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器鉴赏汉代玉器(上)

合集下载

上博藏玉雄健瑰丽的汉晋玉器

上博藏玉雄健瑰丽的汉晋玉器

上博藏玉雄健瑰丽的汉晋玉器第四部分雄健瑰丽的汉晋玉器(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两汉玉器在继承战国玉器的基础上有了更大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除神灵动物外,还流行云纹、乳钉纹等纹样。

在社会厚葬观念的驱使下,上层贵族使用葬玉的规模超过以往。

葬玉中玉晗多为蝉形,玉握则多为伏豚、雌豚简练刚劲。

受神学影响,辟邪类玉器增多。

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政治上分裂,征战频繁,交通阻塞,西域的玉材来源亦受到限制,琢玉也逐渐走向低调,玉制品甚少。

汉代的玉器延续了一些以前的形制,比如玉璧、玉带钩、玉觽、玉韘,还有玉具剑。

汉代是带钩制作、使用的鼎盛时期。

这件玉带钩白玉质地,满沁褐色,抛光莹润。

其钩首琢成回首鸭式样,带钩表面只简单地雕刻几条线,象征翅膀和尾翼,形象生动。

《鸭首带钩》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鸟纹璧》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龙纹觽》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蟠螭纹韘》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这个橱窗展示了一把铁剑以及一些装饰品,在古代上层贵族所佩的剑上,会用玉做装饰,这种用玉来装饰的剑叫做“玉具剑”。

玉具剑最早被发现于西周晚期,随后一直延续至两汉,两汉以后便不再流行。

《玉具剑》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玉具剑由4件玉饰物组成,一个是在柄的首部,呈扁圆形,称之为剑首。

《谷纹剑首》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而在剑柄和剑身之间的菱形饰玉叫剑格。

《兽面纹剑格》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在剑鞘的上部有一件长方形突出的饰玉,称之为剑璏(音卫)。

《兽面云纹剑璏》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在剑鞘下端的一个梯形饰玉,被称为剑铋(音必)。

有了这四件玉器装饰的剑就是玉具剑。

《螭纹剑珌》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代的玉器也更加成熟精美了。

你看这件鸟形佩饰与以前的玉鸟相比更具动态美,线条更流畅了,雕琢的有了一些层次,具有一定的立体感。

《鸟形佩》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这里还展示了一些汉代的葬玉,汉代人很讲究厚葬。

汉代精品玉器鉴赏:出神入化,巧夺天工

汉代精品玉器鉴赏:出神入化,巧夺天工

汉代精品玉器鉴赏:出神入化,巧夺天工人们通常把战、汉时期及其以前的玉器称为高古玉,业内有专家认为,高古玉是艺术收藏品中的顶级奢侈品。

而充满浪漫、神秘、张扬、大气、精美、珍贵的汉代玉器又是这类顶级奢侈品中的极品。

汉代,因为儒家道德学说从礼制上维护封建国家制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以礼器、佩饰为主的儒家玉器体系应运而生。

而当时国势强盛,中原同西域的交通来往方便,特别是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新疆和田玉材源源进入中原。

汉代玉器便在继承前朝琢玉精华的基础上把中国古代玉器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并由此确立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玉文化的基本格局。

1汉代玉器的特点:材质:新疆和田玉被大量使用。

汉代玉器的原料主要为新疆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白玉、青白玉、青玉和新疆昆仑山北麓的玛纳斯碧玉以及少量的岫岩玉、蓝田玉、水晶、玉髓、玛瑙等。

而汉代以前和田玉、尤其是和田羊脂白玉的使用是不多见的。

器型:在春秋战国玉器器型上,演化出现了大量新器型。

如葬玉中的金缕玉衣、九窍塞、玉含蝉、玉猪握等。

玉印、辟邪、刚卯、严卯、司南佩、翁仲、玉舞人、玉乐舞俑、玉祭祀人、玉铺首、玉剑具、高足杯、角形杯、鸡心佩等成为汉代玉器的典型代表,影响深远。

2线条及雕工:“汉八刀”,是汉代特有的攻玉刀法,多用宽阴线,线条简洁明快,所琢出部位,看似一刀刀切削而成。

其实,大刀阔斧的的切削面是用砣轮反复琢磨而成,刀痕悉数磨平,工艺要求十二分的严格。

这种雕工以玉猪握、翁仲、玉蝉等器型上多见。

“游丝描”,又叫“游丝毛雕”或双沟碾法。

这种游丝毛雕,是用传说中的“昆吾刀”(刀头类似于现代的金刚钻。

钻石的摩氏硬度为10,而和田玉的摩氏硬度在6~6.5)一刀一刀的刻划而为,故在放大镜下观察,进刀深、出刀浅,呈似断似续状。

明代高濂《燕闲清赏笺》中所说:“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宛转流动,细人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在放大镜下观察应是似断似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

汉代古玉器鉴赏

汉代古玉器鉴赏

古玉器鉴赏期末论文浅析汉代玉器特征姓名:王炎康学号:201111602107班级:宝石1111、中国玉文化起源玉在远古就被奉若神明,它体现了中国人的美好愿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从古至今始终得到人们的关注。

人们把玉本身的特性加以道德观念的比附延伸,使它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道德、伦理、宗教等各个领域,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其它工艺美术品所不能取代的作用;将原本冰冷、无生命的玉石赋予其人格化的内涵,从而形成了植根于华夏民族而生生不息的玉文化。

中华民族以玉为贵,以玉为美,几千年来玉文化源远流长,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给予传统文化以及其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上最华彩的一章。

中国人使用玉器有着十分悠远的历史。

玉文化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形成,经历了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在漫长的岁月里不断发展演变,始终绵延不绝,成为中华文明特有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玉器所取得的成就奠定了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

汉玉在观念上摆脱了远古崇拜图腾、参礼天地的影响,使之适合于汉代社会;在技术上,也区别于图案化的古风,发展了写实、形象、活泼的新题材,揭开了中国玉器史上崭新的一页。

玉被认为是石的一种,但玉以其异常的华美与坚硬又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石头。

玉被称作“石之美者"或“石之坚者”,玉的理想化是以石为基础的,普通石头的大量存在从而衬托出玉的稀少和珍贵。

长久以来,玉器被赋予了一般石器所没有的用途和文化意义,源于玉与生俱来的天然之美,以及经过美化附加其中的伦理意义,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作为礼器或者祭器,如玉璧、玉琮、玉龙、玉璜、玉圭;第二:作为拥有权利和尊贵地位的象征,如玉璧、玉圭;第三:作为装饰品,以供日常佩戴,如玉佩、玉崩;第四:作为随葬品,如供陪葬之用的玉璧、金缕玉衣;第五:作为社会财富的象征;第六:作为君子高贵人格和不屈气节的象征,是美好事物和坚贞操守的代表。

玉被认为在远古,人间只有巫和王,天地之间也只有神和鬼能与玉相提并论;即使后来牲酒类祭祀之风兴起,玉仍是最重要的礼神之物。

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级汉代玉器欣赏(1)

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级汉代玉器欣赏(1)

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级汉代玉器欣赏(1)皇后之玺玺印《汉官旧仪》称汉代“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钮”,“皇后玉玺文与帝同”,帝、后玺均是汉代最高权力的凭证,皇帝玉玺迄今未发现。

汉代玉印分官印和私印两种,官印为执政者的凭信,私印为个人身份的凭证。

皇后之玺边长2.8、高2厘米,重33克(图1),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1968年咸阳市北原韩家湾狼家沟出土。

羊脂白玉,滋润莹秀。

玉质坚硬致密,纯净无瑕,无沁。

玺钮为高浮雕匍匐回首状之螭虎,形象凶猛。

玺面镌刻阴文篆书“皇后之玺”四字,字体结构严谨大方。

玉玺玉质之精美,螭虎造型之生动,玺文字体之规整大气,雕琢技法之娴熟,都是罕见的。

皇后之玺是礼玉中的瑞玉,是皇后权利身份的标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汉代唯一的皇后用玺,属国宝级文物珍品。

陈请士水晶印属私印,边长2、高1.5厘米(图2),现藏西安博物院。

1991年西安市北郊范南村西汉中期墓M170出土。

白色水晶,纯净无瑕。

覆斗形钮,印面阴文篆书“陈请士”三字,字体规整大方,通体抛磨光亮,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汉代唯一的水晶印。

陈请士其人,文献未载,但从其墓葬规模较大,陪葬品丰富分析,他应是一个地位较高的贵族。

玉牒玉牒是汉代新出现的祭玉名称,使用始于汉武帝,东汉时汉光武帝也曾去泰山用玉牒行封禅之礼。

玉牒通常以青石片制作。

王莽时期玉牒残长13.8、宽9.4、厚0.94厘米(图3),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2001年西安市北郊汉长安城桂宫4号遗址出土。

片状青石质,通体磨光,表面黑色,阴刻篆体,朱书,现存29字“……万岁壹纪……作民父母,清……退佞姦轨,诛……延寿,长壮不老,累……封埴泰山,新室昌……”,这是王莽为祈求政权稳固,拟封禅山泰山制作的玉牒,也是王莽时期迄今出土的唯一玉牒。

玉圭玉圭是汉代最常见的礼玉,多光素无纹,少数琢有花纹的玉璧改制。

常在祭祀时使用,并不是承担象征身份的瑞玉。

素面玉圭一组,高9、宽2.3、厚0.4厘米(图4),现藏咸阳市博物馆。

馆藏汉代高古玉(27件精品)

馆藏汉代高古玉(27件精品)

馆藏汉代高古玉(27件精品)
杭州历史博物馆汉代兽面云纹玉剑璏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汉代龙凤纹玉韘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汉代兽面纹玉剑格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汉代兽面云纹玉剑璏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汉代玉蝉
河南博物院汉代蟠螭纹玉剑珌
河南博物院汉代兽面云纹玉剑璏
安徽省文物局汉代玉蝉
常熟博物馆汉代玉握猪
故宫博物院汉代螭柄玉盘
故宫博物院汉代勾连云纹玉灯
故宫博物院汉代鸟纹玉剑首
故宫博物院汉代玉蝉
河南博物院汉代玉蝉
湖南省博物馆汉代兽面云纹玉剑璏
晋祠博物馆汉代玉蝉
陕西历史博物馆汉代云纹玉剑首
首都博物馆汉代兽面纹玉剑格
首都博物馆汉代玉蝉
台北故宫博物院汉代角形玉杯
台北故宫博物院汉代云纹玉杯
天津博物馆汉代玉蝉
天津博物馆汉代玉辟邪
武汉博物馆汉代谷纹玉剑首
武汉博物馆汉代卧羊形玉佩
武汉博物馆汉代玉蝉
新乡市博物馆汉代玉蝉。

玉雕龙

玉雕龙

新石器时代至西周龙纹在玉器上出现是从新石器时期开始的,一直到清代,经过了几千年的变化,形成了各时代独有的特征。

我国最早的玉雕龙纹,可以说是出现在新石器时期的红山文化。

新石器时期龙纹的特点是:龙首长,似马头,吻部前伸,略往上翘,无耳,长角(长鬣)后披,眼睛突起似凤眼,又像梭形眼,也可称菱形眼。

整体浑圆,没有棱角;通体为圆柱形,光素无纹,只有点缀的网纹,形制厚实古朴,这是新石器时期的重要风格特征。

多是青黄玉质制成,玉质略软,刀法雕琢简拙粗犷。

商代龙纹的特点为:龙身似蛇而短,尾部呈勾卷状,只雕一足;头有独角,角似柱形或蘑菇头形,称兕形角;眼睛多作“臣”字眼、目雷纹眼或斜方格眼,且多雕成张大嘴的姿态,以表示凶猛。

商代早期的龙纹玉雕多为薄片状,阴刻线有单线条和双线条两种,线条以直线为多,有棱有角,在龙的身上出现的纹饰,有重环纹、单环纹和云雷纹。

西周时龙纹的特点是龙纹身体变得细长,身上的纹饰也较复杂,线条多弯形或弧形,这时期的重环纹、云雷纹等纹饰很盛行,在龙的背部出现的脊齿纹比商代时期的密,而且很盛行这种纹饰;龙的兕形角渐渐消失,出现了像头发一样的角,还有云纹式的耳形角;眼睛仍有斜方格眼和“臣”字眼,但“臣”字眼的眼角线拉长,有的拉长再勾卷,形成了西周自己独有的风格。

此外这时期大多不刻划龙足,龙身上的纹饰呈图案化,起着装饰作用。

各个朝代的古玉特点有什么特征风格各个朝代的古玉特点有什么特征风格图照片春秋至汉春秋战国时期,龙体周边以双阴线挤出阳纹线,更突出了龙形的轮廓。

春秋战国时期玉龙特点:龙纹身体更长了,呈曲折形,似英文字母的“s”,我们称之为“S”形或“双S”形龙;龙身上多饰以谷纹纹饰,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新纹饰,战国时期广为流行,春秋时期常用的卧蚕纹,纹饰突起,立体感强,刀工讲究;龙纹中的角,有一条基本规则,即“商代没角不是龙,西周有角没有足,晚周角形似耳形,战国与耳全无异”;龙纹的眼睛见不到“臣”字眼了,开始出现单线或双线雕的圆形眼与角度浑圆的方形眼和单凤眼,其双线雕手法是外圈线细,内圈线粗,使眼睛突起,更显有神,形成浅浮雕。

汉代玉器特征解析——王建泉

汉代玉器特征解析——王建泉

汉代玉器特征解析——王建泉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继秦代之后出现的朝代。

分为“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其中新莽(公元9—公元25年)因为历时短暂,一般归入东汉。

我们习惯称为两汉。

汉高祖刘邦两汉时期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一段历史,汉高祖至汉文景时期的汉朝,经济实力直线上升,成为东方第一帝国,与西罗马并称两大帝国。

中亚和西域各大国也都闻而惧之。

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

张骞出访西域张骞出西域首次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开通了东西方贸易的通道,中国从此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正是因为汉朝的声威远播,外族开始称呼中国人为“汉人”,而汉代人也乐于这样称呼自己,“汉”从此成为了伟大的中国华夏民族的永远的名字。

现在的汉代玉器主要出自于墓葬。

出土玉器比较丰富的墓葬,属于西汉的有:陕西省兴平茂陵,临潼斜口镇,西安三桥镇和席王村,咸阳狼家沟等;河北省定县汉墓,满城汉墓,阳原北关等;山东省长清济北王陵,巨野红土山,曲阜九龙山,莱芜东泉河村等;江苏省仪征烟袋山,徐州狮子山、寒山等;河南省永城芒山镇、保安山,三门峡火电厂等;湖南省衡阳凤凰山等;广东省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北京市西郊大葆台。

等等。

南越王墓遗址属于东汉的则有:陕西省咸阳、华阴等;河南省淮阳北关,洛阳烧沟、东关;河北省定县北庄,中山王墓;山东省梁山柏木山,青州马家冢;江苏省徐州土山,扬州邗江宝女墩;安徽省亳县凤凰台、董园村,合肥乌龟墩。

等等。

01、汉代玉器的种类汉代玉器可分为礼器、葬玉、装饰品和实用品四大类 :01-1、礼器类汉代玉礼器仍然保持了传统的器物造型,但其数量有限,而且其使用方式大多已经不仅仅限于礼器功能,例如,玉璧、玉圭等常常用来镶嵌在棺材外表;而玉琮有的被改制为一般的生活用具。

有些玉璧已经发展成为系璧,装饰功能就更为明显了。

不过,因为它们大多仍然沿用了旧有的形制,这里仍然归入礼器类。

西汉墓葬中的国宝级古玉赏析(附10件国宝精图)

西汉墓葬中的国宝级古玉赏析(附10件国宝精图)

西汉墓葬中的国宝级古玉赏析(附10件国宝精图)安徽历代出土玉器层出不穷,种类繁多,内涵丰富,其中西汉出土玉器最为丰富,不仅玉质优良,而且设计新颖。

这里选取巢湖市放玉岗、北山头和涡阳县石弓山西汉墓出土的10件精美玉器,供藏友们鉴赏。

卮,古代一种盛酒器,流行于战国和两汉时期,主要有玉卮、漆卮、铜镶卮等。

这件西汉朱雀衔环玉卮,为和田玉雕琢而成,玉质温润有光泽,局部有黄褐色沁痕。

卮为圆筒形,平底,三足,高9.8、口径7.91、底径7.4、壁厚0.3厘米。

卮的一侧高浮雕一只展翅欲飞的朱雀,头高出卮口,口衔绞丝活环,双目微凸,两耳上翘,两腿立于高浮雕螭虎的背部。

螭虎圆眼,张口,尖爪,胸部阴线刻“滴水纹”,绞丝尾呈“S”形向上翻卷。

卮的另一侧高浮雕一只立熊,神态灵动,与朱雀相呼应。

熊身弯曲呈环形扳手,扳手的两侧浅浮雕两只凤鸟。

整个器身图案自上而下分为五层:第一层浅浮雕兽面纹;二层和四层均为浅浮雕勾连云纹;三层为浅浮雕龙纹;第五层为浅浮雕龙凤纹。

古代的卮主要由盖和卮体组成,该玉卮无盖,是原本无盖,还是有盖已被毁坏,不得而知。

从考古发掘出土的卮来看,这件西汉玉卮具有战国的遗风,上下左右四方连续纹饰,组成的图案相互对称,构图主次分明,布局错落有致,雄浑古朴。

整器集高浮雕、浅浮雕、平雕及镂雕、阴线刻等多种技法于一器,设计新颖,雕琢精细,堪称古代玉雕一绝,代表了西汉玉器雕琢技术的最高水平,是当之无愧的国宝级文物。

此件和田青玉雕琢的玉卮,通高11.2、口径6.7、底径6.6、壁厚0.4厘米。

卮身为圆筒形,由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以子母口相扣合。

盖的中央饰柿蒂纹,边缘等距离高浮雕三组漩涡纹。

突出的是卮身高浮雕一昂首挺胸的朱雀,雀体拱曲形成环形扳手。

朱雀尖嘴(微残),两眼炯炯有神,双冠分开微向上翘,胸部圆平,阴刻一“几”字纹。

浅浮雕的双翅如同绸带上下翻卷,短腿利爪,两腿之间浅浮雕一心形纹饰。

卮的周身以谷纹为主,云纹为辅,平底,三足,底部阴线饰柿蒂纹和流云纹。

汉代玉器特征与鉴别

汉代玉器特征与鉴别

汉代玉器特征与鉴别汉代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

汉代玉器工艺风格承继战国,但在器型品类、制作工艺与纹饰风格方面,均有所提高和创新,艺术达到空前高度,体现出汉人高超的审美情趣。

我们鉴定时要通过多方面来比对、判断。

本文将从汉代玉器用料、工艺、造型、纹饰及沁色等几个方面来进行简要介绍。

汉代玉器用料特点两汉时期,社会安定繁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长达400年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给玉器的繁荣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玉文化高度发达,汉代玉材如同其表现的玉文化一样,在以和田玉为主的脉络下呈现出一种多种玉材并举的状况。

西汉初张骞出使西域,东汉班超任西域都护,开通了与西域文化交流的通道,使新疆的优质玉料大量运往内陆,和田玉正式成为中国用玉的主流(图1)。

而汉代以前和田玉,尤其是和田羊脂白玉的使用是不多见的。

汉代玉器的原料主要为新疆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白玉、青白玉、青玉以及玛纳斯碧玉和少量的岫岩玉、蓝田玉、水晶、玉髓、玛瑙等。

和田玉玉料主要来源于玉龙喀什河,为和田籽料(图2),其时山料因条件不具备尚未开采。

西汉末年到东汉时期,连年征战,国力耗尽,然而厚葬之风不减,于是出现“以石代玉”现象。

陕西地区就出土了大量的用汉白石制作的汉代祭祀用玉,这是因为玉石的开采成本和加工成本都较高,逐渐衰落的国力无法支撑繁多的祭祀活动所需要的大量玉器,遂用易取得、易加工的汉白石代替玉材,是国力渐弱的侧面反映。

水晶、玛瑙和绿松石在汉代玉器中也得到普遍使用。

如西安汉代陈请士墓出土的水晶印,纯净无瑕,洁净透明,质地致密细腻,是水晶中的上等品(图3)。

现代仿汉玉器的材质出于成本考虑,往往用价格较低廉的青海料、俄(罗斯)料、韩(国)料等来替代,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其中的差别。

笔者曾得到一件汉代工字佩(图4),灯光下可以看到玉质呈粥状结构,这并不符合新疆和田玉云絮状结构特征,而是俄料的典型特征。

俄料是俄罗斯产的透闪石玉,成分和新疆和田玉相似,透闪石含量在95%(新疆和田玉透闪石含量在99%)。

汉代玉器各类器型的鉴定要点(一)

汉代玉器各类器型的鉴定要点(一)

汉代玉器各类器型的鉴定要点(一)璧器面装饰丰富,有的满饰规整有序的谷纹、乳丁纹、蒲纹等,并常留有网状的地纹线条;有的与战国璧一样,琢有双层组合纹,一般内圈为谷纹或蒲纹,外圈是兽面或凤鸟纹,线条粗细相衬,舒展流畅,边缘平齐,不像战国那样锋利;还有的则是在璧面直接镂空或浮雕出各种动物造型,同时阴刻纤细的游丝线条;而精美的玉璧,往往跃出圆形的璧面,在外缘或孔内,镂空雕琢出生动活泼,矫健威武的龙、凤、螭等神兽形象,可谓是汉代玉璧的代表作。

圭形制同战国时相同,上端为三角形,下端呈长方形。

器体较厚,但大小不一,同时边角规矩,表面平滑,多光素无纹,有的底边中央有一穿孔。

玉衣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使用的敛服,形式与人体结构比例相同。

分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五大部分,通体均以方形、梯形、三角形等玉片及金、银、铜丝等缀结组成。

玉片多光素,四角有穿孔,正面光洁,一般背面不加碾磨。

玉塞由于汉人深信“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

因此,便用玉雕成一定形状,分别置于死者的耳、目、口、鼻、肛门、生殖器等九窍处,意在防止体内“精气”由九窍逸出,防止尸体腐坏,使死者为之不朽。

这是一种专门为送葬而制作的玉器,一般工艺简单,并较为粗糙。

猪圆雕成长条柱状的伏卧形,背部浑圆,周身无任何装饰,仅用几道较宽的轮廓线分别表现出猪的双耳、四肢等,器体底部则随形琢成平面。

此外,在猪的下颌与尾的顶端常琢有一横向小圆孔。

虽然也有一些玉猪简单的雕出了头部的五官及腿、蹄足等,但仍不失其大型。

蝉形体扁平,中心稍后,似舌状。

头部双目外凸,颈部常斜磨出一半月形凹痕,双翅宽大并紧紧收拢于背部,翅端呈三角尖峰状,胸部用斜线或交叉线表示,腹间往往饰有3~5道阴线,用以表示腹纹。

整体造型简洁明快,刀工犀利干净,素有“汉八刀”之称。

枕器体呈长方形,一种为整块玉料雕刻而成,中心略凹,两端弧凸,表面刻有勾连云纹;一种是以铜为框架,然后再镶嵌琢有花纹的玉片,工艺十分精美;此外还有一种是由玉片粘合而成的玉枕,制作较粗,可能是冥器或葬具。

浅谈汉代玉器的鉴赏

浅谈汉代玉器的鉴赏

帝, 不失时机地借鉴秦法 、 作律九章 、 恢 复封建 、 制定礼
仪, 最终 完成 了 向封 建统 治者 的转 化 , 这 一 场波澜 壮 阔 的 伟 大斗争 最终 成 为 由一 个封建 政权 向另一个 封建 政权 的 过 渡 。汉 初 的统治 者 为 了巩 固 自身 的既得 利益 , 在政 治 、 经济、 法 律和 宗教 礼仪 方 面 对前 朝 制 度 进 行 了 部分 的筛 选 和继 承 , 这 就是 所谓 的“ 汉 承秦 制 ” 。 4 . 1 . 2 汉 继 楚 续 。和 政 治 、 经 济 方 面 形 成 鲜 明对 照 的
3 汉代 玉 器的材 质 和颜色 特点
是在原来周文化的母体 中成长起来 的, 在秦文化 中 占据
主要 地位 之一 的乃 中原 礼乐 。尽 管 当时周 礼 的用王 制度
汉 代玉 器基 本属 于 透 闪石 软 玉 , 其 中新 疆 和 田玉 和 玛 纳斯 玉 占很大 比重 , 和 田玉 中又多 见水 料 中的籽 玉 、 羊 脂 玉 。还有 一部 分玉 器 是 用 蛇纹 石 玉 制 造 的 , 其 他 玉 石
前端有十字花纹装 饰 , 面部 五冠减地 琢刻 , 眉 与鼻连 成 “ T ” 字型 , 小眼, 缄 口。虽工艺精 湛 , 形象生 动 , 但 已无汉 代舞 人
汉代 玉 壁 已经从 早期 的祭 祀之 用 , 变为 礼仪 、 丧 葬 和

装饰 的功能 , 到清代 已演变为多种用途 , 而饰 品颇多。汉 代玉壁除素面玉壁 , 玉壁上纹饰 、 布局更加多样化 , 壁面
( 3 ) 仿古玉的沁色是急于一时 , 浮于表 面的人 为做
法, 根 本 不能 与 自然天成 沁 色相 比。
清代玉器仿器 中有很 大一部分 , 不是为欺骗收藏者 而制 , 因其带有很多其 时代 的特征 , 对很多收藏者来说 ,

汉代玉器珍品:玉马首

汉代玉器珍品:玉马首

汉代⽟器珍品:⽟马⾸
近代,中国多灾多难、内忧外困,数度遭列强侵⼊,⽆数⼈为此丧失⽣命。

⼈命尚且朝不保⼣,圆明显园被付之⼀炬,更何况历代以来收藏珍品呢?很多⽟器珍品被掠夺,流落海外。

今天就为⼤家介绍其中⼀件瑰宝——汉代⽟马⾸。

借着鉴赏⽟马⾸,我们由此管窥整个汉代⽟器历史和风格。

汉代⽟马⾸
此⽟马⾸是汉代⽟器代表作之⼀,⾼约14厘⽶,材质为新疆和⽥⽟,马⾸矫健,体太丰腴,神情逼真动⼈,马低⾸嘶鸣,嘴微颌,仿佛在蕴⼒,随时扬蹄飞奔,⽓魄动⼈,威武雄壮。

⽟马⾸⽤料讲究,雕琢精致,栩栩如⽣,充满灵动之美。

汉代⽟器表现⼿法较写实,此⽟器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但在写实之余,⼜表现出深远的意境。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个⿍盛时期,汉武帝雄⼼⼤志、经略西域,开辟了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源源不断的和⽥美⽟进⼊中国地区,和⽥⽟优质的品相,以及耐雕琢的特性,使得中原地区⽟器雕琢技艺⽔平有了很⼤的提⾼,汉代⽟器品质较前代⾼出⼀⼤截,本质上有了提升。

在⽟雕风格上,汉代⽟器在承袭以前技艺的基础之上,也不断的摸索创新,形成⾃⼰独特的风格。

汉代最著名的两种技艺就是“汉⼋⼑”和“游丝⽑雕”。

前者风格简洁、神态逼真,风格粗犷,仿佛⼋⼑⽽成,因此称为“汉⼋代”,后者线条细腻,细如毫发,如游丝⼀般,因⽽得名。

古玉界:战汉时期玉龙大赏

古玉界:战汉时期玉龙大赏

古玉界:战汉时期玉龙大赏龙形玉佩战国长20.5、通高11.5、宽6.5、厚0.5厘米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玉质青白色,半透明;器表受沁,局部白化。

采用璧边料加工而成,器呈半圆弧状。

“几”字形龙,龙回首,拱身,卷尾与背部相接,背上部一圆穿,穿偏龙首侧;龙无目,卷唇,长角后扬,向上翻卷;一足置后腹下。

通体以阴线勾勒龙的肢体轮廓,以谷纹装饰龙身。

龙凤形玉佩(1对)战国上:长27、宽10、厚0.3厘米下:长26.5、宽10、厚0.3厘米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玉质青色,半透明,光洁温润;局部受沁白化。

器形较大,呈“风”字形,对称设计,一端为凤,一端是龙,龙、凤共身。

龙回首,圆目,斧形嘴,长角向上回卷至龙首顶部;背部拱起,中央有一圆穿,足置于下腹部;凤昂首,圆目,勾喙,长冠后扬接龙背;曲颈挺胸,展翅,尾部接龙身。

均以单阴线勾勒龙、凤的肢体轮廓,龙身饰谷纹。

龙形玉佩(1对)战国上:残长23.8、宽9.5、厚0.5厘米下:残长22.2、宽9.6、厚0.4厘米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玉质青色,半透明;局部受沁白化。

器体较大且厚重,呈“风”字形,龙首残失,背部拱起,卷尾与背部相接;龙前后腹下各设一足;背部中央有一穿。

通体以单阴线勾勒龙的肢体轮廓,龙身饰谷纹。

做工较粗疏,器壁有开料痕迹。

龙形玉佩(1对)战国上:长18.7、宽9.4、厚0.7厘米下:长19.2、宽9.3、厚0.4~0.5厘米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玉质灰绿色,半透明,器表点状受沁白化。

龙呈“几”字形,回首,拱身,卷尾。

龙长吻向上翻卷,无目,长角后扬且向上折翘;背部弓起,中央有一圆穿;前后腹下各设一足,一爪从背部伸出与吻部相接,一爪置于腹下;龙尾分歧上卷与背部相接。

通体以单阴线勾勒龙的肢体轮廓,龙身饰谷纹。

器表有开料痕迹,做工较粗。

龙形玉佩(1对)战国上:长21、宽10.2、厚0.3厘米下:长21.2、宽9.9、厚0.4厘米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玉质深青绿色,半透明,表面光洁莹润,有玻璃光泽,局部受沁白化,有褐色斑。

玉器鉴赏之六汉代玉器(上)

玉器鉴赏之六汉代玉器(上)

是 自胸膛旁侧 而非 正 中延伸 而 出, 并不符合 预期 中的 这 生理特征 , 感受也因此相 当突兀。同样的情况在其 他部位 也 出现, 单看左右前肢时也 并无 不妥之处, 可是和 胸膛相 配合 时, 也和 熟悉 的生理结构 不相吻 合 ; 这是 因为头颈 、 身躯、 前肢 是各 自以不 同视 角所 观察到的独立形象 , 若试 图将 不同视 角的 形体扭转 组合, 就会 形成这种特 殊 的艺
故 宫博物院 藏 一 原清宫 旧藏一
面 的形式 时, 例如要在剑班长形 的面积上设计 出相 同的多
视角神兽 ( ), 圈3 显然有较大的困难。 相 较于西汉 设计者所面 临的难题,战国创作者在设计 平面艺术 时就显得驾轻就熟。由于 秉持垂直视角水平位移
的原则, 品就如 同地 图一般, 以透过 各个单位的小平 作 可 面逐次接续展延成完整 的大地 图, 如此并不会产生变形扭 曲的问题, 因此在平直 的玉器表面上, 不同的题材 内容 皆 可有 效呈现。 就如 同上文 已举过 的例 子 ( 4 又 《 禁 》 m, 见 紫 城 21  ̄E 5 ) 不但 每只风 鸟皆清晰辨识, 00 7 , 3 , t, 页 J 而且将不 同凤 鸟以水平拼 接的方式设计完成 后, 整体依然清 晰完整, 一 如地图的特性。 但 是要将 多视角立体形体在平面上有效呈现, 西汉早 期 的设计者显 然要 多费一些心 思。 上 的平 面神兽 , 图3 实 际上就 是将图2 立体 神兽扭转交叠后 的扁平化形象。 简单 的说, 就是将三度 空间立体 的形体投影在二度空 间的平面 上, 但由于立体形体原本 就扭 转变形, 因此投 影在平面上 的形体 也成为变形 的样貌。 例如 图3 的神兽就 是以斜侧视 角 的头部、 鸟瞰的颈 身, 以及正侧视角的足爪组合而成, 虽 然和战 国玉器 的视觉效果炯然不同, 却达到 了玉器史上动

战汉古玉赏析——汉代玉舞人

战汉古玉赏析——汉代玉舞人

汉代玉舞人,高95.3mm,宽42.7mm,厚4.8mm。

此玉舞人,双面镂空加工而成。

器表打磨精细,包浆浑厚统一,并呈玻璃光光泽。

整体土黄色沁居多,顶部衣袖处有一条黑色沁,伴随着绺裂,沁入玉肉,深入肌理,沁色过渡自然,表面多处布有牛毛沁,尤其是在腰部以下及裙摆处,更为明显。

玉舞人身体呈S型,着长裙修袖,一只手臂放于头顶部,长袖顺势自然垂于肩,另一只手臂斜放于身后,长袖垂于裙摆处,舞姿轻盈,身形婀娜。

面部用细阴线砣出五官,半月眼、直鼻、弯眉、嘴角微微上翘,如在笑中起舞。

玉舞人A面玉舞人B面自然条件下反光左右眼及鼻部加工痕迹特征放大图一左右眼及鼻部加工痕迹特征放大图二袖部的绺裂及黑沁色的延续下裙摆的土蚀土咬袖部的土蚀土咬痕迹玉表面的牛毛沁领口处包浆及研磨砂打磨,在玉表留下的痕迹特点首先,从入土特征分析:由上图可见,玉舞人表面打磨精细,包浆非常浑厚,与阴线内外统一,呈玻璃光光泽。

沁色整体为土黄色、赭色以及有少量黑沁,并伴随绺裂沁入玉质内部,而且在腰部以下和裙摆处有牛毛沁顺着玉质肌里分布,袖口和裙摆处局部有土蚀土咬,并发生白化现象。

所有入土特征无处不在,阴线,镂空,游丝毛雕等加工工艺内外特征一致,符合工在先,入土后受环境影响,统一产生各种变化的特点。

衣领处阴线加工,看似好像一次完成,仔细看阴线的宽窄及阴线底部的起伏,还可以看出砣机加工的痕迹特点。

再看阴线底部皮壳光泽,也是和玉表浑然一体。

其次,从加工工艺分析:从以上放大60倍的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出,所有阴线是由较短的砣痕连接而成,特别是在玉舞人面部和腋窝卷云纹转弯处,能更清晰地看到起砣、落砣和接砣痕迹。

在玉舞人侧面及镂空部分,拉丝切割痕迹明显,镂空面可见粗细、深浅、长短不一的打磨痕,且包浆浑厚。

玉表因研磨砂的粗细不均,而造成打磨痕迹的深浅、长短不一等特点。

再次,从形制上分析:1、玉舞人起源于战国,盛行于两汉。

战国的玉舞人做工细致,纹饰精美,其是在发型上,卷鬓角、呈扇形、两边发束披下。

江苏汉墓出土—战汉古玉鉴赏

江苏汉墓出土—战汉古玉鉴赏

江苏汉墓出土—战汉古玉鉴赏12上图为连云港市海州区网疃庄汉墓出土的西汉圆雕和田黄玉猪,现收藏于连云港市博物馆,为典型的汉八刀玉猪。

这一对西汉圆雕和田黄玉猪,是国内唯一发现的汉代和田黄玉猪,玉料为和田黄玉中的极品鸡油黄玉,当为汉代顶级玉猪。

考古出土的汉代玉猪里,东汉中山简王刘焉墓出土玉猪和扬州西汉广陵墓出土的玉猪都属极品,这对玉猪与之相比并不逊色。

上图为河北东汉中山简王刘焉墓出土的玉猪,现收藏于河北省博物馆,材料为新疆和田羊脂白玉,玉质洁白明亮,温润细腻。

123上图为扬州博物馆收藏的西汉末期玉猪,材料为新疆和田白玉,典型的汉八刀工法。

1234567上图为扬州老虎墩墓出土的东汉飞熊玉砚滴,现收藏于扬州博物馆,是目前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玉砚滴。

12上图为扬州汉广陵王墓出土的西汉玉剑格,玉质精良,沁色精美。

12345上图为扬州汉广陵王墓出土的春秋双龙首玉璜,现收藏于扬州博物,为单面片雕,正面琢雕背向两龙,龙身饰浅浮雕卷云纹,纹样饱满。

12345上图为扬州汉广陵王墓出土的西汉玉蝉,现收藏于扬州博物馆,典型的汉八刀工法。

材料为新疆和田玉,通体玻璃光。

123上图为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墓出土的西汉牛首玉带钩,在考古出土的玉带钩中造型比较少见。

12上图为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墓出土的西汉人面玉带钩,在考古出土的玉带钩中造型比较少见。

1234上图为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墓出土的西汉玉环,据考证,玉环多为皇帝或侍候过皇帝的人才拥有。

123456上图为徐州博物馆收藏的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西汉玉卮,材料为和田玉,青黄色半透明。

玉卮的盖和杯身有色差,应为两块玉料雕琢而成。

玉卮盖钮为五瓣柿菱形,盖面四周凸雕三枚柱状纽,卮盖与卮身以子母口相扣合,玉卮底部雕三兽形足,口沿及底边各有一卷云纹饰带,其间满饰勾连云纹。

12上图为徐州博物馆收藏的东洞山西汉楚王墓出土的西汉晚期龙凤貘纹玉环,呈黄白色,通体透雕,以三条虺龙蟠绕而成,环身透雕有龙、凤、貘及卷云纹,并以阴线刻划细部,线条流畅自然。

汉代玉斧的特征

汉代玉斧的特征

汉代玉斧的特征一、前言玉斧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器物,它在古代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汉代玉斧作为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种,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在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从汉代玉斧的特征方面进行探讨。

二、形制特征1.整体形态汉代玉斧整体呈现出直柄、弯刃、圆眼等基本形态,其中以弯刃为主流。

弯刃部分呈现出半月形或者S型,刃口两侧有锋利的锐角,使得其具有较好的砍劈功能。

2.柄部特征汉代玉斧柄部长约10-20厘米,通常为直柄或略微弯曲的形态。

在柄上还常常雕刻着各种图案和纹饰,例如蝴蝶、虎纹等。

这些图案和纹饰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富有象征意义。

3.眼部特征汉代玉斧眼部通常呈现出圆形或者椭圆形,眼部大小适中,与整个玉斧的比例协调。

眼部上方常常雕刻着各种神兽、花卉等图案,这些图案不仅美观,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三、材质特征1.玉石种类汉代玉斧主要采用和田玉、羊脂白玉、青海白玉等优质原料制作而成。

这些原料具有良好的韧性和硬度,并且颜色多样,使得汉代玉斧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在审美和艺术上也有很高的价值。

2.纹路特征汉代玉斧的纹路清晰、自然,常常呈现出云纹、水波纹、鱼鳞纹等各种自然纹理。

这些纹理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富有变化性和艺术感染力。

四、文化内涵1.象征意义汉代玉斧在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它既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也是武力和勇气的象征。

同时,玉斧还与古代祭祀和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

2.文化传承汉代玉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古代生活中的实用工具,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汉代玉斧的研究和传承,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五、结语汉代玉斧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器物,在形制特征、材质特征和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具有独特魅力。

通过对其特征进行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并且为其保护和传承做出积极贡献。

全国博物馆汉代文物精选90件(附高清图)

全国博物馆汉代文物精选90件(附高清图)

全国博物馆汉代文物精选90件(附高清图)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新疆博物馆藏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蜀地织锦护臂,为国家一级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该织锦。

收藏于新疆博物馆。

该织锦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用“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为面料,边上用白绢镶边,两个长边上各缝缀有3条长约21厘米、宽1.5厘米的白色绢带,其中3条残断。

织有八个汉隶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通过“五星聚会”研究,科学家们推算出2040年9月9日将会出现罕见的五星聚会天文奇观。

汉长信宫铜灯西汉长信宫铜灯河北省博物馆藏汉错金博山炉西汉错金博山炉河北省博物馆藏汉八节铁芯玉带钩汉八节铁芯玉带钩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汉错金银鸟篆文铜壶汉错金银鸟篆文铜壶河北省博物馆藏子口盖,环纽。

壶口略外侈,鼓腹,高圈足。

双铺首衔环。

器通体饰鸟篆文吉祥语和动物纹带,文字和图案均有纤细的金银丝双勾错出。

壶盖错铭文“有言三,甫金,为荃盖,错书之”12个字。

颈部有铭文“盖圜四缀,仪尊成壶”8字。

上腹错铭文“盛兄盛味,於心佳都,于”10字。

下腹部有铭文“口味,充润血肤,延寿却病,万年有余”14字。

铭文连读是一章四言韵文。

字体纤细流畅,做工精美。

汉铜朱雀衔环杯汉铜朱雀衔环杯河北省博物馆藏汉豹形铜镇汉豹形铜镇河北省博物馆藏汉鎏金银蟠龙纹铜壶汉鎏金银蟠龙纹铜壶河北省博物馆藏汉刘胜金缕玉衣西汉刘胜金缕玉衣河北省博物馆藏汉代彩绘陶钫汉代彩绘陶钫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汉代四神规矩镜汉代四神规矩镜陕西历史博物馆藏代雁鱼铜灯汉代雁鱼铜灯陕西历史博物馆藏代鎏金铜蚕汉代鎏金铜蚕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汉云纹漆盆西汉云纹漆盆湖南省博物馆藏汉朱地朱地彩绘棺西汉朱地朱地彩绘棺湖南省博物馆藏汉云纹漆锺西汉云纹漆锺湖南省博物馆藏汉云纹漆钫西汉云纹漆钫湖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湖南省博物馆藏汉竽西汉竽湖南省博物馆藏汉医书《胎产书》西汉医书《胎产书》湖南省博物馆藏汉素纱襌衣(直裾)西汉素纱襌衣(直裾)湖南省博物馆藏汉铜镶玉樽西汉铜镶玉樽湖南省博物馆藏汉兵器架西汉兵器架湖南省博物馆藏汉黄杨木梳西汉黄杨木梳湖南省博物馆藏漢早期至中期雙身獸面紋璧西漢早期至中期雙身獸面紋璧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漢弦紋鼎漢弦紋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漢弩機漢弩機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漢嵌銀車馬紋漏壺漢嵌銀車馬紋漏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漢見日之光鏡西漢見日之光鏡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漢獸環鈁漢獸環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漢銅鼓漢銅鼓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漢獸環鈁漢獸環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漢絡紋鈁漢絡紋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漢雁爐漢雁爐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汉博具西汉博具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博是古代一种争胜负、赌输赢的游戏。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汉代玉器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汉代玉器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汉代玉器作者:暂无来源:《黑龙江画报》 2014年第9期玉玦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我们都比较熟悉:鸿门宴。

项羽和刘邦在鸿门约见,这一次约见非常危险。

鸿门宴上,范增几次示意项羽要杀掉刘邦,他怎么示意呢?他拿的是一个玉器——玦。

《史记·项羽本纪》的原文是这样写的:“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项羽看见范增不停地使眼色,举了三次块,提示他要赶紧干掉刘邦。

但是项羽没有下这个决心。

玦的造型跟常见的玉环有一点区别,它有一个缺口。

为什么完整的器型上要留一个缺口呢?有文物学家认为,块最早期就是耳环。

证据是在早期的墓葬中,大量块都在头骨的两侧,证明它有可能是从耳环发展过来的。

玦在后来的历史中演绎了各种功能,比如用来作为信物。

过去帝王对底下的大臣有所不满的时候,发配其到边疆,就送你一个玉玦,表示我要跟你决断。

但当宠臣走得很远,皇上心里又想他,这时候就用另一种婉转的表达方式:送一个玉环,“环”与“还”同音,意为希望对方回来。

这是玉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带有政治色彩的含义。

出廓璧玉璧是传统的玉器品种,谷纹璧在汉代依然盛行,但到了西汉,它有一部分造型有所变化。

什么变化呢?玉璧的外缘增加了一部分纹饰,这种璧专业术语叫“出廓璧”。

廓与郭通假,指外城。

比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这里的“郭”同“廓”,外城为廓。

当标准玉璧的外圈上额外增加了纹饰部分,就叫“出廓璧”。

为什么汉代出现这个出廓璧呢?肯定不是一个偶然。

究竟什么原因,今天没有学者能够确切地指出它的原因。

我也翻了很多书,查了很多资料,最终也没有找到可以信服的一个结果。

我说过历史上很多谜有可能是终身的谜,有可能我们这一代人,甚至几代人都不能破解。

玉蝉在汉代丧葬制度里,玉非常重要。

之所以有大量汉玉出土,就因汉代丧葬制度规定,随着等级增高,玉的数量也在增加。

葬玉中有个典型的品种叫“玉晗”,是放人死者口中的玉。

什么样呢?一般都做成蟑状,北京方言叫“知了儿”“季鸟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玉器鉴赏汉代玉器(上)七、汉代玉器(一)汉代社会政治文化特征及其对玉器的影响公元前206年10月,秦玉子婴在西安灞上亲率臣下向汉玉刘邦献玉玺、呈兵符,伏地称臣。

至此,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玉朝——寞,就如昙花一现般地宣告了它的灭亡。

公元前202年,经过了历时五年的楚汉战争,刘邦于该下一战最终击败了西楚霸玉项羽,即皇帝位,称汉高祖。

这是一段丰富而生动的历史。

西汉玉朝的建立在我们民族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如果说在此900年前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固然是实现了中华地域的政治统一,但毕竟当时尚为国家形成的初期,对处干分散状态的渚夏各国还不能实行完全的统治,有时候还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然而,到了秦汉多民族国家建立以后,情况便大下相同了。

首先,秦朝的统一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

自秦削平六国;分天下三十六郡,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度量衡,也大有承继历代政治成果和融合各家所长之壮举。

更有筑长城、建阿房、修编山、开运河,但皆属震惊中外之举,毫无疑问已成为汉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惜乎统治时间太短,更兼焚书坑儒,推行极端的专制主义;区区的15年建国史未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西汉玉朝建立以后,依仗着政治统一大业的宏伟基础,加速推进着日益富足的社会经济,不断开创着新的文化繁荣。

在纵向方面,它继承了自夏、商、周三代直至春秋战国以来一切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的成果;在横的方面,它充分发挥出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天然优势,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以其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多元吸收,并且整理和总结先秦典籍,综合各家之长,完成学术统一,更有通西则、和匈奴开刨中西文化交流的先河,成就了我们眼族一个千古未有的文化大融会的局面,奠定了我出华民族文化的基础。

自此以后,中国文化的体制和巩貌基本上固定了下来。

中国的玉器自它诞生以后,就不再是单纯的文见现象而首先表现为一种政治现象。

由于中国古代剧政治和鬼神思想有扯不断的联系,因此玉器又始被打上神秘的烙印。

那么,在汉代的社会政治制度之下,玉器的状况如何呢?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回答汉代社会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

根据历史家的渚多论述汉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结构主要表现为三大特征。

一是汉承秦制。

从陈胜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到秦玉朝彻底灭亡,这是一场以农民战争推翻封建玉朝的伟大斗争。

在秦汉两个统一的玉朝之间进行的楚汉战争,实质上是秦末民战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

从秦到汉,虽然这当中经历的是农民战争的暴风骤雨,虽然最终推翻秦玉朝的主力军;仍然是千千万万的农民,但是,作为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人物刘邦,当他在广大农民的支持之下取得军事上的完全胜利之后,旋即就位称帝,不失时机地掀拾秦法、作律九章、恢复封建、制定札仪,最终完成了向封建统治者的转化。

这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最终成为由一个封建政权向另一个封建政权的过渡。

已成为封建地主政权的刘邦集团为着自己本身的政治利益,在政治、经济、法律和宗教礼仪方面,完全继承了秦玉朝的一切制度,这就是所谓的“汉承秦制”。

二是汉继楚绪。

和政治、经济渚方面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刘汉玉朝在文化艺术领域并未完全继承周秦文化,却是大量地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代楚文化的传统。

早在商玉朝灭亡之后,楚继承了商文明在南方的成果,再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楚文化已远非周秦文化所及。

源于楚地的词赋、音律、帛画;甚至汉初独领风骚的黄老之学,皆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楚歌楚舞楚声楚韵更是传遍了大江南北、大河上下。

遥想当年项羽被困,闻‘四面皆楚歌”,军心顿失,这已成为利用文化夺取军事胜利的范例。

刘汉开国君臣及汉军汉将大多出身楚地,当他们登上了政治舞台,便把他们故乡的文化习俗带到了中原大地、齐鲁之滨。

刘邦在锦还乡之曰,一曲‘大风起兮云飞扬’,不是传遍了中华大地2200多年之久?这便是历史家们所论述的“汉继楚绪”。

三是独尊儒术。

汉武帝刘彻即位以后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儒家学术恰好符合汉玉朝之需要。

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断然下令排斥百家之言千立学之外罢黜不治儒学的朝廷命官,大幅度提拔和重用儒生,直至担任朝廷丞相之位。

这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自此以后儒学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儒家思想成为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

汉代政治文化的这三大特征,对汉代玉器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汉承案制在玉器上的表现,是仍然保留着一份“周礼”的用玉思想和礼仪制度。

秦文化本身就是在原来周文化的母体中成长起来的,在秦文化中占据主要地位之一的乃中原礼乐。

尽管当时“周礼的用玉制度历经春秋战国争鸣的大潮已呈“礼崩”之势,但作为在政治、经济上继承秦代制度的汉玉朝,仍然继承着一部分以玉犯神的传统礼制和以玉示礼的宫廷习俗。

不过,这种继承已不是全部照搬,而是顺应汉代的政治背景并有了进一步的改进,最突出的莫过于六器的改变。

到西汉时‘周礼”六器还仅存三器,玉璧的用途仍然较多,圭的数量已有所减少,摸则呈全面衰落之势,实际上已和吭一同转变为装饰品。

至于谭、琮已经很少见到。

这一切说明,西汉表现于礼仪方面的特征是:周制虽然崩溃,礼制精神尤在。

六器的制度已经瓦解,以玉祭天的思想仍然盛行。

宫廷玉器仪仗固成历史,政治场所仍然用玉,但向着实用的方向转儿。

1979年10月在山东胶东半岛成山头地表以下出土了一组西汉以前的玉礼器。

出土现场为中间平置一枚玉璧,两边各置一枚玉宝,玉璧之前放置一枚玉珊这显然是一组重大的医埋祭献之五。

1982年7月在附近又发现类似的一组。

中间为乳丁玉璧,两侧是素身玉圭亦属战国末年至汉初遗物。

这两组玉器显然具有同样的意义。

成山面临大海,是最早迎接曰出的地方。

史载秦皇汉武曾亲至成山礼祭曰月星辰。

上述两组玉器和《周礼》圭璧合制之说基本相合必是当时君臣礼祭吴天之物《周礼·大宗伯》云:国有大放,则旅上帝和四望。

西汉时重要大事之一便是汉武帝多次封神,礼祭华、嵩登临太、岳,巡幸东烟,决少不了置圭璧、埋玉级,连宫廷侍从和随行儒生都必须戴皮开、执玉缔。

这一切都源于以玉把神的传统礼制,且载于儒家经典之中。

可以想象当时所用玉器数量是一定不会少的这些都是汉承秦制的表现。

还有一篇太史公亲笔记下的历史事件,很能说明当时宫廷玉礼器仍然在大行其道。

新丰大营、鸿门宴上,范增数次暗示项羽从速斩杀刘邦,‘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玉默然不应,失却了这千载难逢之机,留下了终身叹恨。

刘邦逃出项玉大营之前,为迷惑项羽,还留下‘白璧一双”和“玉斗一双”,遣张良代为拜献项羽与范增。

‘项玉则受墨置之坐上。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君子必佩玉,以玉璧作玉者大礼,以玉换喻示决断,这些都是汉代玉器在政治礼仪当中实用的事例。

汉继楚绪对玉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汉代种怪题材玉器的大量创作和流行,辟邪压胜玉器的出现以及丧葬玉器的登峰造极。

楚人笃信神仙、偏好巫术。

其实鬼神思想起源于远古时代,在北方大地也很盛行,只是时至周末已有所衰微,经春秋战国之后,渐为先秦理性思想所替代。

然而,历史却又偏偏将大量神秘的远古传统礼俗神话留置于楚山楚水、包藏于楚乡楚俗之中。

例如《天问》、《离骚》之中,就蕴藏着大量古代的神话,可以反映当年楚人的迷信程度。

汉朝统一以后,原楚文化中的鬼神迷信曾充斥干汉代的文艺创作之中。

汉代的文艺创作又借助于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的强大动力,推动着好巫信鬼习俗的广泛蔓延。

郭沫若有一首《西江月·题长沙楚墓帛画》做了直观的形象描述:仿佛三闾再世,企翘孤鹤相从。

陆离长剑握拳中,切云之冠高耸。

上罩天球华盖,下来湖面苍龙。

鲤鱼前导意从容,瞬上九重飞动。

词中描述的楚人上天人地的动人情景;那时确实震撼着许许多多人的心灵。

这就难怪“略输文采’的秦皇汉武一门心思要想着长生不老、羽化登仙了。

对鬼神信念的迷狂,对死后幸福的追逐,引发了汉代玉器几多重要的变化。

在鬼神题材的玉器方面,出现了许多人兽台一的离奇造型,如人面兽身、人身兽尾、兽生双翼等等,甚至还有似兽非兽、似鸟非鸟之动物形象。

这些玉器创作都是当时意识形态的反映,有鬼神的故事,就会加重辟邪的心理。

汉代玉刚卯、言语玉璧、玉翁忡、玉辟邪、司南佩等尽皆应运而生。

1972年发掘的安徽毫县凤凰台一号东汉墓出土玉刚卯一对,皆白玉琢制。

体积虽小,仅2.2立方厘米,但文字颇多,第一件刻34字:正月,刚卯既央,灵受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

帝个祝融以教经龙,庶疫刚痒,莫我敢当。

第二件刻32字:疾日严卯,帝命硬化,慎尔固优,化兹灵文既正既直,既顺既方,庶疫刚津莫我敢当。

刚卯是汉代特有的玉器,人们佩戴于身,以驱逐疫鬼。

正如《说文》所曰;效改大刚卯以逐鬼险也。

汉朝廷对不同等级的官员佩戴刚卯的废料还专门作了规定。

在丧葬用玉方面,相信用玉可以使尸体不朽相信来世可以继续享受这是当时人们头脑中一种非常顽固的信念。

更兼东汉政权实行举荐取土,时人为求“孝拥’追名逐利不惜争隆崇侈以大员财富埋入土中,成不可遏止之势。

代厚葬之风盛行。

上至皇室,下到民间,无不极尽其能。

其中最为盛行的汉代猪候玉级以上官员的玉衣之制,形成了中华文明史中丧葬用玉最奢侈的一幕。

总之,神仙玉器的千奇引至,丧葬玉器的造极登峰,这是汉代石器的重要特点之一。

人们说汉代是玉器神话的时代,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汉代玉器上最直接的反映,是促进了装饰用玉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量佩须和流行。

以玉装饰人身,一曰辟邪,二曰成翩翩君子之道德形象,这一做法汉时在中华大地上已蔚然成风。

此习俗流传相当久远,以至直到今曰佩玉者仍众,可谓千古遗俗也。

汉代玉器主要分为五类;一是礼玉类,有玉璧、玉圭、玉珍。

在出士器物中亦偶见玉环、玉瑶、五琮之类,但已不作为礼器使用。

例如江苏涟水三里撤西汉墓出土一件平凉,形制虽仍为外方内圆的格局。

但上配梁金银盖,下装鹰形银座,已成艺术陈设之物,不再具有礼器的含义。

满城汉墓刘胜格中用于早生殖器的小玉章竟是用玉综改制的。

这一切都说明及至汉代,和制虽仍在施行除保《周礼》中的那一套已不复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