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应用教材分析
全国浙教版信息技术高中选修2新授课第二节文本素材说课稿
![全国浙教版信息技术高中选修2新授课第二节文本素材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990d349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30.png)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按照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首先,介绍文本素材的概念、特点和应用场景,让学生对文本素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接着,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不同类型的文本素材,让学生了解它们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2.提供一个评价表,让学生根据课堂表现和作品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和作品进行评价,给出具体的反馈和建议,包括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4)使学生了解文本素材的版权问题,提高版权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案例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通过课堂评价,提高学生自我反思与评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基础的计算机操作和网络应用,具备一定的信息检索能力。然而,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包括:
1.对文本素材的概念理解不深,难以区分不同类型的文本素材;
2.缺乏有效的文本素材获取方法,可能依赖于不正规的渠道;
3.对文本素材的加工和处理技能不熟练,可能不熟悉相关软件的使用;
1.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获取的文本素材,讨论如何加工和处理这些素材。
2.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文本素材的应用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高中信息技术粤教版选修3教案-1.1 认识计算机网络
![高中信息技术粤教版选修3教案-1.1 认识计算机网络](https://img.taocdn.com/s3/m/22737b49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5d.png)
1.1 认识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网络技术应用的第一课,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是知识点比较容易的,所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知识归纳、总结能力的运用上及帮助学生学会观注身边的网络技术应用与发展。
根据教材的知识链确定从功能—组成—总结—分类,也为下节课不同的连接策略做铺垫。
【学情分析】学生对网络并不陌生,但是大多数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只是浏览网页、QQ聊天、网上看视频、网上购物等一些网络应用上,甚至对计算机网络应用和功能很难分清。
为了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直观的认识,特意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中央电视台《互联网时代》纪录片第一集,对互联网的由来和发展有清晰的认识,不再局限在无形之中,并且激发对计算机网络的探索。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分类和组成;2、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习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知识,能利用所学网络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感受互联网的发展,激发对网络技术的求知欲;2、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学习、生活的影响,了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与组成。
【教学难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分类。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观看《互联网时代》,了解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Internet的前身,产生的背景条件,为什么后来改名为Internet?二、问题导入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到计算机网络?学生回答。
浏览网页,收发邮件,视频聊天,下载图片,网上购物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所熟知的。
老师引导难道计算机网络只有Internet吗?我们身边还有哪些计算机网络呢?如果学生遇到困难老师可抛砖引玉举例。
银行ATM机业务、超市收银系统、学校食堂打卡系统等等,这些没有连接因特网,但是也是处在计算机网络中,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计算机网络,那么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呢?我们先从计算机网络实现了我们哪些功能讲起。
计算机网络说课稿
![计算机网络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3c26a556c175f0e7cd13791.png)
计算机网络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计算机网络》选自《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给学生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特点、发展历史、几种分类方法;简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此外,还介绍了计算机简单局域网的组建方法。
随着计算机网络在生活中的日益普及,本节内容满足了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了解,并学会如何组建简单的局域网,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好的实用性。
二、学情分析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虽然对网络知识有很大的好奇心,但也仅仅把它作为上网玩游戏、聊天的工具。
随着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加深学习,激发了他们对网络的学习兴趣,这也对本节内容的教授起到了很好的兴趣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特点,发展历史,基本分类方法。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拓扑结构。
掌握如何组建简单的计算机局域网2.能力目标能够在提供设备、工具的前提下自主建立简单局域网。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知识、思想、精神的融合;(2)增进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3)培养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特点,发展历史,基本分类方法。
如何组建简单的计算机局域网。
2.难点如何组建简单的计算机局域网。
3.重点的突破采用任务驱动法法来突破本节课的重点。
但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把这个重点作为一个任务展示给学生,而是先让学生结合自己对网络的了解来引出重点知识的学习。
此知识点以教师讲授,学生交流为主。
4.难点的突破有了对计算机网络定义,特点,历史,分类的学习,引出如何组建简单局域网,而在此之前还有一个知识需要了解,那就是日常生活中网络的几种拓扑结构,了解此知识后,采用演示法来突破本课的难点。
组建工具,设备内容讲完后,教师通过实际演示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水晶头、局域网的组建操作,继而让学生最终突破本课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本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师讲授----教师演示---任务完成----效果评价----归纳汇总”的五步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应用》 说课稿
![《信息技术应用》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c450fdf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ba.png)
《信息技术应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技术应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信息技术应用》是一门注重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
本节课选用的教材是_____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该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信息技术的多个领域,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是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包括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办公软件的使用、网络资源的获取与利用等。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能够为学生今后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_____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信息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接触,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充满兴趣,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缺乏耐心和细心,容易忽略一些细节问题。
此外,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如文件管理、系统设置等。
(2)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如 Word、Excel、PowerPoint 等,完成简单的文档编辑、数据处理和演示文稿制作。
(3)学生能够掌握网络资源的获取与利用方法,如搜索引擎的使用、网页浏览、文件下载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办公软件的熟练使用,如 Word 文档的排版、Excel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PowerPoint 演示文稿的制作。
高中信息技术粤教版选修3教案-1.1 认识计算机网络
![高中信息技术粤教版选修3教案-1.1 认识计算机网络](https://img.taocdn.com/s3/m/80d7e7691a37f111f0855b89.png)
1.1 认识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网络技术应用的第一课,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是知识点比较容易的,所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知识归纳、总结能力的运用上及帮助学生学会观注身边的网络技术应用与发展。
根据教材的知识链确定从功能—组成—总结—分类,也为下节课不同的连接策略做铺垫。
【学情分析】学生对网络并不陌生,但是大多数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只是浏览网页、QQ聊天、网上看视频、网上购物等一些网络应用上,甚至对计算机网络应用和功能很难分清。
为了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直观的认识,特意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中央电视台《互联网时代》纪录片第一集,对互联网的由来和发展有清晰的认识,不再局限在无形之中,并且激发对计算机网络的探索。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分类和组成;2、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习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知识,能利用所学网络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感受互联网的发展,激发对网络技术的求知欲;2、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学习、生活的影响,了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与组成。
【教学难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分类。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观看《互联网时代》,了解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Internet的前身,产生的背景条件,为什么后来改名为Internet?二、问题导入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到计算机网络?学生回答。
浏览网页,收发邮件,视频聊天,下载图片,网上购物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所熟知的。
老师引导难道计算机网络只有Internet吗?我们身边还有哪些计算机网络呢?如果学生遇到困难老师可抛砖引玉举例。
银行ATM机业务、超市收银系统、学校食堂打卡系统等等,这些没有连接因特网,但是也是处在计算机网络中,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计算机网络,那么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呢?我们先从计算机网络实现了我们哪些功能讲起。
局域网的构建教学设计与反思
![局域网的构建教学设计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fd7f3fba58da0116d17491c.png)
《局域网的构建》教学设计与反思潘万鹏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选修3网络技术应用第2章网络通信技术与局域网第二节局域网的构建。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网络的体系结构,他是网络技术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该内容主要包括协议、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简称OSI参考模型)、TCP/IP协议、IP地址及其获取等,针对高中生,这些内容都很抽象、难以理解,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并了解局域网的构建方法与使用方法,是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教材摒弃了传统的先灌输知识再组织学生进行活动的教学方法,通过任务驱动演示一个局域网的构建过程,将相关概念逐一引入,既让学生了解了局域网的构建方法,又便于引导学生对知识体系的自我构建,另外,教材详细列出了活动过程中每一步的插图,方便了在教学中的参考,然而教材的编写是基于Windows 98系统的,现在我们学业水平考试要求的系统是Windows XP,因此根据教材的编排,结合实际的考试大纲,进行了删减和更改。
在教师用书中,本节课课时安排建议为3个课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将课时压缩为1个课时,因此时间紧,任务重,很多任务都是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然后教师再引入相关的概念,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通过第1章走近网络世界的学习和第2章的第一节学习,学生对网络有了初步认识,已了解计算机网络由网络硬件和网络软件两部分组成并知道每个硬件的名称和作用,掌握了拓扑结构的种类及其优缺点。
大部分学生都能与小组成员协作完成本节课的任务。
学生虽然已具有观察、记录实验现象能力,但分析能力较弱;本节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学生对上网有浓厚的兴趣,但是真正理论上的东西掌握得并不多,如果本节课采用传统常用的讲授法教学,学生通常会在该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不知所云、不感兴趣、不太理解、不能集中注意力、检测反馈效果差等困难现象,解决这种现象的最好方法就是任务驱动,先一步一步让学生学会相关操作,对相关术语有一个感性认识之后,再引入相应的概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
6.1.2网络应用中的安全隐患晒课-教学设计1
![6.1.2网络应用中的安全隐患晒课-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dc0e991dba0d4a7303763ace.png)
6.1.2 网络应用中的平安隐患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生活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人们在进行信息交流、享受信息技术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信息平安问题。
因此,如何平安、标准地进行信息活动,确保信息平安,这是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
2.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青少年要树立平安的信息意识,学会病毒防范、了解信息保护的根本方法,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危害,养成平安的信息活动习惯。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具备一定信息技术根底,对上网有浓厚的兴趣。
但对信息平安还没有足够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网络平安意识,同时加强他们的网络道德能力,使他们能遵守标准,自尊自爱,文明上网,能正确防范网络上的一些病毒和违法现象。
三、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木马和病毒的概念及危害;了解网络平安方面的知识。
学会如何加强网络平安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利用网络学习学会如何加强网络平安的方法,标准进行信息活动。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要树立网络平安意识,学会病毒防范、了解信息保护的根本方法,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危害,养成平安的信息活动习惯。
教育学生在应用计算机过程中,应遵守一定法律法规,从自己做起,自觉养成良好的因特网交流习惯,不能做有害于社会和他人的事情。
四、教学重点:〔1〕网络应用中的平安隐患〔2〕网络平安问题及平安意识五、教学难点:〔1〕网络平安的概念比较抽象〔2〕教材中给出了一些需要学生应用网络时的良好习惯。
六、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情境导入法、讲授法、小组交流、自主学习七、教学环境:多媒体录播教室八、教学过程:引言: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政府、军队、企业的核心机密和重要数据,甚至是个人的隐私信息都存储在互联的计算机中。
因计算机系统的原因或者是不法之徒千方百计地进入或破坏,会给国家、社会、企业及个人带来巨大的损失。
网络平安已经成为当今计算机领域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16课《网上获取信息》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16课《网上获取信息》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07b6375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1c.png)
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16课《网上获取信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中关于网络应用的重要内容。
教材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在网上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搜索引擎的使用、网页浏览的技巧以及如何筛选和评价网上信息,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高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网络充满好奇,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使用网络进行娱乐和社交。
然而,他们在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可能还比较有限,对如何准确、快速地找到所需信息缺乏系统的方法。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探索欲望,通过适当的引导,可以帮助他们提高网上获取信息的效率和质量。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搜索引擎的种类和工作原理。
掌握使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的方法。
学会筛选和评价网上信息的技巧。
(二)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搜索引擎和检索关键词。
提高学生在网上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增强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
信息筛选和评价的技巧。
(二)教学难点如何准确选择检索关键词和使用高级搜索功能。
培养学生对网上信息的批判性思维和正确价值观。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 分钟)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问题时会通过什么方式获取信息?你知道在网上如何快速找到所需的信息吗?”引发学生对网上获取信息的思考。
引出本课主题:网上获取信息。
(二)新授内容(30 分钟)搜索引擎的种类和工作原理介绍常见的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必应等。
讲解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包括索引建立、关键词匹配、结果排序等。
组织学生讨论:“不同搜索引擎有什么特点?你在使用搜索引擎时遇到过哪些问题?”使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演示如何使用搜索引擎进行简单的信息检索,如输入关键词、浏览搜索结果等。
介绍高级搜索功能,如限定搜索范围、排除关键词、指定文件类型等。
第11课 互联网服务应用广 教案 义务教育版(2024)七年级全一册信息科技
![第11课 互联网服务应用广 教案 义务教育版(2024)七年级全一册信息科技](https://img.taocdn.com/s3/m/f0861f0f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73.png)
七年级信息科技教学设计
学过程学生:“大家在生活中都使用过哪些互联网服务呢?这些服务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便利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互联网服务应用广。
新课教学:
学校将开展一年一度的读书节线上分享活动。
本课将一边收集资料,一边探讨网络服务的原理。
一、互联网服务与协议
除了域名解析、路由外,互联网服务还包括文件传送、电子邮件、万维网等多种服务。
文件传送指通过网络传输各种文件的服务,使用的协议是FTP,也被称为FTP 服务。
典型的电子邮件系统(图11.1)主要涉及两种协议:SMTP 和POPv3。
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简单邮件传送协议)用于发送邮件;POPv3 指第3 版POP(post office protocol,邮局协议),用于接收邮件。
人们通过浏览器访问各种网站时,其实就是在使用万维网(world wide web,WWW)。
浏览时,人们可以随时通过超链接查看感兴趣的内容,获取信息既方便又快捷。
图11.1典型的电子邮件系统示意图
1994 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建成我国第一台万维网服务器
体验收发电子邮件的不同方式,感受互联网发展创新的过程。
方式一:查阅用指令发送电子邮件的资料,对照表 11.2 了解主要指令的功能。
通过对比三种使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万维网的便捷。
电子邮件只是活动的载体,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文件传送服务等进行活动。
浙教版(2023)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及反思
![浙教版(2023)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9b977e2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44.png)
浙教版(2023)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计算机网络》是浙教版2023年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的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组成、功能以及常见的网络应用。
教材以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网络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和信息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掌握网络的组成和基本功能,能描述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使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和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和信息安全意识,理解网络的公共性和共享性。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组成和基本功能,以及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理解网络的抽象概念,如IP地址、域名等,以及网络信息的获取和处理。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网络的内部运作机制和网络应用的深度理解可能不足。
他们对新知识充满好奇,但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进行引导。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 采用“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创设网络应用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探究活动解决问题。
2. 结合多媒体和实物模型,形象化抽象的网络概念。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网络应用经验,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六、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播放一段视频,展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网络,如在线学习、购物、社交等,引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兴趣。
2. 提问:视频中人们是如何实现信息的快速交流和获取的?引导学生说出“网络”这个词,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板块二、新知讲解(20分钟)1. 计算机网络定义(5分钟)在黑板上写下“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解释计算机网络是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连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的系统。
举例说明,如互联网就是最大的计算机网络。
2. 计算机网络组成(10分钟)用PPT展示计算机网络的组成部分:硬件(计算机、路由器、交换机等)、软件(协议、操作系统等)。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3——网络技术应用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3——网络技术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050e4854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d1.png)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3——网络技术应用2.2 IP地址及其管理一、教材分析这一节偏重于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要紧介绍IP地址的格式、分类、管理及进展趋势,还有子网掩码等网络术语,理论性较强,且学生在使用网络或者上网时很少接触到,但网络从没离开过IP地址。
二、学生分析我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教学基本都是零点起,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略有了些网络方面的知识,但对网络知识的进一步学习还有待加强。
学生习惯于使用网址上网,引入IP地址与网络域名等网络术语,学生较难懂得,特别是IP地址,一组抽象的数字就更难懂。
因此不能照本宣科,需采取措施让学生在网上冲浪时感受到IP地址的存在,感受到网络是离不开IP地址的,把理论性的内容简单化、具体化、清晰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熟悉IP地址的概念、管理。
②掌握IP地址的格式及分类、子网掩码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以IP的概念为主线,再逐步深入到与IP有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如子网掩码、IP地址的分类等,由表及里,由浅及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为以后学习理论知识找到合适的方法,体会学习理论知识的快乐。
②告诫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同样要讲文明、讲礼貌,要遵纪守法。
③让学生认识到IP地址资源的有限及分配的不平衡,体验民族的危机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IP地址的格式及分类。
2、教学难点:IP地址的格式、子网掩码。
五、教学策略设计以任务驱动与问题探究为要紧教学模式,配合类比方式,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小问题、类比成生活中的常见东西,不断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
从观察本机的IP地址,讨论IP的构成,逐步提升到理论高度,认识IP地址在网络中的实质。
在掌握懂得IP地址的情况下,懂得IP地址是计算机在网络上的唯一标识,思索IP地址存在的限度,引发学生对IP进展趋势的思索。
六、教学媒体选择多媒体网络机房。
互联网技术与应用教案
![互联网技术与应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22f332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d1.png)
互联网技术与应用教案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也在不断改变。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对教育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教案旨在探讨互联网技术与应用在教学中的作用,为教师们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
二、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1. 信息获取更加便捷:通过互联网,教师和学生可以轻松地获取海量的信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2. 资源共享和合作学习:利用互联网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资源共享,促进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3. 提升教学效率:在线教学平台可以帮助教师实现教学资源的在线管理和评价,提升教学效率,节约时间成本。
三、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示例1. 利用在线教育平台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发布课件、习题等资源,学生可以在线学习,提前预习或复习。
2. 利用教学资源网站进行教学辅助:教师可以利用各类在线教学资源网站,如“中国大学MOOC”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内容。
3. 利用在线测试工具进行实时测验:教师可以利用在线测试工具,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实时跟踪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四、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挑战与对策1. 教学资源不够优质:学生在网上搜索资料容易受到不准确、虚假信息的影响,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权威的学习资源。
2. 学生过度沉迷网络:学生可能会过度沉迷于互联网,造成学习效率的降低,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
3. 教师对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不足:部分教师对互联网技术应用不熟练,教育部门应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支持。
五、结语互联网技术与应用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质量。
教师们应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提升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希望本教案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高一信息技术第1课时:因特网服务类型、应用及发展教学案
![高一信息技术第1课时:因特网服务类型、应用及发展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fe1f05a6c30c2259019eed.png)
第1课时因特网服务类型、应用及发展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教育科学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网络技术应用》(选修)第一章“网络能为我们做什么”的第一节“跨时空的服务”,课时为1节,主要内容是因特网服务类型中的文件传输服务及因特网的应用发展趋势。
二、目标分析三、教学对象分析本案例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及网络知识,学生上网现象普遍,也能够利用一些因特网服务,比如利用qq可以传输文件,但同学们都没有用过文件传输(ftp)服务,这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内容,所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非常重要。
四、教学重点、难点五、教学方法与策略六、教学过程从今天开始由我与大家一起学习选修:《网络技术》,先简单介绍一下课程情况。
我们本学期用的《网络技术》教材共一册,是选修课程,共用36个学时来完成。
本书一共五章,每一章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主题,从因特网的服务、应用、安全及网络的基本技术知识讲起,再到如何使用网络来学习,最后跟大家一起学习如何建立自己的个人网站,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相信你会更加地了解网络,熟练地应用网络。
(一)因特网服务类型1、WWW服务(万维网):1998年(1)英文全称:world Wide Web(2)特点:是Internet上集文本、声音、图象、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于一身的信息服务系统,是Internet 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3)WWW中的信息资源主要由一篇篇网页为基本元素构成。
(4)Internet描述的格式:访问工具(协议)://主机地址/xingmeng/index.htm例1:http://222.17.248.79/xingmeng/index.htm访问工具: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IP地址:222.17.248.79(此文件放在这个名为222.17.248.79的服务器上)2、因特网上可以提供哪些资料?卫星云图、航天收音机的图处片、医学切片、各种安装工具、流行音乐、经典影片、图书资料等3、因特网在教学中的应用:远程网络教育实施目的:在一定的程序上解决我务教育不平衡的问题,为农村教师送去先进的教育资源,实现异地共享资料。
信息技术选修网络技术应用教案
![信息技术选修网络技术应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84b736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f4.png)
2、信息交换方式
传统电话
IP电话
采用技术
电路交换
分组交换
原理
预先分配传输带宽。用户在开始通话之前,先要申请建立一条从发端到收端的物理通路。只有物理通路建立之后,双方才能互相通话。在通话的全部时间里,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固定传输带宽。
将用户要传送的信息分割为若干个分组(packet),以“存储——转发”的形式,每个分组中有一个分组头,含有可供选路的信息和其他控制信息。
第一课 认识计算机网络
教学目标: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分类;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组成。
重点: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组成、定义。
难点: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日益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各种各样的网络应用让我们眼花缭乱,因特网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信息爆炸的威力……,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谈谈我们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
适用场合
100M内
500M内
可达20公里以上
三、网络中的连接设备
网络连接设备通常分为两大类:
(1)网内连接设备;
(2)网间连接设备。
网内连接设备主要有网卡、集线器、交换机及中继器等。网间连接设备主要有网桥、路由器及网关等。同时随着无线局域网产品技术的不断成熟,基于802.11系列标准的无线局域网连接设备也开始出现。
第五课 组建局域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双绞线的标准线序(对等线与交叉线),并尝试交叉线的制作。
(2)熟悉网卡,知道网卡的用途,并尝试进行安装。
(3)理解网络组建的所需要的硬件设备以及网络协议的配置。
大连理工版信息技术二下《走进网络世界》教案
![大连理工版信息技术二下《走进网络世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348570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6b.png)
大连理工版信息技术二下《走进网络世界》教案一. 教材分析《走进网络世界》是大连理工版信息技术二下的一个重要单元,主要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协议、网络设备以及网络应用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交流和共享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初步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对互联网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网络技术的认识较浅,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协议、网络设备及网络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交流和共享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法,提高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学生对网络技术的认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协议、网络设备及网络应用。
2.难点:网络协议的作用、网络设备的功能及网络应用的实践操作。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协议、网络设备及网络应用。
2.演示法:展示网络设备的实物,演示网络应用的操作过程。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探究网络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网络设备实物,如路由器、交换机等。
2.准备网络应用的实例,如网上购物、在线学习等。
3.准备教学课件,辅助讲解。
4.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网络设备实物,引导学生关注计算机网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协议、网络设备及网络应用,展示课件,让学生对网络世界有一个整体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网络设备的功能,如连接网络、配置网络参数等。
高中信息技术_十进制与二进制间的转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_十进制与二进制间的转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316d059de80d4d8d15a4fa4.png)
十进制与二进制间的相互转换——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为教科版《网络技术应用》第二章《因特网的组织与管理》第二节内容之前的知识拓展,在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解,可是本课内容是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中的考点,同时也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个常规知识点。
是第二节《IP地址及其管理》知识的基础与铺垫,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本就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同时具备一些网络应用方面的知识,但是对网络理论的学习还需加强。
以高二学生现在的认知结构还不是很容易理解,而且直接引入什么“按权相加”的方法,学生必定听得一头雾水。
因此,本课时由浅入深,首先给出这些概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消化吸收本节课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二进制及十进制的数值特点(2)熟练掌握十进制和二进制的转换方法;(3)2.过程与方法(1)能够正确理解数制的转换原则并运用到实际中去。
(2)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探索知识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联系实际,学习十进制与二进制的转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价值。
四、【教学重点】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的转换方法。
五、【教学难点】学生通过探索与实践操作掌握二进制数与十进制数的转换,做到本学科与数学学科的完美结合。
六、【教学策略】1.情景激学法:通过提问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进制是什么,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2.多媒体演示教学法:通过展示课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这样也使得课堂生动,更易于学生理解。
3.实践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请同学参与提高师生互动性,这样也可以做到及时反馈,增强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因特网的组织与管理》第2节前的知识拓展,为第二节《IP地址及其管理》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与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数制的概念,并掌握十进制与二进制之间的相互转换。
设计利用由老师组织、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掌握情况。
初中信息技术_初中信息技术2单元4课《互联网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信息技术_初中信息技术2单元4课《互联网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55a8cffbcd126fff6050bb7.png)
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四课《互联网的应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信息检索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会利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
2.了解BBS的功能及应用,掌握QQ及BLOG的基本应用。
3.了解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的应用和优越性。
技能目标1.孰练掌握利用搜索引擎在因特网上搜索信息的方法和技巧2.掌握利用常用的风络交流工具BBS、博客等与他人交流的方法。
3.了解利用因特网进行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因特网应用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因特网的独特魅力,学会尊重知识产权,科学合法地获取信息。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全面多角度观察事物,发挥想象,尝试习作。
2、学会由眼前的事物产生联想。
3、按一定顺序将自己观察到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写下来。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分析比较法;任务驱动。
【学法指导】观察探究法;实践操作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到北京天安门看升国旗、登万里长城、游览清华大学是王刚同学的心愿。
五一节马上到了,爸爸答应王刚今年就去北京,爸爸为了培养王刚的自理、独立、分享能力,决定把到北京旅游的路线规划、景点门票、住宿、车票、优秀资源学习、分享等统统承包给王刚,只要王刚提前准备好制定出详细的方案,那五一就准时到北京去旅游。
同学们,我们一起努力同学学习帮他制定出详细的方案。
提问(课件出示)<二>任务引领,探究学习准备任务:在桌面上建立“学习”文件夹之前我们了解到,互联网上有很多提供www服务的网站。
其中有一些网站的功能比较独特,可以帮助人们在茫茫网海中搜寻到所需要的信息。
一、网上信息搜索搜索引擎是一个提供信息“检索”服务的网站,它使用某些程序把因特网上的所有信息归类以帮助人们在茫茫网海中搜寻到所需要的信息。
常用的搜索引擎网站有哪些?1、 2、 3、 4、 5、a、关键词搜索分小组搜索:北京的名胜古迹、长城、交通、饮食、住宿等,将搜索的文字保存在桌面“学习”文件夹中的北京.doc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分析)主要内容(一)、《网络》模块的课程任务(二)、《网络》模块的内容结构(三)、《网络》模块的教材分析一、《网络技术应用》模块的课程任务1、介绍网络的基本功能和因特网的主要应用。
2、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掌握网站设计、制作的基本技术与评价方法;体验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的变化。
3、是对义务教育阶段以及必修模块相关内容的疏理、重构、提升二、《网络技术应用》模块的内容结构三、《网络技术应用》模块的教材分析一、教材结构二、教材体例三、教材内容教材结构因特网应用⏹内容标准:(1)通过使用因特网,了解因特网服务的基本类型、特点与应用领域;了解因特网服务组织的类型、提供的服务与服务特点。
(2)通过尝试与分析,了解因特网信息检索工具的类型与特点;知道搜索引擎、元搜索引擎(又称集成搜索引擎)等因特网信息检索工具的产生背景、工作原理与发展趋势;掌握常用因特网信息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能熟练使用检索工具获取所需信息。
(3)通过使用或演示,了解与人们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因特网应用技术的基本使用方法,初步了解其基本工作思想。
(4)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利用因特网获取所需信息、实现信息交流;体验因特网在跨时空、跨文化交流中的优势,分析其局限性。
网络技术基础⏹内容标准:(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分类与拓扑结构。
(2)理解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能描述网络的开放系统互联协议(O S I)分层模型的基本思想,能描述因特网T C P/I P协议的基本概念、思想与功能。
(3)能列举并解释网络通信中常用的信息交换技术及其用途。
(4)能描述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客户机/服务器(C/S)结构的概念特点。
(5)理解I P地址的格式与分类;知道域名的概念和域名解释的基本过程。
(6)知道因特网I P地址、域名的管理办法及相应的重要管理机构。
网站设计与评价⏹内容标准:(1)知道W W W、网页、主页、网站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理解动态网页的概念,能解释其工作过程。
(3)能够根据表达任务的需求,使用常用的网页制作软件制作与发布动态网页。
(4)通过开发实践,学会规划、设计、制作、发布与管理简单网站的基本方法。
(5)能够根据网站主题要求设计评价指标,对常见网站的建设质量与运行状况进行评价。
教材结构(教科版)二、教材体例⏹章、节标题⏹(情景创设)⏹目标简述⏹内容阐述⏹宋体字(学习、掌握)⏹楷体字(拓展、理解)⏹实践与综合实践实践:加深对正文的理解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掌握每一张内容引导型引导型操作型操作型阅读理解型小结型拓展型三、教材内容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一)知识与技能(二)过程和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技能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过程与方法3.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定位信息需求)4.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信息获取)5.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信息处理)过程与方法6.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信息交流)7.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
(方法)8.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9.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文化性、主动性)10.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影响性)11.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合法性)第一章网络能为我们做什么⏹1.1跨时空的服务⏹1.2因特网信息交流与网络安全⏹1.3因特网信息资源检索1.1跨时空的服务一、教学目标因特网提供了众多的服务,学生不仅要体验不同类型的因特网服务,还要深入总结、归纳它们的特点和应用领域,更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因特网服务的社会意义,从而能够利用因特网服务于学习和生活。
知识与技能(1)了解因特网提供的服务类型、特点及常用服务的使用方法(2)举例说出因特网上常见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3)举例说出因特网提供的服务与服务特点过程与方法(1)灵活使用因特网各种服务,解决实际问题(2)用因特网来学因特网,了解认识新的因特网应用服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因特网给生活和学习等方面带来的影响(2)能够在生活和学习中熟练使用因特网,养成乐于利用因特网工作和学习的习惯二、内容描述(一)因特网服务类型(信息类)(二)因特网应用领域(三)因特网应用的发展趋势三、重点难点本节重点:综合掌握因特网的应用(F T P)。
教学的难点:F T P的工作原理及工作流程1.2因特网信息交流与网络安全一、教学目标本节包括两部分内容,信息交流与网络安全。
信息交流知识点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对因特网上信息交流方式的归纳提升。
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因特网在跨时空、跨文化交流中的优势和局限性,用以指导现实生活中信息交流方式的选择。
网络安全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信息安全的威胁来自哪些方面,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和影响,以及如何防治。
知识与技能(1)了解网络安全防护技术,了解计算机病毒、防火墙、加密和解密技术等网络安全方面的相关知识(2)了解网络应用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知道保护网络信息的措施,树立网络安全意识过程与方法(1)根据意图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实现因特网上信息交流(2)使用因特网的过程中,能进行防范、维护计算机系统软硬件的正常运行,保护通信和数据的安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因特网在跨时空、跨文化交流中的优势和局限,感受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二、内容描述(一)因特网信息交流(二)网络安全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因特网信息交流工具的特点,网络病毒的特征、传播途径及防治方法。
教学难点:防火墙,加密、解密技术,个人密码设定的相关知识。
1.3因特网信息资源检索一、教学目标本节旨在让学生通过搜索引擎的应用对比,深入到搜索引擎工作原理的挖掘,从而进一步提高信息搜索的认识水平和应用水平,在实际生活中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检索工具高效地获取信息。
知识与技能(1)了解因特网信息检索工具的类型和特点,描述其基本工作原理(2)说出常用的全文搜索引擎和目录搜索引擎的名称,列出这两类搜索引擎的优点和不足之处(3)熟练使用信息检索工具获取信息,总结搜索技巧(4)从使用者的角度简单评述因特网信息检索的发展趋势过程与方法(1)能根据信息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检索方法获取信息(2)用图、表描述搜索引擎、元搜索引擎的基本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举例说明不良信息和网络谣言的危害性二、内容描述(一)因特网中的信息检索(二)信息检索工具的工作原理(三)搜索技巧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因特网信息检索工具工作原理和发展趋势,比较出不同检索工具的优点和不足。
教学难点:搜索引擎的基本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是。
第二章因特网的组织与管理2.1域名与域名的管理2.2I P地址及其管理2.3如何将计算机接入因特网2.1域名与域名的管理一、教学目标本节重在让学生结合实例识别域名,了解域名的概念、命名规则,知道域名的管理办法和相应的重要管理机构,了解域名注册的一般过程。
知识与技能(1)了解域名的概念、基本结构及命名规则(2)了解域名的管理办法和重要的管理机构过程与方法(1)通过操作,学会规范地申请、使用域名的方法(2)了解域名的注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形成遵守域名注册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意识(2)感受网络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内容描述(一)域名一般知识(二)域名的管理三、重点难点本节重点:域名的结构、分类、命名规则及注册。
本节难点:域名的结构、分类、及注册。
2.2I P地址及其管理一、教学目标本节涉及到I P地址的相关知识,了解I P地址的格式和分类将有助于理解I P地址资源的有限性和I P地址的分配方法。
知识与技能(1)简单描述I P地址的概念、作用、发展、管理(2)能举例说出I P地址的分类过程与方法(1)能为局域网中的电脑设置合理的I P地址(2)会查看自己电脑的I P地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I P地址资源的有限性(2)养成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二、内容描述(一)计算机的网络身份¡ª¡ªI P地址(二)I P地址的管理(三)I P地址的发展三、重点难点本节重点:I P地址的结构和分类。
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些动手的机会,例如用I P地址访问网站、设置I P地址、P i n g域名获取I P、同网段和不同网段网络连通检测等等。
让学生通过操作来深入认识相关知识。
本节难点:I P地址的结构。
这部分内容如果深入去讲,可能会涉及到进制转换、逻辑运算等内容。
教学处理时应该尽量化简难度,深入的内容可以作为拓展知识,让有能力的学生自己去学习。
2.3如何将计算机接入因特网一、教学目标本节旨在介绍将计算机接入因特网的方法及相关的配置,让学生理解I 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和D N S代理服务器的作用和设置的方法知识与技能(1)能举例描述计算机接入因特网的方法(2)了解I P地址的动态配置与静态配置方法(3)掌握网关的作用及配置方法(4)掌握代理服务器的概念和作用及配置方法(5)了解域名解析的基本过程,掌握域名解析服务器的配置方法过程与方法掌握相关配置的一般方法和流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关配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对网络的前端应用和后台服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2)养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二、内容描述(一)因特网的服务组织(二)设置I P地址和子网掩码(三)设置网关和代理服务器(四)设置D N S服务器三、重点难点本节的重点:I P地址(动态和静态)、子网掩码、网关、代理服务器、D N S服务器的作用及设置。
本节的难点:子网掩码、代理服务器、网关、D N S服务器的作用,域名的解析过程。
第三章网络是如何工作的3.1网络的功能与构造3.2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3.3网络的规划设计3.4动手组建小型局域网3.1网络的功能与构造一、教学目标本节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对网络功能的知识系统化,从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和分布处理三大功能看计算机网络,为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应用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