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理学问答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药理重点记忆部分
一,药物监测及计算
什么是治疗药物监测(TDM)?
是指在药物代谢动力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先进的分析技术,测定血液或其它体液中的药物浓度,用于药物治疗的指导与评价。 TDM主要用于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
何时需要TDM?
不是所有的药物都需要监测,而是选择适当的药物,在适当的情况下进行监测,一般认为需监测的药物是临床常用药物的 l/10。下列情况可考虑监测:应用治疗指数窄,毒副反应强的药物时,如强心苷类药物、地高辛、锂盐等。某些药物给同一剂量后,个体间血药浓度水平差距很大,病人间会出现较大的药代动力学差异时,如三环类药物。一些非线性药物,尤其是非线性发生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或小于最低有效血药浓度时,如苯妥英钠、茶碱等。药物的消除器官或吸收器官功能受损(如肾功能较差的病人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肝功能损害病人应用利多卡因等)。长期用药出现药效变化,病人往往不按规定服药,或者使用后会产生耐受性;药物能诱导(或抑制)肝酶活性以及一些不明原因。怀疑病人药物中毒,尤其有些药物的中毒症状与剂量不足的症状类似,而临床又不能明确辨别时。如地高辛和苯妥英钠。合并用药产生相互作用而影响疗效时。药物药代动力学的个体差异很大,特别是由于遗传性造成药物代谢速率明显差异的情况时。例如普鲁卡因胺。常规剂量下出现毒性反应,诊断和处理过量中毒以及为医疗事故提供法律依据
TDM的实施方法
(一)申请(二)取样时间:单剂量给药时,根据药物的动力学特点,选择药物在平稳状态时取血。多剂量给药时,在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后采
血,以考察与目标浓度(安全有效范围)的符合程度。多在下一次给药前采取血样,所测浓度接近谷浓度,称偏谷浓度。怀疑中毒或急救时,随
时采血。(三)测定什么1. 原形药物浓度2. 游离药物浓度3. 活性代谢物4. 对映体的监测(四) TDM结果的解释了解患者情况,建立药
历。根据信息,设计个体化方案。治疗方案调整
二、新生儿用药
新生儿用药的常见特有反应有哪些?
●对药物有超敏反应
●药物所致新生儿溶血、黄疸和核黄疸
●高铁血红蛋白症
●出血
●神经系统毒性反应
●灰婴综合征
与成人相比新生儿药代动力学有何特点?
脏器功能发育不全,酶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药物代谢及排泄速度慢。随出生体重、胎龄及生后日龄的改变,药物代谢及排泄速度变化很大。病儿之间个体差异很大。在病理状况下,各功能均减弱。
吸收:胃酸过低或缺乏,服用不耐酸药物,如青霉素G,利用高于年长儿及成人。服用弱酸性药物,如苯巴比妥,则相反。新生儿皮下脂肪少,注射容量有限,药物容量过大时使流向皮肤的血流减少,导致周围循环不良。影响药物吸收,一般胃肠道外给药不适合新生儿。
分布:体液及细胞外液容量大:水溶性药物的V d增大,Cmax降低,最大效应减弱;消除减慢,作用时间延长。细胞内液较少,药物在细胞内浓度较高,使水溶性药物能较快输送至靶细胞。
脂肪含量少:脂溶性药物Vd降低,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升高,是新生儿易致药物中毒的原因之一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血浆蛋白浓度低;蛋白与药物的亲和力低;血pH较低, 影响药物和白蛋白结合;血浆中存在竞争抑制物,如胆红素等;
其它病理因素,如慢性严重营养不良导致蛋白合成障碍等。给新生儿注射某些药物容易产生过高游离血药浓度而引起不良反应。
代谢:肝脏为药物代谢最主要的器官,新生儿肝细胞摄取药物能力减弱,新生儿肝对药物生物转化能力不足
排泄:新生儿肾组织结构未发育完全,肾小球数量较少。主要以原型由肾小球滤过及肾小管分泌排泄的药物消除较慢。
新生儿肾对酸、碱与水、盐代谢调节能力差,应用利尿剂时,易出现酸碱及水盐平衡失调。
新生儿药物监测的重要性?
●日龄、胎龄、病理等因素使不同的药物代谢有较大差异。
●新生儿时期个体差别较任何年龄组均大。
●多数常用药物如抗生素、抗惊厥药等不能只根据治疗反应来决定
用药。
●新生儿药物安全及中毒范围较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儿童及成人
高2~3倍。
新生儿药物监测应用指征
●血药浓度与疗效和毒性关系密切;
●已有公认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和潜在中毒浓度;
●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狭窄;
●毒性反应较大,采用个体化给药方案可明显
降低其发生率;
●机体药动学个体差异较大,从给药剂量难以
预测血药浓度;
药物中毒表现与其所治疗疾病症状相似。
三、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抗菌药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体,根据病原体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适应证、体内特点和不良反应选择用药。
(四)综合患者生理、病理状况制定抗菌药
(五)抗菌药的使用应严加控制或尽量避免的情况
1.抗菌药的预防性应用必须有明确的指征
2.尽量避免抗菌药的局部应用
3.联合应用抗菌药应有明确指征
4.选用适当的给药方案和疗程
5.应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
新生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1.新生儿感染时应避免应用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氯霉素等。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给药方案,个体化给药,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2.新生儿期避免应用或禁用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如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禁用,磺胺类药和呋喃类药避免应用。
3.新生儿期应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药物需减量,以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发生。
4.抗菌药物在新生儿的药代动力学亦随日龄增长而变化,因此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按日龄调整给药方案。
小儿抗生素应用
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该类药物有明显耳、肾毒性,小儿患者应尽量避免应用。确实需要则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不良反应。有条件者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
2.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该类药也有一定肾、耳毒性,小儿患者仅在有明确指征时方可选用。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不良反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
3.四环素类抗生素: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不可用于8岁以下小儿。
4.喹诺酮类抗菌药: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不良影响,该类药物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
抗菌药物的降阶梯疗法?
是针对重症监护病房感染采用的抗菌药使用策略,指治疗开始使用足够广谱的抗生素,以覆盖所有可能的致病菌,等细菌培养、药敏结果出来后,再针对性地换用窄谱抗生素。
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泰能)、美罗培南/西司他丁(倍能)等。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万古霉素、β-内酰胺类)
2.损伤细菌细胞膜(多粘菌素类)
3.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林可霉素、大环内酯类)
4.抑制细菌核酸合成(喹诺酮、磺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