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学(第三版)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P1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

(狭义)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

(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一、政府(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

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

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

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

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

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环境管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的环境要求,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层次的要求,是要承担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知识点归纳总结课后答案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知识点归纳总结课后答案

第1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环境及其组成1.人类的环境(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图1-1 人类环境的结构图1-2 自然环境的构成(2)人工环境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上层建筑。

图1-3 人工环境的组成2.环境要素与环境质量(1)环境要素①环境要素的定义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且环境要素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因素。

②环境要素的特点表1-1 环境要素的特点(2)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3.环境的分类通常的分类原则是环境范围的大小、环境的主体、环境的要素、人类对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的功能。

(1)聚落环境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地方与活动的中心,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

①院落环境是由一些功能不同的构筑物和与它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②村落环境是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③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工业、商业、交通汇集的地方。

(2)地理环境①定义地理环境位于地球的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km,它是能量的交锋带。

②特点a.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内能和主要来自太阳的外部能量,并在此相互作用;b.它具有构成人类活动舞台和基地的三大条件,即常温常压的物理条件、适当的化学条件和繁茂的生物条件;c.这一环境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人类的饮食、呼吸、衣着和住行。

管理学(第三版)-重点复习资料

管理学(第三版)-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是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来协调他人的活动,带领人们既有效果又有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管理的目的是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是协调〞,是带领人们去实现目标,绝不是把人管住;管理活动既追求效率,又追求效果;管理是由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样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所构成的,这些活动称为管理的职能.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管理的职能就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所从事的活动或者发挥的作用.从职能的角度出发,可以将管理活动视为由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四大职能所构成的一个过程.计划就是要明确的目标以与实现目标的途径或者方案.组织就是对实现目标所需活动的分工和协作.领导是指管理者影响组织成员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控制就是通过测量来发现或者预见偏差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以保证组织活动按计划进行管理的性质:1 、管理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管理是由于有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而产生的,是由生产社会化引起的,是有效地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因此它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管理又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 因此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2 、管理的普遍性3 、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管理的科学性表现在,管理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研究、探索和总结, 已经逐渐形成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反映管理过程客观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为指导管理实践提供了基本的原理、原则和方法.人们利用这些管理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判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和丰富. 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其实践性,没有实践则无所谓艺术.如果只凭书本知识来开展管理,无视实践经验的积累,无视灵便运用理论的能力,则注定是难以有效的. 这从意义上说,管理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实践;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管理工作要利用经过整理的基本知识,并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灵便性地运用,才干取得预期的成效.因此,没有理论指导的管理活动只能是碰运气,而只靠书本原理来进行管理又难免纸上谈兵, 必须懂得如何在实践中运用.高超的管理艺术离不开对管理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二者的有效结合才是成功的重要保证.管理者的技能:罗伯特•卡茨的研究指出需具备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第二章古典管理理论〔泰罗的科学管理、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韦伯的组织理论〕一、泰罗与科学管理理论1911 年,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科学管理之父1 、四条基本原则:〔1〕确立每项工作的科学的工作方法〔2〕合理地选择工人,做到人适其事〔3〕教育、培训、强化工人以使他们按照科学方法来工作〔4〕管理当局与工人精诚合作, 共担工作和责任.科学管理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1、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2、用严密的科学调查和只是代替旧的依据经验、习惯和个人判断去处理各项工作的做法.其他代表人物:卡尔乔治巴思、亨利甘特、吉尔布雷斯夫妇二、法约尔与其管理过程理论法约尔欧洲贡献给管理运动的最杰出的人物〞管理过程之父法国人第一个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一〕六种基本活动:1 、技术活动2 、商业活动3、财务活动4 、安全活动5 、会计活动6、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项职能活动] 〔二〕14 条管理原则:1、分工2、职权与职责3 、纪律4、统一指挥5 、统一方向6、个人利益服从整理利益7 、报酬8、集中9 、等级链10 、秩序11、公平12 、保持人员的稳定13 、首创精神14、团结精神法约尔特殊强调管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可以通过教育使人们学会管理并提高管理水平霍桑实验在一定程度标志着人际关系学说的确立乔治埃尔顿梅奥、原籍澳大利亚出版了 《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题出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 新观点,1 、工人是 社会人〞 ,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 经济人〞 . 韦伯认为:这种 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是人们进行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 三、韦伯与其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理论马克斯韦伯 组织理论之父〞提出 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代表作 《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 这一理论的核心是组织活动要通过职务或者职位而不是个人或者世袭地位来管理.主 X :组织是以权力为基础的,通过权力而产生秩序,消除混乱.权力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前提. 三种类型的权力:即传统的权力、超凡的权力和基于法律和理性的权力韦伯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具有如下特征:1、明确的分工 2 、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3、正规化的人员任用 4、职业管理人员 5、遵守规则和纪律 6、非个人的人员关系.是达到目标、提 高效率的最有效形式 一、人际关系学说与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的早起贡献者〔1〕罗伯特.欧文,他提出理想的工作场所的设想,并主 X 花钱改进劳动力的状况是一种明智 的投资.此外,他还注重对工人的行为教育.现代管理中的行为学派公认欧文为其先驱者之一. 〔2〕雨果.孟斯特伯格,他在 《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一书中强调他的目标在于发现: 1 每一个人 的心理特性和他适于做社么工作2 处于什么心理状态下才干使每一个人达到最高效率3 用什么 样的方式刺激、诱导人们进行生产以达到最满意的产量或者最高效率.〔3〕玛丽.帕克.福莱特,她最早认识到应当从个人行为和群体行为的角度来观察组织的学者 之一,提出了更多的人员导向的概念.她认为组织应建立在群体道德基础上,管理的本质就是 寻求合作.领导不是对他人的统治和支配,而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相互影响.〔4〕切斯特. 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一个由人们故意识地加以协调的各种活动的系统.四个条件:1、理解这个命令 2、认为这个命令同组织的目标是一致的 3、认为这个命令同自 己的个人利益是符合的 4 有执行这个命令的能力. 把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三个基本要素即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 信息的联系,还指出,金钱并非刺激积极性的 惟一动力,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要,其所形成的动力对效率有更大影响.2、企业中除了 非正式组织〞 ,这种非正式组织是企业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 , 满足度〞 ,来提高人们的 士气〞, 三、行为科学理论在管理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四方面〕 1、关于人的需要和动机的理论 2、 关于管理中的人性的理论 3、关于领导方式的理论 4、关于企业中非正式组织以与人与人的 关系的理论权变管理理论核心就是力图研究组织的个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 以与组织和它所处的环 境之间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数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 部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最合适的管理模式、 方案或者方法.美国卢桑斯《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1、过去的管理理论可分为:过程学派、计量学派、 行为学派、行为学派和系统学派 2、权变管理理论强调考虑环境变数与相应的管理观念和技 术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所采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能够有效地实现目标 3、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非正式组织产生于 与工作有关的联系中,具有特定的认知、习惯和准则.对正式组织有两面性, 既有不利的影响, 也肯能促使组织的效率得到提高. 二、梅奥与霍桑实验 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领导要倾听下属意见,善于与下属沟通摆布着成员的行为.3 、新型的领导在于通过增加员工 式组织〞之外,还存在 . . .从而 由于 具有共同的社会感情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这种无形组织有它的特殊的感情、规 X 和倾向 正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是权变关系,这是权变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环境可以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可分为普通环境〔社会、科学技术、经济、等〕具体环境〔供应商、顾客、竞争者〕内部环境基本都是正式组织系统〔组织结构、决策程序等〕它的各个变量与外部环境各变量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权变理论的缺陷在于,它没有提出统一的概念和标准,未能形成普遍的管理职能,使得从事实际工作的管理者们感到难以把握.管理有规律,管理无定式:通过分析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对管理的认识有规律可循,可以分析、总结、归纳、提炼、借鉴、学习、共享.但是,管理又没有定式可循,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模式,所以我们要权变,要最大限度地活学活用,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规律反应管理的科学性的一面.无定式反映了管理的艺术性的一面. 因此,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第三章计划:明确所追求的目标以与相应的行动方案的活动,就是管理的计划职能.目标管理:要求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一起商议,根据组织的使命确定一定时期内组织的总目标, 由此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组织评估和奖励每一个单位和个人贡献的标准.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成果管理和自我控制. 对管理者的管理〞目标管理的特征:1、目标管理是参预管理的一种形式2、强调自我管理、自我控制.3、促使下放权力.有助于协调集权和分权的矛盾,有助于在保持有效控制的前提下,使组织气氛更有活力.4、注重成果第一.强调考核要以工作实绩为依据.目标管理的益处:1、有利于组织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2 、有利于改善组织结构3、有利于激发人们的主动精神和责任感4、有助于开展有效地控制工作.目标管理的局限性:1、目标难以确定2、缺乏灵便性3、注重短期4、增加管理成本标管理5 、目的哲学假设不一定都存在.第四章战略:是组织的一种总体行动方案,是为实现总目标而做的重点部署和资源安排.战略管理:是对组织的战略进行系统的分析、制定、实施和调整的过程.战略管理过程:1 、明确组织的使命与愿景2、外部环境分析3、内部环境分析4 、战略的选择或者制定5、将选定的战略付诸实施6 、战略的调整与变革战略分析〔外部坏境分析内部环境分析〕外部环境分析:包括普通环境分析和产业环境分析.普通外部环境或者宏观环境,是指给企业带来市场机会或者威胁的主要社会因素,对所有企业都会产生影响.又称PEST 分析,即正式与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以与技术因素分析.产业环境是对企业经营活动有直接影响的外部环境,主要的分析内容和方法有产业组织分析、市场细分和竞争对手分析. 波特五力模型:现有竞争者间的竞争;来自新参入企业的威胁;使用替代产品和服务的可能性;供应商的交涉实力;顾客或者买主的交涉能努力内部环境分析:主要是分析组织的资源和能力.识别并建立组织为成功实施其战略所需的核心能力,是组织的最高管理层的首要任务之一.核心能力分析:核心能力是使一个组织与其竞争者相区别的一整套知识、技能、组织的惯行与业务过程.组织的核心能力是顾客价值的源泉,为新产品与服务的开辟提供了基础,是决定组织长期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成功的企业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体现在组织为顾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关键价值上.核心能力常被用作进入多种市场的手段.核心能力具备的特征〔优胜的、不可迁移的、不可替代的、不可摹仿的、持续的〕波特价值链模型:企业内外价值增加的活动可以分为基本活动〔企业生产、销售、进料后勤等〕和支持性活动〔人事、财务、计划等〕,企业的价值链某些特定的战略环节上的优势就是企业要保持的竞争优势.SWOT 分析:是对企业内外部环境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 〔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分析的综合〕战略的制定〔三个层次:组织整体层次的战略、事业层战略和职能层战略〕组织整体层次战略:也称公司层战略,是对组织正体的行动路线和发展方向规划〔两大分析方法:总战略框架和事业集合矩阵〕1.总战略框架〔三种基本类型:增长战略、收缩战略、稳定战略〕2.事业集合矩阵〔BCG〕Y 行业增长率X 相对市场份额明星现金牛问号瘦狗3.GE 矩阵Y 产业吸引力-行业增长率、边际利率、技术X 竞争力-市场份额、竞争优劣势、管理绩效以与其他因素事业层战略〔波特提出三种典型的竞争战略:总成本率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1>总成本率先战略:主导思想是以低成本取得行业中的率先地位,成本率先的优势有利于建立起行业壁垒,有利于企业采取灵便的定价策略,将竞争对手排击出市场.2>差异化战略:利用故意识形成的差异化建立起差别竞争优势, 以形成对入侵者〞的行业壁垒,并利用差异化带来的较高的边际利润补偿因追求差异化而增加成本.3>集中化战略:依据企业业务的集中化能够够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在某一方面或者某一点上超过那些有较宽业务X 围的竞争对手.职业层战略:是对组织各个主要的职能活动领域所做的规划和部署.战略实施:战略实施碰到的首要问题是组织保证战略决定结构〞应作为战略实施阶段所依据的原则,不同的战略要求不同的组织结构与之相适应.不同的战稍不仅要求不同的技能和组织结构,也要求企业的文化能够与之相适应.第五章决策: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或者实现目标,从若干备选的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的分析、判断过程. 例行问题:是指那些重复浮现的、日常性的问题.对于这种问题,要建立某些制度、规则或者政策,当问题发生时,只需要根据例行程序处理即可,而不必每次第一次都重新决策. 例外问题:是指那些偶然发生的、新颖的问题.要求主管人员倾力正确决策.处理例行问题和例外问题,无论是从决策的性质还是方法来看,都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决策.前者普通有理可循,有政策和规则可依;后者往往缺乏信息资料,无先例可循,无固定模式,往往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决策与管理西蒙看来:决策实际上就是管理本身.决策是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管理设计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诸方面的活动,有效地管理固然要求正确的决策,但同时也要求必须做好大量的其他方面的工作.决策的步骤:1、辨识和确定问题2、确定决策的目标3、拟定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4、对方案进行评估5、选择方案6、实施方案并最终、评价其效果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1、决策中的政治因素2、直觉和执著3、人们对待风险的倾向4、伦理观群体决策〔互动小组、德尔菲小组与名义小组〕德尔菲小组:这种方法是就某一问题向一组互相独立的专家征求意见,然后对他们的意见进行综合和平均.缺点:时间长费用高,故不用于日常决策.优点:重大问题的预测和决策有显著效果.计量决策方法〔风险决策和决策树法〕风险决策亦即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风险决策特点:1、决策目标普通是经济性的,可以用货币来计量;2 、存在多个可行方案,每一个方案的收益或者损失〔包括直接损失或者机会损失〕可以根据项目的生产能力和市场预测资料比较准确进行估计;3、未来环境可能浮现多种自然状态;4 各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可以根据历史资料或者经验进行判断;5、决策标准是使期望净收益达到最大或者期望损失减至最小.决策树是风险决策时常用的分析工具.决策树是一个探索式决策过程的模型,实际上它早已存在于人们的思维过程中,向来被决策者故意无意地使用着.第六章组织:是通过建立、维护并不断改进组织结构以实现有效地分工、合作的过程.组织结构:就是组织中划分、组合和协调人们的活动和任务的一种正式框架.组织结构体现了组织各部份的罗列顺序、空间位置、聚焦状态、联系方式和相互关系.组织结构宛如人体的估价,206 块骨头组成的骨架在人体中起着支撑、保护的作用,正是在这一骨架中,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才干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组织职能的过程:1、职位设计2、划分部门3、职权配置4、人力资源管理、5、协调整合6、组织变革 1.职位设计.组织活动首先必须明确实现目标所必需的各种活动并对之加以分类, 这关系到组织中的职位和岗位的设计问题.2.划分部门.这意味着要将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需的各种活动进行组合以形成可以管理的部门或者单位.对组织活动的分类和组合方式不同,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组织结构类型.3.职位配置.在上述划分和组合的基础上,还必须将监督各单位或者部门所必需的职权授予各个单位的管理者.在组织工作中,这些内容主要涉与职权配置的问题.4.人力资源管理. 由于组织结构是由各种类型的职位所构成的, 于是往往被称为职位结构. 建立职位结构、配备适当人员.5.协调整合.从纵横两方面对组织结构进行协调和整合,通过对各部份、各层次、各要素的协调和整合,组成一个精干高效的有机整体.6.组织变革.组织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通过能动的适应环境的变化去维持自己的生存和成长. 管理宽度或者管理弧〔跨〕度:每一个管理者所能直接指挥和监督的下属认输总是有限的. 管理幅度:管理幅度是一个管理者有效〔直接〕指挥下级的数目.管理层次:由于存在着管理宽度的现值,或者说因为管理者所能有效监督的下属人数是有限的,才形成为了这话总层次性的管理结构.副作用:1、层次多意味着费用也多2、层次的增加加大了沟通的难度和复杂性 3 、多的部门和层次使得计划和控制活动更为复杂.管理宽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管理层次和管理宽度之间存在着一种反向的关系,管理宽度越大,管理层次就越少〔扁平型结构〕,反之,管理宽度越小,则管理层次就越多〔高耸型或者锥形结构〕影响管理宽度的各种因素:1、上下级双方的素质与能力2、计划的完善程度3、面临变化的激烈程度4、授权的情况5 、沟通的手段和方法6 、面对问题的种类7、个别接触的必要程度8 、其他因素职位设计的要求:1、着眼于顾客的满意2、着眼于雇员满意3、着眼于组织的利益第七章部门划分:就是要确定组织中各项任务的分配与责任的归属, 以求分工合理、职责分明,从而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典型的组织结构的类型:1、直线制组织结构〔优点:结构简单,职权集中,责任分明,指挥统一,沟通简捷缺点:缺乏横向协调关系、要求负责人亲力亲为、职能部门缺乏弹性〕适合小型组织2 、职能制组织结构〔优点:便于职能部门专业化,职能人员的激励化, 降低管理费用缺点:狭窄的职能眼光,部门之间有隔阂,协调差不利培养全才,多头领导与指挥〕适合中小型3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特点:集中政策指导下的分散经营.优点:提高了管理的灵便性和适应性、有利于领导做决策、便于专业化生产.缺点:增加了管理层次与管理费用、事业部之见独立性强,不能互补、事业部的本位主义〕4、矩阵制组织结构〔是由按职能部门化建立的结构和按产品部门化所建立的结构重合而成的双重结构.优点: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较强灵便机动性,集思广益.缺点:管理复杂、稳定性差,权责不清〕5、多维立体组织结构〔优点:合用于多产品开辟,跨地区经营缺点:管理复杂,对管理人员要求较高〕第八章权力的类型:1、制度权〔职〕2、专长权或者专家权〔非〕3、个人影响权〔非〕4、强制权〔职〕5 、奖赏权〔职〕指挥链:职权从组织的大脑——最高管理层出发,途径各个管理层次,向来贯通到组织的基层而形成一条条自上而下的权力线.通常被称为指挥链.存在两个基本要求: 1 、统一指挥原则每一个成员必须同一个上司建立起明确的报告关系.2 、连续分级原则从低到高的每条职权线都是明确且不间断的.授权:就是管理者将自己的部份决策权或者工作负担转授给下属的过程.授权过程:1、将任务委派给接受授权的下属,并明确应当取得的成果.2、将完成任务所必需的职权授予下属3、要使下属承担起对所接受的任务和职权,并作出完成任务的承诺授权的绝对性原则:在授权过程中,责任是不可下授的.分权和集权是用来描述决策权在组织中或者在指挥链上的分布情况的一对概念.分权化也叫做职权的分散,指的就是系统地将决策权授予中下层管理者的过程.这实际上就是给下级授权的工程.从上而下集权化则是系统地将决策权集中于高层主管手中的过程.从下而上影响集权和分权的因素:1、决策的重要性2 、高层主管对一致性方针政策的偏好3、组织的规模4、组织的历史5、最高主管的人生观6、获取管理人材的难以程度7、控制手段8、组织营运的分散化9、组织的变动程度10 外界环境的影响第九章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用合格的人力资源对组织结构中的职位进行填充和不断填充的过程.职位说明书:就是一种关于职位要求的书面文件,它的内同通常包括:该职位所承担的主要任务,享有的职权以与相应的责任,与其他职位之见的关系,有时还包括应当达成的目标或者预期的成果.确定职位要求的注意三点:1、职位的方位要求应当适当2、职位任务应饱满3、职位设计应体现出对技能的要求.彼得原理:即管理人员往往被提升到他们所不能胜任的级别〞这一现象.第十章组织变革:指组织面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而进行改革和适应的过程.组织是存在于一定环境的生命体.任何组织都有追求的目标,组织是在不断协调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过程中实现其目标的.组织的内部条件必须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要求,而组织的内部条件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对变革的两种认识:一种是将变革视为偶然发生的例外,称为风平浪静〞观〔组织变革的过程三阶段:解冻阶段、变革阶段和重新冻结阶段.〕,另一种是将变革视为一种自然的状态, 这称为变革的激流险滩〞观.解冻阶段:就是要促使人们转变原有的观念和态度,消除形成这些观念和态度的原因或者基础, 让人们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将妨碍变革的因素减至至少,鼓励人们接受新的观念并乐意接受变革.组织变革的过程:解冻阶段、变革阶段和重新冻结阶段.组织变革的领域:结构、技术和人员。

环境管理学(第3版)第01章_绪论_20130801

环境管理学(第3版)第01章_绪论_20130801

海洋
已订立了若干全球性、区域性和次区域性公约、议定书和协定, 以保护海洋环境免受污染,支持综合而可持续地利用海洋和沿 海资源,及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 尽管如此,海洋退化迹象仍持续不绝。自1990年以来,富营 养化沿海地区的数量已显著上升,至少有415个沿海地区已表 现出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而其中只有13个正在恢复。 海洋垃圾、海洋酸化现象也较为突出,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得 到保护的海洋面积不到总面积的1.5%,这与《生物多样性公 约》要求到2020年前达到10%的目标还有差距。 沿海地区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包括建立海洋保护区,还 需要采取国家行动,需要各级的有效协调与合作。。
大 规 模 开 发
全 球 环 境 恶 化
工业时代
远古
不同时期, 人类对环境影响不同,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不同
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的发展历程:
远古时代 农业文明时代 工业文明时代 20世纪以后
人类以渔猎和采集 为生,对自然环境 的干预微乎其微, 不存在当前所说的 环境问题。
在追求经济增长的驱使下,人类对自然 环境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开发利 用。环境问题具有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 性质,已经上升为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社 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 坏的形势愈演愈烈。区域环境质量 下降、温室效应引发全球气候变暖 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成为当今世 界最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不可持续发展方式
环境外部性 生产技术问题
时 间
经济学 治理污染
最初阶段
由于人们最初感知环境问题是从局地工业污染开始的, 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 因仅仅看作是生产技术方面的问题,于是对各种污染的 治理成了在这段时期环境保护的主要工作。 基于“环境外部性”理论,在这一时期,社会特别是政 府对生产者采用了许多经济手段,以图达到控制环境污 染的目的。当然,这对环境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很大的作 用。同时也使环境经济学这门学科迅速地成长发展起来。 但是,环境问题仍在继续恶化。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一书,该书 第一次将环境问题与经济增长问题联系在一起来寻找环 境问题产生的根源,而不是局限于从生产技术上去找根 源。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 们共同的未来》,又进一步将环境问题与社会发展问题 联系起来思考。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P1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

(狭义)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

(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一、政府(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

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

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

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

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

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环境管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的环境要求,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层次的要求,是要承担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一、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1)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2、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3、南北极上空臭氧层的破坏;4、酸雨区的发展;5、自然资源的耗竭;6、全球性生物多样性减少;7、固体有害废气物的大量产生和堆弃。

(2)、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错误的发展观(将发展观实际上作为增长观且仅仅是经济增长观导致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不协调)2、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缺乏人与生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道德准则)3、不正确的价值观(认为自然资源和要素是无价值的)4、不正确的科学观(认为认识、改造、征服自然的水平和能力是衡量科学的唯一价值尺度,提取自然资源越快的技术是好技术)5、错误的消费观(3)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一次污染是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

包括: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2等(这个应该可以自己判断吧?)二次污染是指在大气中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一次污染物与大气正常成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生成的污染物。

包括:因为CO2的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因氟利昂而破坏臭氧层、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2同水蒸气结合而形成酸雨等等。

(这个应该也可以自己判断吧?)二、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1)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全过程控制原则、双赢原则综合性原则、区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规划和协调原则(2)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1、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具体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对象: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行为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科学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三、什么叫环境生产?什么叫物质生产?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1)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环境的管理系统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可编辑修改word版)

环境的管理系统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可编辑修改word版)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 P1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

(狭义)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 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

(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 P17-25一、政府(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

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

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

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

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

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环境管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的环境要求,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层次的要求,是要承担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

环境管理学复习材料

环境管理学复习材料

环境管理学复习材料环境管理学是一门涉及环境保护、环境修复、环境监测、环境规划、环境成本等诸多方面的学科。

环境管理学复习材料主要涵盖了环境管理学的相关知识点,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环境管理学相关的概念、原则和方法,帮助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实践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环境管理学复习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基本要素环境管理学是研究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环境管理学的基本要素包括环境保护、环境监测、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法律和政策等。

二、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环境管理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其主要包括环境污染治理、自然生态保护、环境舒适度和人体健康保护等方面。

其中,环境污染治理分为三个方面:污染源控制、废物处理和环境修复。

自然生态保护一方面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另一方面则包括环境中生态系统的保护措施。

环境舒适度和人体健康保护是评价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衡量环境舒适度和人体健康所受到的环境影响,提出环境改善和保护的措施。

三、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中的自然与人工要素进行观察、测量、记录和评估的行为,主要目的是了解和评价环境中各种污染物质、营养物质和其它物质的存在和分布情况,为环境保护、环境规划、环境修复和环境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涉及环境中的空气、水、土壤、噪音和辐射等各个方面。

四、环境治理环境治理是指针对环境问题采取的各种措施,其主要目标是减少或消除环境问题,提高环境质量。

环境治理包括环境保护、环境改善、环境修复和环境规划等方面,其中最常见的环境治理措施有污染源控制、环境修复、生态修复、城市绿化、排污许可制度等。

五、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指环境中所存在物质与能量的特定质量水平,它是评价环境状况的基本指标。

环境质量涉及空气、水、土壤、噪声和辐射等方面。

环境质量评价是指对环境质量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主要目的是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六、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计划中的新建、改建、扩建或重建工程,其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系统评估的过程。

环境管理学复习重点

环境管理学复习重点

环境管理学复习重点环境管理学1、环境⾃然科学着重研究⼈类社会活动与⾃然环境相互作⽤和影响的基本关系、规律及改善途径;环境⼯程科学着重从⼯程技术⾓度研究预防、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和⽣态破坏;环境管理科学着重通过管理⼿段调整⼈类社会的经济社会⽣活等⾏为和活动达到预防环境问题的⽬的。

2、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转变⼈类社会的⼀系列关于⾃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于⾃然环境的社会⾏为,控制⼈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进⽽形成和创建⼀种新的、⼈与⾃然和谐的⽣存⽅式,更好地满⾜⼈类⽣存与发展的环境需求。

3.环境管理的主体:政府、企业、公众、⾮政府组织。

4.环境管理的对象:⼈类作⽤于环境的⾏为,分为政府⾏为,企业⾏为和公众⾏为。

5.环境管理的内容按环境物质流分类:⾃然资源环境管理、产业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理。

6、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理论、管理科学理论、⾏为科学理论7.三种⽣产理论:物质⽣产、⼈⼝⽣产、环境⽣产。

①物质⽣产:指⼈类从环境中索取⽣产资源并接受⼈⼝⽣产环节产⽣的消费再⽣物,并将它们转化为⽣活资料的总过程。

基本参量:资源利⽤率、产量流向⽐、社会⽣产⼒②⼈⼝⽣产:指⼈类⽣产和繁衍的总过程。

基本参量:⼈⼝数量、⼈⼝素质、消费⽅式③环境⽣产:指在⾃然⼒和⼈⼒共同作⽤下环境对其⾃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和产⽣资源。

④三种⽣产的关系:环境为⼈类⽣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活动空间;环境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的废物提供了弃置消纳的场所;环境为⼈类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各种⾃然资源。

8. 三种⽣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简答)①三种⽣产理论阐明了⼈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②三种⽣产理论揭⽰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的根源。

③三种⽣产理论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标和任务。

④三种⽣产理论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⑤三种⽣产理论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法理论基础。

9.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环境管理学重点

环境管理学重点

环境管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1.环境管理的主体(课本P17-P23):①政府:作为社会公众事务的管理主体,政府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的行政机关。

政府能否妥善处理各方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具体工作: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立必要的环境管理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规划、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参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

②企业:企业环境管理的第一层次要求,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公众要求;第二层面的要求,承担环境管理在内的社会责任;第三个层面的要求,做到既创造经济效益,又保护环境。

③公众:是环境问题的最终承受者,也是环境管理的最终推动者和直接受益者。

2.环境管理的对象(课本P17-P23):①政府: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考虑: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以及施政法制化。

②企业:企业自身加强环境管理;政府加强对企业行为的调控;公众加强对企业行为的监督。

③公众:自身提高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政府加强对公众环保教育;企业提供绿色产品引导公众。

3.环境管理的内容(课本30-32):4.①按管理领域分:其主要内容为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以及水体、大气、土壤、噪声、辐射等污染物的管理;5.②安环境物质流划分:区域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理、企业环境管理、自然资源环境管理。

6.环境管理思想方法演变(课本P26-P27):①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意志力污染为主要的管理手段②把环境管理做诶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③把环境管理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已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1.可持续发展三原则(课本36):①持续性原则②公平性原则③共同性原则2.物质运动层次的三个子系统(课本42):物质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环境生产子系统。

3.三种生产理论的概念模型(课本43):4.三生共赢原则(课本68):把解决环境问题的目标定位于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讲就是生活提高、生产发展、生态改善。

环境管理学(系统复习资料)

环境管理学(系统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1.环境问题的分类:环境问题分为1)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因素;2)次生环境问题——人为因素2.环境问题的根源:不正确的三观(自然观、人-自然关系观、支配人类社会行为的基本观念)4.环境管理定义(叶文虎):环境管理是运用多种手段更新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观念,调整人类的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1)宏观环境管理:以国家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制定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环境战略、政策、对策和措施的行为总体。

2) 微观环境管理:在宏观环境管理指导下,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的,以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为内容,以执法监督对基础的环保部门经常性的管理工作。

总体:宏观环境管理是从参与综合决策入手,解决发展战略问题,其实施主体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微观环境管理是从执法监督入手,解决具体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破坏问题。

6.环境管理的根本目的:改变自身一系列的基本思想观念,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控制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害了的自然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的结构、状态、功能造成新的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协同发展下去。

7.环境管理的主体(三大):政府(主导)、企业、公众与非政府组织0.环境管理的对象: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公众行为0.环境管理的内容:1)环境质量管理a.环境质量管理:为了保证人类社会生存和健康所必须的环境质量而进行的各项管理工作。

b.环境质量:适宜程度c.评价依据:环境质量标准d.核心:主要是浓度管理,现逐渐由浓度管理→总量控制管理2)生态环境管理生态环境管理:人类对自己参与开发自然资源的行为的管理8.环境问题的三个阶段: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2)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第九章 我国的环境管理1.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2.同步发展指导方针(“三同步,三统一”方针):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管理学(第三版)重点知识

管理学(第三版)重点知识

第六章 计划与计划工作第一节 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一、计划的概念1、名词:计划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文件。

2、动词:计划是确定未来目标,及其实现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

即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一步分解任务和目标,选择任务和目标实现方式,进度规定,行动结果的检查与控制等。

3、计划工作是对决策所确定任务和目标并对选好目标提供一种合理实现方法。

4、正如哈罗德·孔茨所言,“计划工作是一座桥梁,它把我们所处的这岸和我们要去的对岸连接起来,以克服这一天堑。

”5、进程、时间和重要的计划编制前提计划必须清楚地确定和描述这些内容(5W1H):What——做什么?目标与内容。

Why——为什么做?原因。

Who——谁去做?人员。

Where——何地做?地点。

When——何时做?时间。

How——怎样做?方式、手段。

二、计划与决策决策是对组织活动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

我们从“管理的首要工作”这个意义来把握决策的内涵。

任何组织,在任何时期,为了表现其社会存在,必须从事某种社会需要的活动。

在从事这项活动之前,组织当然必须首先对活动的方向和方式进行选择。

计划则是对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一定时期内的行动任务的具体安排,它详细规定了不同部门和成员在该时期内从事的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三、计划的性质1、计划工作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2、计划工作是管理活动的桥梁,是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活动的基础3、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4、计划工作要追求效率第二节 计划的类型一、计划的类型时间长短:长期计划;短期计划职能空间:业务计划;财务计划;人事计划综合性程度(涉及时间长短和涉及的范围广狭): 战略性计划;战术性计划明确性:具体性计划;指导性计划程序化程度:程序性计划;非程序性计划二、计划的层次体系第七章 战略性计划与计划实施把战略性计划转化为战术性计划,既是中期与短期计划的制定过程,又是长期、中期与短期计划组织实施的过程。

(完整word版)环境管理学(第三版)重点整理

(完整word版)环境管理学(第三版)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不包括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所指的是狭义环境问题。

二、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1.环境科学的产生:环境科学是伴随着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研究而诞生和发展的。

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交叉为特点的综合科学,它以环境学位核心,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程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人文科学、环境管理科学等主要分支学科。

2.环境科学的内涵、功能与作用:环境科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调整和控制人类行为的方法以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协同演进的目的。

从根本意义上来看,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关于人类活动的组织、协调、控制活动的全过程。

三、环境管理任务1.转变环境观念2.调整环境行为3.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第二节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一、政府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二、企业1.作为管理主体的企业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三、公众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第三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于发展一、环境管理学的形成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手段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 90年代初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又通过了《里约宣言》4.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文明演替推动力的新阶段二、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1.环境管理学: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科学。

环境管理所需要解决的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同自然环境相协调的问题。

《环境工程学》知识要点整理(蒋展鹏、杨宏伟主编-第三版)-普通专升本考试

《环境工程学》知识要点整理(蒋展鹏、杨宏伟主编-第三版)-普通专升本考试

《环境工程学》知识要点整理蒋展鹏主编第3版普通专升本考试绪论与第一章水质标准和水体净化1、水质是指水和其所含的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性质。

水质指标则表示水中杂质的种类、成分和数量,是判断水质是否符合要求的具体衡量标准。

主要分为化学性指标、物理性指标、生物性指标。

2、COD:化学需氧量的简称,指在一定严格的条件下,水中各种有机物质与外加的强氧化剂(如K2Cr2O7、KMmO4)作用时消耗的氧化剂量,结果用氧的mg/L数来表示。

BOD:生物化学需氧量的简称,指在有氧的条件下,水中可分解的有机物由于好氧微生物的作用被氧化分解,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氧量叫做生物化学需氧量,结果用氧的mg/L数来表示。

3、常用水质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饮用水净水标准》CJ94-1999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废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4、水体自净:污染物质随污水排入水体后,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与生物学的作用,污染物质被分散,分离或分解,最后受污染的水体部分的或完全的恢复原状的现象。

净化机理:1)物理过程:稀释、扩散、挥发、沉淀、上浮等。

2)化学和物理化学过程:中和、絮凝、吸附、络合、氧化、还原等。

3)生物学和生物化学过程:进入水体中的污染物质,被水生生物吸附、吸收、吞食消化等过程,特别是有机物质由于水中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而被氧化分解并转化为无机物的过程。

第二章(1-2)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1、格栅:格栅由一组(或多组)相平行的金属栅条与框架组成,倾斜安装在进水的渠道,或进水泵站集水井的进口处,以拦截污水中粗大的悬浮物及杂质。

分类:按格栅形状分:平面格栅、曲面格栅;按栅条间隙分:粗格栅 e=50-100mm、中格栅 e=10-40mm、细格栅 e=3-10mm;按清除方式分:人工清除格栅、机械清除格栅、水力清除格栅。

[管理学]环境管理学期末重点

[管理学]环境管理学期末重点

绪论第一节环境问题及环境管理一、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不包括自然因素如地震、火山等引发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发展环境问题自古有之,不同时期其性质和表现形式不同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区的扩展⏹自然资源的短缺和耗竭⏹生态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固体废弃物堆弃从性质上分有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二次污染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矿藏衰竭问题从介质上分有大气环境问题水体环境问题土壤环境问题从产生的原因上分有农业环境问题工业环境问题生活环境问题从地理空间上分有局地环境问题区域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源在于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选取不当。

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资源能力的巨大增长和自然有限的资源再生和废弃物容纳能力之间的矛盾。

环境外部性理论:环境问题是单个生产厂商将环境成本转嫁个社会的结果。

由于将环境资源作为可以自由取用的公共物品,因此生产厂商无需对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环境资源支付费用,也就是说,产品成本中没有将环境成本包括在内,而是转嫁给社会,转嫁给政府,从而使这部分成本外部化。

人类将自己异化于大自然,以自己为中心,按照自己的尺寸和意志对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随意操纵,最终是自然界走向了退化和毁灭,反过来人类则因破坏和毁灭自然,导致了资源短缺、能量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自己的生存危机。

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最基本形态是物质流动。

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是建立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的。

工业文明物质流动:索取→加工→流通→消费→弃置二、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环境科学以交叉为特点的综合学科,以环境学为核心,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程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管理科学为主要分支学科(环境管理科学:利用管理手段调整预防环境问题)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 1探索自然环境演化规律 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 3探索环境变化对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影响 4揭示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迁及其对人类健康与生物的影响 5 研究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6 探索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的途径环境管理的目的与任务环境问题的产生的原因有三个层次:一是思想观念层次;二是社会行为层次;三是在人类社会自然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层次上根本目的: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控制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物质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害的自然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结构、状态、功能造成新的损害,保证人类与自然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协同发展下去。

环境管理重点知识复习

环境管理重点知识复习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1)广义上:指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2)狭义上: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2、环境管理的概念按照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教育和新闻媒介等手段,通过全面的规划,对人们的社会活动进行调整与控制,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

3、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1)转变环境观念;(2)调整环境行为;(3)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

4、环境管理的主体、对象和内容环境管理对象:人类社会经济活动。

环境管理的主体:政府、企业、公众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1)政府决策的科学化;(2)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参与;(3)政府施政的法制化。

企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有:(1)从环境中索取各种自然资源,直接改变了环境的结构,进而影响到环境的功能;(2)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只有一部分原材料能够转化为产品,其余的很大一部分都将以废物的形式进入环境,造成环境污染。

防止或减轻企业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1)推行清洁生产,提供绿色产品和服务等。

(2)形成有利于企业加强环境保护的市场竞争环境,严格执行环境法律法规,制定恰当的环境标准,实行各种有利于提高企业环境保护积极性的政策,创造有利于企业环境保护的法治环境,加强对有优异环境表现的企业的嘉奖。

(3)公众积极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和服务;公众作为个体或通过社会团体对企业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公众个体作为政府的公务员或企业的员工,通过自身的工作促进企业环境保护。

公众(个体的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1)在对消费品进行必要的清洗、加工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以生活垃圾的形式进入环境。

(2)在运输和保存消费品时使用的包装物也将成为废物,它们同样以生活垃圾的形式进入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不包括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所指的是狭义环境问题。

二、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1.环境科学的产生:环境科学是伴随着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研究而诞生和发展的。

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交叉为特点的综合科学,它以环境学位核心,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程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人文科学、环境管理科学等主要分支学科。

2.环境科学的内涵、功能与作用:环境科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调整和控制人类行为的方法以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协同演进的目的。

从根本意义上来看,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关于人类活动的组织、协调、控制活动的全过程。

三、环境管理任务1.转变环境观念2.调整环境行为3.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第二节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一、政府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二、企业1.作为管理主体的企业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三、公众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第三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于发展一、环境管理学的形成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20 世纪50 年代末~~70年代末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手段的阶段:20 世纪70 年代末~~90年代初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1987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又通过了《里约宣言》4.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文明演替推动力的新阶段二、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1.环境管理学: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科学。

环境管理所需要解决的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同自然环境相协调的问题。

因而环境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综合科学。

2.环境管理学特点:①环境管理学是在传统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学科② 环境管理学是复杂性的科学③ 环境管理学是新兴、正在发展的科学。

三、环境管理学的内容1.按管理领域划分:①要素环境管理:水、气、土…②产业环境管理:工业、农业、服务业③ 区域环境管理:城市、农村、流域、开发区2.按环境物质流划分① 区域环境管理② 废弃物环境管理③ 企业环境管理④ 自然资源环境管理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理论一、可持续发展的由来1.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① 可持续原则: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性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人类发展活动的强度和规模不能超过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

②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

③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发展,必须由全球共同联合行动,这是由于地球的整体性和人类社会的相互存性所决定的。

2.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进程《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成为开展全球环境与发展合作的框架性文件《21世纪进程》——人类迈向可持续发展辛文明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本理论1.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俺就的几个主要流派① 生态学方面:认为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提出:生态服务指标体系② 经济学方面:认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核心问题。

提出:“国民财富”指标体系③ 社会学方面:认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衡量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真实进步指数(GP),可持续性晴雨表④系统学方面:认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经济—社会”这个复杂巨系统,英语系统学的理论和方法。

⑤ 环境社会系统发展方面: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构成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理学中的地位P 421.三种生产理论的概念模型:世界系统本质上是一个由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组成的复杂巨系统,可称之为“环境社会系统”。

人类与环境的密切联系体现在: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上。

2.物资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的内涵及其联系物资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

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在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和产生资源。

三种生产的关系呈现环状结构。

任何一种“生产”不畅都会危害整个世界系统的持续运行;任何环境这个大系统中的物质流动的畅通程度取决于三种生产之间的协同程度。

物资生产环节:其基本参量是社会生产力&资源利用率人口生产环节:其基本参量是人口数量、人口素质、消费方式环境生产环节:基本参量污染消纳力&资源生产力3.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①三种生产理论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② 揭示了环境问题的是指及其产生根源③ 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④ 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⑤ 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第三节行为科学理论一、行为科学概述1.人类行为与环境问题第一个层次是物质流第二个层次是价值流第三个层次人类社会作用于环境的行为,特别是人与物质流、价值流相关的行为,这些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产生一定的环境影响,故简称环境行为。

2.行为和行为科学概述总体而言,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交叉性;综合性的学科。

行为是生物体的生存方式,主要由于其生理需要和环境条件决定的。

而人类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认识的现象之二、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1.个体行为理论个体行为是个体对当前情境和其他先行原因对刺激作出的反应,它是所有人类行为的基础行为。

研究个体行为的理论主要有需求理论(马斯洛)、双因素理论、公平理论、激励理论、X—Y 理论、成熟理论、挫折理论。

2.群体行为理论群体行为并不是个体行为简单加和。

研究群体行为理论主要有:① 群体分类理论:关于群体如何构成及其性质的理论② 群体竞争理论:群体之间的竞争及其对群体影响的学说③ 群体冲突理论:关于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发生冲突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的理论。

三、行为科学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1.从行为科学角度看人类社会的环境需要2.人类作用与环境的行为及其特点:① 这一种行为必须是以一定的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作为物质基础,不存在不产生物质流动而作用于环境的行为。

②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社会也是一个有机体,这就决定了人类社会作用于自然环境的行为与效果,一定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征。

3.行为科学在环境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① 在理论方面:行为科学中有许多成熟的概念可以应用于环境管理学,这些概念和理论的引入和发展,将会促进对人类环境行为的特点、动机、需要等方面进行更为深入和规范的理论研究,为调整和控制着些行为未提供符合行为科学规律的手段和方法,从而为环境管理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创新的源泉和活力。

②在研究方法方面:行为科学可以提供比较规范和系统的行为研究方法,从而将有助于环境管理学将自己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建立在更加坚实的科学和逻辑的基础之上。

③在应用方面:行为科学的一些具体技能在环境管理中个更为重要。

第四节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一、环境社会系统健康发展原理1.基本内涵:是指在环境管理中实际面对的系统实质是“环境社会系统“,而这一系统中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

这一原理有两个基本内涵:① 环境社会系统:人和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不可分割性,这是环境管理的根本要义。

② 健康发展:首先是指环境社会系统的动态性,其次表示了人类社会行为的价值取向。

它表明这一系统将随着时间不断演化。

2.主要内容① 社会系统具有一般系统的特征:eg.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目的性、综合性、对环境的适应性②环境社会系统强调人类社会子系统与自然环境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构成的复杂巨系统的整体性。

③环境社会系统健康发展原理既强调环境系统的动态性,又强调人类社会的能动性,即从发展、演化的角度看待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二、环境承载力原理1.基本内涵:是指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下,自然环境能够承载和支撑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强度和总量的极限,超过这个极限,自然环境将不能自行恢复。

社会承载力是判断一项人类活动是否对自然环境构成威胁或破坏的基本标准。

2.基本内容①环境承载力是一个最低标准,是人类活动不能够超越的界限,一旦超过了这个界限,自然环境系统将发生不可逆转的破坏,进而对人类的健康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② 人类积极的环境保护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然承载力。

三、三生共赢原理1.内涵:是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在制定处理涉及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兼顾各方的合理利益。

三生共赢原理要求,在处理环境与经济冲突时,必须寻求既能保护环境,又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方案。

2.内容:三生共赢原理提出了生活提高、生产发展与生态改善是三种生产各个子系统的发展方向。

三生共赢原理要求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应该以生产能力与生态环境状况为基础。

3.三生共赢的内部机制与外部环境① 内部机制:共赢的规则、技术和资金。

规则,法律、标准、政策和制度的总称。

规则是协调冲突,达到共赢的保障。

技术和资金,在体现共赢时起着关键的作用。

外部环境:自然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历史的、观念的、相关技术等外部条件。

四、界面控制原理1.界面与界面上的冲突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就表现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在各种各样界面上的冲突,原因如下① 界面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事物或系统之间最活跃。

最容易发生变化的部分,书不同系统的物质、能量或信息交汇场所。

因此,来自不同事物或系统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影响,在界面极易出现不均衡的现象或复杂的矛盾。

② 界面上的人类活动常常是产生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2.界面冲突控制原理的内容① 界面活动应为环境管理工作的中心,而不是代替相关部门去具体地管理它们各自系统的内部行为。

② 界面冲突控制原理是根据对环境问题的本质特点分析、思考提出的,它的的提出使环境管理学有了区别于其他类型管理学的本质内容和具体工作领域,从而为进一步发展环境管理学,提高环境管理的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3.界面冲突控制原理的方法学原则① 正确判定界面② 全面掌握不同系统在边界上的活动及其价值目标③ 准确把握协调冲突的“度”4.界面冲突控制原理在环境管理的应用:eg•排污许可证制度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方法第一节环境管理技术支持方法的基础一、环境监测1.目的和任务:是环境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技术手段测定环境要素的代表值以把握环境质量的状况,是获取环境管理基础数据的基础性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