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3Ο2363(2001)02Ο0077Ο04
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王忠诚
(重庆师范学院地理系,重庆400047)
摘要:农业产业化是农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农业生产经营形式的突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就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农业产业结构及主导产业、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农业产业化模式等方面的现状作了初步分析,并指出重庆市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中存在着龙头企业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发育不健全等限制性因素;最后,就重庆市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入WTO 和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为契机等提出了推进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的对策。
关 键 词:农业;产业化;重庆市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0-06-30;修回日期:2001-03-03
作者简介:王忠诚(1970Ο
),男,湖南新宁县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1 农业产业化的内容及其特征
“农业产业化”在我国首次出现是1993年山东
省潍坊市农业和农村发展工作总结时所提出的一个口号。随即上海市、湖北省等地区接过这一口号,以此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并组织实施,均取得了极为理想的效果。近年来,全国上下关于农业产业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尽管对于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但是对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的认识却较为一致。即一般都认为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和农村改革的必然结果,是农业自身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是农业生
产经营形式的一种突破。[1]
农业产业化发展使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从单纯的生产领域扩展到农副产品的加工及其流通领域,这就要求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据区域内的农业资源优势,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形成生产专业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的农、工、贸一体化经营,从而达
到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2]
这些已大大超出了传统农业的范畴。
2 现状分析
2.1 主要成就2.1.1 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基本确定了农业主导产业。目前,重庆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农、林、牧、渔多种经营,农业结构日趋合理,全
市现已形成粮食、蔬菜、瘦肉型猪、水果、烤烟、中药
材等十大主导产业。各区县(市)也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各自的主导产业。如沙坪坝区以淡季菜、瘦弱型猪、肉鸭、牛奶等城郊型农业特色的农产品作为主导产品进行产业化开发。2.1.2 培植了龙头企业,建立了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专业批发市场,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已经起步。从龙头企业看,目前,该市已培植了一批较具实力的龙头企业,如涪陵的榨菜集团有限公司、太极集团公司、重庆康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1997年12月2日,重庆康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还被国家体改委确定为64个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企业之一。在农产品生产基地方面,重庆市目前已初具规模的商品生产基地有100多个,如涪陵市的20万hm 2榨菜基地、武隆县的6.67万hm 2烤烟基地、石柱县的200万只长毛兔基地等。在农产品市场建设方面,截至到1998年底,全市已有各级各类集市2469个,其中,有一批辐射力较强的专业批发市场。如沙坪坝区目前已形成了小龙坎、陈家湾等各类农产品市场50多个,总面积达11万m 2,其中,成型的农产品集贸市场有34个[3]。2.1.3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初见端倪,农业一体化经营开始出现。在农业生产专业化、基础化的发展过程中,同类产品生产者在自愿的基础上形成了带有生产协作和服务性的群众组织,即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也称之为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如长寿县在合心等乡镇建起了18个蚕桑专业合作社,吸收了近1万名农民入社,把过去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格局转变为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化经营联合体;专业合作社还负责向蚕农提供技术、设施、物资等服
第20卷 第2期2001年 6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RCH AND DEV ELOPMEN T Vol.20 No.2J un.2001
务,并对他们的蚕茧实行保护价收购。这样一来,既保护了蚕农的利益又推动了生产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形成,架起了农户与市场、企业之间的桥梁,有效地解决了农民买难卖难的问题,成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媒介[2]。2.1.4 形成了多种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由于重庆市各地的资源条件不同,生产技术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各异,因而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其组织模式也就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主要有如下3种:(1)“公司+农户”模式,如涪陵榨菜集团公司被确定为重庆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后,到农村联系农户,初步形成了“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企业(公司)在产前即与农户签定生产协议,实行保护价收购,并对农民进行返利,这样就把企业和农民的利益捆在一起,缔结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联合体。(2)“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如太极集团与彭水县合作,在青平、文武、大厂等乡和七耀山、毛尖山等建起了野生紫苑、野荞头基地约733.3hm2,由当地农民负责栽种、管理及采收,太极集团职工负责技术和收购,太极集团接收全部药材。年产药材3000多t,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3)“公司+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农户”模式,如长寿县蚕丝绸有限公司,即是“公司+合作社(蚕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典型,它集生产、发展、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加强了行业管理,促进了蚕桑生产经营的大发展。
2.2 主要问题
2.2.1 农业内部结构尚不合理,区域间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就农业内部结构而言(见表1),林业和渔业比重偏小,这与农业的现代化很不相称,也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又从区域内各县市的农业结构来看,有些地方不顾本地的优势资源和发展水平,甚至照搬市里面确定的十大项目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主导产业。这样,什么都要抓,结果什么都抓不好。
表1 重庆市农业结构比较[3]
T ab.1 Comparison of the
agriculture structure of Chongqing city
项目
1997年1998年
产值/亿元比重/%产值/亿元比重/%
农业总产值231.05100.00236.70100.00种植业129.7656.20131.7455.70林业 7.97 3.40 9.34 3.90畜牧业86.8337.6088.3237.30渔业 6.49 2.80 7.30 3.102.2.2 龙头骨干企业发展不足。从总体上看“小龙多,大龙少”,除极少数龙头企业外,市场开拓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大的企业很少;从各区县(市)看,多数地方是多条龙并存,而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的纽带关系多是松散式、半紧密型的。如有的官办公司(社、厂)没有以经济合同的方式与农户签订农副产品的购销合同,没有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一些公司凭借地方政府赋予的某项农产品专收权,在市场前景好时则收购,在市场前景差时,则以种种理由拒绝收购、少收或压价收购,让农户独自承担市场风险。近几年来,重庆市农村反复几次发生的挖桑毁蚕等事件,就说明这些公司现在还不是真正的农业产业化链条上的龙头企业。
2.2.3 农产品生产基地“规划多、建设少”,基础设施落后,中低产田的改造任务艰巨,农业生产“瓶颈”制约明显,且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目前,全市规划中的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共有100多个,但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37%,旱涝保收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19%,大大低于全国有效灌溉率51.9%的平均水平;现有的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全市73%的水库属病险水库,65%的提灌设备急待更新改造;中低产田面积大,冷、烂、串、毒低产田和坡瘠地占耕地面积的70%;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60%,还有
3.5万km2有待治理;同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很差,仅1998年,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57.8万hm2,其中,绝收面积达12万hm2,造成经济损失达72亿元。
2.2.4 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名、优、特、新、稀”产品少,尤其是缺乏开拓、占领市场能力强的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以食品加工为例,目前,重庆市农贸市场上农副产品通过加工后制成的食品,在全市食品市场总额中仅占15%。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一些地方对如何利用高新技术发展名、优、特、新农副产品去开拓市场、占领市场的认识不足,从事农业产业化开发的企业同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合作也不够。2.2.5 市场发育不健全,农产品产销不畅通。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的市场参与意识不强;二是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途径偏少,因而对市场信号的反应不灵敏。以水果销售为例:1997年尽管全市水果获得大丰收,总产量达62万t,其中,柑桔46万t,但由于全国水果丰收,市场疲软,造成重庆市柑桔销售困难,结果部分地区出现了批量烂果,全市共烂果6万多t,农民收入锐减。
2.2.6 缺乏现代化企业的支撑,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缺口很大。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项目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仅有70多个,投资额在50万以上
・
8
7
・地域研究与开发第2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