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和中国的人请社会和面子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与中国的人情和面子社会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郑派虹
[摘要]社会心理学传入中国以来,很大程度上仍因循西方心理学的研究路径。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有关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不断迈向一个本土化的
进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同
时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来分析中国社会的“人情”和“面子”现象,有助
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中国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主要通过社会
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简单探讨社会化,角色扮演,社会认知和人际关
系与中国的“人情”和“面子”现象相关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统人格人际关系人情面子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人格塑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无一不渗透着长期积淀下来的传统的道德伦理各方面的内容。人们会以伦理道德要求来审视、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评判他人的行为。所以,要懂得中国社会的人情世故,了解中国人的社会行为,不得不研究中国的社会文化心理。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也从很早就开始围绕人性,人格的形成与塑造展开讨论,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从这些思想和基于这些思想产生的其它思想,可窥得中国人的人格。这种人格,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渗透着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形成了我们这个群体独有的社会心理,影响着人际关系。可以说,中国的社会,很大程度上是人情社会和面子社会。
一.中国人的人格标签
中国人的人格标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讲,可以认为是中国人在其他群体心中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对一群被赋予同样特征的人概括而笼统的分类。①包括在民族,种族,性别等各个方面给他人留下的我们行为的特定范式的印象。在这里讲的刻板印象,是专指体现在民族差别中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色,在心理和行为方面体现出一定的相似性。而在传统文化塑造下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更是复杂多样。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做人”的文化。几乎从婴孩时期起,每个中国人都开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化过程。
冯天瑜先生将文化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而社会心理就是作为未经理论加工的精神状态和道德面貌存在于心态文化之中的。②可以看到,两千多年来,中国的社会心理基础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推崇的各种理念也随着统治的需要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在这种文化熏陶下,中国人的传统人格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的人格特点,当首推仁爱。这种仁爱在中国文化中表现为一种自觉和人道主义精神。
正是由于中国人有这种推己及人的观念,所以倾向于把修身之道放在首位,因此形成了“贵和尚中”的宇宙观与社会观。③通过这样的办法来处理人际关系,可以有效地回避冲突,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和谐。孔子在《论语》中曾提出“过
①《社会心理学》,乐国安,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P231
②《心旅第一驿——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心态之源》,赵辉,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P02
犹不及”的主张,中国人崇尚的这种中庸之道,有利于加强自身修养的品质,也成为中国人典型的人格特征。
中国人传统人格的另一重要特征是谦恕。④这种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在中国人看来,同样有利于推己及人,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稳定。
同时,中国人还有一种务实的精神。这种精神使得中国人做事时会慎思笃行,勤奋且对人负责。
以上中国人的性格标签只是涵盖了较少的但却较能体现中国人特色的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仁爱,崇尚中和,谦恕,还是一种务实的精神,都能看出中国人重视“人”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包括了在交往之中表现出来的忍让与和气,也包括了极力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也就是说,中国根的大多数智慧都用在了人身上。从先秦时期以来,中国的思想家们就集中精力的讨论各种和人有关的问题。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和总结,我们早已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基于这样一种观点,我们可以把上述中国人的传统性格归结为“人情”和“面子”两个因素。我们有时甚至会忽略一些内在的因素或个人的表现,而十分关注“身外之物”。关注我们与别人的关系,和与自己相关的一些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可以说大部分中国人还是极小心翼翼处理着各种人际关系。人们靠着各种关系网络,依靠“人情”来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又或者,我们会碍于“面子”而帮助其他人。我以为,这种“人情”不单是中国或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才会有,但是这样一种文化在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中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有时甚至会跳出个人为人处事的框框,成为国家对外展现形象时考虑的因素。
二.“人情”“面子”下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面子,命运,人情为统治中国的“三女神”,他认为,面子是一种非常精的规范,中国人的社交往来,都是以面子为核心的,“面子”深深地摄入中国人的生活。“其永不变性超乎罗马天主教教条,其权威超乎美国宪法”。⑤
因此,在这样的社会中,中国人人际关系处理的准则基本上都得循着人情走,在大多数情况下,也都得顾虑面子的问题。
人际关系是指人和人交往过程中建立的直接的心里联系。⑥通过探讨这种社会关系,我们能对人的行为做出更好的解释。有关人际关系的问题在中国就显得更为复杂。有的学者指出,中国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是“人缘”“人情”“人伦”构成的三位一体。其中,“人情”是核心,表现了传统中国人以“亲亲”为基本的心理和行为样式;“人伦”则是基本模式的制度化,提供一定的行为规范;“人缘”是人们在观念中对这一行为模式的总体设定。即“人情”“人伦”“人缘”是一种“是什么,怎么做,为什么”的规范系统。⑦
进一步讲,我认为,若提到中国的人情社会,又有一点是不得不提的,这就是在中国人心目中“份”的观念,⑧这里的“份”,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会角色。中国人通过“份”的划分,来体现一种亲属关系,而也只有处于“份内”,扮演局内人的角色,才能更多的享有你所需的资源。所以,一些精明的中国人,处事时
④《中国社会心理学》,王小章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P121
⑤《吾国与吾民》,林语堂,台北德华出版社,1980年版,P176
⑥《社会心理学》,乐国安,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P281
⑦《社会学家的沉思:中国社会文化心理》,沙莲香等著,1998年版,P28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