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油工业发展史 文档
全球炼油发展史话
![全球炼油发展史话](https://img.taocdn.com/s3/m/1f0cfaeb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a0.png)
全球炼油发展史话石油是工业的血液。
从地下开采出来的原油怎样充当各种机器的动力和润滑剂呢?这是人们在开采石油的同时就在研究和实践的问题。
炼油技术应运而生。
蒸馏釜的诞生1849年,苏格兰的杰姆斯·伊本(James Ibung)生产出“石蜡油”(Paraffine Oil),用于照明,原料先是煤矿里渗出来的石油,后来改用烛煤(Cannd Coal)。
这一工艺获英国专利。
这一技术转让给了英国、美国许多工厂。
与此同时,据《美国石油工业史》记述,最早从煤炭里炼制出灯用煤油的是加拿大地质家亚伯拉罕·格斯纳(Abraham Gesner)博士,1852年研发出类似的工艺,获得了美国专利,其专利权是用煤炭生产“Kerosene”(是希腊文中蜡“wax”与油“oil”的复合字,中文译为煤油。
)1853年,纽约的一家公司用他的技术生产煤油,投放市场。
但是,美国人称萨缪尔·M·基尔(Samu.M.Kier)是炼油业的创始人,因为他不仅成功地应用了蒸馏的原理,加工原油,生产出石油产品,而且制造出商业化生产的第一只蒸馏釜。
基尔本是匹兹堡卖药的商人。
他拥有煤矿、一座铸铁工厂,还是匹兹堡-费城航运公司的发起人之一。
多年来,他经营着宾夕法尼亚塔兰屯附近阿列汉尼河边的盐井。
有些盐井渗出原油来。
盐场主把它当作讨厌的副产品扔在河里,很让行船的人讨厌。
基尔把它们收集起来,装在玻璃瓶里当药卖。
品名“石油(Petroleum)”或“岩石油(Rock oil)”。
基尔弄了一些原油样品,送到费城的詹姆斯·布思(James C Booth)教授(他是美国化学学会的主席)那里去,请他做分析,为塔兰屯的原油找出路。
布思在实验室里做了试验,确认原油通过蒸馏,可以加工出很好的照明用油,并且给基尔画了蒸馏釜的草图。
因此,布思也被认为是石油业界第一位化学家。
基尔按照布思的草图,制造出美国第一只蒸馏釜,直径110.5厘米,高142.2厘米,容量0.8立方米。
油脂工业的发展历程.pdf
![油脂工业的发展历程.pdf](https://img.taocdn.com/s3/m/5dca1f06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0e.png)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油脂工业的发展历程第一节概述油脂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上古之世,我们的祖先在狩猎中捕获动物,分离脂肪,“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进入农业社会,人们栽培作物,饲养家畜,将油料榨油,将牛乳搅拌、澄清、分离、浓缩。
这些原始的方法,给人类饮食生活带来了划时期的变化。
从远古时期的中国人、埃及人、腓尼基人采用各种各样原始的机械方法提取油脂,但到水压机的使用(!"#$),油脂的制取只是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活动。
!"世纪以来,由于产业革命的兴起,都市人口的集中,传统的油脂供应不足,人们迫切需要大量高品质的油脂,近代油脂工业才有了产生的基础。
%&世纪之初,首先是螺旋压榨机的发明(!’&&),以及它与离心机(!""&)的使用相结合,始为近代油脂工业连续化生产拉开了帷幕。
油脂真空脱臭(!’&&)和油脂氢化(!’&%)的发明,使原本仅限于动物油脂为原料的人造奶油(!"(’)也有了使用鱼油及植物油的可能。
而在此期间,激剧发展的美国棉油业也适逢其对地派生出了起酥油的发明(!’!!)。
从机械压榨到化学萃取,油脂浸出从方法(!"$()到生产的应用(!"#&),在其技术发展的颠峰状态(!’$&—!’(&),这一时期是油脂工业百年来最绚丽多采的,形式各异的浸出器,展现了众多设计大师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农产品为基础原料的油脂工业的飞跃发展,得助于“绿色革命”的恩惠。
世纪初迅速增长的美国棉花业;二战后时至今日,美国及中南美国家大豆业的蓬勃兴旺,加拿大双低菜籽的成功开发,马来西亚热带棕榈油的异军突起,它们不仅构筑了世界油料的新格局,为全球的油脂加工提供了日益充实的原料,而且随着农业集约化的进展,使得今天油脂工业的国际化、大型化、自动化成为现实。
—)—第一章油脂工业的发展历程如果仅从制取和精炼而言,油脂已经榨净浸尽,各种饼粕蛋白质从肥料、饲料进而到食品也得到了高度利用,以磷脂、维生素!、甾醇、肌醇、谷维素等副产品的开发,业已物尽其用。
石化企业发展历程
![石化企业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ac4f75cc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b9.png)
石化企业发展历程石化企业是指从石油、天然气等石化原料中生产石化产品的企业。
石化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
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石油工业起步阶段,国内石油储量有限,所以主要依靠进口石油来满足国内需求。
当时,石化企业主要是进行简单的炼油加工,生产一些燃料油和润滑油等基础产品。
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开始大力发展石油工业,投资兴建了一系列石油化工厂,进一步完善了炼油加工技术,同时引进了一些国外的炼油技术和设备,提高了炼油的质量和产量。
上世纪70年代初,国内石化工业开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技术水平低下和市场经济运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为了推动石化工业的发展,中国政府开始推进改革开放,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同时,石化企业也积极进行自主研发,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上世纪80年代初,石化企业在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开始生产更多种类和高附加值的石化产品,同时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1984年,中国第一条煤制乙烯装置在山西投产,标志着中国石化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开始加快石化工业的发展,成立了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统一规划和管理石化产业,推动了石化企业的整合和重组。
同时,中国政府也加大了对石化企业的扶持力度,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和经济支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科研开发。
进入21世纪,中国石化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化产品消费国之一,石化工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石化企业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生产的产品类型更加多样化,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得到了大幅提高。
未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石化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石化企业要继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研发出更加环保、高效的生产技术和产品。
另一方面,石化企业还要加强环境保护,降低污染排放,推动石化工业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总之,中国石化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我国炼油工业发展史
![我国炼油工业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fcc0342daaea998fcc220e2e.png)
我国炼油工业发展史12级化工创新班杨洋 2012010550中国近代石油工业萌芽于十九世纪中叶,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历程,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它的基础仍然极其薄弱。
从建国之初的17万吨/年开始起步,经过15年的努力,1964年突破1000万吨/年。
又经历了不到20年的时间,1983年突破1亿吨/年。
2006年,我国炼油能力已达3.7亿吨/年,居世界第二位。
同年,加工原油3.07亿吨,开工负荷率达83%,生产汽煤柴三大类成品油1.82亿吨(其中:中国石化生产9343万吨,占全国的51.3%),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部分产品出口国外。
按照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国西北地区展开。
1955年10月,克拉玛依第一口井--克1井喷油。
到50年代末,全国已初步形成玉门,新疆,青海,四川4个石油天然气基地。
1959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373.3万吨。
其中4个基地共产原油276.3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73.9%,四川天然气产量从1957年的6000多万立方米提高到2.5亿立方米。
在人造油方面,经过扩建和改造,东北各人造油厂的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同时,还在广东茂名兴建了一座大型页岩油厂。
1959年人造油产量达到97万吨,当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炼油工业在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先后扩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玛依,冷湖,兰州,大连等8个年加工能力为10-100万吨的炼油厂。
1959年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34.9万吨,主要石油产品自给率达到40.6%.1963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648万吨,即将一去不复返了大庆油田的开发,原油产量的急剧增长,需要炼油工业同步发展。
在此期间,扩建了上海炼油厂,石油七厂,将石油一,二,五厂和茂名石油公司由生产人造油改为主要加工天然原油,并大力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
1963年至1965年,先后攻下了被喻为“五朵金化”的硫化催化,铂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腊以及配套所需的催化剂,添加剂等5个攻关项目。
我国炼油工业的发展
![我国炼油工业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8a224b7f121dd36a32d828a.png)
我国炼油工业的发展
依稀记得铁人王进喜,用他那薄弱的身体跳入油坑里搅拌泥水的事迹,这是我国东北大庆油田开采的一幕,也是我国大规模石油开采的开始。
而石油开采就要用到炼油设备,用它才能炼制出我们需要的油类,所以炼油设备一直伴随着我国的石油开采,并且一步步进步和发展。
文章来自
我国炼油工业发展整整用了100年,炼油设备也随之一步步先进。
这其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863年第一次进口煤油,到1963年油品基本自给;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末,中国炼油行业在产能规模和技术上都实现了巨大飞跃,进入世界炼油大国行列;第三阶段,即从21世纪初开始到2020年左右,实现从炼油大国到炼油强国的跨越。
文章来自
这三个阶段缺一不可,这是我国炼油发展的历史,也是炼油设备工业进步的过程。
正是这一步步艰难的步伐,才成就了我国炼油大国的梦想。
进口原油尤其是中东含硫原油将是满意需要的重要挑选,据预测,到2010年,进口中东含硫原油将到达6000万~7000万吨。
中东含硫原油95%以上来自沙特阿À伯、伊朗、伊À克、阿联酋、科威特等国,中东原油大多是高含硫原油。
为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原油资源,应利用好炼油设备,坚持走深加工道路。
新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发展史
![新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d0cf22c1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42.png)
新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发展史新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下面是该行业的主要发展历程:1950年代:石油化工业的初步建立早期的新中国为建设国家经济,着重发展工业化,石油化学工业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建立炼油厂、合成橡胶厂、化肥厂等基础设施。
这些设施主要借助苏联的技术和援助。
1960年代:行业规模的扩大与国产化进程在这个时期,中国石油化学工业行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内石油化工产品生产能力得到提高。
中国开始自主研发和生产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化肥、塑料等化工产品,实现了从对外依赖到自主开发的转变。
1970年代:石油化学工业的全面发展与技术创新在这个时期,中国石油化学工业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大量的炼油厂、化肥厂和塑料厂相继建成,中国开始进口大型的炼油装置和化工装备,并推动国内技术创新。
这个时期中国成功开发了煤制烯烃、煤制甲醇等煤化工技术,并逐渐实现了对进口化工产品的替代。
1980年代:改革开放与行业的国际化1980年代,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石油化学工业进一步发展和国际化。
国内企业开始与国外企业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这个时期,中国逐渐成为重要的石油化工产品出口国,并扩大了国内市场规模。
1990年代至今:市场化与可持续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石油化学工业进一步市场化和可持续发展。
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大力发展绿色化学和新能源化工,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总结起来,新中国石油化学工业经历了从规模的初步建立到国产化发展,再到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演变过程。
这一行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福建炼化的发展历程
![福建炼化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d5e69775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5b.png)
福建炼化的发展历程福建炼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在那个时候,福建省石油化工产业起步较晚,石油产品供应与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福建省政府决定大力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实现自给自足。
于是,在1975年,福建省开始规划建设福州炼油厂,这是福建省油化工业的首个大型项目。
1980年正式开始建设,1982年建成并投产。
福州炼油厂的投产标志着福建省开启了石油化工产业的新篇章。
福州炼油厂以其先进的技术装备和高质量的产品,迅速成为福建省石油化工行业的龙头企业。
随着福州炼油厂的建设,福建省的炼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1983年,福建省政府决定在福州市鼓楼区再次建设一个炼油厂,即福建炼油厂。
福建炼油厂于1988年开工建设,1991年建成投产。
福建炼油厂的投产进一步提升了福建省的炼化产能,满足了福建省石油产品的需求。
随着福建省石油化工产能的提升,福建省政府决定在莆田市建设福建炼化公司三期项目。
2001年,福建炼化公司三期项目正式开工建设,2003年建成并投产。
福建炼化公司三期项目的投产标志着福建省石油化工产能的进一步增加,福建炼化公司成为了福建省石油化工产业的重要支柱。
在福建炼化公司三期项目投产后,福建省石油化工产业依旧继续发展。
福建省政府着眼于石化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加大了对炼化工业的支持力度。
在2008年,福建炼化公司四期项目开始建设,2011年建成并投产。
福建炼化公司四期项目的投产进一步增强了福建石油化工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使福建石化行业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福建炼化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和企业的努力拼搏。
同时,福建省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对炼化工业的监管和支持力度,提升了福建省炼化工业的整体水平。
如今,福建炼化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包括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石油贸易、石化仓储和物流等环节。
福建炼化公司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着良好的口碑,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亚洲、非洲、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炼油工业发展史-文档
![炼油工业发展史-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ef832852e53a580217fcfe77.png)
石油炼制工业发展史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
早在公元1世纪,东汉班固著《汉书·地理志》中就有“高奴有洧水可”的记载。
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引述西晋张华于公元267年著《博物志》中的一段记载,对石油有了较详细描述:“酒泉延寿县南山出泉水,大如筥,注地为沟。
水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黄后黑,如凝膏,燃极明,与膏无异。
膏车及水碓缸甚佳,彼方人谓之石漆。
”“石油”一词的出现则始于北宋沈括著的《梦溪笔谈》:“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见彩图)。
至北宋神宗时期(1068~1085),中央军器监属下的作坊中就有加工原油的“猛火油作”和使用猛火油的器械“猛火油柜”。
可见此时石油已用于军事。
但将石油进行加工利用,并形成炼制工业,则始于19世纪初的欧美。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刺激,现在石油炼制工业已成为最大的加工工业之一。
石油炼制工业发展史炼油工业的产生1823年,俄国杜比宁三兄弟在莫兹多克建立俄国的第一座釜式蒸馏工厂炼制石油。
1854年,美国B.西利曼建立最早的原油分馏装置。
1860年,美国人W.巴恩斯代尔和W.A.艾博特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泰特斯维尔建造了美国第一座炼油厂,投资15000美元。
至19世纪末全世界已建设了许多炼油厂或炼油装置,大都采用釜式间歇蒸馏或釜式连续蒸馏,主要生产照明用的煤油。
当时,汽油和重质油没有找到用途,一度成了炼油厂难以处理的废料。
1876年,俄国根据化学家Д.И.门捷列夫的提议,建造了一座从重域取代动植物油脂。
随后,发明了燃烧重质油的喷嘴(燃烧器),重质油开始用作锅炉燃料,并逐渐成了各工业部门以至铁路和水运部门不可缺少的燃料。
特别是将这种液体燃料用于军事以后,石油的作用更加扩大了。
近代炼油工业19世纪80年代初,煤油灯因电灯的发明而相形见绌,并逐渐被淘汰。
特别当19世纪末叶,汽车发动机和柴油发工业的突飞猛进,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汽油需要量激增,仅了把大分子烃类裂化成小分子烃类的试验。
石油工业发展史概述(一)2024
![石油工业发展史概述(一)2024](https://img.taocdn.com/s3/m/c1ab2f2e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94.png)
石油工业发展史概述(一)引言:石油工业作为现代工业的重要支柱之一,对全球经济和能源供应具有巨大影响。
本文将对石油工业发展史进行概述,从历史背景和起源出发,逐步阐述石油工业的发展里程碑,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石油工业的基础。
正文:一、石油工业的起源1. 石油的发现与利用2. 石油开采的早期阶段3. 石油工业的兴起背景二、石油工业的发展阶段1. 石油工业的早期发展2. 石油工业在工业革命中的地位3. 石油工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重要作用4. 石油工业在二战后的快速发展5. 石油工业在现代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三、石油工业的技术进步1. 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2. 石油开采技术的创新与突破3. 炼油技术的演变与改进4. 石油运输技术的革新5. 石油化工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四、石油工业的环境与社会影响1. 石油工业对能源供应的贡献2. 石油工业对环境的影响3. 石油工业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4. 石油工业对国际政治的影响5. 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五、未来石油工业的展望1. 持续创新与技术进步的重要性2. 石油工业的可再生能源转型3. 石油工业的碳排放和环境保护问题4. 石油工业与能源安全的挑战5. 石油工业在能源转型中的角色和责任总结:本文从石油工业的起源与背景出发,全面概述了石油工业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和技术进步。
石油工业的发展对全球经济和能源供应有巨大影响,但也面临着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随着能源转型的推进,石油工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持续创新和技术进步,承担起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等方面的责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炼油化工工艺的发展历程
![炼油化工工艺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9eeef5c3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2a.png)
炼油化工工艺的发展历程炼油化工工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人们利用火焰和简单的工具从天然气田和油田中提取石油,并将其用于灯光、加热和润滑等方面。
然而,现代炼油化工工艺的发展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以下是炼油化工工艺的主要发展里程碑:1. 1861年:阿布拉姆斯·伯尼茨发明了蒸馏石油的方法,并建立了第一座商业蒸馏厂。
2. 1892年:埃米尔·汉豪特发明了催化裂化工艺,使得重质石油分子可以被分解为轻质产品,如汽油。
3. 1907年:温斯洛普·R·伯金和劳埃德·奥法将催化裂化工艺商业化,并建立了第一座催化裂化装置。
4. 1913年:威廉·A·葛伐恩发明了催化重整工艺,使得低辛烷值汽油可以通过重排分子结构获得高辛烷值汽油。
5. 1920年代至1930年代:炼油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和氢化处理等工艺被广泛应用。
6. 1937年:延长催化重整工艺的发明,使得汽油的辛烷值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7. 1940年代:炼油技术在二战期间得到了迅速发展,以满足军事需求。
8. 1960年代:炼油技术进一步发展,引入了流化催化裂化和分子筛等新工艺,使炼油产品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9. 1970年代至1980年代:由于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炼油工艺开始注重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并引入了世界上第一座炼油厂脱硫装置。
10. 2000年代至今:炼油技术继续发展,重点放在提高产品质量、节能减排和资源利用效率上。
新工艺如煤制油、生物炼油和煤层气炼油等也得到了研究和应用。
总的来说,炼油化工工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简单蒸馏到复杂催化和分子筛等工艺的演化,旨在提高产品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并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和环境需求的变化。
全球石化产业的发展历史
![全球石化产业的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4d0e18cd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44.png)
全球石化产业的发展历史石化产业是指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开采、加工和应用的产业,它是现代工业的支柱之一,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回顾全球石化产业的发展历史,了解其漫长而丰富的过程。
1. 早期探索(19世纪初 - 20世纪初)石油是石化产业的基础原料之一,早在19世纪初,石油就被发现,并被用于照明和润滑。
最著名的案例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钱德勒兄弟,他们于1859年在泰迪克特镇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商业石油井。
这一发现引领了石油工业的起飞。
2. 炼油和石化工业的兴起(20世纪初 - 1940年代)20世纪初,炼油工业的兴起推动了石化产业的发展。
炼油厂将原始的粗炼石油转化为各种石油产品,如汽油、柴油和燃料油。
同时,塑料的早期形式也开始出现,用于制造各种商品和包装材料。
这一时期标志着石化工业从初级阶段向工业化生产迈进。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繁荣(1940年代 - 197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石化工业经历了快速的增长。
战争期间石油和化学品在军事用途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后,这些技术和设施得到了大规模应用,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们对能源和化学制品的需求。
此时,许多大型石油公司,如壳牌、埃克森美孚、英美石油等,崭露头角,成为全球石化产业的主要参与者。
4. 石化工业的多元化(1970年代 - 1990年代)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石化工业进一步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石油炼制,新的石化产品和技术开始涌现。
例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合成树脂的生产变得日益重要,用于制造塑料制品。
同时,化学品行业也快速增长,生产各种基础和特种化学品,满足农业、医药、电子、建筑等领域的需求。
5.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1990年代至今)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石化产业开始面临环境和可持续性挑战。
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引入了严格的法规,以减少污染和碳排放。
这促使石油和化学公司不断研究和开发更环保的生产方法和产品。
新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发展史(1949-2009)(上册)
![新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发展史(1949-2009)(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d644a46a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27.png)
新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发展史(1949-2009)(上册)新中国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自1949年以来,已经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从人民公社时期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历史凝聚着中国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
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取得了显著成就,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949年中国经济深陷经济困境,但纵观新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发展史,显然把石油化学工业作为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基础,在开国初期就开始了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
1950年至1957年是中国新石油化学工业发展的建设时期。
石油化工行业以“大量建设、大量合作、大量投资”为主,建设了若干重要的石油化工企业,如:华东石油化工公司、西安石油化工公司、山东石油化工厂等。
此外,还引进了若干大型国外先进技术,以及油气资源开采及加工技术,对推动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60年以后,中国石油化学工业经历了三个建设性阶段:1965年至1976年为“自力本源建设”,1976年至1978年为“大跃发展”,1977年至1981年为“综合改造”。
在这一时期,根据发展实际,中国石油化学工业依据“精节建设、优化调整、多样发展、抢抓机遇、试点实验”的发展思路,大力加强了技术改造,实现了石油化学工业的跃上发展。
1981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石油化学工业逐步实现了由技术改造到经营管理创新的转换,进入了竞争市场化发展的新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石油化学工业以“科技驱动、市场导向、节能减排、走绿色化发展之路”为发展方向,大力弘扬“科学经营,抓节能减排,以节约精神为核心的“三节能”,使石油化学工业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优化了产业结构,提升了竞争能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以上就是新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发展史(1949-2009)的主要内容,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已取得了显著成就。
经过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努力,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将继续发展壮大,为改善民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福建炼化的发展历程
![福建炼化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5d9d802a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4c.png)
福建炼化的发展历程福建炼化的发展历程不仅仅是一项炼油工业的发展过程,更是福建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简要介绍福建炼化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福建省石化工业起步较晚。
首先,福建省在1950年代初开始进行了原油勘探,取得了福州湾、闽江口等油田的发现。
此后,福建省成立了炼油厂,开始进行石油加工。
20世纪60年代,福建省石化行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1960年代初,福建省成立了第一座石油炼制厂——福州炼油厂,开始进行规模化的炼制工艺,并扩大了生产规模。
随后,福建省成立了第二座炼油厂——厦门炼油厂,进一步推动了福建石化工业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福建省的炼化行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970年代,福建省成立了第三座炼油厂——莆田炼油厂,并引进了先进的炼制工艺和设备。
通过引进技术和资金,福建省的石化工业迅速发展,产能得到了提升。
20世纪80年代,福建省的炼化行业迎来了全面的改革和发展。
1980年代,福建省的炼油企业开始进行重组和整合,以提高生产效益和竞争力。
同时,福建省也大力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的炼制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并扩大了出口规模。
进入21世纪,福建省的炼化行业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
福建省成立了福建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整合了全省的炼油企业,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能的集约化。
福建省的炼油产能大幅提升,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并且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至今,福建炼化行业已经成为福建省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福建省的炼油企业以及相关的石化企业不仅满足了福建省的石化需求,还发展壮大了福建省的相关产业链,带动了福建省的经济增长。
未来,福建炼化行业将继续致力于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为福建省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石油化工发展史
![中石油化工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5a15f512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44.png)
中石油化工发展史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石油化工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石油化工发展史承载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展现了中国在石油化工领域的创新和进步。
20世纪50年代,中石油化工行业刚刚起步。
当时,中国的石油化工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石油资源开采和加工能力有限。
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和农业对石油化工产品的需求,中国政府决定加大对石油化工行业的投入和支持。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石油化工公司应运而生,成为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的龙头企业。
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在石油化工工艺技术方面,中国不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进行本土化改进和创新。
炼油、化学肥料、合成树脂等领域的技术水平逐渐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同时,中国政府还鼓励中石油化工公司加强科研力量,推动创新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的产值和贡献度快速增长,为国家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80年代是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的转型期。
中国政府意识到,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科技支持和自主创新。
为此,中国先后成立了多个石油化工研究所和科研院所,加强了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
这一时期,中国石油化工行业逐渐实现了技术突破和产品升级,石油化工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中国的石油化工企业也开始走出国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贸易,扩大了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进入21世纪,中国石油化工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石油化工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中国政府将石油化工行业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了对石油化工企业的支持和政策倾斜。
中石油化工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扩大了市场份额。
同时,中石油化工公司还积极拓展新能源领域,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投入,推动石油化工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中石油化工发展史的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中国石油化工企业通过不断创新和进步,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出口了大量的石油化工产品,为国家的外汇收入做出了贡献。
世界石化产业发展历史
![世界石化产业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7f154b60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bd.png)
世界石化产业发展历史
石化产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石油的大规模开
采和炼制技术的进步为石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下是世界石化产业的发展历程:
初期开发(19世纪末 - 20世纪初):在19世纪末,石化产业
主要是以石油炼制为基础。
最早的石化产品是燃料油、润滑油和煤焦油等,主要用于工业和交通。
然而,随着化学工程的发展,石化产品的种类开始多样化,包括合成染料、医药化学品和基础化学品。
成长与革新(20世纪20-60年代):在20世纪20年代至60
年代,石化产业经历了快速增长和技术革新的时期。
大量的炼油和石化装置被建立,使得石化产品的产量大幅增加。
在这一时期,塑料、化肥和合成纤维等新型产品逐渐成为石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球化和多元化(20世纪70-90年代):在70年代至90年代,石化产业由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而进一步多元化。
石油和石化企业开始扩展到全球市场,发展新的石化产品和技术。
同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引起了人们对石化产业的关注。
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21世纪):在21世纪,石化产业继
续通过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来推动其发展。
新型合成材料、生物技术和再生能源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逐渐成为石化产业的焦点。
同时,低碳经济和环保要求的提出也促使石化企业加大
对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总体来说,世界石化产业经历了从初期开发到成长与革新,再到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过程。
如今,石化产业正朝着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努力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
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
![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7968974e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af.png)
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
最早的石油工业起源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油田。
1859年,爱德华·L.德雷克在该州一个小镇的附近成功地钻探出了世界上第一口商业性质的石油井。
由此,石油工业开始蓬勃发展。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石油工业经历了快速发展。
为了满足对石油的不断增长需求,石油公司增加了钻井的数量,并引入了新的钻探技术,提高了石油开采的效率和产量。
同时,随着炼油技术的进步,石油的加工和提炼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20世纪初,石油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01年,美国得克萨斯州的斯普林湖油田的发现引发了一场规模宏大的石油热潮。
这次石油热潮不仅使得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也推动了石油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应用。
随着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长,石油公司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新的油田。
他们投资于石油勘探技术,例如地震勘探和测井技术,来发现潜在的石油资源。
这些技术的引入和应用,推动了石油工业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迅速发展。
到了20世纪中叶,石油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管道和海运技术的发展,石油的运输成本大大降低,使得石油市场更加全球化。
同时,石油工业对环境的影响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人们开始关注和研究如何减少石油勘探、开采和使用过程中的环境影响,促使石油工业向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今天,石油仍然是全球能源供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正在推动能源结构的多元化,但石油工业在全球经济和能源体系中的地位依然重要。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石油工业将继续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石油化工的起步与发展历程(精选5篇)
![中国石油化工的起步与发展历程(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053caf1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3e.png)
中国石油化工的起步与发展历程(精选5篇)第一篇:中国石油化工的起步与发展历程中国石油化工的起步与发展历程起始于50年代,70年代以后发展较快,建立了一系列大型石油化工厂及一批大型氮肥厂等,乙烯及三大合成材料有了较大增长。
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占工业经济总量的20%,因而对国民经济非常重要。
石油化工行业包括石油石化和化工两个大部分,化工资讯这两大部分在2006年都保持了较快地增长。
如果把这两个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看,2006年石油化工累计实现的利润达到了4345亿,增长达到了17.9%,增量达到了658亿元,在整个规模以上工业新增利润中占到17%左右。
2007年前三季度全行业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38211亿元,同比增长20.2%。
重点跟踪的65种大宗石油和化工产品中,产量较2006年同期增长的有62种,占95.4%,其中增幅在10%以上的有47种,占72.3%,天然气、电石、纯苯、甲醇、轮胎外胎等产品产量呈较快增长态势。
原油及加工制品平稳增长。
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原油生产较为平缓,天然气产量则增长较快。
2007年1~9月累计生产原油13992.6万吨,同比增长1.4%;天然气累计产量为501.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9.8%。
原油加工量24289.1万吨,同比增长7.0%。
汽、煤、柴油产量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累计生产汽油4475.9万吨,同比增长8.5%;生产煤油867万吨,同比增长17.4%;生产柴油9175.1万吨,同比增长6.1%。
农用化学品生产供应正常。
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农用化学品生产也呈现比较强的季节性。
化肥(折纯)2007年1~9月累计产量为4310.5万吨,同比增长13.8%,其中氮肥3144.7万吨,同比增长12.2%。
2007年前三季度,农药原药累计产量为127.4万吨,同比增长20.6%,杀虫剂、除草剂产量增幅分别为10.7%和33.3%,农药产品结构进一步改善,杀虫剂占农药的比例已下降到37.1%。
石油工业发展简史
![石油工业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022a11afff00bed5b8f31da3.png)
石油工业发展简史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简史(2010-04-05 19:28:26)摘自《读书网》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是一项新兴而古老的事业。
它成为中国现代能源生产的一个重要工业部门,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事情,而中国发现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技术的历史却可追蒴到两千年以前,并且在技术上曾经创造过光辉的成就。
中国近代石油工业萌芽于十九世纪中叶,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历程,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它的基础仍然极其薄弱。
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将有利于认识当代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
我们分五个部分介绍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概况,其中不乏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1.恢复与发展玉门油矿解放后,军代表康世恩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
刚刚获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迅速投入战斗。
在生产建设中,被称为“冬青树”的钻井队长郭孟和,屡建功勋,是老一辈石油工人的优秀代表。
为创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1952年8月,中共中央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
以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为首的全体指战员从此成为石油产业的一支生力军,为建设一支具有严格组织纪律,高度献身精神的石油产业大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东北地区的几个人造油厂在设备,材料,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依靠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恢复了抚顺,桦甸,锦州等几个主要人造油厂的生产。
经过三年恢复,到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万吨,为1949年的倍,为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倍。
其中天然油万吨,占原油总产量的45%,人造油24万吨,占55%。
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万吨,比1949年提高6倍多。
玉门油矿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石油工业建设的重点。
为了加强勘探,广泛采用“五一”型地震仪和“重钻压,大排量”钻井等新技术,先后发现了石油沟,白杨河,鸭儿峡油田。
石油炼制简述资料
![石油炼制简述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fc1c1bba0116c175f0e4854.png)
1、我国主要原油的性质和特点
我国产量较大的原油可分为三种类型: 1)石蜡基原油 2) 中间基与石蜡—中间基原油 3) 环烷和环烷—中间基原油
1)石蜡基原油
油田: 大庆、吉林、中原、青海等。
特点:
2.0 26
25.6 18.0
大港 0.8826 17.3
28 15.4
13.1 9.7 /
3.2 85.7 13.4 0.12 0.23 <1.0 18 26.0
克拉玛依 0.8808 32.3
辽河 0.8818 21.9
-57
21
2.1
8.7
0.5
/
15.0
15.7
0.74
0.98
3.8
4.8
86.1
国外最大的炼油厂规模高达4085万吨/年,平 均规模540万吨/年,我国最大的炼油厂规模高 达1600万吨/年,平均规模378万吨/年。
三、世界炼油技术发展趋势
1 实现规模化和一体化经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有关研究表明,一套能力为600万t/a的蒸馏装置与2套300 万t/a的装置相比,可节约投资32%,节省金属消耗47%,减少 用地46%,降低操作费用25%。因此,实现炼油企业的规模化经 营和装置的大型化一直是世界炼油工业努力的目标。目前世界上 最大炼油厂的规模已达到4085万t/a(韩国SK公司的Ulsan炼厂), 最大单套蒸馏装置的能力已达1250万t/a。
石油炼制工程
第一章 绪论
一、中国炼油工业发展现状
1、中国炼油工业发展简史
中国炼油工业是从建国以后开始建立的;在此之前仅有 几个很小的炼油厂,而且工艺技术落后,设备简陋, 大部分石油产品依靠进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油炼制工业发展史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
早在公元1世纪,东汉班固著《汉书·地理志》中就有“高奴有洧水可”的记载。
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引述西晋张华于公元267年著《博物志》中的一段记载,对石油有了较详细描述:“酒泉延寿县南山出泉水,大如筥,注地为沟。
水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黄后黑,如凝膏,燃极明,与膏无异。
膏车及水碓缸甚佳,彼方人谓之石漆。
”“石油”一词的出现则始于北宋沈括著的《梦溪笔谈》:“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见彩图)。
至北宋神宗时期(1068~1085),中央军器监属下的作坊中就有加工原油的“猛火油作”和使用猛火油的器械“猛火油柜”。
可见此时石油已用于军事。
但将石油进行加工利用,并形成炼制工业,则始于19世纪初的欧美。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刺激,现在石油炼制工业已成为最大的加工工业之一。
石油炼制工业发展史炼油工业的产生1823年,俄国杜比宁三兄弟在莫兹多克建立俄国的第一座釜式蒸馏工厂炼制石油。
1854年,美国B.西利曼建立最早的原油分馏装置。
1860年,美国人W.巴恩斯代尔和W.A.艾博特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泰特斯维尔建造了美国第一座炼油厂,投资15000美元。
至19世纪末全世界已建设了许多炼油厂或炼油装置,大都采用釜式间歇蒸馏或釜式连续蒸馏,主要生产照明用的煤油。
当时,汽油和重质油没有找到用途,一度成了炼油厂难以处理的废料。
1876年,俄国根据化学家Д.И.门捷列夫的提议,建造了一座从重域取代动植物油脂。
随后,发明了燃烧重质油的喷嘴(燃烧器),重质油开始用作锅炉燃料,并逐渐成了各工业部门以至铁路和水运部门不可缺少的燃料。
特别是将这种液体燃料用于军事以后,石油的作用更加扩大了。
近代炼油工业19世纪80年代初,煤油灯因电灯的发明而相形见绌,并逐渐被淘汰。
特别当19世纪末叶,汽车发动机和柴油发工业的突飞猛进,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汽油需要量激增,仅了把大分子烃类裂化成小分子烃类的试验。
1913年W.M.伯顿液相裂化工艺首先实现了工业化,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下进行石油馏分的热裂解,获得了更多的汽油。
1930年,美国建成延迟焦化装置,对减压渣油进行焦化,生产轻质油品和石油焦。
自20世纪20年代初,杜布提塔等设备的采用,促进了炼油技术的发展。
1930年,汽油在全世界油品需要量中所占的体积百分比,已从1920年的26.1%上升到42.0%,其中裂化汽油已从0.5%激增到17.7%,而同期煤油的比例却从12.7%骤降到 5.3%。
此外,30年代前后炼油工业的另一重要的进展是润滑油生产技术日臻成熟,为了分馏出粘温性能好的润滑油料和获得更多的轻质油品,发展了减压蒸馏油添加剂的使用,大大改善了润滑油的质量,延长了使用寿命。
因此,润滑油在全世界油品需要量中所占体积百分比,从1930年的3.7%下降到1940年的2.8%,而不是与原油加工量成比例增加。
现代炼油工业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
40年代是炼油工业由热加工转向催化加工的时期。
转变的由于热裂化汽油中含有大量烯烃和二烯烃,在贮存过程中容易生成胶的固定床催化裂化工艺,并于1936年实现工业化。
这是炼油工业发展中的一项重大突破。
以后相继出现的流化床催化裂化装置(1942)和移动床催化裂化装置(1943),掀起了建设催化裂化装置的高潮。
其应、再生烧焦以及粉体物料输送等技术促进了工程设计技术的发展,并广泛应用到炼油工业及其他工业过程。
从30年代炼厂气加工开始工业化,至40年代叠合装置和烷基化装置套数也有所增加,还出现了异构化装置。
50年代是炼油工业催化加工全面发展的时期。
各炼油公司继续开发出各种形式的流化床催化裂化工艺。
为了把质量差的直馏汽年开发了固定床铂重整工艺;此后又出现了流化床催化重整(1952)和移动床催化重整(1955)工艺,其中以固定床催化重整占主导地位50年代也是世界石油化工的重要发展时期。
战后,催化裂化和催化重整装置的大量建设,以及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利用,为石油化60年代初期,全世界原油年加工能力已达到1.046Gt,催化裂化加工能力约占原油加工能力的21.45%(质量),催化重整加工能力约占9.9%(质量),加氢精制加工能力约占10.6%(质量)。
的开发。
1959年,第一套加氢裂化装置在美国投产以后,其发展愈来愈快,大有取代催化裂化的趋势。
面对这一挑战,催化裂化工艺不品产率、油品质量,并降低了催化剂的损耗,使催化裂化工艺经住了冲击。
70年代1973年中东战争开始后,随之而来的两次石油价格上涨给炼油工业带来了冲击,迫使一些炼油公司停建新炼油厂,并关闭一部分炼油厂,而致力于增加二次加工能力,以便充分利用原油,提高石油产品的产率。
因此,全世界的原油加工总能力上升速度明显减慢,并从1982年起,出现了逐年下降的情况。
另一方面,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迟焦化等加工能力却继续增加。
这使得炼油工业的装置结构发生了变化,加工深度增加了。
随着供应的原油日益变重变差,它的密度和含硫量增加,各炼油公司都大力改进催化剂、革新工艺流程、改变操作条件、采用高效节能设备,以适应原料变劣、操作变苛、产品方案要求灵活、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的需要。
出现了更多的含硫重质油转化新工艺,各种产品的新型催化剂。
这使炼油装置的能耗明显下降,并且使世界炼油工业在节能和环保方面都取得了大进展。
中国炼油工业中国虽然很早就发现了石油,但现代炼油工业的起步却比较晚。
1905年,陕西地方当局兴办了延长石油官厂,1907年开钻出油,并生产了煤油。
1937年该厂改名为延长石油厂。
到1942柴油、机油(即润滑油)和石蜡等产品。
1939年,甘肃玉门老君庙油田开始钻井采油,1941年成立甘肃油矿局,建设了以釜式蒸馏为主的炼油厂,1942年原油加工量达64kt。
1949年,中国原油产量只有120kt,原油加工能力约170kt,只拥有蒸馏、热裂化、叠合、离心脱蜡等少数炼油装置,而且规模都很小。
设了以兰州炼油厂为代表的年加工原油量1Mt级的现代化炼油厂,掌握了移动床催化裂化和润滑油生产等技术。
进入60年代以后,随着原油产量的迅速增加,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了以大庆炼油厂为代表的年加工原油量1.5Mt级的炼油厂,掌握了延迟焦化、流化床催化裂化、天然气蒸汽转化制氢、烷基化等工艺,如1965年中国自行开发的铂重整装置在大庆炼油厂投产,流化床催化裂化装置在抚顺石油二厂投产,缩短了与世界炼油技术先进水平的差距。
70年代起,建成了多座催化裂化等新型装置,如1974年使用分子筛催化剂的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在玉门炼油厂投产。
在炼油厂节能和环保技术方面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1984年中国原油产量达到114.53Mt,居世界第六位。
原油年加工能力超过103Mt,名列世界第七位(见图)。
石油炼制工业发展史炼油炼油一词一般是指石油炼制,是将石油通过物理分离或化学转化的方法,生产出为符合内燃机使用的煤油、汽油、柴油、重油等燃料油和工业润滑油的生产过程。
炼油一般是指石油炼制,原来是将石油通过蒸馏的方法分离生产符合内燃机使用的煤油、汽油、柴油等燃料油,副产石油气和渣油;比燃料油重的组份,又通过热烈化、催化裂化等工艺化学转化为燃料油,这些燃料油有的要采用加氢等工艺进行精制。
最重的减压渣油则经溶剂脱沥青过程生产出脱沥青油和石油沥青,或经过延迟焦化工艺使重油裂化为燃料油组份,并副产石油焦。
润滑油型炼油厂经溶剂精制、溶剂脱蜡和补充加氢等工艺,生产出各种发动机润滑油、机械油、变压器油、液压油等各种特殊工业用油。
近年来加氢工艺更多地用于燃料油和润滑油的生产中。
此外,为石油化工生产原料的炼油厂还采用加氢裂解工艺。
炼油 - 前景据《中国炼油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前瞻》显示,我国炼油化工设备行业无论在生产规模和产业结构,还是产品开发和国产化成果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然而,尽管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规模已经可观,在重大项目研究上取得了不少成果,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石油石化技术装备仅占1/3,国产装备的国内市场满足率不到60%,在重大技术装备领域中比例较低,行业高端装备和制造技术大都依靠进口。
从市场来看,全球石油化工产业已形成美亚欧三足鼎立的格局,这三个地区的炼油化工设备制造行业也发展较快。
中国炼油和化工专用设备市场竞争激烈,民营企业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占据市场较大的份额。
2011年,民营企业销售收入占行业销售收入的80%以上。
随着中国炼油化工设备制造行业的发展,许多跨国企业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如美国ABB鲁姆斯公司、美国绍尔集团、日本制钢所等,使中国炼油和化工专用设备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炼油 - 炼油工艺介绍常压蒸馏和减压蒸馏常压蒸馏和减压蒸馏习惯上合称常减压蒸馏,常减压蒸馏基本属物理过程。
原料油在蒸馏塔里按蒸发能力分成沸点范围不同的油品(称为馏分),这些油有的经调合、加添加剂后以产品形式出厂,相当大的部分是后续加工装置的原料。
因此,常减压蒸馏又被称为原油的一次加工。
包括三个工序:原油的脱盐、脱水;常压蒸馏;减压蒸馏。
催化裂化催化裂化是在热裂化工艺上发展起来的,是提高原油加工深度,生产优质汽油、柴油最重要的工艺操作。
原料主要是原油蒸馏或其他炼油装置的350~540℃馏分的重质油。
催化裂化工艺由三部分组成:原料油催化裂化、催化剂再生、产物分离。
催化裂化所得的产物经分馏后可得到气体、汽油、柴油和重质馏分油。
部分重质油返回反应器继续加工称为回炼油。
催化裂化操作条件的改变或原料波动,可使产品组成出现变化。
催化重整催化重整(简称重整)是在催化剂和氢气存在下,将常压蒸馏所得的轻汽油转化成含芳烃较高的重整汽油的过程。
如果以80~180℃馏分为原料,产品为高辛烷值汽油;如果以60 ~165℃馏分为原料油,产品主要是苯、甲苯、二甲苯等芳烃,重整过程副产氢气,可作为炼油厂加氢操作的氢源。
重整的反应条件是:反应温度为490~525℃,反应压力为1~2兆帕。
重整的工艺过程可分为原料预处理和重整两部分。
加氢裂化加氢裂化过程是在高压、氢气存在下进行,需要催化剂,把重质原料转化成汽油、煤油、柴油和润滑油。
加氢裂化由于有氢存在,原料转化的焦炭少,可除去有害的含硫、氮、氧的化合物,操作灵活,可按产品需求调整。
产品收率较高,而且质量好。
延迟焦化它是在较长反应时间下,使原料深度裂化,以生产固体石油焦炭为主要目的,同时获得气体和液体产物。
延迟焦化用的原料主要是高沸点的渣油。
延迟焦化的主要操作条件是:原料加热后温度约500℃,焦炭塔在稍许正压下操作。
改变原料和操作条件可以调整汽油、柴油、裂化原料油、焦炭的比例。
炼厂气加工原油一次加工和二次加工的各生产装置都有气体产出,总称为炼厂气,就组成而言,主要有氢、甲烷、由2个碳原子组成的乙烷和乙烯、由3个碳原子组成的丙烷和丙烯、由4个碳原子组成的丁烷和丁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