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初二语文下册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精细复习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78dabc47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a7.png)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 文学常识。
2. 重点实词。
- 当涂:当道,当权。
- 辞:推托。
-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 往事:历史。
- 及:到,等到。
- 过:经过。
- 更:重新。
- 见事:知晓事情。
3. 重点虚词。
-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 为:-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成为)。
-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省略句,肃遂拜(于)蒙母)4. 通假字。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表反问)。
5. 古今异义。
- 孤:古义指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指孤单、孤独。
- 博士:古义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指学位的一种。
- 往事:古义指历史,今义指过去的事情。
6. 一词多义。
- 当:- 当涂掌事(掌管)。
- 但当涉猎(应当)。
- 见:- 见往事耳(了解)。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
7. 句子翻译。
-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蒙辞以军中多务。
-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 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谈论议事,(鲁肃)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1. 文学常识。
2. 重点实词。
- 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户,门。
- 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杼,织布的梭子。
- 惟闻:只听到。
惟,只。
鲁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
![鲁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a23d3f43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9d.png)
鲁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鲁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许多经典古诗词和文言文,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以下是一些必背的古诗词和文言文:# 古诗词1. 《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望岳》 -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 《春望》 -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 《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 《江雪》 -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6. 《游子吟》 - 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7. 《枫桥夜泊》 -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8.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文言文1. 《岳阳楼记》 - 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2. 《桃花源记》 - 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 《出师表》 - 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4. 《醉翁亭记》 - 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岩岫杳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5. 《岳阳楼记》 - 范仲淹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 《滕王阁序》 - 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
![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a084f1a4afe04a1b171de3e.png)
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掌握了必备的语法知识,才能有条件去学习其他学科。
接下来xx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例词例句古义今义1居居十日过了居住2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走3再一股作气,再而衰第二次又4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水池5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停驻质量差;次数6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7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8寻未果,寻病终不久寻找9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案件监狱10坐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坐下11渠问渠哪得清如许它(他)水渠12微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微小13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官吏调职迁移14形无案牍之劳形身体形状15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卑鄙16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质低下17牺牲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祭祀用的物品为正义事业而奉献18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缘亲属19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交通运输20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男性的配偶21绝境同上与世隔绝的地方山穷水尽的地步22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不必说条件关系连词23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数学学科之一24开张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开业25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集商议财务人员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汇总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6baab5fe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1c.png)
七年级下册⽂⾔⽂知识点复习汇总七年级下册⽂⾔⽂知识点复习汇总课前准备:1、提前两三天(视⽂⾔⽂课⽂多少、篇幅长短⽽定)布置⽂⾔⽂复习任务,背诵原⽂、疏通⽂意。
2、将整册⽂⾔⽂内容根据中考说明整合勾连,印制讲义。
课上复习:第⼀课时⼀、知⼰知彼,考点分析(⼀)⽂⾔⽂命题重点1.重点考查⽂⾔知识,含实词(⼀词多义、词类活⽤、古今异义、通假等)、虚词和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和倒装句等)。
2.所选材料均为课外,以⼈物传记为主。
3.虚词的辨析⼀为课外,⼀为课内(注明出处)。
4.贯彻“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原则。
注:做⽂⾔⽂阅读题时不需要句句都翻译的透彻,通读⽂段之后再根据题⽬进⾏⼆次有针对性的详细分析。
(⼆)以中考⽂⾔⽂题⽬为例1.解释⽂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3分)(1)喻其为盗之⾔喻:(2)遂逾垣凿室逾:(3)以⽣吾⽲,殖吾稼殖: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法,相同的⼀项是()(2分)A. ⾃宋之齐,请其术其真⽆马邪(韩愈《马说》)B. ⽽不喻其为盗之道余强饮三⼤⽩⽽别(张岱《湖⼼亭看雪》)C. ⼭泽之产育宋何罪之有?(《孟⼦·公输》)D. 若之盗,私⼼也义,亦我所欲也(孟⼦·告⼦上》)3.请将⽂中画横线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1)⼿⽬所及,亡不探也。
(2分)译⽂:(2)若盗之⽽获罪,孰怨哉?(3分)译⽂:4. 如何理解东郭先⽣所说的“国⽒之盗,公道也”?请根据⽂意回答。
(2分)答:师:请同学们看看这些题⽬⾥的考点在我们课内⽂⾔⽂中哪些地⽅有学习到?⽣思考并回答。
师总结:“喻”字出⾃《⽣于忧患死于安乐》,“逾”字出⾃《论语》《⽯壕吏》,“孰”字出⾃《邹忌讽齐王纳谏》等等,所以只要我们复习好课内⽂⾔⽂,了解透中考考点,在考试时联系课本,认真作答,就⼀定能取得好的成绩。
⼆、预习展⽰,⽬标定向(⼀)将下列句⼦的空⽩部分补充完整:1. 万⾥赴戎机,关⼭度若飞。
朔⽓传⾦柝,寒光照铁⾐。
鲁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知识点
![鲁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f8c9cfc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ea.png)
鲁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知识点七年级语文考试知识点《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1、本诗是韩愈写给中唐诗人张籍的。
诗中的“皇都”指的是长安。
2、诗的前两句写景,作者抓住早春小雨和春草初萌两个典型特征,写出早春景色和初见春色的欣喜,生动传神。
3、风雨是春天的使者,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写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本诗中与该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4、“草色遥看近却无”描写早春,给人以美感,把该句呈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走近细看时,小草似乎又悄悄躲起来,让人看不清什么颜色。
5、“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句诗让人格言“一年之计在于春”。
6、诗人为什么说初春的景色“绝胜烟柳满皇都”?因为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是早春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家更新的欣欣生气之景,而烟柳已是“满”城皆是,不稀罕了。
到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
7、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对早春的认识,请你把这一认识运用到所有事物就会得出一个普遍性的道理。
一切美好事物,的时节,就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的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8、“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
9、结合诗的内容,谈谈“最”“绝”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将象征大地春回的淡淡草色与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对比,突出早春景色最可爱。
10、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
初一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童年的朋友噗pū脯pú绺liǔ惩ch?ng咒zhòu颊jiá嗅xiù皱zhòu膝xī兜dōu鬃zōng 辫biàn鼻bí壶hú颤动chàndòng:短促而频繁地振动或抖动。
咕哝gūnong:带有不满意的情绪小声说话。
初一下学期文言文专题复习
![初一下学期文言文专题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d77e31b5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5b.png)
初一下学期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初一下学期的同学来说,系统地进行文言文专题复习有助于巩固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以下是关于初一下学期文言文的专题复习内容。
一、重点字词1、实词初一下学期我们学习了众多实词,如“之”“其”“而”“以”等。
“之”常见的用法有:作代词,代指人、事、物;作动词,“去、到”;作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等。
“其”可以作代词,指“他(她、它)的”“那”“其中的”等;也可以作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而”可表并列、承接、转折、修饰等关系。
“以”有“用、凭借、因为、把”等意思。
2、虚词像“乃”“于”“为”等虚词也要重点掌握。
“乃”常见的意思有“于是、就”“才”“竟然”。
“于”有“在、到、对、从、比”等用法。
“为”可以作动词,“做、成为”;作介词,“被、给、对”;作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反诘。
3、古今异义词如“但”在古代常表示“只”,现在则有“但是”的意思;“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现在指“行走”。
4、通假字例如“说”通“悦”,表示“高兴”;“女”通“汝”,意思是“你”。
二、重点句子1、特殊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标志有“……者,……也”“……,……也”“……者也”等。
比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如“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3)省略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再”和“三”后面省略了“鼓”。
2、名句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大,还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三、文学常识1、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创作风格等。
比如,学习《孙权劝学》要知道司马光,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2、作品清楚作品的体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等。
像《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讲述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歌颂了她的勇敢和爱国精神。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汇总,收藏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汇总,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60cf04c9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d5.png)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汇总,收藏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全文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渔人)就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这类(东西)。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通用2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通用2篇)](https://img.taocdn.com/s3/m/5d3cb737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f0.png)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通用2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篇1《孙权劝学》 1.出处:选自《资治通鉴》2.作者: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
3.文学影响:司马迁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共294卷,记述了公元前420xx年(战国时期)至公元959年(五代时期)共1362年的史实。
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讲经济、文化,长于描写战争。
《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本书描写战争的代表作。
这里“资”是“帮助”;“治”是治理;“通”是“通史”;“鉴”是“借鉴”;整个书名的意思是:以历史上的得失为鉴戒来帮助加强政治。
4.字词句: A.词义:⑴.古今异义:①.但,古义为只,eg:但当涉猎;今为转折连词。
②.治,古义为研究,e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为治理。
③.博士,古义为官职,e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为学位。
⑵.一词多义:①.以:a.用,eg:以军中多务;b.与“为”译为“认为”,eg: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当:a.掌管,eg:当除掌事;b.应当,eg:但当涉猎。
③.见:a.知道,eg:见往事耳(了解历史罢了。
);b.认清,识别,eg: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看见,见渔人,乃大惊。
④.若:a.动词,比得上,eg:孰若孤;b.介词,好象,eg:仿佛若有光。
⑤.之:a.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eg:大兄何见事之晚乎?b.助词,的,eg:于厅事之东北角。
⑶.重点词语翻译:①.当涂:当道,当权。
②.辞:推托。
③.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
④.才略:政治或军事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⑤.涉猎:粗略地阅读。
⑥.刮目相看: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
⑥.更:更新。
⑶.①.吴下阿蒙:比喻学识尚浅。
②.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①.倒装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见事”应“见事何”,疑问句宾语前置。
) 老兄你为什么看事情的变化这么晚呢?②.省略句:肃遂拜蒙母。
初中二年级语文(下册)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精细复习
![初中二年级语文(下册)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精细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3d00758131b765ce0408140c.png)
初二语文下册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精美复习文言文精美复习《三峡》一、文学知识1 、本文选自《水经注疏》,作者是郦道元,他是我国北魏优秀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灿烂,语言清丽。
2、三峡包含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二、语音略无阙处( quē)重岩叠嶂(zhà ng)不见曦月(xī)ān)绝巘多生怪柏(yǎ n)飞漱此间( shù)属引凄异(沿溯阻绝( sù)素湍绿潭( tu zhǔ)三、通假字1 、略无阙处(阙通缺)四、古今异义词1 、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系词)2 、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今义:常连在一同,表示另提一事)五、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2、林寒涧肃(寒: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冷)(肃:形容词用作动词,沉寂)3、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六、一词多义1 、绝沿溯阻绝(隔断)哀转久绝(消逝)绝巘多生怪柏(极)2 、自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自非亭子夜分(假如)七、要点词语解说1 、至于夏水襄陵(襄:漫上)2 、或王命急宣(或:有时急:急速)3 、则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或急流的水)4、良多兴趣(良:很)5 、属引凄异(属:连结引:延伸)6 、不见曦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八、理解性默写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子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季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此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5、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早发白帝城》7、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光景的特色和赐予作者的感觉是:清荣峻茂,良多兴趣。
(2021整理)语文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资料
![(2021整理)语文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5507c8d0b1c59eef9c7b469.png)
语文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资料班别学号本册必背古诗文篇目《木兰诗》以下各篇章中加点字词、划横线句为重点字词、句。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环谒..于邑人〔〕〔3〕不能称.前时之闻〔〕〔4〕收.族为意〔〕(5)泯然..众人矣〔〕 (6)指物作诗立就..〔〕(7)世隶.耕〔〕 (8)即书.诗四句〔〕2.词类活用〔1〕父异.焉〔〕〔2〕邑人奇.之〔〕〔3〕稍稍宾客..其父〔〕〔4〕父利.其然也〔〕3.古今异义泯然众人..矣古义:〔〕今义:〔〕4.一词多义自为.其名〔〕贤.于材人远矣〔〕〔1〕为〔2〕贤且为.众人〔〕如此其贤.也〔〕5.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6.翻译以下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那么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7.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8.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文答复〕9.最后一段的议论说明了什么道理?10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假设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土。
..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鲁教版初二语文七年级下册所有古诗词默写大全
![鲁教版初二语文七年级下册所有古诗词默写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f3eb7bb0dd3383c4bb4cd2ad.png)
七年级下册古诗词、文言文默写(二)
) ,草盛豆苗稀。 ) ,夕露沾我衣。 ) ,属国过居延。 ) ,长河落日圆。 ) ,来从楚国游。 ) ,云生结海楼。 2.晨兴理荒秽, ( 4.衣沾不足惜, ( 6.征蓬出汉塞, ( 8.萧关逢候骑, ( 10.山随平野尽, ( 12.仍怜故乡水, ( ) ) ) ) ) ) ) ) ) )
七年级下册古诗词、文言文默写(一)
1.种豆南山下, ( 3.道狭草木长, ( 5.单车欲问边, ( 7.大漠孤烟直, ( 9.渡远荆门外, ( 11.月下飞天镜, ( 13.莫笑农家腊酒浑, ( 15.萧鼓追随春社近, ( 17.城阙辅三秦, ( 19.海内存知己, ( 21.前不见古人, ( 22.渭城朝雨浥轻尘, ( 24.弃我去者, ( 26.长风万里送秋雁, ( 28.俱怀逸兴壮思飞, ( 30.人生在世不称意, ( 32.( 34.( 36.飞来山上千寻塔, ( 38.茅檐低小, ( 39.大儿锄豆溪东, ( 40.重岩叠嶂, ( 41.春冬之时, 则 ( ( )良多趣味。 ) , 常有 ( ) 。 ( ) 。 ( ) , 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 ( )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 )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 ) 。 ) 。 ) 。 ) 。 42.每至晴初霜旦, ( 43.山川之美, ( 青林翠竹, ( ) 。 ( ) ; ( ) ,自非亭午夜分, ( ) , 回清倒影, ( ) ) ) 。 ( ) 23.( ) 25.乱我心者, ( ) 27.( ) 29.( ) ,绝胜烟柳满皇都。 33.( )深院锁清秋。 35.剪不断,理还乱, ( ) 37. ( ) ) ) ) ) ) 2.( 4.( 6.( 8.( 10.( 12.( ) 14.( ) 16.( 18.( 20.( ) ,带月荷锄归。 ) ,但使愿无违。 ) ,归雁入胡天。 ) ,都护在燕然。 ) ,江入大荒流。 ) ,万里送行舟。 ) ,丰年足客留鸡豚。 ) ,拄杖无时夜叩门。 ) ,同是宦游人。 ) ,儿女共沾巾。 )独怆然而涕下。 ) ,西出阳关无故人。 ) ) ,中间小谢又清发。 ) ,举杯消愁愁更愁。 ) ) ,月如钩。 ) , ( ) ) , 自缘身在最高层。 ) ,白发谁家翁媪? ) ,溪头卧剥莲蓬。 ) ) , 悬泉瀑布, ( ) ,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2.( 24.( 26.( 28.(
(word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总复习
![(word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总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5755b0a8f8c75fbfc77db295.png)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总复习第4课孙权劝学一、全文讲解篇◆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本书是由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1、劝学,劝说,鼓励学习。
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2、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3、写作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4、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5、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6、全文解析: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初中语文)鲁教版语文七下期末总复习(含基础知识、古诗文、阅读、写作、综合实践等)
![(初中语文)鲁教版语文七下期末总复习(含基础知识、古诗文、阅读、写作、综合实践等)](https://img.taocdn.com/s3/m/1d9ce26c524de518964b7dd0.png)
(初中语文)鲁教版语文七下期末总复习(含基础知识、古诗文、阅读、写作、综合实践等)江苏吴应海【复习导引】同学们,本学期的语文学习就要结束了,回过头来对所学过的知识分门别类进行梳理,查遗补漏,加以识记和运用,以形成语文能力,显得很有必要。
厚积才能薄发,多练方可生巧,让我们一起拿起笔,快快行动起来吧!基础大拼盘【自主梳理】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歼.( )灭耸.( )立瞥.( )见诘.( )问猝.()然纤.( )细狭隘.()匀称.( )jū()躬震 sǒng() zuàn()着荒 miù()móu()子晨 xī() zhēn()酌休qì()2.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长飞声迹重叠物天天衣巧妙五彩人口3.给下列句子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这个创造性的设计,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在河水暴涨的时候,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
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美观。
4.根据提示进行填空。
①这篇小说选自《白洋淀纪事》,与《荷花淀》是姊妹篇,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品。
小说记叙了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英雄的爱憎分明和机智勇敢。
这篇小说的题目是《》,作者是。
②他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地理学家,撰有《水经注》四十卷,这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
他是。
③这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所收文章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折射出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这部散文集是《》,本学期所学的课文《》就是出自这部集子。
5.名句填空①衣沾不足惜,。
(《归园田居》/陶渊明)②大漠孤烟直,。
(《使至塞上》/王维)③,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陆游)④,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李白)⑤天街小雨润如酥,。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下册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精细复习文言文精细复习《三峡》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水经注疏》,作者是郦道元,他是我国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二、语音略无阙处(quē)重岩叠嶂(zhàng)不见曦月(xī)沿溯阻绝(sù)素湍绿潭(tuān)绝巘多生怪柏(yǎn)飞漱其间(shù)属引凄异(zhǔ)三、通假字1、略无阙处(阙通缺)四、古今异义词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2、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五、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2、林寒涧肃(寒: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3、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六、一词多义1、绝沿溯阻绝(隔绝)哀转久绝(消失)绝巘多生怪柏(极)2、自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自非亭午夜分(如果)七、重点词语解释1、至于夏水襄陵(襄:漫上)2、或王命急宣(或:有时急:急速)3、则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或急流的水)4、良多趣味(良:很)5、属引凄异(属:连接引:延长)6、不见曦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八、理解性默写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5、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早发白帝城》7、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9、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10、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九、重点语句翻译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轻风,(仍然)不认为快。
2、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绝巘多生怪柏*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怪的松柏。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峡谷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
7、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和子夜时分,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十、课文内容理解1、本文写春冬之景,用清、荣、峻、茂四字突出其特点。
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2、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3、文末以渔歌作结有什么作用?*使人进一步感受到三峡的地理特征:山高、岭连、峡窄、水长;通过对猿的叫声的侧面描写渲染出三峡秋景的悲凉萧瑟的气氛。
4、作者先写夏水的目的是:*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
5、为什么后写秋天?*目的在于让读者感受三峡寒静肃穆、似含秋思的风致。
6、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7、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8、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十一、开放性试题1、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2、古诗文中描写三峡的名句还有哪些?①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③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答谢中书书》一、文学常识1、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人,被称为“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二、语音颓(tuí)与(yù)歇(xiē)三、重点词语解释1、五色交辉交:交相2、四时俱备时:四季俱:都3、晓雾将歇歇:消散4、夕日欲颓颓:坠落5、沉鳞竞跃竞:争相6、古来共谈共:共同7、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实在欲界:人间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四、理解性默写1、统领全文的语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五、重点语句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5、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欣赏这奇美的山水。
六、课文内容理解1、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①“美”字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之情。
4、“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七、开放性试题《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
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杜甫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⑤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⑦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学常识1、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文章(词)有《水调歌头&S226;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
二、语音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三、重点词语解释1、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2、怀民未寝寝:睡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4、相与步中庭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或:漫步走行走)。
5、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6、月色入户户:窗户7、欣然起行欣然:高兴的样子。
行:走。
8、解衣欲睡解:脱、脱下欲:想、打算9、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四、理解性默写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五、重点语句翻译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或: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
十二、课文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
(3)人生感慨。
(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一是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二是“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5、文章最后一句话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
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怎样赏析这句话?)*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