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经济学研究范式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经济学研究范式分析

邹璇

【摘要】目前空间经济学正处在群雄纷起时期,研究角度不同、形式千差万别,以至于学者们难以在研究方法上达成共识,给初学者带来很大困惑,不利于学科研究的深入推进和推广。本文意在简化前期文献繁杂的理论推导过程,从中抽出一些能为学者们共同接受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规范其研究方法,促使其广泛深入地融入主流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基本研究范式是:设定收益递增和初始区域对称等前提,基于效用最大化和收益最大化原则,遵循产品多样化理论和垄断竞争理论,在D-S框架下运用“冰山”技术分析要素、产业和贸易的空间动态演化过程。空间经济学研究范式可向有空间維度的传统经济学、空间实证经济学、空间福利经济学三个方向拓展。

【关键词】空间经济学;主流经济学;研究范式;空间维度;传统经济学;空间实证经济学;空间福利经济学;核心—边缘模式;D-S分析框架空间经济学是20世纪90年代末诞生的一门新兴经济学科,主要解释地理空间中经济活动的集聚、扩散现象,揭示资源空间优化配置机制和探索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机制。事实上,体现空间维度的经济学思想——区位理论创立已久(1826年),遗憾的是其一直没能成功地被纳入主流经济学。目前空间经济学研究大有改造和提升传统的无空间维度经济学之势。

尽管之前空间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藤田、维尔布斯、鲍德温等从不同侧面构建了一些精巧的空间经济学模型,然而这些模型个性有余、共性不足,以至于空间经济学至今没有形成具有共识性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也就是说没有自己的研究范式。这显然不利于空间经济学的深入拓展和推广。为了广泛、深入地把空间经济学推向主流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必须把个性化的研究模型规范化,形成具有共识性的研究范式。而且其研究范式必须与传统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兼容,否则难以实现拓展和推广的目的。下文将对此作出尝试。

一、空间经济学思想渊源及研究范式演进

最早的空间经济思想要追溯到传统的古典区位理论——农业区位论和工业区位论。1826年德国农业学家杜能撰写了“The Isolated Republic”,其中明确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其研究范式是孤立经济体系下的农业产出最大化区位选择。大约在农业区位理论提出83年之后,空间经济思想从农业生产领域延伸到工业生产领域,也是德国的一位工业学家韦伯于1909年撰写了著名的“Industrial Location Theory”,其研究范式是从概念到工业区位选择原理,再到工业区划规则。这种研究范式促使空间思想在经济学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使空间经济思想得到较大发展的是新古典区位范式的形成,其代表人物是克里斯塔勒和勒施。前者于1933年著述了“Central Place in Southern Germany”,

提出了中心地研究范式;后者于1939年著述了“Th e Economics of Location”,首次把一般均衡研究范式引入空间分析。其实当时的贸易专家俄林也在思考如何将区位理论引入贸易分析,希望形成区位理论与贸易理论相结合的研究范式。俄林于1933著述了“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理论是一个“多边市场理论”,多边市场必然涉及区位选择,因此区位理论比国际贸易理论更为广泛,贸易理论的一大部分可以看作是区位理论的一小部分(俄林,1966)。显然俄林把空间成功地引入了贸易领域,建立了有空间维度的贸易研究范式。

首次试图建立空间经济分析范式的是艾萨德。他于1956年将杜能、韦伯、克里斯塔勒、勒施等人的区位选择理论整合为一个易于操作的分析框架,著述了“Locat ion and Spacc Eeonomy”。在艾萨德的研究范式下,区位选择仅仅是厂商对运输成本与生产成本的权衡——两者之间存在替代关系。这种有意将空间问题带入经济理论核心的想法,是对空间经济研究范式的开创性思考。遗憾的是,艾萨德没有建立空间经济分析范式,没有完成自己的心愿,但他开创了一个折中的应用领域——区域科学。然而,将空间问题引入经济理论并没有因艾萨德的不如意而停止。比如,阿朗索将区位理论引入城市经济,深入研究城市形成机制,他用“通勤者”替代农民,用中央商业区替代城市,于1964年著述了“Lo-cation and Land Use”,建立了一个比杜能的区位理论更令人满意的单中心城市形成理论,成功地建立了具有空间维度的城市经济学研究范式。

真正把空间成功嵌入传统主流经济学理论、创建与主流经济学研究范式对接的第一个空间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是克鲁格曼。他以规模报酬递增为前提,把空间嵌入到垄断竞争厂商理论中,规范化核心-边缘模型,于1991年发表“Increasing Return and Geography of Economics”一文,该文成为空间经济学开山之作。值得一提的是,克鲁格曼的这篇空间经济学开山之作,是完全基于1977年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一文中的精巧和独到的D-S分析框架的。正是克鲁格曼巧妙地运用了D-S分析框架,才真正打开了空间经济学的研究大门。当然,克鲁格曼的核心-边缘模型不是空间经济学的全部,只是众多空间经济学模型的基础。目前空间经济学已经拥有了11大基本模型:(1)核心-边缘模型(CP),旧自由资本模型(FC),(3)自由企业家模型(FE),(4)资本创造模(CC),(5)全域溢出模型(GS),(6)局部溢出模型(LS),(7)中心-外围垂直联系模型(CPVL),(8)自由资本垂直联系模型(VCVL),(9)自由企业家垂直联系模型(FEV),(10)线性自由资本模型(LFC),(11)线性自由企业家模型(LFE)。正是这11大基本模型构成了空间经济学的主体分析框架。可喜的是,这11大空间经济学基本模型都具有与传统主流经济学相对接的共同研究基础。

二、空间经济学的基本研究范式

既然研究范式是研究过程中提出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库恩,1970),那么逐一分析这个总和中的各个部分,可能更易于找到不同空间经济学模型中的共性因素,从而形成更为规范的空间经济学研究范式。

1.假设前提

空间经济学模型的基本假设包括:(1)两个区域、两个部门、两种要素,(2)规模收益递增,(3)初始区域具有对称性。假设(1)中,两个区域,不妨称之为北部与南部;两个部门,即传统的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两种生产要素,即可流动的生产要素(工业劳动力)和不可流动生产要素(农业劳动力)。

最初的空间经济学模型没有包括资本,认为不同产品是只通过劳动的投入而生产出来的。但后来的模型中开始包括了资本,有的模型还讨论了技术的溢出问题。空间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对称空间,即不存在外生差异的两个区域,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差异是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所导致的。

2.理论基础

就像传统经济学研究一样,空间经济学研究需要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其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垄断竞争思想、产品多样性偏好和收益递增理论、核心-边缘理论。

(1)垄断竞争思想。与新古典的规模收益递减(不变)和完全竞争不同,空间经济学以规模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为主要的理论基础。

(2)多样性偏好和规模报酬递增理论。最终消费品的生产者对中间投入品的多样性偏好决定了中间投入品生产者的规模收益递增性(艾瑟尔,1982)。

(3)克鲁格曼的核心—边缘理论。克鲁格曼(1991)把空间概念引入迪克希特—斯蒂格利兹的垄断竞争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完成了空间经济学的开山模型——C-P模型,简称CP模型。

3.行为准則

空间经济学与传统主流经济学对接的基本研究范式是收益最大化原则和效用最大化原理。

(1)收益最大化原则。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总会试图找到收入最大化的空间从事生产;同样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总是寻找资本回报率最大化的空间着手投资,因此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和资本必须遵循收益最大化原理。

(2)效用最大化原理。劳动力具有双重身份——生产要素的主体和消费主体。作为消费主体的劳动者,除了追求收益最大化空间外,还要寻找效用最大化(满足程度更高)的空间定居生活。因此在空间经济学建模过程中也必须遵循效用最大化原理。

显然收益最大化原则和效用最大化原理是传统主流经济学的基本研究范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