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之老上海情结探析

合集下载

红灯记观后感

红灯记观后感

红灯记观后感观后感:红灯记红灯记是一部由刘蔚执导,张国荣、周慧敏等主演的香港电影,于1991年上映。

影片以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一段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

通过轮回转世的方式,描绘了红灯记饭店里发生的一系列动人情节。

我在观影后深受触动,以下是我的个人观后感。

首先,红灯记的剧情设计非常巧妙,将现代的爱情故事与旧时代的上海风情相结合,营造出了一种别样的浪漫与怀旧之感。

影片以红灯记饭店为主线,交织了多个角色的命运,通过红灯记这个象征性的地方,探讨了爱情、命运、生死等诸多主题。

故事情节既真实又令人感动,令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其次,影片的画面表现非常出色。

导演通过精心布置的场景、精致的道具,完美再现了上海满满的怀旧氛围。

旧式的建筑、老式的电话亭,再加上服装、化妆等方面的精心处理,让观众仿佛穿越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

同时,导演运用了特殊的色彩调配和灯光效果,给影片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整部电影呈现出一种梦幻般的美感,令人陶醉其中。

此外,影片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

《红灯记》主题曲《今生今世》由张国荣演唱,曲调悠扬动听,歌词中蕴含着浓厚的情感。

这首歌与影片的剧情紧密结合,为观众带来了更加深入的感受。

除了主题曲,影片中其他配乐也都很考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音乐与画面的融合,使整部电影更加具有感染力。

最后,红灯记的演员表现也非常出色。

张国荣和周慧敏在影片中塑造了深刻的角色形象,他们的演技令人赞叹。

张国荣饰演的丝丝情长的雪溪和周慧敏饰演的红豆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两人的精彩演绎使得影片更加富有感染力,令人为他们的命运黯然神伤。

总的来说,红灯记是一部优秀的影片,它融合了浓郁的怀旧情怀和深刻的爱情主题,通过精彩的剧情、出色的画面表现、动人的音乐和精湛的演员表演,将观众带入了一个虚实交错的梦幻世界。

观影之后,我对于爱情和命运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也对于那个旧时代的上海充满了向往和感动。

这部电影令我沉浸其中,难以忘怀。

电影《上海滩》观后感

电影《上海滩》观后感

电影《上海滩》观后感电影《上海滩》是一部由黄泰来执导,周润发、袁咏仪等主演的经典港片。

该片以193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黑帮与特工之间的权力斗争和爱情纠葛。

观看完《上海滩》后,我深受其独特的影像风格和情节引发的思考所感动,下面将详细阐述我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首先,电影《上海滩》的制作让我印象深刻。

影片以摄影技巧为核心,通过饱和的色彩、清晰的画面和细腻的光影表达,营造出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华丽与繁华。

黄泰来导演巧妙地运用镜头语言,将上海滩充满复杂感情的氛围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在电影中那些精心搭建的布景和服装,再加上精确的灯光设置,呈现出一种浓郁的怀旧情感,使观影者仿佛穿越回到了上海滩的那个时代。

其次,影片中的剧情架构紧凑且扣人心弦。

整个故事发展自然流畅,曲折的剧情跌宕起伏,令人屏息。

周润发饰演的陆小凤是一个复杂的角色,他既是黑帮头目又是心系国家大义的特工,内在冲突和角色转变展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通过陆小凤与袁咏仪饰演的周芷若之间的爱情线索,将冷酷无情的黑帮与感性温暖的爱情融合在一起,深入人心。

这种混杂着暴力和温情的剧情布局,让观众在欣赏动作场面的同时,更能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生活的选择困境。

电影中的演技也是人物塑造的重要元素。

周润发作为实力派演员,完美地诠释了陆小凤这个角色,无论是决绝果断的黑帮一面,还是身份重要的特工一面,都演绎得深入人心。

袁咏仪的周芷若也是一个富有张力和情感的角色,她的演绎让观众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女性的坚强。

另外,片中的配角表演也相当出色,他们各自的形象以及对剧情的支持都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立体生动。

对我来说,《上海滩》不仅仅是一部娱乐电影,更是一个思考历史、情感和人性的窗口。

电影中塑造的上海滩背景展示了香港片独有的风情韵味,也通过黑帮特工的命运多舛,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们对于选择的困惑。

影片通过对于个体命运的展示,间接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群体命运,以及社会环境对于个体选择和行为方式的制约。

胭脂扣分析

胭脂扣分析
◎如花退還胭脂扣,重新投胎,不再迷戀等待十二少 ◎袁先生─客觀的旁觀者/阿楚─衝動想介入但被袁先生勸阻而也轉為客觀旁觀者 自我認同的歷史迷思→想像性歷史─行動認同─基於務實的清醒旁觀者
愛情關係如果可以作為一種歷史 記憶中的城市身份的隱喻的 話……
30年代香港 如花─(妓女身分)/十二少─(愛情的獻身對象) 歷史香港V.S.歷史中國 80年代香港 阿楚─(獨立自主的記者身分)/袁先生(愛情伴侶) 現實香港V.S.現實香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花→「上海懷舊」歷史形象的30年代香港→歷史的誘惑 袁先生v.s.如花─拒絕誘惑 阿楚v.s.如花─忌妒誘惑 ◎從害怕(拒絕)到同情(認同)到積極幫助(尋找自己在地歷史)到客 觀觀看(維持清醒的現實香港意識):香港人如何面對自身的“殖民” 歷史v.s中國母國歷史幽靈→香港人要走自己的路
致了它最初的自殺。電影中,這種清醒的意識似乎燃起了他們的愛情之火,使 他們在女鬼逗樂(幽幽)的注視之下做了愛。這對夫妻看來十分珍惜這一刻。雖 然這一刻不能與我們所想像的如花在她的前生所經歷過的相比。但他們這剎那 的激情不僅重新確證了他們互相的吸引力。還確證他們所分享的秘密的價值─ 一個來自另一時代的人不僅闖入了他們的生活,他們的當代生活看來沒有給過 去留有空間,而且把他們和他們自身歷史中的往昔時代聯繫起來。在其中一個 場景中,身為記者的主人公在一家古玩店尋那個時代的遺跡發現有一張當時的 舊報紙出售。上面印著一則消息說如花和她的情人雙雙自殺。這看上去像一個 普通的發現,但對主人公來說,這東西是一個啟示,因為他藉此捉住了一個真 實。在這裡懷舊已經超越了模仿或戲仿而成為歷史寓言:如果過去不存在─這 在這裡懷舊已經超越了模仿或戲仿而成為歷史寓言:如果過去不存在─ 在這裡懷舊已經超越了模仿或戲仿而成為歷史寓言 對香港這樣的地方是一個常見的比賦─ 對香港這樣的地方是一個常見的比賦─那麼它必須被重新創造以此與過去建立 新的聯繫。 新的聯繫。….在流行娛樂片的包裝下,導演的意圖其實嚴肅。

《大上海》影评分析三篇

《大上海》影评分析三篇

《大上海》影评分析三篇影片《大上海》讲述了解放前上海滩一黑帮老大,一代枭雄盘旋于两个女人之间的故事。

以下是为你的观后感,欢迎阅读。

虽然《大上海》没有明说人物原型是谁,片中角色名字也尽量避免令人产生联想,但是只要看了开场你就会知道,这根本就是“上海三大亨”的故事,成大器是杜月笙,洪寿亭是黄金荣,茅载是张啸林和戴笠的合体。

杜月笙和国民党关系密切,曾经捐献飞机资助抗日,也曾和国民党一起迫害共产党人。

以现在我国的审查制度,可以料到王晶会对人物进行洗白,绝对不会再碰党派斗争这一段,可是没想到他会把人物洗得这么白。

主角成大器作为一个黑道人物居然声称不碰黄赌毒,对新旧两个情人都有情有义,对师父师娘敬重有加,还热爱祖国,宁死不做汉奸,最后大战日本鬼子壮烈牺牲,太完美了。

本来,既然没说是人物传记,与真实事件有所出入也不是问题,只要讲得通就行,但是将一个黑道人物塑造成了高大全就未免太虚假了,根本让人无法信服。

以前的港产黑帮片有个滥觞,同样是黑道人物,碰毒品的就是下三滥,不碰毒品的就高人一等,这个成大器可好,黄赌毒都不碰,那你靠什么活呢。

最后让一个黑道人物变成抗日英雄,更是十分的可笑,再爱国你也是黑道,不带这么往主旋律上靠的吧。

前面已经说了,本片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煽情了,王晶自己也在宣传中说他拍的本来就是一部爱情片。

感情戏主要集中在周润发、袁泉、莫小棋这个三角关系上,有两段比较重头,一段是日军轰炸上海时成大器在人群中寻找叶知秋,另一段是结尾成大器抱着阿宝的尸体痛哭。

演员表演没有什么问题,配乐也不错,但是煽情煽得实在太过刻意,连情节都不顾了,成大器刚找到叶知秋,日军轰炸就结束了;本来看戏的有一大堆日本兵,双方打成一片、炮火连天,可是成大器抱着阿宝的尸体哭半晌,外面居然一点动静都没有,大家未免也太配合煽情时间了吧。

我觉得袁莉饰演的洪寿亭的老婆这个角色值得一说,应该有些人看着会觉得奇怪,她是成大器的师娘,可是她在片中却老跟成大器勾肩搭背,最后成大器带大队去救她,她却莫名其妙死了之后,成大器还在她额头上吻了一下,实在是太暧昧了。

居住空间视角下的王家卫电影漂泊母题探析——以《花样年华》为例

居住空间视角下的王家卫电影漂泊母题探析——以《花样年华》为例
影片中同一公寓里的上海人年龄、职业、性格各异,却都 试图还原熟悉的生活空间,从中不难看出对于根的怀念与追 寻是一种集体性的行为。从语义学的角度看,居住者在营造怀 旧式空间的同时,其实就是在对上海文化的外在视觉符号进 行解读,进而指向深层的文化意义,获得精神上的认同与满足。
形态要素是空间营造的重要成分,通过把握居住区内各 种物件的形态、比例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而营造出怀旧氛围。 精致的茶具、上海麻将、油彩质感的花纹墙饰、保温桶等都是 典型的老上海物件,它们按照上海家庭的陈设习惯拥簇在一 起,高度还原的布景俨然将一副上海家宅的模样置于观众面 前。色彩符号是情感和文化的抽象化语言,具有装饰性、审美 性和象征性意义。影片中卧室的主色调为高纯度的红色,服 饰、被褥和墙纸花团锦簇却不艳俗,既与海派审美相契合,也 隐喻着人物内心燃烧的情欲。除了形与色以外,材料质地也一 样可以传递信息,带给人特定的感受和联想。木质家具自然古 朴,在香港都市中形成一种回归型怀旧。这样一座充斥着上海 记忆的公寓中生发出的故事,也自然地覆盖上了一层追寻精 神原乡的侨寓色彩。
将居住空间的怀旧延伸至后殖民语境下香港的怀旧电影 与怀旧思潮,同样兼具两层含义。电影作为“香港人的自画 像”,一方面通过滤镜式叙事美化过去欢愉甚至痛苦的记忆, 从而逃避现实中焦虑的集体性情绪;另一方面通过时空嫁接 过去、现在与将来,构建与修正自我,追寻文化认同与归属。
基于身份认同的邻里空间融入遥“大家都是上海人嘛!”是 孙太太与苏丽珍初次见面时说的一句话,亲切的乡音顿时唤 起了二人的同根性。身居香港公寓,上海邻里成为苏丽珍漂泊 异乡的归属。
二十世纪上半叶出现过数次从内地到香港的人口迁移, 南来移民潮带来意识形态、文化背景、生活水平等各个方面的 差异。上海移民带着“他者”的身份来到香港,又从心理上排斥 作为“他者”的香港。于是,他们通过保留日常生活中的“海派” 风格来抵抗流散。

香港电影之老上海情结探析

香港电影之老上海情结探析

作者: 陈国华
作者机构: 郑州师范学院,河南郑州450044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10-11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7期
主题词: 香港电影;老上海情结;关联性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电影界出现了大量关于30年代前后老上海题材电影。

本文从香港和上海电影发展的沿承性来阐述电影双城在此消彼长的发展中,体现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连贯性,从文化特质的融合性来阐述双城在电影层面上有着文化和城市心态上的传承关系,从社会心态的关联性来阐述双城相似的历史状态与困境使之能相互呼应和感同身受,论述香港与上海的深厚渊源,追寻香港电影中表现老上海情结丰富内涵的深层动因。

浅谈电影《花样年华》中的美学表现

浅谈电影《花样年华》中的美学表现

浅谈电影《花样年华》中的美学表现摘要:著名导演王家卫的电影作品《花样年华》极具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被誉为史上最为经典的怀旧爱情片,对中国电影的美学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含蓄、悲情的爱情故事让观众享受审美愉悦的同时,也使心灵受到了深深的触动。

此片的成功离不开色彩、服装和音乐等元素的完美融合,导演王家卫在电影中也融入了对历史、文化、艺术的高度认知,给观众呈现出了独特的美学世界,使这部电影具有相当高的审美意义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花样年华》;音乐;色彩;服装;美学影片的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在1962年的香港,报社主编周慕云和太太搬进了一幢公寓,与他们同时搬来的还有另一对年轻的夫妇——苏丽珍和她丈夫。

苏丽珍在一家贸易公司当秘书,而她的丈夫由于工作关系常常出差。

周慕云的妻子和苏丽珍的丈夫一样,经常不在家,于是独自留守的周慕云和苏丽珍便成了房东太太麻将桌的常客。

在逐渐的交往中,周慕云和苏丽珍发现对方有许多与自己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比如看武侠小说等等,相互之间也变得越来越熟悉。

直至有一天,两人突然发现各自的另一半原来早已成为了一对婚外恋的主角,周慕云和苏丽珍不得不共同来面对这个现实。

两颗受伤的心小心翼翼、难舍难分,却最终化成了无缘的伤痛。

一、音乐的美学运用电影是一门视听综合发展的艺术,电影音乐对演员情绪表达有推波助澜的神奇作用,好的电影音乐可以带领观众不知不觉地走入剧情,同时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影片《花样年华》以大提琴为主旋律,渲染出一种主人公在低沉诉说的意境。

音乐第一次响起时,女主角拎着饭盒款款走在狭窄楼梯间,与男主角两次擦肩而过,表现出一种寂寞孤独的生活状态,同时也预示着两人之间将有故事要发生。

例如,雨天男女主在面摊上,早已知道伴侣出轨的事情,雨声伴随低沉的大提琴,似乎诉说着各自心中的痛苦,一种凄凉的情绪四处蔓延。

再如,黑暗中烟雾腾起,男主在写武侠小说,另一个场景中是女主角在桌子旁,两人一起讨论小说,这里没有对白也没有过渡镜头,只是用音乐来衔接碎片的场景,润物细无声地推进剧情进展,给观众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台港导演的上海情结

台港导演的上海情结

106 MOVIE 2010_5王家卫:“上海就是下午的街道还有一些音乐。

”曾经有人说:“老上海已经不在上海,它在王家卫、关锦鹏的电影里。

”而这两位导演除了在自己的电影中讲述老上海的故事,他们还都曾担任过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

王家卫出生在上海,去香港的时候五岁,上海外滩、东风饭店、澳门路的路灯都成为他作品中常见的符号。

而《花样年华》想要表现的,正是他的上海情结。

影片前前后后拍了15个月,本来故事的发生地是在北京,但因各种原因没有实现。

于是,王家卫将影片故事发生的背景改了,改成了60年代上海人发生在香港的故事,而且是保留了老上海情调的香港。

那时候在香港有很多上海人。

他想用这个故事表达对过去的怀念。

对他而言,拍《花样年华》最大乐趣是回到他熟悉的空间,小时候与母亲生活在一起时的那个空间。

印象里的上海有很多小巷、后街,每天母亲下班从外祖母家接他回家都会经过一条路,是以前上海交响乐团排练的地方,经过那里的时候常有音乐。

所以关于童年,王家卫的印象就是下午的街道还有一些音乐。

在这个电影里,王家卫想让大家看见以前的“老上海”是这样生活的。

他也说:“虽然现在的上海已经不是我5岁离开时的上海了,但有些东西是不变的。

在上海人的生活里,面子依然很重要。

上海女人也永远都是很好的电影题材,因为她们复杂。

”台港导演的 上海情结文/格子《2046》《彩云飞》《花样年华》《半生缘》《阮玲玉》《倾城之恋》《原乡人》2010_5 MOVIE 107关锦鹏:“上海的生活质感非常迷人。

”关锦鹏曾经说过,《长恨歌》这部影片表面上看,是讲述王琦瑶与四个男人动荡的一生;实际上,她的“长恨”源自她与这座城市——也就是上海的感情。

如果说王琦瑶身上有上海女人特质的话,就是那种精明、有城府。

很显然,他把自己对上海的感情融入到了电影中。

当然,有人认为《长恨歌》不像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倒像上世纪80年代的香港。

因为关锦鹏毕竟是个香港导演,他不像王家卫,曾经在上海生活,对老上海的弄堂生活有着自己的记忆,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们对上海最初的印象和感受就是来自在香港的上海人。

上海怀旧电影:迷雾中的现代性身影

上海怀旧电影:迷雾中的现代性身影

上海怀旧电影:迷雾中的现代性身影一、暖黄色阁楼上的暧昧暗褐油黄色调的木制旧阁楼成为对面窗口的风景;萨克斯管悠缓的音调弥漫在酒吧中;蜡烛的火苗在柔光镜拍出的朦胧光影中诱人地摇曳;夜晚,闪烁的霓虹灯下,女人的旗袍和高跟鞋之间若隐若现的玉腿吸引着那些淫邪的目光;昏暗的房间里,大烟枪中喷出的白色烟雾回旋在颓废男女的脸上。

他们的眼睛微微眯缝着,同睡在一张卧榻之上;他们也许是商战中的对手,也许是老板与被喂养的金丝雀,也许是拆白党钩住了有钱的少妇。

伴随着这些画面的,是巩俐(她由黄土地走到了上海滩)和王菲(她从北京去香港唱红)等当今美女对着老式麦克风唱出的二三十年代酒吧小调或舞厅浪歌。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老上海忽然在电影中复活了, 一个让人们无限遐想的旧上海从银幕上浮现出来,它穿过层层烟雾向我们飘来。

她令多少人沉思、迷恋,她又令多少人恶心、愤怒。

对上海怀旧影片,有出于左翼思维的论者指责它们纸醉金迷,秉持后殖民主义眼光的学者认为这是再次为西方提供驯服的殖民化形象,更多的普通观众则从唯美主义的爱好出发而对其中的色调、影像和奇崛的叙事乐此不疲。

尽管几家欢乐几家愁,尽管批判和颂扬与时俱进,旧上海的故事还是再次成为许多影像大师和故事高手的偏爱,旧上海的场景在想象力丰富的营造中现出一些迷人基调和有几分暧昧的声名,旧上海的氛围再次引起艺术家和观众的喜好。

就我的观察,这类影片最大的特征在艺术感觉上:现在拍的老上海电影大多具有一种浪漫氛围,艺术处理上都比较唯美化,多少都具有一点“怀旧”情怀。

它们的影调都是那种暖色光的黄旧调子,色调是偏红、偏金黄的多,大多爱用饱和色调。

叙事上来说,则大多是小处的人生,私人的故事,其内在精神都在个人命运的注视和个体欲望的认可上。

这里并没有一个“上海题材”,这是“旧上海题材”,研究者一般称之“怀旧题材”。

表现今天上海生活的电视剧《孽债》和电影《上海假期》虽也取材于上海的生活,但在艺术趣味、观念内涵、甚至接受群体等方面和与些作品都大异其趣。

当代香港电影中的老上海意识

当代香港电影中的老上海意识

当代香港电影中的老上海意识作者:赵心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7期摘要:随着国际电影行业的发展作为“东方好莱坞”的香港电影行业创造了大量以老上海为背景的电影,并取得了丰厚的商业和汇报。

其中众多大牌导演在影片中重塑老上海的人文环境,将香港电影业带上新的高峰。

本文首先探究对老上海意识的理解以及香港电影中呈现出老上海意识的原因,最后阐述当代香港电影中充盈着老上海意识的体现和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当代香港电影老上海意识一、老上海意识在香港电影中出现的原因首先,老上海有其独特的魅力。

早在上世纪70-80年代,香港的影视作品中就出现了老上海的形象,上个世纪的上海自南京条约签订后就被历史无情的推到了中国的风口浪尖,这里迅速汇集了商业,交通,娱乐等众多的多元化元素,旧时代的上海可以用纸醉金迷来形容。

对外上海是繁荣高雅的,但是真正老上海的内部却是消费的天堂,似乎是有意的隔绝了外界,在这里你可以感受的那个时代特有的浪漫,使人很快沉迷。

人们只觉得活在虚幻的世界里,对于外界的纷争,那时的富贵名流还是更愿意沉醉在这个繁华的上海。

新世纪以来的香港飞速发展,自然发现老上海在影视方面的重要意义,自然而然的老上海意识慢慢出现在了香港电影中。

其次,香港和上海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香港作为中国另一个别具特色的城市自然发现了与上海的相似之处,近代以来香港一跃成为现代化大都市,却羡慕着彼时的上海,而上海却希望经济迅速发展,就是这样纠结的城市发展思想,更是被众多编剧导演发掘到其中的价值,所以他们将这个多元文化的繁华城市搬上了荧屏。

最后处于观众的因素,观众自然也不愿意看着这个近代中国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城市逐渐被现代化的进程所取代,就这样在天时地利人和中香港电影中越来越的被灌输了老上海意识,甚至更多的大片都以老上海作为背景。

为我们上演了一幕幕荧屏传奇。

当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二、当代香港电影中老上海意识的体现随着香港经济的飞速发展,其电影业也在努力的找寻突破口,而香港电影人学习当时好莱坞对现实的重现和包装。

“双城记”:当代香港电影中的“老上海情结”

“双城记”:当代香港电影中的“老上海情结”

香 港电影通过对 “ 旧上 海 意 象 ” 细致 的 还 原 . 致 的描 摹 . 精
风 情 或 以老 上 海 为 背 景 和题 材 的影 片 最 为 惹 人 关 注 . 上海 在 香 港 电影 的 记 忆 中 久 久挥 之不 去

影 片 明显 继 承 了 张 爱玲 的海 派 文 学 风 格 ; 《 海 之 夜 》 可 以 而 上 则 说是徐克导演向 3 0年 代 经 典 电 影 文本 致 敬 之 作 .无 论 是 情 节 的设 计 还 是 细 节 的 安 排 , 无 不 带有 《 字 街 头 》 马 路 天 使 》 都 十 《 等
上 海 老 电影 的影 子
9 0年代 以后 . 港 新 浪 潮 旗 手 之 一 的 导 演 严 浩 .9 0年 拍 摄 了 由 三 毛 作 品 19

当 代香 港 电影 的 “ 老上 海 ” 象 想
1 对“ . 旧上 海 意 象 ” 致 的 还 原 与 精 致 的描 摹 细 自“ 浪潮 ” 来 . 是 以 上 海 为想 象 的 空 间 、 事 的背 景 , 新 以 或 叙 或 是 作 为 写 实 的 对 象 、 感 的依 托 . 乎 每 一 位 当代 香 港 导 演 情 几 都 曾经 拍 摄 过 与 “ 上 海 ” 材 相 关 的 电影 . 老 题 香港 电 影 毋庸 置 疑 地 成 为 了建 构 “ 老上 海 ” 象 的最 佳 执 行 者 形
星 驰 主 演 的 《 海 滩 赌 圣 》 潘 文 杰 导 演 的 《 海 阜 帝 》 列 和 上 、 上 系
《 上海滩》 新 以及 吴 宇 森 监 制 的 《 堂 口》 等 , 老上 海 ” 繁 华 天 等 “ 的 旧梦 在 当代 香 港 电 影 中被 一 再 演 绎 . 它 不 仅 是 影 片 中人 物 的 梦 . 是 香 港 导 演 们 的 梦 亦

电影里香港人最懂的老上海

电影里香港人最懂的老上海

电影里香港人最懂的老上海一直以来,香港导演拍摄的老上海题材片被认为最有上海味。

这是因为老上海的基因在1949年那场大迁徙中,被带到了香港,上海情结也因此根植于香港。

正在上映的影片《大上海》讲述旧上海江湖大亨成大器从水果店小伙计成为上海滩黑帮老大的故事。

父辈来自上海的导演王晶回答说,“这个故事更有综合性,主人公是好几个人物的综合”。

王晶的上海情结对《大上海》的心结,王晶说,其实应该追溯到自己的少儿时,因为家中除了父亲王天林之外,还有三位长辈都生长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这些前辈后来虽然来到了香港,但很长一个时间段里对老上海念念难忘,生活环境俨然还是“小上海”氛围,使他在耳濡目染之下也对那个年代那个城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终于在今年实现了“这个毕生最大的愿望”——拍《大上海》。

“我觉得那个年代的人物既浪漫又有趣,而且那个年代有很多的戏剧性冲突,拍成电影会很好看。

”《大上海》中有浓浓的江湖兄弟情,戏外,与王晶相交多年的策划文隽也称王晶为“老大”,并感谢他找自己回来参与这样一部有突破意义的电影,“终于可以有机会参与一部黑帮片,我们都很兴奋。

晶哥很少说自己最好的作品是哪一部,换了别人都会说是下一部嘛,但这次他说自己最好的作品就是这个《大上海》,我也认同。

”王晶导演当年就是《上海滩》的编剧之一,他对老上海的味道非常熟悉,“上世纪30年代老上海,什么事情都可以发生,光是穿着上,就非常有看头,因为不同的文化都在上海混合,他们吸收西方的文化特别多,女的穿得特别漂亮,男的特别帅。

”为什么要投拍《大上海》,制片方博纳影业集团总裁于冬表示,5年前,他第一次看到剧本,用了两个小时看完,然后就决定投拍,“我觉得这是一个重大题材上的突破,因为如果能拍成,这就将是中国第一部黑帮电影,也是第一次以黑帮做主角的电影。

当然,4年来因为种种原因都没有拍成,就一年一年地拖到了现在,今年终于可以在贺岁档与大家见面。

”对于《大上海》的最终成片,于冬打出了满分,他说,影片中有向《卡萨布兰卡》和《美国往事》致敬的桥段,因为那两部电影一直是导演的最爱,所以“你们到时候可以看到很多经典又熟悉的画面。

对照记_香港制造的_老上海_电影

对照记_香港制造的_老上海_电影

黄碧云在短篇小说《丰盛与悲哀》中“本事”一节开宗明义地写道:“我想讲一个关于上海的故事……”在文中,她更是借叙事者在上海的游踪,道出:“去了常德公寓。

他们说是张爱玲的旧居……他们说张爱玲疯了。

我想,在上海这样的一个地方,要活下去不容易。

我只想站得很高很高的,写一个上海的故事。

”如此,我们感觉到黄作为一个香港作家为上海这座城市建设文本的企图。

吊诡之处在于,这则关于上海的故事,出自于文中香港电影工作者的一出剧作。

黄借用一种文本段落间“拍摄”与被“拍摄”的关系将城市间的对话关系复杂化。

换言之,这个关于上海的故事本身是出自摄像镜头之下,并不期然地承接了某种“香港凝视”。

而这种凝视本身,在导演道出拍摄初衷“如何抵受历史与爱情的诱惑”时,也已经明确。

上海在“香港凝视”下是历史性的。

这种历史本身的演绎方式一如分镜头剧本,呈现出跳跃型的切换状态。

太平洋战争、国共内战、解放、文化大革命、三中全会后,在小说中,历史的更替和起落是匆促和迭进式的,而人只是在这种演进中无法自控的被动个体。

作者在“开场”、“独白”等节借导演对于演员的指令与提示将这种界线感进一步明确化:“哦,你们第一次见面?对对稿。

你们年轻时在上海。

”“你们看着黄昏的上海。

景色和四十年前没两样。

其实你们之间已经没有爱。

那不过是幻觉。

由上海而生的幻觉。

”导演企图假历史之手,借“拍摄”这一行为,去掌控这座城市中所发生的故事。

作者的清醒之处在于,其在小说中一再地强调对“像”的追寻,甚至将小说中的一节明确为“电影就是电影”。

上海之“像”作为历史想象的“他者”存在,依赖主体而生,亦因主体而止。

小说悲剧性的把握,在于小说结尾部分点睛式的收束之笔。

因为男主角身患对照记———香港制造的“老上海”电影葛亮癌症,电影的拍摄戛然而止,令导演始料未及。

电影没有如他想象中般完成。

电影以外又发生着可笑的事,似曾相识,但又在演绎出人意表。

导演想,连人杜撰出的故事,也不能为人所掌握,更不用说不为人知的命运了。

《大上海》解说文案_《大上海》:有爱,足以成大器

《大上海》解说文案_《大上海》:有爱,足以成大器

《大上海》解说文案_《大上海》:有爱,足以成大器中国| 中国香港动作/剧情电影《大上海》,于2012年上映,由王晶导演,王晶文隽编剧,影片讲述了黄晓明饰演的水果店伙计成大器,在上海投向权倾一时的巡捕房探长金寿亭旗下,任职赌场打手,被洪寿亭的妻子凌沪生慧眼赏识,造就大器迅速出人头地。

成大器颇具江湖手腕,不仅敢打敢拼,还擅於各方谈判,愿意利益共享,往往能化干戈為玉帛,令他终於成為上海一代梟雄之首。

成大器少年得志,交上了上海第一美人“溢春园阿宝”,阿宝对王公巨贾都不假辞色,但对大器却一往情深,可惜她发现无论大器如何疼她宠她,她在大器的心目中永远都只能是第二位,第一位始终是青梅竹马、音讯全无的叶知秋。

多年后,人到中年的成大器,已是一方之雄,声誉与地位已超越了师父洪寿亭。

在上海几乎已无人匹敌,但外敌蠢动的野心与霸道,成為他的最大难题。

此时,当年救他一命的茅载已成為大特务头子,野心勃勃,以权谋私,令成大器不得不计划好“杀出一条血路”。

而就在这时,他竟重遇了多年不见的叶知秋,同时发现原来她已作人妇...。

过分消费情义的电影数不甚数,堆积在一起,是蔚为壮观的烂片金字塔。

这似乎颇为符合王晶导演的一贯路数,但这次,或者说,许多年中的这么一次,他用情义编织成的这部《大上海》,足以证明他真的还是个导演。

作为一个为诸多八零后奉献了不少精彩记忆的香港导演,因为市场原因而北上捞金的行为不应该被苛责太多。

导演也是人,生活也不易。

即便是真的在很努力且执着的奉献不少烂作,也不能掩盖掉王晶导演对电影本身的热爱。

对电影怀有爱,这是一个导演最基本的节操。

因为只要有爱,就总有那么一天,会制作出一部令人赞叹的电影作品。

《大上海》似乎是王晶导演在一连串类似于《大内密探零零狗》、《财神客栈》、《无价之宝》等经典烂作之后的意识逆袭,用爱的方式拍电影,用电影的方式表现爱。

这一次,王晶导演获得了近些年来身材之外的真正威武。

多多少少,凡是看过《上海滩》的观众,都会在观赏《大上海》之前带有几分恋旧的猜测:这又是讲许文强和冯程程那样的故事么?事实上,很多见到片名带“上海”的观众都会不约而同的将思维嫁接到《上海滩》之上。

海上繁华梦——老上海电影的怀旧情绪

海上繁华梦——老上海电影的怀旧情绪

无 影片无一不是渗透着一种幻彩迷离的 穿 的 各 式旗 袍 , 一 不 是 上 海 的 符号 , 而 这 些 完 全 是 王 家 卫 的上 海 记 忆 。 老上海风情。上海 ,已经不仅仅是影 片 故 事 发 生 的 地 点 ,而 是 一 种 符号 代 在 台湾 电影 中也 有对 老 上 海形 表 ,撩拨着普通大众的追慕之心。上 象 的 文 化 解 读 。 台 湾 新 电影代 表 侯 孝 海 ,也 代 表 着 当代 大 众 的 一 种 集体 记 贤导演的 《 海上花 》,取 用的老上海 忆 ,过往浮华 ,唤起大众的集体 怀 旧 背景与香港导演不同 ,并 不是上世纪 3 O年 代 国 民政 府 统 治 下 的 大 上 海 , 情绪。 而 是 清 朝 末 年 。该 片 改 编 自上 海 作 家 海上旧梦 张 爱 玲 “ 译 ” 成 国 语 的 吴 语 小 说 翻 1 老上海——亦真亦幻 的梦境 . 如果说 2 0世 纪 3 0年 代 的 上 海 《 海上花列传 》,讲述上 海租界地 中 电影是对老上海社会的真实关照 ,那 的高级妓院里 ,妓女与政客、商人 之 么 到 了新 时 期 ,这股 最 先 由 一 批香 港 间真切而丰富的人情内涵。影片影调 改 以往侯 式影片中 乡土风格 的灰青 导演 带领起来的老上海怀 旧风的 电影 色 ,而 采 用 了饱和 的 暖 色调 ,人 物对 潮 流 ,却是对老上海元素进 行单向度 的提取。可 以说 ,大多数老上海 电影 话 全 部 采 用 上 海 方 言 。在 暖黄 色 的怀 中的上海 ,是一个脱 离历史 现实的审 旧氛围中 ,人物情 感随着 导演那 丰富 美对 象。 它较 之上世纪 3 0年代 的电 而充满美学意义的镜 头语 言缓慢铺展
・" , gl ' t t j中 『 【
海上繁华梦

浅论20世纪末的“老上海”怀旧影像

浅论20世纪末的“老上海”怀旧影像

浅论20世纪末的“老上海”怀旧影像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老上海”题材成为电影界的热点,“上海”影像云集,以“怀旧”的名义去征询旧上海,对“老上海”的怀旧导致电影创作热潮。

但是,隐藏于这种表现背后的观察视角,即文本叙述城市的电影语言方式却是异彩纷呈的。

关于老上海的怀旧热潮是90年代集体记忆的一种反映,历史在这里不是单纯的怀旧,而是与现实具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关键词:老上海怀旧电影对于百年中国电影,“上海”是一个不断被书写和反映的城市。

上海在城市发展历史上有两个发展的高峰,一个是上个世纪20、30年代,一个是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

而电影中的上海影像,在这两个时期也呈现两个不同的高潮,30年代的电影是以表现上海纷繁、丰富的现实生活为主,而90年代以来的“上海”影像云集,则是一次集体的回顾和记忆,以“怀旧”的名义去征询旧上海,对“老上海”的怀旧导致电影创作热潮,“繁华旧梦,乱世恩怨”一时成为中国银幕上热闹的时尚。

90年代初,以“老上海”为中心的电影取材,首先来自香港的电影人,1990年严浩拍摄了三毛编剧、以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情传奇为故事模本的《滚滚红尘》;区丁平拍摄了《何日君再来》;其后是关锦鹏的两部力作,其一是以30年代上海女影星一生传奇拍摄的带有后现代色彩的传记电影《阮玲玉》(1993),其二是根据张爱玲小说改编的《红玫瑰与白玫瑰》(1994);1996年许鞍华再次改编张爱玲小说《半生缘》为同名电影。

而长期生活在上海的内地影人,也开始通过回溯记忆的方式来表现置身其中的这个城市。

导演黄蜀芹拍摄了以著名女画家潘玉良一生经历的传奇片《画魂》(1993);长期生活在上海的画家陈逸飞涉足影坛,拍摄了反映“老上海”的《海上旧梦》(1993)、《人约黄昏》(1995)、《逃亡上海》(1999);导演彭小莲则以40年代解放前上海金融市场为主题拍摄了《上海纪事》。

到了90年代中期,“老上海”题材热达到顶点,其标志是第五代导演中最有成就和代表性的两位导演张艺谋和陈凯歌都选择了“老上海”题材:1994年,张艺谋拍摄了30年代上海黑帮传奇色彩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陈凯歌则请对上海有着贴肤之感的王安忆编剧,将叶兆言的《花影》改编为《风月》。

江湖与繁花:老上海影像叙事的双重视角

江湖与繁花:老上海影像叙事的双重视角
江 湖里 开 出繁 花 ,为 冒险 家 的乐 园 ,织 出 了 旧式人 情 与新 式 罗曼 蒂克 的绫罗 锦 缎 。这一 脉 阴 柔视 角 可
宴 。马 走 日 ( 姜文 饰 )与 项 飞 田 ( 葛 优 饰 )衣 冠楚 楚 ,霸 气燕 尾 服雄 震 世界 舞 台 ,忽 而在 前 ,忽 而在
上 ,举 世 首 创 直 播 麦 克 风 从 天 而 降 ,俨 然 上 古 天 朝
雄 心 看 待上海 的角 度 ,那么 一 步 之遥 切入 老 上
海 的开 头 是 一 个 由上 而下 试 图掌控 的征 服 者 观 点 。 同样 ,( ( 罗 曼 蒂 克 消亡 史》 里 一 再 出 现 的俯 角 ,那
暑口
是 站在 制 高点 俯 瞰大 上海 ,如 同 上 海滩 里许 文
工 业里 的大 浪。老 上海 是 由诸 种 形 象拼 贴 组合 而 成
的。在 这 些充 满历 史 文 化风情 的纷 呈符 号 里 ,有 些 散 发着 雄 性 的血 气 豪情 , 有 些 则嘀 咕着 阴柔 的流 言
静沉 着 ,不 卑不 亢 ,走 向命 运 安排 的 回廊 冗道 ; 又
或者 片 尾太 平 洋上 小 岛军 虏营 ,站在 岗哨上 的巡 逻
本 完爆 环球 美感 ,让 前朝 花 国总 统完 颜英 ( 舒淇 饰 )
再 度 登基 ,君 临 天 下 ,倾 国倾 城 ,舌灿 莲 花赢 得 满
城 激 赏 。这一 段 节奏 紧 凑且 画 面饱 满 的花 国总 统 大 选 秀过程 ,是整 个 《 一 步之 遥 》故 事 的起 点 ,也 是
阳 刚 视 角
絮语 。一 阴一 阳 ,两 股 风情 杂糅 交 合 出十 里 洋场 的
浮世绘 。 大 抵上 ,关于 老上 海 的叙 事 可 以粗略 分成 阳刚 与 阴柔两 种 视角 。 阳刚 视角 的 叙事 走 的多 是江 湖 恩

关锦鹏电影中的上海情结

关锦鹏电影中的上海情结

关锦鹏电影中的上海情结
阮珺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14(000)001
【总页数】3页(P96-98)
【作者】阮珺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影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身份认同与城市想象——关锦鹏电影中的旧上海情结 [J], 陈慧茹
2.从女性视角和上海情结探寻关锦鹏导演的电影世界 [J], 张声怡
3.“双城记”:当代香港电影中的“老上海情结” [J], 陈静
4.香港电影与上海电影交融中的文化情结 [J], 樊怡
5.“八一”厂女导演与“上海”情结——王苹电影中的阶级、革命与性别 [J], 周雪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电影之老上海情结探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大量的香港电影在演绎20世纪30年代老上海题材,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如《上海之夜》《花样年华》《倾城之恋》《长恨歌》《阮玲玉》《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上海假期》《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长恨歌》《新上海滩》等。

为什么近年来老上海频频出现在香港电影中呢?香港电影和上海电影是否有什么特别渊源?上海和香港是否有相似的文化因素存在?本文拟在研究香港电影之老上海情结方面作些叙述与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一、香港和上海电影发展的沿承性
回眸上海电影和香港电影发展史,会发现其中有许多相似,上海和香港,是中国最早出现电影的城市,也是中国被最早摄入电影的城市。

上海和香港可谓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在中国电影史上是颇为相似的姊妹城市。

香港电影的发展与上海早期电影人的鼎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1937年,上海沦陷后,一批进步的电影人撤退到香港,他们把上海电影创作传统带到了香港,给香港电影业带来了新气象。

1941年初皖南事变中,大量上海电影人再次到香港,给香港文化注入了城市精英气质。

这一时期上海电影人南迁推动了香港电影的发展。

一是电影人才的流入。

他们或者为了生活,或者只是作为临时避难。

有著名的上海电影制片人罗明佑,导演蔡楚生、汤晓丹、司徒慧敏、孟岩,编剧古龙耕,演员胡蝶、金焰、黎莉莉、蓝马、姚萍,评论家彭砚农等。

上海电影人常在这两个城市往返来回,使香港电影蓬勃发展起来。

二是电影技术的引进。

上海电影人不仅带来了更先进的电影设备,也带来了先进的电影拍摄技术和拍摄理念。

三是电影风气的转变。

更注重关注现实,对香港电影业的未来发展意义深远。

20世纪40年代后期,上海电影人再次大批南迁香港。

此期分为两种情况:有些上海影人在国民党政府的白色恐怖压力下避走香港和抗战后上海有些有附逆罪名的电影人受排挤流亡香港。

此期分为两个时间段:解放战争爆发后和解放战争胜利前后。

这一时期上海电影人的南迁逐渐改变了香港电影落后状况。

首先,电影人才更多元化。

有电影制片人张善馄,导演朱石麟、费穆、史东山、岳枫、欧阳予倩、卜万苍、马徐维邦、陶秦、李倩萍、屠光启,演员周漩、李丽华、白光,严俊、白杨等。

其次,两地交流更加频繁。

从上海到香港的许多电影人,一段时间又回到上海,但囿于政治、经济等原因,再回到香港扎下根来,留居香港。

再次,大量资金注入香港电影业。

内战使局势很不稳定,很多大陆,尤其是上海的资本家和资金涌向香港,从而推动了香港电影业的快速发展。

上海电影人几次南迁香港,继续了自己的电影事业和电影理想,香港电影业吸收了丰富的上海电影技术、电影经验,上海影人把成熟多元的电影艺术成果带到了香港。

20世纪50年代初,上海电影大亨在香港重新运行他们的公司,像邵氏与国泰等,一时间上海吴侬软语充满了大大小小的香港电影片场。

因此,香港电影在1950年后蓬勃发展,和上海电影资金、电影技术不无关系。

南来的上海电影精英,和香港本地的电影人合作,使中国电影中心从上海转移到香港。

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上海,香港电影经过许多次交流,碰撞,融合,从上海影都到香港电影王国,形成了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延续性。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上海成为许多香港影片中高频率出现的一个城市。

有些香港导演,亲身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上海对香港文化的影响,有些自身从上海文化中受益,很自然抓住老上海题材大放异彩。

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中出现的老上海怀旧热潮也不足奇。

无论是导演许鞍华,关锦鹏或王家卫,他们拍摄上海题材总是那样的执著,他们延续着大上海的情怀,幻想着昔日的上海梦。

无论是喜剧片、文艺片、警匪片,香港电影在其发展的道路上继承了20世纪前半期上海电影的文脉。

二、上海和香港文化特质的融合性
上海和香港,有共同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历史背景。

上海,香港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开埠城市,香港割让为准殖民地,上海有租界的历史,都受到过殖民文化的影响。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是一个半殖民地和多元文化混杂的城市,涵盖了东西方文化,现代与传统文化的共存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开放的上海文化。

香港也一直受到西方世界文化潮流的影响。

香港文化的混杂和边缘化,与老上海惊人地相似,香港和老上海的殖民消费风气也非常接近,因此,当代香港影人在香港电影中不断重现老上海图像:声光化电,时髦的服装,做梦的战场,冒险家的乐园,浪漫的爱情传奇,诡秘的个人发家史等,昔日的繁华梦暗合了港人的愿景。

如关锦鹏电影中选择的女性形象,女主角无论是红玫瑰、白玫瑰,或王琦瑶、阮玲玉,都属于老上海典型的风情万种的现代女性。

许鞍华电影借张爱玲文字,拍老上海韵致,张爱玲的女主角,主要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这种东方和西方文化的糅合,符合香港人自身的感受。

上海和香港,也共同植根于大都会的都市文化。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和今天的香港都是国际化大都市,都是沿海开放城市,当香港电影人在寻找一个城市做比较时,自然投射到气息相通的老上海。

对作为缺乏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的香港来说,似乎只能从三四十年代的老上海的国际地位看到自己的影子,寻找属于自己的未来发展之路。

老上海可以说是香港城市文化的一个间接反映。

上海文化的几次南迁给香港文化带来了艺术经验,上海文化逐渐扎根香港并主导与影响着香港文化,引领着香港时尚,这自然影响到香港电影的题材选择,老上海的文化景观,在香港电影中不断重现。

如王家卫的《花样年华》体现了老上海的文化遗韵和现代香港生活互相渗透,《阿飞正传》中的大批上海人到港定居生活,使上海文化在香港盛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