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历史教案
新人教版历史七上《昌盛的秦汉文化(二)》word教案

普陀山:/baike/pic/item/b3508d13fbbaccba6438db5b.jpg
【预期效果】使学生对佛教的/2BdW7VPnMZ9oH4L9.html
【教师引导】:大家都知道唐僧师徒历经磨难所取的是佛经,那佛教是何时传入中国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来了解佛教的有关内容。
通过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upload/2007_08/070817092551192.jpg
九华山:/baike/pic/item/29752a9bf90d1da6c9eaf4ef.jpg
2、【说一说】道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时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是谁?让学生说一说。
【教师设问】同学们:我国的道教发源地在哪呢?四大道教圣地又是哪呢?
【学生回答】cd/pics/26802/26802684.jpg
一、宗教: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92-93页“导入框”及“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并结合幻灯片中图片及影视资料来解决这部分。通过播放《白马寺》让学生了解佛经传入中国情况,通过视频、图片学生直观了解。
【思考回答】:
1、佛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时候传入我国?让学生讲一讲。
【学生回答】
【问一问】:同学们你知道我国第一所寺院叫什么名字吗?(回答后)好!我带大家去浏览一下。
/uploads/allimg/100514/1_100cd/pics/26802/26802684.jpg
武当山:/5467328910/pic/item/5daf954067f90c2d9313c687.jpg
重点: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司马迁和《史记》。
历史: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秦汉时期文化是秦汉时期历史的重要内容,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成就又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昌盛的文化与秦汉时期的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的。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生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的简要史实,司马迁的事迹和《史记》的内容,秦兵马俑的艺术成就;2、掌握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学生提高分析宗教迷信的社会作用,辨别是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3、学生感受秦兵马俑的磅礴气势,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2、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解决一个个问题完成本课的学习;3、对于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与他人协作学习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2、知道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学生树立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3、对佛教和道教的学习,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1、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史记》的史学成就。
措施:学生回忆有关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有关知识,制作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图;阅读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史记》的主要内容的有关资料。
2、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措施:简单了解佛教与道教的主要观点,结合秦汉时期的阶级矛盾分析。
利用图片资料,生动形象、直观的帮助学生了解佛教和道教对我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二、学情分析1、学生是初一的学生,能够抽象思维,但还需要具体的直观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2、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具有好表现、求知欲强烈等特点,具有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经验和能力;3、学生对宗教的认识不够,理解宗教的影响有一定的难度;4、学生具有半学期的学习历史的经验,能够初步掌握教材中的主要史实、概念和观点,能够用简单举例来说明一些历史问题。
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设计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使用初中人教版第一册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本课内容以秦汉时期的文化为主,秦汉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作为封建社会由形成走向稳定的一个时期的文化,它充分反应了这一时代的特点。
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了解我国五千年文化在秦汉时期的特点,并可以站在今天的角度来分析秦汉文化的影响。
学情分析
这一课的内容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有所接触,加上初一学生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已有一定的逻辑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一定的分析。
同时这一时期学生的特点是对图片,影像声音等多媒体较为兴趣,可能加强多种资料来源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但同时七年级学生本身的思维和知识结构的局限性可能对这一节课中所介绍到的宗教、文化、哲学缺乏了解,因而在回答中可能出现比较片面的情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教学流程设计
作业设计:
1、材料题: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1)、鲁迅指的是什么著作?
(2)、它的作者是谁?生活在哪个皇帝在为时候?
(3)、著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我来比划你来猜(老师做了一个“阿弥陀佛”的动作),猜猜这是哪种宗教?
3、谜语:道教重地,请勿嬉笑打一个成语,(不容乐观)
板书设计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一)、宗教
佛教起源
教义
原因(传播)
影响
道教
时间
地点
创始
教主
尊称
教义
原因(传播)
(二)、史学:司马迁
时代
著作
内容
体例
评价
(三)、雕塑艺术:代表。
昌盛的秦汉文化历史教案

昌盛的秦汉文化历史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历史教案(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昌盛的秦汉文化历史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昌盛的秦汉文化历史教案1(一)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史学家司马迁和《史记》。
史学家班固和《汉书》。
乐府和乐府诗。
马王堆汉墓帛画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
乐舞的发展。
蹴鞠运动的流行。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①秦汉时期史学、文学和艺术的成就,说明当时我国不仅物质文明的生产居于世界前列,而且精神文明生产也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
②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是古代绘画的珍品,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这些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引以自豪。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利用课本学习过的历史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不仅物质文明的生产走在世界前列,而且精神文明的生产也处于世界先进地位,以培养历史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昌盛的秦汉文化》(一)、(二)两节课中,我们学习了秦汉文化的哪两个方面的成就?(学生答:科学技术、思想领域的斗争和宗教的传播。
)2.导入新课秦汉时期国家大统一,封建经济有很大发展,我国古代人民不仅以上两个方面取得许多成就,而且在史学、文学和艺术方面的成就也很突出。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这些方面的内容。
3.讲授新课我们在学习春秋战国文化时,课本上曾提到《春秋》这部书。
谁记得这是一部什么书?(学生答:这是一部记载鲁国历史的书。
)我国古代对撰写历史非常重视,很早就有人编写史书。
东周时期,各诸侯国都设置史官编写本国的历史。
其中燕、齐、宋、鲁等国都称《春秋》;也有另定他名的,如晋称《乘》,楚称《梼杌(táowù)》等等。
秦汉时期,史学有了0新的发展,司马迁和班固就是两位杰出的历史学家。
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

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第一章: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1.1 教学目标了解秦朝的统一过程及其历史意义掌握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及其特点1.2 教学内容秦朝的统一过程:秦国的发展、兼并六国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秦朝的法制:法律制度、焚书坑儒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分析秦朝统一的历史必然性通过图片、地图展示秦朝的疆域范围,加深学生对秦朝统一的认识讨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势与不足,引导学生思考秦朝的统治策略第二章:秦朝的经济发展与变革2.1 教学目标了解秦朝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影响掌握秦朝的变革措施及其意义2.2 教学内容秦朝的农业发展: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秦朝的商业与货币:统一度量衡、货币流通秦朝的变革措施:均田制、免役制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秦朝农业发展的背景,分析农业技术改进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图片、史料展示秦朝水利工程的伟大成就,如都江堰、灵渠等讨论秦朝商业与货币统一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秦朝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第三章:秦朝的文化与艺术3.1 教学目标了解秦朝的文化艺术特点及其成就掌握秦朝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3.2 教学内容秦朝的文字:小篆的推广与影响秦朝的文学:诗歌、散文的发展秦朝的艺术:雕塑、绘画、建筑的风格特点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秦朝文字统一的意义,分析小篆在书法艺术中的地位通过范文、诗句感受秦朝文学的风格,引导学生欣赏秦朝文学的魅力欣赏秦朝雕塑、绘画、建筑的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探讨秦朝文化艺术的影响第四章:汉朝的建立与统一4.1 教学目标了解汉朝的建立过程及其历史意义掌握汉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4.2 教学内容汉朝的建立:刘邦称帝、汉朝的建立背景汉朝的统一措施:行政区划、法治建设汉朝的对外关系:和亲政策、丝绸之路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衰落,分析汉朝建立的历史必然性通过地图、史料展示汉朝的统一措施,加深学生对汉朝统一的认识讨论汉朝的对外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汉朝对外交往的意义第五章:汉朝的经济发展与变革5.1 教学目标了解汉朝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影响掌握汉朝的变革措施及其意义5.2 教学内容汉朝的农业发展:耕作技术的改进、农田水利工程汉朝的商业与货币:市场繁荣、货币制度汉朝的变革措施:轻徭薄赋、开放民间贸易5.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汉朝农业发展的背景,分析农业技术改进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图片、史料展示汉朝农田水利工程的伟大成就,如郑国渠、白渠等讨论汉朝商业与货币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汉朝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第六章:汉朝的文化与科技成就6.1 教学目标了解汉朝的文化特点及其成就掌握汉朝的科技发展及其影响6.2 教学内容汉朝的文学:楚辞、汉赋、唐诗的起源汉朝的史书:司马迁与《史记》汉朝的科技成就:农学、天文、医学、工程学6.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汉朝文学的起源和发展,分析其文学特点通过阅读《史记》选段,让学生感受司马迁的史学成就展示汉朝科技成就的史料,引导学生了解汉朝科技的发展水平和对后世的影响第七章:汉朝的宗教与思想7.1 教学目标了解汉朝的宗教信仰及其影响掌握汉朝的思想体系及其发展7.2 教学内容汉朝的宗教:道教、佛教的传入与影响汉朝的思想: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体系汉朝的文化政策:尊儒术、废黜百家7.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道教和佛教在汉朝的传入和传播,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通过文献资料,让学生了解汉朝主要思想体系的特点和发展讨论汉朝的文化政策,引导学生思考汉朝对思想文化的态度和影响第八章:汉朝的社会生活8.1 教学目标了解汉朝的社会结构及其特点掌握汉朝的社会生活状况及其影响8.2 教学内容汉朝的社会结构:士族、平民、奴隶的地位与生活汉朝的社会生活:生活习惯、服饰饮食、婚姻丧葬汉朝的民间信仰:祭祀、迷信、宗教信仰8.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汉朝的社会结构,分析其社会特点通过图片、文献资料,让学生感受汉朝的社会生活状况讨论汉朝的民间信仰,引导学生思考汉朝社会生活的多元性第九章:汉朝的边疆政策与民族关系9.1 教学目标了解汉朝的边疆政策及其影响掌握汉朝的民族关系及其特点9.2 教学内容汉朝的边疆政策:和亲、军事征服、设置郡县汉朝的民族关系:汉族与匈奴、西域各民族的关系汉朝的边疆开发:丝绸之路、边疆贸易9.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汉朝的边疆政策,分析其对国家统一的影响通过地图、文献资料,让学生了解汉朝的民族关系和边疆开发讨论汉朝的边疆政策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汉朝的民族政策及其现实意义第十章:秦汉文化的传承与影响10.1 教学目标了解秦汉文化对后世的传承与影响掌握秦汉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10.2 教学内容秦汉文化的传承:文字、文学、艺术、科技的传承秦汉文化的影响:政治制度、社会习俗、思想观念的影响秦汉文化在其他文明中的传播:丝绸之路、文化交流10.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秦汉文化在各个领域的传承,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通过文献、实例,让学生感受秦汉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讨论秦汉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秦汉文化对世界文明的作用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昌盛的秦汉文化"展开,共包含十个章节。
历史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历史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引导学生认识到秦汉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2.秦汉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如何引导学生从秦汉文化中汲取营养,提高个人素养。
四、教学过程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汉时期的经济和政治,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了解秦汉时期的文化。
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说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文化昌盛的时期呢?2.新课内容(1)科技成就1.简介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如水利工程、农业技术、天文历法等。
2.举例说明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2)文化艺术1.简介秦汉时期的文学、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成就。
2.分析秦汉时期艺术作品的特点,如《史记》、《楚辞》等。
3.引导学生欣赏秦汉时期的艺术作品,感受其魅力。
(3)宗教信仰1.介绍秦汉时期的宗教信仰,如道教、佛教等。
2.分析宗教信仰对秦汉文化的影响。
3.案例分析1.选取一个秦汉时期的科技或文化艺术成就,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其历史背景、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4.互动环节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秦汉时期文化的认识。
2.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梳理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
2.引导学生认识到秦汉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五、作业1.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篇关于秦汉时期文化的短文。
2.收集有关秦汉时期文化的资料,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秦汉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同时,关注学生在互动环节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科技成就“同学们,你们知道秦汉时期的水利工程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吗?有哪些著名的工程流传至今?”“秦汉时期的农业技术有哪些创新?这些创新如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文化艺术“提到书法,大家能想到哪些秦汉时期的书法家或书法作品?他们的作品有哪些特点?”“在绘画方面,秦汉时期有哪些独特的风格?我们可以从哪些作品中看出这些风格?”二、教学难点1.理解秦汉文化成就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为什么说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对后世有哪些深远的影响?”“请大家思考一下,如果没有秦汉时期的文化积累,我们的文化发展会有哪些不同?”2.引导学生从秦汉文化中汲取营养,提高个人素养“同学们,你们认为从秦汉文化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这些古代的文化智慧如何帮助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学习?”“让我们通过一个小活动来体验一下,假设我们是一群生活在秦汉时期的文化人,我们会如何交流思想,创造艺术?”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教师展示一些秦汉时期的文物图片或艺术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对这些物品有什么印象?它们背后可能有哪些故事?”2.新课内容(1)科技成就教师展示秦汉时期的水利工程图,如郑国渠、灵渠等,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工程如何改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它们对现在的我们有怎样的启示?”(2)文化艺术教师展示《史记》的部分篇章,让学生阅读并讨论:“大家觉得司马迁在《史记》中是如何记录历史的?这种记录方式对我们今天的写作有何启示?”(3)宗教信仰教师展示道教和佛教的文物或艺术品,提问:“这些宗教信仰如何影响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们对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3.案例分析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我们今天要重建一个类似秦汉时期的文化项目,我们会面临哪些挑战?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4.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进行深入研究,然后与其他小组分享。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设计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设计于莉导入:展示图片:释迦牟尼、观士音、太上老君、镇元子(幻灯片1)学生认图{可能对镇元子不认识,教师简单介绍)问题:请同学们想个办法给他们分类?(学生会分成两类:佛教人物和道教人物)(幻灯片2)(一、二两张片做成一个动画效果)师:那么,佛教和道教又是如何兴起、如何传播的呢?又对人们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了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了解一下这些内容。
新授:1、学生自读课文佛教传入部分,完成教师出示的表格。
(幻灯片3)学生汇报交流:从阅读中,我知道了——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在表格中呈现答案学生对佛教的创始人和创立时间可能不知道,师适时向学生介绍。
在学生回答佛教的基本教义的部分,可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讨论:人们为什么能很快的接受这一宗教?师:远在印度的佛教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呢?(丝绸之路)(幻灯片4)随着佛教的传入,在汉明帝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幻灯片5)师过渡并提问:寺庙、宝塔等开辟了中国建筑的新时代。
不仅如此,佛教的传入还影响了我们中国的音乐、艺术、文学作品,甚至是生活习俗和语言词汇。
你能用生活中的哪些事加以证明吗?(学生可能会答:因果报应、上坟烧纸等)学生介绍后,教师对此进行完善。
过渡:通过交流我们切实的体会到了佛教的深远影响,你知道佛教的四大名山吗(图片展示并简介)(幻灯片6)师过渡:佛教是外来的宗教,道教却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了,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形式,结合学习佛教的方法,自学道教的内容,形式不限,可以用表格的形式,也可以用知识树的形式。
学生自学后,汇报交流。
(学生交流的结果以表格呈现,与前一个表格相接,自然呈现不同)(幻灯片3加一段道教表格成为第7张片)教师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穿插提问:信奉道教的人叫什么?他们主要的工作是做什么?道士们炼仙药的过程中炼出了哪些好东西呢?(火药、豆腐)师过度:因为道教的兴盛,所以我国也有道教的四大名山:师出示图片(幻灯片8)(仅知山名和省份即可)师:学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八大名山。
七年级历史上册_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案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案教学目标: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教学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教学难点:佛教、道教的影响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佛教起源于。
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2、在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兴起于时期,创始人之一,尊为教主,道教对我国也有深远影响。
3、秦汉时期,最杰出的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家代表是,著作。
4、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生活在时代(填当时皇帝)。
他编写。
5、《史记》记述了从到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
6、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代表作是,地位:。
二、合作探究1、材料解析材料一:“这(规模如此宏大的陶佣群)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材料二:“世界上有七大奇迹。
它的发现,使世界上有了八大奇迹”——法国前总理希拉克①法国前总理希拉克所说的世界第八大奇迹指的是什么?②这一古代文化遗产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2、(1)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谁的名言?表达作者什么思想?(1)”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
本纪以叙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编之中。
”你能说出《史记》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吗?(2)《史记》的诞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为知言。
就中国史学的具体发展而言,《史记》的贡献巨大。
我们应如何多角度认识《史记》是“史家之绝唱”之说呢?三、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1、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倡导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A.一些封建贵族信佛B.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C.对封建国家统治有利D.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2、道教之所以被统治阶级尊奉,是因为它()A.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B.适应了统治者统治的需要C.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D.主张修身养性,得道成仙3、下面对《史记》的叙述不确切的是()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C.《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史学名著D.《史记》是一部文学名著4、《史记》叙述了() A.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B.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C.从战国到西汉时期的历史D.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的历史5、下列史学著作中论及当时统治者的是()A.《史记》B.《汉书》C.《后汉书》D.《资治通鉴》6、秦汉时期杰出的雕刻作品是()A.马王堆汉墓画B.秦始皇兵马俑C.龙门石窟D.敦煌莫高窟7、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A.秦始皇B.陈胜C.汉武帝D.班超8、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是()A.春秋时期B.秦朝末年C.西汉末年D.东汉末年9、下列说法中属于道教精神的是()A.主张修身养性,得道成仙,长生不老。
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教学目标认识和了解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价值。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好心有好报”……你知道这些说法都与佛教有关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中的“八仙”是源于道教的故事吗?道教与佛教的主张是否一样?带着好奇,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吧。
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一)佛教的传入:起源于____传入时间____基本教义____传播发展____影响____。
(二)道教的兴起:起源于____兴起时间____创始人____教义____传播发展____影响____。
(三)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生活在___成书条件____《史记》体例___内容____价值___。
(四)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特点___价值___。
三、展示交流,合作探究:司马氏世司典籍,工于制作,故能上稽仲尼之意勒成一书,惟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唯有此作。
请回答1、材料中的“司马氏”是谁?“一书”是指那部书?2、这部书在我国史学和文学发展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3、为了完成这部书他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我们应该学习他的那些品质?四、拓展提升:文物需要保护,保护需要经费,兵马俑博物馆开馆后,每张门票0.1元,后来不断调整为15元、20元、35元、65元。
而大英博物馆是免费的,但门口有捐助箱,希望每位游客的捐助不少于3英镑。
是比较一下两国的做法,你认为那种比较好?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课后习题1、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是在A.秦汉时期B.西汉初年C.东汉初年D.西汉末年2、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书的作者是:A.司马谈B.司马迁C.司马光D.司马昭(西安市考题)3、《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主要是因为它()A.是一部内容丰富的通史著作B.刻画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形象C.歌颂了农民领袖的斗争精神D.开创了编写历史著作的新体例4、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 )A.基督教B.道教C.佛教D.伊斯兰教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最新-《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历史教案

最新-《昌盛的秦汉文化㈡》历史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㈡》历史教案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本人为大家收集的《昌盛的秦汉文化㈡》历史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昌盛的秦汉文化㈡》历史教案1一、学习目标:㈠内容标准:说出史记的作者和体例。
㈡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实例,分析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司马迁与《史记》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二、要点分析:1、重点:佛教的传入、司马迁和《史记》2、难点: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教法:问题导学法;学法:识图学习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四、教学手段:《佛教传入路线图》等图片资料、多媒体演示文稿、专题网站学习。
五、教学过程:㈠问题引入:你听说过“佛陀入梦”和“白马驮经”的故事吗?让我们在故事的交流中走进那段历史吧,由此引入教学。
㈡教材分析: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是秦汉文化史中思想史的重要内容。
在宗教知识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1、“佛教的传入”:⑴“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创立的。
佛教是经丝绸之路传入的。
⑵“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第一、识读插图《白马寺》:学习方式:问题识图与阅读。
通过多媒体展示交流相关的图片、图画和视频资料;演出课本剧,等等。
使学生了解:“汉明帝派人到印度取经求佛”是佛教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事件。
白马寺被誉为“中国第一佛寺”。
第二、“佛教宣传的基本思想”:讨论:佛教为什么能够进入思想相对封闭的中国?本质是什么?借助具体事例,对佛教的思想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认识:佛教宣扬忍耐顺从的消极的人生观,在当时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比较有利,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
2021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 新人教版

教
学
内
容
分
析
本课教材使用初中人教版第一册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本课内容以秦汉时期的文化为主,秦汉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做为封建社会由形成走向稳定的一个时期的文化,它充分反应了这一时代的特点。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了解我国五千年文化在秦汉时期的特点,并可以站在今天的角度来分析秦汉文化的影响。
这一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秦汉时期的文化部分人文方面的内容,在秦汉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与外界的联系,是中国和外国文化的第一次交流较为频繁的时期,例如佛教的传入,而与此同时,中国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宗教上有道教的产生,文化上有《史记》的出现和艺术上重大的成就秦始皇兵马俑的诞生,这都对今天中国甚至世界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秦汉时期是一个值得我们怀念和自豪的时代。
司马迁的《史记》是秦汉时期最重要的一部史学著作,而这一时期在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就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导入第三部分内容)
三、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在学习秦兵马俑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前不久发生在我国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一件有趣的事。一个德国游客因为太喜欢兵马俑了,以至于把自己打份成兵马俑,希望成为其中的一份子,那为什么一个外国人会对中国秦代的东西如此痴迷呢?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秦兵马俑的有关图片。
大家可以看到秦始皇兵马俑造型精美,神态副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都不尽相同,正是如此高超的技艺才吸引大量的中外游客驻足参观,而这也是中外文明交流的又一次体现。它充分体现了两千年前秦军横扫六国的磅礴气势,是中国对世界文化做出的重要贡献,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引起为豪得。
历史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历史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学目标:
1. 了解秦汉时期的文化繁盛与发展;
2. 掌握秦汉时期的文化特点和代表性作品;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
1. 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2. 秦汉时期文化的特点和代表性作品。
教学难点:
1. 秦汉时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2. 秦汉时期文化作品的分析和评价。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笔记和讲义;
3. 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通过引入了解秦汉时期出现的文化繁盛的背景和原因,激发学生对秦汉文化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秦汉时期文化的特点:集中、统一、宏大;
2. 秦汉时期文化的代表性作品和成就:长安城的建设、兵马俑、《汉书》、《史记》等。
三、学生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秦汉时期文化的代表性作品和成就,然后从每个小组中选择一名代表发表意见。
四、课堂示范(10分钟)
教师根据学生小组讨论的情况,从代表性作品和成就中选择几个进行讲解和评价,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秦汉文化的精髓。
五、小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并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
六、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进一步了解秦汉时期的文化成果和贡献,并以小组形式做一个关于秦汉时期文化的展示。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大杨庄初中姚海燕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初步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知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
通过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重点和难点本课主要叙述的是秦汉文化中有关宗教、思想和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重点是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难点是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1.讲解法。
对于佛教的教义和道教的兴起,因为难度较大,可用讲解法帮助学生理解。
2.故事辅助法。
对于道教的兴起和宗教里面的一些概念等知识点可以用故事辅助来帮助学生理解。
3.材料分析法。
4.直观教学法。
对于佛教传入的路线、对于秦兵马俑等内容可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认识,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具准备1.“佛教传入路线示意图”。
2.《一个师傅三徒弟》片断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
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各民族、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往,都是秦汉时期的文化之所以昌盛的原因。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造纸术、医学和数学等科技方面的内容。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秦汉时期有关宗教和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说到宗教,老师问同学们我们班有信奉宗教的吗?虽然我们不信教,但宗教离我们也不是太远。
对于宗教,同学们说一说都知道什么?看起来需要老师提醒?下面,我们看一段短片,回答老师,片中讲的是什么故事?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一个师傅三徒弟》讲的是唐僧师徒去西天去取佛经的故事,你最喜欢里边的哪个人物,孙悟空神通广大,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但他永远还是逃不出一个人的掌心,是谁呢?(学生回答)对,是如来佛祖。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历史教案

《兴盛的秦汉文化㈡》历史教案《兴盛的秦汉文化㈡》历史教案《兴盛的秦汉文化㈡》历史教案1 学习目的:1、知识与才能简述传入和兴起的主要史实,说出、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和它们对中国古代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知道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认识世界雕塑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秦始皇兵马俑。
2、过程与方法阅读教科书中有关司马迁生平事迹的介绍,讨论“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你从中受到那些启发和教育”,小组代表发言交流,以培养自主学习和口头表达才能,运用学生评议和老师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及时进展总结。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秦陵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感受秦始皇兵马俑所展现的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认识到这是中华祖先对世界文明的奉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以鼓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难点:重点:、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开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和医学成就等方面的史实,如今就请一位同学带着大家复习一下这方面的内容。
用多媒体演示画面“鸡蛋里面挑骨头”:东汉早期我国已出现用于书写和绘图的纸,是世界上最早创造纸的国家,东汉的蔡伦改良了造纸术;成书于西汉的《九章算术》书中的许多成就,在世界上都是先进的;华佗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根底,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较为完善的药物学著作;西汉张衡创造的地动仪,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
学生活动:根据已学知识在“鸡蛋里面挑骨头”中找出错误之处。
二、导入新课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科技文化迅速开展起来,出现了许多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
我们在前面主要讲述了造纸术、医学和数学等科技方面的内容。
那么秦汉时期最为典型的文化成就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看第18课。
三、自学指导要求:同学们让我们带着问题速读课本,用铅笔圈出要点,假设有疑难学习小组互相讨论,比一比哪个学习小组完成的既快又准确。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昌盛的秦汉文化(二)》这一章节主要内容包括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秦汉时期我国在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秦汉时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具体内容,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深化。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了解更多的是表面的,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增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汉时期我国在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汉时期我国在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2.教学难点:对秦汉时期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深入理解和综合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秦汉时期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2.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秦汉时期的历史问题,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探究学习: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深入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3.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秦汉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秦汉时期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秦汉时期我国在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然后,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秦汉时期的科技成果、文化成就、艺术成就,让学生对秦汉时期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七年级历史《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

解。
迷信思想与唯物主义思想的对比:鬼神迷信思想宣扬天人息息相关,人死
为鬼。王度;道教源于我国民间。佛教的主要教义是灵魂能转
生来世、忍受苦难。道教的主要教义是修身养性、得道成仙。教义表述虽各
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时期文化是秦汉时期历史的重要内容,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又是其中
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这一时期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医学和数学的成就
和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在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当时
的世界科技领域中也处于领先地位。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时期,秦汉时期的科技成果是中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兴起以及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的政
治、文化、艺术所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应重点掌握。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和
欣赏这一世界文化遗产。
2.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王充在反对当时盛行的董仲舒所提天降灾祸论的战斗中,发展了我国古代
唯物主义传统。其着作《论衡》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人
西汉末年,佛教传人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佛教
宣传追求来世幸福,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欢迎和扶持。佛教的传播,对中国
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教是中国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
它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适应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的需要得以传播,对后
世文化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重点分析:
1.佛教的传入。
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对以后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
响。华佗也是东汉末年的着名医生,他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又具有救死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昌盛的秦汉文化㈡》历史教案一、学习目标:㈠内容标准:说出史记的作者和体例。
㈡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实例,分析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司马迁与《史记》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二、要点分析:1、重点:佛教的传入、司马迁和《史记》2、难点: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教法:问题导学法;学法:识图学习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四、教学手段:《佛教传入路线图》等图片资料、多媒体演示文稿、专题网站学习。
五、教学过程:㈠问题引入:你听说过“佛陀入梦”和“白马驮经”的故事吗?让我们在故事的交流中走进那段历史吧,由此引入教学。
㈡教材分析: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是秦汉文化史中思想史的重要内容。
在宗教知识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1、“佛教的传入”:⑴“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创立的。
佛教是经丝绸之路传入的。
⑵“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第一、识读插图《白马寺》:学习方式:问题识图与阅读。
通过多媒体展示交流相关的图片、图画和视频资料;演出课本剧,等等。
使学生了解:“汉明帝派人到印度取经求佛”是佛教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事件。
白马寺被誉为“中国第一佛寺”。
第二、“佛教宣传的基本思想”:讨论:佛教为什么能够进入思想相对封闭的中国?本质是什么?借助具体事例,对佛教的思想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认识:佛教宣扬忍耐顺从的消极的人生观,在当时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比较有利,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
因此,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和扶植佛教。
极度的社会苦难,使广大民众方面看不到解脱的希望,只能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谓来世的幸福。
所以,佛教对于广大民众也产生了吸引力。
所以,佛教的本质是麻痹广大民众的精神鸦片。
⑶“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作分层学习)A级:知道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B级:举出一两个典型事例,如著名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说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2、“道教的兴起”:了解思想源泉主要是黄老学说和巫术,兴起于东汉时期唯一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民族宗教。
二)司马迁和《史记》:1、补偿教学:教师进行史书体例解说,帮助学生了解纪传体与编年体、通史与断代史的含义。
2、活动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司马迁的生平材料;查找教材及相关书籍中有关《史记》的材料。
3、讨论交流:⑴司马迁撰写《史记》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我们应该学习他怎样的治学和治史态度?⑵《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为什么?!其重要价值的在哪里?学生分小组进行问题讨论,形成初步认识;每一小组派出代表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进行观点交流,形成共同认识:4、观点认识:⑴我们应该学习司马迁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⑵《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结论: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与史学著作。
三)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1、学生解说: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情况。
说明它的发现轰动了全国,引起了世界的瞩目,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学生自己交流世界七大奇迹的资料)2、资料展示:展示秦始皇陵兵马俑,使学生感受到地下军阵的壮观,并通过语言描述出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㈢巩固小节:对教材中的动脑筋问题:刘邦夫人逃入尼姑庵躲避战乱的故事,引导学生通过历史时间作辨析:刘邦夫人逃入尼姑庵躲避战乱:约在秦末农民起义时,(前209年——前202年);尼姑庵的出现:最早应在张骞通西域后(约前138年——前119年)二者相距近1个世纪,是电视剧编导人员弄错了。
㈣学习检测:⒈选择:佛教和道教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利用,其共同的特点是A.其宣传的内容都麻醉人民的思想B.都认为忍受苦难就能进入不生不灭的最高境界C.都主张修身养性,以求得道成仙D.都宣扬放弃欲望就可以摆脱生死轮回⒉名言赏析:“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是谁的名言?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怎样?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我们应向他学习什么?⒊请你解说:西安秦兵马俑博物馆请作一日解说员,请你把自己设计的解说词写出。
六、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天地附:板书设计一)佛教的传入:1、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
2、东汉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经,并在洛阳建成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
二)道教的出现:道教源于中国,在东汉时兴起。
三)王充《论衡》:王充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说,世界上根本没有鬼神存在。
四)司马迁与《史记》:《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
《昌盛的秦汉文化㈡》历史教案2(一)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史学家司马迁和《史记》。
史学家班固和《汉书》。
乐府和乐府诗。
马王堆汉墓帛画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
乐舞的发展。
蹴鞠运动的流行。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①秦汉时期史学、文学和艺术的成就,说明当时我国不仅物质文明的生产居于世界前列,而且精神文明生产也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
②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是古代绘画的珍品,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这些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引以自豪。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利用课本学习过的历史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不仅物质文明的生产走在世界前列,而且精神文明的生产也处于世界先进地位,以培养历史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昌盛的秦汉文化》(一)、(二)两节课中,我们学习了秦汉文化的哪两个方面的成就?(学生答:科学技术、思想领域的斗争和宗教的传播。
)2.导入新课秦汉时期国家大统一,封建经济有很大发展,我国古代人民不仅以上两个方面取得许多成就,而且在史学、文学和艺术方面的成就也很突出。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这些方面的内容。
3.讲授新课我们在学习春秋战国文化时,课本上曾提到《春秋》这部书。
谁记得这是一部什么书?(学生答:这是一部记载鲁国历史的书。
)我国古代对撰写历史非常重视,很早就有人编写史书。
东周时期,各诸侯国都设置史官编写本国的历史。
其中燕、齐、宋、鲁等国都称《春秋》;也有另定他名的,如晋称《乘》,楚称《梼杌(táowù)》等等。
秦汉时期,史学有了0新的发展,司马迁和班固就是两位杰出的历史学家。
一、司马迁和班固(板书)1.《史记》(西汉司马迁)(板书)(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司马迁游历路线示意图》)请同学们先看课本上的《司马迁像》。
再请一位同学朗读司马迁生平的一段小字。
司马迁编写《史记》有哪些有利条件?(学生答后,教师归纳)司马迁所处的汉武帝时代国家统一,封建经济有很大发展,使司马迁能够到很多地方去游历。
他出身于史官家庭,父亲司马谈是个史学家,从小就受到家庭的熏陶,有较好的学习环境;司马迁做史官后,有机会阅读大量皇家的藏书,掌握了丰富的史料。
丰富的社会经历和历史知识,为司马迁编写《史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记载上自传说中的皇帝,下到汉武帝时期将近3000年的历史。
全书分为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6000多字。
本纪是以朝代或帝王为主,记其大事;表是把重要的历史大事或历史人物,按年代或时期列成表格;书是记典章制度的兴废沿革;世家专记诸侯名人活动;列传是记载帝王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
本纪和列传是全书的中心,在书中所占篇幅最大,所以称之为纪传体。
用本纪、列传这种体载编写历史,是司马迁的一种独创。
自从纪传体《史记》出现以后,历代不少史家都沿用这种体载编写历史,并用把用这种体载编写的史书称为“正史”。
“二十四史”都是如此,可见《史记》对后世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从内容方面看,《史记》记事是从远古到西汉,贯通古今(今指作者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所以称为通史。
《史记》就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用司马迁的话说,就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记》也是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
在《史记》中,司马迁详细叙述了陈胜、吴广起义的经过,肯定了这次起义推翻秦朝的历史作用;歌颂了伟大诗人屈原,说屈原的诗可“与日月争光”。
对暴君酷吏,如夏桀、商纣、周厉王、秦始皇等,作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史记》不仅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它的许多篇章脍炙人口,文笔生动,语言简洁,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有强烈的感染力。
因此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但是《史记》把国家兴亡归于“天命”,说明司马迁的历史观基本上是唯心的,这是《史记》的主要缺点。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竖写的司马迁《报任安书》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是司马迁在写给友人信中谈到自己编写《史记》动机时说过的话,表明了司马迁决心在史学方面干一番事业,写出一部历史著作留给后人。
司马迁忍受重刑之苦,以惊人的毅力,经过十几年的辛勤劳动,终于完成了《史记》的写作,为我国的史学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司马迁的这句话对我们有哪些有益的启示呢?请同学们课下思考。
2.《汉书》(东汉班固)(板书)继西汉的司马迁之后,东汉的著名历史学家班固也写了一部历史著作——《汉书》。
班固用20多年时间,基本上完成了《汉书》的写作,对史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汉书》共100篇,80万字,记载了西汉一朝(包括王莽的新朝)230年的史事。
《汉书》同《史记》一样,都是纪传体。
但是《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这又是它与《史记》不同的地方。
《汉书》的最大特点是记事系统而详尽。
这部组织严密、体例完整的断代史的出现、在史学界的影响同样是深远的。
《汉书》被后世看作和《史记》具有同等价值的“正史”的典范。
二、汉赋和乐府主诗(板书)1.汉赋(板书)秦汉时期的文化在文学方面也有新的成就。
汉朝流行一种新型的文学体载,叫做赋。
赋是一种长篇的韵文。
前面我们提到的《论衡》、《史记》、《汉书》等著作,按其文学体载来说,属于散文;而《诗经》是诗歌。
那么,散文与诗歌有什么不同?(学生答:散文不用押韵,诗歌要押韵。
)赋也是要押韵的,这一点与诗是相同的。
但是赋在行文时往往韵散间出,具有半诗半文的性质,这一点又与诗不同。
所以赋是一种新文体,其性质介于诗和散文之间。
汉赋辞藻华丽,笔法铺张,有些汉赋作品在描绘田猎歌舞的壮观、宫殿苑囿的宏伟以及山水奇景方面,都超出前代文学的成就。
但是汉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宫廷文学”,反映的是汉帝国的表面现象,缺乏充实的生活内容和真挚的思想感情。
西汉的贾谊、东方朔、司马相如、扬雄,东汉的班固、张衡等都是汉赋的著名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