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琵琶”在古典文学中的意象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浅谈“琵琶”在古典文学中的意象美
学生姓名
学号
所在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年级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目录
内容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1.琵琶身世考 (2)
2.琵琶的音色、演奏方式、演奏者、历史背景 (2)
3.琵琶在古典文学中的意象美 (3)
4.琵琶和琵琶意象对古典文学的作用和重要地位 (4)
5.参考文献 (5)
内容摘要:琵琶在我国传统民族乐器中一直以来扮演着十分重要角色,同样,正因为其特有的造型、音色、弹奏方式、流行人群,在唐宋大文化背景下,被赋予独特的文学代表意象,为丰富文学内涵,扩展文学意境,加强文学表现力做出了巨大贡献,使琵琶的文学意象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关键词:琵琶音乐文学意象
Abstract:The Chinese lute in traditional ethnic musical instruments in China has long been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Also, because of its peculiar modelling, timbre, the way to play, and the popular crowd, it has been endowed with uniqu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litera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song dynasty culture. It makes tremendous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notation of literatur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literature,and expression of literature. This makes artistic conception of literature show its beauty vividly.
Key words:Chinese lute , music , literature , artistic conception
琵琶作为我国传统乐器中的佼佼者,其传播甚广、影响极大,自古至今。琵琶以其优美的器形、清越的音色、以及丰富的表现力受到人们的喜爱。即使是在音乐艺术高度繁荣的今天,琵琶依旧以其蓬勃生命力焕发着艺术青春。琵琶出现并被人们喜爱之日起,它频繁的出现在众多文学作品当中,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琵琶与相关事件、语境结合,“获得了一种可供辨认的意义”①,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学象征符号。“符号总是比它所表现的概念的内蕴要少;而一个象征则始终代表着某种比其明显的、直接的意蕴要多的存在对象。”②因此,琵琶在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作用是具有其典型作用的。那么,琵琶的出现和发展又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其在文学作品中,这一意象又具有哪些涵义呢?
一、琵琶身世考
最初琵琶被称为“批把”,最早记载于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③意思就是枇把是一种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往前弹出称做批,往后挑进称做把,因此人们根据它演奏的特点称其为“批把”。古时,人们把敲、击、弹、奏都称为鼓,游牧民族喜好骑在马上弹琵琶,所以是“马上所鼓也”。约在魏晋时期,“琵把”正式称为“琵琶”。在南北朝时,通过中华文化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长三尺五寸,法天地人五行,四弦,象四时,横抱用拨子弹奏。它盛行于北朝,并存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唐代时,琵琶的演奏姿势逐渐由横抱变为竖抱,品逐渐增多且数量固定,颈逐渐变长,多柱。到元明时期,曲项琵琶的形制基本固定,据《元史·礼乐志》载:“制以木,曲首,长颈,四轸,颈有品,阔面,四弦,面饰杂花。”而且,琵琶一词也基本成了这一类型乐器的专称。而这一乐器出于文人士大夫的笔下则不是表现它的由来、结构、技法等等,而是宣泄一种或多种情绪。
二、琵琶的音色、演奏方式、演奏者、历史背景
从琵琶的演奏方式来说,琵琶虽然只有四弦,但因为它独特的音箱结构,还有“弹”“挑”“撇”“勾”“抹”“剔”“飞”“拂”“挂”“捋下”“泛音”等数十种丰富的演奏指法,演奏时“如果触弦的一刹那,小臂旋内、旋外的动作自然放松,手指动作灵活,与弦的碰撞过程短,冲量大,爆发力强,其发音清脆、明亮、结实、刚劲……如果指甲与面板垂直,入弦极浅,用指尖弹奏,导致弦的高频振动,其音色尖薄、干瘪、刺激。”④正所谓“弱腕忽以竞骋兮,象惊电之绝光”“飞纤指以促柱兮,创发越以哀伤”,正因如此,琵琶的音色可具有“尖、堂、松、脆、爆”⑤,极有张力,善长表现复杂深刻、起伏多变的激越情绪。
从琵琶的演奏姿势来说,琵琶由首向左下方的斜抱,到首向左平方的横抱,再到首向左上方的横抱,最后到竖抱这样的姿势,无论是哪一个姿势,都是被演奏者拢
注:①②荣格:《人及其表象》,中国国际广播公司出版社1989年版。
③陈喜国:《中国民乐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④孙丽伟:《琵琶文化论》,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年。
⑤林石城:《论琵琶》,《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2 年第3 期。
于怀抱之中的,虽然起初怀抱演奏是为了在马上的舒适,但这种姿态也带来一种充满挑逗诱惑的意味,彷佛在怀抱中有一个可以自由抚慰摩挲的触觉对象。
从历史背景和演奏者来说,唐宋大环境下的文化交流的繁荣,加之本身固有的传统文化影响,演奏者多为边塞少数民族和豪情志士,以及艺妓美人。琵琶出身西域,原为边塞少数民族骑马时所弹,具有浓厚的边塞风情;由于琵琶乐曲的慷慨激昂,有时又被心怀国家兴亡的豪情之士所喜爱;另外琵琶的演奏经常与酒、乐、舞等物质享乐情境联系在一起,发生于世俗、娱乐的场合,观赏者借以排解来自外界的压力,释放内心的虚荣,加之琵琶的音箱呈梨形,与成年女性的丰满健康的胴体十分相似,窈窕曼妙的弹奏者以拢抱的形态呈出妩媚之姿,加上喧哗世俗的演奏氛围、松弛闲逸的欣赏状态,使得艺妓弹奏者与之不可分割。
由于琵琶自身的特点和历史大环境的影响,而使得进入文学作品的琵琶演奏者的性别几乎均为女性,她们与琵琶一起构成了审美的客体。文学作品中琵琶弹奏者的身份,或者虽生而高贵,却成为男性主导的政治事件中的筹码,将自己的生活被动地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例如远嫁番外的汉代乌孙公主、王昭君等,琵琶是她们在苍茫塞外的精神寄托,所谓:“千岁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李颀《古塞下曲》)要么身份卑微,出卖色艺,琵琶是她们的谋生工具,唐崔令钦《教坊记》言:“妓女如宜春院……平人女以容色选入内者,教习琵琶、三弦、箜篌、筝等者,谓之搊弹家。”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又如许多寄身勾栏的娼妓:“魂归寥廓魄归泉,只住人间十五年。昨日是僧裙带上,断肠犹系琵琶弦。”(韦庄《悼杨氏妓琴弦》)“扬州胜地多丽人,其间丽者名月真。月真初年十四五,能弹琵琶善歌舞。”(徐铉《月真歌》)。
三、琵琶在古典文学中的意象美
综上所述琵琶的特点和历史背景,使得琵琶自然而然的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意象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当中,如一颗璀璨的钻石,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出多样的光彩。宋代文化生活极度繁荣,特别是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更是丰富,不少士大夫有狎妓、蓄养歌姬的行为。歌儿舞女以艺技谋生,熟操各种乐器则是必备之技,而将歌儿舞女连同乐器入于词中对于文人来说再平常不过了。以往论及文学作品中的琵琶意象时,所包含的的琵琶的文学意象大致可以分为渲染相思之情,渲染离别愁绪,渲染怨恨情绪,渲染思乡怀旧,渲染昂扬激越、苍凉悲壮,渲染庄严肃穆、神秘悠远等几个主要类别。1.渲染相思之情。如陈亚《生查子》:“浪荡去未来,踯躅花频换。可惜石榴裙,兰麝香销半。琵琶闳抱理相思,必拨朱弦断。拟续断朱弦,待这冤家看。”柳永《隔帘听》:“咫尺凤衾鸳帐,欲去无因到。虾须窄地重门悄。认绣履频移,洞房杳杳。强语笑。逞如簧、再三轻巧。梳妆早。琵琶闲抱。爱品相恩调。声声似把芳心告。隔帘听,赢得断肠多少。恁烦恼。除非共伊知道。”张先《谢池春慢·玉仙观道中逢谢媚卿》:“缭墙重院,时闻有、啼莺到……琵琶流怨,都入相思调。”这些诗词中琵琶这一意象所代表的是一种“相思”之情,独抱琵琶欲了相思,却不想更令人相思。曾经的美好回忆,青梅竹马,形影相随,现如今形单影只,独抱琵琶,弹心曲,诉相思,更有谁听?
2.渲染离别愁绪。张孝祥《减宇木兰花》:“江头送客。枫叶获花秋索索。弦索休弹。清泪无多怕湿衫。故人相遇。不醉如何归得去。我醉忘归。烟满空江月满堤。”辛弃疾《贺新郎·听琵琶》:“凤尾龙香拨。……弦解语,恨难说。辽阳驿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