”而表现。
“情榜”包括了《红楼梦》中重要女子,一共有正、副、又副、再副等六十人,她们大多都居住在大观园中,或者是大观园中的常客或客卿。
尽管“情榜”名次的标准是多重的,但仍以情为主,不管是爱情之情,还是骨肉之情,抑或是自然之友情。
因此,全书以“情榜”为结,亦可证明大观园“情”之特征。
最后,贾宝玉这个“情”人亦可表现大观园的本真性。
脂砚斋评语里说:“黛玉情情,宝玉情不情”。
而宝玉的“情不情”,恰是曹氏在“情”境里的新开掘。
宝玉这个“博爱”主义者,将其情感无私地“捐献”给大观园里的女孩子身上。
无论是相识的,不相识的,领情的,不领情的,宝玉都设身处地地倾情尽心地去保护她们。
当然,这固然表现出宝玉“多情”的一面,但却并非是滥情,因为并非所有的女性都是他情感的虔诚消费者。
周瑞家的、林之孝家的等,她们那践踏大观园少女的生命情感的行为,都给宝玉带来深沉的痛苦与悲愤。
对此,宝玉曾表达“女孩子不应出嫁”的愿望:未出嫁的女孩子是无价之宝,出嫁了,变成“死珠”或“鱼眼睛”。
总之,大观园的本真性是通过情境、情榜、情人而表现的。
而就园的现实而言,却已是不断地指向衰败。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大观园的衰败固然是时间的悲剧(园中的女孩子均面临出嫁的风险),可更根本的是贾府旧秩序的衰败和腐朽。
于是,曹雪芹在大家庭的“黄昏”之际,却书写着“夕阳无限好”的一面——将情推至极致。
而当作者以幽谧宁静、心向自然的写作守护着大观园的本真性之时,并非仅是对贾府乃至现实社会的污浊混乱的政治图景的付诸缺如,恰是一种回应。
因为情感是贾府乃至现实社会的上层不能承受之重,他们对情感进行着规训和惩罚,但曹雪芹冒着罪与罚的风险,为情感正名。
纵使小说结尾宝玉因情而不得最后出家以至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也预示了对儒家正统价值的大拒绝,间接肯定了情感的力量。
于是,从现实主义美学维度来看,这便具有了启蒙的价值。
由此看来,在“情”与“理”的纠缠中,大观园的存在恰恰表现了启蒙与颓废的两重面向。
《红楼梦》中“淫”所指涉的两层意义也表征着启蒙和颓废的两重维度。
一层是风月宝鉴的隐喻,一层是贾宝玉的意淫。
以风月宝鉴而言,风月即是“淫”的艺术境界,但却又是宝鉴,它是一种抒情的虚构和幻想。
从现实主义出发,我们俨然可以把《红楼梦》的世界看作一面镜子。
以此镜为中介,镜内是梦幻式的浮华,镜外是污浊腐败的现实。
正是在这封建大家庭的腐败和解体之际,作者才营造一个镜子式的梦幻世界,以情来抵抗此有法之天下的宰治,透露了一定的启蒙价值。
而贾宝玉的意淫,也颠覆了“淫”的传统观念。
如警幻仙姑所言:“淫虽一理,意则有别。
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滥淫之蠢物耳。
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 。
”究其实,宝玉的“意淫”就是他的“情不情”。
他重情而非欲,小说也恰是以对情的追求来反抗外界的进展,将此情推向极致,以此来抵抗理的压抑。
而且正是对此衰败的书写,超脱了中国文学大团圆的结局,成全了中国“悲剧中的悲剧”。
有人说,彻底的悲剧曾是中国文学话语中“亏欠”的语言,究其实是因为中国文化的乐天精神,这有一定的道理。
其实,《易经·序卦》中对此早有解释:“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暌。
睽者,乖也。
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蹇者,难也。
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
”“物不可以终难”虽然表现了中国人的乐感信念,但也成为国人无此类悲剧的肇因。
而《红楼梦》的出现,使我们感到“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因此,小说在“淫”的两层意义的指涉中,表征了启蒙与颓废的两重面向。
二罗兰·巴特曾说,重要的不是我叙事了什么年代,而是我在什么年代叙事。
《红楼梦》叙事的年代,恰是古典的叙事已宣布“告别革命”,小说叙事也已进行了“成人仪式”,辅之以曹雪芹的天才卓异,合此天时、地利、人和之功,使《红楼梦》的叙事已臻完善,尤其是《红楼梦》所创设的叙事圈套(说话圈套、预叙圈套)。
实际上,在欧风美雨裹挟的20世纪80年代,论者也曾有叙事圈套之说,为先锋小说大张旌旗,后来的评者“数典忘祖”,将其表彰为取经拉美、师法欧洲的先进举动。
诚然,此举不仅秉承拿来主义的精神,而且使国人眼界大开,激励着国人与世界接轨的冲动,自是引来评者的击节赞赏。
但殊不知,与彼时《红楼梦》所独创的叙事圈套相比较,此时(20 世纪80 年代)的叙事圈套诚已是“落伍”的时髦,“败兴”的冲动。
《红楼梦》无论是说话圈套对中国古典白话小说说书叙事策略的大胆革新,抑或是预叙圈套回溯传统的内卷趋向,都已是先声夺人,并且就是在这革新与内卷的缠绕中,表现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