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结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形成过程与培养
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目前,新课程改革正稳步扎实推进,《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必须要参与到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去。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对活跃课堂气氛、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看,历史课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率低,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削弱,因此,历史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参与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所以,我就把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作为我的研究容。
1、从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具有自主性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发展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构建学生主体,培养创造能力,实现整体优化,促进全面发展,因而提出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等战略,要求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有终身发展愿望和能力,具有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由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提出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调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转换教育者和学习者的比重,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上的学习方式的实质是自主学习。因此积极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成为新课程得以实施的前提和条件,从教育学的关系角度分析,教育方式对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形成过程,教师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所以本项研究还有较为现实的作用。
3、由当下课堂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来分析:
现在虽然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还是将学习放在对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压制之下,体现出较强的被动性和依赖性,学生被迫接受教师灌输给自己的知识,而在学习的行为上又依靠教师的教育或是管理手段来敦促,只是自身本应具有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渐渐消失,课堂呈现出畸形发展的趋势,培养出的都是一令一动的机器。为了课程改革和教学活动积极健康的发展,加强课程的科学性,提出本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主体参与是“学习者在自我体验过程中敏锐地捕捉问题,紧紧地追寻问题结果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对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一种亲身体验。”教学中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增强情感、发展个性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水平。
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努力达成以下目标: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知识的局面,形成“积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2、在课堂探究中体验知识生成、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3、改变教师“一言堂”和“一灌到底”的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与合作者,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的主人。
4、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寻求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
5、了解历史课堂中学生不主动参与的形成原因,针对原因寻找对策。
6、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成功与不足,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新课程教学论也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和组织者,提倡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学习研究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1、文献研究法:
查阅和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筛选有效的经验为本课题所借鉴,充实本课题的理论依据,促进研究的深入。
2、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可用行动研究法,实践性较强,因此采用调查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等相结合。
3、调查比较法:
运用问卷、测验、访问、抽样等手段和科学方法,及时发现并收集实验全程中的有关材料进行比较和分析。
4、经验总结法:
把实验过程中经验加以分析、总结、归纳,上升为理论,并在实践教学中进一步检验。
5、走访调查法:
通过对自己所教年级学生课堂参与情况进行走访、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参与情况。
6、情景再现法:观看课堂教学实录,深入课堂听课。
7、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相关教育教学专著提高自身理论水平。
8、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解剖教学中的得失,撰写心得体会。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1、理论研究、信息搜集与方案确定(2013年3月31日—2013年9月20日)
组织课题组成员查找、收集相关资料特别是“问题——探究式”、“学案导学式”、“诱思探究式”等,找出每一种教学模式的长处与不足。同时,研究当前我校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研究我校历史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学习新课程理论和相关教学理论,进行课题论证。并与高考考点、考情相结合。确定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切入点和基本思想,初步构建出适合新课程和现代教育思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并确定研究实施方案。
2、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2014年9月20日——2014年10月20日)
了解历史学科教学的现状,广泛征求历史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初步构建出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三种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3、试验与探究的第一阶段(2014年10月20日——2014年12月10日)主要研究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和交流学习,探索、完善课堂教学模式,走出去,请进来,教师之间进行交流。根据课题组确定的实验方案,确定试验班级和试验教师,展开试验研究。定期收集试验教师尝试三种新教学模式及相应导学案信息,及时反馈新教学模式的经验与不足,仔细分析调整后,再投入试验。
4、实验与探究的第二阶段(2014年12月10日——2015年4月10日)
根据修改完善后的课堂教学模式,组织试验教师进入第二阶段的试验与探究。一线教师再次组织研究课,重在探究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和操作要领,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初步形成固定可行的教学模式。
5、全面试验阶段(2015年4月10日——2015年11月10日)
组织各种课型的校级示课并进行讨论,进一步完善已初具规模的教学模式并在全校进行试验,搜集相关教学模式施行信息,对比研究各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
6、研究相应课堂教学模式评价标准(2015年11月10日——2016年3月10日)
试验教师根据教学模式使用的效果研究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评价标准,集体研究讨论并进一步在教学中实施完善。
7、课题研究成果的形成(2016年3月10日——2016年4月20日)
根据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理论与各种类型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与运用,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各科教学模式及相应导学案,形成总结报告,并转化为论文的形式呈现。
六、课题研究成果:
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不懈努力下,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理论成果: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的教学模式。
1、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
新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着眼于知识基础的掌握,着眼于能力的提高,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问题的设定激起学习兴趣,以探究产生共鸣,以争辩掀起高潮,以问题解决实现目标达成。教学的环节设计要做到教法设计与学法涉设计并重。教学环节主要分以下五部分:
第一环节——情景创设,巧妙导入
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恰如其分的导入能迅速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教学容的情景中,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到探求新知识上来,导入形式可根据教学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