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人口数量的曲线波动规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人口数量的曲线波动规律

学术界根据自西周至清代见诸史料的人口及户口统计资料,选择历史年代中人口数值发生重大变迁的年代点作为座标,描绘反映中国历代人口数量规模变动趋势的一条周期性上下荡动的曲线。历史现象的重复发生,反映着客观规律的存在。中国历代人口发展有三个明显的现象:

第一,人口的变化不是平稳的,而是具有周期性大起大落的特点。大体上说,一个历时较久而又比较强大的王朝的初期,人口增长迅速,大约到中期达到高峰,而后停滞,到新旧王朝交替时期则急剧下降。

第二,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从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开始,到1840年,全国人口从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增到四亿一千二百八十余万,净增三亿五千三百二十余万,平均每年仅递增0.1%。这就是一般说的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特点的高—高—低类型的人口再生产。

第三,呈现为台阶式的“跃迁”,即人口的增长往往经过一段较长的停滞时期后在短期内迅速增长,而后又停滞下来。

战国中期的人口大约2000—3000万,这是第一级台阶;

从汉到唐,人口没有超过6000万,这是第二级台阶;

从北宋后期起,人口大约增长到1亿左右,这是第三级台阶;

从清代乾隆初年开始,短短100年间人口即从1亿多猛增到4亿,随后又陷于发展迟缓的状态,这是第四级台阶。

上述三个现象中,第二个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所共有的,第一和第三个则是中国封建社会所独有的。特别是下跌情况,从夏代起中国约4000年的人口变动曲线上有14个波谷:

(1)夏末商初,人口下跌,跌幅不详。

(2)商末周初,人口比商代后期减少近四成。

(3)战国后期至秦、汉之交,人口约损耗一半。

(4)西汉末年,人口减少近五成。

(5)东汉末年至三国之初,减幅高达65%,实为空前绝后。

(6)十六国时期,人口一直在低谷中波动,并几度显著减少。

(7)隋末唐初,人口约减少1/3。

(8)“安史之乱”,人口在短时期内剧减二至三成。

(9)唐末和五代十国,减幅达三成。

(10)“靖康之难”,人口损耗达三成。

(11)元灭金、宋,人口约减少四成。

(12)元末明初,人口减少1/4。

(13)明末清初,减幅近五成。

(14)太平天国革命失败,人口约减少1/5。

以上14个波谷都是全国范围的社会大动乱造成的,至于由局部原因造成的小波动数量就更多了。于是人口发展演变的模式形成比较典型的波浪式曲线。

人口数是指一个家庭、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人口总数,人丁数一般指‘砚载人户册、负有赋役义务的男性劳动者”的数量。人丁数不是人口数,甚至也不是全部成年男子数(隐瞒不报的现象很多)。人口数和人丁数之间的比例关系叫“口丁比”,一般在4一5之间,计算公式为:人丁数x口丁比二人口数。清朝前期的

口丁比一般为4。我国史籍中保存了丰富的人口资料。先秦时人口约在一、二千万左右;西汉平帝时约五千九百余万;东汉初二千七百余万,中期约五千万;唐初一千万,开元时五千万;明永乐时四千五百万,万历年间(1600年左右)已超过1.2亿。由于明末农民起义和清军人关,清初的人口数字明显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