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指导教案
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教案)
![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ba4578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b5.png)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尝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红星照耀中国》这部纪实文学作品。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总结。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环节,我发现通过提问的方式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但在实际操作中,问题的设置还需更加精准,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便更好地引发他们的共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红星照耀中国》作为纪实文学作品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作品的主要内容,特别是红军长征的历程和重大意义。
(3)分析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革命精神。
(4)感悟作品所反映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精神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举例:《红星照耀中国》通过作者斯诺的第一手采访资料,生动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关注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和作品的艺术表现。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理论介绍与案例分析的结合,力求让学生对纪实文学有更直观的认识。然而,在讲授过程中,我意识到对于重点难点的解析仍需进一步细化,采用更多生动、具体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但我也发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我对讨论主题的引导不够明确,或是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够充分。为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讨论的引导和激励。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们将模拟斯诺的采访,通过这种形式体验纪实文学的创作过程。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人物形象及其现实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钟)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6f43197a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15.png)
-精读书中关于长征、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
-分析书中对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生动描绘。
4.语言特色与写作手法
-探讨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所运用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
5.思想内涵与现实意义
-挖掘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涵,探讨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6.名著阅读方法指导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基本概念。这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它以外国记者的视角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历史和革命斗争。这本书的重要性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人物风采。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斯诺对长征的描述,展示了他在实际中如何记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以及这些记录如何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
3.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探讨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命运、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4.发展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提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拓展阅读中,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能力。
小组讨论的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分享成果时能够较好地结合作品内容和个人思考,但有时候他们的观点较为零散,缺乏逻辑性。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考虑在下一堂课中加入一些逻辑训练的小练习,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此外,我也注意到,对于作品中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的鉴赏,学生们普遍感到难度较大。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经验还不够丰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打算引入更多类似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逐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红星照耀中国》推进阅读指导教学设计
![《红星照耀中国》推进阅读指导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ed9c577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47.png)
《红星照耀中国》推进阅读指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次阅读指导,使学生深入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内涵,提高阅读与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互动问答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深入挖掘《红星照耀中国》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红军长征的影像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红军的革命精神”、“长征的艰辛历程”等,进行深入探讨。
组内成员相互交流,整理观点。
3. 互动问答: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提出问题或补充观点,教师给予点评和引导。
4.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姊妹篇《地球的红飘带》,比较两部作品的异同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强调阅读的意义和方法,鼓励学生持续阅读此类优秀作品。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阅读心得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评价结果,指导学生如何改进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
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读后感,字数不少于600字。
五、教师自我反思本次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都有所提高。
但在实际操作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 加强课堂管理,确保学生讨论不偏离主题;2. 针对不同学生的阅读水平,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3. 在拓展阅读环节中,注意推荐的作品与主讲作品的内在联系。
《红星照耀中国》教案
![《红星照耀中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484ff5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70.png)
《红星照耀中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通过阅读,使学生掌握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红色情感。
4. 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作者介绍: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代表作《红星照耀中国》。
2. 作品背景:20世纪30年代,中国革命根据地生活状况和抗日战争形势。
3. 主要人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
4. 经典情节: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土地革命等。
5. 主题思想:揭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斗争历程,传播红色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作品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中的红色精神和历史背景。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作者、背景、人物和情节等内容。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作品中的经典情节和主题思想。
3. 读书笔记: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培养阅读习惯。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引导学生阅读作品,了解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作品中的经典情节和主题思想。
4. 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作品中的红色精神和历史背景。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背景、人物和情节的掌握程度。
2. 读书笔记:评估学生的阅读感悟和思考深度。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拓展1. 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如《红星照耀中国》改编的电影或纪录片,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直观理解。
2. 组织红色主题活动:如参观革命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革命历史。
八、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作品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计划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适当调整教学计划,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初中名著阅读指导教案
![初中名著阅读指导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ef7fa6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27.png)
初中名著阅读指导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提高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掌握名著阅读的方法。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英雄形象,传承红色精神。
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
2. 红色精神在作品中的体现。
3. 名著阅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的英雄形象。
2. 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红星照耀中国》原著3. 相关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大家听说过吗?谁知道它的作者是谁?2. 简介:《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二、了解内容1. 学生快速浏览教材内容,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内容,教师总结。
三、分析英雄形象1. 提问:作品中出现了哪些英雄形象?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3. 教师总结: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具有坚定的信仰、崇高的品质、英勇的气概等特点。
四、红色精神传承1. 提问:作品中体现了哪些红色精神?2. 学生分享自己感悟到的红色精神,教师总结。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红色精神,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一、阅读方法指导1. 提问:如何阅读名著?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方法,教师总结。
3. 教师给出名著阅读的建议:注重积累、理解人物形象、关注情节、感悟主题等。
二、阅读分享1. 学生分组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原著,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分享。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教案
![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b170d0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81.png)
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教案红色中国解谜之旅——《红星照耀中国》导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浏览目录,了解作品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2.选读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选读人物故事,感受红军精神。
教学方法】范例法、点拨法、猜读法、速读法、批注法。
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
二、读目录,了解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一)猜读题目。
二)浏览目录。
学生浏览目录,说一说,这本书的写作顺序是怎么样的?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三、选读,了解人物故事,感受红军精神。
一)选读。
学生选取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速读,摘记人物的主要经历及作者的评论,标注最让人感动的故事或细节,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师生交流,教师点拨。
四、布置作业。
阅读全书,继续解密。
板书设计】___照耀中国___【美国】附1:《红星照耀中国》导读整体规划计划用4周的时间完成整本书的阅读,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
其中1-2节是导读课,第3节是读书汇报课,第4节是读后感写作指导课。
具体如下:第一课时,阅读目录,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选读报道人物事迹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的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研究“读故事,知人物,解谜团”的方法。
课后作业:阅读全书,继续解谜。
建议,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先后报道了哪些红军将领、战士的事迹?请你划出这些人物的主要经历及作者的评价,标注最让你感动的故事或细节,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
2.苏维埃的政治、经济、工业、教育、文化、生活是怎样的?3.___认为中国人民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党的基本政策、战略是怎样的?4.随着采访的深入,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第二课时,《长征》专题导读。
结合原著,划出红军的长征路线图,依次写下红军牺牲的人数、主要故事,了解红军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探讨长征胜利的根本原因、意义,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研究“读长征,探原因,悟精神”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整本书的主题思想:___及其领导的红军,宛如一颗颗光华璀璨、熠熠闪亮的“红星”,照耀在中国的土地上,给中国,给亿万人民以新的希望。
《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策略研究
![《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e5fa8f3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91.png)
《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策略研究一、引言《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背景和人文内涵的纪实文学作品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斛口欣赏这部作品。
二、指导策略激发阅读兴趣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可以通过介绍作品背景、作者生平、故事情节等方式,让学生对作品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阅读活动,如读书分享会、阅读小组等,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分享阅读心得。
引导阅读方法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可以通过讲解阅读技巧、指导阅读笔记等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把握作品的主题、结构、人物形象等。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深入解读文本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需要深入解读文本。
可以通过分析作品中的语言、修辞、情节等元素,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细节和隐喻,挖掘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
拓展阅读视野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需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可以通过推荐相关作品、组织专题讲座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学样式^口主题。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和时代背景,将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三、教学实践建议制定详细的阅读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提高教学效果。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成果展示和交流活动,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
总之,《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正确的阅读方法、深入解读文本以及拓展阅读视野等方面。
通过科学有效的指导策略和实践建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才是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
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指导教案
![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指导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e6cd0f6294dd88d1d26b1c.png)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指导教案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指导教案指导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产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欲望,并能在阅读过程中尽可能保持这种欲望;能理解作者历尽千辛万苦去陕北地区实地采访的心理原因并能对作者的这种行为做出自己的评价。
2.知识与能力目标:能理清此书的内容架构,并调用自己所知来印证书中的部分内容;能对作品所写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做初步的了解,并产生诸多与事实有关的阅读问题。
3.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在指导课进行中激发阅读欲望,形成阅读期待,产生需要通过阅读才能解决的问题,并着手拟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开始泛读,并产生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及主题阅读的心理冲动。
指导重点激发学生阅读欲望,引导学生走向深度阅读指导难点阅读方法在阅读行为过程中的落实一、激趣导入作者1.与学生交流,什么样的书能称为“百科全书”?2.请学生就“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这一评价,谈自己的理解。
3.以斯诺与《红星照耀中国》产生的故事为引,激发学生对斯诺的认知欲望。
二、激活阅读期待1. 浏览,产生了解作者的冲动。
浏览封面、作者简介、前言内容、第一篇及后序,然后交流:(1)你眼中的斯诺是个什么样的人?(2)斯诺会什么“义无反顾地决定这次冒险”?(3)在他人眼中,《红星照耀中国》有什么价值?2.调动自身所知,理解“冒险”的含义。
(1)说一说自己亲身经过的自认为是“冒险”的事儿。
(2)说一说斯诺进入“红色大门”之前遇到了哪些“险”,他是如何化险为夷的,进而理解斯诺“冒险”的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激发阅读欲望(1)猜读。
假如你是一位新闻记者,深入陕北后,你最想了解的事是什么?最想采访的人是谁?(学生在前言及目录页的空白处,以旁批的形式,列个采访提纲,师生交流提纲所涉及的问题,教师指导做好分类,以便于学生在后面的阅读时能针对问题做检视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教案
![红星照耀中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0fe455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1f.png)
红星照耀中国教案第一篇:红星照耀中国教案《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指导课教案【教学目标】1.浏览目录,了解作品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2.选读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选读人物故事,感受红军精神。
【教学方法】速读法,精读法,选读法【教学过程】一、了解书名的意思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成立(翌年改名中国工农红军),其红色军旗上印有一枚嵌有镰刀锤子的白色五角星,红军的帽子带有一枚红色的五角星。
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逐渐成为共产党的象征。
二、读目录,了解写作顺序浏览目录学生浏览目录,说一说,这本书的写作顺序是怎么样的?再度目录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三、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埃德加·斯诺(1905年7月-1972年2月15日),终年67岁,美国记者,因其在中国革命期间的著作而闻名。
他被认为是第一个参访中共领导人毛泽东的西方记者斯诺是美国多家报纸的驻华记者,也曾担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他对中国充满了热爱,多年居住中国,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病重期间,斯诺留下遗嘱:“我爱中国,我愿在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
”遵照斯诺的遗嘱,经中国政府同意,1973年10月19日,斯诺一部分骨灰的安葬仪式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举行。
碑前放着毛主席送的花圈,缎带上写着:“献给埃德加·斯诺先生”,宋庆龄、朱德、周恩来也送了花圈,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李富春、郭沫若、邓颖超、廖承志、康克清以及北大师生代表参加了安葬仪式。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
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
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指导教学设计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指导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5877e8903d8ce2f0066239c.png)
走进真实的你,遇见更好的我──《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指导设计【内容分析】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作为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以读序言、读目录为切入点,充分了解序言目录的内容,探究作品的社会背景,探究“红星照耀中国”这一历史预言的产生经过,初步感知作品中采访的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激发学生阅读作品的兴趣并制定读书计划。
【学情分析】《红星照耀中国》是经典的新闻作品,纪实性强,涉及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形势分析,缺乏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学生阅读时容易因为混乱产生畏难情绪。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清读书的思路和重点。
八年级学生的中国历史课恰好学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及“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两章,对作品相关时代背景有一定了解,但学生生活在和平时代,普遍对这一历史时期缺乏感性认识,对革命领袖革命军民印象固化、情感疏离,教师需要用一些新鲜时尚的元素,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目标】1.跳读作品中关于人物的重点章节,通过品读关键语句理解纪实作品真实性文学性兼有的特点。
2.通过把握纪实作品的基本特点,总结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学会用客观理性的态度阅读纪实作品。
3.通过了解纪实性作品中人物的成长历程,信仰追求精神品质,感悟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纪实作品中的真实性与文学性。
【教学难点】拉近学生与红色经典纪实作品的距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红色经典纪实作品的价值。
【教学方法】范例法,点拨法,猜读法,速读法,批注法,实践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一、自主明标1.导入新课。
孩子们之前你们已经四次读过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我对你们对这本书的阅读兴趣做了一个调查和统计,我们一起来看看结果:喜欢的人数12人,不喜欢41人。
结论:喜欢的理由:真实,可以让我们了解那个年代不喜欢的理由:书名缺乏吸引力;人物多思路乱;缺少艺术加工语言;枯燥乏味;叙述不够生动;看不懂那段历史距离太远;难以理解;那些人的情感太厚。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教案 (公开课)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教案 (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a93e8686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44.png)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教案 (公开课)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教案(公开课)一、教案简介本节公开课的主题是“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旨在通过阅读中国名著,培养学生综合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本教案将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和资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中国名著,提高其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名著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2. 学习并运用相关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名著的兴趣,并从中感受文学的魅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 发展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文学名著介绍通过介绍中国名著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引发学生对其作品的兴趣。
使用幻灯片和多媒体资源展示相关图片和音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阅读指导(1)引导学生通过快速浏览等阅读技巧对名著进行初步了解。
(2)教授学生常用的阅读技巧,如预测、概括、推理和解释等。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名著中的重要情节、人物形象等。
3. 阅读实践(1)学生分组阅读指定章节,并针对指定的问题进行讨论。
(2)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就所读章节向全班展示并解读。
(3)全班共同讨论,总结各组的观点和结论,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4. 创作活动(1)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书写读后感、续写名著情节等。
(2)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分享和交流,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评选出优秀作品,并在学校内部及社区进行展示和宣传。
四、教学资源准备1. 幻灯片和多媒体资源,用于介绍名著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2. 名著原著书籍及相关参考资料,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3. 分组讨论活动材料,包括指定章节和相关问题。
4. 创作活动的笔记本、纸张和书写工具。
五、教学安排与时间分配本公开课的总时间为60分钟,具体安排如下:1. 文学名著介绍:10分钟2. 阅读指导:10分钟3. 阅读实践:25分钟4. 创作活动:10分钟5. 总结与反思:5分钟六、教学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表现,包括阅读时的积极性和讨论的质量。
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指导教案说课材料
![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指导教案说课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c8044a8376a20029bd642dd3.png)
《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指导教案指导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产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欲望,并能在阅读过程中尽可能保持这种欲望;能理解作者历尽千辛万苦去陕北地区实地采访的心理原因并能对作者的这种行为做出自己的评价。
2.知识与能力目标:能理清此书的内容架构,并调用自己所知来印证书中的部分内容;能对作品所写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做初步的了解,并产生诸多与事实有关的阅读问题。
3.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在指导课进行中激发阅读欲望,形成阅读期待,产生需要通过阅读才能解决的问题,并着手拟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开始泛读,并产生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及主题阅读的心理冲动。
指导重点激发学生阅读欲望,引导学生走向深度阅读指导难点阅读方法在阅读行为过程中的落实一、激趣导入作者1.与学生交流,什么样的书能称为“百科全书”?2.请学生就“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这一评价,谈自己的理解。
3.以斯诺与《红星照耀中国》产生的故事为引,激发学生对斯诺的认知欲望。
二、激活阅读期待1. 浏览,产生了解作者的冲动。
浏览封面、作者简介、前言内容、第一篇及后序,然后交流:(1)你眼中的斯诺是个什么样的人?(2)斯诺会什么“义无反顾地决定这次冒险”?(3)在他人眼中,《红星照耀中国》有什么价值?2.调动自身所知,理解“冒险”的含义。
(1)说一说自己亲身经过的自认为是“冒险”的事儿。
(2)说一说斯诺进入“红色大门”之前遇到了哪些“险”,他是如何化险为夷的,进而理解斯诺“冒险”的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激发阅读欲望(1)猜读。
假如你是一位新闻记者,深入陕北后,你最想了解的事是什么?最想采访的人是谁?(学生在前言及目录页的空白处,以旁批的形式,列个采访提纲,师生交流提纲所涉及的问题,教师指导做好分类,以便于学生在后面的阅读时能针对问题做检视阅读。
教师以序言及第一章中可供采访的话题为内容,教学生做相应的梳理,以让学生产生检视阅读的欲望。
)(2)略读,跟着斯诺去陕北。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第一课时)教案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第一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e01805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b6.png)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第一课时)教案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1.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星照耀中国》题目的含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东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B.斯诺在与周恩来的接触中发觉,这位参加并组织过多起革命起义、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并不是一个狂热分子,而是一位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态度温和的人。
C.红军的大部分是青年农民和工人,他们认为自己是为家庭、土地和国家而战斗;60%到70%的士兵是有文化的;红军士兵是没有正规薪饷的,但每一个士兵都有权取得一份土地和这块土地上的一些收入。
D.强渡大渡河是长征中关系最重大的一个事件。
如果当初红军渡河失败,中国革命的历史很可能会改写。
2.下面选段中的A是谁?从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有时要是他(A)不十分忙,就帮助农民们种庄稼。
他常常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
他非常强健,什么东西都能吃,除了大量辣椒,没有什么特别爱吃的东西,因为他是四川人。
他晚上非到十一二点钟不睡,早晨总是五六点钟起床。
“他喜欢运动,但是也喜欢读书。
他仔细订出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的书籍。
他也喜欢跟朋友们谈天,有时也开开玩笑……一般没有脾气,我从没有跟他吵过嘴,但他在战斗中却要发怒。
打仗时A总是在前线指挥,但没有受过伤。
”我没有会见A的好运气,因为当他到达陕北的时候,我已经离开了。
……韦尔斯女士是第二个会见中国红军领袖的外国人,康克清上面这番话就是对她说的。
3.下面文段中的“我”是谁?在斯诺看来,“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
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
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我被派到上海去帮助组织反对赵恒惕的运动。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教案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a216ee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e7.png)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长征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其次,在讲解长征精神时,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较为抽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征精神,我应该在课堂上多举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让学生们感受到长征精神在当代的实际意义。
此外,课堂上的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虽然学生们积极参与,但时间安排上略显紧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好地把握时间,确保学生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交流。
难点解释:学生需要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运用的各种写作手法,并能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2)理解并评价作品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过程中,要能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评价,培养历史观念和审美能力。
(3)结合实际生活,探讨长征精神在当代的价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红星照耀中国》这一章节时,我发现学生们对纪实作品的理解和长征精神的感悟程度各有不同。在课堂上,我尽力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互动讨论,让学生们体会到长征的艰难历程和伟大精神。但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对于纪实作品的特点,我觉得自己讲解得还不够透彻,有些学生可能仍然对纪实作品的真实性、客观性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这些特点,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明白纪实作品的魅力所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红星照耀中国》教案
![《红星照耀中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a0c7f8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46.png)
《红星照耀中国》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学习作者埃德加·斯诺的实地采访方法和新闻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深入分析作品中所描绘的中国革命历史,认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红星照耀中国》是埃德加·斯诺在1936年6月至10月期间,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记录。
2. 作品主要内容:全书共12篇,主要介绍了作者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所见所闻,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等各阶层人士的生活状况和革命精神。
3. 作品主题思想:通过真实记录中国革命历史,揭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展现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红星照耀中国》的基本内容,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中所描绘的中国革命历史,认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内容、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作品中的精彩片段,分析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3. 实践法: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作品所传达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红星照耀中国》的背景和作者埃德加·斯诺的生平和事迹。
2. 第二课时:讲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第三课时:分析作品中所描绘的中国革命历史,认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4. 第四课时:讨论作品中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传达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六、教学评价2.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3.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进步。
《红星照耀中国》教案
![《红星照耀中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e45d1d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12.png)
《红星照耀中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2)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理解其历史意义;(3)掌握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作品;(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作品中的历史真实性与艺术性;(3)结合现实生活,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事件和人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激发爱国情怀;(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3)引导学生珍惜当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1)介绍埃德加·斯诺及其在中国采访的经历;(2)分析《红星照耀中国》的作品特点,如纪实性、客观性、生动性等。
2. 第二课时:典型人物分析(1)梳理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及其事迹;(2)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物为例,分析其形象特点及历史意义。
3. 第三课时:历史事件解读(1)梳理作品中的重大历史事件;(2)以“长征”为例,解读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4. 第四课时:作品艺术性探讨(1)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及其作用;(2)探讨作品的历史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5. 第五课时:现实意义与应用(1)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2)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后总结,培养自主学习能力;2. 合作探讨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互动交流,提高分析问题能力;3.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法,深入解读作品;4.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中的历史氛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其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4. 课程总结与反思: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进行教学改进。
《红星照耀中 国》优秀教案
![《红星照耀中 国》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d5ffda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31.png)
《红星照耀中国》优秀教案《<红星照耀中国>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创作背景。
2、培养学生阅读纪实作品的能力,掌握阅读方法,如精读、略读、跳读等。
3、让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坚定信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书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和他们的事迹。
(2)掌握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
2、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2)引导学生将书中所传达的精神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有关红军长征的视频片段,引出《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作者埃德加·斯诺的生平经历和他创作《红星照耀中国》的背景。
2、强调这本书在当时的国际和国内产生的重要影响。
(三)阅读方法指导1、向学生介绍精读、略读、跳读等不同的阅读方法,并举例说明在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时如何运用。
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四)内容梳理1、让学生分组讨论,概括书中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情节。
2、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五)人物分析1、选取书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让学生分析他们的形象特点和精神品质。
2、引导学生结合书中的具体事例进行阐述,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六)主题探讨1、组织学生讨论《红星照耀中国》的主题,如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军民鱼水情等。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进行引导和点评。
(七)联系实际1、引导学生思考《红星照耀中国》所传达的精神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2、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如何践行这些精神。
(八)课堂总结1、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
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深入阅读和思考。
(九)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红星照耀中国》的感受和体会。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教学设计精选全文完整版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教学设计精选全文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74781403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ed.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学习,初步感知、了解书的内容。
2.了解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1.浏览目录,了解作品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2.选读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红军长征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选读人物故事,感受红军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范例法,点拨法,速读法,实践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迫害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
与此同时,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也被严密封锁。
“红军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的腹地进行着战斗,九年以来一直遭到了铜墙铁壁一样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
但是,有这样一个人,他冲破国民党严密的封锁线,经过四个多月的实地考察,写了14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本,拍了30卷胶卷,第一个向世界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消息;有这样一本书,使中国万千青年走上革命之路,使加拿大的白求恩医生毅然奔赴抗日前线。
这个人就是来自美国的记者埃德加·斯诺,这本书便是《红星照耀中国》。
今天,我们将跟随这位既专业又客观的“老外”,去回望1936年发生在“红色中国”的那些人和事。
而今天要说的这本《红星照耀中国》,正是记录了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其中还有那个年代在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视频激趣)二、探寻红色中国:读目录,了解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1.作者简介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
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指导教案
指导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产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欲望,并能在阅读过程中尽可能保持这种欲望;能理解作者历尽千辛万苦去陕北地区实地采访的心理原因并能对作者的这种行为做出自己的评价。
2.知识与能力目标:能理清此书的内容架构,并调用自己所知来印证书中的部分内容;能对作品所写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做初步的了解,并产生诸多与事实有关的阅读问题。
3.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在指导课进行中激发阅读欲望,形成阅读期待,产生需要通过阅读才能解决的问题,并着手拟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开始泛读,并产生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及主题阅读的心理冲动。
指导重点
激发学生阅读欲望,引导学生走向深度阅读
指导难点
阅读方法在阅读行为过程中的落实
一、激趣导入作者
1.与学生交流,什么样的书能称为“百科全书”?
2.请学生就“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这一评价,谈自己的理解。
3.以斯诺与《红星照耀中国》产生的故事为引,激发学生对斯诺的认知欲望。
二、激活阅读期待
1. 浏览,产生了解作者的冲动。
浏览封面、作者简介、前言内容、第一篇及后序,然后交流:
(1)你眼中的斯诺是个什么样的人?
(2)斯诺会什么“义无反顾地决定这次冒险”?
(3)在他人眼中,《红星照耀中国》有什么价值?
2.调动自身所知,理解“冒险”的含义。
(1)说一说自己亲身经过的自认为是“冒险”的事儿。
(2)说一说斯诺进入“红色大门”之前遇到了哪些“险”,他是如何化险为夷的,进而理解斯诺“冒险”的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激发阅读欲望
(1)猜读。
假如你是一位新闻记者,深入陕北后,你最想了解的事是什么?最想采访的人是谁?
(学生在前言及目录页的空白处,以旁批的形式,列个采访提纲,师生交流提纲所涉及的问题,教师指导做好分类,以便于学生在后面的阅读时能针对问题做检视阅读。
教师以序言及第一章中可供采访的话题为内容,教学生做相应的梳理,以让学生产生检视阅读的欲望。
)
(2)略读,跟着斯诺去陕北。
学生自读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将斯诺从北平至陕北的路线图画出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看谁画得最详实。
学生展示思维导图,师生对思维导图做内容上的补充与说明,尽可能还原斯诺的行踪。
(3)检视阅读,将学生阅读引向深处。
学生自读序及目录页,然后交流。
序与目录内容的关联,从目录中你读到了什么信息,目录标题如何分类……
四、开展自由阅读
1. 学生自由发言,小结指导课上的收获:说一说我想更进一步读此书的理由。
2. 学生自由拟定阅读计划并开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