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一章.
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1.1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1.2 化学方程式1.3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第二章:我们身边的化学物质2.1 空气与氧气2.2 水的净化与软化2.3 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第三章:碳和碳的氧化物3.1 碳的单质3.2 碳的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3.3 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第四章:金属和金属材料4.1 金属的性质和分类4.2 金属的冶炼和提纯4.3 金属的应用和保护第五章:溶液的组成和浓度5.1 溶液的基本概念5.2 溶液的配制5.3 溶液的浓度和稀释第六章:酸碱和盐6.1 酸和碱的概念及分类6.2 酸碱中和反应6.3 盐的性质和分类第七章:化学反应的奥秘7.1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7.2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条件7.3 化学平衡和勒夏特列原理第八章: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8.1 有机物的概念和分类8.2 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8.3 有机物的燃烧和反应第九章:生活中的化学9.1 饮食与化学9.2 健康与化学9.3 环境与化学第十章:化学实验技能10.1 实验基本操作10.2 常见仪器的使用10.3 实验安全与防护第十一章:化学与能源11.1 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11.2 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11.3 化学电源和电池技术第十二章:化学与材料12.1 金属材料的性质和应用12.2 陶瓷和玻璃材料的性质和应用12.3 塑料和合成纤维的性质和应用第十三章:化学与信息技术13.1 化学传感器和检测技术13.2 化学信息学和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13.3 纳米技术与化学第十四章:化学与生命科学14.1 生物大分子与生命过程14.2 药物化学与药物设计14.3 食品化学与食品安全第十五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15.1 化学与环境友好型技术15.2 绿色化学和清洁生产15.3 化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和责任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重点: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化学方程式,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导学案(含课后练习)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导学案第1章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第1课时)【学习目标】1、1.认识化学的重要性,知道化学有助于人类认识自然,促进人类发展。
2、认识碳酸氢铵的性质3、知道碳酸氢铵受热后减少的原因及贮存的注意事项。
【学习重点】1、通过碳酸氢铵受热分解实验知道化学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学习难点】1. 从碳酸氢铵受热分解实验总结出碳酸氢铵存贮注意事项;2.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性质、用途及保存等方面的关系【学习过程】一、课前学习阅读教材,回答以下问题:1、学习和研究化学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合理地,高效地。
2、思考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点石成金()水能变成油()发功使铝变成金()抽烟有利于头脑清醒()用铁锅比铝锅炒菜对人体好()化肥使用越多越好()农药不能用()煤气燃烧时火越红越好()在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有利于儿童身体健康()二、预习展示1.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其根本目的是要营造一个环境优美、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城市,最重要的是要推崇“绿色生活的理念”。
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A.使用新型的“零排放”无污染交通工具,如氢氧燃料电池车B.对城市生活和生产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分级使用C.使用光降解或生物降解塑料,防止白色污染D.注意个人卫生,全部使用一次性的木筷和餐盒2.某农户将碳酸氢铵化肥堆放在太阳下,发现化肥变少了,你的解释是。
如果请你指导该农户使用碳酸氢铵,你提出的建议是。
答案:1.D2.解析:由于碳酸氢铵受热后会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且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所以保存碳酸氢铵应该密封并置于阴凉处;答案:碳酸氢铵固体受热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氨气、水和二氧化碳;密封并置于阴凉处。
三、课内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汇报:目标: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1.近代以来化学科学的发展,对促进社会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如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高效的和,为人类战胜疾病带来了重要的保障。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知识点的总结复习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则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则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伴随现象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实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相互关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会发生石蜡熔化的现象(物理变化)。
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②、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现象和结论:①.把空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不会出现浑浊;而把呼出的气体通入石灰水中会出现的浑浊,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九年级上化学第一章知识点
九年级上化学第一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关于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在九年级上学期的化学课程中,我们将学习有关化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概念、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以及物质的变化等方面。
一、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是占据一定空间的、具有质量和体积的实体。
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两大类。
元素是由只含有同样一种原子的物质组成,而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元素以一定的化学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二、物质的分类物质可按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按照组成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是由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组成,例如金属、非金属等。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按照性质可以分为金属和非金属。
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和延展性等特点,而非金属则相反。
三、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特征。
主要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大类。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组成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主要包括颜色、状态、熔点、沸点等。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后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产生新的物质等。
四、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改变。
物质的变化主要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组成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改变,例如物质的相变、溶解等。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进行化学反应后所产生的新物质,例如燃烧、腐蚀等。
五、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
化学反应主要由反应物和产物组成。
反应物是指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产物是指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的新物质。
化学反应可以按反应的外观而分为滴定反应、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六、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一种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方法。
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用箭头连接而成。
箭头左边表示反应物,右边表示产物。
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符号分为元素符号和化合物符号。
元素符号是由元素的符号字母组成,化合物符号是由元素符号以及表示原子比例的下标数字组成。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习题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思维导图重点知识点细讲1、化学则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化学研究物质及其变化,它不仅要研究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还要根据需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物质。
2、化学的发展史:古代化学→近代化学→现代化学(冶金、火药、造纸)(原子一分子论)(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理论)3、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4、初中阶段要求了解的科学家人名:道尔顿:提出原子论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学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屠呦呦:青蒿素侯德榜:侯氏制碱法张青莲:测定相对原子质量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5、物理变化(如挥发、熔化、融化)与化学变化(如燃烧、生锈、变质、酿酒):有无新物质生成6、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与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性、碱性等)。
常考考点考点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例1】《中国诗词大会》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下列诗句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C.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隅三反】1.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酿造酸奶B.水果榨汁C.蜡烛燃烧D.葡萄酿酒2.下列是常见仪器在实验室的对话,其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 试管:“同学们不爱惜我,我被摔碎了。
”B. 铁架台:“好难受啊!我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了。
”C. 烧杯:“热死了,我装的冰块不见了。
”D. 漏斗:“滤液好浑浊呀!我嘴里的滤纸破了。
”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干冰升华 B.海水晒盐C.蔗糖溶解于水D.葡萄酿酒考点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例2】学习科学知识可以用来辨别“真”“伪”。
下列叙述属于“真”的是( ) A.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粮食瓜果保护气 B.氧气具有助燃性,常作火箭推进燃料C.氢氧化钠具有碱性,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使硬水软化【一隅三反】1.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NaOH固体有吸水性——物理性质B.NaOH固体为白色片状——物理性质C.NaOH固体溶于水得到的溶液显碱性——物理性质D.NaOH固体放在空气中易变质——化学性质2.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可燃性B.密度C.熔点D.硬度3.下列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介绍自己化学性质的是()A. B. C. D.考点三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例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氮气可用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B.干冰用作人工降雨C.汽油可用于擦拭衣物上的油污 D.活性炭可除去冰箱中的异味【一隅三反】1.下列各图中物质用途与相应性质关系的叙述不相符的是()选项A:用氧气切割金属B:石墨做电池电极C:N2用于超导实验车D:CO2做气体肥料性质氧气有可燃性石墨能导电液氮沸点低CO2参与光合作用2.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不正确的是()物质用途性质A 二氧化碳作气体肥料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B 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熟石灰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C 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小苏打能与盐酸反应D 氮气焊接金属时做保护气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3.物质常见的性质包括:①颜色;②气味;③水溶性;④导电性;⑤可燃性;⑥助燃性;⑦毒性等.请选择以上序号填空。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章知识框架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章知识框架第一章: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一、物质的组成和性质1.物质的组成a.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b.元素: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可以按照原子序数表进行分类。
c.化合物:由两个或多个不同元素化合而成的物质。
2.物质的性质a.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表现出来的可观察性质,如颜色、密度、熔点、沸点等。
b.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腐蚀等。
二、原子的结构1.质子、中子和电子a.质子:带有正电荷的粒子,质量接近于1,位于原子核内。
b.中子:不带电的粒子,质量接近于1,位于原子核内。
c.电子:带有负电荷的粒子,质量极轻,位于原子核外的能级上。
2.基本粒子和相对电荷a.基本粒子: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粒子,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
b.相对电荷:质子的相对电荷为+1,电子的相对电荷为-1,中子的相对电荷为0。
三、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的组成a.周期: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依次排列的横向行。
b.主族:元素周期表中垂直列的编号为主族或族。
c.原子序数: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序号,代表原子中质子的数量。
2.元素的周期性规律a.周期规律:在同一周期内,原子的结构和性质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b.主族规律:在同一主族内,元素的性质相似。
四、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1.化合物的组成a.分子:具有一定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
b.共价键:通过共享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c.离子键:通过电子的转移形成的化学键。
2.化合物的性质a.离子化合物:以离子形式存在的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溶解性。
b.分子化合物:以分子形式存在的化合物,具有较低的导电性和溶解性。
五、物质的转化与能量的变化1.物质的转化a.物理变化: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但其化学组成不发生变化。
b.化学变化:物质的化学组成发生变化,生成新的物质。
2.能量的变化a.吸热反应: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热量的反应。
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一章
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一章
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一章是关于电化学与化学工业的知识点,包括电解质溶液与电离、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质、电解质溶液的电解现象、金属电池、非金属电池和化学工业等方面的内容。
这一章的学习目标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工业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这一章的内容也与物理学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交叉,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学习这一章时,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观察、思考等方式深入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培养自己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同时,也需要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了解化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预习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预习化学是一门探索物质结构、性质与转化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九年级化学上册将对中学化学知识进行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下面将预习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第一章:物质的组成1.1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式结合而成的物质。
1.2 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带正电荷的质子、无电荷的中子和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心的核子,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1.3 原子的质量与电量原子质量的单位是原子质量单位,原子电量的单位是电子电荷单位。
第二章:化学式与化学反应式2.1 化学式的表示方法化学式用来表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种类和数量。
分为分子式和离子式两种表示方法。
2.2 化学反应式的表示方法化学反应式用来描述化学反应的物质参与关系和变化情况。
反应物在左侧,生成物在右侧,用箭头隔开。
第三章:物质的性质3.1 气体的性质气体具有可压缩性、扩散性、可变形性等性质。
气体的压强与温度、体积、物质量有关。
3.2 液体的性质液体具有不可压缩性、扩散性、粘性、表面张力等性质。
液体的沸点与大气压力有关。
3.3 固体的性质固体具有形状不易改变、体积不易改变、不易流动等性质。
固体的熔点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第四章:原子与分子4.1 原子的相对质量原子的相对质量是指相对于碳-12同位素的质量。
原子的相对质量和元素周期表上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应。
4.2 分子的相对质量分子的相对质量是指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质量之和。
分子的相对质量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有关。
第五章:化学方程式5.1 燃烧反应燃烧反应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
燃料与氧气在适当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等产物。
5.2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反应。
酸中和碱会生成盐和水。
5.3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失去或获得电子的过程。
氧化剂能氧化其他物质,还原剂能还原其他物质。
第六章:化学计算6.1 物质的物质量物质的物质量指的是物质中所含的化学物质的数量。
化学书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知识点
化学书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知识点第一章离子与离子键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科学,而离子和离子键是化学中的重要概念。
在九年级下册的化学书中,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离子与离子键的基本知识点。
一、离子的概念离子是由原子或分子通过电子的失去或获得而带电的粒子。
正离子即失去电子的原子或分子,通常带有正电荷,如氢离子H+;负离子即获得电子的原子或分子,通常带有负电荷,如氯离子Cl-。
在化学反应中,离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的形成和反应能够改变物质的性质和特征。
二、离子的形成离子的形成可以通过原子的电子转移或共用电子对来实现。
当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时,它们的电子层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形成离子。
1. 金属性元素的离子形成金属性元素往往具有较小的电子亲和力,容易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离子。
例如,钠原子可以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钠离子Na+。
而氧原子具有较高的电子亲和力,容易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离子。
例如,氧原子可以获得两个电子,形成氧离子O2-。
2. 非金属性元素的离子形成非金属性元素往往具有较大的电子亲和力,倾向于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离子。
例如,氯原子可以获得一个电子,形成氯离子Cl-。
而钠原子则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钠离子Na+。
三、离子键的形成离子键是由正负两种离子间的电荷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
它是一种强烈的化学键,往往在金属与非金属之间形成。
离子键的形成通常满足以下规律:1. 金属元素失去电子形成正离子,非金属元素获得电子形成负离子。
2. 正离子与负离子的电荷数目应相等,以保持电中性。
3. 离子键通常具有高熔点和高沸点,此为离子晶体结构带来的性质。
离子键的特点使得离子晶体具有很强的结晶性、硬度和脆性。
同时,由于离子间的电荷交换,离子晶体在溶液中能够导电。
四、离子化合物的性质离子化合物在物性上与分子化合物有很大的差异。
离子化合物通常具有以下性质:1. 高熔点和高沸点:离子晶体由于离子间的强烈相互作用,所以具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知识点整合
知识整合:化学研究的内容1.碳酸氢铵受热分解实验(1)(检验产物的改进实验)现象:白色固体逐渐减少直至消失;试管口有小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打开橡皮塞,有刺激性气味。
(2)保存方法:密封,置于阴凉干燥处。
(3)使用方法:早晚使用,用土覆盖。
(4)实验注意点: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防止管口的冷凝水倒流,导致试管炸裂。
②实验结束先移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目的是防止烧杯中的石灰水倒吸,导致试管炸裂。
加热(5)文字表达式:碳酸氢铵 ---→ 水+ 二氧化碳 + 氨气2.氮气(1)性质:通常情况下,氮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稳定的气体,常温下,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用途:粮食瓜果的保护气;灯泡的填充气;液氮用于医疗手术(沸点低);制作氮肥。
(3)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
3.铁生锈实验(1)条件:水和氧气共同作用。
(2)现象:铁丝表面有红棕色物质出现;导管内液面上升。
(3)原理:铁生锈消耗了瓶内的氧气,使瓶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
4.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5. 蜡烛燃烧实验(1)现象:石蜡熔化,发出黄白色火焰,发出热量。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根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用干冷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证明生成了水;将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生成了二氧化碳。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凝结成的固体小颗粒)用点燃的方法证明:白烟被点燃。
说明白烟中有石蜡小颗粒。
6. 化学变化(化学反应)与物理变化(1)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发光发热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发热却是物理变化)(3)爆炸可能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气球、轮胎充气太足爆炸是物理变化;炸弹爆炸是化学变化引起)7.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1)本质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九上化学一单元重要知识点
九上化学一单元重要知识点
九上化学第一单元涉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以下是这一单元的重要知识点:
1. 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活泼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3.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4. 蜡烛的实验:涉及蜡烛燃烧的实验,可以观察火焰分层现象,了解火焰温度的高低,以及蜡烛燃烧的产物。
5. 托盘天平的使用:托盘天平的精确度是,即用天平测量出的物体质量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详细的信息,建议查阅九年级化学课本或咨询相关老师。
九年级上册化学每章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每章知识点第一章:物质与热学1.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形状、密度、固态、液态、气态- 物质的化学性质:燃烧性、与酸碱反应等2. 热学基础知识:- 温度与热量的概念- 物体的温度计量单位:摄氏度、华氏度、开尔文- 热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第二章:空气与氧气1. 空气的组成:- 氧气的含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比例- 氮气、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的含量2. 氧气的制备方法:- 水的电解:制备纯净的氢气和氧气- 高温分解金属氧化物:如二氧化汞分解产生氧气- 植物光合作用:通过光能将二氧化碳与水转化为氧气和葡萄糖第三章:常见金属1. 金属的性质:- 导电性和导热性:金属的电子自由移动- 可塑性和延展性:金属的形状可改变而不破裂- 铁、铜和铝的用途和特点2. 金属的反应:- 金属与酸的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氢气-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第四章:非金属与金属离子1. 非金属元素的性质:- 不良导电性和导热性- 卤素、氧等非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与金属反应形成盐类2. 金属离子:- 阴离子和阳离子的概念- 金属离子的电荷数:单原子离子和多原子离子第五章:离子与化学式1. 离子的表示法:- 金属离子: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记电荷数- 非金属离子:元素符号的右下角标记电荷数2. 化学式的表示方法:- 离子化合物:阳离子写在前面,阴离子写在后面- 氧化物和酸化物的表示方法第六章:溶液与浓度1. 溶液的特点:- 溶剂和溶质的概念- 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2. 浓度的表示方法:- 质量浓度:质量溶质与溶液总质量的比值- 浓度的单位:克/升、摩尔/升等第七章:常见的酸碱与盐1. 酸和碱的性质:- 酸的味道、酸性指示剂和酸性溶液的特点- 碱的味道、碱性指示剂和碱性溶液的特点2. 盐的性质和制备:-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盐的颜色特点第八章:化学方程式与化学反应1. 化学方程式:- 物质的符号和化学式- 反应物和生成物2. 化学反应类型:- 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第九章:化学能1. 化学能的概念:- 化学能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2. 化学能的利用:- 燃烧反应:火焰的产生、燃料的利用- 电池和电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以上是九年级上册化学每章的知识点概括,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1.1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第五页,共四十三页。
保存
注意
点
应密封保 存于阴凉 处
图1-1-1
第1节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2.学习化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
(1)掌握洗涤剂、化肥和农药等生产生活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减少 事故的发生。
(2)引导人们改变(gǎibiàn)_吸_烟__(x_ī y_ān_)_、__酗__酒__(xù_j_iǔ和) 经常食用____油_炸__食_品____
(1)学习化学,可以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弄清生活和生产 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并且可以控制化学变化,使其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 发展。
(2)学习化学,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界中的物质。
第九页,共四十三页。
第1节 化学(huàxué)给我们带来什么
(3)学习化学,可以帮助人们研制新的材料,开发新能源,研究生 命现象, 合理利用资源(zīyuán),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增产, 促进人体健康等。
(3)能源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粮食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sīkǎo)交流]
第十九页,共四十三页。
第1节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归纳(guīnà)提升]
人们运用化学知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开创了化学工业,生产了大量 生产和生活中需要的新产品,然而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使得人类正 面临前所未有的资源危机。随着人类对自身和自然认识的加深,人们越来越 意识到应当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héxié)相处,以 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思考(sīkǎo)交 流]
第十二页,共四十三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1.4物质性质的探究课件1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
知识点2 区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3.下列叙述中,描述物理性质的是____C____,描述化学性质的是
____B____,描述物理变化的是_____D_____,描述化学变化的是
____A____(均填序号)。
A.镁条燃烧
B.镁条能燃烧
C.镁条是银白色金属 D.镁条表面用砂纸打光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
[解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变化是指正在发生的过程,性质是物质表现出来的特性,描述性质时一 般加上“能”或“不能”“易”或“不易”等。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
[方法点拨]判断某一叙述指的是物质的“性质”还是“变化”时, 首先理解这个概念,准确把握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同时还要善于 抓住叙述中的关键性字词,加以分析。在叙述中有 “能”“难”“易”“会”“就”等将来时的用语,往往叙述的 是物质的某种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叙述中有“已经”“了”等 过去时或“在”等现在时的用语,则往往叙述的是物质的某种物 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
【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明确科学探究的环节,科 学探究包括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 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几个基本环节。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
例3 几位同学对蜡烛燃烧进行了以下探究。
(1)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说明蜡烛 不能溶于水,蜡烛的密度比水____小_______(填“大”或“小”)。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
知识点二 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
1.___科_学__探__究______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 __实__验____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2.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 [观察与问题] 金属铜是紫红色固体,在空气中用酒精灯 加热后表面变成黑色;黑色的物质是什么?
初三化学第一至第八单元复习_知识点归纳.docx
格式九年级化学一至八单元知识归纳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一、常见仪器的使用要求:知道常见仪器的名称、用途以及注意事项如:知道可用于反应的容器、可直接加热的仪器、不能直接加热的仪器等考点链接:常在实验题中要求填仪器名称二、实验基本操作1、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一斜、二放、三慢竖”粉末放入试管底部、块状放在试管口,粉末一般用钥匙或纸槽,块状用镊子(2)液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的倾倒“一倒、二向、三紧挨”液体药品的量取“量筒放平,视线与页面凹液面最低处保持相平吸取与滴加药品“不可将滴管深入试管内”(3)给物质加热①、酒精灯的使用方法:②、加热的操作:要用外焰加热,酒精灯的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其中外焰温度最高;固体加热,先预热,再对着固体药品的地方加热;液体加热,先预热,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 ,且要与桌面成45°角,不能对着有人的方向。
③、物质加热的注意事项:(温馨提示:否者可能会导致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 1)外壁不能有水,(2)容器不要接触灯芯,(3)烧得很热的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或放在实验台上。
考点链接:常在选择题中考操作图或在实验题中考查实验正误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一)概念1、物理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物理变化。
例:火柴梗被折断、玻璃破碎、小麦加工成面粉等,只是形状改变。
专业资料整理格式水的三态变化、石蜡熔化、食盐溶解在水中,只是形状和状态发生变化。
灯泡、电炉丝通电发光、发热。
以上都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化学变化。
现象:会伴随产生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或生成沉淀等。
例:燃烧、铁生锈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温馨提示:有发光发热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灯泡发光。
(二)区别与联系区别: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 空气、氧
初中化学全一册绪言第一章空气、氧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绪言和第一章《空气、氧》是初中化学的启蒙章节.通过这一章的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要使学生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基本概念了解空气的成分,掌握氧气的性质、用途、制法等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认识“物质”为主,注意突出实验环节以丰富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所需要的感性材料,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动手实验的能力.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出现一个喜欢化学的良好势头.对于教学中使用的化学用语,可简单明了地给学生以解释.【指点迷津】本章节涉及的基本概念较多,同学们在对演示实验感兴趣的同时,要加强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化学的开端,为今后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学海导航【思维基础】知识是思维的基础,掌握好本章节的基础知识,会拓宽你的思维,使你在学海中自由驰骋,游刃有余.下面同学们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⒈什么是化学?⒉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二者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二者间又有何联系?怎样正确识别这两种变化?⒊什么是物理性质?什么是化学性质?二者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⒋怎样区分物理性质和物理变化?(或化学性质和化学变化)⒌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致是:_______占78%,氧气占________,稀有气体占_______,_______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_________._______国化学家________最早提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⒍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大类.从世界范围看,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⒎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氧气有哪些用途?这些用途是由它的哪些性质决定的?⒏氧气的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有何不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检验方法和验满方法都是怎样的?制取O2的操作步骤怎样?在制取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⒐什么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什么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有何联系?⒑什么是催化剂,催化作用?“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这句话是否正确?⒒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什么?灭火的原理是什么?⒓自燃、缓慢氧化、燃烧、爆炸有何异同?⒔我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文明的国家之一.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我国劳动人民在_______代就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_________时期就会冶铁和炼铜.带着以上这些提示性的思考题来学习或者回顾本章节的知识,会使你易于抓住重点,使知识网络化. 【学法指要】例1: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铁生锈B.电灯发光C.燃烧D.变色[思路]此题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实质.解答此类题的关键在于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发光、放热、颜色改变、生成气体或沉淀等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但不能作为主要依据.[解析](A)中铁锈的成分是氧化铁与铁不同,所以A是化学变化.(B)电灯通电后发光,这是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的过程,灯丝并没有变成其他物质,因此属于物理变化;(C)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D)变色既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发生的现象.答案为(A、C)例2: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A. 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B. 加热碱式碳酸铜生成了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C. 氧气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易溶于水D. 白磷自燃[思路]本题考查的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及“性质”与“变化”的区别.解答此类题的关键在于要知道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物质的色、味、态、密度、硬度、溶解性、熔点、沸点等.而化学性质则主要包括物质的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解析](A)是镁条的化学性质;(B)是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的化学变化;(C)是O2的物理性质;(D)白磷自燃是化学变化.答案为(C)例3:物质在空气里发生燃烧、自燃、缓慢氧化,有人叙述这些变化有如下共同点:①都产生热量;②都要发光;③都属于氧化反应;④都很缓慢;⑤都需要物质与氧气接触;⑥都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下列都正确的一组是()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解析]燃烧和缓慢氧化均属氧化反应,只不过剧烈程度不同.若可燃物缓慢氧化放出的热量不能及时放出,可能使温度升高到着火点而引起自燃,缓慢氧化的温度不需达到着火点.答案为(A) 例4: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忘记了加入二氧化锰,其结果是()A. 不能产生氧气B. 生成氧气的速率慢C. 产生氧气的总质量减少D. 没有氧化钾生成[解析]氯酸钾分解时,没有催化剂只是反应速度较慢,但加热时反应仍能发生.只要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完全分解,产生的氧气的质量是一个定值.例5:标准状况(0℃,1.01×105帕)下,某气体的密度是1.98克/升(空气的密度为1.29克/升)该气体易溶于水,在实验室收集此气体时应用()A. 排水集气法B. 向上排空气法C. 向下排空气法D. 以上方法均可以[思路]确定气体收集方法的规律:根据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确定气体的收集方法.(M为空气的平均分子量)该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且易溶于水,故收集方法只能为(B).例6:某同学在实验室设计了4种制氧气的方案:①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共热;②使高锰酸钾受热;③用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共热;④使二氧化锰受热.判断这四种方法:A. 全正确B. 全不正确C. ①②③正确D.只有①②正确[解析]此题考查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药品以及催化剂的概念.实验室制取氧气可采用两种方法:一种为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在较低温度下制取氧气;另一种为高锰酸钾受热分解放出氧气.题中①②则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种方法.③中虽然是高锰酸钾与氯酸钾共热,但是高锰酸钾受热可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其中二氧化锰可作为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催化剂,因此也可用在于实验室中制取氧气.此选项是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的灵活运用.④中二氧化锰成分里尽管含有氧,但在通常加热的条件下却没有氧气放出,不能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所以答案为(C).例7:下列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写序号)________;属于氧化反应的是________;属于分解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1)碱式碳酸铜氧化铜+水+二氧化碳(2)硫+氧气二氧化硫(3)甲烷+氧气二氧化碳+水(4)氢气+氧气水[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化合反应、分解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分类角度不同.化合、分解反应是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数目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而氧化反应则是从反应物中有没有“氧”参加反应来进行分类.所以此题的答案为:属于化合反应的有(2)(4);属于氧化反应的有(2)(3)(4);属于分解反应的有(1).通过以上这些典型习题,你对这一章节的内容是不是有了更深的的理解呢?【思维体操】扩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训练扩散思维,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例已知:白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木炭+氧气二氧化碳;镁+氧气氧化镁;镁+氮气氮化镁(固体).根据上述反应,要证实空气中氧的含量,应该选择_______(物质名称)来进行实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扩散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这个实验的理解,以及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在这个实验中要求所选用的物质性质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而不和空气中的其它成分发生反应,且为固体.在生成物中,产物应为固体,或者生成的气体极易溶于水.通过此题中的已知条件可知:白磷为固体,可与氧气反应且不与空气中的其它成分反应,生成物为固体,符合要求.木炭为固体,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不与其它成分反应,但生成的二氧化碳不是极易溶于水的气体,不符合要求.镁为固体,它不仅可以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还可以与氮气发生反应,也不符合要求.所以要证实空气中氧的含量,应选择白磷.原因是白磷只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木炭虽只消耗氧气,但又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镁不但消耗空气中的氧气,还要消耗氮气,后两者均无法准确测出空气中氧气的实际含量.题型扩散1:要除去密闭容器里的空气中的氧气得到较为纯净的氮气,可用燃烧除氧气的方法,下列物质可以选用的是()A. 铁丝B. 红磷C. 木碳D.硫黄提示:通过燃烧的方法除去氧气,必须考虑:一是选项中的物质要能在混合气体中燃烧,二是燃烧后不能生成另一种气体.因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木碳和硫黄燃烧后又分别有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体生成,只有红磷燃烧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为固体,所以最好选用红磷.答案为(B).题型扩散2:使适量的磷和木炭在等容积的A、B两瓶中同时燃烧,如图所示.试回答:(1)待磷、木炭完全燃烧后,A、B两瓶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2)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此实验能验证哪些结论?[解析](1)A瓶有水进入,进入的水量约为A瓶体积的,B瓶无变化;(2)A瓶中消耗氧气生成固体,气体压强减小;B瓶中消耗氧气但又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压强基本保持不变.(3)此实验证明了空气中有氧气,并且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的1/5.通过以上三道题的解析,你能找到它们的相似之处吗?三、智能显示【心中有数】绪言及第一章《空气、氧》是初中化学的启蒙章节,涉及的概念和基础知识较多,多年来一直是中考等考试的热点.认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会提高你学习化学的兴趣,也会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动脑动手】⒈在通常情况下,一氧化碳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无色气体,它的密度与空气相近.一氧化氮很容易和空气中的氧气化合,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1)实验室里,一氧化氮气体可用____________法收集.(2)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二氧化氮是红棕色的气体,这是二氧化氮的_____________性质.⒉下面对于铁的叙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 纯铁具有银白色光泽B. 铁能导电C. 铁跟盐酸反应能放出氢气D. 铁的密度为7.8克/厘米3E.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⒊下列关于物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不需要加热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B. 化学变化的过程当中一定伴随着发生物理变化C.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D. 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⒋某学生在做镁带燃烧的实验时,先用火柴去点燃镁带,镁条并没有燃烧,后改用酒精灯去点燃镁带,镁带燃烧了.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原因.⒌实验室制取氧气大致可分为下列步骤:①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塞入一小团棉花,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并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⑤熄灭酒精灯.⑥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创新园地】有了上面的基础,下面请开动脑筋,我们一起在创新的园地里漫步!⒈制取氧气的途径有多种,如水氢气+氧气①,氯酸钾氯化钾+氧气②,氧化汞汞+氧气③,过氧化钠+二氧化碳碳酸钠+氧气④等等.现在潜水员想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为潜水艇中氧气中的来源,你认为应该选择哪一个?为什么?(至少要阐明三条不同的理由)⒉揭开盛有液态空气的保温瓶盖,并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瓶口上方,可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⒊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问题:(A)氢氧化钠叫做烧碱或苛性钠;(B)氢氧化钠固体极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C)暴露在空气中的烧碱易吸收水分而潮解;(D)氢氧化钠还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E)氢氧化钠还能跟指示剂、盐酸、氯化铁等反应;(F)氢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具有广泛的用途;(G)纯净的氢氧化钠是一种白色固体,它的水溶液有涩味和滑腻感.(1)用序号回答:短文中叙述物理性质的有____________,叙述化学性质的有________.(2)氢氧化钠可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固体氢氧化钠应__________保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道题你攻破了吗?在创新的道路上,你们只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勇于探索的决心,一定会达到成功的彼岸.参考答案⒈第(4)种最适合用于在潜水艇中制取氧气.这是因为:(1)此反应不需要加热,通电,催化剂等条件,在常温下即可发生;(2)反应物过氧化钠为固体,便于携带,另一种反应物二氧化碳可由人呼出的气体替代;(3)此反应的生成物无毒.⒉打开保温瓶盖时,液态空气会汽化,吸收热量,使木条周围温度迅速降低,达不到木条的着火点.而且由于液氧比液氮的汽化温度高,所以液氮先汽化冲出瓶口,它不支持燃烧,所以会使木条熄灭.⒊ (1)BCG,DE(2)它易吸水,密封,CD.四、同步题库A卷(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1.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铁钉生锈B.冰融化成水C.石油燃烧D.加热碳酸氢铵固体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蜡烛遇热变软B.蜡烛燃烧C.酒精的挥发D.水蒸发变成水蒸气3.有关物质性质的下列叙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B.二氧化硫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碱式碳酸铜受热后,绿色粉末变成黑色D.液氧能变成雪花状的淡蓝色固态氧4.有一瓶无色气体,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木要重新燃烧,则这瓶无色气体是()A.空气B.氮气C.氧气D.稀有气体5.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后加热制取氧气,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前后发生变化的是()A.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B.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C.二氧化锰的质量D.二氧化锰的颜色6.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是由于蜡烛在燃烧时()A.先熔化B.再发出黄光C.放出大量的热D.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7.在化学反应中,使用适当的催化剂,可以()A.改变化学反应速率B.增加生成物的质量C.加快化学反应速率D.减慢化学反应速率8.加热氯酸钾但不加入二氧化锰,其结果是()A.不产生氧气B.产生氧化的速率减慢C.产生氧气的质量减少D.产生氧化的速率加快9.下列物质是白色的为()A.二氧化锰B.高锰酸钾C.氧气D.氯酸钾10.下列化学反应中,既属于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 .铝+氧气−−→−点燃三氧化二铝 B .氮气+氨气C .水−−→−电解氢气+氧气D .甲烷+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11.某集气瓶里盛有氮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体积比为4:1),采用燃烧法除去氧气而得到较纯净的氮气时,最好采用试剂( )A .铁丝B .红磷C .木炭D .硫黄12.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中,不需要使用的仪器是( )A .酒精灯B .烧杯C .铁架台D .试管13.下列物质在酒精灯加热条件下不能产生氧气的是( )A .水B .高锰酸钾 C.氧化汞 D.氯酸钾14.有关氧气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氧气很活泼,在常温下就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B . 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都放出热量,产生火焰C . 氧气具有氧化性,在氧化反应中可给其他物质提供氧D . 氧气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最大15.某气体即能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该气体具备的性质是( )A .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水落石出B .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C .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工业D .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16.气体A 的密度比空气小,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难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则收集该气体的方法可以用( )A .向下排空气法B .排水取气法C .向下排空气法或排水取气法D .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取气法17.下列变化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 . 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B . 乙炔+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 C . 氢气+氧化铜−−→−加热铜+水 D . 碳酸−→−水+二氧化碳 18.将加热高锰酸钾分解后的剩余固体投进正在加热装有氯酸外的试管里,会发生以下现象中的( )A .反应加快B .反应减慢C .反应终止D .无影响19.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 . 试剂瓶塞取下后应倒放在桌子上B . 酒精灯的灯帽取下后应正在放桌子上C . 试管刷干净后应倒放在试管架上D . 胶头滴管不用时应倒插在试管架上20.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如果指针向左偏,应采取的措施是( )A .将游码移到左侧零点B .加适量砝码C .加适量药品D .扭转螺丝,使天平平衡21.将混有少量高锰酸钾的氯酸钾晶体,放入试管中加热,完全反应后,试管中剩余物质共有()A.2种B.3种C.4种D.5种22.在下列情况中:①煤的燃烧;②工业废气任意排放;③燃放鞭炮;④飞机、汽车尾气的排放,可能引起大气污染的是()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23.某学生使用带游码的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时,错误地指导氯化钠放在右托盘、砝码放在左托盘,称得氯化钠的质量为10.6克(1 克以下只能使用游码),如果按正确的方法称量,氯化钠的质量为()A.10克B.11.2克C.9.4克D.10.6克24.对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白雾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C.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25.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出现下列的哪种情况时可以开始收集氧气()A.没有气泡冒出时B.刚有气泡冒出时C.气泡断断续续冒出时D.有连续气泡冒出时(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2个正确答案)1.区别氮气和氧气,最好用()A.带火星的木条B.燃着的木条C.分别液化D.澄清的石灰水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既属于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C.凡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的反应都是分解反应D.物质只有跟氧气发生反应才是氧化反应3.下列各组物质中,能用过滤法分离的是()A.汽油跟水混合B.食盐和白糖混合C.食盐和泥沙混合D.水和泥沙混合4.下列物质跟氯酸钾混合受热时,能加快氯酸钾分解反应速率的是()A.氯化钾B.二氧化猛C.高锰酸钾D.锰酸钾5.实验室制取氧气时,不正确的操作是()A.装药品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导管口开始有气泡冒出时,不宜立即收集气体C.停止加热时,应先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D.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从水槽中取出后应倒放在桌面上6.要从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后所得的物质中回收二氧化锰,有以下几步操作供选择:①蒸发溶液;②过滤;③溶解;④水洗;⑤加热烘干。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质与化学反应
- 物质的分类
- 物质的性质
-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 化学方程式
- 化学计量学
第二章:空气与氧气
- 空气的组成
- 空气的污染与净化
- 空气中的氧气
- 氧气的制取与应用
第三章:水及其溶液
- 水的性质
- 溶剂与溶解作用
- 浓度与溶解度
- 酸碱中和反应
第四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 金属元素及其性质
- 金属的提取与应用
- 金属离子的还原性
- 非金属元素及其氧化物、酸、碱及盐第五章:碳及其化合物
- 碳的性质及同素异形体
- 烷烃及烷基的化学性质
- 烯烃及炔烃的化学性质
- 醇、酸、醛、酮和酯
第六章:酸、碱和盐
- 酸性、碱性、中性溶液及酸碱指示剂-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 盐的种类及其化学性质
- 盐的制备及其应用
第七章:化学能和化学反应速率
- 化学能的种类
- 化学反应速率和影响因素
- 平衡与平衡常数
-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第八章:电与化学
- 电流和电路的基本概念
- 电解和电解质
- 镀金、电磁铁的制作原理
- 化学电池的种类及其应用
总结
本册化学内容共具体介绍了6个章节、31个基础知识点,分别包括了物质与化学反应、空气与氧气、水及其溶液、金属及其化合物、碳及其化合物、酸、碱和盐、化学能和化学反应速率、电与化学,让学生全面掌握了化学的基础知识。
同时,还介绍了化学的发展历程和化学在生活、环境和工业生产等领域的应用,拓展了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和视野。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 大家都来学化学》知识点汇总 粤教版
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1.1社会生活与化学一、化学课的学习内容1、生活中的化学知识2、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3、化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4、科学探究的方法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相关连接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1.2化学实验室之旅一、参观实验室1、了解化学实验室规则2、固体和液体化学药品的摆放规律:按物质的类别进行摆放。
3、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1)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2)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3)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a)先调整零点(b)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c)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d)砝码用镊子夹取。
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e)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
砝码放回砝码盒。
(4)加热器皿--酒精灯(a)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二、化学实验注意事项
1.遵守实验室规则, 使用化学药品做到“三不”:
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 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 药品的味道。
2.实验室用剩的药品做到“三不”:
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 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仪器内。
三、化学实验室药品的一些图标
仰视: 读数偏小,实际所取的液体体积偏大 俯视: 读数偏大,实际所取的液体体积偏小
简记:仰(羊)小俯(虎)大
练习:
1、用量筒仰视量取40mL水,请问该生 所取水的实际体积比40mL要 多 (填“多”或“少”)。
2.某同学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 体,先仰视读出液体体积为20毫升, 该生倾倒出部分液体后,又俯视读 其体积为10毫升。则倒出液体的体
Hi,以后会常见面,请记住我好吗? 铁 架
台
试管
烧杯
集气瓶
酒精灯胶量筒头 滴管水槽
滴 瓶
试管夹
玻璃棒
石棉网
你能说出我的名字吗?
试管 试管夹 玻璃棒 酒精灯 量筒 铁架台(包括 铁夹和铁圈)
烧杯 集气瓶 胶头滴管 滴瓶 水槽
四、药品的取用
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1、取用药品,应注意节约,如果没有说 明用量,一般应按__最__少__量___取用,液体 是_1_-_2_m__L_,固体只需_盖__满__试__管__的__底__部_。 2、实验剩余的药品要放入_指__定__的__容__器__内__. 既不能_放__回__原__瓶____,也不要__随__意__丢__弃___, 更不要___拿__出__实__验__室_______. 3、实验时不小心将药液溅到眼中,首先 应__用__水__冲__洗__
(×) 3.取液后的胶头滴管平放在实验台上 ( × )
思考:如何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呢?
• 作业: • 1、取用块状固体用什么?如何取用?: • 2、如何取用细口瓶中的液体药品? • 3、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如何读数?如果是仰
视,会怎么样?
• 4、如果要量取5ml,用什么规格的量筒合 适?筒要说明操作方法。
注意事项:
1、细口瓶塞 要倒放
2、抓握胶头滴管 要稳当
3、使用完 盖好,放回原处
4、胶头滴管不能倒放、乱放、平放,
应放在指定位置不要伸入容器内, 一般要做到在试管口正上方竖直悬 空。
如何使用胶头滴管? 取液后的滴管怎样处理?
判断正误
1.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为防止滴到试管外 面,可将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滴加液体。
答: 防止药液流出试管外。应该缓慢的倾倒。
(3) 量取一定量的液体药品
【注意事项】 1.量筒必 须放平稳。 2.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 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底 处保持水平。
正确
俯视读数会使测量值偏大 仰视读数会使测量值偏小
(3)取用一定量的液体
想一想下列读数后果是什么?
小结:取用一定量的药品
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一般用量筒。使用时, 应使量筒放平稳,倒入液体到接近要求的刻度,再 用胶头滴管逐滴滴人量筒至刻度线,读数时使视线 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1,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能否将试管口 对着人? 不能,防止液体外溅伤人
2,试管外壁有水能否直接加热? 不能,防止试管受热不均使试管破裂
3,热的试管可否直接放在冷水中冲洗?
不能,热的试管遇冷水容易破裂
4,如何给试管预热? 来回移动试管使试管均匀受热或移动酒 精灯使试管受热均匀
2、小结 1) 酒精不超过容积的三分之二 2)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3)与桌面成约450角 4)手不要拿试管夹的短柄 5)外壁有水,加热前要擦干 6)加热后不能马上用冷水冲洗 7)先预热,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旁 人
二、物质的加热
1、热源(加热工具):最常用酒精灯,有时需要 酒精喷灯进行高温加热。 2、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 三部分,
外焰 温度最高, 焰心 温度最低,因此, 加热时应把需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酒精灯内 的酒精不超过 其容积的2/3 。
返回
4、酒精灯的使用——加热
用试管夹夹住该试管中上部 (夹在距试管口约1/3处),放在 外焰上。
5.给试管里药品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均匀受热 (即预热,其操作:来回移动酒精灯或移动试 管 ),然后对准药品所在部分加热。给固体 加热时,一般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给液体加 热,应使试管倾斜,跟桌面大约成45°角,且 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口 不准对着有人的地方(自己或他人)。
讨论题
积为 ( )A
A.大于10毫升 C.小于10毫升
B.10毫升 D.无法判断
( Ⅱ )液体药品的取用 (2)滴加
滴管的使用
(2) 用滴管取少量液体药品
滴管 滴瓶
用滴管取少量的液体 用后的滴管的放置
【注意事项】 1.使用滴管时,滴管不能伸入
容器内,也不能接触容器内壁,应垂直于容器 正上方。2.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 不要平放或倒放。3.用过的滴管要立即用清水 冲洗干净(滴瓶上的滴管不用冲洗)。
(1)固体药品的取用: 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__广__口__瓶___里,
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_药__匙__(或__纸__槽__)__, 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__镊__子___夹取。
镊子 适用于稍大的块状固体
药匙 适用于颗粒或粉末状的固体
纸槽 适用于颗粒或粉末状的固体
(2). 液体药品的取用
液体药品通常盛在__细__口__瓶__里.
如何将细口瓶内的液体倒入试管内?
(1) 倾倒液体药品
注意事项:
1、细口瓶塞要倒放 2、标签 要向手心 3、瓶口 要紧挨
塞倒放.试管倾. 口相靠.签向心
4、使用完 盖好,放回原处
【思考】 1.细口瓶的塞子为 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
答: 防止药液污染、腐蚀桌面 和避免试剂受到污染
【思考】 2.倾倒液体时,细口瓶为什么要紧挨 着试管口?应该快速倒还是缓慢地倒?
• 5、使用胶头滴管要注意哪些事项?
二、给物质加热
1,加热仪器:酒精灯、酒精喷灯、电炉
2,酒精灯火焰可分为外焰、 内焰,焰心,焰心温度最低, 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加热时应 用外焰加热。
3,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试 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
4,加热时应垫上石棉网: 烧杯、烧瓶
5,不能加热的仪器:量 筒、集气瓶、漏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