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检测技术 》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电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807408007

课程名称:光电检测技术

英文名称:Optoelectronic Detection Technology

学分:3 总学时:48

讲课学时:48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课外学时:24

适用对象:光电信息类和通信工程类专业全日制本科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光学、测试技术、传感器技术等

学生自主学习时数建议:24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光电检测技术是电子信息学科的主要应用课程之一,综合了光电子学、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计算机接口技术等学科的内容,是光学、通信、自动化控制等专业可选修的重要专业课程。

在牢固掌握光辐射度量和半导体物理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基础上,学习工业生产中实际使用的光电、热电检测器件、发光器件的原理、分类和选用,再结合实际检测需要设计检测电路、检测系统,培养学生对实际光电检测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能力,掌握从理论到生产实践应用的过程、方法及分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毕业工作的起到桥梁作用。

二、教学基本要求

(1)牢固掌握光电检测系统的用到的三大基本理论(辐射与光度量、半导体物理、光电效应)和电路的基本定理。

(2)牢固掌握光电检测器件的原理、分类、性能参数指标及其应用选择。

(3)熟悉了解热电检测器件的原理、分类、性能参数指标及其应用选择。

(4)掌握发光与耦合器件的基本原理、结构、性能参数指标及其应用选择。

(5)牢固掌握光电信号的数据采集方法以及与PC机接口进行数据处理方法,学会在实际检测系统中的接口和编程。

三、教学内容

1. 绪论

内容:光电检测技术的概况,光的概念及有关参量,物体热辐射,辐射度参量与光度参量的关系。

重点:光电检测技术概况

基本要求:了解光电检测系统的组成及光电技术的概况,熟悉与光电检测有关的参量的意义。

2. 光电检测用光源

内容:光的产生,光源的特征参数及选择要求,发光二极管,激光器,其它光源

重点:光源的特征参数及选择要求

基本要求:学会选择光电检测用光源

3. 光辐射探测器件

内容:光辐射探测器件的原理及特性,光电子发射器件,光电导器件,光电探测器件,热电探测器件,光电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

重点:非成象器件

基本要求:掌握非成像器件的原理和特性,学会在系统应用中如何选择器件,了解成像器件的原理和特性

4. 光电检测中的光学系统及光学元件

内容:光电检测中的光学系统,探测器辅助光学系统,对光度强弱的校正,漫射体及空间特性的校正,光谱校正及应用

重点:光学系统及其作用

基本要求:掌握光学系统的构成及元器件的选择,了解辅助光学系统及系统的校正技术

5. 光参量调制技术

内容:光强度调制,光相位调制,光偏振调制,光的波长和频率调制

重点:光强度调制

基本要求:重点掌握光强度调制技术,熟悉和了解其他的光参量调制技术,能够做简单的系统调试

6. 光电检测的信号处理和常用电路

内容:前置放大器及其噪声,常用电路简介,微弱信号检测电路

重点:前置放大器及其噪声

基本要求:熟悉光电检测中的各种常用电路的组成原理。

四、实践环节设计

五、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

适量安排习题和思考题。提倡对重点和难点问题组织适量的课堂讨论,安排适量的习题课和阶段测试。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提倡板书与多媒体教学资源相结合:课堂教学采用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外利用动画、电子橱窗、音影文件、教学网站等辅助教学。

七、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八、学生自主学习要求

学生的课外自学,主要结合教材、参考书、网络资源和操作训练进行。

九、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本课程为考核课程,一般采用开卷或闭卷的笔试,结合实验与平时成绩评定。课程总评成绩一般由平时成绩(占3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70%)两部分构成。

也可结合教学实施过程采用其他合理的考核方式。

十、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光电技术》缪家鼎,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

参考书:

1.《光电检测技术》罗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5

2.《光电检测技术》高稚允,中国计量出版社,1997.5

3.《光电检测技术》雷玉堂,中国计量出版社,1997.5

4.《光电检测技术》钱浚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

5.《光电检测原理及应用》秦积荣,中国计量出版社,1985.3

6.《光电测试技术》浦昭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大纲制订人:

大纲审定人:

制订日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